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第1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应用探究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关键组成,在现代设计中的恰当引用,既有助于促进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也能够在现代艺术中将民族文化风采展示出来,更能够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创造更多契机。且在进行现代艺术作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能够从传统美术作品中获得灵感,进而使得艺术作品展现出的艺术情趣更加浓厚,也能够进一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传统现代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持。

1在现代设计中引用传统工艺美术的必要性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拥有的种类、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染织、服装、陶艺及喷漆等工艺。手工艺对从业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一个合格的工匠必须经年累月训练手艺技法,让技艺转化为身体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展现出更强的人文思想观念。现代设计主要涉及到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平面广告设计等,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整合。设计工作大多是以工艺产品为主,可以将现代设计理念更充分的表达出来,例如,工艺产品、现代设计在具体设计中,通常都是按照一定的造型原则来进行,可以进一步突显设计工作的立体形态美,可以通过象征、对比以及夸张等手法的巧妙引用,将一个形体分割成多个单个形体。若能够实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能够使得现代设计中展现出更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更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通过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式恰当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也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更浓烈、质朴的现代生活气息,可以使得现代设计更富有张力。这样在满足大众对现代设计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也能够为现代设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1]。

2传统工艺美术给现代设计带来的影响

首先,在造型方面。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获得新的灵感。例如,拥有悠久历史的图腾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优美文字艺术等,都可以为现代设计师提供新的启发。且在现代工艺作品设计中,通过将传统工艺美术恰当融入其中,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古典美风格的展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大多都引用了黄金分割的构图方式,就目前来看,这一构图方式在我国现代设计中的引用也非常广泛[2]。其次,在色彩方面。传统美术作品除了在造型上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之外,在色彩上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且很多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都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能够将中华民族具有的民族性、传统精神更好的展现出来。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来讲,其在色彩的配置上一般都比较重视调和性,简单来讲,就是色彩之间的配合、协调。绿色、蓝色及紫色的搭配都是比较常见的。通过不同色彩的巧妙搭配可以呈现出更独特的,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艺术感,可以更鲜明的进行特殊民族精神的展现。当前,很多现代作品设计中都重视起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色彩方式的灵活引用,希望能够以此来使作品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3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3.1产品设计方面的引用。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艺术类学科,人机工程学、伦理学与美学,属于多学科综合交叉形成的学科,因此,在具体进行工业创新设计过程中,应对上述各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做出充分考虑。从本质上来讲,产品设计属于艺术设计回归生活的一种渠道,积极探索其与时展的契合点。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产品设计的创新力度有待提升,还难以将科学和艺术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往往无法很好的协调功能与装饰之间的关系,或是纯粹为艺术而设计,或是纯粹为市场而设计,经常会出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现行产品设计的照搬,未重视起我国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的展现。基于此,为了在产品创新设计中取得一定的突破,应注重传统工艺美术的恰当引用[3]。在具体设计中,产品设计师可以尝试基于项目显示特点、个人偏好来将传统工艺美术在色彩或是造型方面的特色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以此来展现更具有活力的色彩。还可以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知识做出更深层次的挖掘,通过对其内在本质的分析、把握,来将其设计成可以代表我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我国奥运会祥云火炬的设计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真正做到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有机整合。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在火炬设计中恰当引入祥云的图案,可以让火炬带有更美好的祝愿,这样既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突显,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间手工艺雕塑艺术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组成之一,因此需要做好民间手工艺雕塑艺术研究工作。可以说产品设计的成功是需要加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协调的。在新时期发展下,现代设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就需要从做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合入手,在做好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来提升艺术作品的丰富程度与饱满性,以此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现代雕塑设计中,需要坚持从合理、适宜等方面出发,在做好借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展现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在挖掘适合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现代雕塑设计的补充与完善。3.2室内设计中的引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室内设计,很多人都非常重视,除了要满足人们使用功能性,还要加强对其舒适性的关注,确保室内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室内设计也是一种要求相对苛刻的设计种类。对此,为了推动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尝试将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融入,以此来将工艺美术在造型、色彩方面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一定的对比,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民族色彩得到进一步突显[4]。另外,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要实现对房屋结构特征、造型特点的准确把握,基于此,再结合实际需求来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符号语言恰当融入其中。之后,再针对现代装修设计来给予进一步凝练、优化,这样既有助于促进现代室内设计时代感、艺术感的显著增强,也能够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在进行传统节庆的空间装置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用工艺美术的技术,合理营造公共空间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家具的购买,可以选择原木的坐具配以传统印花织品,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与空间整体风格的巧妙搭配。比如可以尝试木板雕绘这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来作为室内墙壁的装饰物,既可以优化现代室内设计,也能够使得室内装修方面的整体民族氛围得到不断强化。亦或是尝试引用陶瓷等一系列传统装饰元素来优化室内装饰设计,在有效提升装饰本身技巧、丰富种类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房屋整体的艺术氛围效果,在充分满足住户提出的功能性要求基础上,展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以此来进一步优化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有机整合。且通过在室内设计中恰当引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华,也能够进一步突显现代设计、传统元素之间的差异,可以促进室内设计冲突性的显著提升,进而使得室内设计的现代感更强。3.3包装设计中的引用。包装设计是美术设计中的关键组成,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但因为我国包装设计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在相应的人才培养,还有设计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包装设计工作与传统工艺美术的有机整合来讲,应重视中华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的充分展示,还要注重传统文化魅力的充分展现。在包装设计中,若能够实现对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恰当引用,一定能够为包装设计提供更新颖、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传统工艺美术是基于精神需求、物质增长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审美理想相符,且在新时代高速发展带动下,审美形式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传统工艺美术与包装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能够促进包装设计效果的显著提升,使得包装设计可以展现出更高的实用性、审美性以及艺术性。例如,玉石、壁画以及剪纸等素材在包装设计工作中都得到了广泛引用,且其设计理念也给包装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例如,在中秋节的月饼包装上,经常会看到一些突显传统风格的包装。通过将中国红与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的京剧脸谱有机整合,可以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5]。

4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为了进一步提升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为传统工艺美术拓展出更理想的发展前景,应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探索,拓展出更新颖、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传统工艺美术除了要注重新艺术的融入之外,还要重视表现力的提升。要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不同艺术风格的恰当融入。例如,针对高端人群,传统工艺要注重高端元素的融入,以此来促进现代设计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显著提升。而针对普通人群,则要尽可能的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要坚持以实用性、外观美观为设计重点。由此可见,通过进一步优化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元素的有机整合,既可以提升可接受度,也能够提升时尚感。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讲,也要重视对现代艺术中优点、新颖之处的吸收,及时去除不适合应用在现代设计中的因素,也只有联系实际需求,不断的优化新风格的融入才能够保持良好的生命力。另外,对于和国外艺术的有机融合也要做出充分考虑,要紧跟时展步伐,全面适应不同需求,从而更好的发扬传统工艺美术[6]。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不仅汇集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设计来讲,不论是在造型上,还是色彩上,都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下传统工艺美术,以此来进一步丰富设计元素,从整体上提升设计美感。为此,现代设计师应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特点与价值做出深入探究与准确把握。并将其创新引用到产品设计以及室内装修等领域,这样既可以优化现代设计、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也可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高吟.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析职业院校[J].探索科学,2018(12):253-254.

[2]李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大观,2019(07):73-74.

[3]宋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33):171-172.

[4]方晓正.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魅力中国,2019(05):319-320.

[5]徐伟.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运用探讨[J].天工,2019(03):141.

第2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关键词: 材料本性;质感表现;空间表现;结构原理;表现主义倾向

中图分类号: \[J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078-06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北方共同形成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集中体现了“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岭南文化特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1]55而岭南叠山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美学表现。一方面,从“东学西渐”的历史角度来看,17、18世纪正是中国清代装饰风格与工艺技术对西方工艺美术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时期,输入欧洲的瓷器和版画都有假山的形象。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西方通商口岸,欧洲人如钱伯斯看到的主要是岭南庭园的建筑和叠山,一般在意境上比较刻露和具有剧性效果。[ 2]65约1557年间, Camocus在DrDrum花园以大块卵石在小丘上筑石窟,并筑亭于其顶,颇具中国园亭趣味,是最早的外国人在中国所筑的石景。1655年荷兰人纽浩夫在广东境内Pekkinsa村庄(很可能是今天广州从化的陂下)所见的叠石假山,据测量其中一座破坏较轻者,至少还有40英尺高(约12.2米)。假山用粘土和类似粘土的材料堆积而成,形状逼真,令人惊叹。从假山造型的玲珑通透,飞岩悬壁,洞穴生奇的特征分析,很可能是运用“包镶”的叠山方法[ 3]302,(图1)。随着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岭南庭园艺术对欧洲造园形成广泛的影响。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园林就有了中国式的叠石假山,如斯杜海园林、斯道维园林、派歇尔园林。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图画式园林大都是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加上几处叠石假山的中国式局部。法国、德国的自然风致园园林也有叠石假山和岩洞,如宫廷丹枫白露园林、苏格罕版画及庞赛洪书里的小建筑物、歌德的魏玛公园和阿尔登斯坦园林假山山洞上的亭子。

另一方面,从“西学东渐”的历史角度来看,清代西方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在沿海一些对外贸易发达的商业城市,岭南庭园是其代表,其主人出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多有摹拟西方。民国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华侨海外谋生致富后新建的邸宅和园林,也掺杂了不少西洋因素,反映在叠山置石的形式上,如陈廉仲公馆的“风云际会”石山、西园的“水晶宫”壁山等。虽然西方文化的影响仅限于局部和细节,远未形成中西两个园林体系的复合、变异,但通过中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似乎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岭南庭园乃至叠山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材料运用原则

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到西方现代设计原则,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原则,都非常注重表现材料的本性特征。正如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赖特所认为:“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材料因体现了本性而获得了价值,人们不应该去改变他们的性质或想让他们成为别的。” [ 4]45赖特特别注重在建筑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材料,充分表现材料的内在潜力和外部形态是他著名的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思想曾经受到中国和日本的影响。1928年赖特在《Architecture Record》中对石材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石材的基本特点是硬质,耐久和有重量感,因此应该用于形体简洁,体量巨大而宏伟的建筑。”同时也指出石料的第二特点:“天然纹理、色彩和微妙的线条,无论粗胚和磨光的石料都具有质朴的美,因此应像中国、日本和拜占庭的建筑那样,充分利用这天然的装饰性。” [ 4]46

而对于岭南庭园叠山艺术来说,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就地取材”是中国古典建筑(园林)发展所必然共同产生的普遍现象,并且由于特殊的材料和方法而反映出各种独特的地方风格特色,客观存在的条件决定材料的选用,而基于对材料的了解和认识决定整体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叠山充分尊重和表现房山石、太湖石和英石等不同类型石材的自身特性,从而形成 “北雄南秀” 、岭南 “玲珑多姿”的叠山艺术风格特征。这与现代设计大师赖特有机建筑理论中“材料决定形式”的原则有一定的相似。

其次,岭南庭园叠山非常讲究选材原则,即“相石法”。正如《园冶·选石篇》云:“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窍当悬”。相石往往占叠石造山工作量的70%以上,所谓“主峰客脊,大兴小磝,咸识于心”,是叠石造山前对石材运用总体规划的理性思考。

再次,石性(石的自然属性)和山势(石山之精神)两个方面是岭南庭园叠山材料运用的关键。正如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的特征,因而应该“以奇而求平”;黄石外形多平整少变化,应该“以平而求变”一样。岭南庭园叠山的英石具有嶙峋通透,皱折起棱,窝洞不透,突显瘦皱的特点。另一方面,英石体积细碎,开采时很难取得大块的石材。岭南庭园的叠石造景不大,石景一般以小块英石叠砌的手法来组成,稳定性较差。随着明清代叠山工艺技术的炉火纯青,岭南地区特有的“连镶带贴”的塑山叠山技法应运而生。为了能作出较大的石景假山,常利用砖石裹铁筋作为骨架,砌贴英石。叠山可按石景的造型要求,峰峦岩洞,飘悬倒挂,随意造型,拳曲飞舞,云头雨脚,表现出瘦皱玲珑、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特征,其中陈廉仲公馆的“风云际会”英石石山是其代表,被称为“岭南第一石山”。用西方工艺美术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则来解读,则是“设计应充分表现材料的本性特征”。

还有,西方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材料运用原则都非常注重复合材料的表现,只有在复合材料中通过多种材料的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材料的本性特征。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原则中,一处石景,两种不同的材料和叠石手法是不能混用的,所谓叠山要“同质、同色、接形、合纹”,通常只在同一园中采用“分峰用石”的方法,如扬州个园以石笋为春山,太湖石为夏山,黄石为秋山,宣石为冬山。而岭南庭园叠山却常见“复合材料表现”叠山的成功案例,体现了不拘一格的风格特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曰:“山芽(岩中)每与英石假山间列,而以蜡石平铺其下。为陂陀起伏之形。远视之,高者为群玉之山,卑者为黄金之谷,翠屏丹嶂,掩映如霞。虽炎洲多奇山水,而恒以此为绝胜。”可见,岭南地区以石钟乳、英石和蜡石混合叠砌的假山在当时比较普遍。粤东园林中,复合石材混搭的叠山实例也不少。如潮州西园壁山东北面以英石为主,表现岩洞潭影的空间效果,山体离奇诡异,遮天蔽日;而东南西面则以石蛋,咸水石和塑石为主,石蛋采用堆垒手法,峰石硕大,悬崖挂石,沉雄浑厚,使人豁然开朗,顿足停留;整体相得宜彰,互为补充。磊园采用英石、山石与黄腊石混砌一山,错落有致。“猴洞”、莼园、饶宅秋园也运用山石、海石、塑石等多种石材,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岭南庭园叠山复合石材叠山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从文化背景来看,清末岭南园林的功能性由“娱于园”转化为“游于园”,园林的审美情趣倾向世俗性。二是从技术上看,清代岭南园林的叠山技巧日益登峰造极,几种复合石材混于一山又能相互补充,互相映衬的技巧十分纯熟。三是从装饰风格来看,清代岭南建筑与园林的装饰日趋复杂繁琐,注重复合材料的对比与映衬,装饰繁褥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叠山的审美与风格。四是从美学表现上看,由于岭南庭园空间规模较小,多种石材料在狭小空间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人的视觉效果。五是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几种石材的复合材料相互对比和谐,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质感表现原理

中国清代装饰风格与工艺技术对17、18世纪的西方工艺美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5]178,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装饰与清代装饰风格一样,对装饰的材料与技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从装饰的形式特征来看,丰富多变、繁缛华丽和不对称的自由延伸、流动的韵律感是清代装饰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共同追求的效果。直到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也从东方艺术中吸收营养,特别是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植物纹样,新艺术运动的植物和动物的纹样、复杂的装饰表面和强烈的雕塑式艺术表现特征。

而从叠山的美学原则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讲究“远见山势,近看纹脉”。“势”是指山水布局的大体轮廓和组合特征,山水的整体气势,或称之山林气息。“质”是指山石细部手法,细节塑造。近“质”的内容不但指山石皴纹,还包括大小、曲直、收放、眀晦、起伏、虚实、寂喧、幽旷、浓淡、向背、险夷等多种对比。岭南庭园叠山由于面积狭小,独自成景作为主体的并不多见,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一般多截取大山水的一个片断或山石的角落来处理。山形山势表现力较弱,则必然依赖于纹理质感的表现,甚至达到了雕琢堆砌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岭南庭园的叠山注重石景的构图对比。无论是假山叠堆,还是景石一组,或是散石点布,都注意构图的主次之分。其主要部分,即一峰、一石或一面布置在最主要的位置上,聚散均衡,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呼应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叠石景观除了景石自身构图外,还利用周围的景物,在统一中求大小、多少、高低、疏密、繁简、深浅、仰俯、前后、出进、虚实、曲直、缓陡、明暗、冷暖等对比变化。

二是岭南庭园叠山尤其注重纹理气脉的处理。北方皇家园林黄石多使用折带皴、斧劈皴,江南园林太湖石多使用披麻皴,而岭南庭园英石则多采用“塑山”法,叠山手法具有很强的人工味,主要分为对纹、绚纹两种工艺。对纹所用石皮要求纹理清晰,色泽均匀,操作细致严格。贴石时须考虑到前后上下石面的斜正纵横纹路,细纹与粗纹逐渐过渡,色泽浓淡逐渐退晕;绚纹可采用不同的石料,先以灰浆填修缝隙,或局部塑补石形之不足,或塑造石面的纹理,使石块生势、纹理自然,然后用水淋透,以水泥掺乌烟调成色粉洒粘石面,使各色石块和灰缝不同的色调被粉末盖成色泽均匀和姿态美好的石景轮廓。[ 3 ]118此外,清末近代岭南庭园常见人造塑石,其特点是在狭小的庭园中,可以因地制宜,随意造型,同时节省景观石材,弥补了天然佳石不足的缺憾,方便施工,能塑造大型的岩层叠石,因而凸显“近质”的特征。主要用砂、灰等结构塑石,多与天然石材混合使用,以砖石为骨,再以灰塑根据岩石纹理雕面。大者斧劈雏形,形成虎踞龙盘,磅礴巍峨的雄伟气势,小者砂泥作料,依墙凸石,造石具有浮雕感。粤东庭园中用灰砂结合海石造景也很多。其塑石法是用砖石或混凝土作山石形体骨架,外面加彩灰塑涂面,用喷水、拉毛处理手法以求质感。

三是岭南庭园叠山多为纯石假山,叠山着重于形似神真,常常按“风云际会”、“狮子上楼台”等局谱来叠造,作真成假,混假成真,寓意于假,以假寄情。[ 6]10

从材料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岭南庭园叠山注重“近质”的特征与岭南庭园建筑“纹”饰艺术表现是同出一辙的。岭南庭园建筑对装饰的材料与技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工艺技术上讲究精雕细琢,注重局部的精微,整体的密集和铺陈,凭着精熟的技巧将繁琐的内容堆砌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将装饰艺术推到一种极端化的边缘,体现出绚丽多姿、纤巧繁缛的装饰风格特征。上述岭南庭园叠山的不耐远观、注重近质、多为纯石假山、常用石谱附会点题和塑山艺术的发展,都属于“纹” 饰艺术在岭南庭园叠山方面的表现。

三、空间表现原则

首先是“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的原则。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六原则”其中一点就是基于空间的考虑。西方工艺美术及现代设计大师赖特提出现代建筑“连续运动空间”的原则中,包括反透视的三度、传统方盒子建筑的解体、空间的连续性与时间化以及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统一。它是本世纪初随着动态的时间化概念逐步成为一种全球意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表现出对运动性的认识以及风格派与蒙特利安绘画的影响而形成的空间理论。具体的办法是将建筑物分解为二度的面,以不再形成透视方盒子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个与静态空间相异的运动的三维空间。

而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常被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它不但要考虑到从某些固定的点(景)上获得良好的静观效果,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活动于其中的人,从行进的过程中把个别的景连贯成为完整的空间序列。正如彭一刚所指:“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说和我国古典园林的实践可谓不谋而合。”而岭南庭园在“流动空间”方面具有更加典型的表现。岭南庭园叠山由于占地狭小,不但考虑室外空间的可行、可游,而且还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视效果。叠山空间密切结合起居生活空间来处理,视线从室内到庭园,再接触到水石景,是一个连续“流动”的空间感受过程[3 ]48,因此山体玲珑通透,空间渗透与层次丰富。同时,通过对景、障景、衬景和框景等各种手法完成水石景的立体组合,视点随着人们的移动和改换角度而变化,使人们置身于景内,收到步移景换、俯仰成趣的效果,与西方近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非常相近。

其次是西方流动空间理论的另一重大发展——“四度空间”原理,即把时间和空间当做不可分离的一体来对待。这也在中国古典园林实践中找到相应的回音:即所谓的“步移景异”。“步移”标志着运动,含有时间变化的因素;“景异”则指因时间的推移而派生出视觉效果的改变。[ 7 ]35岭南庭园叠山在“步移景异”、“四度空间”上也有突出表现。由于占地面积狭小,还受到市民倾向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叠山技术的发展,假山营建常见复合石材混合砌筑的类型,如潮州西园的壁山以英石、海石、石蛋和人工塑石四种石材和多种手法叠砌而成,加上水晶宫、潭影、螺径、引鹤、云水洞等空间的营造,咫尺山林,多方胜景,仿佛一山历四季、上天又下海。

还有是雕塑性原理。人们常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比喻成近现代的雕塑。彭一刚指出:“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多数场合下,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主要还是限于它的形式美。从这种意义上讲山石所起的作用颇近似于近代流行的抽象雕塑。”因为叠山和抽象雕塑都是以抽象形体造型、质感和颜色等语言来表达某种意念的。李允鉌也认为:“在建筑的角度看,园林置石如西方建筑设置雕像并不是说不过去,博伊德说它是‘天然的抽象雕刻’,比较现代西方建筑中的抽象雕刻,无论在那一方面说似乎都十分相近。”岭南庭园由于规模很小,空间狭窄,为了获得丰富的动态视觉效果和增加空气的对流,其叠山必然尽最大可能性地做到左右穿插,俯仰坐姿,玲珑剔透,变化多端。加上岭南假山石景塑山技术的发展,吸取天然山景的峰峦、洞壑、涧谷、峭壁、悬崖等,加以概括提炼而成各种局谱,其工艺精细,形象逼真,造型塑性,风格灵巧,富有魅力,尤如 “透雕”艺术。此外,与西方雕塑的三向性相似,园林叠山置石讲究“石分三面”。岭南叠山置石由于占地很小,石形效果不能照顾三向的观赏面,因此必然在主观赏面上尽可能地表现出玲珑、通透、皱折和多姿,即所谓“石要迎人”原则。

四、结构原理

西方建筑由于木构架建筑易于腐朽和失火,公元前7世纪已使用石材代替木材,并在后来发明了拱券(Arch)结构,石构建筑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到了近现代,巴洛克、新艺术风格石构建筑在此结构基础上突破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常规。比如巴洛克晚期代表作的罗马圣卡罗教堂整个立面均采用曲线,形成波浪形的流动曲面。 新艺术代表作高迪的巴特洛公寓和米拉公寓,采用巨大的石头和铁结构、圆形、不规则间隔的洞窟以及波浪形的屋顶和阳台结构,最大程度地缩减了传统的直线和平面。

而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置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石构建筑,因为它涉及到材料、空间、结构和施工,同时还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意义。因此,同样要面对石构建筑的结构问题:从梁柱式结构和挑梁式结构,演变出北方山石的“堆云”、“云根”、明代计成的“等分平衡法”和“条石合凑法”、苏派叠石的环透拼叠法和扬派叠石的“条石为骨”法、以及清代戈裕良的钩带式拱券结构,叠山结构不断发展。岭南庭园的叠山,由于发展了连镶带贴的塑山技法,以塑山为主,叠砌结构为辅助作用的结构。石材仅为表材,可贴在已设计的骨架之上,形成洞体很薄的洞窟,在结构上更近似于现代的薄壳结构,与西方的巴洛克、新艺术风格中石构建筑在美学表现上也有一定的相近,(图2)。

五、自然与表现主义倾向

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风格均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趋向自然,常常玩弄曲线和曲面,并在装饰中增加自然题材。洛可可的装饰题材受中国装饰风格的影响,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并且趋向繁冗堆砌。工艺美术运动也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的纹样汲取素材与营养。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大师赖特由于受到日本以及东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提出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理论:一是统一(Unity),二是自然(Nature),并指出:“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概念,是指建筑与一切有生命相类似,总是处于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化之中。表现出建筑的真实性和统一性、与环境协调性、材料的真实表现和连续可塑性等几种特征。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主要是受东方和日本风格的影响,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势,其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西班牙的高迪,更把这种有机风格发展到极端。其设计的米拉公寓由于风格极端被巴塞罗那市民称为蠕虫和大黄蜂的巢。它完全采用有机主义特点,无论外表还是内部,包括家具在内,都是尽量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整个建筑好像一个融化的冰淇淋。此外,还有鼎鼎大名的圣家族教堂,它具有强烈的有机形态和雕塑式的艺术表现特征,甚至可以说是滑动的、淋漓的、溶解的、变形的、改变色彩和质地的[ 8 ]67,(图3)。反映了“新艺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强烈挑战情绪和对于维多利亚风格过分装饰的厌恶以及巴塞罗那人对于形式的大胆探索,是新艺术运动有机形态和曲线风格发展到最极端化的代表作品。

而岭南庭园叠山由于受占地的限制,一方面,更加讲究师从自然的有机原则。正如《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景到随机,随宜合用,因境而成。” 李允鉌也认为:“造山和叠石是园林中用以分割空间的元素,在工程上来说就是一种运用自然主义手法的场地整理(site formation)工作。”由于庭园叠山一般截取大山水的片断,不求其全,或者山石的一角落处理。叠山通常与建筑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令人有“咫尺山林”之感。或以石基做建筑基座,恰像房屋建在岩盘上面,如泮溪酒家的“东坡游赤壁”;或附墙贴做石壁景,所谓“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如顺德清晖园的“斗洞”;或以石景玩梯坡,砌池岸,接洞房等,如东莞可园的“狮子上楼台”。同时,在较小的庭园空间里截取山石的某一角落处理,如小院天井、走廊池边,建筑角隅等,常用峰石立意,因为峰石占地少,在造型上可作艺术的夸张,石虽不高却给人以摩天之感,如清晖园的斗洞。另一方面,由于明清代“连镶带贴”的塑山技法的发展,岭南庭园叠山构筑不受石材的限制,因山石形势,可以随意塑造,拳曲飞舞,玲珑剔透,具有表现主义的倾向。其美学表现与近现代西方建筑的自然主义、有机形态和表现主义特征有一定的相近。

六、结 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均有着各自本质不同的建筑与园林传统,因此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设计风格,其中涉及到民族特征、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同时,由于园林艺术从本质上是源自于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再加上17、18世纪岭南造园和叠山艺术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彼此交流与互鉴,因此又具有相近的美学特征。凡此都构成了比较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的比较研究并不是把岭南庭园与叠山艺术风格等同于洛可可、工艺美术、新艺术等年代相近的西方建筑风格,其根本目的是在彼此设计艺术风格的发展主脉中找出其相近的美学表现特征,以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岭南庭园叠山的艺术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

[2]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曾昭奋.莫伯治文集 [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4]项秉仁.赖特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马次航,邓其生. 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J].1984.09:10.

第3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江苏

“工艺美术的历史相当悠久,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虽然远古时期人们的用品相当粗糙,但为人类生活的方便而设计、制作的各种物品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民间工艺美术以民间手工技能为主,民间工艺大师们掌握着技艺和制作秘诀,当他们专注于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时,可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创作的价值体现不仅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娴熟技艺,还体现在惊人的原创力上。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拥有大量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产品,融入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反映了长江流域特有的人文、民风、民俗等传统工艺的生产活动。

一、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概况

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长江、淮河的下游,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风格。在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器物和饰品,可以说,这些带给人极大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众所周知,工艺美术行业生产不同于一般性的工业生产,它既包括大量艰苦的艺术劳动艺术创作和技巧运用,又需要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适应市场。”[2](136)江苏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最初是老百姓为生活所需而创作的实用品,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民众审美需求的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传承久远的且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最终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衣食住行到四时方物,蔚为大观。例如宜兴的陶瓷、紫砂工艺摆件、南京的云锦、绒花、剪纸、空竹、绳结、南通的不同风格的扎染、彩印、蓝印花布、手工编织品、织毯、无锡的泥塑、陶塑玩具、扬州的漆器、金属工艺制品、苏州的玉作手工业、刺绣等。伴随江苏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演变,一些工艺美术品原本作为日用品正逐渐丧失其实用价值,变成以审美、装饰功能为主的工艺品,因而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似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赞美、热爱生活之情,也蕴涵着对未来希望的生活方式。

二、江苏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优势

民间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历史文化发展演进中扮演着见证人的角色,无论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或者其他领域,都是无法替代的。根据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数据统计,目前省级以上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共有89人,其中平均年龄45岁左右,他们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创作,正在进行师徒传授的有53人。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匠人积年累月的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天然资源,依靠传统精湛的民间技艺,设计生产出大量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产品。这些带有社会历史、民族传统和人类文化气息、蕴含着人们物质文明、精神生活的工艺美术产品,现在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它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珍藏。民间工艺美术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人类需求、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实践的生活中,必须把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与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工艺美术与民间工业的发展盛衰密切相连,江苏的传统工艺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后迅速发展至今,名匠辈出,所遗留下来的产品不仅仍为人们所珍藏,且在当代文化审美语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苏省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还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逐渐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又如在全国影响深远的苏州刺绣、桃花坞大街的木版年画、缂丝织造、御窑金砖制作,南京的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珀锻制作、南通的蓝印花布印染、扬州的漆器髹饰、无锡惠山的泥塑、连云港的水晶等。其中苏州的刺绣、无锡惠山的泥塑、宜兴的紫砂陶艺、连云港的水晶等工艺产品已具备了产业化、产业集群的规模。近几年来,江苏政府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多元化、精品化、一体化的系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同时,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具有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协会和生产园区的成立,便于得到政府资金、政策、信息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加强民间手工作坊村的统筹建设,扶持起着龙头作用的民企发展壮大、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通过多元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库的建设,进行多元、整体的布局和开发,逐步推出了品种繁多、地域鲜明,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系列产品。例如被文化部命名为刺绣“民间艺术之乡”的镇湖高新区,有近万工艺秀工,其中聚集了300多家民间刺绣工艺产业的民营经营户,他们中200多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成为一支以刺绣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力军,是“苏绣”产业基地的代表;以民间传统工艺著称的东渚镇,汇集了上万名制作红木器具、玉石雕刻、刺绣的民间艺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体系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街”。在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地区,大大小小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模式,汇聚成了东渚特有的人文景观,形成“前店后坊”的独特风景,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气息,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生产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民间工艺品,使人身居其中乐而忘返。

三、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发展障碍

“工艺美术的发展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通过所获得的技能和智慧,以表达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历史。在漫长的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中,人类不仅提高了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技术和把握能力,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3](100)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工艺制作在江苏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既是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民间工艺品因人们的物质和审美的需求而产生,多数是民间艺人直接创造的,随着人们风俗习尚、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方式要求不断开发、研制、创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品,但是目前产品的市场创新观念模糊,此外,在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现象屡次发生,部分生产民间工艺品的民营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有些企业因此急功近利,目标转向生产成本低、做工粗糙的低廉工艺美术品产品充斥旅游景点和地摊,导致大量传统民间工艺品的质量下降,仿制产品、劣质货大量蔓延市场,结果造成产业优势不断下滑。任何时候,市场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伴随着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随之不断的壮大。但从宏观上看还是薄弱,市场竞争目标不明确,创新力不够,导致精益求精的民间工艺品和获得的经济收益不对称。相反质量一般、价格低廉的产品却到处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许多和旅游纪念品等同,失去了作为工艺品的升值空间及收藏价值,结果既限制了产业市场的开拓,也限制了这一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进程。“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诸多自然、社会因素决定的,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经济和技术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许多有久远传承史的工艺美术种类遭遇市场淘汰而面临消亡。”[4](211)目前,江苏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老艺人寥寥无几,面对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市场的萎缩,再考虑传统工艺的创新,绝非易事。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缺乏其应有的市场,民间艺人必然就会减少。民间工艺美术没有了传承,也就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南京制作秦淮传统手扎花灯的艺人已所剩无几,从事曲艺、杂耍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日渐趋少。同时,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一些精湛的民间技艺不感兴趣,原有的手工生产模式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民间工艺与民俗活动结合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娱乐,样样离不开民间工艺。民间工艺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供奉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5](15)目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自身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江苏没有出台关于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合理规划方面的文件,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产品的研发没有系统的布局和规划,缺乏高效率的运作机制、生产园区及产业链接简单。产业链中的资金、人才、技术、融资环境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快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许多原有的工艺美术国企单位进行了改制,涌现出大量的个体、私营的手工作坊,与此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具有现代文化管理机制的民间工艺美术企业。目前,江苏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已纷纷走出乡镇,积极融入时代文化元素,政府对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技术和文化进行鼓励,不断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技艺和水平。在工艺美术生产园区和集聚地建立产业研发中心,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提高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劳动效率。如南京云锦的生产,南京云锦是江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明末文人吴村梅描写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因绚丽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南京云锦的技艺虽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织锦传统工艺的高峰,但是,由于还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其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进程。”[6](161)因技术繁复、工序杂多,南京云锦的生产、销售正急剧萎缩,现在通过电脑设计云锦纹样及机器织造技术的智能化运用,缩短了制作的进程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中具有个性化的工艺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具有流传、传承的价值,只有流芳百世的精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必须让民间工艺美术与市场有益结合,彰显出民俗的文化特质,找到与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创新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产品,其设计和制作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工艺美术品的创造和纯艺术不同,不能只从创造者的自我表现出发,而要考虑市场效果。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一件只能看而根本卖不掉的产品,不能算是成功的产品。”[7](8)近年来,江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中拓展出一些新工艺品类开始风靡国内外市场,如饱含传统元素的“中国结”、仿古器具、藤制的日用品等,均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同,它们借助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文化特质,融入了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这种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带来的市场效益说明了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提供给工艺大师们新的思维方法,不能忽略时代的要求。江苏的民间工艺大师们也意识到艺术生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民众审美趣味的改变,不再推崇富丽张扬的工艺品,而是追求质朴、自然的民间工艺品自身的形式美,一般不作过多的修饰。崇尚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线条、形体和律动,表现出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质朴的随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为主,大都是带有环保意识的自然物质,如纸张、石头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态特征,歌颂对生活的情钟,创造了沁人心扉的清新的艺术美。因此,时代审美的需求是第一的,明确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目标,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有效地拓展国内外市场是不可缺少的。如江苏地处长江流域,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旅游资源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可以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整合,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打造鲜明、专业、个性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对外示范开放,建立覆盖全省的富有民俗特色的品牌民间工艺美术品网络系统,促进带有江苏地域性的工艺美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拓展江苏地域性传统手工工艺美术品的普及、促使民众更新观念都来关注、关心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使江苏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家喻户晓,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市场和经济的基础。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放眼未来,使民间工艺产业化资源的发展、配置最大化。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介传播、宣传的优势,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的强力推进,公共场所、地铁站、公交站、民间工艺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大型的商务、文体活动,不仅仅是民间工艺产品的展示,更多的是其背后赋予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建设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江宁民间艺术交流中心、冶山镇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南通民间艺术馆、南京民间工艺美术馆、玄武湖街道民间工艺创业园等,对宣传江苏民间地域文化,提升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品位,塑造高端的特色品牌形象,拉动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以此提高普通百姓对民间传统艺术价值的认同,增强地域文化竞争力。

结论

“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技艺见长,在大工业生产甚至高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面对大众消费环境下的消费者,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因而创新成为其必然。”[8](70)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课题,需要几辈人不断地孜孜耕耘。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产业创新解决江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强化民间工艺美术用品的设计创新,充分发挥好江苏优越的人才市场、丰富的社会资源及民间传统文化和地域资源等条件优势;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在充分继承、吸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强本省品牌意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使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徐琛.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徐勤主编.新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丽君.中华工艺概述[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6]王宝林.云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7]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编.工艺美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第4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二、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三、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五、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

[1] [2] 

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六、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文章屋在线:wzk.co

    

第5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丰收的乐曲》、《金秋十月》、《利刃》、《秋之梦》、《山里红》、《斗权贵》等作品参加国际和国内多层次的美术展览;很多作品获奖、发表、出版;大量作品被国际友人及海内外人士收藏,其中部分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手持锡头禅杖云游四方。当他西游到甘肃敦煌三危山下时,只见三危、鸣沙两山上的红色岩石被太阳照得金光灿烂,山下大泉河水流动,山间树木参天,隔水相望是沙砾沉积的鸣沙山。乐尊不由想到,这真是一个修禅静虑的好地方,于是低首吟经,闭目养神。不觉已至黄昏,太阳将落,晚霞映红西天,余光照在沙漠之上。乐尊吟经完毕,抬头睁眼,猛见对面鸣沙山上一派耀眼金光,放射出彩霞万道,在闪烁的光芒之中,万千个佛像衬光环显现。他跪伏在沙漠之中,自言道:“真乃圣地!”于是立誓要在此为佛塑金身,修庙宇,募人在鸣沙山的岩壁上,开凿修建了第一个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群由此诞生。以后不久,又有一个叫法良的禅师在乐尊所建的石窟旁,继续营造石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最先接受自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同时又吸引了中原人前住寻觅。对于当地人来讲,他们接触佛教更早更直接,对于中原人来说,敦煌正是个可以达到的“西天”。自乐尊和尚开凿第一个石窟以来,内地与当地的信徒们便纷纷花钱招募工匠,在“千佛金山”上凿窟塑像,以表敬佛之意,并将本人像画于窟门侧壁上,多合掌而立,神情肃穆,名日“供养人”。就这样,抱着积善、信佛、还愿、示后等不同目的的人,在陡峭的山崖上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石窟,使鸣沙山莫高窟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佛洞。自前秦,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连年累月持续不断,建成了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东千佛洞、小千佛洞等在内的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宝库,其中仅莫高窟就有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躯,壁画4.5万多平方米。

第6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威廉・莫里斯和约翰・拉斯金等人的指导下,首先提出“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应从事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等,在现代设计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运动在设计上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风格特征,如采用植物、动物图案作纹饰,主张“师自然”,注重材料的选择等,设计较为质朴、大方、适用。

新艺术运动试图将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拉得更近。设计师从材料、构造和功能等角度重新审视各类建筑及产品,这些元素正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运动风格细腻、装饰性强,大量采用花卉、植物、昆虫作为装饰的动机。从同一时期举办的几次大型博览会上,清晰可见传统设计风格向现代设计风格的转变过程,以及设计改良运动取得的辉煌成就。1889年和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主要展示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而1902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则十分推崇来自英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大师麦金托什以直线为主的几何装饰风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设计师,纷纷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装饰美进行新的探索,涉及范围包括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纺织、服装、首饰等方面的设计,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美化工业产品。巴黎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它受到新兴的现代派美术、俄国芭蕾舞的舞台美术、汽车工业及大众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设计形式呈现多样化。但仍具有统一风格,如注重表现材料的质感与光泽:在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在色彩设计中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装饰艺术运动中表现出的东西方艺术样式的结合、人情味与机械美的结合等内涵,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的重视。

20世纪初至30年代,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设计革新运动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了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所设计的简洁、质朴、实用、方便的全新产品,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标志着产品设计进入现代工业化设计的时代。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想的背叛。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设计风格。

无论是反对大机械生产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高度肯定机械生产的装饰艺术运动;无论是为豪华、奢侈的少数权贵服务的新艺术运动,还是为大众服务的现代主义运动,现代设计与装饰艺术从来没有分离过。一部现代设计的历史,就是装饰艺术应用的历史。尽管现代主义一向反对装饰主义,战后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更加强调了非装饰化特点,夸大了无装饰的外形特征,但现代主义设计与国际主义设计仍然运用了装饰艺术的手法。

第7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原理;天津泥人张

0 引言

天津泥人张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呈现出写实的风格特点,具有高度写实主义的形象塑造,展现出人物逼真、具象的效果,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天津泥人张凝聚了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勤劳,通过泥巴捏成神采奕奕的人物,将人物的生动本色的魅力和人文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粗现实主义的特色,彰显出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魅力。

1 天津泥人张的艺术表现

天津泥人张产生于民间,是勤劳聪慧的津门百姓创造出来的具有写实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天津泥人张的艺术表现中有着丰富的题材,人们将天津市民的生活通过泥像的形式展现出来,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惟妙惟肖的人物表情,结合匠心独运的色彩的运用,展现出彩塑的艺术张力,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天津泥人张是一种高度写实的艺术,通过泥塑的手法结合色彩的特点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的特点,向人们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地域性、大众性和独特性。

天津泥人张是民间文化的精髓,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其造型的精致和独特,以人物作为主要的造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原型,展现出人物造型的韵味,将人与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来民间的故事和文化的特点,彰显出艺术的表现力。

2 动画角色趣味性在天津泥人张造型的体现

随着我国动画的发展,动画角色的造型艺术也逐渐开始结合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动画角色塑造需要遵信心理真实的规则,结合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在天津泥人张的人物造型中要结合动画角色的趣味性,动画的魅力在于从制作、作品到欣赏的假定性,根据人们的审美的需求塑造出内息中期待的角色的形象,赋予角色灵魂和色彩,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体现出角色的趣味魅力。

在天津泥人张的造型中大多数的故事背景都是以民间故事作为原型,塑造出具有真实性的人物形象特点,结合天津市井生活片段中的啼笑皆非的段子,用泥塑的角色展现出其人物的趣味性,早泥人张工艺美术师杨志忠的《下围棋》反映出生活中的精彩,举棋不定的女子、袖手旁观的男子和欲言又止的观众形成一副生动趣味的画面,展现出生活中平淡无奇却趣味横生的画面,展现出人物的趣味造型,幽默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简单趣味的造型展现出角色的生动性。

3 动画角色个别性在天津泥人张造型的体现

角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外形,还要展现出角色的复杂性格,让人们从外形能感受到角色的内在,通过行为举止、神态神色表现出角色的心理,展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动画角色的个别性的塑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塑造,通过角色的外在形象的塑造展现出内在性格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角色的性格魅力。在天津泥人张的造型都是取材与现实的生活,根据人物的人物性格、行业、门第高度地展现出角色的特征,具有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能打动人们视觉审美的作品。

在天津泥人张的人物塑造中大多数都是选择传媒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的形象,采用简练的方式神奇活现地展现出来,形成生动活泼、构图适中、人物性格特征明晰的特点,这也是天津泥人张人物造型中的精髓。在泥人张工艺美术师的钟馗形象的塑造中,将钟馗夸张的磨剑动作、威武狰狞的面部表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形成了人物角色的独特造型以及个别性。

4 动画角色经典性在天津泥人张造型的体现

动画角色的创造要具有情感塑造才能成为经典,强化角色塑造的美感,强化角色的情感的感染力,从角色的造型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才能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动画角色中的经典。经典动画角色的塑造要利用人类的情感的共同性,与观众形成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角色的艺术特性,打上情感的烙印,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情感的融合也是在角色塑造时的困难的部分,融入情感的内容才能丰沛角色的情感,促进角色故事的剧情发展。

在天津泥人张的造型的塑造中对于万千世界中的每一个性格特征不一的人物,都强调其人物形象中的性格和心理的刻画,要求在造型的塑造中遵从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精雕细琢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情感的魅力表达,形成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金婆银婆》的作品中,刻画了日本两位孪生老人持杖而立的形象特点,其重点刻画两位老人的面部的表情,展现出老人的其乐融融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主题特点,成就了角色的经典性。

5 结语

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要遵从艺术的原则,同时也要结合角色设计的原理,凸显出人物造型的趣味性、个别性和经典性,天津泥人张的泥塑的人物造型的塑造中充分地展现出了人物的特点,赋予了其人物造型的趣味的风格特征和精神的意趣,赋予角色的情感的特点,形成造型的美学原理,注重造型、题材和色彩的完美结合,让每一个泥塑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故事背景,充分地表达出角色形象的文化魅力,展现出天津泥人张的丰富性,展现出民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角色的形象的特点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

参考文献:

[1] 马静,郑勇.天津泥人张的“型”与“韵”[J].美术,2011(11):107-109.

第8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第一:场景设计方面既要遵循剧情的发展和导演的要求,又要体现合理的艺术性特点。叙事功能,隐喻功能,展现时空关联,刻画角色性格、心理,制造情绪氛围,突出矛盾冲突是艺术场景必须要体现的,同时它的设计也必须是合理的。所以场景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剧本进行深入的理解,熟知剧本中的背景情况;其次要明确剧本中的环境特征;最后要确定作品的表现风格。画面的设计,是否运用夸张等手法等都要切实依据剧本的需要,可适当的运用手法使画面生动来抓住观众的眼球。深入理解剧本内容,熟知其历史情况,对角色性格特征包括造型特点都要重点剖析,并使场景造型风格与人物风格达到高水平的和谐。动画片《大力士》中再现了古希腊的文化环境,描述了原始森林景观。其中描绘的花园设计场景就融合了古希腊的造型元素,例如滴水帷幕的多形式的设计,形式感多样。

第二:动画场景的艺术风格之所以独具魅力是造型形式准确和造型手段独特而形成的。使影片整体形式风格、艺术性的追求得以体现的重要因素是造型形式,尤其是场景的造型形式。动画背景主要通过美术创作方法完成,其中包括绘画、喷绘、镂雕、剪形等。因此主题基调要着眼于整体,在深入分析剧本搜集查看资料之后确定,造型形式要选择切实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的。相比之下日本的影视动画片受漫画影响最深刻,同时其收视率和普及率也是极高的。60年代的《铁臂阿童木》,80年代的《樱桃丸子》《蜡笔小新》和《机器猫》等,这些作品视觉艺术方面的效果在设计场景和创建角色方面都有显著的体现,其在造型和色彩处理方式的漫画式手法的运用,使日本动画片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第三:影视动画场景艺术风格的多样来源于造型语言和造型形式的多样。漫画风格的场景:如《聪明一休》《蜡笔小新》色彩简单,以平面效果为主,采用刻画边缘轮廓线的方式。实风格的场景:一是一切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为基准,包括造型、比例、色彩,二是光影效果的明暗对比要经过强烈且夸张的处理;三是色彩要表现的真实,细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可以通过将丰富的形态真实、自然的刻画和运用夸张的灰色调来使场景画面具有更强的层次来实现,这样也可以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其中的角色性格特征更突出。三维风格的场景:三维技术像“催化剂”一样推动着动画发展,动画的造型构思方式由平面转移到空间立体离不开它,它能将空间体积感和纵感很好的展示出来,创造出较为自然、真实的场景效果场,使得视觉效果具有神奇的感觉。所以不考虑时空约束的情况下,其视听觉语言创造出的时空境界具有超现实的效果。形态、光影和色彩作为造型语言在动画场景中最为常用。场景中建筑、树木等想要表现的简单、整洁可以使用体块和线条来塑造,如《破坏》,在199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作品中绘画性钢笔素描的场景效果就是使用了非常简练的线条实现的,艺术意味则是由简单、朴素的造型和粗犷的笔调使之表现的更突出。

场景也可以营造的复杂一些,如宫崎骏《天空之城》就极大的运用了视觉语言,将“天空之城”的立体幻觉通过神秘奇幻的星空、云雾和火光交织的画面完美的展现出来,极力渲染影视背景,使得视觉空间感染力极强且神秘,是极好的视觉享受。同时大的场景建立好秩序形式,将空间透视关系处理好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后对视觉组织原则做到深入理解且合理运用,促使画面体现的内容既丰富且有序,同时又是灵活而不死板的。

作者:杨磊 靳明 单位: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9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范文

[关键词]鲁绣 色彩风格 形成原因

鲁绣是山东民间最为盛行的手工艺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它除了具有中国刺绣的共性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目前,对鲁绣的研究大部分涉及鲁绣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特色等几个大的方面,而单从色彩风格的角度进行具体研究的还很少。本文将针对鲁绣的色彩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一、鲁绣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一些墓葬的刺绣残片考古分析推测,鲁绣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的织绣最为发达,进入成熟阶段,实用性和装饰性合为一体,当时齐国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已闻名全国,产品行销各地。史称“齐纨”“鲁缟”,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秦汉时期在各地普及开来。东汉王充《论衡》有记载:“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证明鲁绣的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观赏性鲁绣兴起。隋唐时期,鲁绣被广泛应用,工艺针法发展很快,鲁绣制品分化为实用绣和观赏绣两部分。至明清,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迁和商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至近代建国以后,政府大力扶持和保护鲁绣,以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等城市为中心,带动全省的鲁绣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期,鲁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四大名绣”之长,创立了“发丝绣”。人们在挖掘和继承“鲁绣”的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注重与画家合作,相继完成了许多鲁绣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出现了机绣,这大大提高了鲁绣的生产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鲁绣的针法和色彩,为鲁绣的继承和发扬起了推动作用。

二、鲁绣的色彩风格特点

《释名》曰:“绣,修也,文修然。绣,从‘丝’旁,近‘修’音”,《说文》曰:“修,饰也”,“绣,五彩备也”。鲁绣无论从图案、样式,还是其造型、色彩无不凝聚了山东地区人民的智慧,展现了山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色彩审美。

(一)鲁绣的分类及样式

传统鲁绣制品种类繁多,按照用途主要分三类:一是生活用品,有绣衣、绣枕、门帘、等,多用于闺阁陪嫁、日常生活。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等。三是工艺礼品、礼仪用品等。

按照题材分类,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花草虫鸟、飞禽走兽之外,还加入了文字、书法、绘画、几何图形等,取材丰富,形式多样。这些纹样有的以单独的形式出现,有的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以单独形态存在的纹样中,一般以花类及单个“暗八仙”纹样为最多;在以组合形态存在的纹样中,以蝴蝶、鸟类与花类组合的纹样为最多。

按照图案的组织形式分类,又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和综合纹样4种。单独纹样主要应用于面积较小、且不受任何外形约束,不重复自身纹样的物品或服饰上;适合纹样在近代鲁绣服饰中也比较常见,其中多为对称式;连续纹样一般用于上下、左右、四方有规律延伸外轮廓的物品或服饰上;综合纹样则常见于上床上用品或家庭日用品等面积较大的部位或物品上。如图2-1、2-2分别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例子。

从构图上看,鲁绣的图案样式追求线条的流畅和形象的完整,追求直与曲、硬与软、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形成抽象和具象的完美结合。纹样装饰讲究正面效果。总之,鲁绣体现了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动感与静感及节奏与韵律等视觉上的美感。

(二)鲁绣的色彩风格特点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色彩说法,“远看颜色近看花”,色彩在艺术创作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色彩在刺绣作品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鲁绣的色彩明快、艳丽浓郁、对比强烈,充分体现了浓艳、鲜明、强烈而协调的山东民间艺术特色。强烈的对比装饰色彩是传统鲁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特征。传统鲁绣选用高纯度对比夸张色彩搭配,大红、枣红、桃红、天蓝、深蓝、藏青、紫等色彩是传统鲁绣中常用的最佳主色,粉色、蓝色、金、银、白和黑色等是传统鲁绣的常用副色。画面色彩关系由浓郁丰满的主色和偏灰的副色通过间隔手法来处理,使画面在保持强烈对比的同时,又能使其趋向协调和平衡。鲁绣制品大多秉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配色理论,传统正色运用的传承、永恒的“尚红”习俗和对比色调的渐变运用使得鲁绣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色彩特点。

此外,在用色上,鲁绣还侧重于内容和意义的和谐。为体现“五色俱全”的吉祥含义,传统鲁绣一般将各种对比色、互补色放在一起;为表示“纯正”而多用“正色”“本色”,注重意义的和谐远胜于色彩的和谐。色彩处理构图层次分明,大胆采用色彩的强烈对比,表现出无拘无束、开朗奔放的民族气质。

图2-3为部分鲁绣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鲁绣的色彩具有浓重艳丽的特点。

三、鲁绣色彩特点的形成原因

(一)人文环境因素

山东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里的人们“朴实淳直”、“俗尚礼仪”。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婚丧喜庆、岁时节日,礼尚往来;各地有许多传统民间节日,为鲁绣的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鲁绣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寄托祝福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农村,老百姓给子女做绣花鞋,在鞋前头做鞋面子花绣,在鞋帮上做旁花绣;儿童与成年男女花色都各有不同。老百姓有着淳朴刚直的秉性和对生活最原始、最真切的追求,具有强烈浓厚的北方民间人文气韵。这也使得鲁绣在用色上重视艺术的概括和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再配合留空等技法,效果极强,鲁绣创作人员的这种天然的秉性和人文素养形成了传统鲁绣的基本色调。鲁绣具有原始的真实性,表达了民间对富裕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纯净的乡土民间风格。不论是花鸟还是山水人物的纹样,人文因素对鲁绣的色彩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如图3-1、3-2分别为老百姓绣制的鞋垫和虎头鞋。

(二)工艺的影响

传统鲁绣又称“衣线绣”,采用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作绣线,工艺独特、针法多变。常采用割花、插花、补绣、包花、拉花、挑花、纳纱、切针、钉线针、打籽、辫子股绣等,形成了自己的针法体系,绣线粗壮、色彩浓丽、使鲁绣的色彩更富有层次性。鲁绣还有一项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特点,大都利用织有暗花的绫缎为底料,在上面绣上彩色纹样。在有暗花底料上刺绣,配色浓重,才能将绣底的暗花掩盖,主花与绣底的暗花明暗对照,使得色彩更加丰富厚重。如图3-3左所示。

鲁绣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工艺体系就是“发丝绣”。是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生丝打底,其上附上纯黑人发。生丝性烈,绣面不反光,颜色厚重;熟丝性和,绣面光亮,颜色细腻。丝线与黑发形成强烈对比,极大的拓展了鲁绣的色彩表现能力,从以前的“白描”发展成“润色”,“运墨”,为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寻到了恰当微妙的工艺手段。这种粗细相间、刚柔并济、层层叠润的风格使鲁绣发丝绣明显别于江南发绣而独辟蹊径,也成为鲁绣的突出特点之一。图3-3右为发丝绣作品。

在1954年,济南老艺人首创了机绣长针绣针法,并由此演变出了几十种机绣针法。其针脚大小、图案的变化、线色的变幻、针法的应用完全靠人工进行操作,亦可称其为手工机绣。这也使鲁绣在色彩表现上更加灵活主观。

(三)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国画重彩的一面对鲁绣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绘画在商周时代的社会性礼仪活动中,出现红、黄、绿、白、黑为基本色相的五色系统和专门画工。再加上儒家的思想也强调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这些都符合鲁绣用色浓艳、画面热烈的色彩特色。

山东地区的年画对鲁绣的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潍坊杨家埠的年画历史悠久,其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特点与鲁绣的浓墨重彩同出一辙。年画与鲁绣在图案的造型以及寓意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入,形成了山东地区独特的色彩体系。

地毯是山东地区近代新兴的工艺美术,地毯的图案设计优雅美观,层次分明、花纹清晰、立体感强,有的纹样可以直接借鉴在绣品上,美丽的地毯图案丰富了鲁绣艺术的内容,形成了色泽协调、幽雅明朗的独特民族风格。

(四)审美趋势与时尚的演变

鲁绣的色彩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秦始皇衣服色与旗色为黑色,到汉唐时代以民族色彩主动融合佛教色彩,形成五色彰施的重彩;从鲁绣为宫廷绣品到走进寻常百姓,其色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华丽的宫服到民间衣饰,淳朴的大红大绿的配色也成为鲁绣制品不可避免的色彩搭配。

鲁绣的色彩也一直受审美趋势的影响。现代鲁绣,由于受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和艺术理论指导,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在色彩运用上,改变了传统鲁绣中喜好运用大红大绿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为主色,选用了对比较弱、灰色成分较多的副色作为大面积的主色,色彩对比强烈的原色和间色被安排在小面积的部位,起到了陪衬或者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现代创新鲁绣从造型、色彩和材料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总结

纵观鲁绣长达2600年历史的发展长河可以看到,鲁绣作为山东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苏、粤、蜀、湘等刺绣艺术之长,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色彩斑斓、浓艳、对比强烈、色彩厚重而又协调的色彩体系,形成了山东民间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鲁绣色彩风格特点与形成原因的分析,旨在对鲁绣的色彩体系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对鲁绣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传统民间色彩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6.

[2]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11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

[5]许崇岫.鲁绣的演变及影响--从威海地区的刺绣看鲁绣的传承与发展[J].淄博:管子学刊编辑部,2007.4:123-126.

[6]梁燕.“‘棉线割花绣’研究及其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D].东华大学,2005.7

[7]鲍家虎.杨少杰.鲁绣:源远流长[J].走向世界,1995(6):50.

[8]王红莲.在被遗忘与可发展之间――鲁绣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变迁[J].设计艺术,2011.1:48-49.

[9]亓延,范雪荣,崔荣荣.解析近代齐鲁民间服饰刺绣纹样中的民俗内涵[J].纺织学报,2011.3:110-115.

[10]崔荣荣,梁惠娥.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J].纺织学报,2008.12:78-82.

[11]山曼,李万鹏.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82.

[12]刘广平.鲁绣的传统工艺及设计开发[D].青岛大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