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

第1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于1974年PauL.Zurkowski提出,后经美国图书馆学会归纳总结,确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这个定义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实现过程和能力总和,即:一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二是怎么样获取信息;三是如何评价信息的好坏;四是如何高效利用获得的信息。信息个体如果在每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对应的目标,那么最终能够高效地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以上4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究兴趣、创造性表达、知识创新等内容,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继而201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是所有素养的基础和源泉。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以提升信息个体信息素养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目前国内外创新设计了多种模式,如以MOOC为基础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2][3][4]、竞赛信息素养教育模式[5]、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6]、自媒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7]、多维信息素养教育模式[8][9]、嵌入教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0][11]、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12]等,或利用新的技术平台、或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或利用新兴的媒体方式、或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只有了解和研究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方可保证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特征

1.1个性彰显与过分自信的矛盾

“90后”大学生处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社会转型与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个性张扬、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存在国家和民族荣誉感;思想比较开放,能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勇于表达自我,不满足现状;追求公平与效率;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多元文化冲突造成信仰无所适从;自我价值为中心,从自身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实功利性强,缺少长远规划。这些个性特征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过高肯定与认同,对老师或上级存在叛逆与怀疑,做事缺少明确的标准与原则,注重短期效果,忽略大局与长远性。表现在信息行为方面则是多遵从自我认同的信息检索途径;接受同龄或网上出现的新方法,忽视或抛弃基本的信息原理和方法;注重单一问题的解决,忽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对其他人有较高的衡量标准,却将自己排除在外;喜欢解决问题的轻松性与娱乐性,但严谨性不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探索适合大学生个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2碎片阅读与高效解决问题需求的矛盾

电子出版、Internet资源的出现与推广,让喜爱便利、接受新事物和渴望交流的大学生快速进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课堂、食堂、寝室,甚至交通工具上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可否认,信息爆炸、知识经济需要大学生随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拓展她们的视野范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也迫使大学生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但碎片阅读在具有快捷、高效、及时等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差、表面显性知识多、隐性知识少、知识创新不足等缺点,这对于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系统深入地解决问题是致命的缺点,且容易助长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由此,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要解决大学生碎片阅读的习惯和逻辑系统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

1.3“多线程”信息行为[13]与单一检索的矛盾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加之互联网、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地丰富,信息检索手段和方法也在不读地扩充,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借助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搜素引擎、Internet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甚至通过交互方式向行业专家、学者或兴趣者等寻求帮助。甚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信息行为过程中,可能还进行打开视频、音乐等与信息目标无关的信息活动,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信息行为存在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喜欢沉浸在一种无压力的通过信息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但是,比较矛盾的现象是,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习惯利用搜索引擎这种单一的检索途径。

1.4信息能力与预期的矛盾

根据MahmoodK,TellaA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性别、专业等因素存在差异。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软件、化学、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较强,反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弱。结合我国实际,高等院校及其专业的学风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影响[14]。GrossM,LathamD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解决问题的程度,反之,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信息预期,即会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也说明,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他们无法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信息能力,造成“无知者无畏”式的盲目乐观[15]。

2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

信息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技能、能力、思维、实践综合培养螺旋上升的过程,且内在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共同打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2.1技能培养层(Skill-building)

技能培养层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分析不同信息环境的主流信息应用技巧,如文献、信息、知识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各类文献与信息的了解与使用;中外文综合性与专业性检索工具的使用;中外文参考工具书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中外主流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中外文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及应用;中外主流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免费学术资源获得技术;信息资源交流与技术等。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搜索信息的不同途径并能熟练使用,其学习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共同信息检索课程,或通过图书馆设置的游戏、竞赛、MOOC、视频课件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但须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单纯地掌握表面信息,可与实践能力培养层进行交互,将相关内容嵌入专业教学中,或采取独立开设任务领取(如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16]等方式,鼓励或调动学生将所学技能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实际体验到学习内容所带来的利益。

2.2能力培养层(Capacity-building)

能力培养层是指大学生在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个人的信息需求分析与确定、信息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等能力的过程。信息需求方面,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以开放的视角通过广泛的专业内外信息源理解信息的放射范围和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信息搜索能力方面,强调信息搜索工具的选择、信息搜索策略的制定、信息搜索的重点与难点;信息理解、判断与评估能力方面,强调综合运用比较、演绎、归纳、聚类、判断、预测、推理等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信息与数据进行知识提升,融入个人隐性知识结构中;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强调分析、整合、内化与外化利用能力,重点分析不同信息与数据的应用情境与条件,进行推广可能的预测与分析,学会同类问题或相似问题的整合分析,内化进个人的学习系统和解决问题方案中,经过逻辑、转移、提升等处理,外化成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观点与主张。该层次可分为专项能力培养和整合能力培养两个部分,专项部分针对不同能力的重点模块进行教学与培养,如学术调研、论文筛选、主题分析报告、策划书等;整合能力培养则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统筹计划和提出解决方案,如企划书、研发书、设计书等。

2.3思维培养层(Thinking-cultivating)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内容包括认知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且各种思维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依次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做基础和源泉。根据美国教育机构订制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标准,其内容涵盖:分辨信息相关性;区分情感主张和理性主张;区分事实与观点;区分论据有限或是折中;发现观点缺陷;阐明分析结果;发现观点逻辑错误;发现信息与数据的关联性;处理争议信息;基于数据构建主张;选择有效数据;针对漏洞提出补充建议;承认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能够进行决策选择与权衡;行动中考虑所有可能受其影响的利益相关人;逻辑阐述个人观点;阐明论据和主张;能够避免干扰;基于说服力组织论据[17]。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依据此标准进行对应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践培养层进行相应的应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结果[18]。GaboraL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外倾性格以外,还需要逻辑思维、系统思考以及观点整合等能力[19]。

2.4实践培养层(Practice-training)

技能、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实践培养层需要针对具体的实践问题进行各种能力的衡量和评价。为了避免实践培养流于形式,必须严格制定实践培养计划和目标,不论是专业实践、课程写作、院校竞赛、校外实习实践等何种方式,须在实践前将其实践问题、实践目标、实践过程、实践效果评价及其要训练、考察学生的何种能力等内容确定。目前部分高校进行的实践项目有:文献调研、学科热点追踪、论文写作与投稿、基金申请与检索等[20],这些项目具有较好的专业结合性和代表性,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的参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的“创业计划”,丰富的选择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挑战意识,让他们的自信和能力的放矢。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要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确认,学术问题、企业问题和信息问题不是直接的等价关系,需要适当的“转换”与“翻译”,哪些问题是现在信息素养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问题把握不准导致后期工作的无效与浪费,因此,对问题的“破”与“立”是大学生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刚刚进入实践,环节时,可增加学时或强度进行训练。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益将产生雪球效应和马太效应,引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来。

3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过程须注意的问题

3.1信息素质教育应具有系统观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严格意义讲,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立体式的,向下应该延伸到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向上应该延伸到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包括社会上的每个人,即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年龄段或某个社会阶层。诚然,大学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但此种培养方法亦适用于其他社会群体。因此,我国可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制定面向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信息素养标准,以便相关的机构如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水平。

3.2顺势与破势

并行信息素养教育应紧紧围绕教育对象来进行,以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为例,一方面要迎合和正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既个性又盲从、既多元又茫然、既现代又保守、既多线性又单一性、既冒险又缺乏能力,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我们信息素养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挑战、冒险等,不能一味地迎合大学生的自我与功利心理,冲破大学生的个性束缚,调动个性中的积极因素,掌握顺势与破势的“度”,培养有张有弛、有知识有能力、具有大局观的新世纪人才。

3.3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未来世界的角逐是看谁能更快、更好地创造新事物,只有对旧事物客观科学地批判与怀疑,方能创造性地提出新事物。值得注意的是,GaboraL、Branch、Schroeder、张长海、宛世芬等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也多次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加速器,同时二者也是提高信息素养水平的内核要素。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有目的性、步骤性、方法性地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相信大学生具有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之自信、挑战和高效性,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注释

[1]信息素养[EB/OL].[2016-12-22].

[2]杨颖.MOOC浪潮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5(S2):35-37+34.

[3]李金芳,刘娜,王莲,祝欣.基于xMOOC课程模式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1):56-62.

[4]邓佳,詹华清.MOOC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12):37-40,46.

[5]邓小茹,朱培毅.竞赛模式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1):61-64.

[6][16]阙忱忱,田稷.美国高校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析———以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8):23-26.

[7]沈强.自媒体时代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及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24-127.

[8][20]黄丹俞.高校图书馆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基于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实证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1):75-79.

[9]罗国锋.高校研究生多维度混合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6(9):55-60.

[10]张妍妍.嵌入课堂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3(3):175-178.

[11]汤莉华,潘卫.IC~2创新服务模式下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杂志,2010(4):43-44.

[12]张长海.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102-116.

第2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信息素养最初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专家和机构都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1、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定义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定义,它全面而简练地概括了信息素养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2、doyle,c.s.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的10点意见: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确认一个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认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3、科罗拉多州教育媒体协会认为信息素养高的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积极参与到概念的讨论中。他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相关信息;会运用技术去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种答案及无答案的环境中自如地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采取高标准,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些学生非常灵活,能适应变化,既可以从事独立工作也可以从事协同工作。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对信息素养的正确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2)能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3)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海洋。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 基本技能。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懂得读、写、算是人们走天下的“得意功夫”,就象一个人懂得一门手艺,能够以此来为自己谋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而永远地留在20世纪甚至19、18世纪。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这些搜寻的信息源范围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种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第3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人才;信息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65-02

近几年来,关于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如何培养学习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掌控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社会化将成为信息时代的突出特征。因此,在培养学习型人才的过程中,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信息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学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正由传统的学生被动地学习进入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习型人才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事物、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时,能够以不断探索的精神自觉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并能够与时俱进、学以致用。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学习的人。然而,人的信息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只有有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才可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在信息社会,信息素质是学习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学习型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学习型人才培养中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

1.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确立起先进的学习理念,即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社会要求人们要不断地应对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知识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甄别和选择,以便能从中快速地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和工作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起来,所以仅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远不足以应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这样,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中进行学习,学习已成为一件贯穿人的一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是个体生存及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更是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的需要。这样,怎样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使之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素质教育契合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习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修养等组成。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信息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利用信息的习惯,形成对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掌握利用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善于利用信息,逐渐完善自己的信息道德观念。达到能进行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学习者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有助于使学习者以最简单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学业或事业的成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对学生来说,知道论证的方法比知道论证的结果更重要”,这说明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成为一个善于自主学习的人。

3.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是学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学习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重要方面。物理学家劳厄曾指出: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要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开发自己思维的潜力,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前提,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感知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及对信息加以整合的过程,所以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利用信息的习惯,只有掌握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者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三、学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多局限在文献检索课上,理论研究也多局限在图书馆学领域内。虽然人们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仍缺乏较完善的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这种缺失无疑无法满足培养学习型人才的需求。

1.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在我国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较完备的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大多数学校只是由图书馆给学生开设一定课时的文献检索课,而且这类课在课时分配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二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上基本是各自为战。也缺乏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文献检索上,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这样,虽然一些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一些创新,但由于受现行教学体系的局限,所以信息素质教育多年来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许多高校的仅有的文献检索课仍被学科教育课程所排斥。因此,较完备的关于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应从中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信息素质方面的教育。要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以使各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均能有章可循。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的方法,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能步人正规的轨道。

2.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机制

信息素质教育仅靠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是不可能完成的,文献检索课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相割裂的状况也应该得到改变。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将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图书馆依托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图书馆也必须对目前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必须进一步探索将信息技术教育嵌入学科教学中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探索如何结合学习和科研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也要加强信息素质教育,要在学科教学中增添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中还应减少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提倡探究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形成和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一图书馆图书情报人员与学科教师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多角度、多方位、多方式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就定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3.建立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我们应在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教育要求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评价体系,用以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对信息素质教育环境的评价。信息教育环境是指施教所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要看教育方是否有条件来从事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如信息资源状况、网络设施状况、信息技术能力状况、师资力量状况等;更重要的是其教学规划、教材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和教学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环境、设法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氛围,是正常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二是对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等决定了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的水平,科学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是信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三是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要看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其中包括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修养等。

第4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职高教学;微课程;微视频;信息技术课程

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要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特别是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高中更应重视。但现行的培养职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制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特别是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得不到系统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解决不了学生的学习困惑,教学方法急需变革。

一、微课程

“微课程”亦称“微课”,它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长度在5分钟左右,字数在300字左右,语言简洁,内容精辟,层层剖析,有深度,通俗易懂。具有“短、精、便”的特点,易于在线传播,可支持学生无处不在的移动学习,真正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非正式学习需要。

二、职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仍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双主模式不能体现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当前的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还是采用“讲授+示范”的模式,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同时虽说教师主观希望突出学生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错误理解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丢给学生,学生看上去玩得热热闹闹,而实际效果却不佳,这又是因为教师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2.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协助者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跟进,给予适当的提醒、点拨或解答。但是,在常规的教学中,班级的师生比例一般是1∶35,老师不得不采用“讲、演、练”的模式,即先讲清任务需求,分解知识点,再演示操作,最后半节课让学生练,形成了“前半节讲得细,后半节凭回忆”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3.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职高教育中信息技术课时较少,除去教师讲课的时间,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自己学习知识并运用,然而信息素养的养成是要靠长期的、反复多次的实际操作才能形成。因此,时间约束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微课程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运用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与意义,笔者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影响。

1.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获得“支架”。不同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程,既帮助学生弥补基础知识,又可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微课程的时间在10分钟之内,能使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有效地学习知识。

其次,微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围绕的都是特定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正迁移。

最后,微课程能满足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需要。微课程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满足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需要,能使在课堂之外就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更好地理解巩固专业课程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对教师的影响

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其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革新自己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这也是自己教学及科研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表现。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课程资源引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节约到处搜寻教学资源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37-40.

第5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职计算机;创新能力

引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在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引导。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大数据背景之下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条件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各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及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及水平,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专业知识应对大数据背景之下的发展和挑战。

一、大数据背景

大数据也被称作为巨量资料。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信息的储量呈现着病毒式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整个世界,同时对目前的公众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模式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和变革。为了为产业发展、时代进步以及科技领域的稳定运作指明道路和方向,许多行业开始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依据,充分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高效处理以及归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尤为关键。教师需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依据,分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各类数据信息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明确大数据与计算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充分体现这一专业教学的实践作用以及指导价值。[1]

二、大数据背景之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根据上文中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大数据背景之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教师需要注重对这一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掌握恰当可行的策略,围绕大数据背景之下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实现各项工作的稳定运作。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之间的融合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注重不同层面的创新以及改革,积极优化目前的教学形式,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为依据,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从整体上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提升及发展。

(一)提升学生的活动信息素养活动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大数据的发展及应用密不可分。从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开始积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大数据背景之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主动参与不同的创新活动,了解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在变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立足于目前的活动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其活动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比赛的过程之中,对目前的专业学习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互联网及大学生创业大赛每年都会举行。这种国际性赛事备受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技术含金量比较高,同时信息素养较足的国际赛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输入,形成良好的创新学习意识。在主动实践和动手时,教师要与优秀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提升其国际素养、活动实践素养以及科学素养。[2]

(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要想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作用及优势,教师需要将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学生的自主成长和发展相融合,了解高职教育在实践运作过程之中所面临的各类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将激励机制和政策机制融为一体,通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公众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要求来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意识到自主创新的价值和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情感、物质、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等多个层次为依据。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研讨会、国际比赛、社团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开展相应的创新教育教学,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技巧和应用要求,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形式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主动创新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尤为关键。教师需要抓住这一主阵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立足于课堂教学,创新教学形式,积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水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许多教师将信息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融入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互动教学、视频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鼓励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类疑惑进行实时在线问答,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学生恰当可行的辅导和针对性的帮助,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想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既能够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其能做到举一反三。[3]

第6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创客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创客”其英语源自“maker"一词,是“创造者”的意思,创客是一群具有创造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这里理解为广义的创客。创客空间是指为创客进行实践操作的场地。随着创客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呼吁将创客教育带入教室、引入课程教学,而且不仅是整合于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学科,甚至应该整合于学校的课程体系,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过程[1]。当“创客”遇到“教育”,就出现“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融项目学习、创新教育、体验教育等思想为一体,符合学生好奇心强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2]。创客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创客人才的“创客的教育”和用创客的理念与方式去改造教育的“创客式教育”[3]。本文研究偏向于后者,将创客思维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因为,创客在实际操作中时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碰撞和融合,将多种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再不断进行探究、体验、实验并检验。由此,创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新知识,通过实践完成内化、巩固和提升的过程。这种创客精神、创客思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需要灌输给每一位学生的。为了让创客思维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新型创客课堂环境

创客环境是实施创客教育的基础条件。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常常是交叉进行,所以,开课场地一般设在机房。就此,可以将机房打造成一个“创客空间”:一是机房的电脑除了平时授课,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网上虚拟实验室来进行模拟实践;二是在机房提供充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在机房展示架上提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一些设备和器材、物品或作品,让学生们随时都在轻松自由选择的氛围中随时进行交流、合作、创造,探索、研究,给他们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碰撞的环境基础。力求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混合式学习,个性化的培养学生

每个学生性格迥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利用慕课平台、自建SPOC以及翻转课堂等混合式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习更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问题的层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把握线上线下的知识关联度,给予充足的线上和线下时间,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高级认知—即创新、评价和分析。用于激励学生更主动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作品,或者通过掌握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以获得对主题的深度理解。

3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一项任务

基于创造的学习(LearningbyMaking)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3]。创客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应以能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为主,通过模拟创设情境来组织学生了解和体验计算机课程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让学生在每次课堂都有“创客的体验”。在促进课程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共享

创客除了进行基于个体的自行设计和制造(DIY)外,更多的是进行集体的、跨界的合作创造(DoItTogether)[3]。而在传统课堂上,通常是老师台上讲授,学生则更多的是对知识、技能的接收和存储,缺少同伴间的互助与交流。在智慧共享的新型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应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创造和共享,课堂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学习,而应转变为参与式的,与他人合作式学习,以课堂活跃的气氛,带动每位学生的思维跳跃,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客思维。

5加强教师创新培训

虽然创客教育已吸引众多教师,但很多教师空有热情,对创客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并不是很清楚,因而无处使力。创客教育《创新:新工业革命》的作者安德森说“我们都是创客,生来如此”。事实上,教学中的老师们就是一群创客,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不断努力。就此,学校要加强培训教师,让教师的创新意识“走在学生的前面”,这样才能顺利的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讲座或者到校外进行学习,让教师对创客教育有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创客教育的核心、架构和实施方式。从而将其更好的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此外,作为超级创客身份的教师,在创客背景下,其知识储备量要更大,涉及面要更广,要想真正培育出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培训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6小结

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课,依托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上更应走在其他学科之前,计算机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和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将传统的只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观念改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上来。通过创设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融合,推动创新型课堂的建设、创新型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GregT.Themakermovementconquerstheclassroom[OL]./articles/2014/04/30/the-maker-movement-conquers-the-classroom.aspx.

[2]搜狐教育.创客教育:当“创客”精神遇到教育[OL].</20150227/n409207508.shtml>

[3]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

第7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与教学中去。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必然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2.信息知识与能力。具有对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原理和常识;3.信息道德修养。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

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目的等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要求,同时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上了。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组建进入了英语课堂。这些设备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虚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3.教学模式及教师角色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促进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并产生了一些如探究式,协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摈弃旧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时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

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外语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意识对外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指示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等一系列行为的方向。如果外语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以解决教学的问题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为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良好(下转第57页)(上接第62页)的环境,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的建立可为外语教师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个人主页和与学生的交流平台。英语教师在这样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也就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开展对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培训班,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培训内容要全面,应涉及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策略;高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整合能力等,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活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整合是英语教育的趋势,教师角色与作用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整合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 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2]董长娥,周青振.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0,(11).

[3]伏秋平. 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4]郭炎鑫.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3).

[5]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第8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目前的职业中专学校信息技术课教材所含内容仅仅局限于一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或是针对考证内容进行教学,但这种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没有课外活动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但剥夺了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而且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接受信息的能力,却没有驾驭信息的能力,走上社会后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能激发兴趣、培养意志、活跃思维、陶冶情操。

一、扩展丰富的知识经验.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地组织知识经验的活动。事实上,知识经验越丰富,观察、分析、联想、类比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机会就可能越多;相反,离开丰富的知识经验,谈论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探索,融会贯通,大胆进行知识的联系、延展、扩充、综合、拼拆和组合,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积累,引发创新思维动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能促进思维的进行,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学内容与学习进度,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及时给予帮助,唤起初学者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好学”的情境中展开思考、进行判断,开展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而教师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迁移、信息处理和编程的技能,最后达到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学生由学有兴趣变为学会新知,由学会新知变为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成功又进一步激发其乐学精神。如此周而复始、循环重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爱学、乐学心态,使学生克服困难,磨炼意志,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三、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地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性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课外活动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摆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局限性,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根据职业中专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特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打字比赛、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网页制作、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等。

四、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叶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各种才干

在活动中,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引导学生锻炼各种才干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例如,组织一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在赛前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制作及播放演示文稿的技巧,并准备好素材。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次活动的设计安排上,要以一种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点燃学生的思索之火,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对同一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像文稿的背景可以从网上、书籍、资料、新闻报纸等多收集、编排。动画、图案的配制,色彩的协调,字体的设置到演示文稿的播放等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无形中挖掘出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拓宽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非朝夕之功,我们将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信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任锦,谈中专生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成功:教育,201 1-03。

[2]陈春链,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国电化教育。2003-05。

[3]江坚,谈中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辅导策略,科教导刊,2010-01。

第9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北京创新大赛 “信息素养” 培养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北京创新大赛,英文名称为:Beijing Youth Science Creation Competition,英文缩写:BYSCC)是一项具有28年历史的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目前北京市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举办北京创新大赛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以迎接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挑战。

从创新大赛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要看两个概念:

一是创新大赛宗旨中提到的“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是“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是“一个多元化、有层次的概念范畴,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21世纪的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从这两个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创新大赛宗旨中所说的“科技素质”和笔者要谈的“信息素养”,这二者的相关性、必然性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为了使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能够与世界接轨,能够融入国际化的轨道,都必须考虑到已成为“科技素质”内涵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具备,能促进“科技素质”的形成和实现,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全面性。

通过北京创新大赛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是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包括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按照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从事信息活动的意识。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要从这两个层面入手,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在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能辩识自己的信息需求;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知道有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能制定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其次,能使用印刷方式科技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

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能在科技活动中,结合自己的活动项目,组织信息使之能有实用性;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组合新信息使之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并进行整合,为自己的项目服务,从而实现创新。也就是说,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通过“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创新。

三、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修养

在科技活动中,注意加强学生的“信息免疫力”,建立信息时代的“信息修养”。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使学生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做一名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信息使用者、探求者和创造者。

综上所述,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只要从以上两个层面,三个具体方面注意和不断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就能使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与信息时代俱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他们更有能力迎接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科学中国人.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