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模拟商务公司”的引入及内含
“模拟商务公司”是营造一种仿真型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推广“行为导向”教学的手段。它起源于德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教育范围内开始了如火如荼地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特别设置的一种仿真式培训模拟环境,开展受训人员在人为模拟的教学环境进行商业活动的培训过程,在世界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得到了认可和推广。我国也在近年来在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对“模拟商务公司”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相继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模拟实验内容,并建立了财务模拟实验室及商务模拟办公室等实训室,保证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经历着企业全部的会计业务的操作,不但涉及到营销、财务,还经历着各项金融、税务等业务,真切地了解企业运作与会计处理的直接关系及业务处理方法,具有仿真性、协同合作性以及竞争性等特点,使学生在模拟的氛围中进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学生边做边学中领悟到各项方案的策划及运营过程,确保任务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模拟公司的氛围中得到现实中的实践。
二、“模拟商务公司”的作用分析
“模拟商务公司”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的主线方式,模拟工作岗位的分配运作,收集信息和制订计划等环节进行团队型的操作教学,避免了会计知识的“纸上谈兵”,拓宽知识的接触面;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主体与引导者的关系,较好的学习伙伴,对疑难杂症进行解剖的组织、咨询的合作者,从而达到改善教学环境,节省学生的摸索时间与精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以致用,通过行之有效的“实战”,扮演不同岗位的角色,牢牢地将学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中所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们的真实感,养成寻根究底的探究式的学习精神,从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提高层次,适应今后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开展模拟商务公司的应用途径探析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各项技能为主线,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导思想,建立模拟商务公司的实训基地,营造仿真式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预设的模拟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体验,实现自我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要组建模拟商务公司的筹备
1、搭建模拟商务公司平台
模拟商务公司的注册组建,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公司为蓝本,借助他们的鼎力帮助和配合,建立一个逼真的商务公司环境,使模拟商务公司具备了现实生活中的商务公司的所有元素,如: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商务公司的组织架构、各个部门的人事分配等,使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在处理业务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2、对商务公司工作环境进行有效布置
“模拟商务公司”的办公室墙壁上,要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相应的公司章程、制度等,办公书柜上摆放着与岗位相应的工作管理书籍,办公桌上配备日需的办公用品及文档,构建出一种进入教学课堂形同上班的感觉。
3、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度
公司要正常运作,一定要有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无规矩不以成方圆。每个部门都要分工协作,职责到位,学生之间的交谈也紧紧围绕着“我们公司”、“我们的工作”等内容进行联系,称谓要礼貌,着装要职业化,也可模仿一些大型公司着装统一工作服等规定,将公司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
4、建立激励机制系统
模拟商务公司要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激励手段的规范化,使学生对组织的承诺最大化,反映学生主体与公司客体的相互作用,使知识资本成为模拟商务公司的有力推动,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得以实现,内化企业的主体潜能,刺激企业主体的正能量的发挥,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用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约束。
(二)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应用
1、课前预设的准备工作
在模拟商务公司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课堂中,预先设计好课前准备,这对提高实操的成效性有一定的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将模拟公司的基本情况及相应的供应商、客户等资料提供给学生,布置学生在培训前做好功课,这将会缓解他们在实际岗位操作的盲目性,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的交流平台,进行有的放矢的业务处理沟通,展开讨论。
2、课中教学规范操作流程,有效引导
教师与学生在模拟商务公司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但教师要将学习与实践的目标及成效展示给学生,对实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也可通过视频解说等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掌握操作技巧,培养娴熟的业务处理能力,在逼真的市场环境中展示商业业务的处理技巧,锻炼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能力,获得第一手实际经验,增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科学分组,培养合作精神
在“模拟商务公司”中科学分组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给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加强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和联系,针对每名学生的不同特质、思维特点及接触点的不同,组成高绩效 的合作小组,使模拟商务公司进行高质量的运作状态。
在实训流程中,若干的协作小组的模拟操练,每名学生按照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对角色分配表中填写各自不同的姓名,订制各自的工作名片,履行各自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注重与其他岗位角色之间的工作协调和衔接工作。
4、将有效预设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良好的课前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流程得以顺利化的有效保证。不断地引用课前的准备资料,布置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任务,实施仿真式的团队实训,最终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评价和总结,转变机械的学习场所,化为主动的、探索性的劳动现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拟教学:
(1)课堂的顺势引入;教师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入实操的话题,在多媒体操作的辅助下,切入到实际操作的角色上来。比如:运用多媒体视频,引入到经济业务在金蝶K3系统中的制单及填写等事项。
(2)操作情景演示;教师将模拟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制成情景脚本,向学生展示供需双方的主要业务及运作方式,指导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对业务的处理。如:财务会计总账模块,制单人、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角色的工作职责及权限,对数据凭证的提交及传递流程有所规定。
(3)实操训练阶段;学生根据模拟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审核过程,对原始资料的审核必须做到账实相符,金额相符,再通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同时进行汇总。这是会计监控的重要环节,相关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职守,不循私舞弊对一些弄虚作假、涂改挖补、填写项目不全的原始单据一律予以退回重写,保证记账凭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在实操训练的内容中,记账凭证填制是后期核算和汇总的关键,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反映各经济业务的科目对应关系,从正确的科目之间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填写凭证摘要非常重要,如果不规范或不完整,对后期的工作延续将会造成影响。对于同一份原始凭证填制多张记账凭证时,要在没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上的附件栏上注明附件*张,见第**号记账凭证。如果对附件另行保管,则要在摘要中加以注明。对于成本核算模块的实训,涵盖了企业生产的整个流程,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的分配,运用正确的成本结转方法去考察企业的管理水平。成本核算在模拟商务公司的实训中,可以促使学生感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锻炼自身的总结、分析能力。
一、建立教学案例库
(一)案例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选择案例,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具体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只有典型的案例才具有代表性,才具有一般的学习指导意义,促使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较好地认识会计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二是实用性原则。会计案例应是会计主体的实际活动内容,依据会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将会计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做到精心整理、精练概括、去芜存精,而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三是综合性原则。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案例,以便于学生对有关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四是理论性原则。会计案例要将固定的会计与理财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际之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与措施。
(二)案例来源案例库中的资料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1)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可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初期,教师可帮助其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当地企业进行专题调查,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情况及过程,从而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3)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如根据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经过整理、改编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及操作案例。在会计教学中将一些制造企业的会计资料,经过整理作为教学案例;还可在网络上搜索下载、杂志、报刊中摘录等,都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4)建立校内或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案例。为了节省教师搜集案例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资源共享,可建立校内或校际间共享的案例库。如经常性开展当地校与校之间的教研活动,一线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方法与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有缺陷的,即将案例中的某些已知条件去掉,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会计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建立两个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停留在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等均应设置,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最好是局域网,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让学生进行类似手工会计模拟业务的电算化会计实践,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体会电算化的特点,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的变化。目前专门针对教学设计的软件很少,教学使用的软件绝大多数是各财务软件公司商品化软件的演示版;而演示版软件的功能存在欠缺,对处理数据的时间要求等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近年来一些条件好的院校开始建立ERP实验室,采用正式的网络版财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这样做一方面投入太大,另一方面,网络财务软件对各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要求较高。所以,实验室最好有一套设计完善、又适于学生使用的教学软件。组织教学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可以与会计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开发的教学软件应该体现会计理论的基础性,具有诸如模拟业务的处理,与模拟业务的比较、学生操作过程中是否正确的自动提醒等普通会计软件不具备而又非常有用的功能,更好地辅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建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又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不易感到疲劳,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实验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学生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
三、案例讨论、分析
(一)准备工作教师需在开课之前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其内容包括本课程计划安排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此外,教师还应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的组织计划,内容包括:案例课题、案例来源、向学生发放案例操作资料的时间、案例操作的具体步骤、案例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案例操作后的反馈要求等;教师还要向学生讲授剖析会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主要是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相关例子,加深对分析和处理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以案释教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学科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通过分析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会计学原理》中讲述会计恒等式时,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按如下步骤设计案例:第一步,给出案例。假设要开一个服装店,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首先要有资金,资金可以是自己的存款;也可以是亲戚朋友投入的;还可以是银行贷款。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总结可知资金来源的两条途径,一是投资者投人形成所有者权益;二是向债权人借入形成债权人权益(负债)。第三步,启发思考。服装店筹足资金后如何运用。第四步,学生讨论。租门面、装修房子、购买工具和布料等。第五步,教师概括总结。服装店老板用筹集来的资金购买工具和布料、交租金和进行装修,这便是一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企业的资产。从而得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充分理解了“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这一知识难点,进而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实践证明,通过以案释教,不仅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克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讨论教师在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关的会计案例后,对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需要进行必要的演示与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会计案例。而案例讨论则是案例教学的实质。通过课堂上互动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某一问题,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会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讨论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但要注意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如《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上的债券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买方和卖方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老师则在学生讨论比较成熟的时候提出新的问题,如当债券以不同的价格发行时,双方又应如何处理,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再如,如果A单位销售了一批货物给B单位,A单位开了一张增值税发票,而B单位开了一张商业承兑汇票交给A单位。假设你是A单位的会计人员,应收集哪些原始凭证,如何编制记账凭证;假设你是B单位的会计人员又该如何处理。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学生讨论,明确了会计主体的问题,练习了材料买进和产品销售的账务处理方法;明确了记账凭证的处理依据是原始凭证,以及在不同阶段原始凭证的种类和收集、审核方法等。
(四)案例分析在教师提示与指导下,通过对会计案例广泛地讨论后,应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进行账务处理时,通过分析复杂的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物资采购案例,可以结合购入物资的成本构成、相关税金、销售折扣、不同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等知识点来归纳分析,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四、案例演习及评价
案例演习是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训练。教师有针对性地在各个环节设置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探讨。如果学生的判断分析有误,不要急于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让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企业财务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教学,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而实际工作中,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不仅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还能熟练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再如在《会计电算化》关于不同等级操作员的权限的教学中,教师费力逐条讲解,学生却还是弄不明白。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普通操作员(也要细分为若干角色),让其完成一套账的全部工作。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不同操作员的权限,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流程的全部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就感。也可让学生对一个系统各自分工、协作进行,最后合作完成,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企业管理 安全对策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大量需求,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工作,工作人员更多的参与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去。本文提出了制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等一系列安全对策以应对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制度落后、设备落后、软件落后以及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使会计电算化可以跟上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一、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记录计量企业的经济活动、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对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做出重大经济决策和企业管理方案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会计工作已经不再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因为企业的经济运作更加复杂,经济效益要求更高,因此会计也必须参与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起到综合核算以及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会计电算化简单地说就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就是把现代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数据库、互联网等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会计的财务管理效益。会计电算化不仅取代了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还可以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会计电算化不仅实现了基本的会计工作,还可以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对整个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会计电算化在控制和协调整个企业经济运作方面的做用越来越显著,比如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需要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基本完成了手工记账向计算机记账的转变,单一的会计核算向综合分析管理的转变,后台XBASE数据库向互联网络数据库的转变。会计的数据处理的能力、综合核算的能力以及财务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不断加强,同时随着会计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现在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益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会计电算化正以更加高效、稳定和科学的节奏向前发展。但是在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现存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一下六个方面:1.会计制度滞后,现行的针对手工作业的会计制度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不相符合,财会制度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需求。2.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技术发展的需要,缺乏精通会计与电子计算机的电算化专业人才。3.会计电算化硬件设施的稳定性、安全性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较差,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4.企业中各级各部门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程度不一致。5.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职务相分离,降低了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效力。6.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1.改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人们对于电算化的认识可能还仅仅停留在会计工作由手工转向计算机操作的层面,实际上会计电算化进一步丰富了会计工作的内容,由原来的单一的会计工作转变为分析企业经济形势、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的深层次工作。会计电算化使现代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会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使会计的工作职能发生大的转变。会计电算化对工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同时精通会计知识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成为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现在企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紧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节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计专业的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
2.安全对策。
从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制度、设施、科技、人才、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对企业管理中会计电算化优化与完善提出以下几方面相关的安全对策:(1)加快会计电算化制度的改进。企业应该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结合财务账户设置、财务处理程序以及登记方式等特点,制定出符合会计电算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使企业中的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在规范的制度下良好的运行。(2)建立健全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比如注意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明确管理、操作及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针对系统内部人员要有监督和举报的系统以防止内部人员泄漏工作机密;通过对使用的软件、文档等设置多级密码等一加强保密作用;(3)加强相关软件的开发,及时更新软件的应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系统的会计软件设计体系,及时采纳用户反馈的意见并对软件进行改进和更新。(4)培养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养以提升会计的专业水平,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与管理,使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更好地应用。(5)统一协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便于交流和管理,使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注重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瞬息万变,因此对于会计电算化要在理论知识的主导下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依赖于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于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决定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传统会计的理论和观念,不断提出新问题、开发新课题、研究新方法、形成新理论的过程。新的会计理论的确立,使电算化会计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新问题的发现和新课题的研究又会形成新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工作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和更新电算化会计理论体系,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的节奏。
四、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应用,本文分析了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制度落后、设备落后、软件落后以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也创新性的提出了改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针对会计电算化出现的问题的安全对策,比如制定相应的对策,制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对理论的研究等,以期会计电算化可以跟上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婷.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08,06:82-85.
[2]孔祥梦.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218-226.
[3]马晓红.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98-100.
关键词:会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1501
随着计算机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它,因为它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事实上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了新的变革。会计领域也是如此,会计工作人员也开始用新的技能与理论武装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领域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然而会计的发展事实上经历了三个主要的过程:
(1)手工处理阶段,也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算盘、笔和账簿来完成记账和算账的过程。
(2)机械处理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的手段、工具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30年代,穿孔机、分类机等机械工具被应用于会计的数据处理中,从而也标志着会计进入了机械化阶段。
(3)电子数据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代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将计算机用于计算工人的工资,从而我们认为这就是电算化会计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于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应运越来越广泛,会计工作进入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通常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手工操作,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得比较晚,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普及程度还是很高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被大多数单位所采用:比如用友、金蝶等;会计核算软件按照不同的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和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两种。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专业软件公司研制,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基本需要的会计核算软件。目前我国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以商品化软件为主。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使用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其他单位开发,供本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这种软件对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只要具备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软件,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软件等,均可视为会计核算软件。
从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机工作的特点看,会计电算化的形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账务处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完成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的输入、汇总、复核、校对,产生总账、各级明细账和各种汇总表,并处理银行对账、数量核算、外币核算等内容。
(2)核算工作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在各个单位已选择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工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各种存货的核算、成本的核算、销售的核算等内容。
(3)报表处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由计算机从已输入的数据和其他资料中自动生成。
(4)管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人员或管理者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工作。
由于会计电算化归根到底仍然是会计,因此它还具有手工会计的一般特点。比如说,它们的直接目标都是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再比如说,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都要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都是运用复式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记入账户,再进行排序、分类、计算、判断等加工处理,然后编制会计报表等等。然而,会计电算化也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从其使用的计算工具来看,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计算机和一些辅助设备;从其数据的载体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以磁性介质作为数据载体的;从其数据处理形式来看,会计电算化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填制会计凭证后,便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记账、转账、查账、生成报表等一系列会计职能的操作,并通过打印机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输出。
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电算化后,用计算机完成很多工作,不但代替原来靠会计人员手工进行的抄写、计算等工作,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实行电算化后会计工作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幅的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处理,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手工操作过程中重复抄录、易出差错等弊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由于工作手段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会计制度、会计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也促进了会计工作自身的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而从事会计工作要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时不我待、任重而道不远!只要我们与时俱进的用现代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工作分析和建议
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经济正朝着系统花经济、信息化经济、科学化经济的方向发展。会计是对经济的监督和反映。传统的会计模式必然受到冲击而随之创新。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财务软件的诞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使财务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能有效地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深化财会体制改革,促进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会计电算化必将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与手工核算相比较,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不同的是实现电算化管理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运行速度快、容量大、逻辑性强等特点,他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产生以下影响。
1、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
手工记账情况下,每一笔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需要填制收付款凭证,出纳据此登记日记账,然后会计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经有关人员审核无误后,再登记总账,收支明细账、往来明细账、基金等明细账,工作量大,核算时间长。每月末记完账以后,需要对账、平账、结账、报表等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到年终结算时,记账任务非常繁重,出纳的日记账很晚才能登记完,将凭证传递过来,而领导每天都要知道各个项目的开支情况,会计人员只好通宵达旦工作,也未必能记完账,有时只好按凭证草算出数据报上。年报期间需要调账、计提、分配、报表等大量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日以继夜半月左右才能完成 。年报以后,需要年末结账,建立新账,因工作量大,琐碎繁杂,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用计算机计账后,每一笔经济业务,只需要用计算机填制一张卡片自动生成凭证,或者填制一张卡片自动生成凭证,通过审核人员、出纳人员审核无误后签字,然后会计人员记账,无论总账、明细账在一瞬间即可完成。月末结账,要先进行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结账,然后进入总账模块进行结账,再大的工作量,最多几分钟即可完成。同样年终决算期间的大量工作,也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目前我们年报使用的软件系统与财务系统接口还没有连接起来,需要通过人工将财务数据输入年报软件系统,将来如果将年报软件系统与财务系统连接起来,那么年报将会更准、更快的完成。
2、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率
手工记账情况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大量烦琐的工作中,难免会看走眼或笔误,造成财务不平,有很多时间去查找,直到查出原因,更正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电算化管理后,只要会计人员、出纳人员、审核人员认真审核记账凭证,保证记账凭证的绝对准确,通过计算机记账、结账,就不会出现账务不平的情况。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通过固定的模板或自定义模板,可以定义单元公式,从[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中,提取数据,生成财务报表,自然也不会出现账表不符的情况,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率。
3、细化会计核算
手工记账情况下,会计科目按“项”“目”“节”设置,一般核算到“节”级科目。电算化管理情况下,最多会计科目能核算到六级,我们可以在六级之内根据需要选择会计科目的核算级次。由于项目核算功能的设置,也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细化。
(二)会计监督的影响
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就会计电算化的监督职能既有强化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准确性、精细化、及时性有利于会计监督,也有应用不当,病毒感染、黑客袭击、或者人为改动造成数据丢失等破坏性的一面,特别为高科技智能型的犯罪提供了更加隐蔽的手段,这一切都给电算化时代的会计监督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1、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
过去,会计人员为结算、填制凭证、记账、结账等等,终日忙忙碌碌,很难抽出时来学习业务知识及相关知识,从而影响了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过去,会计工作也限于被动的事后核算。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减轻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更好、更早的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强化财务管理。
2、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机盲”是无法应付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目前,有许多会计人员,仅限于制单,记账,审核,打印账簿,这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系统管理员和会计主管人员,一方面,必须掌握计算机使用、维护的知识,防止病毒感染,防止数据丢失,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知识和多媒体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熟悉地进行数据处理、汇总、统计、分析、掌握总账、固定资产、工资、UFO报表、财务分析等模块的使用、查询和备份等知识。面对新知识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不仅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班,还要积极努力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自学考试《电算化专业》的学习,以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当前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单位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2、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手工记账的管理。而且一些年龄大的财务人员也乐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产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中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单位内部控制也不十分完善。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
㈢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然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发展》2001年第12期《会计研究》王化成、佟岩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电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国有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流程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会计科目设置——基础档案设置——期初余额录入。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会计科目设置。企业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准确把握各种科目的属性,以此在各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例如“应收账款”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客户、项目”;“其他应收款”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个人、项目”;“应付账款”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供应商、项目”等;对于管理费用而言,其既可以依据部门予以核算,即企业各部门消耗多少费用;也可以依据人员予以核算,即企业各员工消耗多少费用,所以管理费用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部门、项目”;为准确反映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分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企业在“内部往来”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部门、项目”;在“银行存款、应交税金、工程施工”等单一的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项目”。
2.基础档案设置。基础档案包括项目档案、部门档案、职员档案、客户档案及供应商档案。一是项目档案。项目档案是指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如工程项目名称、工程项目账务等;二是部门档案。部门档案通常被设置为项目和项目个人,即为准确反映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分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企业在“内部往来”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科目“部门、项目”;对于个人所属部门可设置为“项目个人”等;三是职员档案。即企业下所有个人的从属部门均设置为“项目个人”;四是客户档案。企业结合客户的实际状况,将客户分为房地产、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其他四大类;五是供应商档案。企业可将供应商划分为劳务、租赁费、材料三大类。
3.期初余额录入。当期初余额录入计入企业总账系统后,可对其试算平衡,待试算平衡完成后进行会计凭证处理工作。
4.随着审计手段的变化,准则细节的变化也会受到影响。企业通过电算化做账的同时,市场已经开发出来了审计软件。更好的权限分配,电子报告、电子底稿、电子账套的保存、保存期限长短等等这些问题,在手工做账时都是没有遇到过的,在准则中都需要予以说明,因此旧准则就要重新修订。
二、电算化管理对国有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财务核算”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财务管理软件的成长,在社会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队伍,并培育了一些知名软件开发企业。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件基础。因此,在建设会计电算化的同时客观上为发展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为此会计电算化与农村财务管理的融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联系。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前,国有企业普遍实行手工核算模式,即企业委派某一部门或人员核算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由于手工核算模式下项目核算为单一账套,账套数量较多,汇总会计报表工作量大,难以准确的核算工程项目账面,无法满足企业财务核算的需求;企业推行单机版会计电算化,即引进电算化后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但未能够改变单一账套,账套数量多,汇总会计报表工作量大的不良现状;企业推行会计电算网络化,即企业将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引入工程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实现会计电算网络化,并在单一账套下实现多项目核算,以此大大提升了会计核算效率,减少了账套数量和汇总会计报表工作量,但是给予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就业要求。
国有企业应用项目管理开展财务核算工作,能够实现工程项目开支内容一目了然。基于工程项目具有建设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投资金额大等特点,造成多项财务开支均集中于同一项目上。引入项目管理后,企业便可通过进入“项目管理”模块,之后选择工程项目明细账,便可以准确掌握工程项目的付款状况,值得关注的是工程项目明细账中涉及到待摊投资、建安投资、交付使用资产、预付工程款及基建拨款等多个科目。
国有企业应用项目管理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统计效率和质量。即企业置于项目统计表上,通过查询会计科目,便能够得到该会计科目下的工程名称及科目金额,以此使得企业更准确、高效的把握“预付工程”款等科目金额付给了哪一个工程。除此之外,还能够起到监控工程管理及填报信息的积极作用。
国有企业应用项目管理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时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保证工程项目名称使用的统一性,确保能够准确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加大对往来单位工程款支付状况的核对,落实好与工程决策的衔接工作,防止资金的流失、浪费。
三、国有企业在推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会计系统控制的难度加大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系统开放性、共享性、分散性的特点,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突破原有的封闭的系统环境,以及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复杂性,要求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延伸到整个网络系统。如对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因而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2.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偏差。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统计调查显示,在美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90%以上,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率有60%~80%,所以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3.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很多单位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致使财务数字仍然是不会说话的“死”数,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
四、强化国有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相关措施
1.建立专门核算基建项目的账套。若一个专门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建设单位,长年承接房屋、道路等基本建设活动,那么传统的会计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若单位针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则建立一套账,那么单位一年如果承接几十个工程项目则需要建立几十套账,此状况不仅给予单位造成巨大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不利于保证基建项目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所以单位建立一个专门核算基建项目的账套,凭借这一专门核算基建项目的账套对多个工程项目进行财务核算。
2.构建完善的基本建设会计科目核算体系。《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基本建设会计科目核算体系可视为企业财务核算的有力平台。当企业构建基本建设会计科目核算体系时需考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并与该规定保持一一对应性。同时,企业加大对基本建设会计科目核算体系的执行,运用该体系实现企业工程部门、技术部门及职能部门的相机结合,推进基本建设会计科目核算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3.全面核算合同化管理。合同化管理一直是我国现代企业重视的管理形式之一,合同化管理主要体现为依据合同名称开展会计科目的工程项目辅助核算。截止当前,合同化管理已成为企业编制辅助核算的理论支撑。
4.优化会计核算科目。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预付工程款”科目下设计为工程项目核算和客户往来;在“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基建拨款”等科目下设计为工程合同项目核算。
参考文献:
[1]张捧凤.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J].企业研究,2011(04).
[2]张慧芬.论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
[3]刘锦萍.财务软件中辅助核算账的设置[J].财会月刊,2009(03).
[4]钞天虎,邢福治.财务软件“项目核算”功能的开发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分析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会计电算化微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分析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会计电算化微课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以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会计电算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的提出和应用,尤其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使得学生及其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翻转课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一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Bergmann)在教学实践中开创的,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微课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功地应用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国最早由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曙光。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用性较强。目前,各企事业单位也非常重视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操作能力,然而在长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2.1重操作轻原理
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操作性强、课时量有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侧重于介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的讲解,学生应相应把大量学习时间应用于对软件操作方法的掌握。导致学生几乎不懂电算化环境下账务处理的流程和原理,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
2.2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采用演示法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跟着模仿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学生易接受,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案例和数据,都是企业完整的财务数据,如果前面的账套数据有问题,就会影响后面的操作,加之学生学习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问题,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时,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自行解决,这就导致老师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去为每位同学解决实验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更无暇介绍会计电算化原理和流程。
3基于翻转课堂的会计电算化微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认真做好微视频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关键媒介的开发,以实现突破。
3.1开发微视频教学资源
微视频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发微视频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3.1.1微视频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须以原有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各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种类繁多,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来说,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容纳所有经济业务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师应重新梳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总结归纳出工作中常见的典型经济业务和易错经济业务,结合财务软件的功能结构,重新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12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分解成若干实验内容,从实验内容中筛选出重点业务、难点业务和易错业务,并对经济业务进行分层定位,再分别制作微视频,以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1.2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
微视频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微”,即知识点小和教学时间短,视频教学内容不超过10分钟,录制完成的微视频容量要小,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或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以便于学生从网络中进行下载观看,也可以通过手机或ipad等移动设备随时观看。其次,微视频的制作方法也很多,如利用手机、摄像机或视频录制软件等工具来完成录制,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采用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效果更佳,教师不出现在屏幕中,屏幕中重点展示软件的操作界面,使操作方法更清晰明了。最后,微视频的制作效果应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和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发微视频辅助教学资源
辅助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微课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视频录制完成后,应根据微视频的教学内容精心配置相对应的辅助教学资源。与微视频相关的PPT课件、实验案例、实验指导书、思考题、实训题等,都应统一上传和共享到网络学习平台,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3搭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微课教学资源能否有效发挥还取决于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功能是否强大。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应提供灵活而功能强大的信息化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一站式的教学、管理活动,包括微课教学资源的随时上传和共享,教学过程中的资源产生与管理、成绩记录等;并实现微课教学资源的分类管理,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实现微课教学资源的获取、作业提交、随堂测验、在线答疑、互动交流等。
3.4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
利用微课翻转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后,对课堂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认真设计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着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学生可以灵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财务软件的相关操作方法,课堂上学生也可通过微视频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就有更多时间用来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和财务软件的处理原理及流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基于翻转课堂的会计电算化微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4.1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优质的微课教学资源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则、方法、流程和技巧,学会用PowerPoint2013、CamtasiaStudio等平民化工具软件既快又好地制作动感、可视化的微课视频,如利用PowerPoint2010录制微课的方法,利用CamtasiaStudio进行微课视频编辑及后期处理。掌握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重点掌握文字脚本设计、学习任务单设计、片头设计、导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法设计、形成性练习设计、小结设计,能够在翻转课堂和和混合式教学中恰当应用微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微视频录制技术和后期制作水平,以保证满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其次,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教师应该从角色上进行转换,由原来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加讨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真正实现分层教学。
4.2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学生在课前需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完成老师推动的学习任务,针对实训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微课学习资源进行反复学习和操作。课堂上,教师才能对普遍性和个性化问题进行分层次的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点是学生的课前学习,如果学生自觉性较差,课前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陈立新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绍莉.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156-158.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学;信息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事务,并为组织领导及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辅助组织决策,从而有效地运用有限资源,改变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并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管理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是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它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及其工作职能的转变,而且有效推动了会计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前,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正在从普及向提高、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人们对其质量、功能以及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现在和未来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事业的基石。
一、历史透视
会计信息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学领域的应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标志可追溯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GE)在1954年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创了利用电子数据处理会计业务的新起点。此后,很多西方国家不仅把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还应用于经济信息管理。但由于当时的硬件价格昂贵,程序设计复杂,以致计算机在会计事务方面的应用十分有限。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出现,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把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等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逐步得到了普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当时的数据库系统结构是集中式的,即把各个部门的数据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减少了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但其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技术复杂等缺点亦逐步凸现。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外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功能的会计软件,企业可以在市场上选购适合自己需要的会计软件包。众多大中型企业的集中式会计信息系统逐步被利用网络等技术实现的分布式结构所替代。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西蒙(Simon HA)为代表的决策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决策问题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等概念。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融合,国外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朝着管理决策型的方向迅速发展,并在会计数据处理、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我国把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开始于1979年,引起了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和理论界的关注。1981年8月,筹建了“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开始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专题研究。两年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尤其是某些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认识到了计算机在会计业务上应用的重要意义,相继组织本行业内的技术力量,开发适合本行业的会计软件,并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应用。但由于当时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多是各自为政,盲目投资,以致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其通用性、适用性差,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1988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一些专门从事会计软件开发和销售服务的软件公司应运而生,商品化的财务软件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伴随着财政部1989年《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1990年《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1995年《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和《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大纲》以及1997年《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陆续出台,不仅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许多高校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了会计信息化方向研究生的招生,并开始设立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博士点,加大了相关领域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软件市场和会计软件产业。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其自身的完善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新推出的数据仓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将有力地支持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支持数据的多维分析和多维观察。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提升和发展上,如何建立符合各自国情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成为相关人士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发达国家的会计信息系统已被视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强调建立单独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是针对整个企业的管理而设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明显提高其数据共享的程度并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满足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国外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如国外流行的制造业全面资源计划与控制的管理软件,其管理模式是对一个制造业的物资、财力、人力、市场、工程设计等资源编制计划,进行监控与管理,而账务、成本管理软件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积木块”。另外,如何设计一种计算机会计专用语言,研制支持会计语言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让会计人员直接承担AIS专业模块开发的设想业已提出。在日本,以“三法体制”(即日本企业会计要受《商法》、《证券交易法》和《法人税法》3个法律的规范)著称的日本会计信息系统,在承认财务报告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要求实质内容的一元化;并建立了注册会计师、监事和内部审计的“三员审计”制度及内部和外部会计监察人的“双重监察制度”,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依法进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Internet技术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冲击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已被人们视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Internet技术,以反映、核算和监督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企业内部全面的、及时的、动态的核算、监督、预测和管理为目标,通过对企业提供网络环境下的财会工作方式和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实现会计信息管理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实质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它对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系的内部网络信息处理子系统,对外则与各种对外业务的处理及特定目的相联系,通过与多种共用系统的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其会计信息提供的及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会计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会计信息在更大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公开性,以及减少会计人员的基本事务,提高其从事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等专业水平的特征,必将充分地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管理者提供更为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国内,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逐步成熟,并出现了激烈竞争的态势。各类会计软件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扩展功能,并针对国外一些优秀财务软件的进入和开始在国内市场立足的现状,部分较具实力的商家开始了管理型财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功能,提高了计算机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程度。在中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中,会计软件已成为发展最快、国产化最好、自主版权最多、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软件之一。
三、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科目编码;有效性条件;设置;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2
会计科目表是利用Excel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工作表,其中的会计科目编码、会计科目名称等项目对根据科目编码自动生成科目名称、汇总科目发生额、报表数据采取等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高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科目编码录入前,根据财政部关于科目编码的有关规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数据有效性条件设置,在数据进入系统前进行必要的逻辑检查,禁止录入违反数据有效性条件的非法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科目编码位数的录入控制
会计电算化方式下,需要确定满足企业核算要求的会计科目编码方案,如433、4222等,要求录入的数据位数符合编码方案要求,科目编码方案一旦确定,允许录入的位数就已确定。为有效防止录入位数的差错,可通过设置单元或区域的数据有效性条件,达到只允许录入符合编码方案长度要求的会计科目编码的目的。为叙述方便,本文科目编码方案采用4222,这也是当前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的科目编码方案,具有普遍性。
1.1 用列举法构造位数控制有效性条件
2 科目编码录入的唯一性控制
3 科目编码第一位字符的控制
财政部规定,会计科目编码的第一位表示科目类别,用字符“1”、“2”、“3”、“4”、“5”、“6”分别表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科目,因此,在录入会计科目编码时,还需检测第一位是否为上述六个字符之一。若是,则接受录入,否则系统应拒绝录入的数据。
3.1 用列举法构造第一位字符控制的有效性条件
在录入除一级以外的会计科目编码时,必须先检测是否已定义了上级科目。检测方法是:在已定义的科目编码中统计出“本级科目编码的前‘本级科目编码长度-2’”位数据出现的次数是否等于1,如果等于1,说明已定义了上级科目,如果不等于1说明上级科目没有定义,在上级科目没有定义时是不能定义下级科目的。
参考文献:
[1]Excel Home.Excel 2010应用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2.
[2]Excel Home.Excel函数与公式实战技巧精粹[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