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理论课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从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和过程。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信息内容编码为各种形式的符号传送出去,学生对接收的符号进行译码,理解教材所表达的信息内容。教师对教学信息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编码传递,分析影响编码决策的因素,化解编码的障碍,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享、共识、认同、践行的活动和过程。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运用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借鉴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路径。
一、基于编码与译码的信息传播模式
从信息传播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我们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把它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信息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存在,实际上是由众多回路、多层网络组成的复杂传播模式。简化起来,则基本由信息源、教师、信息内容、编码、媒介、译码、学生、反馈和效果等要素构成。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是一个编码与译码的过程。编码是基于传递方式的要求,把信息内容转换成符号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一定的序列。编码过程就是信息内容符号化、符号排列的过程。用信息传播理论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作一番考察,旨在启发我们从多侧面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性,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认识。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过程发起者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目的,从信息源(包括教材)中挑选相关的内容进行传递。在确定了传播内容之后,教师还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信息内容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媒介和能够使学生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文本、图像、视频等),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认知—表述过程,即信息内容符号化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编码”。学生要把接受到的符号重新还原为信息内容,以便得出它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表述—理解过程,即符号还原(解读)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译码”。如果符号没有办法还原,信息内容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信息传播就会中断。如果传递的信息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其认知、情感等需求,学生一般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译码接受。学生在接收教师发出的信息内容后所作出的反应过程,我们称为“反馈”。从理论上讲,没有反馈的传播是不完整的传播。
二、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接受模式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把握他们的信息接受模式非常重要。从传播学角度看,学生在教师传递信息的刺激下,产生了选择性心理。其中,选择性注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传向学生的通道上的第一关。当今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他们大多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对视觉的敏感多于文字,因此,视觉上具有差异性的东西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嘴巴和黑板(声音和板书)、表情和形体等教学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对当今大学生来说,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等相对有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选择性注意的关联度和强度。
学生在信息的刺激下接收了该信息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接受了该信息的内容,学生还要面临选择性理解这一关。传播不是教师传递意义,而是学生“引出”意义,引出意义越接近传递意义,传播的效果越好。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因此,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需要、情绪、经验、挫折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了解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理解这一特点,将有助于提高师生关于信息沟通和传播的自觉性。接收体现在选择性注意,接受则反映在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记忆。影响学生对信息接受的选择性记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在传播通道上设下的最后一关。选择性记忆在记忆信息的倾向性上不仅受学生的需要,学生对信息的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信息传播的环境、形式、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条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使教学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短时间内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有声有色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和感染学生。
三、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编码决策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传播中,教师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传播效果定向作用的重要机制。教师编码知识、能力、水平的多少、强弱、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符号解读、意义接收和接受,其发挥的作用会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现实的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信息内容实际上有三种表现形态:第一种是教材文本语言所承载的实际信息内容;第二种是多媒体课件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第三种是学生对符号进行译码所认知的信息内容。我们以教师编码是否正确与学生译码是否正确为划分依据,分析信息内容的三种表现形态,可以得出下列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教师编码正确,学生译码正确;第二种情况是,教师编码错误,学生译码错误;第三种情况是,教师编码正确,学生译码错误。学生译码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教师编码后能否与学生实现语法层次上的知识共识、语义层次上的经验共享和语用层次上的价值同义。下面分别对不种情况加以说明:
(一)第一种情况:“一传即通”—编码正确而且译码也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文本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与所选用媒体符号客观上所表示的信息内容,正好是教师想要传递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即编码正确。教师想要传递的思想、理论和观念,被学生完全正确地认知和接受,即译码正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编码、译码都是正确的,从而保证了教材文本语言所承载的实际信息内容与多媒体课件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相一致,并且多媒体课件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与学生对符号进行译码所认知的信息内容相一致。根据信息一致且具有传递性的特点,所以,教材文本语言所承载的实际信息内容与学生对符号进行译码所认知的信息内容相一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传播过程及其效果中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的传播活动中,这种理想的状态不是以常态出现的。
(二)第二种情况:“传而不通”—编码不正确并且译码也不正确
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过程及其效果中,属于无效的状态。对教师来说,出现“传而不通”的情况可能与下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错编和误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传播活动中,学生现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状况,是教师实施传播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传递符号时,脑海里应该有一幅学生的“图像”。一般来说,教师是根据这幅“图像”来选择其传播的内容、媒介、手段与方法的。教师要想达到有效传播效果,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研究,内容涉及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属性,即价值观和统计学上的属性,’人格、性格特点及其自信心等。只有这样,教师得到的“图像”才有可能真实、完整和清晰,否则,“图像”失真就导致传播效果的失效。
二是教师可信性要素。可信性要素主要涉及两个要素,第一是教师的信誉,包括是否真诚、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指教师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二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一般来说,教师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因此,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师来说,其自身素质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果。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正确有效的传播。
(三)第三种情况:“传而半通”—编码正确但译码不完全正确
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及其效果中属于最常见的情景。这种情况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学生只接收了符号(多媒体课件)的表面意思而没有接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符号(多媒体课件)的表面意思属于信息内容的语法和部分的语义层次,它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属于语义层次的深层结构和语用层次。如传播者在阐述“坚持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时,受传者可能只是理解到“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等信息内容的语法和部分的语义层次;至于“坚持用发展着的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囚等在语义层次的深层结构和语用层次上,由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则没有接受和领会。
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只接收了局部的意思而没有接受符号(多媒体课件)所表达的整体意义。
关键词:角色体验;体育;师范生;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是各高校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师范生通过这门必修课的学习开始对教育产生理论性的认识,对他们未来的教师教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角色体验”教学模式旨在使师范生提前体会“教师”角色含义,提前进入教学场景,为将来的教育生涯在师范教育时期就做好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一、“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含义
“角色体验”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诺提出,指当事人扮演某种角色并根据其扮演的角色性质形式,从中获得体验,进一步获得对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理解的一种行为。[1]
本文定义“角色体验”教学模式为:教师针对自己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性质和情况不同,将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或选取适应的部分,指导学生以“教师”这一身份从事教学活动,获得教师角色体验、领会教师责任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分析
《公共教育W》是每一个师范生的必修课,是每一个师范生形成正确教育观和发展教育素养的教育基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前高校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现象并不如人意,在与体育师范生访谈时候,大多数学生表示宁愿去操场跑800米,也不愿意坐在教室听“天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技术课上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进课堂,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使他们并没有很多机会参与进来,长此以往,学生把该课程当成了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育理论匮乏,不利于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有培养。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体育师范生“动”起来学习教育理论,将“角色体验”教学模式引进《公共教育学》课程是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三、“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
在“角色体验“教学模式对师范生,尤其是针对于体育师范生,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交流和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的指标。体育师范生在日常的技术课上,主要以运动训练和技术动作学习为主,访谈时有学生曾表明,带领学生做运动不难,但是如何与学生交流从而更好地传授动作要领是最困难的。所以可以借由“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时机,让体育师范生先行体会教师角色,增加体育师范生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课教师为主的情况,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课堂,尤其对于体育师范生来说意义更重大。体育师范生表现出更喜欢技术课,这与他们在技术课都是全程参与有很大关系,理论课由于其性质,不免采用讲授法,所以理论课并未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教学,这与他们的技术课教学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角色体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做“教师”,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理论,还有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进课堂,巩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有利于加强体育师范生理论课的学习
体体育师范生跟其他科目的师范生不同,他们的日后教学主要是身体教学,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偏重于身体方面的训练而轻视理论上的训练。但是一个有教育专业素养的教师,理论和实践是必要的,不能要求体育师范生死记硬背《公共教育学》知识,所以“角色体验”教学模式,在另一个程度上,学生通过亲自备课、模拟上课,无形中就会记下他们亲授课的理论知识,变学为教,在“教”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结合。[2]
四、“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开展
笔者认为该模式在高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中,运用的步骤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师指导
教师首先要对《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选出可以进行“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内容,不能选取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例如教师观这一章节,里面涉及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发展等理论知识,这与师范生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相关联,是较好给学生选择的专题。学生确定选题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备课、确定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二)分组合作与练习
为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训练交流技巧,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将在组内先模拟练习。教学设计做好以后,学生在组内进行模拟上课,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对方上课的技巧,并且还可以将教学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成员进行探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教学设计。而在对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进一步深化小组成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真实课堂实践
现阶段的师范生学习主要以接受知识为主,当学生开始教育实习或工作的时候,很多学生才第一次真正的上课。所以“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采用除了是希望学生主动学习教育理论,还是给师范生一次模拟上课锻炼的机会。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教态、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流程掌握,主讲学生本人除了能把教育理论知识内化,还能收获教学经验,形成教学实践性知识,构建自我教学体系,其他学生也通过该教学模式,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
(四)评价与反思
该教学模式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首先,主讲学生上完课后,先让其他学生对其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教育理论角度进行评价,发展学生的听课评课技巧。其次,教师评价,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找出缺点,并对其上课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完整教学系统。最后,学生自评,也是反思的过程,学生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展示,反思不足与总结优点。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为了帮助体育师范生更好的掌握《公共教育学》,推动《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发展,但实施过程仍有许多方面要思考,如教师的课程时间安排等问题,这也是该教学模式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尚国营.课改背景下高师教育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48.
1.1研究方法
(1)专家咨询法。
走访了网络教育及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对于网络教育在体育中的应用有了明确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所设计问卷均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社会学的研究要求。
1.2研究对象
本文以小学四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所选学生进行足球基础测试,根据所测成绩把学生分为足球基础较好、一般、较差三类,再分别从三类中随机各选取20名学生共60名组成传统教学组学生,另外60名组成电子备课教学组学生。
2研究的意义
电子备课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其作用是将教师们从机械的重复手写教案中解放出来,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备课,包括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和互动,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实效性的备课过程,我们应该而且完全有必要提倡电子备课,来促进教师的个人思考和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2.1有利于提高电脑使用效率和实行规范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将我们的传统备课模式变成数字化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2.2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
2.3有利于提供教师科研能力,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4有利于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营造教科研氛围。
3课题研究的目标
利用电子备课系统与体育教学进行整合,探索出小学高年级足球教学中应用电子备课系统的方法策略,形成科学、便捷、有效的电子备课模式,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宗旨,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有效整合,优化教学,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题研究的内容
4.1研究达到的预期目标
利用电子备课系统与高年级足球教学进行整合,探索出科学、便捷、有效的电子备课使用方法策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探索出合理有效的电子备课模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宗旨,提高体育教师课前的备课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2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1)电子备课系统与小学高年级足球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在备课环节、课后反思中充分运用电子备课系统的便捷、系统、高效的优势,优化的教学设计、记录反思;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备课系统直观、形象的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在电子备课系统支持下的新的备课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究,优化教学。
(3)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融入体育教育教学之中。
(4)提高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熟练使用电子备课系统,努力提高现有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效率。
(5)加强资源库的建设,努力搜集、积累、整理、修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师原创的课件教案,建立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并不断地修改、更新、交流、共享。
具体操作模式:
A、独立思考,自己设计——数字化备课
教学过程还是完全由自己独立设计,只不过将原来写在纸上的教案,输入到电子备课系统中,作为教学资源保存起来。这种电子备课,基本是将传统的教案进行数字化,这种备课方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资源。
借鉴原稿,进行修改——资源库式备课
这种备课方式,是一种依托电子备课平台的新型备课方式,充分体现资源的共享性。教师可以自由调用备课系统中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调用每一位教师的备课教案。这种备课形式,在确保资源的共享的同时,教师还可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备课,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B、集体备课——研讨式备课
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的优势,首先教师个体要针对教学内容收集大量有效信息;其次以集体备课为主要研究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与研讨,拓展教学思路;再以个人备课来实现有效信息的融合,形成案例走进课堂;最后是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撰写教后记总结经验、教训,让其他教师共享。
5分析与讨论
5.1足球电子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促进师生交流
足球电子备课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性的思维教学;师生交流,做到教学相长。在足球电子备课教学中,“电子备课教学集投影、录音、视频、录像等为一体的教学辅助手段,把大量信息有目的地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及心理方面都有激励的作用”。
5.2足球电子备课教学信息量大,丰富了学生对足球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足球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广阔的足球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传授足球知识,是当今足球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其特点是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大,但是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给予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5.3足球电子备课教学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在足球教学中,掌握技术动作对学生非常重要,而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术动作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在传统方法足球教学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子备课技术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则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容易看清其动作要点和要领,练习中难以把握其动作的变化和完成时机而通过电子备课技术可将运动技术动作的要领、难点、重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也可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完整或分解技术的演示,把复杂的技术用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展现,清晰地把教材要点、难点、细节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从容不迫地讲解其动作要领。
[关键词] 边疆综合性大学 体育教学 改革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则是边疆地区集中建设的高等学府,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文化背景,而且处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突显出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底蕴。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需要秉承学校的独特文化和办学思想,更需要立足本地,创新改革,探索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实践途径。本文着眼于边疆地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独特位势,将体育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自身的教学特色,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
1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1.1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是:立足本地、素质唯上、个性发展、传统兼顾、终身练达、服务社会。即以学校综合实力和独特位势为依托,按照素质教育和三生教育的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启迪生命、生存、生活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技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创新意识,开发个性潜质,自主锻炼、自主探究,并参与服务社会体育与文化建设,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2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为夯实学生锻炼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空间里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具体改革目标如下: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建设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又提高教学效益。
建成多元教学平台:除了规范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针对教学目标,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空间。
形成地域文化氛围:在课内外广泛开展区域体育文化活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互动交流,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2 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边疆综合性大学作为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体育始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目标要求,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创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等几个方面。
2.1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就是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使之有利于培养优质人才、对外开放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图在整个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中,总体上体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拓展的特点。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着眼于结构的质性、量性及类别的合理搭配。质性结构中注重课程结构与理念、目标的一致性;量性结构注重课时、强度的分布规律;而类型结构则注重各个课程系列的完善与互补。
体育课程的类型结构在横向上由“必修系列”、“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构成,而在纵向上“特色课程”贯穿于“必修系列”、“校选系列”、“俱乐部系列”三大课程模块,形成独立的一个课程系列。
其中,“必修系列”将在原有普通选项课的基础上,应在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训练、新兴时尚选项课等方面有所突破,并且对选项课采取“逐级分流”的方法,通过“理论课”让学生在树立健身的意识,保健的常识、欣赏的方法,通过“基础体能课”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夯实身体锻炼的体能基础,通过“选项课”逐步提高运动参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校选系列”将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重点开设体育技能提高类、体育人文类和体育保健类的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能水平。
“俱乐部系列”在内容上将有所扩展,并进一步加强管理,在专门教师指导下,免费向学生开放场馆进行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课外体育文化生活。
“特色课程系列”由以上三大系列中具有民族区域特点、现代时尚特点、方法创新特点的课程组成,并且跨越校内和校外空间,课内与课外空间的立体化课程形式,最终形成云南大学多元体育文化一体的氛围。
2.2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体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实效性强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其中,在组织形式上,“必修系列”中的选项课将尽量采取“小班教学”形式,体育理论课采取“专家讲座”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校选系列”和“俱乐部系列”则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拓展,增强师生互动、社会互动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针对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集体备课,探索创新,提高实效。特别是体育理论课教学、基础体能教学、以及其它特色课程,将给予更多的自主创新的空间,通过开展教学实验的行动研究,运用多种手段探索、整理、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
2.3质量监控改革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对体育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监控。学校将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程度、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熟练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程度,运动参与意识的改变等方面的评价与监控。在质量监控的方法上,将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形成特有的评价机制。
3 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3.1加快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反哺
边疆综合性大学应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深入探索大学体育的教学规律,在健康、体育、文化、社会等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将特别关注大学体育理念和目标体系、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体育健康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学体育教材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应用于体育教学改革,以此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2完善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
体育课程结构的拓展和延伸,将社会需求、体育知识技能体系特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三者统筹考虑,体现现代化、传统化和多元化。在空间上实现由课堂教学到课外锻炼到社会服务拓展,在时间上现实由健身效应到终生体育的延伸,最终将课内学习、课外群体活动、大学竞技运动、终生体育、社会服务一并融入完整的体育课程设计之中,发挥体育课程内部联动的整体功能效应。
在内容结构调整中,突出把握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体育课程是大学个性的体现,选择一些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内容体系,挖掘项目潜在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为学生学习和锻炼提供多种选择。
3.3优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
边疆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规划,采取以体育教研项目、特色课程开发、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围绕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集合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专家、体质与健康研究专家、大学体育课教师,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异质性知识技能的交叉融合,实现自我发展。
建立高效优质的体育教学团队,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团队将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项工作,一是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自我锻炼、健康测评和监控、组织体育活动、服务社区社会体育、传播传承体育文化、示范体育生活方式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二是以教研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围绕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工作。
3.4扶持体育社团,增强社会互动
扶持学校体育社团,规范俱乐部体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发掘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纳入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以“武术俱乐部”、“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为试点,成立课外俱乐部,制定俱乐部管理方案,并采取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规定时间,统一由专项教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
边疆综合性大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社会互动,应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供有文化内涵的、新颖的、多元化的健身手段,比如组织体育俱乐部活动、校外体育交流、野外生态体育体验、传统体育文化考察等,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个性完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5推广教研成果,强化监控机制
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同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理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围绕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确立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组织科研核心力量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和特色进行研究,形成教研与教学改革双项拉动的机制,培育系列教学成果。
巩固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加强学习监控机制,更加突出和强化身体素质评价。第一学期专门开设基础体能训练课;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日常锻炼,并将其贯穿大学4年学程。另外,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监控作用,将测试结果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边疆综合性大学鲜明的办学思路对体育教学改革,往往具有指导作用。边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但只要立足边疆地区,抓住体育本质,挖掘自身潜力,凝练区域特色,不断拓展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体育的多元功能,在边疆地区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取得硕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6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实效性较差,无法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较少。因此,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其他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要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很大,但我们还是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广泛进行调研活动,寻找问题,确定教改目标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意识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在“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改革、建设要求下,我们根据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和问卷调查,发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诸多原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教材缺乏吸引力,不论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都是按照传统模式编写的,虽有突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但可读性不强,学生除了上课看看书,其他时间基本不看,有些甚至上课也不拿书。第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教材进行解读,并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只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形成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学习状态,课堂效果欠佳,主阵地作用较差,有时还会出现师生对立的状态,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起了负面作用。第三,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存在评价简单、片面,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行为的倾向,造成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与日常政治思想和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当作一门课来学习,没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教改的主要目标:一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新体系,逐步形成适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完成教师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的角色转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三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和特长,解决学生的人生困惑和关注的社会问题,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四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环节,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改变课程考试成绩与日常政治思想和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让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当作一门课来学习,而把它变成认识社会、解决人生问题的手段,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思考空间和环境,搭建出一个能供学生自主思辨、自主认知的平台,要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共鸣,完成从理论知识的接受到行为实践、信仰追求的转变。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识和德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学理论和学做人的统一,培养技能与提升素质的统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终身难忘的课程,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首先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开始,由教改团队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展开的。目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第一,树立教改理念,明确教改目的,奠定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首先建立教改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实现“两个转化”,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做到“三个结合”,即必须将要给大学生传递的理论同大学生规律性的成长需要相结合;必须将课堂内容同社会热点、大学生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他们的引导相结合;必须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成长的具体需求相结合。教学改革伊始就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完成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实际需要出发,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们打破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有的教材体系、学科界限,重建课程教学体系,在整体课程设计和单元课程设计中,更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如在“人际关系”这一专题中,在课程单元设计中,我们就非常具体明确提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任务设计”、“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思、回馈”等内容,对老师、学生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所用的时间都有具体的要求,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白,要掌握什么知识,受到什么教育,培养何种能力和素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课前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素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100%支持教学改革,学生们谈到,“教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同学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有团队精神”、“开拓了思维,有了主见,得到了锻炼”等,学生的认同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构教学体系,实现教育目标,创新教学实效性的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培养的一门课程。课程从大学生发展的新阶段导入,从人生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以及人生道路上需要处理各种关系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分为道德和法律两个部分,又依据每一部分的内容设置不同的主题,内容的取舍完全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确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角色。为了更好地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个主题都有课堂单元设计、PPT展示,课堂教学活动分小组进行,学生根据内容提前准备,采用PPT演讲、表演小品、演讲故事、制作视频、诗歌朗诵、演唱歌曲、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生活回放、专题论坛等方式诠释课程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新颖,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知识是主线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魅力和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突出。
第三,突出教学特色,提高教改效果,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一直在坚持的、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前“时事新闻一刻钟”,虽然名称和形式有所变化,现在有的老师叫“PPT演讲”,有的叫“时政论坛”、“话题讨论”等,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没有变。每节课都要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和教学内容,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不是让学生随意地选取内容,也不是老师代替学生选题,但是要暗示和引导学生选题。通常的做法是,国际、国内、校内各选一题来准备。选取国际新闻,是要让学生放眼世界,具备博大的胸怀,不做井底之蛙;选取国内新闻,是要让学生有爱国情怀、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选取校内题材,是要让学生熟悉本专业、本行业问题,主动关心身边事、身边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爱心,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三方面也是要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国际新闻说体育比赛,国内马上转入物价高涨,校内又评论学生会选举。的新闻要由一个主线串联起来,如国际谈论美国债务危机,国内新闻就要找其对相关企业的影响新闻,校内可以联系这个社会对就业的影响、对物价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新闻完后,让其他学生先来讨论、点评,“这则新闻好不好?新闻的学生讲得好不好?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智慧和判断力。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并做记录,作为学期末的考核指标之一,对表现好的、能独立思维、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加分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是全面的,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实效性突出,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亮点和必备环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也得到了学院的认可和鼓励,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学生的课外辅导问题、知识容量问题、社会实践问题、活动经费问题、实效性考核评价问题、学生能力全面培养问题、教学设备保证问题等。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关键词: 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创设及运用 育人育智、育体和谐发展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向着突出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效果以及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由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封闭式、注入式的传统模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的评价逐渐由一般的生理性指标(如心率或脉搏)和练习密度及重结果等评价向较综合的方面及重过程(如出汗、笑、会、能以及学生自我身心感受及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合理等方面)的评价方向转变。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就是我区在近几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借鉴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在原有体育情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育心、育智、育体过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一般体育情境教学法比较,它主题鲜明、情境创设一脉贯通,同时又不忽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它更具有突出以人为本,并将基础教育知识综合化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育人、育智、育体和谐发展的功能得以更完美地体现。
一、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1、主题性。主题式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主题的类型主要具有以下几种:(1)童趣型。这种类型的主题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创编故事等,突出趣味性。如《海娃嬉海》(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陶振华老师执教)、《龟兔赛跑》(温州市城南小学朱莉老师执教)、《可爱的动物园》、《黑猫警长》、《小猴摘桃》等。(2)知识型。这种主题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或某种器材(突出对器材的各种变化用法),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运用。《绳》(温州市建设小学王圆圆老师执教)、《遨游太空》、《陀螺》、《呼啦圈》等。(3)时事、教育性。这类主题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抗洪救灾》(温州市瓦市小学胡华余老师执教)、《手拉手交朋友》(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陈亮老师执教)、《军事演习》(温州市永东路小学陈碎媛老师执教)、《农忙》(温州市西城路小学王良老师执教)等等。其次,内容设计方法先用树形教学结构框架,使各枝杈部分标题设计都与主干紧紧相连,节节递进,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不偏离主题。如城南小学朱莉老师《龟兔赛跑》的设计。
2、创意性。体育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融综合性知识与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体育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胡老师上面的这节课就是在浙江省编教材《体育与保健》一年级室内理论教材“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这一素材基础上进行创编设计的,她把室内理论课内容移植到室外进行教学,捕捉住学生对解放军的敬仰心理,以教学小椅子为道具设计出一个个脉络清晰,流畅贯通的学做解放军的情境练习和游戏。又如我区城南小学的朱莉老师在2000年浙江省中小学说课上课评比中推出的《龟兔赛跑》,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学与老师一同进行创编《龟兔赛跑》的故事,将小学二年级原地摆臂技术的学习、接力跑、拼图游戏等结合编入情境。
3、激“情”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激“情”作用的过程:
语言
(主题) 激发、创设情境 - 引发师生共鸣 - 产生互动 - 形成共振 - 和谐实现目标
情景
4、主动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全,而且在操作中要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5、实效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是以少年儿童为中心,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在设计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注意对单实用的场地、器材布置的高效利用和生动简练的语言组织,及背景音乐来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用中,过于追求架势,以至于公开课教学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使听课教师反感,失去公开教学的实际意义。《龟兔赛跑》教学设计中,针对山区小学借班上全市公开课,所以仅在8米X20米的长方形场地内,画上四条跑道、一条半圆形弧线、配上8个可口可乐瓶作标志物和由城南小学学生亲手做的40个头饰。二是注重知识的迁移作用。《海娃嬉海》设计中将仰卧起坐教学用模仿划船的夸张动作作迁移练习,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明白了练好体育技能可以为工作、生活服务的道理。
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步骤:
(1)确立主题。创设符合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要求和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的主题。
(2)筛选教材内容。在多个教材内容中选出符合教学主题、体育教学规律、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素材,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并用树型设计图排列。
(3)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分成三段式:情境导入、情境展开和情境结束。(借鉴交响乐的基本曲式)
(4)教案格式:
第
课次 教学内容 (主题)
(教学结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顺序 教学内容和分目标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组织要求 媒体 情感 次数 时间
注:A、分目标是指每一个练习或游戏部分所要求达到的小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生活实践练习目标等等)
B、教师主导部分主要设计教师调控教学的主导过程,包括教师启发、激情性语言的设计;
C、学生主体部分主要设计学生学习、练习过程。
D、媒体部分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媒体器材(电脑多媒体、录音机、幻灯、模拟教具等)、方式、方法及选用的背景音乐题材等情况。
E、情感部分主要是设计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感受,也就是教师对各项练习情感目标的估计。
三、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设计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厚实的文化知识底蕴。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将其他学科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教师教学艺术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科学学习能力。
2、真情实感去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驾驭教学情境发展走向、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把握好主题与学生情感产生的贴近点,找出重要的情境适合于相应年龄学生情感的最近阈,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调控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空间范围大、学生的兴奋程度较高,因此准确地预见和判断教学走向,对于控制好主题式情境教学有着极其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既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又能在公正、公平、赋有激励性的评价下,鼓动学生积极锻炼。
>> 《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项目多样化”教学法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病理学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增添教学兴趣,小学体育多样化教学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方法多样化”的基本内涵与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下的多样化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地“两化”建设中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 “多样化”及其教学 “算法多样化”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12-28.
[5]韩春玲.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浅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9,(11):117-118.
[6]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和方法[M].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尹子民,孙辉,魏颖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1-93.
关键词:体育课堂;多媒体教学;优势;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17-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断被引入各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科的教学软件也相继问世并不断改进、完善,现已逐步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内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自工作以来,个人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尝试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 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势:
(一)有助于克服体育教师年龄、性格、爱好、领悟力的不同而造成的体育授课偏项,质量下降的问题。体育示范动作有些适合于男的做,有的适合于女的做,有的适合于年轻的做,有的则不适宜于老的做(如跳高、跳远、空翻等)。再加上一般人的通例,爱好的多教多练,不爱好的则少教少练,易于把握的多教,不利把握的则少教。传统教育很容易走上偏项的极端。而多媒体的教学,则能够通过光、电、图的结合,声情并茂,既培养学生兴趣,又能把老师未知的、不感兴趣的、无法示范的动作通过快放、慢放、停放、重复放的方式加以完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同时也能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看到优雅的动作和激烈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新教材、新内容、新规则层出不穷,任何老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是新教材上的新内容,也未必是老师已知,已领悟的东西。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即把规范的动作教给学生,又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学生,还可以把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经济而高效,便于学生树立体育观,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媒体教学便于教师结合动作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模仿,通过对比,把握关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找出错误原因。关键动作技能的慢放、停放、切放、重放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有效方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四)有助于体育课考核与管理。现在的体育课的考核内容多而细,能够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但成绩的计算过程相当繁琐,按规定每学期一个学生的成绩最少需要考核八至十项,而且每项评分标准都是百分制,而每项又都需要根据考核成绩查分,重新折算成绩。工作量相当大,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只要将每次考核的原始资料输入,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将体育课成绩、体育达标成绩计算出来,并可按要求做出各班级的体育成绩考核情况的详细质量分析。大大地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体育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轨道。
二、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一)进行多媒体体育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因为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他文化科目是固定在教室的空间内,而体育课教学却要在室外。不可能把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搬到室外,那么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最好就是在雨季,室外课无法开展或在教授特定的室内项目的情况下进行。一味的进行室内多媒体教学,将会夺走学生身体锻炼的时间,得不偿失!
(二)对教师自身知识面和教学技能的要求较高。要给学生上一堂内容丰富、吸引力十足的室内多媒体教学课,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备课中,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大量的教学视频和图片。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教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解决,能有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解决措施;要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制作课件软件的技能。往往完成一个优秀课件不单要求编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有运动生理学、某些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我国年龄段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三)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老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素质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不能迎合学生的口味。他们和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有了明显的年龄代沟,不愿意去学习新的事物,更不愿意用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一直沿用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或是就找一些体育比赛录像给学生播放观看,远远不能达到专业课件的授课效果。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精心开发信息技术,增强实效的体育情境教学
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入,突破了原有的教学组织的时空限制,改变了传统体育情境教学的组织形式局限于课堂空间和教学时间,这表现在信息的移动性、存储性、虚拟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1]。首先,移动通信设备的引入使教师在办公室通过教学中心快速打造个性化课件,并提前进行授课预览。学生在家庭、教室就可以通过终端(电脑、平板或电视)联网接入,完成预习回顾体育教学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其次,云课堂的开发让教师的情境备课和教学提供了必备基础资源,解决教师缺少优质教学资源的问题,减轻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负担,满足教师课前教研需求,助力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也可设置情境资源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如当下的微视屏、微课程等微型学习方式迅速发展,也给体育教学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新途径。第三,新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互动提供平等便捷了交流空间。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实时反馈自己的意见,达到共同学习探究的目的。学生能在下课后,在网络课表上查看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过程,方便进行巩固复习,从而有效解决师生研讨、答疑、解惑、评价的需求。
二、精确使用信息资源 注重有效的体育情境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体育情境教学课堂更加优化和自主,让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更加注重了体育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1.微课视屏的开发
情境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由传统的言传身教转变为自主合作的交流学习。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微课把情境教学中设计的最重点、最难解决的动作以视屏的方式完美保存。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看清蹬地、展体的动作,制作设计通过用力蹬地跳过30厘米高的垫子、原地向上展体练习、铺开海棉垫做向前跳等情境展体辅助练习的微视屏。
2.思维导图的设计
体育技术思维逻辑性强,教师根据技术点间的联系巧妙设计情境思维导图,配以动作图形、颜色分布,把动作技术的要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同时在导图中加入评价环节,学生在线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在水平一前滚翻教学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低头、含胸、团身、蹬地的重难点在导图中的配以图形和颜色,给予标注,学生就可以在课前,与家长、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评下基本掌握前滚翻的幼饕领。因此,思维导图的导学案可以设计归纳成以下的方法:课前预学――置疑困惑――情境图形――同伴互助――梳理归纳――在线先学。
3.翻转课堂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必然顺应新媒体特征,因势利导地运用翻转课堂、网络研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的微课例情境导学卡能让学生从动作感观到理解、从模糊到清晰、从粗广到精细。如在教原地投垒球时,由于现在教学中出手角度不容易看到、看清,我就采用微课情境导学卡的形式,用情境游戏“愤怒的小鸟”这种方式,在出手的角度上,以三种不同的小鸟作为参照物,给予讲解示范,这样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在课前观看。
三、精准对接信息平台 促进高效的体育情境教学
正如移动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所说,移动学习――其价值在于促进情境敏感的教学方式和绩效支持,突破教学时空的界限,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通过教学设计和技术整合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3]。
1.人机交互平台
基于在线学习环境及可视化,练习互动过程都将被记录,形成教育教与学大数据,比如,学生练习过程、练习结果都被大量精细记录。这些数据处理后形成学生学习个性、行为的模型。同时教师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学生的困惑、难点,并以此为课堂教与学的突破点,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形成有效互动,实现高效课堂,让体育教学还本归真。
2.自主合作平台
自主合作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练习的优势。我们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机合作进行引导、交流、互动,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水平三小足球时,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孩子们两人一组,在家里互相讨论颠球的部位、传球的角度视屏,在课中学生把所观察到的技术运用到学习中,教师只要点评、指导就可以。
3.模拟提升平台
模拟练习中的动作是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而形成的,是教师匠心独具的体现。学生通过练习能加深对技术理解,熟练掌握,电脑能对于学生的对技术要领判断及时进行对比,学生在线就能快速了解自已容易出现的混淆技术要点并及时纠正,基本掌握规范的动作要领。
4.收集信息平台
在线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练习的情况,包括练习次数的节奏、完成的质量、开创性的想法等。在水平一的站立式起跑教学前,设计了让学生采用了脖子挂绳子下垂体会前倾时的角度,以及单脚站立前倾体会向前的奔跑的加速力或同手同脚等个性化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动手,亲身体验练习的乐趣。
现代信息技术让师生从人本学习,发展到人机互动,让体育情境教学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让师生认知发展到相互启发提高,让体育情境教学更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峰.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革的趋势[J].生活教育,2016(11):50-53.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7):1-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