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 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
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 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
产学合作: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
省教育和经贸部门根据海西建设的需要,组建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也已经首先挂牌组建工艺美术等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了合约办学模式的施行。校企联手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科研不仅靠学术文章,还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去参与设计操作,并在专业教师晋升与职称评定中对作品和设计有一定的要求,学院为教师设计科研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派遣教师协助合作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员工的全员培训和过程培训,建设学习型企业。产学合作的内涵就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互惠发展。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学院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一体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借鉴其他省份在鼓励企业参股公办职业院校政策,支持公办职业院校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吸纳企业资本资金,参股入股职业院校共办职业教育,尝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为辅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笔者工艺美院今年联系石雕行业协会的联合办学项目就是在项目筹备、招生工作、教材及教学资料、教师课酬、教学及教务设备和设施等资金投入及各项费用的支出均由石雕行业协会负责。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相互渗透、互生共赢,真正做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形成校企合一、校厂合一的办学体制。
制度探索: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
劳动保障等部门指导企业,确保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招聘职工应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是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围绕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如果能借鉴其他省的“实施两制度、建立一平台、加强三作用”制度,将更有利于推进我们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实施两制度”,就是要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技术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建立一平台”,就是该省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与经贸部门加强合作,搭建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平台,共同组织一年一度集联合办学、招生、就业于一体的“校企联合办学洽谈会”。“加强三作用”,就是强化政府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推进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发展仅仅依靠学校与行业协会的自愿联姻是不够的。劳动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参与制定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规划,参与制定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人才培养标准,参与对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教育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体制,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比如推行学分制的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和员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教育和人事部门要为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为教师开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渠道。
通过到企业的实践锻炼,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可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实现“双职称”。比如工艺美术专业的工艺美术师序列职称。在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产学合作工作中,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要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学生求学的第一要务就是为了就业和创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开门办学,提高实效。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对准就业育人才,开发教育项目,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品牌。特别像工艺美术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更必须坚持面向产业和社会,所以全面提升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产学接轨和合作。
【关键词】民族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工艺美术教育
中国的工艺文化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之悠久,成就之辉煌,使我们国人每每提起都无比自豪。工艺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工艺美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包括其中。例如我们常接触到的就有提花工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中经常可以见到,其中广西的壮锦就极具代表性,这种工艺做出的布料已经被大量使用在服装和床上用品上;纺织工艺——在我国各地都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如湘绣、蜀绣、苏绣等;雕刻工艺——东阳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扬州玉雕堪称鬼斧神工,还有根雕、竹雕、贝雕、砖雕等;陶瓷工艺——这种工艺不仅我们每天见到并使用着,而且中国的英文名China 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可见陶瓷这种传统的工艺影响着世界对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认识。由此便可窥见工艺文化对我们生活影响的深远程度。这些优秀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文化及美术作品是历史的沉积,也是历代艺人们才智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展现的是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无可比拟的精髓性。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文化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更需要我们用新的方式积极的传承和发扬,更要进一步发掘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并且做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
民族工艺美术的每一个门类的发展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些工艺文化,才可以在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工艺美术作品。所以对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根本和必不可少的环节,传承是根本,是学习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等专科院校对民族工艺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大量研习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图案、表现手法、传统材料的应用,从内到外的用科学的方式剖析和理解传统工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亲自还原和体验传统的工艺技法,以及对传统材料特性有深刻认识,才足以谈论民族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美术教学在我国已由来已久,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渊源,可是教学体系的草创和建立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专业设置历史较短,课程和体系大都借鉴于西方。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所以我们也不应当一味的照搬照抄。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
日本是众多东方国家中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强烈的碰撞和冲击,与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日本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是热烈而执着的,在盐野米松的《守住手艺》中文版序言中这么写道:“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这些手工的业种和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是来自中国。这些技艺在来到日本以后,是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中国是被我们看作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你们的国家。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可见日本民族对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正是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喜爱,才使他们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仍然沿用着一些传统的器物,并将这些传统之物用新时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用新的角度和思想去诠释和挖掘这些传统之物,让它们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更具时代之风貌。所以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性,创作上也严肃认真、并善于探索,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继承优秀的传统风格时,又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单一化的语境下,为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在这条道路上的成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这种学习不光是从事工艺美术活动者的需要,更是需要作为工艺美术教育者的必修课,工艺美术的教育者更该把这种传承的精神和革新的思想传播给正在校园中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工艺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当下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就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分解组合创新,提高知识量与扩散思维能力,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实现新的功用。从工艺的艺术性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也要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性、民族性、抽象性特点,追求幽默、滑稽、谐趣美等。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工艺,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包容、创新的观念,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包容和创新的观念呢?那就是有效开“产、学、研”的模式。
产、学、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开展这一方法有很多途径,学校自身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的模式,同时可以通过“校企结合”进行有效的补充,这是实现“产教结合”的有效办法,也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就是积极的把企业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互相支持和促进,实行“订单”式培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办学目的。学校可与用人企业合作,(如创意基地、装饰机构、雕塑艺术企业、手工作坊等组织)分派部分学生的生产和实习,承担部分实训项目的教学活动和培训项目,以及新兴课程的开发。此外,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校的管理模式真正引导学校工艺美术类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开拓视野,做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只有走进生活并被生活化的工艺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玩纯艺术,应该服务于生活。因为工艺美术的起源就是日常生活器物,是用来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用品,以前宫廷专用的贵重器具现在也可以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居装饰。只有让传统的民族工艺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才可以焕发新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花。不仅如此,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在工业发达的时代更应该了解技术的更新。传统的工艺其制作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但进入工业化后,制作的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机械工具所取代,手工艺中的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有的甚至质量也因此得以提高。例如,在木雕的制作过程中,电动工具使得初步毛坯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为省力,生产开始批量化,手工只是运用于细节工序的刻画,从生产经营来说,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是值得提倡的。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而新型的材料可以让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发出新时代的光芒,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手工业;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传统手工产业都逐渐被机械生产所替代,但是就工艺美术而言,它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被工业生产所彻底取代的。工艺美术反映着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水平,并且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价值也是不允许被摒弃的。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传统师徒授艺的技能传承模式在效率上和方式上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将工艺美术技艺的教学引入到学校中,通过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手段进行相关工艺人才的培养,才能顺应时展的规律,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庞大需求。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1.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历史,在工艺美术的创造和成就上也一直处于世界顶尖地位,从青铜器、丝绸、陶瓷到漆器、玉器、金银器,从雕刻、绘画到器皿、建筑,工艺美术可谓是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
古代的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模式主要是依靠师徒传授,西式美术课程从清末进入课堂,在民国时期得到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1]。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作坊里传承了数千年的手工艺传授才正式进入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各大现代学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往高校中重文化、轻经济的教育理念使得工艺美术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手工工艺美术技艺传承的需求。从1998年高校专业调整把工艺美术更名为艺术设计之后,传统手工工艺美术技艺被极大地边缘化。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二者虽然都是建立在美术的基础上,但是很多地方是无法相互代替的。艺术设计服务于现代化工业生产,具有全球共通性;而工艺美术却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2.现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完善
工艺美术的初衷是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具备实用性的基础上附加欣赏价值,当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后,日常物品则升华成为了艺术品,而一件精美奇巧的艺术品往往需要极其专注的手工制作,注定无法大规模地批量生产。随着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为了满足工业产品的欣赏性,传统的手工工艺美术演变成了更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的艺术设计,使得产品的欣赏属性得以附加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之上。
但是传统工艺美术主要以手工加工为主,其美术工艺往往凝聚了制作者的民族智慧及文化特色,而艺术设计是服务于工业化生产的,它的审美与民族文化无关。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的结果就是工艺美术人才的断档,蕴含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手工工艺逐渐失传,并且市场上流通的手工工艺品也逐渐无法满足日渐增大的购买需求。
随着社会对手工工艺美术制品的需求量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教育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中职学校已超百所[2]。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教育的模式已逐渐形成,并逐步完善。
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工艺美术教育的结合
1.两种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师徒授艺方式,在技艺的传承上效率低下,学徒需要从小住进师傅家中,为师傅做小工,在学艺有成之前其地位相当于杂役。师傅全凭自己喜好择人而教,并因大多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普遍心态,故在授艺过程中会有所保留,致使技艺传承出现缺漏,而且学艺时间会被故意延长。
然而,职业教育在教学上更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在教学模式上,以班级为单位学生统一从基础开始围绕工作实际内容开展学习,结合文化素质的培训,在继承传统和改良陋习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教学效率高,专业性强。
2.职业教育院校的优势
职业教育院校的定位即专业技能培训机构,评判职业教育院校的优劣直接以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标杆,教师以培训出更优秀的学生为根本教学目标。职业教育院校由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宏观规划,严格监督。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国家扶持政策也积极支持着院校的教学条件。国家日益规范的教学程序最终会将手工工艺美术人才与其他各类专业人才一样,设立统一标准的资格证书,提升手工工艺从业者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可度。在这样专一的、规范的、社会和国家认可的教育模式下,工艺美术行业即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3.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从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专业类别来说,首先应当考虑能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并且拥有良好市场前景又符合规模化生产的门类,如陶瓷、玉器、织毯等。学生通过职业院校的专业培训应该掌握工艺美术品的手工技能,要富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延续传统文化,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创造符合当下社会背景的新作品。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院校的训练体系要围绕专才教育的特点,以课堂教W、实践训练和企业实习三个部分组成。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其对技能的运用程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来安排教学进度,而不是盲目地为了完成进度而赶课。
现代职业院校寻找相关的社会企业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由院校向企业输送人才,由企业为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平台。因为企业处于市场的最前端,能最及时地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学校,使院校的教学计划能第一时间随着市场的发展需求变化而调整。职业院校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合作院校毕业的学生到合作企业签约就业即可省去招聘、试用、岗前培训的环节,不但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人才,而且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保障,从而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高职院校一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承担着活动发起者的主要角色,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更积极地承担起有关责任,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合作育人的行列。现代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直接受益者,要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企业将育人作为己任,在正确的合作意识指导下,切实改善合作能力,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内部培训制度,优化合作方案,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力度。
“双师制”是由校外行业专家配合学校专职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执行教学计划的机制,将学校、企业和实践项目连接起来,在课程上,双方各自取长补短;在教学方式上,双方共同研究开发,真正实现学校到行业育人的一体化。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日渐重视。工艺美术产品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与现代工业文明互补互益,在国家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蕴含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传统的师徒授业相比,现代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模式更契合社会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运用科学现代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技艺,还肩负着将这项民族技艺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金桓亦.民国时期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寇 焱,门龙朋.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师企业经历的作用探析[J].职教论坛,2014(24):33-36.
在周围的同学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展览展的是什么?一点也看不懂,有时甚至感到不安和恐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不管是学生还是业界人士,或多或少都会对展览看不懂,不知道该如何参观展览,更为出奇的是展览似乎就是给圈内人士看的,而圈外人则毫无头绪。尽管很多的美术馆美术馆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但根据笔者所看到的资料以及对多数美术馆的网上查询,还有一些美术馆在目前还没有建立美术馆公共教育相关部门,没有将公共教育与展览、收藏等事项放在同等的重要位置,美术馆公共教育相关工作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作为展示、交流等对外功能,还是收藏、保护、研究等自身建设,美术馆的核心功能应该是教育性。但是对于当代艺术该如何实施公共教育,怎么才能让大众接受展览,让展览贴近生活,是美术馆公共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1.美术馆公共教育中的挑战与问题
就针对中国大陆的美术馆而言,虽然我国各地拥有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数目众多的美术馆,但是这些美术馆无论其内容、类型如何,无疑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研究、展览、收藏上,而忽视了公共教育等其它方面的考虑;一些地方为提升其文化层次,一味地在“量”上对美术馆进行建设,而忽视了美术馆的“质”,导致美术馆收藏品文化、教育价值不强,公共教育无法开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美术馆这个公共空间的意涵开始异化,它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并从历史、知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传统结构中衍生出新的时代较色。很多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与典藏目录不再是汇集一个时代的美学经验火社会经验,在研究与推广内容上也因为日益复杂化与快速更替而渐渐失去它的教育功能”。①除此之外美术馆的讲解人员的讲解也过于专业化,使得没有相关美术基础的大众不知所云。
2.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公共性”
近代以来,博物馆、美术馆被看做是非常具有公共性的机构。而在所谓的“公共性”中,公共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目前,美术馆的文化功能不断的拓展,随着人们受教育需求程度的日益加强,国内外美术馆所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这些活动也极大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艺术文化的需求。在美术馆进入到公众视野中时,它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娱乐、学习等活动的一部分。也正是由此,教育成为了组成美术馆众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美术馆教育长时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从单纯的在头脑中意识到了美术馆教育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到开始与学校教育以及一些专业教育机构相联系,进而再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美术馆公共教育逐渐得到了美术馆界、教育界研究的共同关注。同时借助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参观者对馆内的展览、陈列、收藏等内容得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在理解中获取体验与知识。依据美术馆办馆理念、展览、藏品等不同,在开展公共教育方式上博物馆会采取网上在线教育、文化活动、出版物、社会讲座、导览讲解服务等方式,这些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美术馆实施公共教育的措施:(以台湾美术馆为例)
对于当代艺术,用灵活的形式鼓励观众自己对艺术作出诠释,用更宽容的心态去评价作品。鼓励观众说出自己为什么看不懂展览,并邀请专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使观众参与其中。同时组织艺术家专场导览,跟观众近身交流。在扩大公众接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美术馆公共教育人员充当的不是由上而下的教育的角色,我们对于艺术品的认识只是个人的感受,没有唯一的标准可以教与观众。我们除了尽可能的为公众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为他们举行更多趣味性的活动,将公众吸引到美术馆来,同时也要走出美术馆,将艺术带到社区去。艺术公共教育更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如学校教育加大艺术比重,政府给予美术馆博物馆更多的支持,引入更多形式各样的优秀艺术作品。公众的审美不会骤然提高,多看多了解才是最基本的方法。
3.1、国立美术馆教育活动的规划
除展览展示之外,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人力、物力等),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此外,美术馆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附近学校或社区的沟通联系,增加双方的互动性,使双方互为一体,让社会公众真正感受到美术馆是他们可以在休憩、娱乐中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一块宝地。国美馆的教育活动多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美术馆展览中所搭配规划的教育活动方案,另一类是不同教育空间中的教育活动方案。
不同教育空间中的教育活动方案分别是教师资源室、儿童游戏室、儿童廊坊、而通过工坊,儿童绘本区等。儿童游戏室是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以及亲子所规划的教育活动空间,国美馆依据馆内的典藏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小游戏组成,目的在于,提供孩童藉由游戏的方式,动手操作学习艺术相关基础原理,并认识国美馆的典藏品,儿童艺廊是以国美馆的典藏品作为延伸,每次以一次典藏品为主题。艺术工坊是国美馆举办艺术教育展的空间,规划高互动性,高教育性的展示,主要目标对象为家庭观众,最后是儿童绘本区――纸风车绘本馆,绘本馆与纸风车剧团合作,针对不同的绘本主题,绘画情景式的空间设计。
3.2、国立美术馆对教育活动进行行销规划:多元活动类型设计,利用媒体。
国美馆的教育活动行销主要有一下方式,通过人际网络的建立,多元活动的类型的设计,利用媒体等行销管道。首先在通过人际网络建立的部分,通过某些小部分的观众群,拉拢其周围的观众群,例如:向小学或者中学的老师介绍国美馆的设备与活动,吸引更多学校的观众。国美馆与学校合作,针对学生规划假日的参观活动,这样也可以吸引学生的家长进入美术馆。国美馆的儿童绘本区也因媒体、新闻的报道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结语
目前美术馆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认知。具体表现为大众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国家相关美术课程资源政策化,以及部分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等等。这一现象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美术馆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精心组织活动,拉近与公众距离,营造和谐氛围。
参考资料:
[1]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东方艺术,2011(19).
[2]安万青.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艺术广角,2007(3).
[3]公共教育_让美术馆贴近观众_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王安,中国美术馆,2006
[4]《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美]亚瑟・丹托著,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手工艺(craft),这“一词最早于公元9世纪的西方文献中出现过,是一般造型艺术的统称……大多是用来形容以巧妙的技术所制作的物品”,本文笔者所提及的手工艺主要是指用手工工具并通过手工劳动创作出具有欣赏性工艺作品的活动,它区别于一般手工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制作活动,也区别于运用工艺手法复制美术作品的活动,它强调了手工艺作品在造型、色彩、手法等方面的创新。充分认识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新时代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适应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我们看到手工艺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受到更为广泛地重视,从现行的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本中看,手工课程以及包含手工操作的综合课程加起来占到了美术课程总数的40%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平均每学年的相关课程比例在49%左右,初中阶段平均每学年的相关课程比例在41%左右。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基础美术教师的重要渠道,应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在对师范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手工艺课程或包含手工操作的相关课程的开展。
其次,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在我国教育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贯备受重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人,而不是培养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的模仿性人才。”
创造力可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培养,并不是学习简单的专业技艺,也不是单纯地学习制作上的创新,而是学习动手操作与思维创新的意识,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并且能将其发挥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再次,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手工艺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早期手工艺直接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物质服务,手工艺的根基是本土生活文化,并且手工艺形式多样,材料也是因地制宜,所以手工艺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多地融入了本土文化内涵。着名民艺学家柳宗悦曾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手工艺的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从工艺美术到工业设计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变革。这场变革始于设计概念的争论,继而影响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这场变革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我国艺术设计,尤其是外来艺术设计理论和作品的不断涌入,使得我国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当20世纪70年代末包豪斯的某些突出成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时,一场重大的艺术设计教学变革开始迅速蔓延开来,范围涉及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设计观念的引入。“三大构成”的引入逐渐取代了我国长期推行的基础图案教学,弥补了我国以往基础设计教20世纪末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变革徐芳李海源学领域的不足,为专业设计教学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新领域。最先把这一“构成教学”引入学校教育的是广州美术学院。
“三大构成”是发生在院校中的改革,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观念则是当时艺术设计行业的新设计原则。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时代的要求,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备受关注,其教育规模也随着各类院校增设设计类系科而逐渐扩张,教学规模和系科建设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1978年,其工艺美术系仅开设了4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磨漆。1986年,其工艺美术系已增设至7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装饰、服装、环艺、工业品造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往的工艺美术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而与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关系密切的工业设计概念开始在我国盛行,并逐渐取代了工艺美术的地位。工业设计崛起,使得设计的概念也被广泛运用。我国引进工业设计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初被称为工业美术,直到1987年10月14日我国工业设计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期,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概念的争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柳冠中先生曾撰文指出“:工业设计时代文明必然取代工艺美术时代文明。”同时,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研究室撰文指出“:在设计发展上,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自应有适当的轻重关系。”因为“在当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是两条泾渭不同的设计道路。前者是指手工艺方式、密集型劳动生产的传统工业产品设计,而后者则泛指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制造的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概念的学术讨论,虽然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概念及其内涵的关注。1992年7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布的《推进轻工业工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增强轻工业企业工业设计意识,加速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是搞好轻工业设计工作的关键。”①同时,《意见》还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七点改进措施,其中的第六点为“将‘工业设计’列为全国轻工业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对已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轻工业院校(包括轻工业成人院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资格的考核,优先从事所需教学设施;通过专业培训,抓紧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中级轻工业工业设计人才”。②这为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和系科,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更为普遍。据资料统计,1991年初,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约为二十余所,而据1995年8月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仅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已达一百余所;1998年,这一数据更是猛增至二百余所,涉及全部美术院校、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和师范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院校就是这样通过增加现代设计教育的比重及减少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比重,并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我国逐渐从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过渡,其专业名称也由原来的工艺美术转换成艺术设计。原来开设工艺美术或工业设计系科的院校纷纷更名为设计学院或设计系,部分原来没有开设这个系科的院校也开始增设设计系科。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发展与变化
薪火传承:产业与工艺美术教育 姜鸣
关于产业与工艺美术教育的关系,各位校长已经谈了想法,作为上海工艺美院的院长,因一直在企业中担任职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我的思考: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要与产业结合,要特别理解行业、产业的意义。在我看来,促进产业发展,与行业、产业共兴共荣,就是一种传承。
工艺美术教育在于传承教育
自从担任院长之后,我发现工艺美院在工艺传承上的断层:年老的教师逐渐退休,年轻的教师多是刚毕业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工艺的传承上,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手工艺技能较为薄弱。于是在学院最近八年的发展中,我们注重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引进行业、产业的优秀带头人、大师,学习他们的优秀技能,进而进行传承。我认为要办好一座工艺美术类院校,一定要从工艺美术的传承上下功夫。
引进先进技术的工艺美术教育
我的另一个教育理念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绝不放弃向任何领域的先进方面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把传统传承好,但不能只沉溺于学好传统工艺美术,要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适当融合。在今天徐汇校区的展出中,除了国内外各大院校的优秀作品,也有时尚与工艺学院数码工艺方向的3D打印高浮雕漆器作品《梅来祝菊》,该作品在第十六届中国工美大师精品展上荣获2015“中国原创-百花奖”银奖。现在许多行业将3D打印技术、先进雕刻技术引用到专业上来,我们知道3D打印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但我们不能够只掌握先进技术而忽略传统手工艺,在工艺美术最精微的部分,我们仍需要工艺美术的技能。我们将这两种技能都引进来,并交给学生。
“3+1”的教学模式的工艺美术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经验在高年级才逐渐形成。因为我们学校是三年制的职业大学,学生此刻也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但我认为学生如果不掌握真正的技能,就不能对于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于是我们开启了“3+1”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拓展第四年与国家、省级的大师工作室直接接轨的大师学徒制。
校企合作模式的工艺美术教育
我们学校有六个二级学院(时尚与工艺学院、数码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WPP学院和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其中两个学院(WPP学院和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是与企业合作创办的院校。2012年,为了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上海工艺美院创新办学体制,与世界最大的广告营销企业WPP集团合作成立WPP学院。学院建立企业和学校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制度,邀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相较于本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和数字专业,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学院的该专业学生更懂得行业的需求。该学院办学五年,有两届毕业生,但在获得号称广告界的奥斯卡赛事――英国D&AD大赛(“黄铅笔”)中连续三年入围,所获奖项要比中国的所有的本、专科设计类院校,甚至比整个亚洲地区的院校也多得多。
我们与水晶石公司合作创办的第六个学院――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也是与行业结合,了解行业发展,了解行业对我们未来的人才有什么要求,并探知这个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方面所进行的前端引领的尝试。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具有变革性。这种办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传承上,还是创新上,我们作为艺术类院校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未来高端生活需求以及对于这种需求所提出的要求契合,我们要对这种要求进行大量尝试,并将自己学院的工艺美术的传统显露出来。
开放的工艺美术职教模式
目前,上海工艺美院正在探索高中(中职)毕业三年制、高中(中职)毕业四年制(3+1)、初中毕业五年制以及行业培训并存的学院教育框架。下一步工艺美院还将与相关高校和中职学校合作,尝试更丰富的学程,构建多起点、多学制并存、多模式培养的开放的工艺美术职教体系,打通艺术设计类学生中职、专科、应用本科乃至专业硕士发展的渠道,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会现代设计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薪技艺”对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意义
多年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按照“继承传统、创造当代、拓展未来”办学思路推进办学,以技艺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年轻人的成长搭建平台,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薪技艺”国际青年艺术展得以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徐汇校区举行,该校区前身是创建于1864年的土山湾孤儿院,这里是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源地。历史和现实,传承与创新,通过我们这个展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样一个高水准的艺术活动,来自世界各地,各艺术门类的碰撞,不仅推动了年轻人的艺术创作热情,也必将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注入学术活力。我代表个人和学校再次热烈欢迎各位,欢迎世界各地艺术高校的领导、青年艺术家云集在上海,在此碰撞思想、交流经验,共同探讨传统与当代、时尚与潮流、实验与跨界等诸多学术命题。
再次感谢给予这次活动支持、给予年轻人肯定的鲁院长,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金泽工艺美术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文化财财团在学术上的表率,感谢工作在第一线的各位青年艺术家,感谢世界各国的青年艺术家呈现出他们最优秀的作品。
Mr President Ming Jiang, colleagues and distinguished guests, and emerging artists :
I am honoured to be invited to say a few words at the opening of this 1st international emerging artists group exhibition and symposium,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55th year of Shanghai Art and Design Academy. You have been warm and generous hosts in inviting many guests to share in this important occasion, and to recognise your achievement with you. It is particularly fitting that we celebrate the emergence of new talent in this group exhibition and symposium, and that in so doing we recognise the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nature of creativity, and our responsibilities as stewards of creativ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s we are engaged in developing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and look both towards developing emerging artists and designer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alongside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with industry, it is an appropriate time to consider both established traditions and future innovations that will highlight potential pathways for the coming years ahead.
It is a very exciting prospect C because of the moment we are in, where we are experiencing, and promoting: C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sation;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central rol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value of an education in art, design, architecture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across the arts and sciences to address real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C in culture, society, 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y.
As academies of art and design we all are placed to build on the priorities of strong and innovative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mportantly supported by liberal and scientific inquiry and rigour C covering the full rang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fine and applied arts, digital arts and humanities; with additional creative, intellectual and entrepreneurial value made possible through research and partnerships with companies and industry, as well as through growing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and exchanges.
In common, we choose C or perhaps are chosen C to devote our energy, curiosity and expertise to the incredible potential for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education to solve problems, enrich liv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wider world; and we do this through a tacit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ity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to the human experience.
Creativity is a complex and most distinctively C if not exclusively C human attribute: it endows us with the ability to bring the mind to bear on ideas, abstract concept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real world challenges and material solutions,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and expressing who and what we are. Creativity is at the seat of invention, of progress C of course of art and design; but also in a real sense in the ability to develop cooperation, understanding, and our common humanity C which requires the use of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to understand others’ experience and points of view, to place oneself in others’ shoes.
Creativity is exemplified and recognised throughout history in the great artists, architects, designers, musicians, writers and poets; but no less, I believe, in the broader humanities and in the sciences, and in the contributions all these fields make through the mind’s ability to think creatively and to apply knowledge with intelligen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as the German artist Joseph Beuys did, that creativity is national capital. We might extend that to ‘world capital’,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ised and interdependent context, with global solutions required to address 21st century challenges.
It is for these reasons that we give C and should continue to give C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education such attention and importance, and to celebrate, as we do today, the contributions of international emerging artists and designers in this exhibition and symposium. Through advancing the three areas of education, practice and industry, allied to a growing awareness of internationalism, we learn to ask questions, identify patterns, develop skills, expand knowledge, seek meaning, find answers, and enhance our shared sense of cultural value and common humanity. This event celebrates the endless possibilities of craft, linked to intelligent inquiry, and reinforces humanity’s distinctive quality as makers: you emerging artists are making the future.
On this note, I congratulate Shanghai Art and Design Academy and C most importantly of all C the emerging artists and designers who are represented here and who will lead the way in years to come; and in the spirit of friendship, and hopefully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s here today, may I wish you every success with this event and for your future careers.
尊敬的姜鸣院长、各位同仁、嘉宾及青年艺术家们 :
很荣幸能够受邀在首届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这次美术展和研讨会恰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院五十五周年,双喜临门。在这重要的时刻,贵院盛情邀请众多佳朋惠友出席此次展览和研讨会,分享你们的喜悦,共赏贵院成立以来的成就。这一机会千载难逢,我们在此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涌现了众多青年才俊而欢欣鼓舞、为日益提高的体现国际性和跨文化性的创意而沉醉,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二十一世纪创新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
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发展艺术和设计教育,以求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培养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和设计人才,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学术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良机天赐,当前正是我们推动传统和未来创新的时机,创新预示明天。
前景令人振奋,这归因于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的和竭力促进的一切:国际化不断拓展;对协同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创新和创造对于生活质量日益发挥核心作用;艺术等相关学科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这些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建筑以及其他学科,综合采用艺术和科学方法解决世界在文化、社会、科技、经济等领域面临的真正挑战。
作为艺术与设计学院,我们有责任推动富有创新性的艺术和设计实践、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发展伙伴关系并加强国际交流,支持不同领域的自由科学探索活动,包括视觉传达与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美术与应用艺术、数码艺术与人文等。
创新教育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丰富生活以及为日益广阔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创新对人类生活影响至深,基于此共同认识,我们主动(或被动)地集中包括能量、好奇心和专业知识在内的所有力量激发自身潜能,发展创新性教育。
创新是人类独享的一种复杂而独特的品质。它赋予了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能够由抽象概念演绎实际问题,为现实挑战寻求实质性解决方案,塑造环境并表达我们是谁和我们是什么。创新是发明和进步的根基,也是艺术与设计的根基,创新同样是开展合作、增进理解和促进人类共性的根基,因为这要求我们运用创造性想象力、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经验和观点。
人类历史长河中,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音乐家、作家和诗人数不胜数,我相信,他们所展现的创造性,丝毫也不逊色于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和科学界。在自己的领域中,他们开展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与智慧。正如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所言,创新是民族资本。在国际化和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21世纪众多挑战必须寻求全球解决方案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引申得出,创新也是“世界资本”。
一、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民族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民族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以民族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为例,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资源,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苏州及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剪纸、面人彩塑、糖人、泥塑、风筝、纸扎、漆画、漆艺、木雕、木偶、刻砖、刻砚、竹器、丝毯、扎染、玩具、戏曲脸谱、紫砂陶器、年画、草编、竹木根雕、绗缝布艺、编织等等。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资源丰富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特色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2.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
在引入“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时,应当重视课程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艺术的教学,教师必须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口说手示的方式传授技艺,学生则在动手制作以及贯穿始终的大脑形象思维过程中,同时得到手、眼、脑的协调训练。但是这种民族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生心理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及中小学美术课时少之之少,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幸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上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解决矛盾的丰富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将必然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扩大课程知识容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的作用。为取得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调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携手合作。
二、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直接为中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尽管不处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第一线,但实际上是整个美术教育改革链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学校美术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有革新旧有美术教育秩序的勇气和气概。
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率先调整课程结构,并对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首先,应从发掘整理本地域乡土民间艺术人手,精拣手工制作课程素材,把本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改造成师范美术教育课程,并形成均衡合理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群结梅其次,应投入力量研究手工制作艺术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法”。中国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资源十分丰厚,把这些课程都导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无论是课时安排、师资人才、教学设施、还是课程结构显然是现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当前不可能做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方法,即给学生一把开启祖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门的“万能钥匙”,而不是一大串钥匙。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应该在成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新课程开发设置与教学等方面积极指导并配合中小学手工艺术课程的创立与教学,并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