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融合
1广播电视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广播电视媒体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探寻一条适合当今时展的新路子。广播电视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信息传播实效性更强。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是各大媒体工作的重点,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然而,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接收需要特殊的接收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这些设备功能单一,携带不够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各种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出现,其能及时有效地推送信息。加上接收信息的终端是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携带方便的设备,打破时空限制,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前社会的新闻热点。为弥补广播电视媒体传达率低这一不足,实现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明智之举。其二,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泛。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获得更多的受众,是各大媒体追求的重点,但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广播媒体因信息接收设备容易操作,信息方式较为单一,即只是通过声音,因此,受众多是老年人。电视媒体虽然受众群体较为广泛,但一些年轻人多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观看电视,导致其受众主要集中在儿童、中年人、老年人等,对电视媒体而言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青年人值得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平台在信息传播范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受众几乎涵盖所有人群。一些忙于工作的青年人也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信息,信息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为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广播电视媒体也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其三,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信息技术下的新媒体平台较广播电视媒体更具活力,主要是因其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能与受众及时互动,给广大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广播电视媒体只是将信息单一的传达给受众,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因此,为更好地吸引受众,也应注重将广播电视媒体和信息技术融合。
2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条件分析
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两个媒体的融合,还是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有着良好条件。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不仅基础设置完善,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内容生产上有着绝对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尤其电视媒体为保证节目质量,提升节目播出效果,向节目的高清方向发展,实现融合发展后,可给受众提供更多新颖的节目形式。另外,我国三网融合稳步推进,给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出现,给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如虎鱼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的旗下官方网站,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平台,与广播电视资源共享,共同播出新制作的节目。内容有新闻、新疆歌舞、探险、考古、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影视剧、电视栏目等,目前浏览量位于新疆同类网站前三甲,同时在全国省级电视台官网中位列第十位,为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软件支撑。另外,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手机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终端,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8亿大关。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通过新媒体平台可方便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我国人口数量大,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能够有效挖掘潜在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与知名度。
3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稳步、快速发展,应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尤其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与布局,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3.1重视广电融合
广播与电视媒体有着各自的优点与薄弱点,为促进其以后更好的发展,应做好两种媒体的融合。首先,做好资源融合。广播媒体信息播出形式为“声音”,而且电视媒体信息播出方式较为宽泛,不仅能播放声音,而且能够配合图片、视频等内容。两种媒体融合时不断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信息传播工作效率。如针对电视节目,广播媒体可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播出。针对广播节目,电视媒体则可通过一定的包装,如真人扮演、图片展示、视频回放等形式,向观众展现。如在虎鱼网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播出节目等。其次,做好人才融合。人才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重要方面,即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过程中,可分别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做指导,确保播出的资源内容符合各自媒体特点的同时,更容易吸引受众。最后,做好信息渠道融合。为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信息实效性,可实现信息渠道的融合,确保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广泛、及时地采集、播放相关信息。
3.2注重台网融合
台网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从业人员应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技术准备,稳步推动台网融合工作,不断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台网融合时,首先,做好网络平台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很多节目与网络上播放的节目形式有所不同,为更好地实现台网融合,广播电视媒体应做好融合网络平台研究,认真分析网络平台受众群体特点,掌握其喜爱的节目形式,融合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动融合工作,我国堪称电视节目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离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可考虑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研发制作的节目。其次,及时调整节目形式。结合不同网络平台节目播出形式,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优化。如针对电视节目,可将节目时间适当裁剪,更适合在网络平台播放。对于广播节目可转化为文字在微博等平台等。最后,为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广播电视媒体应与网络平台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交费、续费工作的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开通相关权限,以最大限度保证节目播出效果。
3.3做好新媒体融合
广播电视媒体未来发展还应做好与新媒体的融合。新媒体具有节目内容丰富、信息传播效率高、可与受众互动等优点,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利用其优点,扩大受众的同时,不断提高节目质量。首先,广播电视媒体内容是重要的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人应认知到新媒体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的冲击,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与优化自己,确保广播、电视、新媒体共同进行节目的播放,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范围。其次,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通过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家,做好新媒体平台技术人员培训,使其明确新媒体平台节目播放要求,熟练操作各种音频、视频处理软件,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裁剪,以达到更好的节目播出效果。最后,做好新媒体融合工作总结。了解各平台粉丝增长情况、互动情况等,掌握新媒体运营存在的不足,积极讨论,集大家智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播出效果,总结一条能够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90-02
V播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娱乐内容,其技术自身有着时效性以及快捷性的鲜明特征,在内容的呈现上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网络化技术的冲击,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加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就显得比较重要,这就需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研究分析,对实际发展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内涵以及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1.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内涵分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是在信息播出中持续性,在内容上不能进行篡改,保障用户能正常的接收到信息内容。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具体内容上来看,就包含着人员安全以及设备的安全,以及在传输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在播出的信号完整性,保障广播电视节目能安全完整的播出。安全播出还体现在对信号的接收的安全,所接收到的信号是合法的[1]。以及在节目的安全性,对播出的节目内容要保障其安全健康和积极向上。
1.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问题分析
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发挥着积极作用,一些新型的先进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在广泛性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从安全播出技术的投入方面来看还有待加强。有的单位不注重技术资金的投入,使得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在业务发展以及技术发展上停滞不前,缺乏竞争力。
安全播出技术应用中的技术发展没有均衡化呈现。在当前依然存在着分割式的管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媒体在技术以及资金投入上还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技术发展应用上的差异性还比较大[2]。再有是比较缺少标准化的体系。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技术指导力度不够等,这些层面的问题就影响了广播电视安全技术的应用发展。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系统没有重视更新,在技术应用的思想观念上和时展的需求不契合,使得技术系统安全播出的保障能力相对比较低下。再有就是在技术的交流方面不充分,对安全播出技术所带来的益处,以及在技术创新应用上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就造成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整体效果比较差。
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发展策略
2.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面临的挑战分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在当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就给安全播出技术系统以及安全播出业务支撑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安全播出在信号监测以及告警等一些比较基础性的功能上都能实现。技术系统还在系统的维护以及安全播出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联动性。这些层面的功能虽然得到了有效发挥,但是在数据挖掘以及智能化分析层面就需要进一步加强[3]。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化层面,资源的共享以及调配技术的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还体现在对安全播出的管理思路以及技术措施实施带来了相应变化上。例如在网络电视台以及有线电视数字前端技术的应用,在新技术支持下,就向着双向化集成播出服务平台进行了演变。在技术措施的实施上也向着适应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体制变化角度发展。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技术体系的顶层设计方面还比较缺乏,在数据的共享以及技术耦合的应用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这些层面都需要在未来的技术进步下进行完善。
2.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要技术分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技术应用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的全流程一体化监控技术就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技术。在近些年对视音频码流以及传输信道多层指标监测技术和自动报警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些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就实现了多种监控系统的集成,在信息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上得到了有效实现[4]。全流程一体化监控技术的应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控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技术体系当中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应用技术比较突出,这一技术主要是在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技术基础上,并和安全播出体系的特征相结合进行发展的应用技术。技术应用对安全播出的信息采集以及汇总和分析调度功能可有效发挥,实现了精确调度指挥的目标。并且能有效行程监测以及指挥调度实时联动的技术模式应用。除此之外,技术体系中的应急恢复技术也是常用的技术。这一技术和监测监控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应急切换场景分析以及判断等指令应用下,就能有效恢复操作。当前的智能化恢复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这些技术进行科学化的应用,就能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质量水平。
2.3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优化发展策略
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应用良好发展,就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优化。广播电视是大众媒体的范畴,在覆盖面上也比较广泛,信息的传速度比较快。先要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宣传以及安全性方面要进行加强,对其技术的质量评价工作要妥善进行,从技术角度以及艺术角度来评价。广播电视的作品内容制作要保障社会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呈现。负责人就要在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中,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责任心,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将得以保障。
构建完善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制度。有了完善的制度,才能更高的指导实践工作顺利实施。要能和时代的发展脚步相跟进,在体制改革方面能进一步深化实施,在工作的职责上能明确化[5]。制订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体系,保障播出的质量。在可视化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以及质量监控系统的应用准则要细化,在技术管理层面以及管理结构体系方面,都要结合实际进行完善化,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完善化,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安全播出技术的 应用。
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应用技术的认识。处在当前的发展时代背景下,要能从多方面认识到新技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影响,单位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严格执行广播电视规定,将细节放在安全以及健康和无误的播出位置上。安全播出技术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增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要定期到现金管理单位实施技术交流,保障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软硬件投入上要增加,注重技术系统的更新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技术,在新的发展时期,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管理的加强,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发展提供基础安全保障。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对实际就能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苟斌斌.大数据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4):189.
[2]蓝伟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传播,2016(19):126,142.
[3]吴志敏.研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的措施[J].科技展望,2016(27).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播;发展;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3-1
广播电视不仅承载着当代的审美文化,而且其发展也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不断改变。广播电视,其作为大众传媒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取消其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质;广播电视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于大众为己任的。但是,就广播电视的传播发展而言,其在建设当代的审美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作用。广播传媒作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宣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也有着其巨大的影响力。
一、 广播电视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一)新闻节目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新闻类节目的发展,首先是从80年代的《新闻联播》开始的,《新闻联播》的政治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主要是传达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方针、号召、指令的。
而在90年代,创建的《东方时空》,则开辟了电视新闻的另一种形式,其用老百姓的视角,去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而2003年以后,为了响应我国政府提出的新闻宣传要实现“三贴近”的原则,在全国各家电视台中,都踊跃出了许多百姓成了民生新闻中主角的新栏目,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四川卫视的《新闻连连看》等。特别是在齐鲁电视台开办的的《啦呱》节目,更是把方言、评书、相声、快板等各种曲艺形式穿插到了传统的新闻播报中,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
(二)影视剧节目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大概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经历了前期20多年的探索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
早期的电视剧,主要是讴歌党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党的伟大等爱国主义精神。像《党救活了他》这部电视剧,虽然制作较为的粗糙,但是其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意义。同时期的电视剧还有《生活的赞歌》、《红色的火焰》等。
广播电视中的影视剧作品,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那部《蹉跎岁月》,剧中的电视演员,用其高超的的表演技能,真实再现了当时那一代人的生活情况,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比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唤起了大家内心深处的那一段记忆,在其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现如今再谈及这部电视剧,我想有些人还是会记忆犹新的,由此可见,一部好的电视剧,带给电视观众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同时,在观众记忆中的深刻印象,也刚好说明了电视剧是如何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
电视剧通过一些艺术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了刻画,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生活乃至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等,借用这些无形的东西,去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此来影响大众的审美。
二、 广播电视在建设当代审美文化中的职责
(一) 必须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现阶段,在通过我国的电视媒体传播的各种各样信息里,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最高的追求,就是:公正、及时、准确和全面。
我国国内的广播电视,一方面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反映着社会上面的主流舆论,来满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另一方面其又是一个宣传机构,维护政府和执政党主流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政府对国内媒体的政治要求,使其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中,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广播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方面,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天里,都有好几亿的观众,在收看着电视节目,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健康的娱乐方向
在当代的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国民现在已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上的消费,他们对于精神文化上的消费也越累越重视了。现如今,面对如此紧张的现代生活,我们大家十分地希望,可以在消费娱乐活动时,摆脱现实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困苦,以及缓解工作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上所提供的音像制品、影视艺术、通俗文化等艺术形式,就为我们这群在现代生活压力下紧张着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上所传承的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同时给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广播电视上的商业广告、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等,挤占了原本高雅艺术的传播空间。更有甚者,目前有许多电视台为了提高其收视率,迎合大众的口味,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呈现出一种低级趣味的艺术形态。
因此,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坚持其健康的娱乐方向,引导着大众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目前,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的任务,将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随着广播电视的传播与发展,其必须在培养当代审美文化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健康的娱乐方向和坚持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的“播”与“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5).
[2]甲丙.艺术传播的审美价值[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通过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查寻的效率,克服了以前只能根据节目预告查寻节目内容信息,或者通过节目时间表了解节目内容信息的缺陷,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提高接收信息的效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促进电视节目内容异步接收、共时线上,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既保证了大众化用户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满足其它个性化用户的需要,促进广播电视传播的良性循环。
1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信息容量只有24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在网络传媒中,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也是传播信息者,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节目、栏目,赢得更多受众。
2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近些年,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要想减少损失,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当前,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国家标准GY/T156建议,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在整个制作环节中,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所以,对音频的质量来说,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是取长补短,是两者有机地结合,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电视与手机的结合,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网络电视领先,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数字电视占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因此,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当互联网的兴盛,广播电视似乎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广播电视制播较为复杂,制作时间相对较长,而且还受播出时间和地域限制,互动性不足,而网络媒体恰恰弥补了这些缺陷,网络传播迅速及时、形式灵活机动、时效性强、传播时间持久、传播范围广泛、信息容量大、几乎集成了图文、音视频等所有技术和展示形式。虽然互联网发展才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但已明显抢了广播电视的风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而据北京正望咨询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和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在任意一天中,有84.9%的网民会上网,而看电视的比例为69.8%,听广播的比例为17.6%,网民上网时间2.4倍于看电视,19.5倍于听广播。互联网分流了广播电视的受众群,这对于在市场中求生存的传统媒体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虽然在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面前,广播电视的优越性有些黯然失色,但这并不是说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市场沦陷,在这种新的、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格局中,广播电视必须借助新媒体谋求全新发展,以期在未来的传播格局中建立新的优势。央视网重新整合推出中国网络电视台,打响了广播电视利用新媒体重构传播格局,谋求发展的新路。凤凰卫视打造的凤凰网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广播网也颇有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积极介入新媒体行业以期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
以全媒体思路开创展新局面
纵观广播电视这些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广播电视对新媒体的介入从总体上是相对较晚的。除了中央、省级的一些广电媒体外,全国大部分广播电视媒体都是近些年来才开始介入新媒体领域。从网络开始发展到2006年左右,全国几乎是报纸媒体整体抢滩互联网的格局,甚至有的报纸媒体开始介入视频领域,打算在市场上分一杯羹,而广电媒体却没有多少家,有影响的就更少了。
应该看到,目前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第四媒体,并成为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当我们回视广电对新媒体的利用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那就是很多地方才刚刚起步,甚至有的还没有完全搭建起自己的网站,也不清楚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报纸媒体利用新媒体发展已经在全国形成气候,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发展经验,全国各地较有影响的新闻网站至少有80%都是报纸创办起来的,像大众网、青岛新闻网、中国宁波网、大洋网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广播电视这些年来也做了一些探索,像北方网、大连天健网、重庆华龙网等均有广电背景,是由广电和报纸共同打造的,但是由广电独立运作,并取得较大影响的还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全国大部分地市级广电媒体,对互联网的利用还较低,并没有形成全国遍地开花的局面。
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对新媒体的探讨与应用还相对比较落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思路上没有突破。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广电媒体,还抱有墨守成规的思想,认为新媒体有前景,但“钱景”不好挖掘,目光较为短视,发展不好的可能又无暇顾及新媒体应用,从而形成了发展空白。
网络媒体已经强势介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受众数量,还是在受众的心理倾向上,网络从形式上已经超越了广播电视的影响力。2008年总书记到人民网与网友进行了交流,总理也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和网友网上话民生,从而拉动了互联网的新一轮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路,充分开发互联网、移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的传播载体和形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站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广播电视发展全新的未来,争得新媒体时展更大的主动权,真正打造出一流的媒体。
以高起点定位新媒体
对新媒体的应用,报纸媒体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开始脱离附属报纸时代,迈向综合发展。广电可以说是经历了前期的迷失,下一步要利用好新媒体就必须高起点定位,才能赢得下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网络正逐渐成为传统媒体重点介入的领域。与不少地方广电还是小打小闹建立电视台或者电台单纯的内部展示网站相比,国内一些有前瞻性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了未来的发展上,提出了综合办网,全面发展的策略,强势介入这一新阵地。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央视网,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排头兵,今年又重拳出击,正式启动了中国网络电视台。齐鲁网整合了山东电视台的资源,致力于打造山东第一视频门户、山东第一开放互动社区、山东第一民生服务平台。湖南卫视的金鹰网、江西广电的今视网等均已崭露头角,成为国内或当地的佼佼者。可见只要广电媒体下大力气投入,高点定位,在新媒体领域是大有可为的,其前景是广阔的。
胶东在线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在如何定位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当时有人提出来要建立“烟台广电网”,主要以展示当地广播、电视的各类节目为主,最终我们否定了这一提议,高起点定位,取名“胶东在线”,建立综合新闻门户网站,提出了打造胶东第一网的目标,为网站以后的发展争取到了足够的空间。不仅如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把网站的建设独立出来,既不隶属于广播,也不隶属于电视,而是烟台广电系统一支拥有较大自的独立实体。我们还从长远考虑,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机房和宽带出口,摆脱了机器托管带来的技术限制,为技术发展争取到了足够的空间,为以后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当时对我们来说困难非常多,资金不足,人员不够,但我们下定决心,要做就要做当地第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巨头,也取得了巨大的财富,面对这一有着无限潜力的行业,我们从一开始就眺出了广播电视这一狭隘的圈子,把新媒体作为 一个广电产业来发展,把眼光尽量放得长远,把舞台拓展得尽量宽广。胶东在线网站八年的发展也正应验了我们当初的选择,在给广电事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以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地域空间,为我们以后向周边城市辐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进台网融合
广播电视和网络实际也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转瞬即逝,网络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使得广播电视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提高对节目的关注,还可以通过留言互动收集受众对节目的看法和意见,促进广播电视进一步改善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质量,从而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不是限制了广播电视的发展,而是延伸了广播电视的传播力,使得任何人无论天南海北,都可以关注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只要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就可以成为广播电视有力的补充。
加强对音视频资源的整合利用。广播电视拥有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源,这也是广电类网站的一大资源优势,也是优于报纸类网站的地方。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是广电利用互联网迅速打出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胶东在线网站在国内较早地实现了广播、电视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技术,推出了视频中心及电台两个栏目。烟台电视台的30多个自办节目播出三分钟后实现全部上网,电视台一套、二套、四套节目以及电台一至四套节目实现了网络同步直播。所有的视频新闻都是单条采制,方便了网民在线点播查阅。
充分发挥网络直播的作用。网络直播是广播电视直播的延伸,相比较起来,网络直播更容易控制和操作,其形式灵活、费用低廉、机动性强、适应性强,并且更加平民化,甚至一场婚礼、企业的一场演讲比赛都可以采用网络适时播出去,并且长期存放。目前国内许多网络媒体开始纷纷涉足直播领域,广电在这方面占有先天优势,其设备专业、直播人员素质较高,经验较为丰富。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可以迅速弥补广播电视直播费用高、机动性不强的弱点,能更多的面向大众群体开展业务。2007年,烟台广电加大了对网络直播的投入,启用了山东省首辆网络直播车,充分弥补了广播、电视直播上的不足。目前在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已纷纷启用了网络直播车。
全面加强对互动资源的利用。这几年来,广播电视也纷纷采用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但是受节目播出的时间影响较大,互动参与的相对较少,网络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广播电视的很多互动参与类节目都可以移植到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烟台广播、电视的许多节目如“社会广角”、“新闻直通车”、“民生大道”、“生活圆周率”、“快乐1+1”等栏目都在胶东在线的互动社区开设了版块,网民交流非常热烈,尤其是“社会广角”版块,已经成为烟台电视台该节目的一个重要报料和沟通平台,网民平时在该版块发帖,为电视台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节目制作人员通过与网民交流,大大提升和改进了节目的质量。
共享新闻资源,实现广播电视与网络的发稿联动。在网络普遍缺乏原创内容的形势下,广播电视内容无疑是最好的资源。电视既有视频,又有文字,广播也有足够的文字稿,这些都可以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采访报道,广播电视可以和网络媒体进行联动采访,共同追踪,扩大宣传报道的影响力。目前,胶东在线与系统内的广播、电视台都建有一套传稿机制,保证了第一时间发稿,而网络独立采写的稿子,也会为广播、电视所采用。正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动体系,促进了广播电视不断的向前发展。随着我们搬迁到新办公大楼,各种软硬件设施更加齐备,广播电视和网络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全台统一的新闻采制系统也将要启用,实现了资源完全共享,进一步提升了广播电视的传播力。
打破体制培养新媒体人才
一、意义重大,涵盖丰富的纲领性文件
纵览《纲要》全文,其内容博大而精深,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本质、地位、价值的认识
《纲要》在序言里,开宗明义地揭示了我国新时期文化的本质: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文化的地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内容。文化的价值:在于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文化体系内的各级广播电视,必定要以自身独有的大众传媒特点和所担负的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承载和实现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二)进一步充实、提升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写进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中。
同时,更加完整地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8项方针原则。
一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二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观的问题。即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树立既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精神,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念。
四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的问题。即在“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功能问题。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六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任务问题。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七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及管理的问题。即“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八是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问题。即“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上述,无疑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所必需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纲要》在我国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目标中,突出强调了:文化服务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要显著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要明显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日益突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不断扩大,文化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要相适应。这个总体发展目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文化本质、地位和价值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对文化价值作用的重视、要求和期待。
《纲要》对我国“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确立了6个重点:抓好基层文化建设;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抓好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这6个文化发展的重点,有点有面,见物见人,事业产业并重,创新与发展并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二、“十一五”时期广电发展的行动坐标
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纲要》在文化发展的任务部分,对广播电视提出了8个方面,近40项具体的任务和要求:
(一)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1.为推动理论武装,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的宣传;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的宣传。
2.为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宣传,深入学习和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
3.加强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
(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事业方面)
1.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要加强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修订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建设标准,加强各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维护,更新设备,保障正常运行。
2.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和地方重要文化设施建设,均被列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3.作为国家重要文化工程项目的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传播载体。
4.要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
5.为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求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开办添加手语的节目和栏目;要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保留一定数量的模拟频道,完整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的主要电视节目,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惠的资费政策,保证他们的基本收视需求。
6.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充分利用无线、卫星、有线、微波等多种手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政府要保证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和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
7.为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要求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农村和农业的报道分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农业大省的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农村频率、频道,市、县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广播剧、电视剧制作计划之中。
8.加强各类文化建设,广电在加强对各方面的文化建设宣传的同时,要大力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三)新闻事业方面
1.广播电视要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三贴近,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关键词 科技时代;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11-01
每当一种新兴媒体出现时,关于新媒体是否会取代传统媒体的“口水战”便会爆发一次,如同“金科律令”般屡试不爽。面对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广播电视何以自处?要想明确此问题,我们不妨先厘清新旧媒体的关系。
1 媒体新旧间的关系
广播出现前,报纸可谓“一人独大”,而广播的出现打破了报纸媒介寡头地位,即便如此,报纸也并未被广播取代,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如在内容上更加重视对新闻的深度挖掘和评论,提高传播效率,扩大报刊覆盖面等。
电视诞生后,面对电视媒体多样化的传播符号,视听结合的双通道传播形式,广播的生存问题一度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但广播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煎熬期后开始新的崛起,如建立类型化电台,举起分众化大旗等,依托其优势得以生存发展。
如果说广播、电视的兴起对已有媒体的影响是有限的,毕竟已有媒体具有其难以比拟的优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已有媒体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话,那么,网络媒体的出现就如同抛出了一颗炸弹,其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可以这么说,网络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于一身,且弥补了传统媒体存在的一些缺陷,因而在面对网络这一新兴事物的挑战时,传统媒体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即便如此,传统媒体仍然生存下来了。
从新旧媒体的博弈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类媒体依托其独有的优势占据着不同的市场份额,新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已有媒体,但会对已有媒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路径
2.1 树立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
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不断“分流”传统媒体受众,此情此景,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无疑成为在媒体竞争中克敌制胜的利刃。而媒体的竞争,归根结蒂是节目内容的竞争。只有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虏获受众“芳心”。这就需要广电从业者树立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节目的策划、实施、制作、包装等都要充分考量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真正制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广播电视节目。
2.2 发动受众参与到广电节目制作中
全民娱乐时代,录音技术和摄像技术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音像作品制作的乐趣,群众自制的个人视频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每每使网络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点击率节节攀升,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乐趣,群众对个性化表达的强烈诉求由此可见一斑。广电媒体应该认识到这一诉求,积极发动受众参与到广电节目制作中,例如,组建电视台群众DV记者组,使他们像新闻工作者一般拿起手中的摄像机发现新闻,记录新闻,报道新闻,在这一过程中加深群众对新闻工作的理解和认知,目前,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反响热烈。再如,让受众自编自导自演电视剧,电视台提供播出平台,既能充分补充电视台节目来源,又能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电视剧制作的乐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参与节目制作的积极性。
2.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狭隘地说,网络媒体是广电媒体的“敌人”,它的出现使广电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基于此,广电媒体是否当与网络媒体“老死不相往来”,以此捍卫自身的地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广电媒体的日子怕是只能愈发难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网络媒体具备广电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这是广电媒体必须正视的,正视这一问题,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自身目标,不仅可以宣传广电自身品牌效应,便于受众进一步了解广电媒体,还能弥补广电媒体线性传播的劣势,对精品节目进行二次传播,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赢得节目多次播放的新空间。当前,多数广电媒体已经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价值,纷纷开始电台、电视台网站,实现了与网络媒体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3 结论
网络媒体的兴起给广电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网络媒体的大肆“进军”,广电媒体应积极备战,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发展。新媒体时代,广电媒体应树立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媒体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受众抢夺战”,如何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注意力自然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应发动受众参与到广电节目制作中,使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广电节目制作的趣味,加深对广电媒体的理解和认知。此外,鉴于网络媒体拥有广电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自身目标也是广电媒体必须思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敏艺.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3(5).
[2]刘会兰,闫冬.浅谈新形势下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3]牛正伟.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应对[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现实环境;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兴起,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阶段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样化的现实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程度也对政治环境存在着影响。纵观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编导早期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的深入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基本一致。以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的媒体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广播电视编导对政治环境的影响。[1]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也具备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过程大量运用了政治性语言,这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学术范围的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导专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能,从而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健康有序发展。政治环境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政治元素的融合。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根据政治环境发展状况,对广播电视播报素材进行调整与整合,从而适应政治环境发展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媒体消费攀升促使媒介技术变革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使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实现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完善。经济环境是现阶段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对广播电视播报与节目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机制,形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准确把握,尽可能获取政治环境的理解以及经济环境的支持,从而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转换为学术价值,并进一步转换为商业价值,通过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大环境为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正面效应,广播电视编导应当把握住当前积极互动的局面,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四、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影响面较广,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实质上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同国民交互活动规模扩大化,广播电视编导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不断迎合社会环境,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把握自身的发展趋势。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应当在把握社会环境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夯实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群众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进行持续性更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应当同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相协调,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喜好,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首先应当把握社会环境发展的脉搏,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发展的特征,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编导的实践工作满足时展的需求,实现多种角度对广播电视节目主题的剖析。
五、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整体实践性较强,不仅需要相关人才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求相关编导人才能够策划编排出受众喜爱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2]因此,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培养出一系列的应用型编导人才,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营造良性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环境之前,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播电视媒体与学校可以开设编导培训课程,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出发,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广播电视媒体与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可以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实践性的广播电视编导从业经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政治等现实环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走向。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现实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通过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从而引导广播电视编导向合理方向发展。
作者:牛磊磊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创新思维;云技术
1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 内容的不断创新
就实际广播电视发展前景而言,内容生产力才是超越其他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媒介应该“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广播电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富有艺术魅力,兼顾到“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就要求联系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视野、构建新的格局、呼唤新的变革,有针对性的研究关键性环节的设计,使每个观众可以在观看中得到快乐或者感悟甚至于灵感。内容生产力应该与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联系紧密,向观众传播时通过简单的介绍,一个好的简介更是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为观众构建一个基本的映像,使观众有后续观影兴趣。内容生产力应该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揣摩,好好分析、体会,构建一条大概的理解体系,最后融会贯通形成核心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去构思选材,从最基本线条,不断润色,不断改进,在此期间,不断学习其他媒介的方法技巧,总结经验,提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还可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图发展,开创“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模式。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网上征集一些广大观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等信息内容,开展一些征集活动按照贴近观众生活需要、贴近观众思想追求、贴近观众心理成长需求的原则来建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双向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为广播电视工作服务,利用微博、社交W站、qq等载体来促进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 与云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近几年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兴的云技术具有相通性,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生活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简单,云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比之前的储存,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提高性能的基本单元,选取相应的基本单元,与不同的信息相结合,构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观看系统,可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服务更加周到。关于云技术在电视广播的应用的控制技术和驱动模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2.2.1 控制技术
简单来说,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控制技术就是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相整合的综合实践运用,这个是将人工操作与智能操作相结合最简洁的方法,在这个方法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我们下发的指令,通过云技术的整合准确的反应到接受端口,其灵活性,精准性都是极为可靠的。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结合,可以使电视广播更具有竞争力,使视听图像更为清晰,更加流畅,使整个行业的互动性也更为开放,使制作理念的创新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将各类新兴文化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整合出符合本国传统文化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电视广播的发展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广播电视发展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和财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2.2.2 驱动模式
驱动模式是指在极其复杂的操作中,可以让每个设备都紧密配合,使其保证一定的频率以及一致的操作模式。传统的驱动模式主要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其他辅助设备传送到信号塔,信号塔再与其他设备相结合将整个传播过程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线。但是传统的设备工艺流程操作复杂,很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故障。随着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更为简洁而且高效的驱动模式,将驱动模式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使云技术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可以更简单的运行。
3 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旨在改革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方法,策略与预期的目的,观众的期待,大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为主要轴心,提高广播电视者创新思维的潜能,强化其对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中作用的理解以及重视、提高,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寻求新的理念内容和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的综合素质,为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改革广播电视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必须注重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要明确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的理念下融合更多更有实用价值,更具含金量,更有深度的新兴媒介思想。
参考文献
[1]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王岩玲.融合新媒体:现代广告,电视节目的未来[J].中华新闻报,2007(2).
[2]周杰.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J].新闻爱好者,2008.
[3]黄鸣奋.新媒介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石磊,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现代传播,1994(2).
[7]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