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其实,每个家庭都应该,而且也可能站立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只要我们在实施以“母亲素质工程”为先导的“父母素质工程”中,循着从亲职教育向父母教育发展的路线,明确并完成以下三个“定位”的话,就会很快地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以及教育素质水平,就会顺利地实现家庭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并取得成功。
定位一 父母教育与亲子教育并举
“亲职教育’的概念源自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我们称之为“父母教育”,台湾称之为“亲职教育”,表述不同,其主体都是父母素质培养问题,都认为父母要从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跟上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
所谓亲职教育主要是帮助父母学习有关新理论新知识,帮助父母树立教育好孩子的信心等。所谓父母教育,与亲职教育内涵有所不同,不仅强调父母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上,而且强调父母要十分重视自身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整体素质。
当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成为家庭教育的对象时;当家庭内所有成年人都与孩子站在终身学习的统一阵线上,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形成时,家庭实施素质教育也就走上了必胜之路。
定位二 进取意识与成功心态互激
许多事实表明,当今中青年父母是最肯学习、最有希望的一代父母。一项大型抽样调查表明,在0—18岁孩子的父母中,年龄30—45岁的占七成。尽管这些父母自己在青少年期没有接受到完整的基础教育,但他们的进取意识十分强烈。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保持着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调查显示,上海O—18岁孩子的父母,或多或少地处在继续学习与进修过程中,其中60%一直处在“学历进修、技能证书学习和上岗培训”之中,从未间断。
在20世纪里,人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发现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只要父母们树立起成功的理念,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就会转化为不可估量的家庭教育力。
定位三 成功教育与发现教育共振
家庭教育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模式去实施的。多年来,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供推介的教育模式有许多,如创造性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合格加特长模式等等。这些教育模式有不同的适用性。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都可以尝试兼用。但是,成功教育与发现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家庭实施成功教育,就是父母要树立成功教育理念:“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完人,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实行“小步子”,“多活动”,“积小成为大成”等教育策略;积极创设支持性家庭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怀有成功的心态。所谓家庭实施发现教育,就是父母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孩子自我发现独具个性的潜在资质,同时家长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独具个性的教育潜能并自我完善与优化,使家庭所有成员都进入一种放松与开放的学习状态。
成功的关键在于发现,当成功教育与发现教育相互促进时,未来的家庭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庭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0-0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拓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内容上不但探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影响,而且还探讨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策略等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一般来说,年长者对年少者进行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相互转化。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功能等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受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发育成熟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的正确诱导下培育起来的;父母教给孩子最初的语言,传授最初的生活本领,在家里养成最初的习惯,从父母身上模仿最初的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的延续和深化,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先天素质使孩子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发展的关键在于后天。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期,而其大部分体验来自于家庭。
第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是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其教育内容、教学进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权威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而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具针对性。
第三,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位父母都会倾注全部的爱,寄予无限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有限,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便会毫无过滤地吸收各种信息。而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提高辨别、抗拒不良影响的能力。今天的孩子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有着特别亲情的家庭,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相互感染、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方面
观念是隐含于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假定和信仰,对人的行为起最直接的作用。家庭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发展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家庭教育的人才观是指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看法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它决定着对子女的看法、期望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不同的亲子观决定不同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家教的效果及质量。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依附型”儿童观会剥夺孩子成长的主体性;“民主型”儿童观使孩子在平等交流中得到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教育的作用和自身能力、角色与职能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青少年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孩子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专制型和放任型均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专制型的家庭教养强调服从,限制了自主性的发展,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受到压抑。溺爱的家庭,父母给予过多的自由,青少年在获得自主方面很有效,但过多的自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权威型的家庭中,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定位的方式指导子女行为,在发展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因为允许在做决定时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设立规则,而规则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其形成影响学业成就,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父母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使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自我评价。父母温暖少,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较多易形成青少年的悲观归因,而温暖和理解可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易形成积极的归因。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三)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亲密度差、情感表达差,矛盾冲突就会多,易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在同情、支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心理正常,遭受挫折、专制、矛盾冲突以及其它来自父母与环境诸多压力的孩子一般会产生心理压力。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娱乐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精神质个性;矛盾性突出的家庭,易形成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良好的家庭气氛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孩子不单是知识教育,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等都应是家教的内容。教育孩子是学校和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教育孩子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要纠正两种错误:一是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缺位。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各自充任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二是教育观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二是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错误的道路,使之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好高务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另外,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父母共同进行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学会倾听,既要听“说”了什么,更要听语言中包含的“感觉”和没声音的“话语”。不但听还要告知怎样做、怎样想。家长良好倾听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关心他、在意他、尊重他。
(三)要有科学的教子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四)做孩子的朋友,引导青少年自我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出现叛逆心理,追求独立、自尊。父母要了解成长特点,合理、合时地实施教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而且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一味地责备,而是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对自己保持一份信任。人的发展不能缺乏支持、批评和引导。父母是孩子迈向人生旅程的第一位导师,永远是支持者。家长所承担的角色、职能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孩子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其积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面对成长危机时。父母应把孩子的人生危机转变成品德发展的阶梯,合理利用周围一切有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修正品德缺陷,发展生存的能力。
不要过于夸大青少年道德缺失和问题的矫正难度,要信任他们自身的人格和能力,要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促使其自觉地修正过错、独立成长,不要把人生道理强加给孩子。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正确的方式是必须自己或在其他人帮助下去发现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逐渐独立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摆脱事事依赖家人的人性弱点,学会独立谋生的热情、技能和本领。因此,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否则将使其丧失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机智地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使其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一、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
1、家庭教育
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主要分为狭义的家庭教育与广义的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单纯指家长(家庭中较年长的人多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行为和受到的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相互式教育,这里涵概这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及教育和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广义上的家庭教育是双向的,彼此互相影响的教育,并且是带有目的性的去施加影响的家庭教育。所以,本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有目的性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是成员之间自觉或非自觉、有形或无形之间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的主体受影响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生活方式以及成员之间的生活习惯等等。针对幼儿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家长构成的对幼儿的持续不断的影响与教育。
2、 家庭教育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A?Adler等提出过“Parent Education”的相关概念,其实,翻译成中文就可以理解为父母教育。对父母教育言外之意也就是家庭教育指导,在现当代社会,幼儿阶段,家长即为父母,幼儿的家庭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将父母教育的质量提高层次。就家庭教育指导而言,中国目前可以大体概括为一下三种方式,即父母教育、家长教育和亲职教育。
所谓父母教育就是指社会和学校对父母进行教育,主体是社会和学校,受教育者是家庭的父母双方,目的在于培养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指导父母正确的教育子女,扮演好新时代父母角色。
家长教育,是指家长提供给未成年人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和既能,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教育的观念,使其了解自身职能,并且存进家庭关系的和谐,提高家庭幸福指数。
亲职教育,首先亲职教育多适用于台湾地区,包含了对父母的教育和父母对自己教育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指对家长自身素养的培养,与家长教育的内涵相似。
二、 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1、 针对儿童的差异性,开展有区别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看,幼儿的身高、体重、神经以及运动技巧等方面是在幼儿阶段获得长进的关键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语言方面能够迅速增加词汇量,对语言的认知达到一个上升的阶段;其个性方面也开始对喜怒哀乐等有所表现,并且开始有选择性的跟喜欢的同伴一起玩耍。但是,不同的婴幼儿因为其处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导致其认识水平和身体运动等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从社会角度看待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社会对性别的不同期待也有所不同。男孩,通常被认为是要有大量的体力消耗的角色,而女孩则相反,需要的做的是一些较为安静、细致的工作。往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潜移默化的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子女。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就导致了本来差异很小的区别被扩大化。
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家长应该给予重视,因为幼儿教育的偏差会导致其成年之后与他人更大的差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让家长考虑到男女幼儿的不同差别与社会赋予的不同职责,准确把握差异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知道的关键所在。
2、 根据家长的需求,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家庭教育知道主要分为幼儿园统一指导和幼儿教师个别知道两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进行同意的授课指导。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形式来看,传统的亲子活动、家长会和幼儿园开放日等活动是无法充分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是家长对这样的集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是比较亲睐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讨论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等等。因为这些活动能够转变家长的固有观念,能够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幼儿园方面应该考虑家长的需求,不定期的采纳家长的建议开展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在接受家长的意见之后,幼儿园方面从从指导的频次上,可以将传统的每个月的一次集体指导改变成每一周或两周的集体指导。或者根据幼儿园的规模以及当地的固有因素,幼儿园要适当考虑调整集体指导的频次。针对部分家长需要的个别指导,幼儿园应该将个别指导的形式变的灵活多样,传统的电话沟通、短信通知以及家庭联络手册都是属于间接性的指导方式,因此,幼儿园应该尽量多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幼儿个体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家长也能够在面对面过程中学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此,家庭教育指导的个别指导,应该放在日后幼儿园工作的首要,将其指导的内容和手段进一步提高。
3、 重视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幼儿园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开展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所在,拥有一支专业的幼儿教师指导团队,是目前形势下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职业的宣传,让更多的家长知道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其次,要制定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资格认证,只有更专业的队伍,才能够让幼儿园家庭教育知道更持续的发展下去。最后,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资格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是其工作迅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雅宁.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3]蔡卓倪.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 (12)
(一)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还不被作为独立的个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权威型家长和家长制的作风受到了推崇,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父母或是家长的想法来对儿童进行教育,以此来达到高教育的目标,这也使孩子成为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孩子体现的是家长的自身愿望、孩子教育的结构成为了家长强制出的产品,这也是最为传统的亲子观。就现在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观念也逐渐形成。虽然传统的家长制家庭教育观念也逐渐的消失了,当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平等、和谐的亲子观念,但是很多幼儿家长的儿童观尚不完善,认为儿童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幼儿家长对有些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普遍运用的教育方法是灌输式、教育目标也不是子女的实际想法,教育的内容也重智轻德,对于这些来说,现代的教育观将教育非万能论作为基础,对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作用更加的重视,在对教育方法、教育任务、教育目标进行设立的过程中,也更加的突出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本这些理念。出了幼儿在教育观形成的时期所能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之外,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观,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全面性认识不深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互为基础。儿童观必须要在对儿童的本质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将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有效地促进为原则作为基础来形成的。儿童发展观要将儿童观作为基础,还必须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对儿童的发展主体性尊重并且承认;第二,对儿童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第三,对儿童的发展差异性尊重并承认。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受到一些错误儿童观的影响,儿童发展观就容易变为以家长的愿望为基础,以家长的意愿为主体。
二、对我国当前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前,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引导的主要力量并不是专业的机构,而是图书出版商以及电视传媒。必须要承认的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图书以及电视节目对我国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想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培养只依靠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下面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图书的选择上以及收看电视节目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无法为家长提供系统、稳定的指导;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图书市场中出版商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一部分家庭教育的指导产品质量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不科学、观点较为偏激的读物,这些读物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以说,相关的机构必须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构建国家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结构主要以妇联组织以及部分专业的学会为中心,对各种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对学术资源、行政力量以及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进行协同同坐,构建一个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性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的亲子教育方案进行推行、研发、指导以及评估,以此来对亲子教育的实践工作进行引导。
(二)对图书和电视等传媒子单元进行规范和引导
当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要通过报纸、图书以及电视。所以,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对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使亲子教育的受众面和覆盖面都得到提升。
(三)鼓励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课程
幼儿园是对家长培训活动进行开展的另一个渠道。当前,幼儿园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外部的资源过度的依赖,也就是对校外的专家依赖过大。幼儿园由于对一些专家教授进行邀请过于的重视,而进行家庭教育活动所讲的主体也是由这些专家和教育随意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全部家长的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强,没有自主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为了使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幼儿园中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将外部专家作为顾问进行指导,让外部专家能够给予主讲教师一定帮助,让教师能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进行完善,建设出亲子教育的体系。
三、结语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6-02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存续至今并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颗璀璨的后起之秀明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所谓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继地和群体,自古以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从共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出发,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中内蕴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一教育行为中所渗透和表现出的是社会传统、被家庭主体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文化因子、意识形态。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家庭教育中所彰显的不仅是家庭单位的隐性文化价值,更多是凸显社会历史文化和伦理规范,从传统意义出发,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培养个体认知意识教育的始发地,充当塑造公民的职责。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1]12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
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学生个体间的文化素养程度不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细分受教育学生特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甄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求,为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受教群体不是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受教学生,从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参与德育学习、应用德育教育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受教学生不加任何细分和层次化德育,是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4.
(二)社会融合
对于社会融合的概念问题,中外不同的学者给予其不同的内涵,但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农民工适应、同化移入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农民工,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凭借个人的主观努力,利用发达城市开放的人口政策跻身于城市居民行列,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当然这些人口政策也决定了“新市民”的社会层次。“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之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等特点,使“新市民”社会融合的程度较高。虽然取得了城市户口,但与本地市民相比,他们仍然身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关于家庭育儿更是这些处于生育期的“新市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即家庭教育观念、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文化、家庭休闲活动,设计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以及在孩子教育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开支等;对孩子教育的看法;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方式;家庭休闲娱乐的方式及次数等。在正式访谈前进行了一次预访谈,依据预访谈结果,将提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制定了正式的访谈提纲。采用类属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与分析工作同步进行。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码,及时分析受访者的访谈记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新市民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在问及新市民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是如何看待时,他们比较一致的回答是“应重视早期教育”、“顺其自然”。其实,“新市民”本身的发展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从农村走向城市,随之在城市落户,逐渐地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地在与先进城市家庭教育理念相适应。比如在优生优育方面,大多认同“只生一个孩子好”,早期教育方面认同儿童教育及早进行,儿童观方面的“顺其自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市民家庭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二)家庭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等。据调查,农村家庭亲子关系有如下特点: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数年,其生育观、家庭观已然发生改变,访谈中的五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都谈及“男孩女孩都一样”、“压力太大了,不打算再生孩子了”。在新市民的家庭中,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子女的独生化,使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问及新市民陪伴孩子的时间及方式时,父亲和母亲都表示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是在陪伴孩子中度过,原因在于“平时工作太忙”、“没有亲戚在身边,周围朋友少,孩子没有玩伴”等方面的考虑。父母在充当孩子玩伴的同时加深了亲子关系的沟通。有的“新市民”家长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带领孩子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有的“新市民”家长陪伴孩子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等,以开启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个别新市民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其就是“亲近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孩子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三)家庭教育文化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主体观、学习至上价值观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新市民”均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农村,年幼时受到农村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与熏陶,虽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不可避免的仍会带有农村文化的印记。“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诉求。同时,“新市民”身居城市数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也较深,比如带头引领孩子讲普通话等。
(四)家庭休闲活动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快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新市民”远离农村家乡,在城市落户生活,与农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写照,家庭中的闲暇娱乐时间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渡过的。在有关家庭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听取孩子的建议,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女)关系,更多的是同伴关系。与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会关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市民”家庭在逛商场购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娱乐与闲暇活动中,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的集体化特征尤为明显。
三、结论及思考
本文通过对五户新市民家庭的深度访谈发现,新市民家庭教育方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和亲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动集体化等特点,而且这几个方面对儿童的社会融合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看,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受城市教育风尚和各种教育传播媒介的影响较大。因受“社会性感染”的影响,出现的这种追随潮流的趋向,使他们逐渐接受城市文化教育讯息,抛却或调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对促进“新市民”子女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有较大的意义。当然,潮流化也隐含着从众化的意味。盲目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等的驱使,盲目跟风,比吃比穿,孩子成了家庭消费的主力,导致孩子追求物质,虚荣攀比;希望孩子比自己小时候过得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城市孩子水平,是作为父母的“新市民”的普遍心态。“新市民”由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也失去了原本朴素、简单的农村特色。通过对五个家庭的访谈得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弥补自己从未受到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为孩子购买各种乐器,送孩子上美术班、音乐舞蹈班,甚至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专门对孩子进行辅导。这种倾向,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多占用了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占据了孩子们在其它形式中进行社会融合教育的时间,丧失了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从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看,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渐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家庭教育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之下,有利于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可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新市民”由于过往生活的艰辛,出于代偿心理,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协作感。这种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从新市民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看,由于新市民特殊的身份使其家庭文化兼具农村和城市双重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城乡文化共同交织构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这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市民”不断整合各方文化优势,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从小感知不同的风俗习惯,聆听不同的方言与乡音,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对其个性成长及社会性发展都将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对多元文化整合的力度存在个体的差异,存在着对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地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合力不够,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使其处在一种“我该听谁的”的忧虑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