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校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是对学校人文传统、办学精神、治学风格进行抽象凝练后的符号表示,集中展现出学校治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特有精神。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师生传递下去。《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道:“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从词义解释中可以看出,校训主要是对学生提出期望与要求,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导向、激励、规范、勉励的号召与训示,以期形成良好的品德并践行之。
早在古代,中国一些书院采用精炼的格言、警句教育学生,形成了最早的院训。如:无锡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长沙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等。这些院训成为中国大学校训的先声。据考证,“校训”一词是1894年后,日本的舶来词。19世纪末,中国大学开始蓬勃发展,作为“欧风美雨”的产物,从建校理念到学校制度都深深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近代最早对“校训”概念进行解释的是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清末民初存在的大学校训随着旧制度一起被废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校训”。改革开放后,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校训热”。
二、大学校训的来源及语言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公办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强和民办高校综合排名前95强,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收集、邮件联系等方式,对这195所高校校训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这些校训,发现其语言表述来源和语言特征如下:
(一)大学校训的语言表述来源
1.源自学校治学理念
校训是大学治学理念的精髓,往往蕴含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育人要求,展现出办学者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求知、求真、追求学术自由和捍卫学术独立等。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要求学子具备崇高的法律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心怀正义,学以致用,亲民、仕众,天下为公,形成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敬德修业,扶伤济世”体现了首医大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求,勉励学子不断提高个人医德、医术和服务能力,促进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
2.源自传统经典
表1是当代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公办大学的校训。可以看出,高校校训结构工整,表达简练,内涵丰富,大多源于传统经典,尤其是儒家著作,如《论语》《礼记》《周易》《中庸》等。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典出《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要求学生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按“至诚”之本性修养成“君子”。东南大学2002年恢复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校训意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并从这种完善的自我出发,关爱自然、服务社会、贡献人类,成就天人合一之境。
表1:公办大学(部分)校训
3.源自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校训强调引导和训诫功能,旨在激励、训导和鞭策学子律己修身,达济天下。热爱祖国,学有所成后为社会和祖国服务的理念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也得以体现,如上海交大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饮水思源”作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时刻提醒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培养自己的母校和祖国,学有所成,报效社会。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始于1934年。教育家张伯苓认为“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愚、弱、贫、散、私”,而“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南开大学校训表达了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之服务社会能力”的学生。
4.源自当前时代精神
校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一经确立,轻易不会更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历久弥新的校训也会不断更新理念内核,赋予其时代的新意。中国的校训往往蕴含较强的实用理性精神,在与传统文化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致力于结合时代精神扩充校训内容,从而展示学校的独特个性。浙江大学校训的变迁史就生动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校训文化。1938年,浙江大学将“求是”作为校训,时任校长的竺可桢解释,“求是”的内涵即为《中庸》里表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科学精神、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开拓精神追求学术真知,为社会服务。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在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1988年5月,路甬祥校长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并解释道:“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公办大学偏爱传统经典不同,中国当代民办高校校训大多源于时代精神的总结,激励学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做时代的弄潮儿,自立自强,艰苦创业,以创新精神开拓进取,学会做人和做事。
表2:民办大学(部分)校训
(二)大学校训的语言特征分析
1.选词用字精炼
作为“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宣传口号,校训用词精炼典雅,词义朴实明快,词意积极向上,内涵深厚丰富,具有极强的感召功能。校训多选用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人佳句或经典名言,词性较为单一,多为文言色彩浓厚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偶用连词,无过多的修饰语,这也是文言文的显著特征:一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二是讲求“微言大义”,以省略的方式凝练出简洁的风格,非常切合校训简单易记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校训存在字或词的同质化现象。在195份研究样本中,“求是”或“求实”出现32次,“创造”或“创新”出现34次,“厚德”或“明德”出现34次,“博学”出现24次,“自强”出现22次。同质化、政治化、口号化的校训使高校个性丧失。所以,在凝练校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彰显学校特色。
2.句法结构严谨
校训陈述规范,言简意赅,在句式结构上采用传统对偶成联的短语,以动词为主,多用“四言八字”“二言八字”。根据数据分析,在195所高校中,使用“二言八字”“四言八字”句式的有145所,占调查样本的74.3%。除此之外,也有采用“一言”“三言”和“五言”“四言十六字”等句式。这些结构使得校训字简言深,意境深远,能集中表达出四个甚至八个层面的意思,寓意丰富的同时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
3.注重修辞美学
古典诗歌讲究对仗和押韵,传统“四六骈体”格式在校训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高校校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均衡美观,朗诵时铿锵有力,节奏鲜明,使人过目难忘。经典的大学校训都带有浓郁的传统伦理色彩,从古今佳词或格言警句中凝练出缜密流畅的词句,结构上前后呼应互补,往往能给学子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美学感受。如: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周易・系辞上》)
(2)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文天祥《正气歌》)
三、文化翻译论视角下校训的翻译原则分析
中国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传达着大学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实质,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因此,翻译大学校训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传统的翻译理论仅局限在语言层次,忽视了文化内涵。翻译是一个语言编码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论。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过渡到了文化层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她指出翻译研究不仅仅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小分支,更是一个产生深远影响结果的广阔复杂的领域,而翻译的过程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次,还涉及到一系列超乎语言之外的标准。我国翻译理论家郭建中(1987)指出:从语言和文化两大方面看,翻译是可能的,但可译性是有限度的。在文化方面,可译性限度主要出现在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白两个方面,这是由不同的社会风险以及时代背景等非语言的因素引起的。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可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翻译研究的基础。下面从异化、归化和翻译等三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异化原则
“异化”和“归化”首先是由Lawrence Venuti(文努迪)提出的。他的思想深受德国思想家Sche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的启发。异化的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而归化翻译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可见异化翻译是以源语言为主,引导读者接近作者。
Lawrence Venuti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存异”而不提倡“求同”,翻译中应体现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异化”主张保留源语言文化中的特有表达方式,使目的语读者适当了解源语言文化。而“归化”则主张使用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以便目的语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其内涵。“异化”和“归化”不互相排斥,二者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并用。因此,我国大学校训的翻译也应该是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并用。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英译为“Study Extensively,E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ce Earnestly”;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英译为“Learn to be an Excellent Teacher; Act as an Exemplary Person”;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英译为“Seek Truth and Be Creative”;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英译为“Seek Truth from Fact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英译为“To acquire both a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and to combine knowledge and practice”。上诉校训翻译均以异化翻译为主。
(二)归化原则
“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西方翻译家Eugene A.Nida,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强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并通过仔细分析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的信息和意图,做到“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言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可见,归化原则是以目标语言为主,引导译者接近读者。在翻译实践中,适当的归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翻译的目的就是用译入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文有时会产生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校训原文内涵,并侧重关键词的翻译。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气”指“精神”,“浩然”表“刚正宏大”之义。“学无止境”中的“学”指“知识”。山东大学这一校训可以英译为“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这正是遵循了归化的翻译原则。再如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公”指“公而忘私”,“能”指“实干苦干”。一方面强调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智勇兼备”的能力。因此应译为“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
(三)翻译等值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首先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他指出,“功能对等”的语言转换翻译模式,就是强调译文“不但信息内容对等,且尽可能形式对等”。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文化翻译论强调,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两大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等值就是指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中国大学校训翻译中,首先应深层次了解校训的出处(大部分出自典籍),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在英译的过程中能正确传递其文化意蕴,使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心理感受。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英译为“Discipline, Practicality,Unity and Creativity”,便是遵循了翻译等值原则。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英译为“Improve Yourself,Carry Forward Stamina,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英译为“Seek the truth,be creative,and live up to the name of teacher!”这些校训的英译文都达到了较大程度的功能对等,使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能有相似的心理反应。
四、结语
校训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应用文体,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治学精神的凝练、认同和转化,在翻译时应根植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深刻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结合校训用语和结构的特点,用简洁的英文表述校训的源语内涵。对内容较为复杂,“四言”甚至更多字数的校训,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兼顾翻译等值的原则,切忌过于直白的机械翻译,以免重形轻义,甚至以形害义。
参考文献:
[1]周谷平.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2).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
语大学学报),1998,(2).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4]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舒新城.中华百科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30.
[6]Susan Bassnett & 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A].
[关键词] 校训 西方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训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校中公见之地以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辞海》释义),它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就是对学校价值信仰、办学理念和精神传统的集中概括。校训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难以磨灭大学的时代与社会烙印。从简短精悍又千差万别的遣词用语中,我们便可以发掘出其中蕴含的独特思想品位与丰厚文化意蕴。
一、彰显西方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
1930年,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闻名的弗莱克斯在《大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标举出“现代大学的理念”中“研究”对大学的重要,肯定“发展知识”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由此可见,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基本性质。其内涵有三:其一,大学以学术价值作为基本取向;其二,大学价值取向上是自由的;其三,不受任何世俗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和影响。这种传统的精英式教育理念浸润出一批世界一流名校,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即一味地追求对少数优秀人才的重点培养。按照这样理念建设的大学就是所谓的“象牙塔”,负责培养有知识修养的公民和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以这种理念为内涵的大学校训大多无外包括追求真理和学习知识的内容。如英国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的“探知并了解事物发生的缘故”,加州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真理、光明”,芝加哥大学的“提升知识,以便充实人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坚持真理”,等等。
和欧美等地相比,我国大学起步甚晚。中国现代大学基本上是横向从欧美移植,而不是纵向从古代继承。兴起,西学东渐,这一时期新办的西式学堂,开设的外语、军事和电信等西学的门类日趋丰富,成为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明星。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20世纪初,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六大高师为代表,以西方大学理念为模板,中国大学从始出便进入最早的黄金时代。作为舶来品的西方大学理念必然反映在中国大学校训的字里行间。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等皆以“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入其校训。包含“学”义素的词语――“博/崇/好/勤/重/励/笃+学”等,也都顺此理列入。
二、秉承中国传统的多元杂糅文化观念
德才兼备的“君子”在中国社会历来被看做是典范人格,这与上述西方大学理念南辕北辙。君子之德体现在鞠躬尽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君子之才体现在学以致用,用自身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化崇尚的是一种实践理性,不空开各种知识药铺,炫耀五花八门的思想、思潮,基于此,大学培养的是具有术业专攻并且道德至上的大师。这种大学理念势必助长知识分子与社会的融合,要打破传统的“象牙塔”,使大学成为政府社会的“智库”。因此,以这种理念为内涵的大学校训多与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有关,强调实践工作和服务奉献,强调个人品格和道德水准。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上海财经大学的“经世济国”等都是这样的例证。
清华大学的校训就非常典型的。“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易经•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自1914年冬天的梁启超先生的演讲,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梁启超开掘出相当广泛而深邃的君子人格境界和品格内涵:志向、忍耐、坚毅等方面。另外,“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涵盖宽厚、朴质、包容、内敛、淡定等多重解说。只言片语间,无尽的只有中国人才能彻悟的智慧昭然于胸,化为激励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
东北大学和厦门大学校训的第一句都是“自强不息”(前者的第二句为“知行合一”,后者的第二句为“止于至善”),都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思想反映。如此君子品格视野的词库一跃进入校训用语体系,如义素“实、诚、仁、义、忠、勇、敬、德”等架构起庞大的中国传统人格殿堂,企图以此对大学精神作本土化置换。
三、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社会镜像
学者金开诚在2003年《中华读书报》撰文指出,作为长期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北大人,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是最初主张而广为人知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莫衷一是。无独有偶,山东大学2002年修改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校训,改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使得部分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
教育的功能定位首先是个性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那么,校训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出时代文化精神,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思想。兼顾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品德修养、服务意识,进一步凸显敬畏生命和关怀他人的大爱情怀。雪莱有诗说道,“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全国第四届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经验交流会上,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教育理念并值得大学借鉴,其语出李开复的同名励志类图书。该校训的突破之一,是捕捉到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即教育的影响力最大地发挥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找准自己位置做到最好,就是幸福与成功。突破之二,是破除了了我国校训的一般遣词用语模式,即以骈偶词组表达多重思想内容;创造性使用单句句式表达某一个突出理念。突破之三,是力避传统校训遣词用语来源,撷取当代名人畅销书用语表达个性教育理念。突破之四,是力戒对称美学窠臼,大胆摆脱便利悬挂的建筑等外界条件的制约。
21世纪的大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校训,作为一个符号,将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伴随着事业的兴旺发达。校训,作为一个标尺,虽然难以权衡大学的质量水准的高下,但可能即使离开,还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1]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关键词:大学校训 教学教育理念 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4北京市本科生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从中西方大学校训析中西方教育文化之差异”的资助
一、引言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不仅反映学校办学教育理念、治校精神,也集中体现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大学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审视、理想追求及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点。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大学教育理念中价值取向的变化、发展也影响着大学校训的变更。
校训为比较研究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迄今为止,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话题作过一些探讨,如《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教育理念的追求》(周谷平,2005)、《中西方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张竞碧,2009)、《中西方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陈静,2011)、《中西方高校校训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向鹏,陈凤,2008)等,但是将校训与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基于对百来所中西方名校校训的搜集和比较,本文将简要分析其反映出的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
二、中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一)内容
1.中国大学的校训大多强调培养人的品性,内容以崇尚道德、学习知识为主
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学生养成自强的品性、博大的胸怀和德行。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其中“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是激励学子努力学习,多行善举,养成良好品德的意思。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除了“拓新”是鼓舞学生开拓创新外,“自强、弘毅、求是”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并寻求知识。还有很多中国名校的校训都有这一特征。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等。
2.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西方大学校训的内容主要是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必将使你获得自由”(拉丁文:Veritas vos liberabit.英译: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拉丁文:Fiat Lux.英译:let there be light.);芝加哥大学校训“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拉丁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英译:Let knowledge increase so that life may be enriched.)。
(二)表达方式
(1)中国大学校训句式工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如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长沙大学校训“德求崇,学求悟,体求健”、中国地质大学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等。
(2)西方大学的校训多为单一陈述句结构,简洁明了,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Here, light and scared draughts.”(此地乃启蒙之所,知识之源。)哈佛大学校训:“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拉丁文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译文: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三、价值取向比较
(一)中国大学教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
从中国大学校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不难看出以崇尚道德和学习知识为主,对仗工整的中国大学校训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厚德、博学和寻求四平八稳的价值取向。
中国大学校训中频繁出现的词如厚德、自强、行善、博学等,究其源头大多来源于《论语》《大学》《礼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价值和求知价值。道德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这种传统文化就决定了中国大学校训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然后才是智力的培养。在求知这一价值取向中,中国校训主要强调去获取知识、学习知识,而关于创新的很少。中国大学校训句式工整的表达方式也主要受中国古代家训和对联的影响,要求对仗工整,显现出四平八稳、力求严谨工整的价值取向。
(二)西方大学教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
西方大学校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虽然受到宗教的影响,但是主要内容还是追求真理和自由,这种简单流畅的陈述句式校训体现了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追求自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真理的求知价值。中国社会注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然而西方社会则注重个体价值和个人的发展,这也体现在了校训上。中国大学校训时常会出现“团结”“奉献”等字眼,注重个人对集体作出的贡献和集体的力量;而西方大学校训则频繁出现“freedom(自由)”“liberty(解放)”等词,强调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自由状态作出努力和个体的力量。西方大学校训中的求知价值则更侧重创新,而非被动接受前人的思想。
四、结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它充分体现着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在本校学生和教师当中形成一种向心力,也可以给外人留下对这所学校的深刻印象。在中西方校训对比中,浅要分析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校训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反映出抽象而复杂的大学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也稍有差异。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都重视求知,不同的是中国大学教育理念更重道德、重集体,西方大学教育理念更重自由、重个体。文化使然,校训和价值取向却无好坏之分。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2] 刘略昌.国外著名大学校训荟萃[J].科技英语学习,2007(10):30.
[3] 王彩霞.试探中西方校训之差异[J].大学教育科学,2006(1):82.
众所周知,军训是大学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其实,说到军训,同学们想必都不陌生。初中、高中入学时,学校都会组织新生参加军训。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点点滴滴都还历历在目。那些可爱的人,那些有趣的事,当时的辛苦与欢乐。都依然生动而清晰,一切都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似的。
然而,眼前的大学军训对于我们,却又都是完全陌生的。面对这未知的挑战,不知同学们此刻的心情如何呢?是对即将来临的艰苦训练怀有一点小小的恐惧,还是在忐忑不安中又跃跃欲试?我想,更可能是两者都有吧。
纹丝不动地挺直身子,站在空旷的操场上接受炎炎烈日的暴晒,间或伴着魔鬼教官的口令,重复枯燥乏味的立正、齐步走、跑步立定等动作,想必这就是大多数同学对于军训的印象吧,坦白说,这些内容的确是无趣并且折磨人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些同学就会在心底产生对军训的不理解甚至抵触的情绪。
想来也是,这仅仅十天的军训对个人的成长能产生多大的帮助呢?高温酷暑中的短期高强度训练对青年的身体健康是利大还是弊大呢?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队列操练,对于祖国的国防的建设,又能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呢?
为了高质量完成每年的新生军训,切实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党总支、校长室非常重视,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多次召开有关部门会议,研究部署军训工作,并成立了以燕校长为组长的军训领导小组,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军训的筹划、准备工作,学校领导与武警领导组成新生军训指挥中心。承训武警部队抽调专门力量,进行了具体分工。军训期间,燕校长、何副校长多次深入训练场检查、指导军训工作,各排长坚持冒着炎热的天气,跟随在训练场协助教官抓好训练,极大地鼓舞了军训人员的热情。政教处全体同志明确分工,不顾繁琐,严密组织,确保了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军训,同学们学习和掌握了有关的国防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意识。同学们第一次穿上了军装,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军人的深刻内涵和神圣职责。通过军训,同学们大大增强了国家意识、国防意识、民族意识,增强了祖国安危在我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不仅要认真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还要努力拼搏,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同时,同学们还了解了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学会了队列操练等基本军事技能。
通过军训,同学们还树立了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观念,竞争观念,时间和效益观念,拼搏和进取观念,经受住了身体和心理的考验。军训,不仅磨练了同学们的坚强意志,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良好作风。在教官的言传身教下,同学们通过自身的磨练逐渐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如何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同学不论是在骄阳烈日下,还是在秋风细雨中,总是迈着矫健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唱着嘹亮的歌声,在汗流浃背中锤炼自己的意志,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克服每一道难关。
学校军训心得体会1
今天下了小雨,军训推迟,大家都坐在教室里说这个说那个。从:xxxx年xx月xx日正好是一个小时,使空闲时间,在幕布上放着一个个无聊的军事片,这种东西我想来是不太感兴趣。今天起得真早,6:20!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已经很早了。所以一到学校,看不再出勤,我就开始扒在桌子上睡觉。过了一会儿,沉寂的氛围被打破,突然要开班会,内容也只是讲一些日常工作,台上女老师读的津津有味,台下同学也玩的津津有味。后来居然来了个貌似领导的人,来批评我们乱说话,这种事我早已习以为常,从小学到现在我已听过不知多少次这类批评。为了避免再次批评,老师只得无聊的读着学生手册。讲到中学生守则第18条时,我突然有了不少怀念。记得大概一年前,高一新生军训有感。在初中班主任的催促声中,那些犯错误的只能百十来遍的抄第18条,不知有多少同学都背过了这一天呢。
下午的生活相对上午就有趣多了。由于仍然下雨,下午的军训也只能停止,本又要在教室里看无聊的片子。可就在这时,班主任突然离开,教育片结束,没想到一个胆大的居然自己换了另一部大片《史前一万年》。更没想到,今天下午居然是以这种方式结束的。
正因为这场雨,我们体味了别样的军训,虽然上午有些无聊,可下午是如此惊心动魄;正因为这场雨,我们头一次以这种方式来开始军训;正因为这场雨,我们也体味了别样的校园风情;正因为这场雨,让我记下了如此详细的一天。我感谢这场雨。
学校军训心得体会2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起步走!”伴随着一声声号令,我们的军训拉开了序幕……
镜头一:天公不作美,天上下着些许毛毛雨,天也冷得要命。我们穿着单薄的迷彩服,站在刺骨的寒风里,可这也没办法呀,谁让我们是在军训呢?只好用“站在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来安慰自己。
镜头二:“报告!头痒!”“报告!帽子偏了!”“报告!要上厕所!”“报告……”在军训时,干任何事都要喊“报告”,哪怕是挠挠痒也不例外。所以,一训练“报告”就开始“繁殖”了。听,那此起彼伏的“报告“声又响起来了!
镜头三:军训当然也会受人羡慕嫉妒。这下子可有一大堆小弟小妹来“指指点点”了!“呸!”“呃呃呃!”他们在我们面前做着鬼脸。我们不能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嬉皮笑脸地走过,把怒火压回心中。有两个调皮的小女生从我们队列中穿来穿去,叫着:“真好玩!真好玩!”,甚至还笑嘻嘻地说我们是“白痴解放军”。我们终于按不住怒火,狠狠瞪了她们几眼,她们才跑开。
这一天的军训真“苦”呀!
学校军训心得体会3
我,现在正气定神闲地坐在电脑前,享受着空调带来的阵阵凉爽。但回忆起过去七天的军训生活,仍然是百感交集。
记得七天前的我们,整装出发,心中带着丝丝惶恐和对家的依恋和不舍,列着不那么整齐的队伍,踏进了武警大院,也就踏入了为期七天的军训生活。我们来到宿舍,将背包胡乱地扔在桌子上,行李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教官严肃却又谆谆地告诉我们,将背包放在哪里,行李箱按何顺序码放,待到我们按照教官的要求,一切归位时,再次审视我们的宿舍,感到了有序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下到楼下,我们列着方阵,却迈着各自的步伐,用着各自的节奏,走在同一条路上。教官让我们合上步子,慢的快一点,快的慢一点,方阵原来杂乱地脚步声变成了一只只“咚咚”的脆响,心中感到的是一种喜悦,这亦是一种自我相对过去的进步、成长。在训练场上,教练让我们喊番号,我们只是嗡嗡地含糊地喊着,根本没有用劲。一个个软弱无力的“1、2、3、4”碰触到前方的气流就销声匿迹了。教练告诉我们,番号的响度是一个班精神面貌最好的体现,在军营这片土地上,谁喊得声音大,别人就得听他的。再次喊番号时,我们整理好我们的精神面貌,清了清嗓子,近乎撕心裂肺的喊起来,一声声数字掷地有声,别的班的同学都摆头看向我们的方队时,我笑了,这又是一个超越,赢得了别人的敬佩,亦完成了又一次蜕变……
这种变化,或是说是成长真的是太多太多……从乱糟糟的'毛巾被到有棱有角的“毛巾块”,从落着一层尘土的宿舍地到干净整齐泛着亮光的地板,从杂乱无序的水杯到英俊潇洒的“水杯军团”……我们经历的太多事情,亦学到了太多太多了。
谈到这里,还是想说说军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字:“忍”、“聚”、“情”。逐一谈一谈吧。首先说“忍”,军训,支撑我们躯体能在酷暑中毅然屹立地是我们坚韧的忍耐力。在队列中,是什么,让我们能够任凭汗水从脸颊上滑落,是“忍”。是什么,让我们在没有空调的宿舍中依然能安详地进入梦乡,依然是“忍”。忍耐,让我们能够在苦难中生存,挫折中重生。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吧。再说聚,为什么叫集体?何又为集体呢?集体考得就是一种凝聚力。只有有了凝聚力,我们才能迈着整齐划一地步伐,喊着响亮的番号,接受领导的检阅。长远来看,只有有了凝聚力,班级才会更加有朝气,有冲劲啊。最后说“情”。回顾军训历程,同学们在军训中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老师们在军训中悉心的照顾,问候以及指导,亦与我们结下了深深的师生情。教官们在训练场上对我们的培养,训练场下与我们打成一片,也是与我们有着深深的情谊啊。
近期,BAT三巨头围绕大数据纷争频仍,口号响亮,特别是B和A,又是约架又是展望,姿态十足。
然而,公认大数据挖掘潜力最大的腾讯,不声不响就放了个大招。10月19日,腾讯在北京推出业界首个基于移动浏览行为的数据分析工具――腾讯浏览指数(Tencent Browsing Index,以下简称TBI)。腾讯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了《腾讯×社科院移动互联网民内容消费趋势报告》,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用户浏览趋势进行大数据分析,全景式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体现了TBI的创新优势和应用价值。
看到这份说服力极强的报告,品牌营销者普遍有一个感觉:似乎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数据营销神器呢!
移动营销呼唤大数据神器
实际上,品牌营销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地期待一款大数据神器的诞生!
每个企业都力求业务突破和保持领先。但是,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品牌营销面临困境:行业形势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大为缩短,用户选择更随意,放弃也更容易;用户进入圈层、社群时代,需求细分化、个性化,消费者心理和偏好变幻莫测,难以捕捉;人们接触的信息指数级暴增,获取场景碎片化,品牌露出更加困难……
在变化和动荡中,品牌营销者唯有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把握核心,紧跟市场节奏,敏捷调整、高效决策,才能在品牌大战中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快速把握变动的核心?不约而同地,品牌营销者都选择了大数据。Zara依靠大数据成功已成神话,更多后来者还在路上。大数据正推动品牌营销进行基于信息革命的转型,使品牌能够借助大数据带来的大洞察,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机会。
然而,在中国互联网界的大数据应用中,虽然搜索和电商的大数据出来得较早,但其应用的局限性也较高:搜索数据随意性大,不够精准;电商专精消费数据更单一,因为它们都只是人们行为的某一个方面而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仅由搜索和电商数据得出的消费者画像恐怕就不那么真实有效了。
既然传统的搜索数据指标已经不足以满足各行业领域对消费者信息捕捉和洞察的需求,就需要寻找对人们行为和舆论趋势进行捕捉和洞察的新方法。于是,基于庞大社交网络平台的TBI应运而生。
TBI神在哪里?
TBI之所以能成为一款品牌营销神器,与其自身基因携带的优势密不可分。
浏览是最基础的网络行为,且具有针对性和高确定性。浏览行为的数据更能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兴趣。然而囿于技术和浏览场景碎片化,对浏览大数据的应用落后于搜索和电商。正如腾讯副总裁钟翔平所说:“我们处在一个泛浏览时代。浏览器移动化之后,用户无处不在浏览,不只在浏览器里,在微信、空间、QQ、新闻客户端甚至购物APP里都在浏览。”
而现在,腾讯依靠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和打通跨平台数据的浏览底层服务解决了这个问题。2014年推出的腾讯浏览服务(TBS)日活跃用户超过4亿,日访问PV超过100亿。目前,TBS已接入超过400款APP,涵盖20多个行业和领域,覆盖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80%的页面浏览量。
TBI,就是依托TBS海量浏览数据打造的移动互联网跨平台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跨品类和app平台领域的浏览大数据,获取精准、有力的用户行为数据,形成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用户画像和行为轨迹,对于品牌实现个性化营销、提升品牌体验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
同时,腾讯TBI的大数据来源于用户行为的源头,能够为品牌营销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用户消费的大致决策路径是从注意、兴趣、欲望到行动。一般的互联网交易场景是:用户在社交、娱乐过程中会被吸引注意力,产生兴趣,然后才去了解、寻找想要的东西,最后在网上完成交易。阿里的大数据是在欲望和行动之间,百度是在兴趣和欲望之间,腾讯则集中于注意和兴趣,而这才是用户行为形成的源头之所在。
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是,此次腾讯联合社科院的基于社会学研究的报告表明,腾讯正试图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大数据产品中。
其实,社会学研究和大数据是互补的。普通意义上的大数据只是资料的整合和相关性分析,不做任何因果推论。所以,大数据知道了what,但是how和why却不知道,结果可能会产生一些偏误。社会学却能够在大数据挖掘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诠释并验证理论模型,甚至能够通过拟合大数据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新事实。因而,大数据引入社会学,能够寻找特定的受众群体,寻找特定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为品牌营销进行实务上的指导。有社会学光环加持,TBI还能不神吗?
“TBI+品牌”的神效
通过对海量用户移动浏览行为的全面了解与深度挖掘,TBI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帮助企业深度洞察用户、高效塑造品牌的权威平台。而且,TBI的数据量还在每天UP。腾讯浏览指数产品负责人徐羽透露:“我们的日活跃用户和浏览量仍在不断增长,同时我们在Tag词和语义分析逻辑上还在不断丰富。”
TBI能帮助品牌营销制造热点,更好地与用户互动,飞速扩张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信息爆炸时代,一个品牌要想获得足够曝光,就要持续制造爆点。而无论是借势还是造势,首先需要捕捉用户趋势,对用户行为的形成和互相影响有准确真实的认知,因为人都是社会人,不是网络上孤独的一个IP。TBI采自用户行为源头的大数据,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触达了品牌营销者以前从未凭借数据到达、仅靠直觉和经验决策的深层,使得品牌更有机会挑动用户内心的情绪和兴趣,达成更好传播效果。
TBI能帮助品牌实现划时代的精准营销。如果品牌营销者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合适的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最大的关联,就能获得最大的获得关注。而TBI通过搜集和分析腾讯庞大用户群体的各类即时数据,可以在广告推送中实现地域定向、需求定向、偏好定向、关系定向等定向方式,让品牌营销更为精准。
我系决定于3月14日在理科楼召开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将对各班宣传委员介绍“团员管理,大学生形象工程建设,干部队伍的主建及管理,五四评优和日常工作”等内容。让其了解院团委的一些思想与工作指导。让各班宣传委员开完会后再到本班将培训内容转述,以达到真正的对团员培训的目的。以达到提高团员的思想水平。
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主题:提高思想水平,提升工作能力
二、培训对象:怀化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各班宣传委员
三、培训目的:对我系团员进行思想指导教育以及交代院团委的思想
四、培训时间:XX年3月14日
五、培训地点:怀化学院唯理楼509教室
引文:有幸在“校长大学堂”平台上聆听了高金英、陈镇虎、刘长铭、张志勇、刘一凡、刘飞、齐振军、谢芳青、蔡可各位名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更使我明日了我们教师应该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为自己的职业做一个长久发展的规划,获得教师的真正的幸福感。很喜欢高金英老师的培训题目“静下心来读书,潜心下来育人”,故此借来引用为自己的篇心得体会的题目。通过几天线上培训,也是我受益匪浅,对老师这个神圣而又特殊的职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高老师的演讲中我学到了做一名好老师的必要的四种品质:
(一)第一项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二)第二项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三)第三项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
(四)第四项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1.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2.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
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4.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于,孩于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水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速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溢祠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要有一个高情商,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互动,做一个不断学习的人,不断的进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少些牢骚抱怨……。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拥有。高老师联系自身生活的风趣幽默的举例,让我感觉高老师每句话都值得深思,每个点都充满着人生的智慧最后借用高老师的一席话: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一名同学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每个老师应该树立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二、“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提高师德认知,深化师德情意,唤起师德建设的自觉,在教育改革中转变教育行为,弘扬崇高师德,铸就不朽师魂。
(一)第一项 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础,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二)第二项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第三项 教育无小事
1.没有人文关怀就没有教育,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础,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学会人文关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这是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讲座围绕“人文关怀”的主题,从一个个具体案例出发,阐述上述内容,让我深受启发。
2.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对学生人文关怀呢?我认为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条件,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上,教师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作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同样,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我对全班同学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充分重视他们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全体学生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接受者,更要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3.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都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现代师德建设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要求教师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要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