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第1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教学观念表现出不够全面与科学,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为这种观念忽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观点,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提升人格魅力――建立平等与交流意识

无论是普通教育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学习和生活享有平等权利与义务。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缺少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意识,凸显强制管理有余、人格魅力不足的教师形象。

自尊是一种人格提升以自尊获得他人的尊重是魅力,以尊重他人获得他人尊重是理解。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校内外的活动空间和所教学生的总数优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机遇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但由于缺少对残疾儿童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研究,造成管理模式生硬、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与残疾儿童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未能得到充分展示,不能获得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体育教师在特教中的自尊、自重、自爱是构筑人格的基石,而人格魅力是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阶梯,应充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注重与残疾儿童的平等交流残疾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诸多缺陷,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管理态度、交流形式等,应由传统的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采用残疾儿童能够和乐意接受的肢体语言,引导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面转变。体育教师以平等的人格尊重学生,以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对待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平等对话和肢体语言交流中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交流畅通无阻,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主动提出与自身相关的学习策略,以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心对待教师。

构建情感融汇的桥梁教师主动、热情、真诚地与残疾儿童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情感融汇的桥梁,能勾起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仰的心理。学生首先喜欢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他们所教的课程,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的深远且有益的影响。

夯实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特教教师的专业思想是一种道德信念,是一种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的综合的心理品质。从事特教的人,只有具备这种事业的道德信念,才能成为特教事业中具有献身精神的一员。

由于特教体育专业的特点,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运动项目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更要掌握教育教学、运动技术的专业手语,掌握特教学生的管理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教学手段。特教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规范手语是残疾儿童产生魅力认同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教师专业魅力的认同,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对学生练习兴趣的调控能力。可以说,特教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调动残疾儿童活动兴趣的综合管理能力应该比专业水平的高低更重要。

建立残疾儿童教学的新理念,构建残疾儿童课程内容,设置评价体系,以适应残疾儿童自主发展的需要,是特教教育中提出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习和钻研专业理论,不断追求专业技能和教学管理的完美,不断探讨适应残疾儿童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逐步成为残疾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特教体育教师的学识、科研与创新意识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特教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于健全的儿童,其教育目标、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应该有所区别,因此,特教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特殊的管理能力、研究残疾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远远大于专业技能的要求。可以说,特教体育教师应依据特教自身的特点,探讨残疾儿童如何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

一名优秀的特教体育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永远给学生以充实感、新鲜感,真正成为残疾儿童心目中的理想教师。特教教师具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必须认真读书,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在实践教学中能较好地运用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并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中主动探索和研究有价值的课题,解决残疾儿童体育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让社会和群体认可教育教学业绩,让残疾儿童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体育教育的研究者。

第2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运;一体化教学;情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10-02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以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国际航运运量同列世界第一。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国际货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际货运业也在我国对外贸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加强对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货运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及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一)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业人数上,我国目前货运从业人员约为30万人,据估计,2020年从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40--50万人;从业人员技能及素质上看,当前我国大多数货代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多数为未接受过专业货运知识教育的人员,或者是虽进行过国际货运课程的学习,但在工作中表现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表现不高等现象,远远没有达到目前国际货运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国际货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国际货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2014年7月,我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组织课题成员到北部湾货代企业进行了走访,通过和有关企业国际货运业务的负责人和一线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组织了有关企业人员填写《对货代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问卷调查》等的形式,了解到目前货代企业对货代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两大点:

1.职业技能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货运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流程,能根据客户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承运人和运输方式并选择恰当的运输工具和输运设备;能熟练与国际货运职业有关联的海关、商检、税务、银行、保险等对外贸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业务沟通和业务对接;能熟练正确地填写和处理需递交的各种业务单证,如:装箱单、发票等;具备独立处理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和索赔业务;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办公软件,能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一般的业务沟通等。

2.职业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忠诚度,积极的职业心态,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从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货运从业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这为我们高职高专进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授课指明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货运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基于国际货运公司对从业人员的以上要求,我们对《国际货运实务》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设计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使学生能切实地掌握国际货运的操作技巧和技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国际货运的职业岗位为导向,将《国际货运实务》分成以下6个教学模块:认识国际货运、国际货运销售业务、国际货运海运操作、国际货运空运操作、国际货运陆路操作、国际货运多式联运业务操作。

1.模块一:认识国际货运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了解国际货运组织的性质及常见的工作岗位;了解国际货运在国际货物运输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掌握国际货运的主要业务内容。

2.模块二:国际货运销售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掌握国际货运业务承运人、航运、货物、运输工具等基础知识;②掌握国际货运客户开发流程、客户资源、业务谈判及合同的签订等内容;③了解国际货运合同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模块三:国际货运海运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掌握国际海路运输进出口整箱、拼箱货物、特殊货物及大宗散装货物的操作流程及单证流转情况和业务规范。②理解国际货运操作岗位同其他工作岗位的业务关系,不同当事人的业务流转程序和关系。③掌握国际海运报价、算箱、单证处理、业务组织等的操作技能。

4.模块四:国际货运空运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了解国际航空业务知识;②掌握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操作的流程、规范和技能;③理解空运业务操作岗位和其他工作岗位的业务关系及业务流转程序。

5.模块五:国际货运陆路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了解我国进出境的主要陆路口岸和路线;②掌握国际陆路货运业务操作的流程、规范和技能;③理解国际陆路货运业务岗位和其他工作岗位的业务关系及业务流转程序。

(二)授课方法情景化

为了达到学校教学和岗位工作的零对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再像以往一样采用单纯的理论说教教学方法,而更多地引进使学生更直观地领会知识的情景教学方法。我们在授课伊始就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在每个教学模块中根据业务的需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融入实际操作中去,增加他们的课程参与感,从而达到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技能的实操。

1.模块一:认识国际货运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根据班级的人数情况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模拟建立一个国际货运企业;②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配,每个成员充分掌握自身扮演角色的主要工作内容。

2.模块二:国际货运销售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对国际货运人员电话推销业务进行情景设计及角色模拟;②对国际货运合同的谈判和签订进行情景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3.模块三:国际货运海运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进行国际海运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报价;②对国际海运业务流程实操、海运单据流转、海运服务报价和成本核算等业务的进行情景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4.模块四:国际货运空运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进行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报价;②对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流程及单证处理和流转进行情景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5.模块五:国际货运陆路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进行国际陆路货运业务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报价;②对国际陆路货运业务流程及单证处理实操的情景进行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为了使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每一个环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我们不能再单纯地采用以往黑板加粉笔、懂不懂光靠老师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于对有关港口及船舶设备设施进行图片讲解和视频分享,甚至购进先进的国际货运实操软件,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将实操覆盖到国际货运业务的每种运输方式,甚至是每种运输方式项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帮助学生将整个货运流程连贯起来,避免学生在知识接受上出现每个教学环节脱节的情况发生。

(四)业务流程的真实化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国际货运软件都是根据实际的国际货运流程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的,但那也只是把有关的流程进行了简单的罗列,对于一些业务中的突发事件和当地操作上的习惯仍然没有办法进行模拟。为此,高职高专在开展校内教学的基础上,也应当加强与当地国际货运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甚至可以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更能体现一体化教学中“做”的本质,最终有助于实现学习和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三、《国际货运实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授课教师由于没有实操经验,难以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过程既包含理论的讲授,也包含业务的操作,对授课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授课教师都习惯以理论讲授为主。为解决授课教师业务操作上的不足,学校应牵头带动老师到有关企业去进行业务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甚至可以从企业引进一线国际货运操作人员来进行实操业务部分的教学。

第3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搞好学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事关学校教育成败的大问题,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劣,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对此应当引起学校所有师生的高度重视。1999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总要求。而学校体育就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重任,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指导,改革传统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并且通过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具有健康的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校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体育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是体育课程教学却并未能够真正引起学校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以致于使学校体育课程教学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一些学校由于片面地认为体育课是副课,而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忽略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体育教学,缺乏应用与研究,难以形成与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2、学生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对于学校体育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有些学生把学校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不愿去上体育课。学生对体育课教学认识不够明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课教学就是为了让大家进行课外活动,是玩玩而已,因此参与学校体育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有些学生不认真上体育课、不认真进行体育锻炼,动作不到位,还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参加学校体育不但用处不大,反而会因此影响到他们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凡此种种都给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扰。当然学生对体育课教学认识的不明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学校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体育锻炼,很少给学生讲解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无法理解体育课程教学的真谛,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差的缘故,或者因为身体或智力的缺陷,上体育课时,由于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动作要领完成锻炼任务,便对体育课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使自信心受到打击,降低参加体育课锻炼的兴趣。

3、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是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因素之一

由于缺乏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足够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大多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因为缺乏正规、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较低,在体育课程教学上缺乏科学、新颖教学方法,缺乏对于现代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与科学的锻炼方法的仔细钻研和深入探讨,有些教师自身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学校体育课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等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产生影响。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一个真正重视体育课的良好氛围

能够充分认识体育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与经费的投入,配备高素质的体育课程教师队伍,注意加强对体育课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与理论水平。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向学生普及和推广各种体育知识活动,加大对于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在学校真正形成人人懂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2、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校体育要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体育运动因人而异,不同人所承受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所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能够被大多数同学所适应,且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选择具有传统性、文化含量高、娱乐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的运动方式,在教材的选择上,选择那些既注重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又能协调好素质方面的教材,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并与未来就业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整体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亲身体验,使他们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使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

3、注重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要把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确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中所秉行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要把现代化的新科技引入课程教学当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察体育教学方法的作用与效果,并把它综合到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探索它如何调整师生活动,如何发挥自身的功能。对于学校体育必须丰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从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达到理论与技术的融汇贯通,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由于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锻炼与运动健身。体育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要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把体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掌握各种实用性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技巧。为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

第4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教学 改革和创新 构思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54-01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兴奋性和耐久力,调节神经系统机能。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是普通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构思进行探索。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在建设方面发展得相当迅速,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人们缺乏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得当今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如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早已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即使各大高校会依据教学大纲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过去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教学失去了自身的内在价值。例如:教师上课太过于死板、单一和老套,教学方式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特别反感,出现害怕的心理,甚至逃课。

1.2 学生个性发展受阻

我国普通高校多年来始终沿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传袭式”,始终以三基为依据,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用一些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学生,完完全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体育课程的内容繁重,课时较少,导致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不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像机械一样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构思,也对学生个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3 体育场所设施不完善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那么所喜欢的体育运动类型也就不一样,例如:一个人对乒乓球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找机会去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和满足。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教学还是以智育发展为主,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心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导致学生出现不积极、不情愿的态度,这样也就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创新体育课程教学。其最终目的是:第一,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可以缓解内心潜在的巨大压力,从而减轻负担;第三,长期体育锻炼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正常发育;第四,调整快速的生活节奏,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第五,在锻炼中,可以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人,交流体育锻炼的心得,从中获取更大的受益信息;第六,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自我的人格魅力;第七,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自身修养。

3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构思

3.1 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体育锻炼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或者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娱乐和休闲的活动,例如,登山、远足、徒步、野营等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喜欢体育、爱上体育、对体育感兴趣的重要方法;最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并且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内容一味的单一和老套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的自由上课方式,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3 体育场所费用的问题

如今,大多数的普通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缺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体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体质越来越差的现象。要想改变当今的这种现状,各大普通高校必须加大对体育场所的投入力度,比如:建设体育馆,包括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桌球等,买一些运动器材,轮滑鞋、哑铃、沙袋等,开设健美操、瑜伽、舞蹈、街舞、跆拳道等课程,这样做不仅仅能体现高校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重视,而且还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质和心理素质。

3.4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国家在2002年就下达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施采用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其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目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高校应该将学生的智育与体育病重,在遵循标准的前提下,加大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力度,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普通高校的体育教程改革的创新是成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到改革的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得体育教程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文东.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217-218.

第5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出现,体育课程模式开始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国的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方式密切相关。虽然近年来,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篇论文主要从对体育课程基本理论教学方式研究出发,探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下一步发展,旨在建立一个受学生欢迎,适用于时展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体育课程;基本理论;改革;趋势

随着《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的出F,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不是十分雄厚,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失去上课的乐趣,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的出现,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和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基本理论模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向学生传输许多体育理论知识,比如一些运动的常识、身体保健或者是体育的人文等实用性、科学性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达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的素养,同时对于改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观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尤为重要,不仅要教会学生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锻炼和实践来强健体魄,提升自身素质。体育基本理论模式的出现为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体育基本理论模式对于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去传达知识,学生在被动的位置上接受知识的传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课程中来,在新的模式之下,学生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课程进行减少,尽量的开展课外的活动带领学生通过户外的活动和同学之间的协作了解课堂的内容。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引导之下,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增加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虽然受到体育课程基本理论模式的影响,许多的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的体育课程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一些学校在体育教材的选择上往往学则普通高校教材,在运用这些教材时,缺乏自己的教学特点。由于普通体育教材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学校的现状,同时也就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一些高校的学生来源较广,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就不一样,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不同,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往往会因为成绩较差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进行体育学习时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些学生自身的原因的存在也就照成了一些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存在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普通体育教材无法适用于每一个学校,当这些学校在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确认时,也就存在阻碍。因此,当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不同,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进行锻炼,强化身体素质,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体育目标不仅有利于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目标,还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能够拿出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在世界占有一席之位。

2.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上缺乏自己的特点

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只是简单的对别的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基础操作的删减,甚至于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是完全的照搬别的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情况不仅在一些高校中出现,甚至于一些中小学校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些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只注意制定与课程教材相一致的课堂标准,将学习的大纲与学习的进度相结合,甚至于用一样的考核标准去对待每一名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抹杀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天性。在我国很少有学校能够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这样现状的原因不仅是因为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模式时忽视自身的特点,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还由于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忽视。因此,我们再此呼吁社会上得一些学校在建立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时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确定教学模式。比如如果是中学学校要对学生的一些基本体育技能进行锻炼,以基础的体育技能锻炼为主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加以一些趣味的体育活动进行课堂的教授,培养中小学生从小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中小学生的体魄;在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授时,比如一些高职或者大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学习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学习的内容,制定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目标。比如,一些文职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长期的坐立在电脑跟前,教师在进行课堂学习时要针对这一情况,引导学生建立定期训练的习惯,不能长时间的坐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

3.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发那个面缺乏教学资源

由于国人的身体素质不是均衡,尤其是现在科技十分发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了写作业,就是看电视、玩手机,不会主动参与到锻炼中去,另外由于一些学校在体育器材和场地,乃至教学的器材上都是十分的匮乏,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法伸展拳脚,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追求,另外由于我国学校的层次不同,每个学校的体育教师的能力也就不同,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教师疲于课堂教学,也就很难有精力去做好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虽然每个学校都在不停的发展以适应于时代的需要,但是受制于师资力量的影响,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上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师的考核就会受到影响,在得不到应有的工资待遇时候,教师就会丧失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下一步发展趋势

受体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首先要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教学时增加阅读与提问的环节,让枯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充满活力。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课堂的气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从而发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理论知识学习的分量,尽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占到全面体育课程教学的十分之一,当然体育教师也可以学习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布置课堂作业的方式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达,使学生不仅可以再课堂上,也可在课余的时间掌握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采取考核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问答,通过抢答,轮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优秀的体育教师也起倒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管理,培养素质高尚体育教师。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专业知识,还要对生物科学,人体学和生理学进行涉猎。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碰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时,都能够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传授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学校也要在政策,设备和场地方面给予支持。体育课程的创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只有鲜明的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才能建立一个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四、结语

受到当前新形势的影响,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在体育课堂的管理上要进一步创新,转变思想,将体育课程教学放在当前教育任务的重要位置。运用学校的优势,丰富体育课堂的管理理念,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寿根,谢斌."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

[2]林涛.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

[3]丁勇春.福建省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4):421-424. DOI;

第6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一、以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分析分类指导的基本框架

云南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是让云南省学校体育课程与全省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为了赋予各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观、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最终达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的目标。为此,我们在以客观、理性的态度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基础、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性特征的前提下,选取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为参照,按照教育系统模型的“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的构成来分析同样属于教育活动且符合人力资本理论解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可以得到具有对应性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结果、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四个课程建构指标。其中教育系统模型中的“背景”,我们把它对应为“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一门课程而言,该指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可作为反映课程影响力的综合指标。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基本投入,至少应该包括: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经费、场地与器材、师资队伍情况等基本投入,这是保障学校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硬件投入,可以把它划定为学校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第一层级指标;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是指包括体育课程的开展及其实施状况,它最少应该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课余体育开展等,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标志,可以把它划定为学校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第二层级指标;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结果包括: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价值的具体呈现,可以把它划定为学校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第三层级指标;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至少包括:校内和校外环境,是指学校体育课程在实现教育价值过程中坚持价值导向、坚持文化传承过程中实现文化引领的综合指标,可以把它划定为学校体育课程正常开展的第四层级指标。

二、按照分步推进的原则制订分类指导的具体方法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指导。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基本投入,对于一个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程的课程教育活动而言,理应不会构成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特别障碍,而且随着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课程资源配置的水平也应该不断提升。然而,如同上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基础分析一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不仅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十分关联,而且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连。云南省民族众多,在大部分少民族地区落后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并列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所有一切“服从于经济增长”,这既是政治也是现实。尤其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对大部分山区、农村地区特别是较少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几乎是提出了近于苛刻的要求———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体育教师即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而且要求以现实教育资源特点、学生发展需要和体育课程本质为依据,对新的思想和理论通过批判性吸收,并赋予本土化的体育文化教育内涵后展开实施。这对于云南省大部分山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多职责、少信息、培训成本高、地位低的现状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因此,在我省山区、农村地区连基本的课程资源配置(尤其是教师)都难以保障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尽快明晰体育教师职责范围,保证体育教师的应有地位和责任;其次,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体育课程管理的“课程思维惯性”和“课程能力”的前提下,足量的开出应有的体育课程数量。这两点是目前云南省少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措施是各地(州)、县教育主管部门力争在3~5年内分批次完成“体育教师的职责保障和体育课数量保障”,以此作为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性文件的第一步。2.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对于云南省各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基本投入已经得到保障的学校,在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也不具备一步到位的准备和条件。由于我省各地(州)、县受多民族性、多宗教性及长期的“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汉语语言普及程度的制约,对于属于外来文化的体育始终缺乏明确的认知,要让并不为太多人所认同的体育课程等同于“能说会算的知识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基本投入得到了保障,但有关于课程监督管理问题、体育课计划课时数与实际课时数一致性问题、课程实施的相关教学文件制订与执行问题等,还远未进入议事日程范围。对于课程监督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监管从来就是以“分数”和“考试”作为唯一的指标,况且体育课程还不在“分数”和“考试”之列(2002年之前)。再加上体育课程自身的特殊性,还不像其它学科课程,教务处只需要根据统考或升学考要求确定教学大纲、计划和上课时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各展所长,其它方面则可按部就班,而体育课程除了场地器材的维护、管理,在日常教学中的医务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对于教务处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体育课程的监管一直以来就是处于“真空”状态。要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必须解决好体育课程监管问题,具体是由主管学校体育领导亲自负责,一是为了应对体育课程自身的特殊性,二是为了弥补长期以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历史欠债。对于体育课实际课时数的保证和课程实施的相关教学文件制订与执行乏力问题。相对于基础教育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而言,该问题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较为明显,一是受制于硬件条件的制约,学校现有条件根本开不出国家所规定的课时数,但又要应付检查而不得不开;二是绝大部分学校领导甚至连体育老师对体育课程的认知都非常局限,体育课就是“学技术、打比赛、增强体质”,没必要像其它课程那样麻烦,只要让学生玩得高兴就行。这种完全忽视体育课程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根本无力承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育人”职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由主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亲自负责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主动与所在辖区的高校进行合作,在3~5年内分批次完成在职体育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工作,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核心考核要素进行落实。3.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结果的指导。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基本投入和教育教学过程规范基本得到保障的学校,在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就应该将课程的注意力放在教育教学结果的层面上进行审视,也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上进行思考。云南省各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能达到该层次的学校数量虽然不多,但他们是各地(州)县范围内的样板,是各地(州)县范围内能够基本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代表。长期以来,由于区域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滞后,这些办学条件相对优厚和办学规范基本成熟的中小学为了巩固自己的代表性地位,将办学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到“考分”和“升学”上面,教育中的“育人”责任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体育课程在小学就与“考分”和“升学”无关,初中阶段虽然增加了体育中考,但也只是在“考分”上面增加了一个科目,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结果也就自然少有人问津。这些在各地(州)县范围内的样板学校,要实效性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必须解决好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结果的价值考量,因为这才是体育课程存在的真正理由。为此,这部分学校就必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养成、就必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就必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并为此创设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的特色化、本土化和多样化的校本体育课程。4.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的指导。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包括校内和校外环境。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不仅在云南省各地(州)县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得到解决,就连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对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学校而言难度自然更大。但要完整、实效性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该问题又不能不适度地面对。因此,针对我省各地(州)县的区域发展水平的实际,我们可以将教学环境建设的突破口选定在校内环境建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存在,同时又是一个承担着整个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目的任务———体育的目的任务,它是一种教育性的课程。[3]因此,它既是校内体育文化氛围的主要构成,同时也是校内教育大环境的核心要素,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场地、器材开发、布置的人性化、对课程教学中的隐蔽课程的开发和重视、对体育教师行为仪表的规范和知识、能力的强化、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宣传、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强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重视师生情感的沟通,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它课程的教师参与到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等措施,实现我们的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的目标,并最终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促进和健身与育人教育价值的呈现。

作者:唐波 郭亚飞 单位:云南红河学院 体育学院

第7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不高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专业型加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素质,以增强他们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但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来看,许多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们在教学中常常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他们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机制常常是短期性和静态性的,缺乏长期性与变化性,这就导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自身潜力与价值的可挖掘性。

此外,在考核方式上,许多高校只是把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地位。这种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的体育教学与新时期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从而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设置上缺乏有效的联系,教师的讲课内容仍停留在竞技体育与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而忽略了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渗透与交叉,从而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不相适应。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使得当前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课本教材还是沿用过去的老版本。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大都陈旧、单一,分支过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同时,由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课时数缺乏合理的分配,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体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内容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体育竞技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教学形式机械呆板,缺乏创新性

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常常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格式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构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显得机械呆板,缺乏创新性。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沿用的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在体育教学实施的四段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而并不注重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常常会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重结果轻过程,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沿用的大都是过去的教学评价标准,即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自身体能为指标,重视学生的运动结果而忽略了培养的过程。由于缺乏对学生态度、情感以及个体差异性的充分考虑,导致许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从而不利于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身差异性的考虑和对他们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性指导,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从而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长时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主要以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竞技人才为目标,这种培养理念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化为培养专业性加复合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加强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教学效率

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竞技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理念的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为新型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目光,重视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变化性与长期性。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以确保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合理设置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增强课程间的有效联系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师要切实抓好课程体系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时,除了要开设竞技体育技能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外,还要将体育课程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如通过增设人文社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体育技能结构进行有效的重组与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要加快高校体育教材的更新,确保教材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强推进体育学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教学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人本化与生活化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固定化与格式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设计流程的实用性。其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师可以加强对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的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网络中教学资源的引入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通过为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从而挖掘出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

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自身素质以及体育技能的了解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优秀层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适当地开展一些具有较大难度的训练活动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自身技能;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为他们制定出中等训练任务,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进发;对于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

(四)重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与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

第8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公共体育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79-01

高等教育运动保障源自于二十世纪时期,并在90年代时期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运动保障中,人们逐渐清晰认识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是以教学质量保障为前提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这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界定,也是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需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系统的构建

目标系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根本所在,它主要包含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针及目标,并包括你完善的组织信息体系及信息控制系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质量规划、管理评估。同时,这项体系还包含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计划、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等,这些计划与方案的创建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只有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信息得到规范与科学化,才能够使课程人才培养得到根本的保障。

(二)组织管理系统的构建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管理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组织整体来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主要包括院校、系、教研部三个监控组织,这三个监控组织的执行方式是根据级别开展监控与分工工作,并对每个级别学生做到负责,组织系统包括指挥与执行系统。只会系统是由高校党委部门与校长所组成,该系统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将院校的教学方针、教学方向定位、教学特色等进行构建与调整,对人才培养方向作出引导,并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作出明确标准。院校领导需对重要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比各级组织需对院校教学质量政策做到全面落实执行。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当中的执行系统主要由教务处、管理部门及教学监督部门所组成,主要执行工作范围是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政策进行完善与创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另外,也需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控制制度等作出制定,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也是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执行,尽早实现保障目标。

(三)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

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能够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控,并能够对不同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组织状况进行掌握,是对教学管理开展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需加强对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视,并根据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监理相应的信息收集系统,以此准确、及时的收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各项信息内容,并将信息内容定期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收集系统当中,其信息主要内容有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学检查信息、监督制度执行状况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等。

(四)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为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以此能够针对性的完善系统漏洞。该评价体系的构建需全面面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各项信息呢偶人,并严格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评估,在体系构建傻瓜,高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向做到明确,从而制定评估方向,这对评估内容做到决定性作用。在评估上,主要根据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标来确定评估内容,尽可能做到客观性评估,避免存在主观性因素。按照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要求,高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规划、教学活动与环境、授课质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开展监督与评估工作,并对结果作出准确分析,提出有效意见,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公共体育课程指标体系作出修改。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该工作不仅需从学科及教学开展,还需面向高校的各个管理层、指挥层以及监督层开展,需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这是有效执行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上,高校可从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四个层面进行构建,以此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能够尽早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赵洁萍,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15-16.

第9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整体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30-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学校各个科目都有着很大的改革。对于高中体育学科的标准,无论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还是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要求;无论是教材的编排方式还是表现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无论是体育课程的结构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有新的调整,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这对于从事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体育锻炼得不到重视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分学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与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生刻苦学习的同时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上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放在主位,再加上高中学习任务重且高考中没有体育这一项,老师和家长不清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体育课课时不断被压缩。

2、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学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一直不被教师和学校领导重视,在课时安排上一周也就两三节,甚至部分学校都没有足够的体育场地与教学专用器材,再加上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教学生,教学手段落后并且教学方式机械化,教师只是一味的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体育技能讲解与演练,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死板式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3. 缺少体育精神的培养

依我国当前形势来看,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现在高中生基本上都是“00后”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是在心理承受能力还是艰苦奋斗能力上意识都比较薄弱。而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只是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吃苦耐劳及团队精神的锻炼,这样一来体育课堂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

二、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课程本身在高中教育中就不受学生喜爱,再加上高考的时候并没有体育这一学科,所以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减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利用其高超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学识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爱屋及乌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适用,学生只有喜欢本学科的老师,才会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技能,增强体质锻炼,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锻炼意识

增强体质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体育锻炼一般都是以集体活动为主,在锻炼的时候学生之间要多沟通从而增加他们间的默契度,最后完成体育锻炼目标,这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为其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做铺垫。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3、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受高考要求的影响,学习任务重,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必然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立一些游戏环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高考压力下变得轻松许多,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游戏的设立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欣然接受教师对体育技能的灌输,寓教于乐,玩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还可以让其获取新知识,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的一般流程为先慢跑、后做操,解散以后男生打球女生跳绳。这样的教学形式太过于死板,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游戏来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了解。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设计一些“贴膏药”“跳绳接龙”“抱球赛跑”等游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增强团队精神,在增进师生关系的时候也暂时性的缓解了高考带来的压力。

4、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学改革应是教学创新与教学实践方面的改革,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灵活度的挑战,又对教师教学实力的考验。依据我国相关教育政策规定,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在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小心谨慎,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过程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在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高中体育教学成效有了明显的提升,体育课程在我国教学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为了保证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借鉴和吸取先进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确保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莫 磊;赵建强;;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