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教学手段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手段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手段的定义

第1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好呢?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

第2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学案导学;教学手段;能力培养;评价激励;当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兴起,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减负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所谓数学的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训练以及数学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笔者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研修、影子实践及返岗实践后,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要在初中数学中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效益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攫取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那么如何体现教材的潜在意义,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若能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问题进行情境创设,那么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笔者借助同学们熟悉的钟表、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如何表示角……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中,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进而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同时知识迁移转化能力也从中得到体现。

三、进行编制预习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效果

众所周知,有效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改变过去学生盲目低效的预习,转而在方法上指导学生,思维上引导学生,有助于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效果的提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学和自学检测三个部分。学习目标的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和方向,课前导学能对预习起到很好的关注和引导作用,自学检测便于学生和教师对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二次备课提供信息;其次,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写预习学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弱的身心特点和既有的知识基础,课前导学要多用直观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预习学案的编制既要注意趣味性,做到知识问题化,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做到问题层次化,尤其是自学检测题的设计,要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精心设计,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取得最大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最后,预习学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发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自学时间,还要注意预习的督促和反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好二次备课,为课堂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较多的实践机会,需要自己动手处理事情,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的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学习做出有意义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自主发展。例如,在双曲线定义的学习中,由于教材直接给出双曲线的定义,而不是先通过图示再下定义,所以应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双曲线的定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讨论后确定了一个方案:用一纸板作为平面,纸板上两个按钉作为定点F1、F2,MN是笔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栓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用一支铅笔在点扣着两条细绳,拉动N端点两条细绳,这样笔套移动,M点的铅笔就描出一支曲线。同样,可以画出另一支,最后由学生根据操作归纳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不仅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通过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索的情境来进行实地测量、制作等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互补和优化,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趋合理。

五、发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旨,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需要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这对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扩展和加深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深度。

六、适时评价激励,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毫不吝惜地给予眼神的肯定和言语的表扬。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比如,对他们多提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七、当堂进行针对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切忌填鸭式的满堂灌,每节课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课堂训练主要是针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是确保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得到反馈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课堂练习比课后作业的效果好很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时间紧迫,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调动思维;另一方面,课堂训练有教师监督,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质量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真实反馈,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再者,教师还可以有选择的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面批,及时对学生给予数学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当堂训练的效果与教师对课堂练习的编排有直接关系。习题的编排一定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教育性原则,做到学什么练什么、低起点、多梯度、快节奏,力求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3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做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做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最后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第4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4-01

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

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认识到: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同时易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有如下优点:

1.1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采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及声音效果,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加深了。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PowerPoint课件中采用自定义动画,同时插入生动的图片及Flas,达到师生教学互动的效果:

动画: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动态的过程教科书只能以静态的图展示,通过展示动态过程对难点的突破非常必要,比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细胞的增殖及减数分裂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DNA半保留复制采用动画展示,能够很好地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采用动画体现过程同时展现易于对比区分。

图片及声音媒体等: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如展示白化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图片,对于红绿色盲可采用检测图片由学生自我检测,猫叫综合症通过带声音的录像,学生印象特别深刻;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比较微观,通过图片展示染色体结构,体现染色体与DNA的关系;DNA双螺旋结构中学生通过图片很快就可以观察并分析其结构特点;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课中,图片让学生对菌落的理解不再抽象。

自定义动作:一个课件中自定义动作的处理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思路。在一系列的问题串中,以及列表中的对比填空,比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对比,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对比可以通过列表由学生填空,然后由自定义动作逐空跳出答案,能够达到很好的师生互动。此外,自定义动作效果也可以用于生物反应过程,如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过程,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采用动作逐步跳跃出反应相关的各种物质及反应产物,并设置反应场所线粒体及叶绿体,很容易观察得到反应在其中的哪个场所进行。

1.2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大教学容量

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大教学容量,可以切实解决课时矛盾。多媒体的使用,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问题化难为易,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前面提及的列表对比,以及数据分析,提前列好可以节省列表的时间,并且设定自定义动作达到互动效果。

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2.1华而不实

有的教师过多使用多媒体平台,信息一现即逝,使学生眼花缭乱,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轻轻松松,课后除了对一些美丽的画面和生动的动画有些印象,对所学的知识点却一片空白,不能完成教学目标。

2.2过度强调多媒体,教学显得单调无力

多媒体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有时一些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虽然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自定义动作的方法,但是教学效果却没有传统的板书过程的好。

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事、费时、费力

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搜集相关的图片、动画等资料。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需要较多的精力体现清晰的思路及教学设计过程。

3 合理使用多媒体的措施

3.1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3.1.1课件构思要严谨,切忌过分修饰

选择好课件资料后,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课件,如应从整体到局部通盘考虑,逐层深入,就像导演一样,在脑子里形成课件的基本框架,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设计课件要虚实结合,主要画面突出显示,次要画面可以作为背景或搭配使用,使整个内容排列错落有致。另外,制作课件要动静结合。如果盲目追求动感,就会显得牵强附会。如:细胞的增殖及减数分裂的过程采用动画与静态图结合,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对几个重要时期的重要变化更加清晰。

3.1.2影像画面要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在制作课件时,对于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要认真挑选,做到精而管用,该用的用得恰到好处,不该用的坚决舍掉,切勿因引用过多的图文资料而削弱了教师的讲授,把教师要讲的内容变成了旁白解说,甚至整个教学过程相当于观“图片展览”,看“录像剪辑”,欣赏“动画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切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盲目、随意,甚至本末倒置。

3.2完善教学过程

3.2.1教学节奏要适当,切忌“走马观花”

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何时使用多媒体,使用多长时间,何处该精讲细练,都应该准确把握,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3.2.2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合,充分利用板书

第5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职业技术教育 应用 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完善,并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系统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对教育观念、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影响。这些特点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其教育内容必然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网页制作、声像多媒体信息的编辑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引入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出发,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借助书本、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这些相对单一的媒体,适合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但要透彻讲明一个设备(或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就有些力不从心,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观的形象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辅以大量实物模型和各种挂图。之后,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投影、幻灯和录像等。这些方法的采用虽比模型和挂图前进了一步。但从实质上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效果还是不理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那么“多媒体技术”究竟是什么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通俗理解:“多媒体技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种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概括起来就是:多媒体技术,即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根据对多媒体技术定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结出其三个显著特点:

1.多种技术的集成性,并且建立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

2.信息媒体的实时性,基本可以说包含了当今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3.处理过程的交互性,即实现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上所说的三个特征,所以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内容更新取舍的灵活性。特别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灵活的动态图形功能,更是教学过程别需要的,这也使得多媒体技术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场所。这种结合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二者相得益彰,必将使传统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三、多媒体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由于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教育特点与其他高校相比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有差异。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设置与市场联系紧密,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技术意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所有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在教学上既有广泛性,又有针对性,在知识理论的阐述上简明扼要,在实践操作方面加强训练。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理实一体”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实践部分占据总课时的大部分,因此会导致理论部分课时不充足,教学任务繁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大降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劳动强度,使教师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除某些章节需要详细叙述外,其余部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听、看、学的同时可以参与演示操作,如此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更全面,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以上对职业教育特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应用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集成了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更优化,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要求的硬件往往以高科技的配套产品为主,其中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最为广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以其明亮的色彩和贴切的音效进行烘托,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精力容易集中的前提下讲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场景教学引入课堂中。在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现场教学时,可利用影视或实物展示开展课堂场景教学。如在对工厂一些设备进行分析讲解时,可以通过拍摄好的现场设备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实物对照式的讲解,把抽象的不易于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让教学更接近事实,克服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6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新型教学环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起智慧型的教学观,用智慧的教学观去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智慧指思考分析、通情达理和寻求真理的能力。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那如何建立智慧型的高中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改革,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智慧,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锻炼思维、增长智慧。

一、教学观念上树立智慧型课堂教学意识

当今学生的心理知识与技能、经验与体会、反映与表现有着众多的共性,如信息来源广泛,知识面较宽,思想自由,自主意识增强等,但是他们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却是极不平衡的:有的学生自主性强,勤奋好学,效率高;有的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不能吃苦,贪图享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充满智慧,不同的命题给不同的学生练习、思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目标去教学,按照不同的速度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同时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人人都能达标,人人都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树立课程目标意识,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

“智”指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慧”指的是学生思维的反应速度,“智慧”指的是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型课堂要求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高中数学除课本知识以外,还有一些隐性知识,如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学科知识的思维和方法,知识的系统化,以及解答习题的能力、认知能力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关注这些潜在的问题,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在态度、毅力和理性精神上得到感受。教学目标不是对课堂情景面面俱到的设定,它只描述课堂大致的轮廓,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各种目标,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给各种不确定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收获。

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没有实践的理论更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知识,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概率和频率的不同,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硬币,亲自动手抛掷硬币10次、20次、50次,甚至100次,并且记录正面向上的结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硬币正面向上这个事件频率的变化,也在心里感受着概率这个定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例如兴趣激励法、集体讨论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武装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学课堂上粉笔、黑板模型有时候很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与具体的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比如函数概念,初中讲的是比较具体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都有具体的解析式和直观的图像,而到高中后,就讲了一般函数的定义以及映射概念,抽象难懂,课堂上比较枯燥乏味,学不好的学生会觉得压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后,能通过多种感知方式,更生动、直观、鲜明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果,特别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以上是创建智慧型课堂的四个方面,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对学习不仅产生兴趣,学到了知识,而且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产生智慧。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郑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3]赵祥鳞,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第7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当前,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通常情况下,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会选择读中职学校。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也不爱学习,并且他们也不了解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等,这就导致中职数学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第一,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虽然数学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会自己完成作业,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着这样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中职学校安排数学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他们没有从心里真正正视数学这门课的重要性。

第二,与普通高中相比较,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较差,大部分学生都是中考落榜的学生,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过中考。当这些学生踏入校门之后,他们认为自己毕业后就是在车间干体力活,没有大出息,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导致中职学校学生的自卑心理较为强烈。

2.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其一,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很多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并不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将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本质上来讲,中职学校开设数学课的目的在于可以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但是由于数学老师并不了解专业知识,这就导致数学教师并没有将数学课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且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毫无用处的。

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并且也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从教学设计上来讲,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案,并且在课堂上也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时间,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新设计的作用

由于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加上很多中职学生认为:他们选择中职学校是为了能够学习到一门技术,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课堂上他们有的玩手机、有的走神、有的窃窃私语,这就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效率。针对此种状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设计,不断创新教学案例和教学手段,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其中,在选取教学案例以及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2)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特征密切相连。如此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三、创新设计的实践探讨

1.创新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案例。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数学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案例,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比如: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导入:某一个超市进了一批货,这批货有面包、饼干、彩笔、果冻、薯片、尺子、橡皮。那么请同学们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子里。此时学生会将面包、饼干、果冻、薯片放在标有食品字眼的篮子里;将彩笔、尺子、橡皮放在标有文具的篮子里。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事例来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又比如:讲解“集合的运算”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蒋乐、王杰、刘勇、李丽;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杰、孙露、李丽、彭湃,那么该班哪位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呢?然后教师让学生将这三个集合分别表示出来,然后再观察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认识到集合的交集运算。

第二,与学生专业知识密切相连的案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比如:讲解“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如果学生所学的专业是烹饪,那么教师可以列举这样一个案例:在毕业之后,如果你们想要自己开饭店,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材料呢?如果学生所学的专业是电子,那么教师可以列举这样一个案例:在家里如何使用电器才能最省电呢?又比如: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时,数学教师可以向电子专业教师借一些电阻,如:1千欧、4千欧、7千欧、10千欧……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电阻之间的关系,最终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2.创新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还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本质上来讲,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新力,但是有的学生不主动思考,这就导致他们自身的创新力越来越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比如: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将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改为“和”呢?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将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改为“比”呢?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教师要进行讲解,这样做既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定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由于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较为抽象,那么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讲解“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时,教材中借助单位圆来进行推导,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单位圆推导公式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推导公式。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巧妙运用“微课”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案例,还要创新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过于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清燕.浅析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2]赵林.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J].职教通讯,2014(3).

第8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数学教学;应用

0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进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把教学媒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人机交互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根据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从以下几方面对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 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讲“曲线的凹凸定义”时,可以设计先在屏幕上出现凹和凸两条曲线,然后分别以动画的形式从左到右出现曲线上各个点的切线,引导学生总结曲线的凹凸定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而且让学生由好奇产生兴趣,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2 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学生的基础、能力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首先在教学软件的编写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学习过程进行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实时交互,把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过程,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由教师单一的讲解、课本习题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人机交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最显著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和学生形成一种图文声色并茂、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

数学是一门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学科,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因此,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使所授知识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利用语言、板书、动作等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借助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来演示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教学辅助手段目前仍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它们的局限性,这些只能演示静态的内容,而要展示动态的内容便无能为力了。多媒体计算机不但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功能,而且还能演示动态的内容,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多媒体计算机能使教学中的内容形成多元的立体结构,结合特写、放大、颜色等手段,再用文字、公式、定律等说明,就能配合教材内容,突出重点部分。运用动画功能能够直观显示物体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在那些关键性变化的地方,可以采用定格,分离出重要内容进行分析,也可以把变化过程慢放,配以文字说明。利用计算机的演示优势,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形象的演示过程,很多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懂,学生易于把握教学重点。例如:在讲“导数的定义”时,利用计算机演示过x0点的割线到切线的变化过程,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随着x无限趋近于0时,y与x比值的极限等于过x0点的切线斜率。生动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导数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还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把难以理解的以及不易观察到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

4 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绘制图形,例题板书,演示操作等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源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使这些教学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定积分的应用”时,求平面图形的面积需要作出围成图形曲线的函数的图像,在以前的教学中,只能由教师在黑板上找到几个特殊点作出草图,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说服力。而利用Authorware的内部函数和脚本语言编程实现动态作图,不仅能进行描点法画函数的图像,而且输入初等函数的参数即可绘制图象,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同时也节省了作图的时间。

5 运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突出辅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的优点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但是在使用时也要注意,计算机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要突出其辅助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时,主要依赖教师如何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将课本知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任何机器也代替不了的。因此,要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手段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问题;对策

一、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面,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中教材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近现代数学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数,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学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较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此外,内容也多,特别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还压缩了课时,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存在问题。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即掌握教材当中的知识技能、理解常见的基础性数学思想和通过数学教学来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当然,这一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仍需商榷:一是知识技能学习安排方面不到位。

(三)片面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新课改是一整套全面、完整的系统性工作,但部分一线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片面、孤立地理解新课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追求自主,削弱教材地位。新课标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这一教学观点,将教材弃置一边不顾,专门将一些生僻、不常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严重削弱了教材地位。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辅导材料的作用,将网络上或是实体店内获得的辅导材料做为了教学主流内容,“以题代教、以题代训”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二是片面追求情境创设效果,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作用本末倒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情境教学的手段来进行知识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氛围放置到一个熟悉、常见的生活环境中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具体执行情境创设过程中没有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内容脱离了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造成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脱节的现象。三是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比如,新课标强调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步骤中要有信息收集这一过程,有些教师死搬教条,不分课程难易程度,一律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收集学习材料,这样在学习一些难度较低的数学课程时,增加了学生负担却毫无教学效果,在学习一些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时,又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时间一长,材料收集过程渐渐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研究初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换,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就来下马威,一棍子打懵,让学生丧失信心。特别是新教材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降低了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大学生的负担。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特点,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从初中知识开始来研究函数,注重分析,逐步过渡,从学生接受情况看,效果还不错。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新课示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在学生进入高中就着力加强了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力度。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整理、反复学习和总结提高”的学习要求,将学生的课后时间作了分解,每天下课前布置好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花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自学,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这样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确保较好的课堂效率。课后做好针对性的巩固强化,对疑难问题、易错题型、解题技巧以及一些经典题目要求学生用专门的记录本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日后经常拿出来看看,加深理解记忆,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长期坚持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由“活”到“悟”,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深处并能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