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第1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般说来,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就体育课程来讲,是指基于学校实际的、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目前对课程资源类型划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综合几种分类方式,将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体育信息资源。明确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产生实效。

二、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个步骤

1、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的调查。对学校已有的或有待开发与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综合的调查,可以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情况,从人力、物力、财力、民族体育文化、体育信息等多方面进行,如人力资源可以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锻炼需求以及学习、锻炼的方式等方面进行。通过调查,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益。进行中学体育课程资源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2、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的分析研究。在对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将学校内外环境中各种类型的体育资源,(1)是否反映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需要;(3)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学习与发展的需求;(4)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5)是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6)是否与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相适应;(7)是否符合学校财力、物力等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评估。

3、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在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对校内外各种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地纳入日常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管理的范围内,以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1)制度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要对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组织结构、职能进行必要的重组和确定,制订出相应的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给以保障。(2)校内外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只有对标准划分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才能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得以便捷利用。对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自然、信息等资源,要分析哪些是我们应该优先开发的,哪些对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和校本体育程建设更具有适应性。按照优先原则和适应的原则来进行整合。(3)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只有结合本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社区等各方面力量,将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4)善于利用学校外部体育资源,形成对体育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支持。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并辐射到周边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实现学校自身体育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怎样开发与利用体育教材?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征来组织和开发教学资源,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师要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把教材与学生的体育健身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与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练结合起来,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合起来。通过教材钻研,彻底改变教与学的行为,以教材为核心,以本校实际为重点,开发和利用更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要树立的五个意识

(1)主体意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成为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运用课程资源的主体。中学体育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利用、去开发,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体育教学服务。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2)成本意识。在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作为学校,需要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必要的开支和一定的成本是需要的。但是,还要具有“低成本高效益”意识。用有限的学校体育经费,最大可能地支持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要从经费的投入、时间和空间的利用、学生学习的效率出发,来考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安全意识。“健康第一”是此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利用和开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时,应以人为本,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加以筛选,确保学生在运用课程资源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时的安全性。(4)交流合作意识。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使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在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之间应注意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教学资料等的共享,无形的资源,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要和他人加强交流。(5)特色意识。由于地域特点、学校体育实际、学生身体素质、教师专业能力等的不同,可以利用与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会具有极大的差异。因此,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发挥地域优势、民族特性、学校特点和教师特点,强化学校的体育特色,展示体育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发展学生个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中学体育课程资源。

总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工作,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给我们留有很大的开发和创造空间,只有广大体育教师都真正参与到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奇.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拓展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储龙霞.论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资源的利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5(3).

[3]赵家祥.知识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4]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5]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6]彭立群.对新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7]向渝.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本质、结构和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8]李龙正.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第2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方法与过程

“天机与云锦”出自陆游的诗:“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尺非刀尺”。在本文中“天机与云锦”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条件。研究怎样“裁剪”这些资源条件上好体育课,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这一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

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全国执行学大纲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很大,以致于不少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执行大纲。结果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3.更新观念,全面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min内的封闭系统。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已被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45min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1〕。”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3.1 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观。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每周2~3次体育课加上学生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过程,包括学生节假日参加的家庭、社区等体育活动过程。学生的这些体育锻炼时间都应当被看作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目前,不少学校的选项课、俱乐部等,就不但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

3.2 拓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空间。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应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人们正在呼吁学校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开放,反过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校外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2〕。近年来,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不少学校都开始积极地尝试开发校外的体育资源。 在关注校外体育课程空间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校内空间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3 开发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素材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这就要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去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仍不失为受学生喜爱的好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还应当经常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第3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福鼎市11所高中学校自然地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福鼎市自然地理特点,提出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方法。以丰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并为福鼎市高中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完善提供一些价值性的参考。

关键词 自然资源 体育教学 开发利用

一、前言

我国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体育课程资源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实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只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来弥补由于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造成的影响。因此,充分挖掘与利用自然地理资源,促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问题是当今一线教师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福鼎市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能为区域同行提供借鉴作用。

二、福鼎市高中学校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现状

从福鼎市11所高中学校的调查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对课程资源概念不清,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对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来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现象非常匮乏,几乎没有学校教师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来丰富课程资源,他们的课堂教学几乎局限在球类和学生体质健康需要测试的一些项目上,模块内容缺乏多样性,这样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领导不重视

由于长期受到高考升学的压力、上级考核以及安全问题的困扰,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关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影响本校声誉的竞技运动。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态度模棱两可,认为学校体育主要形式是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运动队的建设,至于体育课程资源内容如何、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并不重要,体育课有正常让学生活动就可以,没有必要增加其它附设,以免引起不安全。

(二)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新课程改革内容不了解,更没有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意识,他们觉得有完成每节体育课教学即可,至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校有条件或有要求就做,无要求何必增加自身麻烦,就将就好,安于现状,没有创新突破的意识。教学内容几乎局限在篮球、田径,排球和乒乓球等较少;现在由于足球进校园的氛围下个别教师增加足球教学,其它项目几乎无人问津,学校领导、教师都害怕发生意外。至此造成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

三、福鼎市自然地理特点

福鼎市从属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大陆面积约1461.7平方公里,海疆面积约14959.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432.7公里。福鼎境内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到中部和东南沿海的呈波浪式倾斜,除了港口地区有小的冲积平原,都是山地丘陵;又位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天气温暖,湿润宜人,雨量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8.4℃,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8月最多[2]。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良,有山有水,并富有千姿百态的地理地貌,气候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季节性气候明显,对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天然条件。因此,无论何时都可以进行各种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程资源的一大财富。如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利用山地进行越野跑、有氧运动等,春秋季可以组织春秋游,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滑沙、滑滩涂等,冬季可以进行长跑、定向运动、登山等。

四、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方法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弥补课程内容的不足,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从调研中显示,各个学校普遍存在学生人数多,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来弥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转变资源改革理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考虑广大学生的需求,积极转变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所有的发展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深度了解体育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的缺乏。体育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如野外探索能力、游泳、滑沙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世界观。

(二)优化资源意识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内容时应全面优化,做到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向学生宣传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又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下挖掘可利用资源,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由于各个学校经济条件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尽量节省经费的开支,以就近利用资源为主。

(三)评估资源的安全性

学校的安全是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时一定要对资源进行评估,预测难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如:进行水上运动项目要充分注意水源、水质是否受到污染,是否存在传染病区;登山时要预防雨天出现沙土滑坡、塌陷,提防泥石流的产生;沙滩活动要了解海水的涨潮时间、海域状况[4];参加文化节活动要注意人流的聚集与疏散;骑自行车要了解路线交通车辆情况等。所以,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内容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保证资源内容的可控性,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第4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在《课程方案》的指导下,东北地区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充分的发挥了地域的特点和优势,开设了许多极富地域特征的体育课程内容和项目。在原有的冰上课程中,跟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更添加了雪上课程,极大的丰富了东北高校的体育文化。弘扬了东北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可小觑的校园文化特色。然而,在这大环境下,东北高校冰雪类体育课程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和解决方法,依然是东北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难点重点。

一、东北高校冰雪类体育课程设置背景

东北冬季体育文化活动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鲜明的地域性。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引进了东北特色的体育活动,不仅仅使东北特色体育活动得到传承,更是极大的丰富了高校的体育文化、体育课程,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与到冬季运动中来。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之余的体育生活,更提高了学生们的整体身体素质。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东北高校冰雪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场地器材资源的不足。冰雪类运动需要较为苛刻的场地,对器材也有相当的要求,高校虽然设置了许多冬季适宜的冰雪类体育课程,但是在场地和器材方面,是远远不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尤其是滑雪类、冰上运动,都对场地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许多高校在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方面,是无法实现大面积的供给学生使用的。

(二)冰雪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许多高校主要是冬季体育课程虽有设置,但是类目稀少,供给学生们选择的余地很少,没办法做到全方位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冰雪类运动的兴趣有待激发和开发。东北冬季气候寒冷,室外的体育运动对学生们的吸引力远远不如被窝的温暖。学生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们本身对冬季体育课程的兴趣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提高学生们对冬季体育文化的认知,对冬季体育课程的参与度,对冬季体育文化的兴趣是关键中的关键。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质量无法保证。冬季冰雪类课程的设置是一个难点问题,合理的设置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前东北高校的冰雪类项目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满足学生所求的,许多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冰雪类项目的培训教导,在教学的质量上便无法得到保证。

(五)高校对东北冰雪文化不够重视。东北的冰雪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文化活动,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但是高校的重视力度也是明显不够的,很多高校敷衍的设置课程,只要学生完成即过,这对东北冰雪体育课程的开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东北高校冰雪类体育课程教学策略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冰雪类课程是东北高校体育课程的特色内容,由于天气异常寒冷,并且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严苛,所以开展起来也是较为困难的。根据高校自身的条件,确立一个科学的可持续的教学目标。从高校本身的体育教学环境出发,设立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其下设立多个小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任务,一一达成之后,最后达到总的教学目标。以达到东北高校的冰雪类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冰雪类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1.在现今的多媒体教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越发广泛。东北的冬季气候寒冷,如遇大雪大风等不适宜外出锻炼的情况下,可在室内以课件的形式,带领学生们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冰雪运动其极具趣味性的表现力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感受冰雪运动的文化,主动去学习冰雪类体育活动。

2.弘扬东北冰雪体育文化,激发学生们的对东北冰雪类体育运动的兴趣。东北冰雪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极具表演力和趣味性。将东北的冰雪体育文化和冰雪类课程相结合,使冰雪类体育课程更具吸引力。

第5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资源 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8)-0221-02

1.问题的提出

自从夸美纽斯总结和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以后,班级授课制就成为了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将年龄和知识水平基本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全班的学生享用同等的教学资源。由于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多元化,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因此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受到教育,我们不能抹杀一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那么怎样在学生条件不均衡的前提下,使教育资源均衡化?怎样使每个学生都从教育的过程中受益呢?我国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提出来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但是,在体育课堂中到底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呢?到底什么才是“差异资源”呢?在体育课课堂中我们该如何运用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呢?本文用案例法对“如何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利用学生差异资源的教学策略。

2.差异资源概念的界定

2.1差异资源的定义

差异就是指不同点,表征事物相互区别和自身的不同点。它可以分为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对“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用“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解释。体育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既然是“有利”的因素,“资源”的作用就是促进一个事物的发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体育课堂中的差异资源: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正确地认识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异地,合理地将学生所存在的差异,运用到体育课堂中的教学资源。

从对差异资源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差异得到了合理利用它就可以变成资源——差异资源。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差异始终是差异!

2.2差异资源的分类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响教育教学的差异有以下几种:能力的差异,思维的差异,兴趣的差异,性格和气质的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主体差异有:基本上可以分为身体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六个方面。

以上两种差异的分类,主要是从心理学和学生的主体方面的分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集”。从体育学习的角度分类,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不变因素包括认知方式、智力、气质、焦虑程度。可变差异包括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以及和体育基本技能。

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时,首先不能忽视学生的性别差异,其次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差异,然后不能忽视已有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当然还有与体育学习相关的体型和体能差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差异资源分为隐性差异和显性差异。隐性差异就是学生内在的差异。差异资源分类及相关差异因子如表1。

3.体育教师要如何对待学生的差异资源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之前,首先必须认识世界。同样,体育教师在利用差异资源之前,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正视并合理对待差异,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中受益的目标。

3.1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回避,而是要正确地看待。因为差异并不表现为个体本质上的优劣,而只是学生间的不同而已。差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很多都不是学生自身造成的。无论学生起点如何,有何差异,他们在教学上是平等的。教学中不应该有歧视、不公、漠不关心和冷遇,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

正视差异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教学宗旨,学生的差异不能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障碍,我们必须正确看待。

3.2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差异

依据对差异资源的分类,学生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有些差异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差异是可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利用的。体育教学,首先要弥补学生在基本可变差异上的不足,达到基本的发展目标;其次,要利用不可变的差异,促进可变差异的一般发展和个性发展,最终达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总结为: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

3v3如何改变差异

仅仅意识到什么是公平的教学是很不够的,差异教学要在平等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差异教学。即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般发展水平,这是公平教学的实质。

改变差异,并不就意味着缩小差异,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但培养个性有一个前提,必须确保所有学生达到课程的基本目标,这是容不得有任何借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中所有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体育学习目标,这是所有身心健全的人所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也是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如果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在基本的学习目标上讨价还价,降低要求,那本身就是不公平教学的体现。

如果说学生间有差异,只是表明他们可能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教学指导方式、不同的学习进度来达到目标而已,也表明一些具有身体能力特长的学生能够在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有更突出的表现,这就是发展差异而学生间的不可变差异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反映了个体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等,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的,这就是利用差异。

4.差异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4.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最普遍的差异教学形式之一。它把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水平层次,同一层次的学生享受到相对适合而集中的教学指导。(说明:以下提到的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不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水平阶段,而是指一个班级中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

案例1:在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时。教学单元计划的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学习球感,体育教师通过学生的球感,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注意分层的依据不能让学生知道)。第二节课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练习时设置不同的难度,分别进行练习。水平1的学生学习投篮的原地持球动作;水平2的学生在离篮筐1米的位置投篮;水平3的学生在离篮筐2米左右投篮;水平4的学生站在离篮筐3米投篮。评价方案:全班学生都站在离篮筐5米的位置进行测试。

案例分析:从教学公平的角度思考,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场地,同样的教学环境,分层教学主要是避免“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分层的过程由体育教师安排,避免对心理上的曲解,认为这种分层是一种歧视。水平1到水平4的练习由不同难度的练习步调组成。教师根据预先了解的学生差异特点和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对水平1和水平2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觉的自卑感,反而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4.2分组教学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分组类型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友伴分组。

案例2:分组一:将水平1的学生分到组别l,将水平2的学生分到组别2。分组二:将水平1,水平2,水平3三个同学分到组别l;将另外一个水平1,水平2,水平3的学生分到组别2,分组三:若干个关系好的学生分到一组。

案例分析:分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一般技能教学的基本特点。分组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因此分组和分层往往会联系到一起。案例2中组别一的分组形式就等同于分层教学。分组二的分组形式是一种组内分层,组与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组内差异明显。分组三学生自主选择关系好的同学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差距很难控制,有时候组与组之间差距很小,有时候势均力敌。在教学过程中三种分组方法对比研究以后,发现分组二效果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分组二又可以称为组内分层法,这种分组组内的成员都能在其它组找到相应的竞争对手,以促进随在组别的发展。组间竞争和评比,促进了优秀学生尽量拔高,并且促进组内成员提高整组水平,形成组内成员的合作机制,促进基本学习目标的达到和个性的发展。

4.3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身体特点选择学习能力,选择需要学习的体育运动技能。

案例3:学校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立选课的项目。学生每个学期必需完成一定的量的选项。将对篮球感兴趣的水平1、水平2、水平3的学生安排到统一个选项班,由篮球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学生系统地学习与篮球相关的知识。女生可以选修有氧舞蹈、健美操等。

第6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包括教育。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表现在对体育教学课程、体育信息资料、体育网络资源和学生信息成绩的管理上,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让职高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评价及管理。本文将探讨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整合现状,并提出相应提升措施。

关键词 职高 体育课程教学 信息化技术 利用 整合

信息技术的利用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课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对教育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1]。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整合现状

(一)职高体育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现状

目前职高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露天、开放的教学场所,教学方法为老师言传身教,唯一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育水平和技能的训练,几乎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每一届的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没有什么变化,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革新,并且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二)职高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资源

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教学是在体育场或操场进行,体育老师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也没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影像设备的机会,同时职高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并不重视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因此对于体育教学也不够重视,不会积极购买体育教学软件和为体育老师配备专门办公电脑,缺乏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资源。

二、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于它集中了先进的教师经验和规范正确的体育动作还有详细的体育运动解说及示范,熟练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于职高体育教学大有裨益,在当前的职高体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老师传播知识和体育动作,学生只需接受,课堂互动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高,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也会得到革新,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教育,扩大了自身的知识内容[2];最后,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形成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习惯,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创新了思维模式,扩大了知识维度。

三、提高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利用的措施

据上文所说,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教师不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资源的积累。根据问题的类别,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鼓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职高体育教学由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糅合体育课程与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应要求体育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关心信息技术的更新,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作用,除了鼓励教师利用并重视信息技术外,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利用的积极性,掌握先进信息技术。

(二)学校加强对信息技术资源的积累

目前,职高体育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为体育教师配备的信息设备极少,很多体育教师甚至没有办公室或者办公电脑,从这个方面出发,职高在加强体育教学信息技术资源积累上可以做出的改变有:为体育教师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电脑,积极购买教学软件和设备,添置体育教学所需的影像设备还有多媒体设备,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对卓有成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给予荣誉或物质奖励。

四、结束语

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将大大造福于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3]。在职高的体育教学中利用并整合信息化技术,从学生方面而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从老师方面而言,拓宽了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自身的知识内容也得到了更新,创新了教学方法,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创新。最后,从整个教育而言,体育课程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与整合必将带动所有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从而推动所有课程的创新改革甚至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倪,陆春桃.信息化技术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建设[J].高教论坛.2015.01:113-116.

第7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生态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1.生态体育

1.1生态体育提出的背景

人类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由单项转向互动,由分散走向融合的新型关系。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突出,这其中包括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生态的失衡、环境的污染等,这些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之生态体育的概念呼之欲出,它提倡的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体育理念,主张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是从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使人类、自然环境、体育与文化四者相互协调、共生共融的体育实施策略。高校生态体育课程是在合理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下进行适量的、不拘形式的体育课堂活动,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与自然、社会亲密接触,从中获得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与野外适应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传统的体育从人们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是由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组成,其目的是为改善人类生存质量、丰富人类精神的一种特殊文化活动。近年来,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使体育的本质由单质论向多质论转化,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体育的发展重新主张回归本质,贴近自然。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与生态体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主张亲近自然,在感受自然环境之美,塑造和开拓人格的同时,培养出一种珍惜生命与自然景观的情感,体会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进而爱护与人类共存的大自然1。目前我国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仍偏向竞技性,应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生态环境与体育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下,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参与体育锻炼意识。

1.2高校生态体育课程特性

1.2.1自然性

当今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催生了现代体育,其正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推进,却忽视了体育运动最基础的自然内在价值2。高校生态体育课堂是指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在自愿、自由、自乐的原则下,走出原有意义上的课堂,融入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感受自然,提升学生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重视自然条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达到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1.2.2和谐性

高校生态体育课程教学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利用该城市既有的山、水、绿地及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高校生态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选择上,应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污染、破坏环境、不恶意透支资源3,同时做到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1.2.3系统性

高校生态体育课程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多种因子构成的“人――体育――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作为一种发展方法及理念,高校生态体育课程涉及到体育课设施的场地与器材、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要素,学生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并制约着体育环境效能的发挥。高校生态体育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运用系统观来统筹安排生态体育课程的建设,挖掘各个层次对体育的效能,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4。

1.2.4开放性

高校生态体育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空间由室内封闭环境逐渐转向户外甚至野外等室外开放环境。各高校应与周边具有良好体育资源的其他单位、城市其他公共资源,绿地等开放资源达成共享。生态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发展。

1.2.5时效性

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高校生态体育课程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紧扣时代步伐,集约化发展生态体育,以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高效发展的诉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作为驱动课程创新的原动力。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及教改要求,根据自身因时因地制宜而创编所成。奥运理念由“更高、更远、更强”向“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进行了转变,这也为高校生态体育课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

2.独立学院生态体育课程开展模式的建设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仍然偏重于竞技体育教学,重视竞技价值的开发,缺乏生态价值上的思考,对其时效性、功能性的理解有所偏差。高校生态体育课程的开展应紧扣时代脉搏,从而回归体育本质的特点,回归自然,使人-体育-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相互推动与发展。

2.1创建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包含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显现出的态度、情调和精神氛围5。大学生作为倡导与推动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就整体而言,缺乏对生态保护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大多数情况只停留在参与的层面,没有形成独立的生活态度。高校的生态体育课程首先要使学生树立人-体育-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生态体育教育观念,把生态与体育相结合,运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学生群体形成生态体育的活动氛围,从思想上认可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重视生态体育课程。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普及生态体育相关知识,举办生态体育文化节、生态体育知识竞赛、生态体育知识辩论赛等独特的群体文化,加强大学生生态体育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让学生在充满生态文明的校园氛围中改变对体育传统的观念与态度,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2.2建立生态体育的理论体系课程

高校的生态体育课程要高效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体育选修课程,每学期36学时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其中理论课时占4学时,实践课时占32学时。开展初期,教学内容以常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占16-18学时,以生态体育创新内容为辅,根据各高校的办校特点,文化氛围,一切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具有各高校特点的“个性化”本土特色生态体育课程,例如定向越野等校本课程。充分挖掘综合实践课程,利用校友或者社会资源,搭建更大平台,如开展4-8学时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创新的生态体育项目课程,以扩展学生视野。最后,积极拓展新潮课程,紧扣时代脉搏,切合学生兴趣的“潮”课,如远足、登山。定向越野选择在周末进行,安排3-4学时,以满足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与创新意识,同时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进的思路6。同时,根据天气等原因安排一定学时的理论课,借助多媒体教学、校园网络平台讲述运动损伤、疾病与预防等理论知识,让学生全方位、多视角了解生态体育课程。高校以生态课程建设为抓手,自主选择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新潮拓展课程,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多样化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尊重、关爱自然,培养学生形成对待自然生态的正确态度。

2.3丰富高校生态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高校生态体育课堂应把体育教学内容与所处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相互结合。例如春秋天,可设置定向越野跑,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呼吸野外新鲜空气,也可利用周边山地等自然地形,登山望远,远足野营,培养学生室外生存能力和团结能力。冬天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教学,寓教于乐,也可利用校园内的生态资源创编或改编一些体育游戏,以生态为线索,以探险为情境,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应如何保护自然生态,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同时,可以把民族体育的生态元素引入其中,构建高校独特的体育生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自然,场地设施融于自然,更加有利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外部环境优化。生态体育课堂的重点在于民族体育的生态性,教师选择难度系数不大、器材要求不高,例如民间的高脚马、滚藤圈、莎朗舞、竹竿舞等民族性很强的生态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操作简便、自制器材教易,极易普及7,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的同时,也使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具有了地方特色,从而体现了生态特色。

2.4拓展高校生态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依托教学内容而存在,高校的生态体育课程应多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尝试法、观察法、发现法等学生自主型教学为主,并配合分组竞赛测验法,带领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开展民族性很强的莎朗舞等生态体育项目时,教师通过观察跳莎朗的特点,带领学生由模仿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过渡,把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创编队形动作,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动力,提高动作的质量,也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野外的生态教学课程,有情景教学法,其方式是创设情境、烘托气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配合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参与其中,带领学生一同感受大自然,在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挖掘自然环境功效。

2.5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校生态体育课程始终贯穿“健康第一”的原则,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既为出发点,也为最终目标。改变以“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等传统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引入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增强的程度、自身生存能力、社会公德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素质指标,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传统的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学会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体系,淡化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功能,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多元化、全面的发展。

3.结语

高校生态体育课程教学是以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符合人类回归自然主体需求9的一项新兴体育教学模式,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现状,我们应抓住时机,在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使得高校生态体育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刚.评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特质[J].体育科学,2012,4(32):77-82

[2] 王改艳.体育的自然内在价值论[J].体育学刊,2006,6(13):127-129

[3] 朱玲.浅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体育课堂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3,3(9):126-128

[4] 郭荣菊.试析生态体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2,2(34):135-138

[5] 陈彦.体育与环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7):18-19

[6] 林黎华.以课程生态为抓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J].教育导刊,2013,1:(66-67)

[7] 杨雪林.对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95-96.

[8] 谭志丽.体育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8:17-18

第8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摘要:新课改的一大重点就是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本文对体育教学资源开发提出了针对性见解,希望能对基层体育教学有所帮助。关键词:教学资源 体育教学开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体育课的要求要越来越高。但是基层体育课受经济的限制、领导的重视程度等等原因,使得体育教学资源总是不能满足学生和老师们的需求,体育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体育课改中的必然趋势。就如何顺应课改开发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体育教师资源开发

人的因素是一切活动的主导因素,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同样也是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好坏都是由体育教师决定的。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就是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很多学校甚至连专职的体育的教师都没有。所以政府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使之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引导者。

二、体育课堂资源的挖掘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的挖掘可开发的资源,积极的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首先应该是教学形式的挖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很难适应课改要求,所以就要求体育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根据课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不同等等灵活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就是课堂教学手段的挖掘。课改中已经指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很多不足,所以我们就要大胆的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实施于教学中去。如大胆的采用游戏的教学手段让孩子学中玩、玩中乐、乐中学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一物多用的体育器械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发挥无边的想象力去使体育器材尽可能广泛的运用到课堂中去。如标枪可以用来作为投掷以外,还可以用做球门、跳舞的竹竿、可以用做跳高的竿子等等。绳子可以用来作为拔河、也可以用作情景创设中的独木桥等等。

四、合理改造场地、制作简易器材

第9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