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第1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2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摘 要 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我们体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新课程提出的田径改革要求让我们有些教师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样去体现,同时也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对田径的理解匮乏,使学生厌恶田径课。所以我们教师要从自身观念、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田径兴趣、优化课的结构和内容三个方面来提高对田径课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促进田径课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田径改革 体育教学

一、正确认识田径课程改革

自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从竞技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教学重点也从单一的提高身体素质向发展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发展。田径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体各项基本活动技能的水平,而且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田径运动多数在户外进行,使人体能更多的接受自然条件的锻炼,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多竞技项目也都把田径运动作为身体训练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田径运动不仅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更是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田径教学思想的一次冲击,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以“健康第一”、“淡化技能”、“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目标的误解或者理解不充分,导致了他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是应付于表面的教学改革。如有的教师认为上球类课时,学生感兴趣,而田径课,枯燥乏味,学生不配合,教师吃力不讨好,这就出现了田径课难上的想法。这样就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准备田径教学内容,甚至干脆放弃了田径教学;学生也不愿意练那些单调、枯燥的项目,认为田径运动对自己没有用,不如球类来得轻松,田径课成了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提起的话题。

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标田径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法和教学评价上,还采用老式教学和评价体系,重视技术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思想的变化,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怎样上好田径课

田径课程领域目标要求学生要“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淡化技术”等,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淡化或者去除田径技术教学。从新教材中田径教学内容的比例来看,田径教学还是占着很大的比例。如何才能更好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田径教学,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转变田径教学的方法,我们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教学教法的改变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用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田径课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男生喜欢打篮球,我们可以让他们了解篮球中的跑、跳可以通过田径课上的练习来提高。此外我们还可以给他们看看体育明星平时的训练的视频,发挥现在的“明星效应”。

古人云:“教学末见乐处,必不乐学”,由此可见田径课程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田径运动开始教学时,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进入乐学、好学的境界。在田径的枯燥练习中,教师如果能够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来点评,使学生在嬉笑休息的同时又能积极思考,那不仅能让学生迅速从枯燥单调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带动其他同学的热情。其次,教师要懂得激励和表扬学生,田径运动中很多项目的特点注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会很大,例如:一些同学跑的很快但是投掷不行,而一些同学投掷好却不能跑。因此,我们要在各个项目中关心和鼓励那些同学,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长处。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一个目光的鼓励暗示或许会比你讲多少大道理更有效。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多鼓励多表扬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要让他们知道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他,这样才能让他们对田径运动的学习更有持久性。最后就是要从根本上让他们明白田径的重要性,利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给他分析,多参加田径会带来什么好处,他就愿意出来锻炼。我们只有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习田径运动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第3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世界各国为培养创新人才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课改)。生物课程老教材的"难、繁、偏、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老教材注重学生输罐式的接受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等。可见,教材改革是有必要的[1]。

1、高中生物课程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1.1时代的发展要求引起基础教育改革

21世纪不是知识掌握得多就能成为人才的年代。世界各国正以知识的创新及所掌握知识的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体现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从旧教材中强调的理念、体制、手段分别改革到目标、内容、方法的全面变革。可见,我们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经过课程改革从而达到培养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以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与发达国家缩短差距。

1.2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现今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生物科学的发展由原来对生物现象、生物的结构地研究来对生物进行分类,已经发展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利用基因工程使微生物为我们生产各种人类需要的激素、抗体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利用细胞工程为我们人类快速繁殖优质奶牛等。DNA、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亲缘关系的研究的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现今的高中生物课程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学习。随着各学科在教学中的发展、社会中的作用、各学科的相互渗透,高中生物课程已逐渐提到了主导学科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改革高中生物课程[2]。

2、生物课程的课程理念

2.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要想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结构、分类,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了解,进而了解各科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教材,进而改革教学模式、方法,以使学生适应当今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学生才会在将来的就业中能够得心应手。

2.2尊重每一位学生

因为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和起点都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习惯也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给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及乐趣。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所以,现在的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面是多元化的,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前沿"、"科学史话"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现状,同样也提高了他们对该科的学习兴趣。可见,新教材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能学习或需要的知识,所以新教材能兼顾到各层面的学生的需要,即尊重每一位学生。

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1教师是辅导者

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播器,而是通过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获得各方面的技能,这样,教师在教学当中扮演的角色就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了。

介于教师是辅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分析问题;由教师指导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教师对学生所探究的结论的对与错作出科学的判断,指出学生探究的成败的原因,并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评价,肯定其探究的精神、成功的给予鼓励、失败的提出希望和激励。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能够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能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具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

我们的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还会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的,从而适应课改的要求。这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了。

正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的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设计好课堂提问,利用一个个兴奋性的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辅导下由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这样,同样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培养出有创新的新一代。

3.3教师是引导者

我们的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分析,促使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感悟,提高学生对待问题的应对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续教师作为辅导者、激发者之后,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由教师辅导其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等。可见,教师在新教材实施中处于引导者的角色,有利于新教材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3.4通过开发和设计,能使新教材与考纲紧密联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教材的时候,善于开发新教材,结合考纲编写教案,编排课文内容,罗列重难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的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处理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达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考纲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根据教材编写练习,设计出难度层次不同的练习,照顾各层面的学生,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4、结论

总之,时代在进步,教材改革是必然的,在新形势下,按照新时代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我们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时代特点、教育要求等备好课;转换老式教学中的师生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上课;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和能力为目的,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社会实践运用与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线索,分析指出了当前契机下语文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方法。

1 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2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推翻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对新课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著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3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

第5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探究

高中是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到升学考试,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考试和分数上面,教学方式陈旧。新课标的出台,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中英语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1.重视教学创新

高中进行英语改革需要和现阶段应试教育相结合,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如果与新课程标准相背离就失去其本身的意义,造成改革的失败。因此,在改革中需要深入了解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目标的变化。其次,需要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在发展中将学生自身特长重视起来,例如可以定期开展英语演讲或是英语话剧等表演,将学生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2.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将新课标落实到课堂中去,重视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表达。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课堂自进行下放,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独立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充当的角色需要转化,从原本的主导变为辅助,让学生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按照考试内容进行几大模块的训练,包括单词、语法和写作等,但是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经常被割裂开来,即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分别讲解,这就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断层,对学生英语学习体系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影响,影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存在固定思维,造成课堂教学方式的落后,因此在后期教学课程安排中需要重视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听、写、读整体结合进行训练。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就需要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同时,针对现阶段应试教育中重视写作忽视听读能力的情况进行改善,针对性地制定英语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考核目标,让学生自愿开口进行练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落实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是语言类课程,学生只有多说多读,自身应用能力才能提升,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善教学资源和设备

政府和学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源用于教学技术引进和教学方式提升。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需要调查学校教育资源和设备使用状况,投入一定资金对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善。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那就需要先进的辅助设备对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播放,因此在教学设施方面需要完善,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建立教学评价机制

现阶段各高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参考,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应该在教育体制上进行管理,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强化教学评价制度。例如,在学校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尊重学生意见,重视学生思想的表达;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研究讨论,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改进;最后,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学生的教学评价结合,进一步保证评价机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新的发展,将高考和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严格的把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就能积极进行英语学习,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74-80.

第6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一、创设问题的角度。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有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问题?首先,问的出发点是为“学”,具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是学生自己的真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什么的伪问题。例如,我们在共同学习杜甫的《蜀相》时,关于作者对蜀相的崇敬与仰慕都不是问题,很容易就能从首句理解出来,因此呢,学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的使用上。有的学生说作者仰慕蜀相,所以对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描写得颇为幽美,也无可厚非;也有的学生说,从全诗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能看出,作者对这位北伐愿望未能实现的“蜀相”是一种同情,同时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慨叹,自然也就摒弃了第一种看法,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可见,抓住准确的创设问题的角度,对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再现诗歌的情境,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情感。首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配以相应的音乐和图片,在合适的背景音乐下多读多诵,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例如学清照的《一剪梅》时,我们可以配以满地黄花、南雁北飞、梧桐细雨,再加上低沉哀婉的背景音乐,相信学生们一定会非常快地进入到诗歌情境中去,准确地把握作者此时此刻的情感。其次,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画面进行再现,用诗意的语言把某个画面变成优美的散文语段,这样既能准确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情感,同时也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山居秋暝》中有这么几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可设计学生进行改写练习,那么这几句诗歌就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的风光。

三、坚守赏析诗歌的传统,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在教授诗歌时,不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诗歌,因为古诗之所以美,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神秘性,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例如最传统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尤其如此。《望庐山瀑布》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诗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诗人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跟着录音读,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也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感受,美的熏陶。

第7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更新;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设置上也亟须创新与完善,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体育教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讲课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的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比如体适能与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效率下降的关键要素。

2.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地调节教学进度,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的共同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进行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给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练习投篮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进行小组比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学习,制订比赛规则,最后由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做知识的服务者、引д撸体育课程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建立趣味课堂,保障体育教学方案科学性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趣味性课堂,利用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体育实践中,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如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具有灵活教学的优势,“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了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在教学课程上,教师应该做好课节的穿插,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一项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上的创新,保障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体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保障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建立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对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5-01

1 《工程测量》课程现状分析

1.1 课程学时安排

为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各专业新增了专业课程,并减少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工程测量》课程安排总共32个学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测量以及测量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等教学任务。课程学时安排过少,内容过多,开展教学难度比较大。

1.2 课程内容安排

《工程测量》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应该重视将课程内实践与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相结合。目前教学当中,很多教材内容介绍过于繁琐,重点不够突出,从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到工程施工测量面面俱到;或者是只突出测量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工程实际应用方面仅是简要介绍。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不能很好的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1.3 教学成效

由于测量的基础理论部分内容繁琐,知识点琐碎,文字叙述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引进了多媒体授课方式,改进了以往的纯板书教学方式,但是教学成效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幻灯片上的仪器介绍图片、测量原理示意图、测量工作图片仍提不起兴趣,在课程内安排的实验课上对仪器的使用还是很模糊,甚至不懂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导致实践操作能力差。

1.4 学生现状

目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积极性并不高,部分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只是为了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并非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上远远不够。

2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有的《工程测量》教材种类很多,在课程安排的有限学时内,以实用性为原则,需要选用合理的教材,并结合生产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充。以往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普通测量技术上,重点介绍DS3微倾式水准仪和普通光学水准仪的使用,随着测量新技术的发展,应该对传统的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现代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现代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增加全站仪测量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等。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2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适当引入一些工程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不能太过于单调,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适当的引进一些动态演示模型来阐释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合理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介绍仪器使用的过程中,将测量仪器带入课堂,用实物直观的演示该仪器的组成部分及其操作步骤,让学生直观的学习仪器的使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学生在台下做观众,这样会造成课堂气氛的冷清,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回答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成效。

(3)采用案例法教学。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举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仅是一味的讲述书本知识,学生听起来会显得枯燥乏味,适当的引用一些经典案例,会明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环节。实践环节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目前我院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实践项目安排较少,实践项目与实际应用结合程度还不够,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较少,在改革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测量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工程测量》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试仅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试卷进行考核,仅限于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对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考核方式有必要进行改革。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现状,采取理论考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4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师资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技术性强,在测量新技术、新仪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并及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现从事测量教学的教师缺乏相关工程实践经验,难以了解生产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动态,有必要定期到生产单位进修,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还应当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工程测量》作为我院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以上是我们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该课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青松.浅谈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2):193-194.

[2] 任伟.工程测量实训课设计实施与考核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1):158-159.

[3] 张庆伟,张明.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63-64.

第9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类高中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教师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课堂,不难发现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当今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并没有取得多在进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平时只注意“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学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人或事;同样道理英语课堂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某个人,而是取决于全方面。那么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育者平时只注重课堂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学校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在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有的高中学校鼓励教师搞课堂教学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过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英语教师平时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系统原理”,只有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英语课堂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英语学科是一个与实际接轨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语言学科,教师教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应与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相适应。

二、高中教育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有效课堂”“向课堂要效益”为首要原则。

对高中英语教育而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每一堂课的教学要严格按照即定的课堂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所以对高中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重新认识。

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只有英语课堂教学“有效”了,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高中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高中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要全面更新教师英语课堂教学观念

就目前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来说,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但对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关注较少。从这看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重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一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现代课堂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的教学时空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2.着重革新英语课堂设计思路

各专业有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但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无论是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英语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要能着眼于“能力”。很多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不够。

对于每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教学思路,在备课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于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结合。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等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着手创新课堂教学科学评价机制

从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要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要不断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提倡多法并举、古为今用,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