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这样表述: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则在“语文课改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那么何谓探究式学习?
课标解读里这样阐释: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参与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
高中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解释能力,并且我们生活的又是一个整天都在运用语文的社会,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可是,一直以来,我们不少老师和学生误以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科技含量,搞探究的必须是专业人员来做,探究就一定要有发明创造或撰写论著。其实,只要我们面对的知识对自己而言是“新知”,只要我们在这个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知,那么毫无疑问,这一学习过程就应该属于“探究学习”。所以,探究学习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探究的结果也不是一样的,即使你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最终你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这个探究学习还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并不一定要有发明创造或专著等研究成果来体现。
那么该如何引导高中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呢?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置疑意识
何谓“置疑”?即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能够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在面对别人的解答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是置疑。没有思考也就没有疑问,不会置疑也就没有探究。“置疑”可以说是探究学习的开始。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训练,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以标准答案为依归,特别在语文学习中,甚至有的把学习沦为读读背背参考答案,从而逐渐丧失置疑意识。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唤醒他们的置疑意识。
如在教读鲁迅《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预读,在预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读书须要疑,没有疑不叫读书。陶渊明曾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反复强调置疑的重要性,学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问题:
有文章主题方面——文章为啥以“药”为题?有何深意?
有文章内容方面——夏瑜的母亲给他上坟时为何脸带羞愧?
有文章语言方面——文中:(红眼睛阿义)……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里作者为何用撮而不用捏?
……
其次,置疑,还可针对课堂老师或别人的看法
比如,有学生说:撮是可能因为他手里的馒头都是血,用手捏会脏手。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疑问: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他会怕脏手?
对于这些深浅不一的问题,我们语文老师都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当学生能把置疑变成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时,这是探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置疑,才有可能把探究进行下去。
第三,语文探究还需具备行动意识
行动是一切想法的注脚,没有行动,问题还是停留于问题,只有带着问题上路,真正行动起来去寻找原因,探究学习才不致于半途而废。高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具备了置疑意识之后,还必须为解决问题而行动起来,才能使探究学习进行下去。
探究行动可以是独自解决问题。比如学生课前预习中遇到问题,自己独立查字典,查阅相关资料,取得自己的结论,这是探究。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必要时候还可请教同学老师,或者借助网络帮助,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看法,这也是探究。
探究行动也可以和别人合作探究。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程中“梳理探究”环节有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它包括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到科举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如果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势必要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正常学习,不太现实。我让他们采用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群体共同的任务是完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小组每个成员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一个方面的责任,分别负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成员在负责各自任务时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最终在全部同学面前汇报。这样的合作探究,不但能让学生探究活动在短时间里取得较好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语文探究还需具备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是语文探究学习必须具备的一个独特的意识。因为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又离不开文本。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在于,绝大多数的语文问题都产生于文本,离开了文本范畴来探究问题常常是牵强附会。
记得某老师一堂公开课——《孔雀东南飞——焦刘悲剧命运探究》中,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主人公悲剧原因:
婆婆——强悍专制 仲卿——懦弱退让
兄长——见利望义 兰芝——刚烈冲动
结论:性格冲突与个人私利使家庭矛盾无法调和消解,大家的性格共同决定了所有人的悲剧。过于强大的性格弱点会造成人生的不幸。
延伸:性格与命运探究。
刘兰芝的性格悲剧——忠贞、刚烈、冲动、脆弱、固执
焦仲卿的性格悲剧——懦弱、愚孝、忠厚、爱岗敬业(不利于家庭和谐)
演讲:焦仲卿、刘兰芝,你们别自杀!
在这堂公开课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是最具光彩的忠贞刚烈的女子刘兰芝,探究的结果竟然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弱点而导致个人悲剧的命运。同样,焦仲卿的爱岗敬业竟然不利于家庭和谐。
显然,不能令人接受的原因是因为这一结论脱离文本。
我们学校是一所市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全市各初级中学,他们的声乐素质差异很大,而且,大部分高中生已过了变声期,因此,非常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发声训练。那么,如何更快、更正确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更完美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具体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1.1 姿势:人的身体就是歌唱的“乐器”。良好的歌唱姿势能使各发声器官发挥积极作用,能发出优美、自如的歌声。可是,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唱得好,姿势不要紧。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平时不注意,就会养成不良习惯,如,头低看地、仰头望天的,摇头晃脑的,耸肩勾背的,挺腹弯腰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违反演唱的生理运动规律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所以,我在上歌唱课时,就对学生进行严格地训练,训练时经常提醒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用错误与正确姿势进行示范比较,使学生了解怎样才是对的,知道怎样把错误改过来;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并取得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1.2 呼吸: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就无法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就唱不好歌。也就是说,发声是否准确、音质是否优美,以及歌曲的感情表达,如强、弱、快、慢、顿、连、婉转、欢乐、悲伤、愤怒等等诸多变化,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分不开,而且这不是自然呼吸所能做到的,必须经过歌唱呼吸训练才能达到。
在教学过程中,做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时,我都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又称“深呼吸”)进行练习。那是一种运用胸腔、两肋、横膈膜及腹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
为了更好的掌握这种科学的呼吸方法,我经常给学生单独练习以下三种方法。
其一,缓吸缓呼:缓吸时用鼻子象闻花和闻气味那样地吸气,使气息慢慢地吸入横膈膜,控制瞬间后,呼气时张大嘴巴,使气息冲到硬腭处,发出振动声响;胸肋部分尽量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使气息有控制地、平稳均匀地吐出。另一种呼气法是用m闭口哼唱法,呼出时口腔象有打哈欠感觉那样打开,嘴唇轻轻闭拢,使声音在眉心、鼻子处聚集起来,腮部周围微微振动,均匀呼出。在刚开始练这种呼吸方法时,同学们经常出现肩膀向上耸,胸部往上提等一些错误的动作,或者把气吸到小腹部。前者属胸式呼吸法(即“浅呼吸”),后者是腹式呼吸法。这两种呼吸方法都是错误的,它们没有很好的气息支持点,会使声音出现紧张感、生硬感,声音较重,不自如,不灵活。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练声的同时要双手叉腰,感觉吸气和气息控制的状态。练习时,一出现错误方法,就及时给予纠正。我还经常叫学生上讲台来示范,通过对比,有利于掌握正确的吸气方法。
其二,急吸缓呼:急吸时就像突然遇到一位熟人,惊奇地发出“啊”声,倒抽一口气的感觉。吸气时打开喉咙,控制瞬间后慢慢地、有控制地均匀呼出。
其三,急吸急呼:急吸时与急吸缓呼的方法一样;急呼时像吹灯那样的感觉,很用力地吹,或模仿激烈运动后的呼吸感觉。
总之,在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时,强调要认真地练,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练、随便唱。就是发一个简单的音,也要做到情绪饱满地、有目的地体会歌声与呼吸的关系和气息的运用。呼吸还要结合练声曲和歌曲来练习,要按照标记的换气记号来换气,从易到难,逐步掌握。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好呼吸的基本功,才能为唱出自然、流畅、圆润、优美的歌声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及共鸣方法
要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必须先讲解发声的原理。发声的主要器官是喉头和声带。发声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发声器官能自如地调节自己的歌声,用最节省的能量,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我是这样进行发声训练的:首先,运用机械性的张大口练习,整个口腔像打哈欠的感觉打开,上口盖找向上顶天的感觉,下巴部分找向下着地的感觉,上下积极打开。从未练过声的学生,口盖往往是提不起来的,我采取这种方法,使学生逐渐自然地打开,很有效果。
其次,结合呼吸,用aoeiu等几个元音来单独训练或作过渡性练习。在一个八度之内,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或三至五度小跳,分别进行练习。从易到难,逐渐提高。
第三,从中音区开始,耐心反复地练,使中音区的声音能强、能弱,能渐强渐弱,获得自然饱满的口腔共鸣效果。然后分别在高音区和低音区进行训练。在发声歌唱时,口腔应根据音的高低适度打开,原则是音越往高处走,口腔上下开就越大,软腭越自然向上、向后提起。口腔像倒漏斗式的形状,气息保持在深的状态,使声音打到音壁,碰响,然后在头腔引起共鸣,集中一点向前发出。相反,音越往低处走,口腔越慢慢启开,下巴越往下放,以口胸腔为主,自然放松。在唱歌中,只有正确地掌握和自如地灵活运用混合共鸣腔体和发声器官,才能使声音得到美化,从而更优美、更饱满、更动听!
3.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咬字吐字的习惯
歌唱,是用语言和音乐两者紧密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所以歌唱教学,首先要从掌握语言的规律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吐字咬字的习惯。尽管有部分同学受方言影响,某些字音发音不准,总体上讲,高中生的普通话基础还是较好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说话、朗诵,以及有音高、有节奏、有表情地“念”的训练,学生普通话里的方言音逐渐被克服、字音的错误明显减少、字形的变化得以纠正。同时,在强调语言规范化的教学中,结合歌唱的呼吸、共鸣等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了。
4.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艺术。要唱好一首歌曲,不能只强调声音,不讲究感情;也不能只强调感情,不讲究声音。面对一首新学唱的歌曲,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处理歌曲的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内容、风格、速度、力度、表情术语、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帮助他们对歌曲进行精细的艺术处理。只有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精心巧妙地处理,才能增强演唱者的形象思维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才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加完美,才能达到预定的演唱效果;只有上课时多让学生参与分析歌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
5.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形体动作训练
尽管歌唱主要是以美妙的歌声来感动人,但是演唱一首歌曲时,若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就显得过于死板,用适当的形体动作来辅助演唱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形体动作与歌声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放声歌唱时,用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辅助歌声所不能表达的一些情感是必要的。因此,在歌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一些与歌词内容相吻合的脸部表情,以及手、眼、身等一些身段基本功的练习,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为表达歌曲内容与思想感情服务,使观众不仅可以用耳朵欣赏歌者美妙的歌声,而且还能用眼睛来欣赏歌唱者精彩的表演。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听力能力 提升途径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36-02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逐渐深入,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下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开展的英语教学,必须贴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即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素质,只有从根本出发,夯实基础,才能逐渐提升高中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四项中的“听”,作为掌握和运用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能力,其对高中生英语的学习和实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数师生往往重视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轻视甚至忽视听力教学,这也造成了当前高中生听力水平普遍低下、英语交流运用能力薄弱的现状。那么,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务实听力教学基础
众所周知,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首先要具备两项基本素质,即标准的语音基础和扎实的词汇积累。在笔者看来,听力可以分为感知和理解两个过程,感知是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获取,而理解则是基于音意转换上的掌握。可见,引导学生务实语言的基础素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听力教学的品质。
加强高中生听力能力的培养,必须紧抓语音与词汇的教导,为听力能力的实践做下铺垫。有关语音方面,学生必须透彻了解英语词汇发音习惯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规律,包括音素的连贯、弱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口语缩略等,教师可以采用领读或者磁带跟读的方式一一纠正学生的发音。有关词汇方面,教师在训练学生积累词汇的同时,要注重融合记忆,即在学生积累词汇时,教师要让学生张开嘴去读背,使学生在词汇的语音和拼写之间达到一种契合程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实现语音与词汇间的灵活转变,帮助其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
二、营造生动交流环境,引导真实听力体验
真实生动的语言交流环境是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不可缺的因素之一。由于英语的语言习惯和结构组成与汉语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之间的过渡存在着必要的转换和加工,因而要想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就要将其置身于英语语言习惯的真实交流环境中,并引导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之一。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真实听力体验,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教师要善于用标准的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英语语言的交流氛围中,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下,以“听”的形式训练学生对英语的领悟能力,他们的听力水平自然会逐步提升;二是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尽可能地采取英语进行,以养成良好的英语交流习惯。最后一点则是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优秀的课外资源,如经典电影《What A Girl Wants》等,激发学生倾听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入体验了真实的英式英语交流习惯。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听力的熟悉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或者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原声的英文广播,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播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表现,循序渐进,切忌贪多冒进。有关播放材料的选择,推荐使用VOA慢速英语,其听力材料涉及内容广、且高中生的词汇量和听力素质基本能跟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允许不同学生听力能力差距的存在,考虑到大部分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对少数听力薄弱的学生也要多加指导与训练。
三、丰富听力训练材料,促进训练系统全面
高中英语听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事例,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听力训练。例如:
W:Did you see the movie on Channel 6 last night?
M:No,I went to the library to borrow some books on science.Did you see the film?
W:Yes,it was very interesting.
Q:Where did the woman see the film?
A.in a library
B.in a cinema
C.on TV
这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例,但将其转换为英文听力后,部分学生就有可能选择B,会误以为是在影院看的电影。针对这些生活常识上的错误,须通过全面深入的事例训练来加以杜绝。
而除了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听力体验外,我们还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系统化的听力训练,以确保其听力技能的快速提升。在实际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听―答、听―重述和听―复述等三种有效的听力训练方式,而训练的内容则涵盖单项选择、正误判断、回答问题、短文填空、归纳信息等多样题型,只有使学生的训练更全面深入,他们的听力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四、指导听力应试技巧,提升听力应试水准
学生听力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听力试题来检验的。若在听力的应试过程中融入必要的技巧,则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题为例作详细阐述:
W:What?you want another day off?I’m anxious to hear what excuse you have this time.You have been off for your grandfather’s funeral four times already.
M:But today my grandma is getting married again.
Q: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boy?
A.He often finds excuses to be off.
B.His grandfather is often ill.
C.His grandfather died.
(一)学会预测信息,强化推导能力
根据现有的听力选项去推导听力原文可能表达的语意,进而在听音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倾听,这是提升听力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例题的三个选项中可以推测出,听力短文的内容必定与excuse或his grandfather相关,再通过听音内容可以明显发现,休假(day off)是材料表述与the boy相关的主要内容,进而可以明确选项A是正确答案。
在听力测验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从选项中去猜测材料主旨大意,以降低听音的难度。同时,若在听力材料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单词如funeral,学生要懂得利用上下文的连贯意思和语法结构来进行猜测,避免过多地纠结于该词含义的揣摩上,从而忽略了听力材料的真正重心。
(二)捕捉关键信息,提取主旨大意
任何一段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内容,都存在着主次之分,若我们在听音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部分,精准定位到问题的核心,那么解题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要如何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笔者所教班级的听力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被要求有意识地关注听力材料中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信息,以确保其在听音过程中能够对这些内容能产生快速的反应。如在例题中,学生把握到day off这一关键点,很容易就能选出A选项。此外,在听音时还可对数字、时间、地名或but、besides等语意过渡词进行记录,以更好地帮助其分析和理解。
(三)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听力效果
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提升学习自信心和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英语的听音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到听力材料的理解中,这也就制约了其自身听力能力的体现。
要想改善这一点,学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深呼吸、审题预测等,抛开心中的负面情绪和杂念,将精神集中到题目中,为听音的开始做好充足准备。同时,在听音过程中遇到不确定或者未听清的内容时,切不可心慌意乱或犹豫不决,要学会冷静、果断地处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总而言之,听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章法地进行引导。长此以往,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充分适应英语的思维,进而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郝婷婷.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反思及对策分析[J].校园英语,2015(4)
[2]朱友荣.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1)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了。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高中化学教学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针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学习动机策略、自主学习环境营造策略,真正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的能力,真正推动高中化学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重点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单单要使得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实现掌握,而且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相关理论
(一)学习观
从建构主义分析,学习属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说明学习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而学习者是主动接受知识的人,学生往往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因而,学习没有体现出行为主义所述说的情况。对于知识或意义,往往也不仅仅被外部信息来决定的,其实,外部信息自身不存在任何意义。对于意义,往往通过学习者对新、旧知识进行反复比较得出的,实现了双向的相互。对于建构来说,其一,是对新信息从意义上积极建构,其二,对原本经验的改革和组合。也就是说,对于学习,除了接受知识之外,还要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以及不断建构知识[1]。
(二)知识观
我们仍以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对于知识,往往用来解释客观世界的万物,而没有十分准确地说明现实的情况,它成为不了最后的答案,其会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下,逐渐被新的解释、新的假设替代。对于建构主义指出,知识随着时间的改变,也会改变的,所以,不完全适用在所有的情境之中。当人们面对的现实中的问题时,往往不能依据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是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分析具体的对策,对这些知识不断改组、重建、创造[2]。
二、高中化学教学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学习动机策略
学习能够有效地进行,其最根本的动机就是在学习中获得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产生一种渴求,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应该巧妙地进行设问,这样学生会跟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老师的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不能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范围之内,否则提问将会是无效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去,对于化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内心的希望是获取到更多的化学知识,自己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化学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好实验教学。因为,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学生非常喜欢实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做一些实验,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具备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实验,这些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此来不断提升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3]。
2.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感
所谓的自我约束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适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更加关键的是要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确定在学习的整体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多加强自己的自我约束,保证学习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一些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
3.不断加强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构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策略。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对于学生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的时候,需要注意将知识之间进行一个有效地整合和完善,构建一个知识的网络大体系,强化各个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进行自己总结。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试题中得以体现。
(二)自主学习环境营造的对策
1.构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气氛
在化学课本中有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点,作为老师,根本无需在课堂中进行讲授,可以让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在课堂中,老师只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将这些知识展示出来,然后再更深层的深化这些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思考,对于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我要学”。这样,教学再进行适当地指导即可。从而能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建立学生自主讨论的环境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也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能刻意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创设一个和谐地、活跃地课堂,每一位学生都是均等的地位,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探究的能力,对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以一种教学形式进行,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学要多进行思考,多设计一些不一样的课堂形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到课堂带给自己的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现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这两种,一是“合作—引导教学模式”,二是“探索—讨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对于知识点进行不断地实验或者加深理解,更好地学好化学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化学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模式,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有丰富的学习体验,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烦躁的事情,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获取到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将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掌握高中化学课本中的知识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作者:尹江雪 单位: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招弟,谢祥林.对高一新生化学符号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1(03)
关键词:高中生 作文写作 思维能力 培养
引言
当代高中生为了提高自身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主要着力于作文写作方面,提高自身写作能力,也为了能够更容易的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思维是作文的灵魂,高中生只有通过提高自身作文写作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写出技巧高超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努力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高中写写作思维能力。[1]
一、当代高中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实际情况
目前,很多高中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文写作,作文写作能力还比较缓慢,且在写作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审题不清,立意不足,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给出的观点,直接导致文章离题。写作过程中,本应收集的材料,却过于比较单一,直接导致论证方法单一化,而且搞不清主次观点的关系,导致思路错综复杂[1]。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自身积累的作文素材比较少,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知识是单一的为了凑满字数,写出的文章空洞乏味,毫无营养价值。出现这种情况是源于学生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加积累写作素材,或者是因为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导致基本没时间积累素材。高中生在作文写作时,局限于范文的引用,而导致写作时没有中心思想,写出的东西毫无新意,更甚者还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窘况。教师方面,老师对学生写作限制过多,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限制了高中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2]
二、培养高中生作文写作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高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可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使得写作时思如泉涌,信手拈来。指导作文写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克服封闭、单一的思路,促使学生养成发散的思维习惯。例如,以“东施效颦”的故事为例,自由写作。在学生开始写作前,先由教师进行指导说明,故事中有西施、东施和邻里三个人物,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角色进行考虑,思维不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写作。一方面可以从赞赏美的角度,以《论西施之美》为题;另一方面可从东施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劝,以此来体现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这一主题,即以《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为题;或者从邻里的角度出发,劝诫众人切勿失去自我,做自己最好,每一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体,以《做自己就好》为题。这样就大大避免了文章的相似率。再如,以“水滴石穿”为例,大多数同学都会立意为“学习应持之以恒”,但缺乏新意,使得每位同学的作文近乎相似,根本没有特色。那么,在写作之前,可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该例的多角度立足点,如水能击破坚硬的石头,表明“柔也能克刚”的立意;由“滴”字可得出“不要轻视小”的立意;“穿字”表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立意等。也就是说,要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考虑,扩展其概念,才能够得出不同的新意。
2.培养思维求异性
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高中生,其思维极度活跃,好奇心也极强,面对未曾遇见过的难题,敢于探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作文写作过程中,应时不时的向学生设疑,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成语故事或者名言警句,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哲理和警策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例如,以“雪”为题进行写作。同样,绝大多数学生最先联想到的就是雪的洁白无瑕,于是立意为赞美雪的这一特点,赞美雪的一尘不染,亦或赞美雪的大公无私等,毫无新意,此时教师若从旁指点,引导学生从反面角度,则可看到雪的无情,雪的虚伪等。
3.培养思维聚合性
思维能力具有聚合性,能从不同渠道整合各种信息,并加以利用。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将发散性与聚合性相互结合使用,否则,会使得思维过度发散而失去控制。例如,以“某工厂无视人民健康,拒绝解决有害毒气的问题”为话题,进行写作。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两个比较有深度的立意:第一,环境污染严重,急需解决;第二,置人们健康问题于不顾的生产企业是错误的。将这两个立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立意越来越深刻,学生能从材料中整合所需信息,这种能力正是高中生写作当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中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作文写作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改变自身落后的传统思想,倡导学生观察并体验生活,方便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还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能力。然而作文写作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也应善于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并积极向老师请教,向写作水平高的同学学习,扬长避短,争取提高自身写作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林凯.试论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11):12.
[2]韦钰,朱丽萍.生活?思想?语言?艺术――浅谈高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及写作指导方法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8(02):34.
[3]宋婉铭,李英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09):23.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能力;物理实验;问题情境;探究方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着重培养与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主动且富有个性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与态度。”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何种措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物理探究水平与实际能力的显著提升与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物理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一个物理实验问题情境,不但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还能促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从而在兴趣的指引与引导下通过实验对问题进一步分析、推理、思考及验证,而这一过程明显有利于其物理科学探究意识的滋生及实际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空气浮力”这一知识点时,我就通过实验向学生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将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分别放置在天平的两个盘中,此时天平保持平衡;随后,用足够大的玻璃罩将天平整体罩住,并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使其维持“真空”状态。此时,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天平不再是原来的平衡状态,装棉花的一端呈逐渐下沉的趋势。在数学上,一公斤的铁和一公斤的棉花是相等的,但是在物理学上,事实并不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如此一来,便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问题情境,在激发其实验探究兴趣及积极性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他们自觉、积极且主动的融入相关的探究实验活动之中,从而为其物理探究精神及实际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授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切实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切实促进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与进步,单纯依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与教授入手,促使学生在掌握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方法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的更好发展与进步。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这部分知识时,本着教会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原则,我首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影响物体引力大小的原因及因素进行大胆猜想。这时,学生会联想到可能跟物体的质量、距离、物体的化学本质、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等因素有关。随后,我再引导学生既然考虑到这么多影响因素,又该怎么针对他们进行物理探索与研究,比如,这些因素中哪些是真正的影响因素?哪些不是?真正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哪些是次要的?等等。这种模拟科学家物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便为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利于他们在掌握与运用物理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大大发展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保证了良好教学效果的落实与实现。
高中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持有坚定的信心与决心,辅以恰当、适宜的教学方法、策略及手段,促进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科学探究及探索活动。相信,这样才能为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更好发展与进步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从而为更好地推动新课标教学理念、推动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普及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分析综合;鉴赏
众所周知,我们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一、大量收集、缜慎“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为例,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马谡夺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至于泛泛而谈。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二、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审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个性才华,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那么,高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班主任应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
力纳入自己的全部工作计划之中
要从思想品德、学习、课外活动要各方面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班主任不能只着眼于“管”学生,尤其对于高中生不能管得太多、太死,应引导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一般一个高中班级有五十多个学生,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是难以办到的。因此,逐步让学生实行不同程度的班级自治自理,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感、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认识是自主管理的基础,可采取以下方法:
1.让学生参与写自己的评语
班主任在写学生评语前,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定。让每个学生自己总结是培养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从而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自评时,需要思考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评后,班主任组织进行小组评议。通过评议,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奋斗目标,就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
这也是促进学生随时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的好形式。写日记或周记很多时候都是解剖自己、分析自己。只有学生先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才能有效地更新、改造自我,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荀子说的“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是这个道理。
3.写好班务日志
每天由一名学生担任值日生并作好班务日志的记载。可记载当天出现的好人好事,重要问题,解决方法、建议等。学生在记载过程中,要对班集体、对同学进行评议,而在评议别人的同时,又在审视自己,增强了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
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好机会。学生的自我管理,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参与的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让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时间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要完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根据班规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自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
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途径:
1.每次的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主持(学生自报,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理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经班主任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
2.每天的值日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从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反馈班级情况。
3.增设管理岗位,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得到锻炼的机会。
一、环境营造
很多教师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课堂上会显得越来越沉默,这是学生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因为高中生不会再像小学生那样认为自己知道答案后就想着急于表现自己,而是习惯对问题作更深的思索后才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说美术课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往往是受学生欢迎的科目之一,但并不意味着高中生会在美术课上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发言。因此,在培养高中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利用多媒体,在鉴赏传统山水画时,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就容易将学生带入到鉴赏的境界中去。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鉴赏的欲望。比如将韩干的《牧马图》和徐悲鸿的《奔马图》放在一起,设置问题: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教师通过相机引导,让学生鉴赏到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审美表现。
二、运用方法
一幅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形式语言、文化内涵与情感态度的完美结合,因此,美术鉴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从形式、内涵、情感等方面全面的分析,否则,学生只能徒叹作品精彩而说不出所以然,于他们鉴赏能力的培养也非常不利。常用的美术鉴赏方法有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名作,作鉴赏方法的讲解。当然,这几种常用的鉴赏方法其实是互相渗透的,在平时鉴赏的时候,是可以融合起来使用的。比如笔者所在的城市,既有欧式的五星级酒店,又有民国风情的老建筑,笔者将两者的照片放在一起,让学生对罗马立柱拱券和青砖白瓦进行对比鉴赏,理解不同风格的美,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使用了比较式的鉴赏,同时也对两类建筑的形式进行了鉴赏,在感悟的同时,了解了两种不同建筑背后的社会学因素,从而对我们这个城市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三、思想引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一项,提出了不仅要有“发现、感知、鉴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与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是一致的。在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重要阶段,务必要让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审美观。不过,升学压力巨大,让很多学校疲于应付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培养;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传播,让不少高中生无法明辨是非;更有一些化了美的妆的丑陋的艺术,吸引并毒害青少年。因此,高中美术教学中,必须注重思想引领,加大对学生的积极审美取向培养的力度。比如鉴赏名作《蒙娜丽莎》,可以让学生从内容形象、创作手段、艺术效果等各个方面去鉴赏,从构图、比例、色彩、透视、背景灯各个方面,体会名作之美。笔者有次让学生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在展示画作的时候,听到有学生带着蔑视的吃吃地笑。于是大家说明原因,原来,同学们觉得“父亲”这个老农民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贬低的味道。笔者抓住这个意外,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同学们终于领悟到作品的深邃内涵,鉴赏到了作者对父辈的关注与爱,也引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恩与愧疚之情。
四、联系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鉴赏的素材,但如果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则可供鉴赏的东西、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内容每天都在眼前也不会得到合理的利用。比如有学校新造的艺术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馆的构造、功能、色彩的多方面进行鉴赏。当然,高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很强,对于一些建筑的鉴赏,不必完全说好话,可以让学生进行批判性的鉴赏,这反而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比如学习《古代园林》之后,让学生点评当地的园林等景观设计,明白造园艺术的匠心;比如学习《现代山水画》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春游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鉴赏自然的美景。总之,面向生活的鉴赏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将来拥有一个审美人生。
五、鼓励创作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只是听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学生所能够记住的很少,遗忘得也快;相反,如果能够付诸于动手操作,则记忆理解的效果会很好。因此,美术鉴赏不是仅仅落实在观赏、思考上面,同样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前文所述的让学生评价学校艺术馆,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你觉得我们学校的艺术馆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请为此设计草图,并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说明改进的理由。这必然会激发高中生创作的热情。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于融科技与艺术一体的现代建筑的鉴赏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样也会激发起他们的批评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样,在教学民间美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本地的一些手工艺进行制作,比如笔者让学生集合本地风筝、蓝印花布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鉴赏富有本地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