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梅古诗范文

雪梅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梅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雪梅古诗

第1篇:雪梅古诗范文

来到常州工作已有两个多月,刚来的时候就常常听别人说起常州出了个好教师——殷雪梅,之前并不清楚她到底做了些什么事让那么多人记她记得如此清晰,爱她爱得如此深刻,也没有空闲的时间来了解她的生平事迹,然而,这次观看殷雪梅话剧给了我很好的了解她并且学习她的机会。

可以说,我是心潮澎湃的看完这部话剧的,从电影院回来,我不住的回想起话剧中的一个个感人的镜头,眼前不断浮现出这位形象平凡然而又那么可亲可敬的女子:脸上没有丝毫娇柔做作的笑,有的只是面对学子深情的目光,永远都是那么可亲可敬。我不禁泪流满面,面对电脑,觉得我每打一个字都沉甸甸的。为这样一个好教师写些悼念文字着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这个好老师将会是我们人民心中很难抹去的形象,我们会永远记住她,学生们也永远忘不了这么一个为他们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园丁,发自心灵深处的悼念将是永远的,学习她的精神和品质是永远不能停止的。

回忆一下话剧的感人内容吧:

殷雪梅老师从教已经30多年,一直担任小学教师的她平时工作认真负责,象慈母一般的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待他们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越了关爱自己的儿子。

每年秋季入学总有几名智力比较低的小孩,别的教师都不愿意接受,而殷老师愉快的接纳了他们,并且予以他们更多的关心,其中有一名叫陆俊的学生,开学初他竟然拿起一块石头扔向殷老师,就是对于这样的孩子,殷老师反而予以了他更多的关怀,本来有许多生活坏习惯的陆俊在殷老师的“调教”下,几个月后他就象变了一个人一样。

“殷老师说话最算数了!”班长回忆道:有次,原先准备的班级游园活动因下雨被取消了,她当即向同学们做出郑重的道歉。后来,她想方设法排出时间,为大家弥补上了一次游园活动。在殷老师看来,做游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很多问题可以在游戏中发现,在游戏中解决。她经常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城南小学校长蒋英平用赞赏的语气告诉我们,寓教于乐、将教学巧妙融于生活,是殷老师的拿手好戏。她经常把学生带到实际场景中去,启发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对知识的感悟,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而这种方法却是很多老师难以做到的,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何小强同学的父亲早逝,母亲又下岗了,家庭条件极其艰苦,殷老师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也不宽裕,慷慨伸出援手,当别人问及他儿子他母亲每天的生活费是多少的时候,儿子回答不上,而当儿子得知他母亲每天只用一元钱时,儿子愣住了,他只知道母亲平时不舍得买衣服,可是当有学生家庭经济有困难时,她都会义不容辞倾囊相助。

“老师给学生多少爱,学生都会记在心上。”一位学生在作文里是这样写到。和殷老师同一办公室的周涛老师最忘不了的一幕是:疲劳的殷老师中午趴在办公桌上午休,一位同学蹑手蹑脚地跑到老师身旁,把自己的衣服盖在老师身上,紧接着,两件、三件、四件……熟睡的老师身上盖满了花花绿绿的小衣服。

雪梅!我能想象出您是如何日日月月年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辛劳在教坛;我想象得出一群小学生是如何依偎在您身边聆听教诲的感人场面。您为孩子们献出了为师的仁爱和才智,学生也会永远记住他们可亲又可敬的殷老师的!

您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妻子和母亲,您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也许您的丈甚至连您自己都讲不清楚!这就是爱!这才是一个真正懂得付出爱而不求回报的好人。

写到这里,心情又一次低落了,又一个好教师离我们而去了。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损失,也是整个社会的损失!记起一名哲人说过的话:“没有先进科学的国家和民族是衰弱的,将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然而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就会空虚,会异化,就会不打自垮。”雪梅,您短促而亮丽的人生,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您以鲜血、生命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您牺牲时那瞬间的伟大告知了人们:您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创建和谐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我们的教育队伍里,若是有了若干个象您这样的英雄,那么,我们的这个民族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优秀民族!

第2篇:雪梅古诗范文

教材分析

本课剪纸故事是融剪、刻、说为一体的剪纸课,表现内容为人物,表现形式是非对称性的独立纹样。剪纸故事要求学生大胆地直接剪出人物外形,用刀刻划出人物细节,并将剪、刻完成的人物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编成故事说一说。剪纸故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情和了解的故事,借以抒发内在蕴涵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剪纸这种独特形式的学习来和民族艺术更为贴近。

本课采用了大量的学生作业,都是学生课堂即兴所作,内容表现出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亲近感。这些剪纸人物造型大胆简练,对于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很具启示性。

教材中安排了制作步骤、小提示,可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中还呈现了一组人物所用的道具,学生在制作相关人物时可以用这些道具来搭配,借助于道具所体现的工具特点将有助于确认表现剪纸人物的身份。

学习屋中选用了民间剪纸作品《老鼠上灯台》。学习屋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兴趣,可让学生由此出发,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及图书馆的资源,深入对剪纸艺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本课学习内容为剪纸人物,不但要剪出人物的造型,还要能在此基础上挑选合适的人物经组合构成新的画面并编辑成有趣的小故事。

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随意剪出人物的外形,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该让学生抛开对称规则,依靠视觉平衡和对人物形态比例的基本了解,按自己的意愿剪,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人物内部挖剪也有较大难度,可改剪为刻,用刻刀加工细部,可获得剪刀无法比拟的优势。启发学生用刻刀(或裁纸刀)进行剪影的刻划,如刻出人物的五官、服装上的花纹图案等。学生可能首次使用刻刀,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刻纸小训练,如:在其他纸上练习刻画直线和弧线。让学生能了解和适应刻刀工具,做到刻得干净利落,随心所欲。并提醒学生使用刻刀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在剪刻出两三个人物后,让学生根据所剪刻人物的动态神情,将这些人物之间进行联想和组合构图,还可根据需要适当添剪背景、道具,编成一个故事。组成故事画面,是人物剪纸的延伸。贴好后,对大家说一说这个故事,学生一般都饶有兴趣地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也可让两个学生合作,将两人所剪的人物组合在一张画面上,再根据画面所构成的效果编故事,两人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丰富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可对学生的剪纸人物作业和学生所编的故事进行双重评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初始阶段、深入阶段和终结阶段,教师可对学生积极尝试剪制的学习热情加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和个性,看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像和个性成分。

教学选择

本课所要使用的学具如剪刀、胶水、彩色纸等,比较容易准备。在条件较差的地方也可以选用单色纸完成作业,应予注意的是所剪作业用纸应与背景衬底用纸有一定的层次区分,以便画面形象变得鲜明饱满。

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教学时量限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剪纸故事的作业,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一幅剪纸故事的作业,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编制作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

1.教师应提示学生随手剪的时候注意手随心动,心中应想着要表现的人物的动态和特征。可以从头,也可以从脚,或者是自己想开始的任何部位开始剪。

2.剪完人物外形之后再剪刻出人物的细节,例如:眼睛、发型、衣服的花纹等等。让学生尝试用刻刀,要使用垫板。教师示范刻刀的用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可以用对折后剪的方法,也可以用剪刀凿穿后剪的方法。

3.粘贴可以采用局部点粘,即在剪出人物的适当部位,涂少量胶水即可,但要注意贴得平整、洁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2.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画面)

教师讲述故事,课件出示画面。

二、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L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文字草稿

三、讨论、演示分工合作过程

1. (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清三位同学来跟老师合作示范。

2.先分工再进行组合。 (学生讨论怎么分工)

3.教师示范剪刻步骤。

①随意剪出外形。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在这些民间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的细竹和花纹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民间剪纸作品)中闽民间剪纸最常用的花纹就是锯齿纹和月牙纹。 (课件出示)

③组合粘贴。

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

出示几个剪纸人物,你能给他们编个故事吗?

④添加道具。

故事“剪”完了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添加背景、道具等。 (课件出示剪纸道具)

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剪出外形,

课件出示:游戏。

教师投影仪下示范刻出 花纹

课件出示:民间剪纸作品,并放大作品进行分析。

出示剪纸人物范图

课件出示:剪纸道具

四、欣赏:

剪纸故事作品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本组展示板L,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评述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展示板展示作业

五、学生合作完成剪纸故事展示、总结

1.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第3篇:雪梅古诗范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古诗的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尝试性的做法。

一、音像示范诵读,感知诗情

经过小学的古诗文积累,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预习后对所学古诗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往往忽视诗歌的诵读,缺乏情感。

在音像的示范诵读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诵读诗歌,而且在多次诵读中也感知了诗歌的情感,为体悟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时,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解决容易读错的字、长句子的停顿等问题。然后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读这首诗。两个学生读得都有气无力的,没有豪情与悲壮的情感,有的重点词的重音也没读出来。我就追问学生重点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究竟应该怎么读,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打开音像资料播放,学生立即鸦雀无声,认真听读。第二遍时,大多数学生已是情绪高涨,伴随录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感叹。当录音播放完时,学生还意犹未尽,自己轻声吟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我知道学生对这首词的情感已把握得差不多了。可见,音像示范诵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课件拓展内容,体悟诗意

由于教材注释提供的背景资料有限,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重点句子的品味等都很缺乏。在预习的基础上虽然有所了解,但因为农村学生条件有限。不能够深入查阅资料,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诗歌相关的资料要作仔细的准备,并呈现给学生。这往往对学生理解诗歌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多媒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投影上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这相对于以前教师拿着教参站在讲台上费劲地读来说,不仅时间节省了,而且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而为诗韵的品析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

如我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时,在诵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先请学生讲解作者王勃、杜少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学生大致讲清楚了情况,但也有遗漏的地方,于是我运用课件呈现出“初唐四杰”、王勃的生平经历、写作的具体原因以及难理解的一些词语“辅三秦”、“望”,句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等,让学生更详尽地了解这首诗所写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体悟这首诗的意境。同时,也呈现了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了里面送别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拓展了诗歌的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这对中考复习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三、画面展示重点,品味诗韵

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感知情感,体悟意境,更主要的要对诗歌的诗韵作更深入仔细的品析,它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它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时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的技巧,把握诗歌的诗韵,体味它的魅力。我认为多媒体在这方面可以灵活运用,采用展示诗歌画面的重点,让学生多读、多领悟、多思考、多训练,品析诗歌的美点,品味诗歌的韵味,以形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第4篇:雪梅古诗范文

[关键词]拓展资料;紧扣意象;依托情韵;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63-01

古诗是凸显与蕴藏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诗人将真实景物的外在之美,融入自身的感思,将精神与物体进行高度交融,在诗歌语言中升腾出纯美的意境和至美的情感。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内蕴之美,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一、拓展资料,在背景铺垫中走进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在桥梁的这边站着读者,而在那边站着作者。只有借助语言这座桥梁,读者才能与作者见面。”由于时代变迁和地域跨越太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拓展相应的背景资源,为学生正确、快速地走进古诗提供资源支撑。

例如,教学于谦的《石灰吟》时,诗人通过对石灰的吟诵、赞叹,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但诗人想借助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旨,学生是难以从诗歌的语言中感悟到的。在教学中,教师则为学生增加了两项资料:首先,是石灰生产过程的资料,旨在与诗歌语言形成对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了解石灰的特性;其次,是补充关于土墩堡战役的相关资料,了解于谦的生平经历,为学生感知借物喻人的咏物诗奠定基础。在这两项背景资料的整合下,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古诗大意,还深入地了解于谦的性格特征。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以对应的视角关注石灰与于谦在经历上的共同之处,从而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借物喻人上,帮助学生做足前期的准备。

背景资料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学会从诗人所处的时代与经历来审视文本。在背景资料的支撑下,文字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可以相通的画面和内在感知的情感,从而为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诗人内在情怀的桥梁。

二、紧扣意象,在联想类比中品悟意境

诗歌由于语言表达精练,常常选用具有典型价值和内涵的意象表达内在情感。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形成运用意象解读古诗的习惯,仅仅从诗歌语言的表层入手,来理解浅层的文字意义。事实上,很多看似简单的古诗,其实都蕴藏着丰厚的诗歌意境。教师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些内容,才能将古诗教学引向更高的层面。

例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展开教学,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就显得过于简单,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并不协调。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意象学的知识,引领学生圈画诗歌中的事物。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贾岛拜访友人,最后有没有遇到呢?从表面意思来看,作者显然是吃了闭门羹,悻悻而归;但从意象学的角度来说,贾岛虽然没有和友人相遇,但友人所处的环境却给予贾岛精神的洗礼。教师便引领学生紧扣诗歌中“松、童子、药、山、云”等意象,并借助原始的生活经验,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此时,教师再次追问:诗人真的没有和自己的友人相遇吗?学生则逐步意识到丰富的意象已经成了友人内在情怀和高尚情操的象征。此时,诗人已经在精神层面与友人相遇了。

试想,如果没有借助意象展开教学,学生也就难以真正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出的价值意蕴。

三、依托情韵,在抒发倾吐中流淌情思

古典诗词的最大魅力在于运用最简洁的语言展现最丰富、最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从诗歌的自身特点出发,引领学生通过语言这座桥梁,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帮助学生探寻诗歌内在的情韵,从而感受诗人蕴藏在诗歌中的感情。

例如,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创设了丰富可感的情境,并进行追问: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夜晚,让我们的心灵与张继融在一起,你会向这位诗人诉说些什么?张继又会对你表达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整合诗歌内容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有的从历史事件出发,认为遭遇安史之乱,让张继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有的从张继内心出发,表达了自己不能为国家效力的悲怆和离别家乡的愁绪;有的则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张继进行劝慰,战乱一定会得到平息,你的才华一定会得到张扬。

借助联想,引领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感悟。在言说中、倾吐中,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将纯美的情思流淌在课堂中。

第5篇:雪梅古诗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古诗 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15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精华,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逐词逐句讲解意思,然后剩余时间就是机械地抄写诗意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加默写。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而且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这样就完全步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失去诗歌教学的根本意义。

中国的古诗文博大精深,贵在能用极其简洁的字词表示含义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自己的优秀文化,认真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怎么可以随意抹杀学生的诗兴,让他们把学习古诗当作一种负担,一种机械的运转,难道诗仅仅只与应付考试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吗?违背“读诗使人灵秀”这一客观规律,终究体会不到诗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好景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只需学会有感情的诵读、欣赏情趣、明白浅显的道理即可。

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注意力易分散,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因此,我抓住学生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展开教学,向学生直观展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锄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按照预定目标,把学生带入远程教室。我不急于揭题,先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家里的饭桌。学生可感兴趣了,滔滔不绝地讨论着:有的谈到饭的由来,有的谈到菜的由来,有的谈到一家人收割的情景……这时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农民伯伯给禾苗锄草的情景图。学生顿时安静下来,仔细观看眼前这幅图:“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禾苗,一位农民伯伯在太阳下不停地挥着锄头,汗珠一滴滴往下流。”我随机提问:“大家知道这位大伯在做什么吗?”稚嫩的童音异口同声答道:“在给谷子锄草。”随后,我告诉他们谷子的小苗应叫作“禾苗”,所以农民伯伯在给禾苗锄草,简称“锄禾”。通过问答的形式,巧妙地引出题目。我又追问道:“农民伯伯在什么时候锄草,这时干活会怎样?”根据生活经验及对图画的仔细观察,有一个学生抢先答道:“农民伯伯中午锄草,太阳正直射着大地,这时候干活很辛苦,你看农民伯伯的汗珠都滚到土里去了。”其他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表示赞同。这时,我赶忙补充道:“这正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写照。”接着,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诵《锄禾》,再让学生谈谈“饭”的由来。有一个学生这样说:“我们吃的米饭要经过播种――插秧――锄禾――收谷子――再碾成米做成饭,来得多不容易呀!这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能掉一粒饭。”最后,我们一起唱着《拾稻穗的小姑娘》结束了这节课,学生从头到尾兴致勃勃,课后还谈论着今后要把珍惜粮食列入小红花评比。除此之外,我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能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时间可以放在熟读成诵和教学生字词上。

第6篇:雪梅古诗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多媒体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古诗音韵和谐、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能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多媒体教学方式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对课文内容进行阐释、印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引领、渲染作用。

1 创设情境,感知意境美

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也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凄凉孤寂,有的幽静空灵,有的恬淡闲适,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安谧娴静,有的苍凉雄浑,有的辽阔旷远……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要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2 品词析句,剖析语言美

古诗词文字简约,内涵丰富,诗人的创作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往往在一字一句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情境。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应重视诗文的“剥字”“解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所谓“剥字”,就是在解读文本时,应重视挖掘文中的“诗眼”在激发想象过程中的价值。所谓“解句”就是在解读文本时,应重视抓住古诗中的名句、难句来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想象,这样既促进了诗文意境的品鉴,又进行了积累,一举两得。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单一枯燥的讲授法,而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3 讲究节奏,体会韵律美

古诗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整齐、均衡,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做到铿锵有力、字正腔圆,让人听上去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韵美。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上,教师往往通过自已的范读指导学生。但是,同一首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如果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录音,效果会更好。

4 配乐朗读,升华情感美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育的突破口。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的情韵,增强古诗的教学效果,可以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优美的音乐可以淘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在教学古诗时,根据诗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获得美的熏陶,享受美的愉悦。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令人酸楚。当古诗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只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两者揉合起来,就能达到耳听其音,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脑映其像,心生其情的艺术效果。

5 启发想象,语言表达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由于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在古诗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能够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志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艳.小学语文教学月刊.激发想象.品鉴诗意——古诗词教

第7篇:雪梅古诗范文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利用故事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通过讲故事,小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时候,通过故事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讲童话故事,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让学生画出自己头脑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形象。此类故事不但使学生放松了上课时的紧张感,还有个创作的主题,使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丰富,充满趣味。

(二)故事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以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只是用小学美术课本作为教材,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作为临摹标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些枯燥,让学生感到课堂很无趣,不感兴趣,导致学生一上美术课就觉得昏昏欲睡。而将故事教学引入课堂中,多种多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呈现了一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有不一样的体验,都可以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非常新颖,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的知识,还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扩大了视野。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故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包括课前精选故事、课上环节引入故事。

(一)课前精选故事

教师在课前准备故事时就要根据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来精选故事。这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步骤。有些教师不重视这个步骤,课前随便选来故事就在课上讲给学生,但是学生不感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起不到故事教学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在精选故事时遵循以下条件:(1)精选的故事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故事本来的目的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2)精选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这些故事拿来就是让学生听的,必须是学生能听得懂,画得出的,而且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难,学生想得出画不出,又不能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

(二)课堂不同环节引入故事

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1.课中欣赏环节进行故事教学。欣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有故事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把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教师陈述完毕后,还可以挑出一些学生讲讲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审美。2.课中动手环节引入故事教学。比如,需要让学生学习折纸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中国剪纸艺术的故事片,让学生在感叹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之余,更想要自己动手尝试。而且,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产生灵感,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课上创作环节时,教师利用故事给出需要创作作品的主题。这样学生的创作范围更广泛,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情感发挥到作品的创作中,而且还给了学生选择各种表现形式的自由,可以是画画,也可以是手工作品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创作。

三、总结

第8篇:雪梅古诗范文

一、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语言之美

在古诗中,传神的字眼随处可见,它的妙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语言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品味,让学生感悟到: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语言简练,句数整齐,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读起来自然而然产生音乐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如《滁州西涧》,教师可以按诗的特点指导学生用“ /”符号划分节奏,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那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韵律相映成趣。只有让学生根据韵律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

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意境之美

诗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可以出示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浮现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进一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之美。

三、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古诗中有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美好的朋友情,温馨的骨肉情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细心品味,反复诵读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陆游《示儿》一诗,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感。李白的《静夜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体验诗人的爱乡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深。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四、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画面之美

第9篇:雪梅古诗范文

一、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古诗的语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说诗歌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从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入手,审视、体验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美。陌生化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老诗歌言语形式本身的内在价值,它对现代语文语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古诗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强化大量的读,从而让学生感知大量的语言,博闻强记并从中领悟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可否认,我国大量的古诗凝炼、精美地体现了人类原创性思维的智慧。诗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原创性突出地表现了直觉的一面。中外学者都承认诗人的灵感,这是某种原创性思维的顿悟,即直觉在经验和想象基础上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古诗审美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处在人生最佳脑力开发阶段的孩子们在快乐和激动中接受对他们原创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一般智力认知能力走向直观和创造能力、为认知真理走向发明创造提供了一把打开通道的钥匙。

三是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诗歌中有生活的激情、有智慧的积淀、有美的闪光……可以说是人生的浓缩、生活的结晶。千百年来,诗歌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饱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及其人生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是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诗歌是高尚审美情操和精神素养的载体,古诗中蕴含着有益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志趣、人格建树等诸多有益的教育元素。因此,古诗审美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去陶冶情操,而应该把学生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发展看作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更进一步说,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主要表现在美的语言、美的画意、美的意境等几方面。

一是美的语言。由于古诗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因此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声声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在疏通文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的节奏、平仄及韵部,就能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一、四句的“天”“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二是美的画意。我国古代诗人都有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从而使他们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我们仍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为例: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鹏、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令读者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三是美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还十分注重意境美。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以及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三、在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歌的特点予以指导,使他们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要让他们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与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学生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增强以及诵读技巧的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要求和训练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诵读和吟咏,才能进入审美意象的感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从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进而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二是要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美。在古诗审美的诸多特点中,想象和联想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我们知道,王维的诗很多都充满了画意,但即便是这样的诗也仍然会留下空白,需要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去填充。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中就有五幅画面: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这些画面学生要靠想象与联想的参与,才能把它们充实、连缀成一幅初秋雨后的山间晚景图,才能体会出诗中清新、明朗的意境和作者喜爱大自然、热爱纯朴自由生活的情怀。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