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

第1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 瑜伽 可行性

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没有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社会上在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的时候往往从这个学校的升学率、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等方面来评价。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更加紧张的时期,许多学校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得近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例如,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中小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的下降。特别是近十年来,下降的速度加剧。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的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教育部门、学校与体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反思的时候了。

一、高中体育课的反思

高中时期是学生学校最为紧张的时期,学生有数不清的卷子要做,有大考、小考要考,有数不清的作业要写,学校与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许多学校在挤占体育课堂,许多体育课变成其他文化课,学生的生活枯燥而紧张,学生的身心面临巨大考验。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学校的场地、器材匮乏。同时,高中体育课开展不是良好的原因还有,当前的教育对象悄悄发生改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倡导“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中生的主流,独生子女大多在家里受到长辈的溺爱,有较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学生普遍存在怕晒、怕累、怕出汗等。给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南方在夏天天气比较炎热,日光大,更加给体育教学带来难度,并且场地器材,每班体育教学的学生人数较多,一个班有的时候多达60多人,教学组织难度大。这使得我们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特此本人提出在高中体育课堂开设瑜伽的可行性研究。

二、高中体育课堂开设瑜伽的可行性研究

1.瑜伽的定义

瑜伽最早源于梵文音译。原来是驾驭牛马的意思,另外的意思是帮助达到最高目的的某些实践或是修炼。在《瑜伽经》中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瑜伽也也有连接的意思,即把精神、智慧和肉体完美结合起来。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东方古老的健身术,瑜伽在中国主要是在一些道馆、俱乐部等开设比较多,尤其是受到女性人群的喜爱,因为瑜伽有减肥、塑造形体、放松心理,健身的功能。

2.瑜伽在高中体育课堂开设的价值研究

瑜伽在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高中开展瑜伽课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瑜伽课在以前没有进入到各个体育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院校毕业的毕业生,瑜伽教师的缺乏是影响高中体育课堂开设瑜伽课的一大原因。

(1)在高中体育课堂开设瑜伽课不受场地、器材以及炎热气候的限制

影响高中体育课开展的一大原因是,是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试想一个几十名学生的班级在一块篮球场地、几个球,体育教师很难组织与调动学生,有的学生一次体育课仅仅摸到几次球,活动的强度与密度太小,由于受到场地、器材、教师资源的限制,许多体育教师干脆一次课,拿多种器材,采用“放养”式教学,体育课就像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自主运动,没有老师指导,喜爱体育运动,能够抢到体育器材的学生能够运动,不喜爱体育运动、抢不到体育器材的学生只能休息。这对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增强体质的目的都得不到满足。或者是由于天气炎热,阳光强将影响对于那些怕晒、怕累的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瑜伽课只需要一个懂得瑜伽的体育教师,一个录音机、一盘磁带,一块干净阴凉的场地(可以是树下或者是教学楼的阴影处),就可以开展。

(2)高中开设瑜伽课有利于学生舒缓心理压力

瑜伽是静态的,瑜伽主要是通过姿势、呼吸和意念、冥想等方法,调整人体达到一个良好状态,调节人的情绪,它对人的心理、生理、精神、情感等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瑜伽的音乐是舒缓的,回归自然的,教学中通过音乐、呼吸、教师语言、教师形体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冥想将学生带入至美境地。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带来的心理压力。

(3)高中开设瑜伽课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

瑜伽运动量多不属于有氧运动,不会给学生带来由于剧烈运动产生的胸闷、气短、头晕、运动后肌肉酸痛等影响,瑜伽运动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对于调节学生的睡眠状况都有好处。同时瑜伽有减肥的功效,它主要通过均衡食欲和消耗能量,排除体内毒素,增加人的内在能量,燃烧脂肪,同时还有塑造形体的作用,满足高中一些女生减肥、塑造形体的需求

三、在高中开设瑜伽课的策略分析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在高中增设瑜伽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使在高中增设瑜伽课变为现实。

其次,加强瑜伽教师的培养、瑜伽教师是影响瑜伽课良好开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是学校应组织瑜伽培训人员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为瑜伽课的良好开展提供专业的教师队伍。

再次,加强瑜伽教材的开发,教学大纲的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之,在高中开设瑜伽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灵和谐和情感稳定的状态也引导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使身体协调平衡,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德萤.冥想、大脑之瑜伽体验[J].科技博客,2005,(6).

[2]邱服冰.论瑜伽及其心理生理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

第2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自主学习;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37-1

一、研究课题普遍遇到的问题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板桥中学已经开展了多年。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可探讨的内容丰富,学生对热点问题表现出来的关注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表现在侧重选择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等区位因素等等作为研究课题,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实践、社会调查、翻阅资料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但在课题的选择和开展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光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的课题远离自己现实生活,超越了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力范围,可查阅的资料又极其有限,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十分的困难,最后只得翻阅一些书籍、上网下载草草收场,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的来源

1.地理教材内部。

地理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课本上,很多地理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高二地理选修6课本上出现的部分研究性课题:

以上我列出了高中地理课本选修6中的教学内容部分课题,都是课本提出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掌握了课本知识,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2.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地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高中学生适当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诗词中的地理现象、21世纪的交通、住宅区的开发和废旧电池的处理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3.地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课题的选择

1.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研究性学习,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有一种学生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自觉能动性,学生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正是反映其研究性学习的水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能主动地安排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他们还会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实践活动,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从而使研究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要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实践性原则。

研究式学习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练。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小院士”活动,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自己设计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自己去搜集信息,查阅资料,调查实验,自己去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自己得出学习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同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使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

第3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科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低效现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即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塑造,把学生培养成为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倾向日趋明显,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源要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就有关教学策略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策略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对正在学的内容感到好奇,并觉得富有挑战性,产生学的欲望,这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乐学――会学――勤学”的必然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前提。教学是师生间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分享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给予的快乐。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扶者和促进者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营造一种平等宽容、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感到紧张和压抑,他们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自由。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语文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等能力。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老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创设(创造条件)了教学情境,刺激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为学生铺设了良好的自由讨论氛围。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

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总是“猜年龄”、“动物王国”或“狼外婆”等,不仅让学生感觉厌烦,而且落俗套的设置让学生产生教师是落后的老师的错觉,从而对所学科目出现厌学情绪。高中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新颖。但“生动、有趣、新颖”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4、营造多样的科学的教学情境。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力求生动、有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高中生智力的、能力的和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而要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则需要科学地设置教学情境,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的情境就是科学的有效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策略

1、开展学生课堂自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自觉积累生字新词和好词佳句。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及时巡视,适时点拔,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

2、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3、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古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学生进行课堂自我学习情况的反思,学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由自主、合作和探究三者的密不可分的、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的。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在课堂学习想自己所想的,谈自己想谈的,做自己想做的,等等。

(3)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的阅读,分工合作,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竟争夺标"的氛围,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策略

对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斯塔费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课改提出了“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的目标。

1、注重导向的激励性。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外,要重视对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的评价,随时给学生以激励。

2、注重主体的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等参与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

3、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运用“保底不封顶”的不同尺子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优等生可以要求精上求精,而对学习潜能生则可以宽容对待。

4、注重评价维度的多元化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

第4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合作 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意义

探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他们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学生能够从中很好地接受有关科学方法的教育,而且还能够体验到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正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培养表达能力,发展团结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加强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开发的研究,有利于学生筛选适合本地、本校和本人实际的课题;有利于课题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质量。而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实施探究性学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1、与教学同步,选择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双基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选择适合他们探索的小课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高一学生,在学习氯化氢、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就可开发“化学喷泉面面观”的小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二学生,在学习了同分异构体和苯的分子结构后,就可开发“苯分子凯库勒结构简式的前后求索”等小课题,完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热情。有的独立钻研,有的自由组合,集体探究,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推理,演绎归纳,设计实验,动脑动手,严谨执着,成果可观。有的同学还动脑筋,改进了仪器装置,不在烧瓶中集满氨气,而改用浓氨水润湿烧瓶内壁后,倒去多余的氨水,立即插入单孔塞,打开弹簧夹,漂亮的喷泉依然呈现。学生通过这些小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兴趣、带来了欢乐、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能力。

2、自主学习,课外拓展

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相关实验资料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实验演示、逻辑推理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相互探究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自然的倾向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就是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形成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消除课堂沉寂,拘谨等场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言,大胆置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和发挥。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反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图片,实物,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制电池,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一起探讨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洋溢着饱满的探究热情。

4、进行激励评价,强化实践探究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还应该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既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即进行“意义建构”,找出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并从不同的角度串成“系列”、结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学生复习、记忆、应用。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图书馆、实验室、网络乃社会生活中去,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有发散性、开拓性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实践探究,其作用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把探究性学习逐渐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探究性学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去,最终要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更多教师的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风雷. 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J]. 科学大众, 2007,(01)

第5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方法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如果站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角度审视,就能够发现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语文教育概念和性质认知的混乱,为了应付考试,追求短期教学效果导致人文教育淡化;学校为了急功近利,使语文教学僵化,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很美的文章被肢解变为僵化的试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材教学,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调,极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无法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被剥夺,局限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语文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脱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开展高中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方式

探究性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灵活性,现阶段,一些应用较为成功的地区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开展专门的研究型课程,如在活动课程中,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长,设计不同的内容和实施形式,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专题研究课程

这种形式是在语文课程的课时之内,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开始教学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专题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并介绍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如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且教学内容较少,开展议论文专题研究课程,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很多事例表明人类在不断的追求真理,这说明真理是极具魅力的,而议论文作为真理的载体,其魅力表现在哪呢?”进而确定研究范围“议论文的魅力”。通常情况下,专题研究课程属于基本教材的拓展教学,选题方面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第二,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方案。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兴趣,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拟定研究计划与方案。

第三,设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案。将课题分解,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组,通过选举产生组长并协调分工进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制定研究进度计划。

第四,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组织由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题内容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然后为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教师指导各小组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此阶段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前将详细的计划及安排明确,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按小组填写活动报告表并上交,以便教师更好的指导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实时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其灵活选择运用资料信息,并鼓励小组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强化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习惯,从而保证探究课程的质量。

第六,展示研究成果并交流。当专题研究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总结并作出报告。然后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与讨论,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其他启示。

第七,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当课题研究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整体评价。首先,要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包括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研究成果的水平,并设定选题、方案,报告等不同项目的评分权重,采取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其次,对于学生参与研究的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重点讲评,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改善,帮助学生进步。

二、将探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能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通过教材内容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和研究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思路如下:

第一,设立教材单元学习小组和单元学习目标,由小组之间围绕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确定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并向其他同学讲明单元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注意问题,引导学生在早读课或空闲时间进行课文的阅读思考,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每个学习小组在下一单元开课前将问题设计与相关进度做成报告交与教师。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由问题设计者提出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深度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并调整讨论方向。讨论之后,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与讨论结果,进而由教师对此作出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批判性、全面性和鼓励性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陈出新。

第三,在全面讨论主要问题之后解决遗留问题。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其勇敢的提出自己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第四,在每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制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效果。并引导学生写出关于单元学习的笔记或心得,选取较为优秀的进行班级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探究性学习

笔者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发现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经常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探索。问题意识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存在这种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较多,而学习差的学生则没有问题。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吸收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质疑开路,在问题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良好成绩并不是全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思维构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情感,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作者单位:河曲县巡镇中学)

参考文献

[1]田卫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开出智慧的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5)

第6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题

研究性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合理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确定课题范围,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成立若干小组,组成分工不同、团结合作的集体,小组成员充分协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

(三)小组实施计划,教师负责指导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教师要根据每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活动安排、详细报告、活动情况报告表,对于其中的不恰当做法提出纠正,对小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提高小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以强化责任感和确保研究课题质量。(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完成后,课题研究小组要进行小组总结,并形成小组成果报告。各个研究小组在班级进行成果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负责完成最后的课题研究报告。

三、总结

第7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存在问题 探究性学习 学习探讨 总结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56-01

1 关于探究式学习模块的研究

在当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块中,探究性学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与当下的高中素质教学的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对探究性学习方案的更新,有利于学生的核心创新素质的提升。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整体教学体系的贯穿。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块,更加强调学生的信息的处理、整理、归纳及其反馈,更加注重学习研究过程中的重难点,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果。通过对探究式学习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型、探究性学习性、体验性学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当下地理教学模块中,让学生进行良好的地理知识学习的体验,保证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发展意义的分析,保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

在探究性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到自身的教育角色,并且积极进行角色的转变,通过对研究型学习模块的优化,进行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这需要教师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在当下研究型教学模块中,学生的自主性是必要的教学模块,教师要进行组织及其指导的辅导。教师需要进行不同引导模块的协调,保证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健全,充分进行学生的研究动机及其兴趣的探索,进行学生的良好的研究课题的选择,在该模块中,教师要做好指挥作用,保证学生的良好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模块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得到提升,教师除此之外,也要进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也就是教师要深化课题研究的步骤,进行整体研究性课堂的进展掌握,保证针对性的点拨及其帮助,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跑题情况的出现,从而提升其综合教学效益,这同样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引起各位地理教师的重视。重视研究性课题的进展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以防止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跑题现象。

2 探究性学习方案的优化

2.1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

在当下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该途径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的优化,从而满足当下地理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模块,进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在当下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地理趣味性地理问题的研究,保证学生的良好的问题情景的营造,保证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及其探索,保证学生一步步的接近学习目标,进行探究目标的选择。

通过对学生的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引导,教师可以诱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保证学生的良好氛围的营造,保证其民主性、宽松性、和谐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生的感官参与提供的机会,保证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及其互动,让学生进行理论及其实际的联想,进行个性的弘扬,保证主体地位的发挥,保证学生的自主意识的提升,保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体系的健全,进行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保证学生的自我表现机会的提供。

在当下地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比较法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各种地理事物及其现象的分析,进行地理事物发展模块及其趋向模块的分析。又如进行复习等值线专题的开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的知识,教师可以进行等高线、等温线等的联合比较,让学生进行读图技巧及其规律的分析,进行某一专题的围绕,进行不同对象的独立探究。通过对比较法的应用,进行地理事物现象及其联系的分析,进行地理事物的发展模块及其趋向的分析,进行地理事物的本质探讨,保证其积极的创新及其优化。

2.2 探究式学习模块的更新

在当下地理教学模块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地理资源的应用,比如进行多媒体、图片等的结合,展开辅的教学,进行地理教学主体的积极设计,保证不同模块的教学手段的结合。只有进行地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性的学习,通过对直观教学模块的开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的心理共鸣,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状态的保持。

在当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课题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学生的熟悉领域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的控制,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教学吸引力及其教学内容的可探讨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在地理问题提问过程中,要进行问题的层次感、难易度等的控制,保证问题的示范性的控制,保证学生的自主研究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升,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对研究式学习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不同模块的研究式教学模块的开展。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究性学习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3 结语

通过对研究式学习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做好引导,保证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块的开展,进行问题的探究教学,保证学生进行资源的积极学习,保证对先进学习工具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解决方案的选择应用,保证小组协作能力的提升。小组成员间、跨组间、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利用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参考文献

[1] 罗璇清.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7(1).

第8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互相渗透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研究课题:

一、研究课题目的性要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单靠学生确定课题很难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教师的指导尤其重要,在选择、确定课题时首先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要清楚研究该课题要达到的目的。例如:为了克服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和惧怕感,笔者在绪论一节里就选择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及一些重要的物理发现和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很多各种方法去完成这个课题,成功机会是很大的,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所以可以通过对此类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心理放松,消除对高中物理惧怕感,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二、培养缜密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处理模型的基本能力, 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学习物理的难度同步加大。学生的困难主要是学生的模型处理能力较差,所以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是物理现象分析的基本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之模型大致可分为实物模型和过程模型。高中物理属于同一种过程模型的实际物理现象很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共性和差别,归纳常见问题,总结规律。例如:学完力的合成,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力的合成规律。” 又如: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用对比手段去分析电场与磁场的性质。”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不失时机地将能力的依存点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我呈献出来,即根植于教材,读有字书,识无字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中物理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较少,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验并完成实验,是对教材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在选择设计实验的研究课题时,尽可能把教材中的小实验列为首要的课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来确定课题,例如:测量动摩擦因素有那些实验可以实现?伏安法测电阻的常用电路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意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包含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更多的形式表现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课堂,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都搞成活动研究课。课程的开发注重社会、自然和生活实际,立足于教材,以解决问题为形式,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第9篇:高中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探究性 阅读教学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能启迪学生心智,挖掘潜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既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它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而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内涵?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例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合作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做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做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

三、加强学习,转换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