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范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工艺美术运动,而这个运动包括了绘画,雕塑,设计,建筑,首饰,服装,瓷器等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可以说是一次艺术全运动,对于艺术史是空前规模的。就在这次艺术运动中,出现很多知名的艺术家,享誉世界。

一、现代艺术的分类

现代设计包括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产品设计。包括交通工具,机床,电器,家具,加工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处理。

(2)视觉设计。像标志设计,商品宣传设计,电视电影设计,印刷美术设计等。

(3)环境设计。如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庭园设计,都市设计等。以上三点的设计是互有关联,互相综合的。现代设计是应用各种工业原料,应用一切科学手段,材料学,人体工程创造和制作能纳入工业生产轨道的美和用的设计。

二、格罗皮乌斯和康定斯基在艺术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在20世纪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包豪斯艺术设计,在其宣言中提出了让纯艺术的艺术家们和普通工匠们联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他们结合的新产物就是建筑。确实如此,建筑其实就是造型艺术的衍生品,许多在绘画史上杰出的大艺术家们,都在建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把绘画艺术与建筑结合起来,正如米开朗基罗一样。文艺复兴建筑如此辉煌,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平和。到了20世纪,包豪斯设计艺术的出现,现代艺术从此又达到了新的平台,使艺术领域更加广泛,不再限制人们的原有思想。格罗皮乌斯对包豪斯的设想当中,他的其中一个思想非常的重要,可以说从本质上讲,美术和工艺不分家,只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活动。包豪斯艺术没有明确的局限性,从而出现了像康定斯基,克利,穆希这些艺术家。包豪斯艺术大胆创新,思想前卫,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说说大艺术家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在包豪斯艺术教学中对几何形状的精妙运用,极大的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语言,但他一生的57件艺术作品被德国纳粹没收。康定斯基一生艺术多变,经历了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的特色,印象派,野兽派,抽象绘画他都有所了解并且尝试,后来经过多变,从单纯的点线面的模仿尝试到后来的在二维平面上的几何概括图形,他在绘画上的一句名言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绘画。如果要进行写实具象描绘,就必然放弃心灵上的自由描绘,由于他生活在包豪斯艺术之下,所以他放弃了写实手法。而蒙德里安,他主要是进行抽象创作。他在画布等二维平面上进行色块,线条的几何图形的组合,从而达到视觉平衡,逐渐确立自己的抽象画风。蒙德里安是抽象集团的中心人物。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超越感。蒙德里安的这种独特的画风,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特别是运用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进行现代运动的设计师想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最终得出反对装饰风格的纯几何形式。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们致力于从事最新观念和最先进的设计,他们强调一种单一的现代运动的设计方法,即利用现代材料和工业生产技术,以原色红、蓝、黄和圆形以及方形为基础形成纯几何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现代设计也被称为国际风格。这是因为这一新方向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予以的美称。包豪斯设计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设计师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艺术家康定斯基的几何抽象绘画作品,比如色彩的运用,线条的位置摆放,线条的粗细对于设计画面的影响,还有颜色面积的大小对于作品平衡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这些看似不是很重要,其实对于好的设计作品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些也是现代艺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桥梁。

第2篇: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美术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知识,能使美术专业的学生艺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学生深入理解东西方美术的差异,理解东西方美术相互融合借鉴和相互促进,培养学生掌握多种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拓宽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体验,增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对生活中各种视觉形象的思考能力和解读能力;美术学科是人文性质极强的学科,不能单纯视为技术训练,高度重视美术史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多元文化对教学的影响也是全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促进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把它们融合运用到美术教学课堂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改变以往对美术教学的狭义认识,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师专美术系的学生入学前绘画基础薄弱,文化知识储备量少,与多元文化的培养目标存在距离。多数学生对多元文化重要性认识不够,仅停留在单一技术训练的层面,这种片面认识的局限性,会阻碍学生的艺术发展,这与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而对当前学生的现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重视多元文化的学习,充分认识多元文化对美术的影响,认识多元文化对学生绘画技能和艺术素养全方位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在广泛多元文化背景下,深刻解读美术作品

美术教育是人文学科,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绘画的表现形式、技法去分析,更要从多元文化的背景入手去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教师用文化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例如,讲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可以联系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并结合西方美术作品,通过中西对比分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在表现方法、构图透视上的差异,加深学生对中西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在讲解《清明上河图》时,可以重点分析中国绘画和西洋绘画中透视的不同:《清明上河图》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整个作品是长卷的形式,像电影移动镜头一样,将北宋京都汴梁的景物都收入画中,这种独特的移动视点观察方法,展现了北宋经济繁荣、广阔壮观的社会面貌。这是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无法呈现的,因为焦点透视在表现场面上是有局限的。焦点透视建立在固定的视点中,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而中国画的透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透视规律,和中国画形和色的技法相吻合。西方绘画则重视写实,描绘背景符合自然的环境。比如,在俄罗斯画家的《伏拉基米尔路》中,画家利用焦点透视原则,把通向西伯利亚的道路如实描绘,起伏不平、弯曲深远,更通过这样构图加深了主题思想。再如,讲中国山水画时要与西方的风景画进行对比讲解,分析不同地域、民族审美的差异,造成了二者在表现方法的截然不同。中国画在描绘山水画时,也和西方的风景画不同,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家可以“驱山走海”,把千百里的山川景物都组织在一起。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峰峦坡石,多有起伏变化,云树苍苍,疏密有致。其间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有渔舟,有山桥,有平沙及溪山深远处的飞泉,展现内容丰富,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的艺术效果。而在西方的风景画中,主要描写对特定环境、时间、光线下的景物状态,不能像中国画那样自由地发挥。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花园里的妇女》就是表现阳光下强烈的冷暖对比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中西对比、讨论、师生对话等学习方式,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二、树立多元美术观念,了解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

提高对东西方绘画的认识,学生要明确认识到当代存在两个绘画门类。一是源于欧洲的西洋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二是源于我国的中国画,包括工笔和写意两种形式。这两种绘画在造型、美感追求、色彩、构图及解剖学和透视等应用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特别指出,这两种绘画在材料工具的使用上也是不同的。西洋画在美感的追求上,在物象形体的塑造上,追求写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魄力。西洋画在表现方法上,运用明暗的表现手段,使物象具有立体感、空间感、质量感、色泽感以及光线感,同时还赋予了绘画形象具有丰富的层次,含蓄的韵味和逼真的艺术效果。西洋画在色彩的表现上非常突出,运用条件色表现物体在光源、环境相互影响下的真实色彩,描绘出的物象真实感人,令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西洋画在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应用上非常科学,在透视学上,应用焦点透视,把画面的物象体积控制在一个焦点范围内,突出了物体的体积关系、空间关系,从而使画形象具有真实的美感。西洋画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也有鲜明特点。西洋画包括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工艺美术等门类,使用的工具源于欧洲。由于技法和造型的特点,决定了西洋画的工具和材料与中国画不同。油画使用不同型号的笔。猪鬃笔笔头平扁像刷子,笔毛坚硬适合厚涂法;软毛制成的獭毛笔和狼毫笔,适宜细软的画布;也有圆头笔适合画线条,如树枝、草之类。西洋画中的水彩、水粉都是画在纸上,而油画是画在粗细不同的画布上,版画是木板、石板、金属板制作,拓印在纸上。中国画是东方文化的结晶,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画在造型的美感追求和表现上是与西洋画不同的。中国画是用线描来表现形体,而西洋画的基础是用素描和色彩的方法来塑造形体,中国画的造型原则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不是纯粹客观如实描写,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实质。中国画色彩的表现上,多用固有色把物象画得十分精细逼真,多用概括象征性的色调来表现宏大的构图场面。中国画在透视学的应用上,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千里江山图》,以长卷的形式,把祖国锦绣河山描绘得雄浑壮观、气势磅礴。画面中连绵的群山、浩淼的江河湖水、亭台楼阁、茅屋村舍、驶船、行旅、飞鸟等都巧妙地组织安排在一幅画中,表现手法尽显“咫尺千里之趣”。这种透视远远超出了人的视野范围,是散点透视应用的典范。国画在工具、材料的应用上也和西洋画不同。国画的用笔是我国特产的毛笔,有不同型号与材质。其中狼毫多用于勾线,而比较松软的羊毫笔多用于渲染涂色。中国画使用的生宣纸和熟宣纸也是中国特产,熟宣纸适合画工笔画,描绘的形象细致入微,而生宣纸适宜水墨画,描绘的形象生动概括。国画在绘画技法上也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形式。工笔画把物象描绘得工整精细,结构明确,轮廓清晰,在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刻画中都十分精细、富有情趣、栩栩如生。写意画用整体的观察方法,概括地使用笔墨技巧,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等方法,以及浓淡不同的墨色来表现形体,把物体的质感、空间感、虚实、远近都表现出来,虽不像工笔那样细致入微,却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突出,生动自然。中国画与西洋画经过互相影响和借鉴都得到了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国画吸收了油画的长处,在物体人物的造型上都加强了体积的描绘。而近些年来各博物馆的全景画则是油画吸收国画散点透视的具体体现。

三、在基础教学中注意多元学科的渗透和联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美术与其他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美术中的色彩与光学有关,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就是从光学原理中得到的启发,重新认识自然界的色彩,对能改变固有色的阳光进行了研究,发现物体在阳光的作用下真实的色彩,改变了欧洲油画的色彩灰暗沉闷的面貌,开创了条件色的新时代。绘画的抒情性常常和音乐、诗歌相通,我国著名油画家吴冠中,在他的风景画别强调油画色彩的用笔技巧和音乐感。在他的画作《札什伦布寺》中,淡雅的暖灰色、秀丽挺拔的树丛和一排沿墙而走的人物,这色调是和声,线条是节奏,条条点点构成旋律。描绘在和煦阳光下的景物,运笔柔润,体现了风景画是见景抒情,而不是局限性地见景画景。画中有诗,是中国绘画普遍的品性,将诗文、书、印与绘画融为一体,是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诗、书、印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题画”的要素,在画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诗情画意相映生辉。清代画家奚冈的《晚晴图》,山水间没有画人,然而由于作者题上“隔岸游人何处,数声鸡犬夕阳残”,观者“读”此画时,似见游人徜徉于山水间,正所谓“题诗之妙,在于使画尽而意无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诗词歌赋等不同的学科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综上所述,美术学科只有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联系,才能使学生提高绘画技巧,画作生动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

四、利用多元文化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只有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具备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把绘画的主题突出表现出来。美术专业学生还要了解创作过程是多元统一的,是构思、构图、生活感受、绘画技巧等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作用,只有把这些因素融合到创作中,才能提高创作能力。

(一)形象构思

美术的形象构思是通过绘画的造型方法来完成的。这些形象不是虚幻的,而是来自于生活的真实形象。在基础课中,安排室外写生、速写来记录生活中的形象,这对创作是有好处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应随身带着速写本,多画一些生活中的场景,特别是人物运动的动态速写,以锻炼观察形象和迅速把握人物动态特征的能力。一些学生在画运动中的形象时,觉得非常困难,这就是因为在基础训练过程中缺少速写训练。默写在创作中也非常重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尤其重视默写能力,比如《清明河上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画家目识心记绘制的经典作品。

(二)构图

构图就是把生活中的很多形象联系在一起,放进同一个画面中。其中人物、事物等,都要处理得当,呈现生动、完整的艺术形象。构图对画面所起得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阵布势”,为我国绘画构图理论创造了高位置的起点,开辟了广阔的范围,显示了古代画家对于构图能量的真知灼见。之后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经营位置”,指出构图与形、色、笔、墨等其他形式要素的联系。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强调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一些构图练习,并欣赏一些前辈大师的构图方法,提高构图能力。

(三)创作源于生活

美术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选取题材,是我们在创作中遇到的难题。首先,应指导学生如何看,不能从概念和主观想象中出发,不但要对传统文化全面修养,还要对生活全面修养。一些学生缺乏生活修养,始终找不到绘画题材,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利用优秀的作品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题材。法国画家夏尔丹创作的家庭风俗名画《餐前祈祷》描绘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在准备好午餐后教育两个孩子做餐前谢恩祈祷的生活情景。整个画面画风朴实、造型严谨,色彩上以褐色作基调,使用白色、蓝色、棕红色的柔和对比,营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典型环境。这幅画取材于社会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却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

(四)绘画技巧

绘画技巧与美术创作是相互联系统一的,造型能力的强弱决定创作作品的优劣,所以美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重视造型能力的提高,只有把素描、色彩、解剖、透视等多方面的因素都融合到创作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反之,如果造型能力太差,即便对生活感受很深,题材很新颖,也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提高造型能力,首先要学习素描,因为不能深入学习素描就没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就谈不上创作。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画家无不具有高超的素描造型能力,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徐悲鸿等,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学习素描,把构成素描的形体结构、明暗色彩、比例、解剖、透视等多种因素都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力和表现力。此外,要重视色彩在创作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用色彩塑造形象的能力,认识光源色和条件色,培养对色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对美术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多元文化对美术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探索出了适合美术师范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只有建立在广泛多元的基础上,把多元文化融合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体会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情趣,提高对美术多元性的认知水平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浴.西方美术史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

第3篇: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时代;畅销书;版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19-01

数字时代新型出版物电子图书正逐步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传统书籍曾经的主流地位不再,甚至连图书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价值也遭动摇,如何使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艺术的独立存在变得异常重要,本文积极探索富有书卷气和文化内涵、具现代感又不断创新的版式设计新方向,增强书籍对读者的吸引力,提升传统书籍的整体形象,全面提高国民阅读率。

1 版式设计概述

所谓版式设计是指对原稿进行图表、体例、结构、层次等方面的技术性处理,也是将各种文字、图形及其它视觉形象等进行排列组合并表现的一种设计方法,是书籍的内文设计与装帧、开本、封面等形式协调,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目的。恰当的版式设计可以传递书籍内容信息并使读者获取美感,使书籍更加吸引读者。

2 数字时代下书籍版式的设计与发展

数字化时代空前的信息获取空间和信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过度丰富、良莠不齐的信息来源使大众陷入了一种视觉迷乱的状态。“视觉迷乱”在这里是指当前多元背景下书籍版式设计出现的风格多样性、技术性以及先锋实验性等特点,版式从传统的静态发展为动态设计,固化的视觉编排延展为互动形式的可变设计。从视觉信息不同的承载形态和革新样式中,积极探索书籍版式设计的新发展,对推动我国书籍整体设计的发展和提高全民精神文化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2.1 体现书籍的书卷气和文化感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一种特殊商品。中国的书籍设计传统极具文化气息,它采用竖版、宣纸和线状形式,散发书卷气和文化味道,抓住这一精髓是今天版式设计的基础。然而当下设计业内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很多年轻设计师,惯用英文字母编排,认为中文字老土、不具设计感,在很多版面中都将中文处理的很小或避免使用中文,这是对书籍装帧传统的粗暴割裂和破坏,优秀的版式设计是基于书籍所体现的文化传统,而不是对外来设计的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

2.2 体现书籍的设计创意

设计构思是设计者思维水准的体现,也是评价一件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设计者可通过纸张质地、图文等视觉要素表达心理感受,例如采用不同的纸张,以纸张的质地和给接触者带来的触摸感受形成某种隐喻式的表达或心理暗示,对书籍内容进行一种外象揭示;再如在文字设计上可进行大胆的图形化构思,或将文字转化为点、线、面的意象,而不拘泥于其内容上的意义;或是使图文达成和谐整体,文即是图,图即是文;抑或将文字与具象形态组合即对文字进行形象化构思。综上,通过对文字的排列组合、打散重构等各种形式变化,用创造性的文字图形传达不同的书籍内容。

2.3 体现书籍的个性

版式设计应体现书籍本身的多样性思想,以传统书籍的版式设计为例,可先放大书籍的传统因素,再融入时下时尚个性元素,以现代技术手段表现,在此过程中,允许版式设计稍显稚嫩或不够完整,太过娴熟易流于对形式的表面追求,缺乏版式设计应有的探索性和实验先锋性,在程式化与实验性之间寻求恰当的结合点,设计雅而不腻、艳而不俗的书籍。

2.4 反对形成风格

书籍本身的体裁风格多变,应避免形成某种固定的设计风格,比如对于传统书籍的版式设计,可从中挖掘现代设计语言,既保持书籍内容原貌,体现文化品味和书卷气,又传达时代气息,而非纯粹做仿古品;而卡通、电玩类书籍则主要表现其前卫、时尚的先锋性特点,可以灵活的文字变化、精美的视觉符号和动态图形给人以充分视觉刺激,满足视觉欲望。总之,版式设计应在吸纳书籍内容基础上,善于鉴别、界定其不同点或突出之处,将众多书籍通过不同风格的版式设计传达出各自不同的意味。

3 从畅销书类型看数字时代版式的设计及发展

3.1 从《美丽教主之变脸天书》看生活保健类书籍的版式设计

关注生活品质已成为当下大众的一种生活理念,生活保健类图书一跃成为书店销售主流,其版式设计呈现出多元变化。以伊能静《美丽教主之变脸天书》来看,该书采用无版心设计,色彩艳丽,图案、装饰物和文字等均为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繁复华丽风格,整体营造一种华贵优雅、高品质生活的氛围;并大量选用摄影图片,以摄影的真实性获取读者的好感和信任,引发读者对自身参与书籍内容以及后续效果的种种联想;封面文字用宋体结合卷花图案,传达女性的浪漫雅致情结,正文以黑宋体为主,大标题为黑体,小标题为红宋,极简的文字变化引导读者关注内容信息;细节处设计有卷花藤蔓图案作为符号元素,贯穿书籍每版的左排在书口处,全书版式设计营造了轻松休闲、自由开放的意境,文字、色彩、图形、版心等各要素的设计都紧密贴合书籍传播美、影响美、借鉴美的主旨,重视与读者的心神交流。娱乐生活保健类书籍因其真实手感、审美享受和方便即时的阅读特点定将拥有众多的读者群。

3.2 从“百家讲坛”系列书看传统经典文化书籍的版式设计

“百家讲坛”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易中天的《品三国》开创了传统经典文化大众通俗化的先河,封面版式设计以三国英雄人物中的蜀国五虎上将之一“金枪”赵云作为主体形象,表达乱世造英雄的气势;文字为超大、超粗的宋体纵向排列,稳中显气势;黑背景上为白色书名,红色作点缀,大气磅礴的精神内涵与内容十分贴切。另一部经典文学新解《于丹〈论语〉心得》主要是通过其人生体会以心得的方式解读《论语》,图片选用国画青绿山水,折射出灵性、清雅、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精神内涵,文字以清秀的宋体为主,色彩选用中国的传统黄色,代表权力和神圣,契合孔子的言行、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全书传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此类书籍以通俗大众的语言重释经典,热销反映了大众“触摸”经典文学、提高自身素质的文化心理需求。这类书籍的版式设计可综合考量其文化特质和大众视角,推出一系列有收藏价值的版本,这是电子图书所不可企及的。

3.3 从《老照片》看重读经典系列书籍的版式设计

重读经典是图书市场对读者惯用的诱导方式,制作图文并茂的读本又是重印经典的常规做法,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重读《老照片》”系列书,以还原文化变迁和琐屑的真实生活为主旨,怀旧情怀深受欢迎。但该系列书在版式设计上略显简单,开本选择略小,纸张不够讲究,全书设计感不强,透出小书报的小家气,不显高档。目前该系列书更多是凭老照片本身的经典魅力吸引读者,在读者群上大体只能锁定有类似感受或相同经历的人群,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开拓更宽泛的市场。该系列书的再设计应以年轻读者为出发点,用现代设计手法加强文字字体、字号、颜色以及字距、行距、段落等的变化,并穿插文字的图形化表达,注重图文的排列组合方式,加大开本,改用精装本或硬封,以现代手法传递怀旧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年读者读经典,改变年轻一代长期食用快餐文化,鲜有品尝中国悠久文化正餐的文化断层现象,培养有知识、有文化传承的一代青年。

3.4 从《兄弟》看文学类书籍的版式设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