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工艺美术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艺美术发展史

第1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一)民间艺术缺失生存环境历经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变化,民间艺术生存面貌的不断调整,在现代生活快节奏、网络交流便利、高科技语境下,生存空间大大缩小,许多民间艺术品类失去了原有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濒临消失。此外,目前的保护体系尚未健全,专业人才匾乏,尚未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也导致一些民间艺术品类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和消失现象。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缺失,是民间艺术走向消亡的核心因素,也使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因为文化生态背景的变迁而道路弥艰。

(二)民间艺术开发缺乏整合力度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分布零散。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众多的资源品类尚未形成集约发展,散点式的开发造成了资金分散、各自为战、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混乱局面,文化产业的依附性、渗透性、复合性和广泛性难以发挥。有些区域文化资源观念淡漠,认识不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些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仅仅从当地的利益出发,相互之间争夺资源,资源的完整性受到损害;还有的区域急功近利,对文化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开发,使资源的生态性受到损害。

(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缺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的瓶颈表现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和民间艺术创意与经营人才的短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要依靠掌握技艺的专业人员才能生存和发展。高层次创意人才要具有对民间艺术的包装与创新能力,依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研发出更具广泛受众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民间艺术创新或经营人才的缺乏。民间艺术的创新或经营人才,应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是民间艺术的行家里手。经营人才则要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使民间艺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二、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开发机遇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相对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助推力,使民间艺术产业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上也明显提速。

(二)宽松的产业环境当前各地都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规划,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优先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新兴产业、民俗产业。以优势产业积聚文化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以良好机制激励文化遗产。建立灵活多样的文化投融资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了积极的产业政策环境。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

三、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发展措施

(一)准确定位市场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首要和基本的要素,企业与市场联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当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的成败越来越与企业能否生产出能够切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相联系,产品营销已成为企业营销的基础。相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消费者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更新速度需求要缓和些,因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大多消费者眼里是一种怀旧的回归乡土的象征。然而求新求异是人的心理需求本能,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消失,就说明了刚改革开放后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现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又重在市面上出现,

(二)扩大广告和市场营销促销,是指提品和劳务的企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向消费者、中间商以及其他公众传播信息,树立形象,赢得好感,以影响和促进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的活动。促销的实质是一种沟通活动,是信息提供者发出作为刺激物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递致电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以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第2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总所周知,一谈到陶瓷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瓷都景德镇,潮州外贸瓷,德化白瓷,山东黑陶等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陶瓷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作为工艺美术的学生必须对这些传统产陶瓷地域做一个全面的考察调研。已达到对陶瓷的不同工艺有着深度认识,进而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创作。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去参观国外一些职业陶艺家工作室。据笔者了解,国外一些职业陶艺家一般从泥料到烧成都得亲历亲为。强调个人的创作理念及对材料的把握。而我们产瓷区更多是把工艺细分化力求达到工艺的完美。两者的制作方向及环境截然不同,作为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在陶艺制作环境下必须建立自己的创作生产平台。力求学校工作室以研究创作为主,而产品就直接拿到产瓷区去生产。高校教育教师为本,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根本在于教师的本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但工艺美术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主要从两方面去教授学生陶艺,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理论层面。要两者结合的恰到好处才是一个优秀教师。不然则学生容易变成只会技术的工匠,或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教师可采用包豪斯学院教师和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师配置。

针对不同的课程聘请工艺美术大师,优秀工匠,陶瓷厂厂长,技术员,职业陶艺家去从不同方面教授学生,力求学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至于本校教师则采取辅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做出满意作品。师资水平也是由学校本身的经济实力及教学理念决定。作为工艺美术教师不可能只靠在校的的几个教师去指导教学,这样学生的视野及能力都会相对狭隘。当然目前想所有课程都请国内外一线陶艺人才来校传授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学校和院系及社会上优秀陶艺人才进行合理沟通分配。

以达到学生能更充分学习到各方面知识。工艺美术专业陶艺课程设计必须结合自己的学校文化课程,理论实践课时量等诸多元素进行合理安排。而每个院校的教学风格及要求也是不同的。笔者就本校工艺美术陶艺课程设置发表一些看法。陶艺只是一个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故学生不可能四年都学陶艺,根据有限的课程如何去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大一完成素描,色彩,制图等基础课程训练后,大二时候学校陶艺室可为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开放,让学生初步制作一些简单陶艺,主要是了解从泥到瓷的工艺过程,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专项技术训练,例如,有喜欢拉坯的同学,就分成小组经行初级,中级,高级拉坯训练,有喜欢色料配制的就制作大量的色片,有喜欢装饰的经行雕刻,绘画训练。在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同时有高年级学生以做课题,做作品参加一些比赛的项目带着这些初学者。形成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大三根据学生具体条件可以走访一些产瓷区及国内外职业陶艺家工作室,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创作方向进行具体调研和学习。调研考察结束后根据自己画的图纸和专业教师,同学进行分析探讨可行性。确定设计稿后,根据作品大小及需要配备大二学弟学妹开始制作陶艺。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览。条件允许作品可以进行展卖。

第3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生产数量最大,使用最广的陶瓷品种之一,它们以其洁白的胎体,莹润的釉色,素雅的纹饰树立了雅致清丽的文化品格,从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主要在元、明、清至现在的七十多年中。下文笔者对景德镇青花的发展史做概述。

一、古代和近代(元、明、清时期)

1、元代青花的发展

元代中期前景德镇制作的青花瓷一般不作生活用瓷,呈色蓝中暗灰,纹饰构图和绘画技巧颇具匠意,风格还是保留有宋瓷装饰的一些遗韵。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特别是元代晚期至正型青花,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中闪青,光润透亮,既有宋代影青釉的青翠明亮,又具有卵白釉的乳白凝重,元中晚期的青花,表现形式多样,以白地青花为主,装饰画面取材广泛。整个元代青花气势磅礴,笔势飞动,呈现庄重而活泼,雄浑而雅丽之风韵。

景德镇元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胎骨厚重,二是瓷胎致密洁白,但胎质不够细腻,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三是釉色厚重,青花的白釉底子闪青的程度比较重;四是元代中晚期青花瓷所用色料是一种含低锰高铁的钴矿原料,烧成后色料全部熔于釉中形成蓝色玻璃状,着色区中间蓝色较浓,四周较淡,元代青花是中国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并且形成了第一座高峰。

2、明代青花的发展

景德镇明代前期青花以洪武、建文、永乐、宣德官窑为代表。胎土淘炼精细,胎体温润细腻,釉面平净,轻重适度。青花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有晕散现象,很像中国画水墨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在造型上,永乐、宣德青花改变了元青花厚重壮实的结构,表现出灵巧清秀而棱线分明的特征,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整个瓷业状况不佳。明中期政治中兴,在作为明代青花发展第四时期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形成了中国青花发展史中的第三个,明代瓷器的制造,民窑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其中成化民窑青花深受人民大众的喜受,正德时期的青花瓷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风,在器物的造型、品种和纹饰上都有创新,典型的正德官窑青花以中期为代表。明晚期景德镇官窑青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即明代青花发展的第五个时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时期青花烧造量多,陶瓷生产工艺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明晚期的天启、崇祯两朝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官窑几乎停产,但民窑生产量不减,除供国内市场外,还大量运销海外。此两朝已是明青花生产六个大时期各有面貌,其中永乐、宣德和成化、弘治、正德期间出现的两个高峰在中国陶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青花造型玲珑秀丽,胎体细润晶莹,青花淡雅幽婉。

3、清代青花的发展

康熙早期的青花以民窑为重,其胎釉有明晚期遗风,康熙中晚期青花胎质洁净坚硬,胎体变薄,造型挺拔硬朗,气势敦重大拙、雄伟浑厚,康熙晚期的景德镇青花的烧造达到了清代之冠。雍正青花瓷质细洁白,微微冷青,胎体厚薄均匀,质量高于前朝,乾隆朝历时60年,是清王朝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弱的转折时期,乾隆初期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瓷器质量达不到前朝水平,一般来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是康熙胎体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之。这三朝的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在制瓷工艺上得到了很大发展,清代青花的绘制具有分工细致,专业化强的特点。乾隆、嘉庆以后青花生产逐步走向衰退,虽然也有少量精品,但不代表主流。

二、现代(民国以来)

1、民国时期的青花艺术

清末民国初,战祸连绵,民不聊生,洋货充斥市场,民族经济十分萧条,尽管如此,景德镇仍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民国初年,青花主要是仿古瓷和日常生活用瓷两大类,当时很少有以艺术家单独创作的,风格独特的青花艺术瓷,此时值得载入史册的、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是惟一能与“珠山八友”等名家相提并论的青年艺术家,民国的青花艺术虽没有很大的发展,但也不缺精湛之作,作为有时代特点的作品仍具鉴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2、五六十年的青花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的进步和时局的安定,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景德镇青花艺术由此出现了新的转机和希望。1953年景德镇成立了“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陶瓷委员会,这是景德镇现代陶瓷发展中的一大关键,它为景德镇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正当景德镇青花有所发展之时,“”浩劫使刚刚兴盛的景德镇青花艺术遭到了冲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景德镇青花艺术落入了低谷,直到70年代后期逐渐复苏,此时由于中国国门封闭,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尚未拓开,青花艺术的风格还没有彻底冲破传统的枷锁。

3、80年代的青花艺术

20世纪80年代伊始,改革开放的春风将景德镇青花艺术推向了一个全国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风格流派百花竞艳,二是名家高手济济于世,三是青花艺术品种琳琅满目,四是青花表现技法不断出新,众多的现代景德镇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借鉴民间青花率真简约,笔法酒脱的艺术精髓,并结合现代表现手法而另辟蹊径,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新型现代青花艺术。景德镇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使景德镇传统民间青花艺术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其作品或古拙或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之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他们创作欲望强烈,思维敏捷,艺术修养和表现手法求新攀高,是瓷都陶艺界的明日之星。如今,经过众多陶艺家匠心独具的创造,青花品种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出现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刻花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

结 语

景德镇青花历史悠久、饮誉世界、深得人们的青睐,然而它并不是生来就这么完美的,它是经过千百年的历练,演变而来的。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创造方法,独特的民族形式,独特的工艺技法,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和总结景德镇青花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对于弘扬中国陶瓷艺术,继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十分重要,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杰出成就,而且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创造精神。景德镇青花对于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我们希望景德镇青花作为民族的骄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现代工艺、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充分发挥东方中国传统文化标鉴的作用。

第4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主要代表,它的艺术构造、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生活的艺术写照。在信息复杂、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设计概念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998年教育部正式用“艺术设计”专业取代了“工艺美术”专业,标志着传统工艺美术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领域其存在价值和传承意义仍值得我们当代设计者深入思考与研究。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工艺与审美充分融合的艺术,不仅要满足人们以使用为目的的生活需求,还需承载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现代设计是以功能为核心,协调产品、使用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将社会美学和技术科学相融合,有目的和意识的人类生产活动。它遵循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核心观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体现形式美感,是最活跃生产力之一。由此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中完善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结合。历经时光荏苒,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形成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一门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了对万物尊重、包容以及沟通、协调的思想。现代设计则建立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是社会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二者都是对文化的凝炼和运用,都具有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和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设计是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与历史文化的链接

传统工艺美术既体现人们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又展现了人们对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运用能力。我们研究其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也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特色造就了种类繁多传统工艺美术,比如北京的景泰蓝、南京的云锦、扬州的漆器、景德镇的陶瓷等,既有独到的工艺特色,又创立了自身品牌,更充分体现了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产品对历史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在其装饰纹样上。最早的造物多使用几何纹饰及部分具象事物,如菱形纹、人面鱼网纹等,之后逐渐演变为使用图腾纹样,如龙凤纹、饕鬄纹等,后又发展为表现人与生活场景的纹样,如农耕、狩猎、歌舞等,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纹样,如花卉、春夏秋冬等。这一系列图形纹样的变化折射出人们从最初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转变为对情感和生命的热爱,最后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意境表现和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包融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代设计体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并已逐步进入成熟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体系。推动和发展中国的现代设计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保持与西方设计同步发展,更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特色。中国现代设计体系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纳先进文化,使二者高度融合,同时获得时代性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化的产物,传承它的民族艺术与历史文化精华,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印迹和体现民族特色,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传统的借鉴

无论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设计,都具有同时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和对精神上美的享受,都是精神和物质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是在借鉴已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因素,创造新的造物风格与审美追求。它们都以技术为基础支撑,技术因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质量及审美水平,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可行性成为首要因素。无论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提出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还是西方现代设计中倡导的“形式追随功能”,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造物和设计活动的进本原则与本质追求,强调了实用性、技术性的重要性。“工业化”与“机械化”是现代设计产品的基本特征,而传统工艺品是指技术上工艺复杂且不易用机器取代,风格上体现地域特色,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陈设欣赏性手工艺品,主要涉及烧造、锻冶、织染、编扎、雕刻等工艺,历经代代相袭、传承,岁岁沿革、创新,技术越趋科学、合理,产品越趋精美、完善,展现出了手工艺高超的技巧性和对艺术的理想化追求。现代化社会节奏快、资讯发达,高度的科技化使生活秩序化、机械化,人们厌倦了现代设计工业化、产品化所带来的视觉重复和审美疲劳,希望看见更多个性化、唯一化,既体现人们对自然的钟爱又能寄托情感色彩的设计作品。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尤其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审美情趣相结合,表现新的造物追求和理想,追求设计产品在整体风格和细节表现上的艺术水准与鲜明特色也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新方向。比如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将传统雕刻的技术技巧、形式效果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表现在石材、瓷砖、木材、玻璃等诸多装饰面材上,不但保留了材料原有的使用功能,还大大提高了材料的装饰效果。又如当下热议的文创设计产业,那些成功的文创设计产品相当一部分都是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为蓝本,通过优化其工艺或艺术效果,并与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完成的,给旅游、家居、装饰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体现的是技术技巧的继承和运用,还蕴藏着一系列人文价值和意义。这也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三、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传统审美情趣的发展

陈之佛先生在《应如何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一文中指出:“必须认清工艺美术的本质,工艺美术是什么?工艺美术是一种实用的美术,就因为是实用美术,所以它的内容,必定含有‘实用’与‘美’两个要素。”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最初造物的装饰部分不是附加,而是和使用功能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产品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造型、材质和纹样等视觉方面,还体现在使用功能的不断优化和提升方面,表达了造物者“实用和美观并重”的指导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外观与内涵”“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等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重视选材,精于运用材料的天然品质,在造型或装饰上充分体现材质美。同时,传统造物通常会借助造型、质感或纹饰来喻示观念和意义,重视造物带给人们的感官愉快与情感满足,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大匠不雕”“天人合一”的审美诉求。现代设计的独特优势是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加工能力基础上,针对于资源逐步匮乏的现象和日益增强的节能环保要求,现代设计更注重使用人造材料和复合材料,产品的特点是在设计上要求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生产上适合模块化和批量化,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且有一定使用周期的快消品。当今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化、多元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人们既要欣赏现代的简约、时尚、科技之美,也需要享受传统的自然、质朴、艺术之美,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情趣恰恰可以弥补现代工业制造造成的技术与艺术的脱节和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艺术审美趣味的衰落。中国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更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色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张道一先生曾说过:“……民间工艺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是最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派和诱发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而传统工艺美术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恰恰是体现了中国精神“和谐、含蓄、内敛、雅致”的文化精髓。自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设计进入中国,取代了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主流,并逐步被社会接纳、认可。由于发展时间短,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现代设计缺乏创新的意识,尚未能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相融合,就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设计体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中国现代设计的精神语言与表现形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产业,设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产品,让负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设计真正走入世界先进行列。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既是造物也是传承文明。保护并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明确中国设计特色,表现时代人文精神,对中国设计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瑞兹曼•大卫,王栩宁译.《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5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现代包装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64-01

中国的传统艺术发展史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丰富而不断演进,经历了无数次的革新和进步并流传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广泛而深刻的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各个层面,通过传统美学工艺的渗透和古代绘画艺术的融合,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化回归更能体现现代人们的艺术追求,成为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衔接和载体。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工艺美术的渗透

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明显看出工艺美术的身影。工艺美术对现代包装设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工艺美术主要借助设计模式,通过审美艺术的巧妙融合,借助工艺制作的手法实现使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兼顾的艺术品。工艺品的分类较为简单,主要有陈设类工艺品和日用工艺品①。工艺美术的种类复杂,形式多样,但是主要的集色就是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由此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艺术的创造就此展开,对自然魅力的感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需要学习和传授。最早从劳动中人们就萌生了艺术创造的想法,对于远古时期的生产工具的改良和进步不但展示了人们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人们设计天赋和审美思想萌发的重要表现;在众多的出土的古代器物中就可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进步的重要特征就是制造出了各种图形优美,造型独特的陶器,这就是工艺美术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融合艺术的重要体现;在青铜器时期,出土的各类青铜文物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美术工艺发展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各类青铜器作品技术水平不断纯熟,造型和装饰都更加丰富,可以明显看出制作技艺的精良。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绘画的渗透

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明显看出传统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同时,传统绘画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发展的重要艺术因素②。中国的传统绘画一直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展现鲜明的民族形式,拥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它拥有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拥有人和自然以及生活与文化的意境统一,不断抒发文人墨客的艺术情怀。中国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承载模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自身也承担了中国民族设计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的绘画特色明显,不但绘画体系完整系统,同时绘画题材和手法多样,拥有者不同于西方油画绘画艺术的审美角度,更加注重精神投入和精神情感的表达。中国画可以把丰富的现实事物和现实感受转化为艺术手法的表达,借助绘画的方式浓缩绘画者多要表达的内容,实现读者与画着的联想和共鸣,实现美感和艺术体会的共享。

同时也因为这些特色加上精良的技艺闻名于世,中国绘画和中国艺术设计是两种重要的文化互动体现,相互之间具有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的交流和融合,共同完善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品质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系。

三、传统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影响

中国的民族艺术和传统美术文化是现代设计和现代包装的重要艺术灵感来源。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不断加快,传统绘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涵盖了民族的文化和审美信息。这些都是提升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审美理念的重要进步体现,同时也是现代设计进步和技艺创新的重要保证。现代的包装设计是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展现,同时也是社会生活行为和客观社会审美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背景下总结出的一种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文化体现。只有努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分析才能实现多种文化,实现中国包装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地的艺术设计精华,借鉴各类不同科学文化技术和先进理念,同时发挥创造和设计者的设计灵感,多样化表达和多手段操作,实现现代手工艺设计水平的有效提高。我国的现代包装设计如果要达到更高的品质和品位,必须顺应现代社会工业市场经济和科技水平大发展的潮流,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设计水平提高作为前提。对社会和人们对产品包装的各类要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将外来艺术元素与本土设计特色相结合,让传统的绘画和手工艺在现代的包装设计科技下焕发新的活力③。

四、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领域里的杰出艺术成果,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以及绘画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传承,不断显示出对中国艺术设计风格的诸多影响。中国现代的包装设计只有接受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滋养,同时在世界各国的先进设计风格融入和自有交流的环境下才能不断进步。铸就辉煌。

注释:

①黄强苓.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07(02):162-164.

第6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摘要本文将陕西民间美术中最为耀眼的部分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中几种主要艺术形式作以简要介绍,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现在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针对民间美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陕西 民间美术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民间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形态。通过民间美术这种表现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许多民间美术形式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不见了,现存的民间美术形式作为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精华,依然在民间存活下来,继续沿着各自原始思维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发展,并以其与新的文化时代的结合继续发展下去。

在中国民间美术宽广繁盛的园圃里,陕西民间美术是特别惹人注目的一畦。陕西民间美术的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分布较为广泛,在关中、汉中、延安一带的民间美术较为著名。它的古老朴实、形式多样、造型稚拙、色彩斑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是最具本土文化色彩的美术形式。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品在陕西数不胜数,分布也较为广泛,如凤翔的泥塑,陕北的剪纸,宝鸡的马勺脸谱,富县熏画等等,都极具地方特色。下面就将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作以简要的介绍,并将这些仍存活于现代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进行简要分析。

二 拴马桩、拴娃石

拴马桩、拴娃石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氛围的品种之一,它广泛流行于北方一些省份,其中以陕西省最为集中、最为精彩。在黄土高原上能涌现出这么多年代久远、技术精湛的珍品绝非偶然,有着其内在的地理、历史、文化原因。

从拴马桩和看桩的遗存时代来看,以明代和清代的居多,也有少量更早的元代作品。而至今保留地域较为广泛,陕西中部、北部数量较多,而蒲城、韩城的石雕最为著名,保留下的也最为完整,数目也最多。同样,拴娃石是民间用来拴娃娃的小石狮,又叫“炕头狮”。拴娃石这种民间美术形式虽然在整个西北地区都较为流行,但在陕西的蒲城、韩城、绥德地区,由于当地的石料较为丰富,石雕技艺最为著名,所以保留下的也最为完整,数目也最多。

拴马桩与拴娃石之所以可以从众多历史民间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使用特性是分不开的,这两种民间美术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现代的收藏,都与其出神入化的工艺和逸趣横生的题材有着紧密的关联。

先说拴马桩,从实用到艺术收藏,拴马桩在不同时代体现着不同的艺术价值。拴马桩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广泛。常见的有驾鹰狩猎的骑手,牵狮驯象的驭者,弹阮拨琴的乐伎,街头综艺表演杂耍的艺人,执缰跃马驰骋疆场的将士,还有表现狮、猴等动物母爱的题材。使人尤感兴趣的是雕刻猴子的石桩特别多,这大概和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艺人在拴马桩上多以猴子为题材进行创作,意在起到对马的震慑和保护作用。古人创立拴马桩,是从拴马和镇宅的实用角度出发,从而利用精湛的技艺,将这种民间美术形式提升到一种精益的程度。而现代人正是带着对于这种民间工艺的叹服,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艺术带给现代人的审美启迪。

再谈拴娃石,它与狮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它的题材与拴马桩比较而言范围较窄,然而民间艺人在这个狭小的拴娃石狮的天地里,却创造出了一个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这些小狮子的造型千奇百怪、个性有别、天真有趣、惹人喜爱。民间口诀曰:“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只眼睛一张口。”艺人在雕刻时,大都极力夸张狮子头部的特征,在眼睛和嘴的表情上下功夫,大胆创造,精心雕琢。虽然这些石狮的造型千差万别,但是都带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充满浪漫天真的稚拙感和蓬勃旺盛的生机。拴娃石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艺术传递载体的功能和实用性能密不可分。首先,因为狮子在民间观念中是祥瑞动物,如同恪尽职守的卫士一样,能起到镇宅避邪的作用,所以现代陕西农家依然有“雕个石狮放在炕头,用红绳拴在娃娃身上”的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依然存在着通过拴娃石佑护孩子不受魔怪侵害,长命富贵的美好愿望。其次,它的实用性使其至今保留着原始的最初特征:用途一,小孩和分量极重的石狮拴在一起,无法到处乱爬,防止了摔到炕下的危险。孩子醒了,有小狮子作伴玩耍,不会哭闹,大人可以放心出外劳动、做事;用途二,孩子长大后,石狮置于案头镇宅,还可以起到装饰、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头石狮可谓一物多用。

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人们对于传统的、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不会改变的。正是因为古老传统的生活意识形态代代相传,使拴马桩和拴娃石这两种民间美术形式,至今依然被现代人津津乐道。所以,作为极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拴马桩和拴娃石这两种民间美术形式,至今仍在陕西地区盛行。当然,今天更多的是作为艺术品,成为陕西地区的典型艺术形式。

三 马勺社火脸谱

陕西马勺社火脸谱,以它绚丽色彩、感想淳厚的风格,简括奇特的艺术造型,展现着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马勺社火脸谱,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马勺原本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加饲料的,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古人将马勺社火脸谱作为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表演,祈求来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至今宝鸡地区存有“耍社火”这一传统习惯,而现代马勺社火脸谱,更多的则是观赏型艺术品。

马勺社火脸谱这种艺术形式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它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源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而现代社火马勺脸谱这种民间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更趋于稳重,意境更加深远,依然延续着其本有的粗犷造型、稚拙纹样、浓烈色彩、奇特想象,将线条穿插变化,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使得作品更加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马勺社火脸谱以其便利的取材方式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一直沿用至今,保持着其艺术特性。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从美学角度来讲,马勺社火脸谱的装饰效果极佳,不失为一件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

四 皮影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皮影艺术普及、成熟,同时又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是近代陕西地方戏曲的前身。其造型艺术既继承了汉画像石的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的传统特点,又融汇了宋代“院体画”精致工丽的艺术特色,历经千年锤炼,造型完整、纹样讲究、结构严谨、雕刻精美,是十分成熟的民间艺术品类。陕西皮影分布广泛,在陕西各地,至今都流传着以皮影为载体的表演形式。

相传自汉文帝开始,皮影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两千多年,而陕西的皮影,则堪称“天下第一”,不仅是中国戏剧的源头,也是“世界皮影之父”和“世界皮影之鼻祖”。因此,陕西皮影戏洋溢着较多的原始意念元素,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追求情感上的“真”,体现了劳动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千百年来传承性劳作的积淀。当代艺术家通过对于皮影的深入学习、研究,以及对传统资源的整合,使传统民间艺术再生,给中国的艺术文化带来新的气息,为中国的艺术家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创作灵感。陕西皮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并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文艺形式。如:唐山皮影、浦城皮影、陇东民间皮影,都吸收了一些陕西皮影的精华。

皮影艺术能够发展延续,首先,与其强烈又和谐的艺术效果密不可分。陕西皮影在采用传统纹样构成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整体造型完整大方、朴素,纹样也讲究,兼有精工细刻、色彩华丽的特点。在艺术用色上,皮影色彩单纯又艳丽,在原色的对比中又加以黑色来统一,形成一种极至之美。其次,皮影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着民间艺术爱好者。皮影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一幕幕“活”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组成部分。

五 展望

作为陕西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朵奇葩,不论是拴马桩、拴娃石,还是马勺社火脸谱、皮影艺术,它们之所以可以保留至今,有赖于与时俱进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历史研究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进程中,它们还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使用价值,艺术表现形式和展现内容,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新着。无论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是已开发的新的民间美术形式,都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都要与生活的节奏合拍。只有具有独特魅力并且富于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形式,才能被认同,才能被继承。当然,这其中也不能不提及民间艺术保护体系的完善。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是多样的,对于本国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国际化对于现代艺术的冲击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学习西方和中国传统中的精粹并加以融合,发扬本土文化的优长,走独特的设计之路,传承本土独有的艺术形式,才是真正充满希望的中国特色艺术之路。

六 结语

通过对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形式的研究,笔者受益匪浅,不但被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且在总结分析之中得到以下提示。随着生产技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有些已开发或还不为人所知的民间工艺美术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具体的保护措施也只局限于纪录这种方式。而有些还未被大众所接触到的民间工艺由于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或由于技术的发展而被时代所抛弃而消亡,而且速度很快。我们的社会朝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而这些民间工艺美术的明天又会是怎样呢?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新元素和西方化的东西,而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渐渐走向纯艺术领域,甚至被“猎奇”的角度被大众所接受,长此以往,在各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充斥的社会中,许多民间工艺美术会很快走向消亡,民间工艺美术与它所生存的环境分不开,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存在是依附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的,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民族风俗,发扬传统文化环境,是使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和光大的有力保障。

陕西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俗中的一部分,这小小的一部分中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同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与民族发展相辅相成,从某种角度讲,民间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映照和缩影。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于民族文化和中华历史的研究,所以,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还要不断继续并深入下去。继承优良的本土文化形式,传承本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师和民间艺术家不可小视的任务。我们要善于发现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发扬并继承本土文化的传神之处,将我们自己的艺术之路以本有的、特有的方式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易心:《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郑德东:《陕西民间装饰》,《景德镇陶瓷》,1997年版。

[3] 许征云:《陕西拴马桩拴娃石赏析》,《民间荟萃》,2006年版。

[4] 吴佳钦:《中国民间艺术――陕西民间皮影》,《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第1期。

[5] 钟玮:《谈陕西民间刺绣的艺术造型特征》,《四川丝绸》,2005年第3期。

[6] 张静:《陕西皮影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魏力群:《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第7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深圳丝翎檀雕”的现实价值在于,首先,它摆脱了传统“师带徒”较为狭隘的传承理念,使优秀工艺得以良性传承,带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其次,通过学术化的定位、商品化的推广、产业化的生产、艺术化的定位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深圳丝翎檀雕”在进入了商业大潮中遨游绽放的同时,也进入了艺术殿堂,让更多人得到了对美的享受。第三,确立了一种民间传统木雕技艺的产业地位,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推广,使其焕发出更为鲜活的艺术生命。最后,作为对技术、艺术与商业三者一种精准而完美的融合,它展示出当代红木家具人敏锐的市场判断运作力、强烈的企业使命感以及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深圳丝翎檀雕”从一种默默无闻的传统雕刻技术到目前的产业地位,究竟经历了哪些关键而重要的环节?一项传统技艺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与思维是值得产业学习借鉴的?为此,我们专访深圳宜雅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湘文,展开一场对“深圳丝翎檀雕”走向产业化道路的回顾之旅。

“深圳丝翎檀雕”诞生记

2008年,在南通城市博物馆,邵湘文被一幅老鹰与天鹅搏斗的木雕挂屏吸引。挂屏上的禽鸟羽毛惟妙惟肖,非常立体,就像粘上去的真羽毛一样,完全是国画工笔画的效果。见多识广的邵湘文从未见过这种新颖技法,他认为,即使是2008年保利以2800万元拍卖的一个“紫檀方角大四件柜”,上面有浅浮雕效果的花鸟纹饰,也远不及眼前这件现代工艺作品上的这般栩栩如生。

至此,邵湘文看到了这种新颖技法潜藏的巨大文化价值与市场空间。在一番曲折的寻找后,邵湘文找到了这幅挂屏的原作者陈加国,并让其加盟了宜雅。陈加国成立工作室,带徒弟,由徒弟先负责市场生产,陈加国则负责出精品打品牌。运用独创的铁笔丝翎技法、结合传统木雕工艺,将工笔国画以浅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在木材质上的雕刻技法被称为“丝翎檀雕”,而邵湘文根据木雕以木材种类和地域结合命名的方法,将“丝翎檀雕”正式命名为“深圳丝翎檀雕”,给予并确定了它在学术上的定位和命名。

从2009年年底开始,宜雅开始尝试采用“深圳丝翎檀雕”技法做一些挂屏、笔筒之类的艺术品,并取得了供不应求的市场反应。2010年,“深圳丝翎檀雕”艺术品就让宜雅收获了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2010年年底,宜雅开始将“深圳丝翎檀雕”运用在红木家具上。2011年,采用“深圳丝翎檀雕”做成的3套32件红木家具首次亮相文博会,并取得一致好评。至此,邵湘文完成了为“深圳丝翎檀雕”确立学术名称,并完成了将此种技法由工艺品制作衍生至家具制作的巨大升级转变。也因此,“深圳丝翎檀雕”迈出了向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专家鉴评确定产业地位

2010年4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与深圳政府联合组织了“深圳丝翎檀雕”全国专家鉴评会,邀请了赵之硕、陆光正等国内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权威专家对其创作技法、艺术价值进行了鉴赏和评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深圳丝翎檀雕是在中国传统木雕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高端、环保的工艺美术新品种,它在保留中国工笔画的精致、细腻、形神兼备等特点的同时,使工笔国画在6毫米之内的雕刻厚度中,通过木质载体立体的呈现,达到“工写相谐、收放有度,气韵生动、诗意盎然”的纯美境界,同时,利用材质的特点及规划的起伏,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光影层次感,在木材上产生金属光泽感,为木雕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专家认为“深圳丝翎檀雕”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艺术,是中国木雕艺术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性思维和突破性变革,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得到权威部门的肯定后,邵湘文有将“深圳丝翎檀雕”申请了国家专利,从知识产权角度加以确定与保护。产业主动开始注重利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鼓舞了产业内同仁在生产制作上的创新精神与产权意识。

专家对“深圳丝翎檀雕”的鉴评确认,从工艺美术产业的高度肯定了“深圳丝翎檀雕”的美学意义与工艺价值。这种肯定,成为其在未来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并奠定了其将来的产业化地位。

牵手国家级收藏殿堂

2011年,“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获奖作品收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深圳丝翎檀雕”精品——小叶紫檀《寒雀图》笔筒从200件工艺美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18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木雕精品之一,也是深圳乃至广东唯一入选的木雕艺术精品。

“深圳丝翎檀雕”精品《寒雀图》笔筒,用檀香紫檀精雕而成,胎体厚重,花纹明晰,色泽光润,通过刀法的长短、角度不同,利用材质的特点,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光影层次感,丝毛部分一刀完成。

其多变精湛的表现手法,极大丰富了雕刻技艺的艺术语言,作品做工精妙,意境悠远,真实的实景观感和温润如玉的触摸体感,使观者对作品产生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

荣获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证书,作品进入国家级收藏殿堂,对于一件产品以及一个企业而言,一方面,自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另一方面,也从现实层面巨大的推动的“深圳丝翎檀雕”的知名度与珍贵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高端的市场领域与广泛的认可度。

高密度展览助推产业化进程

伴随着“深圳丝翎檀雕”的一出世,它的身影,就开始频频出现于各大高端展览中。高密度的参加高端展览,是从一开始,邵湘文为“深圳丝翎檀雕”打开产业化大门所设计的主要方式。

事实上,从2009年“深圳丝翎檀雕”产品刚刚开始亮相深圳文博会开始至如今,已经在文博会中蝉联4年获得国家级奖项。在诸多奖项中,2011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上,宜雅出品的翎檀家具书房系列与翎檀家具卧室系列,分别荣获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与“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则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表明应用“深圳丝翎檀雕”技法制作的古典家具开始得到了认可,至此,产业化发展的市场道路被彻底打通。

随后,邵湘文再次带领“深圳丝翎檀雕”跨出国门,远赴澳门,参加首届澳门国际奢侈品红木家具展,并摘得展览最高奖项。今年4月,在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瑞丽年会与奢侈品巡展上,“深圳丝翎檀雕”再次亮相瑞丽,赢得产业内外一片好评。

第8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在某种意义上,杭州的运河史就是一部杭州的发展史。夏天的午后,我从武林码头乘上古色古香的艚舫,半个小时左右之后,来到了杭州拱宸桥,去寻访运河边的一座座博物馆。

在大运河博物馆寻找运河文化的万千往事

在拱宸桥码头下船,往拱宸桥方向走500米左右,便来到了桥东的运河文化广场。这一带热闹至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千百年前这条长河又是另外一番风情。拱宸桥东曾是南北交通枢纽,是南北货物集散的水陆码头,数以千百计的舟楫日夜来来往往,张大仙庙、福海里、烟馆等等都是当年繁华的象征。时光流逝,现在这里已被现代的气息所取代。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展陈项目负责人石永民说,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选址于拱宸桥东的运河文化广场,就是因为拱宸桥是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有着深厚的历史。

杭州自古以来就有“因河而兴”之说,隋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使得偏东南一隅的钱塘郡升格为州。南宋时期定都临安,又使得杭州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在明清时期,运河之畔的“北关夜市”繁华无比。“修建大运河博物馆的目的,正是为了记录和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北京通州也想建运河博物馆,但是杭州先建成了国内唯一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年近60岁的石永民说。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10月1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 大运河浙江段专题陈列厅”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

走进博物馆的序厅,脚下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给人一种如同在运河上徜徉的感觉,两边青砖铺设的地面,恰如蜿蜒的河岸,抬头一看一艘帆船正缓缓“驶来”,船帆巧妙地设计成博物馆的前言牌。序厅后面的大壁画《运河杭州风情图》,简直是运河杭州段风貌的还原,洋关、通益公纱厂、富义仓、拱墅历史街区、凤山水门、西兴过塘行等旧址和遗址,全都在画卷上得到了呈现。

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展厅。为了丰富中国大运河申遗内容,这一展厅由原来的“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改名为“大运河浙江段专题陈列厅”,新增了很多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历史,既有杭州运河综保整治工程的回顾,更有运河杭州段居民的日常生活。展厅还有一条嵌入地下的蓝色微缩运河模型,俯下身来透过钢化玻璃,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架在运河上的桥和运河两岸的建筑,我很轻易地就找到了拱宸桥、大关桥、昭庆寺等运河杭州段的著名景点。

走出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来到运河文化广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现代人群,回想起运河博物馆里唤起的万千往事,让人感觉如同穿越了时空。

在老厂房中遇见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

从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出来,翻过拱宸桥,就来到了桥西历史街区。一座座老旧的房子,还有青石板的路面,都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桥西历史街区有着这座城市最集中的博物馆群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五座展馆组成的博物馆群,都是在巨大的旧厂房的基础上改建的。

城北曾经是杭州传统的老工业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带建成了很多大型工厂,著名的杭一棉前身就是建于清光绪22年的通益公纱厂,还有大河造船厂、浙麻、杭丝联、红雷丝织厂等等,每一个大厂都云集了成千上万的工人,有的一家三代都在这里上班,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情景,现在依然留存在很多老杭州人的记忆里。

时光可以改变一切,但时光中应该留下宝贵的记忆。尽管因为城市扩展的需要,工厂一家家陆续迁走,但是这些高大的厂房是杭州辉煌工业文明的见证,已经成为杭州重要的工业遗存。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馆长陶学锋说,为了保护运河老厂房风貌,杭州参考国际上最先进的保护理念,将这些老厂房改建成了工业创意园区,并建成了记录杭州传统工艺美术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博物馆群落。行走在桥西历史街区,不仅可以寻找到古运河畔的悠悠往事,更可以重温杭州传统工艺美术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

走近这些博物馆,你会发现原汁原味的老厂房感觉扑面而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由红雷丝织厂车间改造而成,远远就能看到两排屋顶呈锯齿形的房子,和普通房子不一样,它的窗子都很小,工作人员说,这正是丝织厂特点的体现,目的是为了避免丝织品遭到日光暴晒。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选址于当年的桥西土特产仓库,出口处厚重的大门完整保留了典型的仓储建筑特征,其中伞博物馆是在仿造原有仓储式建筑的基础上新建的,靠近运河边的一道户外楼梯,就是模仿从室外直接运输货物入仓货梯的样子复原的。中国扇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馆,则是在杭一棉原址上重建的,高敞的内部空间,锯齿形的屋顶,它的工业厂房建筑风格更明显。

在每一座博物馆重温这座城市的记忆

西湖绸伞、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它们都是杭州这座城市最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是杭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骄傲和代表。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你不仅可以见到它们,更可以完整地了解和见识中国的伞文化、扇文化和刀剪剑文化。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纯手工的西湖绸伞是杭州的特产,在中国伞博物馆中,你可以见识全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是如何从一根竹子、一块丝绸布到一把伞的一百多道工序。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展厅最显眼的,就是入门口那把高1.15米、重达28.5公斤的国内最大的张小泉剪刀,经过330年十几代人的奋斗,才成就了“张小泉剪刀”的牌子。博物馆里有一个模拟的张小泉剪刀铺,展厅里再现了张小泉剪刀生产的流程,小小的一把剪刀,居然要72道工序。

从遥远的宋代一直到现在,杭州都是中国扇产业文化的中心,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星记了。在展厅的二楼,我看到了王星记的拳头产品黑纸真金扇,乍一看,黑乎乎的扇面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但工作人员说,黑纸真金扇可是不一般,整个扇面用烟煤涂黑,再用金粉来书画,扇骨一般用棕竹,纹理天然,而且相比普通的毛竹,韧性更强,不易折断。隔着玻璃展柜,我细细地打量了这把扇子,才慢慢体味到了其中的妙处。

如果说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更多的是静态展示,那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推荐您一定要去看看。这两个馆有什么特殊的呢?馆长陶学锋说:“我们这两个博物馆不单单是静态的展示,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保护”。

走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展厅里,这里的“镇馆之宝”满眼皆是。比如三楼展陈室中那副明媚的西湖风光作品,就是用100多种丝线绣出的西湖。还有另外一副“双面异色异物雷峰塔今昔屏”是机绣作品,更堪称镇店之宝,在同一块面料上,两面展现了两个时代的雷峰塔,做工精致令人叫绝。而在博物馆二楼,还有一字排开27个房间的大师工作室,里面展示的都是业内鼎鼎大名的工艺美术大师的杰作。工作人员介绍,大师工作室是技艺活态展示区域,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参观者可以和大师进行零距离交流。在现场,我看到很多大师工作室里都有学徒在认真雕刻或者刺绣,还有一个大师工作室贴着招聘徒弟的告示,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的重视。

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展陈馆正在举办浙窑白猫展,各种形态各异的白猫,令每一个参观者大开眼界。陶学锋馆长说,这样的展出每年都要举行很多场,今年到年底估计共有20多场,接下来还要引进很多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木偶戏等等,不断丰富展陈项目。

第9篇:工艺美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原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

[Abstract] The authentic raw materials is the lif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evolu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raw materials have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name of the innovation. The change of raw materials such as printing and dyeing, lacquer craft, silver forging, Xuan paper making and other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re the typical cases.After the r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substitution to the raw material,th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 will encounter the great reduction undoubtedl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rafts;Raw material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 金: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60006)成果之一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手工技艺的专门论著、至迟在西汉成书的《考工记》对此前的工艺造物传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从其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著名论断中抽离出来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也几乎成为绵延其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工艺造物的“八字真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所取得的成绩正是来自于这种对自然资源、天时气理的尊重。

十多年前,在现代设计势头日渐强劲、越来越多时髦口号强势跟进的年代,这种源自环境闭塞落后、物资相对匮乏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成长的传统手工技艺,一度显露出种种不能与时俱进的“违和感”,并面临遭到现代社会“遗弃”的困境――近十年来“工艺美术”的失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时下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烈渴望,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下地方政府对地域工艺美术的重视愈见凸显,种种因素使得昔日几近为“现代设计”的光芒所掩盖的传统工艺美术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伴随着对传统工艺的重新审视,并对其提出了新的诸如“创新设计”等要求(图1)。坦率地说,当下对传统工艺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工艺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过度注重制造成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当下绝大多数传统工艺制品并未达到应有的工艺水准,更有甚者乃至偷工省料,一批批粗制滥造的“工艺品”源源不断地在市场出现,在令人对“传统工艺”深感失落的同时,也为其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其中,打着“创新”的旗号肆意更换传统工艺材料的行为,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问题。

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程,传统工艺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前人不断发现新材料、

并将其与新兴的技术手段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创造,也是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基于此,对于传统工艺原材料在当下的变化,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消极抵制,而应该站在历史、文化、科技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重新认知和仔细辨识。我们认为,尽管传统工艺需要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应该是在不彻底改变根本材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提升或者是再设计,或者是在功能或其他方面的再创作。对其材质尤其是诸如植物染料、生漆、白银、植物纤维等传统环保材质的现代化学变迁的创新,无异于另起炉灶,丧失了传统工艺的内核。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传统工艺的创新,犹如戴着脚镣的舞蹈,需要一定的限制,换而言之,这种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维度内进行。

我们知道,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传统工艺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较为缓慢的渐进过程,这种渐进对于传统社会的生态节奏而言,无疑是合拍的,也因此维系了诸多工艺门类在传统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然而,随着近三十年来国内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社会现实都正在或即将遭遇剧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传统工艺材料进行适当改进,或许也是促成原有工艺升级进步的契机之一,毕竟一种工艺的形成尽管有其稳定性,但也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基于对工艺提质改进方面的革新,我们应该乐见其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为借口肆意更换工艺材料、进行各种“偷梁换柱”式“革命”的做法。大体上来说,时下对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改造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由于某些特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速度超过生产速度,最终导致的原材料日渐稀缺,而被迫选用其它的替代品;二是因为特殊原材料的获取在时间、经济上的成本太高,生产者为追求“效益”或其他目的以更加廉价的化工材料或其它材质代替;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工艺的现展中,这两种“改造”都需要把握一定的度。

在时下颇为流行的“新中式”居室设计和服饰艺术设计中,蓝印花布是比较典型且得到较多注意的“中国元素”之一。传统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以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为主要原料(图2),通过发酵、搅拌、蒸煮、浆染、氧化、漂洗、晾晒等一系列工序完成,其原料所用植物如板蓝根等,本身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等药用价值,以此染就的布料无论是作为服饰还是传统铺盖,即便直接与肌肤接触也是无害的。由于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种植蓝靛的收入与其它经济作物所得差距甚大,直接导致蓝靛等传统印染材料的锐减,目前绝大多数印染作坊因此多选用价格低廉的化学染料。而且,相较于植物染料而言,化学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更加便于掌握和控制,浆染的失误率大大减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了成本。从表面上看,这种形式的材料变迁实现了对传统材料的升级改造,但实际上,这样的化学染料不仅对人体有害,小型作坊在染制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一般也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下水道或河道,对环境也造成不小的危害。用于穿着的印染技艺如此,在饮食器具的髹漆工艺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市场对漆器餐具的供求量较大,原本髹饰餐具的生漆,因为原材料的供求关系紧张和制作工序的复杂,也逐渐被合成大漆甚至化学油漆替代。生漆富含漆酚、漆酶、树胶质等成分,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无辐射的绿色材料,现在却被一些生产商直接替换成含有甲苯、甲醛等有毒成分的化学材料,可以想见,长期使用这种餐具,对人体的呼吸道、血液等将造成不可逆和巨大的危害与损伤。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化学漆餐具不仅见诸于城市快餐厅,连原本以漆器餐具为特色的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图3),也未能在这股漆器材质变迁的浪潮中幸免。

在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制品也莫不正在或已经遭遇同等的尴尬境遇。银饰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群众最为衷情的贵重金属饰品(图4、5),其间寄托着苗家人对生活的感恩情怀、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态度,使之成为苗族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外在彰显。在传统苗族社会,一个家庭往往以十数年的积累为女儿打制一套银饰嫁妆,银饰也因此成为苗族最典型的文化符号。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价格低廉的苗家演出服饰开始大量生产,苗族银饰最基本的原材料白银开始逐渐为白铜所替代,直至今日依旧如此,甚至相关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多以打制白铜产品为业(图6)。从材质本身来说,纯银历来被誉为“安全金属”,佩戴在身上可以作为人体状况的“晴雨表”,而白铜中所含有的镍与人体体液接触后会释放一种金属盐,导致皮肤过敏、肿胀、发炎,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另一方面,由于白铜可以为部分机器制造成丝、片、珠子等半成品,传统银饰锻制技艺中的拉丝、炸珠等较为复杂的工艺技术也逐渐不为工匠所用,从而面临失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