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贫血,缺铁性;大鼠;铁载体;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R-332 R 5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391-03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营养素缺乏病,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是重要的全球性营养问题[1-2]。目前,对铁缺乏的易感因素和铁吸收代谢过程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少数发达国家以特定人群为对象进行缺铁的预防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3]。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所导致的缺铁性疾病,仍然是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有研究表明,约一半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约10%的发达国家儿童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铁缺乏[4]。目前国内外预防缺铁性贫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食物中进行铁的添加强化,以提高铁的摄入量,通过各种铁强化食品去满足机体对铁的需要。但实践表明,传统的铁强化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仍较低,有的因存放时间较久,易被氧化而影响食物的感官性状和口感。因此,研制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口感好、符合大众化需要的补铁食品是营养学和食品生产领域研究的热点。笔者就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对缺铁性贫血大鼠复健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于2006年3-6月,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为70~80 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机构许可证号2002-009 2005A047)。雌、雄大鼠养于不锈钢笼内,控制室温在20 ℃左右,相对湿度50%~60%,每笼5只。参照AOAC推荐配方[5]改良配制低铁饲料(硫氰酸钾法[6]测铁含量
1.2 方法
1.2.1 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建立 先以常规饲料适应性喂养大鼠3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只(雌、雄各半)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为模型组,编号后饲养于不锈钢笼中,完全避免铁接触。实验前称体质量,测其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并记录。对照组食常规鼠饲料,饮自来水;模型组喂低铁饲料,饮蒸馏水。模型组全部大鼠每周剪尾放血3次,放血量每次每只0.5~1 mL。每周称体质量、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喂养3周后,模型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至90 g/L左右时,模型建立成功。2组大鼠各随机处死10只(雌、雄各半),测大鼠体质量及脏器系数、血清铁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1.2.2 恢复实验组 将建模时余下的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喂常规鼠饲料和饮自来水,不进行任何处理。将模型组余下的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3组饮食及灌胃情况:模型对照组喂常规鼠饲料,饮蒸馏水,每日以蒸馏水灌胃;硫酸亚铁组喂常规鼠饲料,饮蒸馏水,每日以硫酸亚铁溶液灌胃;巧克力橙汁组喂常规鼠饲料,饮蒸馏水,每日以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灌胃。其中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灌胃液的含铁量均为6 mg/(kg・d)。每周2次称体质量,并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干预40 d后,终止实验。观察缺铁性贫血大鼠的血液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变化情况,测血清铁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称取4 g肝组织,制备肝细胞蛋白质,280 nm波长定量,取50 μg加入顺乌头酸酶测定体系中作用1 min,即于零级反应期测定240 nm波长吸光度,计算顺乌头酸酶活性[7];另于同样体系中测定硫酸亚铁及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处理的细胞浆蛋白质的酶活性,同时计算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的生物利用率[8]。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缺铁性贫血模型建立后大鼠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2.1.1 体质量及脏器系数 实验前,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减轻,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模型组大鼠肝脏、脾脏的脏器系数增加,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脏及肾脏脏器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1.2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受体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受体在造模成功后明显改变,其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转铁蛋白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对照组的指标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实验40d后贫血恢复情况 由表3可见,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处理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受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的各项指标在处理前后都有所变化,其中Hb,RBC,SI处理后均比处理前升高(P值均<0.01);sTfR处理后显著降低。处理后的各项血液指标显示,硫酸亚铁组、巧克力橙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亚铁组、巧克力橙汁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不同(P<0.01)。见表4。
恢复实验前模型对照组、硫酸亚铁组、巧克力橙汁组大鼠的肝细胞浆蛋白质顺乌头酸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经过恢复实验处理后,硫酸亚铁组及巧克力橙汁组的顺乌头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治疗前(P值均<0.01)。
由表5可见,以恢复期硫酸亚铁的生物利用率为100.0%,则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使IDA大鼠的血红蛋白总铁增加值,与硫酸亚铁使IDA大鼠血红蛋白总铁增加值之比,相对生物利用率为106.7%。说明相对于单纯硫酸亚铁处理组,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的相对生物利用率增加明显。
3 讨论
本组模型建立的方法采取的是低铁饮食辅以定期少量放血,并通过一般形态、各项血液及其他指标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从而说明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建立。在恢复试验中,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的营养状况及各项血液指标含量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以硫酸亚铁组和巧克力橙汁组恢复的速度最快,而仅靠从食物中摄取铁的模型对照组恢复速度最为缓慢。相对于单纯硫酸亚铁组,巧克力载体铁剂加橙汁的生物相对利用率明显增加。巧克力是一种营养素很全面的食品,含铁量也较为丰富,且其中所含的核黄素、果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及维生素E均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9-11]。但它也含有抑制铁吸收的成分――多酚类化合物,因此,选择在巧克力载体铁剂中加入足量的铁吸收促进剂――富含维生素C的橙汁。在该实验中,笔者选用的某品牌橙汁经过维生素C含量测定,每100 g中含有187 mg的维生素C。按每只大鼠6 mg/(kg・d)的剂量补充铁剂,通过计算,巧克力橙汁组的灌胃液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铁剂含量的3倍,符合剂量要求[12]。
【关键词】大学体育 体育课程 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大学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很多学校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精神的号召,都纷纷做出响应,制定一系列实施办法。开展体育课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素质,对此教育部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着重强调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广义上说,课程资源指的是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 比如说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师资力量、网络资源条件等;狭义上说指影响课程形成的直接因素:课本、器材、场地、师资力量等。显而易见课本与课程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的存在是课本实施的前提。课程资源却不能全然代替课程, 只有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 形成课程要素,融入课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资源初始含义指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所有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客观来源。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事物运行的成功率与资源的多少成正比。社会运行中所有事物都是以资源为支撑的,体育建设也是这样。2001年课程资源概念提出,指的是一切课程要素以及实施课程的相关条件,狭义的讲是教育资源。课程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逻辑存在基础,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总体上讲课程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以及人为的为达一定目标而做出设计的社会环境资源。该资源表现基础主要是以人为载体的,这种生命载体主要包括资深体育工作者、课程专家;非生命物质载体则是一些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系统等。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课程资源概括为不同的类别。按资源的来源分,可以将体育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按课程资源存在形式分,可将其划分为显形和隐形课程资源;按资源性质划分,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以及“活件”三类资源;按体育课程资源功能特点分,又可将其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以及素材课程资源。本文中主要将体育课程资源分为师资力量资源、仪器设备资源、运动项目资源、非课内体育资源以及体育信息资源和非人为环境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从教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等;仪器设备有运动场地、器材;项目资源比较广泛但也比较受限制,主要有:校内设施项目、流行项目、民间传统项目等;相比之下课外体育资源较为充分也较为灵活,包括体育俱乐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就信息来说,互联网是主要的也是最大的信息载体,如今各大高校的体育信息的获取也大都通过网络,当然还有报纸,书刊;自然环境资源也较为丰富,是当今人们活动向往的方向。
三、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措施和方法
当今社会,体育资源已经相当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水平。其实体育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以所居高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遵守娱乐、健身以及多样性的原则上,要充分的开发利用本校以及所在地的体育资源,对不同的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一)师资力量的开发
对师资力量的充分开发利用就是要发挥老师的潜能,充分体现其在体育教育上的价值。不得而知,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需要设备的支持,还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做引导,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价值,以创造更高的体能素质水平。在此就需要教师的能力了,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还是指挥员,对课程的进行与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指导和决策作用。但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国家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高校体育是质量还是比较匮乏的。因此体育老师不仅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力量,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重视体育教师力量的培养。总之,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一代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二)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设施是否齐全直接决定着学校是否可以正常开设体育项目,所以对设备的开发重视极为重要,学校要以“一材多用,一材多能”为原则,使之与时间、人物、地点充分结合,旨在充分利用现有器材设备的价值,比如跳绳,一般情况下是一人使用,但可以对器材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团体运动器材,可以双人跳,多人跳,不仅增加了很多乐趣,还充分挖掘了器材的使用潜能,充分显示了一材多用的效果。还适当打消了学生因体育课上器材资源不足而产生不愿锻炼的念头。同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意见,当一个器材使学生玩得失去兴趣时,要及时想办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挖掘现有器材的功能,旨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在器材设备条件一定时,可以采用比赛或团体赛的形式增加学生锻炼次数以及锻炼人数。
(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开发要基于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不仅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使之有采用价值,能确切提高学生体质,这就需要教师有较为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取舍比如篮球、田径、越野,不仅仅是要改造规则,还要适当对器材做一些调整,目标是简化规则,在简单易学的基础上才能普及、推广。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深一步的剖析,旨在找出提高现代学生体能素养的方法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的工作要本着提高在读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拟解决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理论课;公共体育课;课程建设
1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课程要求的转变
1.1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思想被5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所代替。高校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课程的两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部分之一,对5个领域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指导科学锻炼和实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1.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体育课程目标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传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体育文化层面。我国的健康教育迟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全面转变。
虽然我国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是事实上,极少有高校专门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对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加以整合。已经有学者提出:作为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或者重构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学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与反思
2.1教学难度的加大与理论课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2O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和目标却在不断延伸,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以至于课程的训练意味甚浓,教育意义下降。在高军等对我国21个省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进行的理论课教学调查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59所,占调查学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13.2%)学校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在斯华琴等针对江苏省32所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26所,占调查学校的81.3%,其中,有6所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8.9%)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6%。”这些数据都与教育部2OO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2.2课程权力的下放使体育教师教学难以适应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这一规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几十年来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从传统的教学范式中走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3课程体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体系的拓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体育理论的教学能力,还要能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一要求对原有体育师范教育规格下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3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选择,这也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纲要》规定的理论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1确定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它是国家对2l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日本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运动医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疾病和预防等。美国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灵活性最大的国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以至于美国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了体适能健康、行为改变、健康营养、身体成分评估、心肺耐力测评、应急评估和处理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要求所有的体育理论课教学都包含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特色教学尤为重要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整个框架内的所有内容,但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个系统的内容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3.2处理好体育理论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强化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健康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容易使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泛化,甚至使课程内容臃肿,教学目标难以明确,同时枯燥的内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体育无法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要围绕体育这一关键词进行,否则,内容的泛化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的关系。
3.3处理好课程内容安排与新教学形式的关系
安排好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关性与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安排大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实践课教学。课程结构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课程内容的组合排列方式,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则可以穿插到实践课教学中进行。
4完善体育理论课程的保障体系
4.1体育理论课程的师资保障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众多,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更有许多公体课老师术科水平很强,理论水平却不高。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势下的公体理论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体育教师补充渠道,吸收高学历体育人才,严格把守体育教师引进规格。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师知识更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培训还不多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规格。
4.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用的体育教材可分为统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几大类,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这些教材中,内容雷同、重复现象严重,有的虽然是新版教材,却和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内容体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使得项目教学的范畴扩大,再加上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地被接纳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本教材难以对各运动项目做详尽的介绍。力求包含更多运动项目的教材反而显得浅尝辄止,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介绍普遍占比重较少,运动项目知识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编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比如将基本理论和项目理论分别编写成册,使基本理论教程普适所有学生,运动项目理论按项目的类属聚合分类编写成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课对应选择。
4.3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检查,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的检查机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体育公共课。但实际情况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纲要》的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并未纳入评价指标当中。
5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体育师资有限的条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带来了现代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三自主教学形势下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索,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与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务量的。网上选课系统、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突破现实困境、拓展教学空间的契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目前体育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6.1.2体育理论课的课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
6.2建议
6.2.1健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课程的评价检查机制。
【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体育教育 初中 健康教学
引言
体育作为一门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六艺”之说,其中的“射”、“御”就是体育最早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体育锻炼更是为很多人所重视。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指出了体育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体育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初中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内涵
体育是一门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同时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教育目的课程。在我国,体育课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乃至大学部分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来学习的。由此可见,体育在人生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体育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教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在教学的性质上与其他课程相类似,都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但由于体育本身的性质与其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与其它课程有所区别,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与一般的课程也是有区别的。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身体的锻炼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锻炼才能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体育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体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骑马、射箭、踢球、武术等活动,到现在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体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并逐渐将其视为一项发展社会、发展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就学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压力的增大,都使得其对体育锻炼的愈加的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信体育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二、加强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最能体现。良好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是教师示范相应的动作,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反复练习,以此来进行相应的锻炼,这样的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产生厌倦感,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作,在课堂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等,这些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能促进其更好地学习体育。
(二)唤起学生的健康意识
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再加上初中生对健康的认知度有限,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惰性的存在,不能自觉主动地参加锻炼。因此,要想做好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展示,以实际的案例向学生说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最终达到加强健康的目的。
(三)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难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接受程度。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应注重相关教学重点的教授,要兼顾难点与重点,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校的体育课是其锻炼的主要场所。因此,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以及相关的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体育课堂的教学,要把握好对学生的健康教学。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体育本身的属性,再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帮助学生达到健康锻炼的目的为宗旨,合理地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明基.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李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地方院校;转型;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当前,一部分地方院校正从普通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这一趋势建立在地方院校在重新自我定位和国家政策基础之上,是地方院校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向发达国家教育看齐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将这条路走实、走通、走宽,是广大教育者关心的问题。
一、地方院校转型背景及特点
1.政策指引与社会需求
当前,国务院在加快职业化教育决定中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普通院校转型发展也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以“地方”为特征的转型
地方院校转型应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个着力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文章,立足应用下功夫,摒弃追求精英教育的办学传统情结,实现学校自身成长和地方发展互动。所谓地方,不单指院校所在地的地方,也应涵盖生源所在地,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转型更成功。转型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院校所在地实际和生源所在地实际,培养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任何单方面、地方性的培养都将使转型受限,导致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3.以“人才”为核心的转型
首先,转型人才带上了“地方”的帽子,他们是地方院校培养的,又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他们也可以称为“地方人才”。其次,转型人才必须具备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也即是应用技术能力,这种能力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是当地工业、农业,商业,亦可是服务业等。再次,转型人才必须具备融入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将包括多个方面,是综合的,是多维的。所以,转型应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服务于院校转型的大学体育课程变革
1.以培养“转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
培养“转型人才”必须优化以往的专业学科及课程,以符合“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建设专业,突出特色,防止贪大求全。在课程设置上,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从过去偏重基础知识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型。具体的课程应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具体操作。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人才的培养,课程目标应达到或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大学体育的课程建设需在把握转型期人才培养的需求上有针对性地展开。
2.根据“转型人才”特点选取课程内容
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这么简单,而且还兼具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快速反应与适应力、挑战与突破极限的精神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大学体育课程要满足地方院校转型需要,就应结合转型人才的特点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因此,立足人才培养的大学体育课程必须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针对转型期人才培养需求,选取的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多样化,即内容要丰富多彩,既要有平时常见的项目,也要有新颖的项目(如网球、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也可以大力汲取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角斗士、跳竹竿等)。二是专业化,主要根据人才的专业特点选择内容。三是兴趣化,根据人才的特点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学起来既有兴趣,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是系统化,所有选取的课程内容应通过精心编写,遵循教育规律,并具有完整、系统的体验。
3.立足“转型人才”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用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服务转型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必须立足转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服务地方的任务来设置;课程内容选取应多元化与立体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片段式或连贯式,也可以是压缩型和扩充型;课程实施过程要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和学生实时或反馈信息做出变动或调整;课程评价应动态化,评价标准应灵活化。
三、结束语
地方院校转型有不同方法或途径,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各个专业、各个学科都要应变以求适应转型、服务转型。大学体育课也是变革的一部分,因此,大学体育课在课程设置上应力求突破原来的界限,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一、 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 就观念而言,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体育课程的:体育可有可无。这种观点可以揭示出大部分人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存在着偏见,不够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也明显不强。整个校园中都会弥漫着重文轻体的氛围,并且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对于一所高等院校评判的标准不是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而是仅仅局限于学校的知名度,而知名度又直接来源于学校的升学率,学校中是否是985或者211类院校,是否有知名教授任教,学校的科研水平是否高等。这充分显示出,在大众看来,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仅仅取决于其智育水平,而将统筹全面发展的德育、体育等抛之脑后,特别是对于体育的观念上,除了本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甚至家长普遍认为,体育课程无非就是占用了学生的宝贵课时,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作用不大。正是这种落后观念导致了我国的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一直很难有机会真正接触体育,一旦进入高校中便是从零开始,加之自身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也就导致了高校的体育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这使得整个高校系统中的体育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二) 就课程设置而言,相对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对于课程的安排与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设置相对科学的课程才能够充分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笔者发现尽管是步入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高校的体育课程在其设置上依旧同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没有多大的区别,并没有将高校体育丰富的内涵以及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拓展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来,取而代之的则是相对熟悉又传统的课程表式的固定课程。并且在高校中往往是针对于一两种局限性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如篮球、排球等,因此这大大挫伤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利于课程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教学目标上,仅仅定位于某项课程的传授,而并非是为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升其体质,忽视了对于学生良好体育习惯以及体育观念的培育如终身体育等。此外,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同样没有反映出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文化性以及可实践性等。
(三) 就教学投入而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由于大部分的高校院校受到传统重文轻体观念的影响,加之高校在近些年来的扩招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因此造成了对于体育教学项目上资金投入的紧张。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性的专业课程,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对于教学场地以及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是由于高校普遍在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上不足,这就导致了学校的体育设施以及必要的教学场地在其质量上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四) 就师资队伍而言,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其教学水平相对不足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用传统的集中授课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片面注重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操作性,从而使得学生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难以提起兴趣;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专业的体育教师相对匮乏,一时难以招聘符合要求的教师,因此部分高校就会采用兼职聘任的方式在中学中聘请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临时教学,显然这就导致了高校的体育教学成为高中体育的延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的相关路径
(一) 逐步深化并践行教学目标
高校的体育课程作为重要的公共课程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综合教学水平。就长远的角度而言,高校只有开展优质的体育课程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锻炼自身的体质,从而为后期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就应当在大学生入校之初,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逐步深化体育教学目标,坚持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予以贯彻执行。坚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从而真正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注重体育课程教材的科学性质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就高校的体育教学而言,应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性制定出实用性更强的教材,从而充分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其科学性规划。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主要是选择那些将来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用处更大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此外,高校体育课程在教材的选取上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项目,同时还应当将体育保健、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安全教育等内容充分纳入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系中去,增强其全面性。
(三)实现教学及评价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同样重要。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应当摒弃传统的讲授式的单一模式,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鉴于体育课程作为一项公共性质的课程,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采用组合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与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在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培育,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热爱生活,最终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突破单一的分数评定模式,转向综合性的过程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高校现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已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不上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教育目标正发生着变化。高校原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僵化,人才培养规格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严重阻碍了高校大学生长远发展。为此,站在大学教育目标视角下,来改变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课程体系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培养目标。这也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对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内容选择、课程效果回馈系统的建立以及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情况等。教师应该以培养目的为基础来对学生实施目标培养和技能培养。就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来看。体育教育不单单只限于学校,在社会中也具有很多的体育教育者,就目前来说,对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十分重要的。要将体育教育当作一件全社会推广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单纯只局限于高校。开阔体育教师的眼界。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帮助全社会建立终生体育教育意识。
2.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一般认为,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课程的排列形式和修习形式来认识,课程排列形式是指性质不同的课程的次序和比重,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包括一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次序和比重。课程修习形式是指允许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由选修,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排列形式来看,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文件,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几部分。现阶段根据大学教育目标来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的现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发现,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1.教学目标过分强调体育技能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体育教育中的考试色彩过于浓重,学生对了应付考试而去上体育课,而不是真正的喜欢高校所选择的体育项目。高校应该明确的知道,为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能太片面的追求成绩。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出发,理论知识和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体育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的正确的运动观念、并且以此来培养他们终生体育的意识。
2.体育教学内容老化,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就现在来说,高校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处于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体育课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以教师为核心,重视知识的传递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同时因为高校体育老师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不强,这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够接受到系统体育教育。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对大学生的日后生活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因为高校对体育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对体育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现阶段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以体育教育的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大的阻力。所以,体育课程设计中仍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正是导致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兴趣缺失的根本问题。
三、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1.健康与体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健康第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看展所有体育课程的最基本要求。以此为目的,设置合理科学的体育课程。让大学生能够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无论使用哪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只要能够保证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使得大学生能够接受最为正确合理的体育教育方式,那么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就是正确的。健康第的根本就在于在保护学生的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国家课程改革相结合,突破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以及对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建立。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让体育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提高体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2.课程设置多元化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高校应该设定不同水平的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这样一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体育课程,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开设提高班,保证体育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获得更好的突破,同时也应该设立基础班,帮助部分体育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打好自己的体育基础。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基础知识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运动不会出现基础性的错误。
现代体育教育应该提倡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育的现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课堂时间,在上课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体育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体育教育的同时,能够达到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3.以市场需求出发来设置体育课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是指应该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出发,从而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由于社会也需要有复合型的综合人才,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也要注意对于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要设置足够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要求,同时也要使得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之后,还要尽可能多的选修与以后的工作相关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注意培养多面性的人才,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对于现有课程进行适当修改。
4.体育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社会发展迅速,需要具备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时间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仅仅只是将那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加以实际运用。同时,新时期的课改也需要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将进行改革,要把重心放在对于学生的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上面。所以,在体育教育课程上面,老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与实际用,并且要温故而知新,时也可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由此及彼,加强对于旧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时的理解能力,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体育类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同时综合素质也能在整体上有所提升。
三、总结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定位;超越
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由来和杠杆。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作为一项规范性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课程在依托体育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合理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超越。
1.体育文化梗概
1.1体育文化的衍生背景
从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体育文化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应运而生。宽泛来讲,体育科技工作者从文化中汲取了营养,让人类文明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体育文化同西方文化的发展一样悠久,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大学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愉悦学生身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体育文化的传播
早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走、跑、跳、爬、扔等动作来实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延续。在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上基本保持一致。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到今天,就成了体育文化。
2.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关系
现今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大学课程的文化理念也日益深入到课堂之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娱乐了学生身心,促使学生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顺利完成学业。体育与体育文化共生发展,大学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粘合,牢不可破。
3.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定位和超越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立足于体育文化的大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素质教育为原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实施中贯彻“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大学体育文化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提供便利。
3.1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定位
3.1.1目标定位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自身的需求反应,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规范了它的言行,也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体育课堂文化,实质上在遭受着就业难的困境。处于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的课程价值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体育教学究竟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价值观,还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出路成为了一项大难题。由于体育课程的竞技体育队身体接触和规则的理解不到位,致使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些学生好勇斗狠的学生,更有可能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体育文化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了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能力。3.1.2运行机制定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理念,揭示课程教学。我国教育的体制化、行政化管理根深蒂固。以往的体育课程改贯彻层层实施的原则,通过专家的权威进行定论。在运行上,往往处于一种功利化、浮夸嚣张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在体育的舞台上公开,创新的表现,并不能为制定者所接受。经过短暂接触的新课改,很大程度上不能让教师真正领悟到真谛。在体育文化的氛围下,根本意识不到课程运行中的问题。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以学生为本”,让设计者亲临学生一线,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调整课程,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3.1.3改革氛围定位体育文化要求全面参与,深层次剖析问题。体育课程文化要求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反思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审查。体育课程设定,首先要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良好氛围。用理性的眼光分析现代体育改革,吸收借鉴东西方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上,找到适合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土壤。改革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水准,能激发大学生热爱运动的热情。3.1.4教学模式定位大学课程模式并没有固定的范式可依,应设定为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体育课程环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进行理性训练,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中的人本思考,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除了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外,还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学直面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质量,来体现体育文化的生命关怀。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人本性来完善和发展师生,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3.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超越
在世界杯、世锦赛、NBA、奥运会……凡此种种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由于体育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人才的发展,不断超越创新体育成为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对体育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重中之重。3.2.1体育类专业大热,国内外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体育文化理念的渗透,为现今的体育产业捞到了大批资金,这也是他们求贤若渴的原因。在未来的大好前景下,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突破了课堂限制,超越了以往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无门的枷锁。在澳洲,体育专业的学生无背景也能申请硕士。国内体育传统项目如足球、田径、篮球、健美操,有氧运动等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3.2.2大学体育课程联系行业动态,与时俱进随着体育文化的深入,学生有更多机会实践。对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管理、营销策略、体育营销等都有大致了解。大学体育课程要想超越,必须联系行业设计课程,在大型赛事中实践学生,为以后在该领域的突破打下基础。目前国家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国内体育服务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据国务院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扶持体育产业为绿色朝阳产业。华泰证券调查显示,未来的体育产业化发展潜力无穷,市场空间或超万亿,个股如中体产业成为投资标上上涨明显的个股。目前我国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尤其是对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和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我国2020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将为体育人才专业的人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3.2.3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超越体育课程教学,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反而更能激发其参与兴趣。体育课程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个人品行,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环境。学生在课程中,有了更好的合作精神,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讲,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持他们健康体魄的内因,也是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课程是他们在学习进行体育学习的最终阶段,也是实现终身体育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生活生存下去。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无疑是高科技人才的主流。3.2.4加大对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应用创新体育课程的时效性,是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目的。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也逐渐被提到了日程。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实施教学,必然会提高体育课程的效率。新型器材如:飞盘、轮滑和软式排球等新型器材的引入,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创新场地:利用天然资源,打破体育课一定在操场进行的固定思维模式,很容易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斜坡、楼梯等,让学生轻松参与进来。3.2.5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在不断地实践经验中,体育文化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增强学生体质到提高学生活力、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本着“全民锻炼、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理念,始终把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工作重心。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除了要遵循现代体育就业的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贯彻体育文化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运动能力等相关功能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运动和康复锻炼等着手设计。
4.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生体质的下降,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问题,对未来体育文化的的影响不可忽视。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背离,是造成体育文化的缺失主要原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育课程的开展,短期内还不能将这些理论弊病消除。体育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概念和体育实践,对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和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在课程教学方面必然事半功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应是衡量学生一切的参考。在追求全校学生充分得到锻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及领悟能力,造成“体育不公平性”问题,是体育文化教学缺失的一大方面。对于身处环境和评价目标的固定性,是现代体育老师很少思考的问题,值得他们从更多的体育文化人文理念中获得高效能的教学。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逐渐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增强自身体魄的过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思考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目标评价。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牢固锻炼关系、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思考师生本体意义,拓展教育界思考体育教学的思路,成为大学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过程,值得体育工作者思考体育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合理定位在体育文化中。体育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定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超越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新形式下,体育文化的注入,为大学课程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实施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至刚,张力,王丽娜.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刘爱红.体育: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正能量———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体育文化定位之辩[J].搏击,2013,(4).
[3]刘晓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
[4]李中军.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关键词:西安市,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场地设备,调查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多年关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颁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方案)》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方案)实施办法》,同时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无疑《标准》(简称)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宏观教育从德、智、体、能、美、劳等方位全面发展,培养人材的基本模式。论文格式。鉴于目前我国不少专家与学者对普通中学、普通大学研究者较多,特别是对提高普通中学、普通大学学生体质,从学生的体能、体质、健康方面,从测试管理及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等方面研究者具多,而对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状况,体育课设置及体育设施很少有人投入调查研究,而对健康与体质培养的基础环节更很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鉴于此状,根据职业学校学生以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即职校学生绝大部分将会从事体力性较强的工作性质。因此,学生的体质、体能将是从事职业的基础,也是从职人员能高效率、高质量、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保证。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体能培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论文格式。为了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状况及体育教育有所了解,首先应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场地设施等方面做以调查,本文主要调查研究对象与范围选择西安市城区内的职业学校,选择这一调查地域是因为西安市区不仅普通中学,大专院校在全国相对较多,而且职业学校也相对较多,也较集中,约40多所。为了达到取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采用了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两种形式,试图达到代表性及综合性研究之目的。
1.调查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调查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西安市市区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场地设备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对较好学校及较差学校采用选择性重点调查,对一般学校采用抽样调查,共学校数为9所。
1.2调查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达到最终成文之目的。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重点调查对象即体育开展较好的学校、体育开展较差的学校以及体育开展一般的学校进行了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既有共性也体现了个体差异性。论文格式。在球类课中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均有所开展,而排球、足球课程相对较少,网球未有一所学校开展。在田径项目课程设置方面,绝大多数学校以跑为主,田赛项目几乎无有开展。只有铁路职业技术学校阶段性、针对性的还开展了跳、投项目。在体操课程设置方面,健美操,形体课相对较多,而竞技体操开展较少。在武术课方面,太极拳开展的有一半学校,少年拳约1/3学校,跆拳道仅有一所学校开展。(见表1)
表1 体育课程设置调查表
项目
学校名称 球类 田径 体操 武术 跆 拳 道 游泳 篮
球 排
球 足
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网
球 跑 跳 投 掷 掷 健美操 竞技操 形体 太极拳 少年拳
铁路职业学院 √ √ √ √ √
√ √ √ √
√
√ √
培华职业中专 √ √
√ √
√
√ √ √
旅游职业学校 √ √
√ √
√
√
√
交通职业学院 √ √ √ √ √
√
√ √
省银行学校 √
√ √ √
√
铁路警察学校 √
√ √ √
√
√
√ √
商贸学校 √ √ √ √ √
√
√ √ √ √ √
航天工业学校 √
√ √ √
√
√
√ √
建筑学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