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海外市场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外市场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外市场需求

第1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随着需求的增加,光网络市场呈现逐步回升的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韩凌认为,在电信业的转型趋势下,光传输和承载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是来自市场需求,二是来自技术转型,三是来自运营商业务的发展和重组。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厂商只有深刻理解客户需求,持续创新,才能抓住光传输市场发展机遇。

以速度和质量赢得客户

近年来,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增长迅猛,据OVUM最新报告显示,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2007年较2006年,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增速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稳居全球第一,自2004年之后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对此,韩凌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中兴在光传输产品方面一直坚持速度经营,快速成长的理念,强调与客户的沟通,预先感知市场的趋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制定目标和策略,对资源进行灵活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一旦市场时机成熟,就快速进入执行和实施阶段,快速响应,抢占先机。”

具体而言,韩凌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兴通讯把光传输定位为支柱性产品,无论是研发规划还是市场拓展都投入很大,确保了资源供给。第二,中兴通讯在市场营销方面加大了力量,对高端市场进行了针对性深入研究,形成了突破。第三,中兴通讯始终关注运营商的业务持续发展、建网成本和运维成本等综合价值需求,推出可平滑升级的产品及延伸性网络解决方案,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发展客户。

韩凌表示,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从核心层、骨干层到接入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系列,并且在光传输产品关键技术上不断创新,如长途波分产品,采用独特设计理念,是业界唯一能够提供6种保护方案的波分产品,还有动态功率控制、自动的网络优化增益调节功能等等,通过技术优势降低设备及用户网络运维成本。

中兴通讯以全成本的服务理念,快速的响应,完善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靠实力拓展海外市场

除了在国内市场大有斩获外,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也早已在海外市场生根发芽。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已经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家运营商大规模商用,其中包括很多高端运营商,如葡萄牙AR、保加利亚CABLETEL、韩国KT、捷克GTS等等;建设了多个大型国家骨干传输网络,运行良好,获得海外客户的广泛认可和信赖。

据韩凌分析,之所以这么多海外运营商都选择中兴通讯的产品,是因为海外运营商也面临业务转型和经营的压力,需要寻找具有长期合作潜力并能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的合作伙伴。中兴通讯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受到海外客户广泛关注,为客户增值的理念、丰富的建网经验和服务能力最终获得广大客户的青睐。

他进一步表示,全球光网络市场在2001年达到高峰后,出现了快速下滑,特别是2003-2005年整体处于低潮。但近几年,随着运营商的转型加快和市场发展,需要更多的传输带宽资源,全球的光网络市场目前开始回升,市场需求逐步增大,为中兴通讯更迅速地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多契机。

随着海外市场的升温,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销量在亚太、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东等地持续稳定增长,欧洲市场也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国内,未来海外市场的比重还会继续加大,这也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一个必然结果。”韩凌说。

光网络市场仍将快速发展

对于国内光传输市场的发展趋势,韩凌认为,未来几年将保持平稳增长。他分析说,“首先,3G网络的建设和高速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都对承载层的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国内光传输市场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其次,随着运营商业务转型,原有的传输网络已经不能适应数据业务的要求,对老网络进行优化和平滑升级都成为推动光传输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演进上,韩凌认为,光传输会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光网络的骨干层会向OTN方向发展,汇聚和接入层会从MSTP向PTN或者更能承受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演进。而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基础的承载形态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并会伴随通信业的发展取得更多的技术进步。”

第2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一、培训方案的制定

一是要深入调研,增强海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要深入到海外一线走访,与甲方有关人员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情况,广泛征求所属各单位在外部市场开发骨干人才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周期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将培训调查结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海外市场培训计划的科学性。

二是加大储备,增强海外人才培训的前瞻性。按照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目标和人才需求计划,我们启动了千名海外拓展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实施储备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加大海外人才的储备力度。一是拓宽海外人才选拔渠道,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库机制。公司开展的20名平台经理、司钻、电气师等骨干赴国际石油公司培训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国内英语口语和石油钻井专业英语培训内容。所属单位层面,重点对海外后备人选进行岗位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加强关键岗位外籍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属地员工队伍素质,为推进海外队伍属地化进程提供保障。

三是着眼长远,增强海外人才培训的持续性。这需要我们开发编译不同语种的各类培训教材,建立海外市场内训师队伍,搭建网络培训教学平台,探索海外项目管理后备人才见习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外籍员工培训,同时做好海外专业化培训工作。

二、国际化人才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训的实战性不强。以往的涉外培训,多以培训内容为中心开展,而不是以涉外人员为中心组织开展。多以取证为目的,而缺乏涉外人员适应海外现场岗位开展的培训,例如:缺乏口语培训和石油钻井专业英语培训。

二是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按照外事管理规定,项目外派人员名额受到严格限制,涉外人员储备培训后,没有条件将他们派到现场进行实战培训。由于缺少现场实践环节,涉外人员初到海外现场工作,不适应现象较多,既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运作,也给甲方留下了我方人员素质满足不了项目要求的不良印象。

三是培训与使用衔接不畅。从海外人员储备数量上看,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海外市场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海外人员培养周期上看,由于人才培养耗时较长,满足不了海外项目对人才的急需;从海外人员职业发展上看,由于受现实岗位编制的限制,海外人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最初的职业生涯设计存在较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海外人才工作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海外人员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海外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形势,海外人员的培训应该跟上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进一步做好海外人员培训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员工学习培训效果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工作与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选择性地给考核优秀的人员高层次的培训奖励,改善员工对培训的态度。

二是改进培训的内容和范围。针对涉外人员的IADC井控、HSE培训,结合国际井控管理惯例和项目施工现场的HSE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培训教材,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三是进一步灵活培训方式。遵循井控、HSE培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专题培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培训渠道。尤其要充分发挥电教片、网上教学与现代远程教育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方便快捷等优势,适时对员工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培训的实效性。

四是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立足实际需求,实施按需培训、因材施教。要根据现场技术人员的年龄、职业、学历层次和工作岗位性质等情况,分类进行培训,提出不同对象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切实提高现场人员的涉外岗位技能,以满足现场对实际技能的需要。尤其是要下大力气抓好英语口语和石油钻井专业英语的培训,使现场人员凭借过硬的外语能力促进专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五是进一步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专兼职培训教师,组建公司涉外培训内训师队伍。利用海外项目骨干的海外工作经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涉外专业知识等,每年完成规定学时的培训任务,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第3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针对有学者分析认为“民间借贷活跃,那是有市场需求,因此,应允许地下钱庄合法化和公开化”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王自力认为,这是个馊点子。

王自力说,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导致地下金融存在的原因,应是资金价格的上限管制。是利率上限管制为地下金融创造了利润空间,而不是资金供给机构的缺失。因此,满足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及县以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标本兼治的做法并非所谓“让地下金融合法化和公开化”,而是应尽快推进资金价格决定与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否则,即使现存地下金融全部合法化、公开化了,如果利率上限管制的现状维持不变,那么新的地下金融又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换句话说,只要有利益空间存在,地下金融就必然存在。

其次,民间金融与地下钱庄本质上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是民间个人或企业之间个别的非职业化的资金融通行为,而后者则是一种职业化的为规避国家管制而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的组织。

目前,地下钱庄这类非法金融组织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提供资金转移通道和从事非法汇兑、洗钱为生财之道。二是以坑蒙拐骗、敛聚钱财为目的。

由于民间资金融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正规金融现存的缺陷,因而有关管理机关事实上对其既未禁止也不保护。但地下钱庄则不同,由于其本质是坑蒙拐骗和违反国家管理规定、破坏金融秩序,所以绝不能让它们合法化和公开化。(摘自2004年第11期《银行家》)

徐 刚 应停止企业海外上市

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总经理徐刚认为,在本土市场还很弱小的时候,大量优质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等于是主动放弃了本土市场对本土上市公司的定价权。这将使本土市场陷于十分被动的处境。

其一,海外上市导致的海外市场定价低估了中国公司的真正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中美两国发行的政府债券收益率来观察。目前国际市场上,美国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是45%,而我国在海外发行的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却为56%,二者之差就是中国的国家风险的溢价。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中国公司的资质和业绩判断要谨慎得多。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导致中国公司的海外估值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市场,甚至低于部分新兴市场。

其二,本土定价的丧失,将导致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被动地与海外中国股票接轨。实际上,A股市场近期的持续下跌就主要源于这一估值压力。

第4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2012年7月30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沙特独家商NTC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在此之前,双方已有长达十年的合作基础,本次再度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充分表明双方对未来业务发展的信心,也标志着大金龙在中东市场的根基将更加稳固。

实际上,大金龙与沙特形成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是中国客车企业海外拓展从最初简单的贸易方式到成熟的国际营销模式转变的见证。

自2000年开始,大金龙开始实施国际化营销战略。历经十余年的海外市场开

拓,其产品已遍及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共计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还包括德国、英国、意大利、马耳他等欧盟发达国家,并在海外建立了50多家授权经销商和服务机构,是当之无愧的海外市场布局最广、出口国家最多、外销产品跨度最大的中国客车制造商。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过去一年,大金龙海外出口业务可以用“先抑后扬”来形容。在经历了上半年较为平淡的局面后,下半年连续获得来自沙特、泰国、秘鲁、俄罗斯、埃及等市场的批量订单。数

据显示,大金龙2012年全年出口量接近9000辆,同比增长20%,出口规模稳居国内客车行业首位;出口金额达到21亿元,再次刷新大金龙海外出口业绩单。

2013年上半年,在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需求下降的大环境下,大金龙整车

外销金额仍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为实现全年的海外销售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大金龙正积极推进20多个以公交车为主的整车外销项目,同时强化销售渠道和关键客户的开发。

口碑比价格更重要

大金龙是最早进军沙特市场的中国客车企业,也是在进入沙特市场后每年持续

获得大批量订单的中国客车企业,年均订单数量均达到三位数。截至今年4月,大金龙已向沙特出口大中巴2100辆,总额近10亿元,大幅领先于国内其他竞争对手。而NTC公司则是大金龙在沙特的独家经销商,也是其在海外市场的金牌商之一。该公司在沙特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营业范围涉及银行、车辆运输、医院、木材与奢侈品进出口贸易等。2004年大金龙与NTC首度开展合作,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双方一直致力于扩大大金龙在沙特的品牌影响力,实现金龙客车在沙特市场保持稳定并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与NTC公司的合作,大金龙还将在沙特各大城市进一步设立营销网点及售后服务站,加强销售团队,深挖细分市场,如旅游车、国际长途运输车、校车、公交车及劳工用车等,并积极巩固大金龙在当地的市场地位。沙特NTC公司副董事长哈立德·穆塔巴卡尼对此表示,签订一个长期协议的最大好处就是双方都着眼于“长远”,会共同规划且考虑如何在未来贸易中继续双赢。

近年来,受国内客车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将出口作为企业业绩新的增长点,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客车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频频上演“价格战”。但大金龙在出口领域跳出了中国客车企业残酷的“价格战”,凭借产品的高性价比、稳定性能、精良做工、极具吸引力的外观设计,逐步成为了中国客车第一出口大户。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品牌企划部经理马文雄这样告诉《汽车观察》,“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不能扩大海外目标市场的份额。要想尽快形成竞争优势,就要突破价格竞争的困局,要以品牌、质量和服务经营海外市场。大金龙始终把精耕高端市场作为海外营销的重要战略。”

据悉,在沙特地区,大金龙是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中国客车品牌,当地客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在当地最具资质的17家运输公司中,逾半数都是大金龙的客户。据Hajj管理机构推出的满意度评比显示,大金龙客户长期占据前五位,其中一家客户已连续多年雄踞榜首。另有当地不少运输公司反映,每年前往麦加的朝觐者中,有的甚至特别指出要搭乘大金龙客车。

与此同时,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敬业精神,也是大金龙团队为其产品在海外赢得良好口碑的重要原因。为及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大金龙销售团队充分做好与海外客户的沟通协调,积极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比如在沙特,大金龙的技术团队在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后,便针对运营客车的耐高温性、散热性、密封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生产团队也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保证交车日期,对质量管控方面精益求精,以远高于行业的标准用心打造每一辆车;在售后服务方面,每年客户营运高峰期,大金龙就派出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服务工程师全程跟踪服务,保障车辆正常运营。

如此用心服务,不仅在当地树立了中国客车良好的品牌形象,还与当地客户及居民缔结了良好的友谊,为日后的业务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品牌基础。

渗透当地采购体系

此外,还有哪些原因促使大金龙在沙特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提升?剖析大金龙海外之旅的成功之道,业界总结出的三点经验是: 坚持高端路线、市场化、均衡发展。这与国内一些同行善于打“政治牌”、“价格战”不同,大金龙开拓国际市场,从一开始就是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并在很多区域走在了行业前列。据马文雄介绍,大金龙在海外市场上主要有三条线,且在不同市场上采取了不同的战略。

一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这一市场上,大金龙依靠成本优势,积极提升品牌影响力,以高端车型与国际一流客车品牌进行“真刀真枪”的比拼。

二是新兴市场,如俄罗斯、西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这是中国客车企业出口的重点区域。当然,由于几乎所有中国汽车企业都把这些地区当成了海外战略的重点区域,导致当地的竞争已经非常白热化了。在这些市场上,更多是与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大金龙的策略是不打“价格战”,依靠品质取胜。

三是欠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时常有战乱发生,客户信誉相对要差,政治上也缺乏保障,所以大金龙的策略是“挑着做”——挑那些物流相对有保障、信誉较好的客户。

此外,大金龙正在积极通过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交通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进入到当地运营商的产品采购体系中。

第5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1月提出了要在未来5年内实现出口扩大一倍、就业增长200万的计划,即“出口倍增计划”。仅两个月后,美国政府成立了由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贸易代表处、小企业局和进出口银行等共同组建而成的“出口促进内阁”(EPC),并正式宣布了基于“出口倍增计划”的具体实施措施——“国家出口倡议”(NEI)。其中,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美国企业出口的具体办法,其效果也十分显著。

一、“出口倍增计划”中推动美国中小企业出口的直接措施

(一) 在提高中小企业出口意识方面

美国联邦政府的具体措施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大力开展全国性的宣传活动来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出口。例如,美国政府对原来服务于企业出口的网站进行了升级,新的Export.gov 2.0于2013年1月问世,其中的“MyExport.gov”板块以生动的出口实例向中小企业展示了出口的益处和方式,并直接推送给相匹配的中小企业,从而达到个性化服务的效果。美国人口普查局以最广泛的方式向中小企业展开出口宣传,其借助自身的自动出口系统向系统内超过10万家企业定期贸易资源信息,并在经济普查中印制了“为什么出口”的宣传单发送给了超过40万家的企业。其二,多渠道识别,激励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发现那些具有出口潜力的中小企业是美国政府在“出口倍增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美国政府积极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如以“小企业成功出口故事大赛”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分享出口成功经验,从而激励其他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二) 在培训中小企业出口队伍方面

美国政府借助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出口前的准备。线上渠道是指美国政府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小企业传授出口知识,如通过一个名为《出口基本指南》的在线工具和电子书为中小企业提供出口培训服务;通过建立网上贸易信息中心来引导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当地出口资源。线下渠道是指美国政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培训与中小企业出口相关的人员,如以“出口外展研讨会”的形式将中小企业与所在地区的国际贸易专家联系起来,向中小企业传递基本的出口知识,帮助它们把握出口方向,从而提升中小企业出口成功率;引导中小企业通过集群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对中小企业顾问进行培训和考评。

(三) 在强化中小企业与出口市场联系方面

美国政府着重以项目沟通本国中小企业与海外市场的联系。一方面,美国政府在一些地区试点进行了一批出口中介项目,如出口中介展会,这类展会有效的帮助了中小企业利用出口管理公司和出口贸易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加强已有项目中关于中小企业出口的援助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利用这些项目走向海外市场,如美国小企业局的“出口速递”项目、美国进出口银行信用保险项目、以及二者的联合项目都较好的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步伐。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组织一些企业间的互动活动来帮助中小企业接触国际市场,如2011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美欧中小企业最佳实践研讨会”就帮助了那些参会中小企业更好的识别贸易壁垒,推进了美国中小企业参与跨大西洋贸易的进展。此外,利用网络平台拉近美国中小企业与亚洲和拉丁美洲中小企业的贸易联系也是美国政府强化中小企业与出口市场联系方面的一项举措。

(四) 在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面

美国政府的努力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其一是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了解来自政府的融资服务,让中小企业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该如何从政府获得融资支持;其二是对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评。第一个方面的政府活动内容较多,如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的小企业工作组专门制作了一份关于美国出口和海外融资的手册,来向中小企业解释联邦贸易和投资的融资程序;美国小企业局、美国进出口银行和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部门通过各种国内、国际贸易展会相与会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前述三个部门还与美国海外投资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全球商业解决方案”的软件包来帮助中小企业贷款人破解政府贷款程序。第二个方面的政府活动包含了培训和考评两个方面。在培训方面,美国小企业局和美国进出口银行联合美国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储备银行对超过600个社会银行的负责人进行了培训,从而使这些基层金融机构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周到的融资服务;在考评方面,美国小企业局和进出口银行推进了一项协同体系对员工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表现进行考核。

二、 “出口倍增计划”对美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作用效果

(一)出口中小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2009年,美国出口中小企业数量为270,400家。随着2010年“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当年美国出口中小企业数量增加了16,600家,总数达到287,000家,占美国全部出口企业数量的98%。美国中小企业在全部企业出口值中所占比重自2002年以来呈持续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34%,出口总值为3,8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4%。2011年是“出口倍增计划”效果突显的一年,当年美国出口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到了295,600家,同比增长了3%。这些企业中的76%属于批发商和其他非制造业企业,它们贡献了当年中小企业出口总量的66%。2012年,美国出口中小企业数量为297,995家,较上年增加了2,000余家,贡献了33%的已知商品出口值,这些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与上年无差异。由于目前(截至2014年10月)美国官方对出口企业数量的统计数据仅限于2012年及以前,因此,我们无法得到2013年以后的准确数据。但从2013年美国出口额创2.3万亿美元新高,以及2014年前8个月出口额达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的良好表现来推测,美国出口中小企业的数量应呈稳步增长态势。

在“出口倍增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美国许多政府部门加强了对新出口企业的帮助,即以各种措施支持那些从未出口过的企业成功迈出踏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这对提高出口中小企业数量起到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据统计,2011年美国小企业局成功帮助了129家企业首次出口海外市场。同时,以美国小企业局为代表的部分政府部门还向中小企业提供出口咨询服务,这既可以加速中小企业获得出口收益的速度,也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更深的开发海外市场。2011年,美国小企业局的咨询服务就支持了43600万美元的出口值。2014年3月,美国政府基于对“出口倍增计划”的审视与发展,推出了“国家出口倡议/下一阶段”(NEI/NEXT)战略,以期通过更适合的方法推动企业出口,其中再次强调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扩大

美国中小企业在出口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目的地单一性,即多数美国出口中小企业只出口到一个海外市场,加拿大是最受美国中小企业欢迎的海外市场,2011年有91,811家中小企业出口到此。2012年,美国出口中小企业中有59%的企业只向一个海外市场出口商品,25%的企业向2-4个海外市场出口商品,16%的企业向5个以上海外市场出口商品。2013年,美国货物出口目的地超过230个国家和地区,加拿大吸收了美国22.3%的出口,墨西哥、中国和日本位列其后,分别吸收了15.6%、4.2%和3.9%的出口。从地区来看,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北美、亚洲和欧洲是美国企业货物出口的主要地区,其吸纳的出口值分别达到了4800亿美元、3993亿美元和2906亿美元。

“出口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向太平洋地区出口商品的中小企业数量增长最快,在2009到2011年间增加了1.2万家;向中、南美洲出口商品的中小企业数量增长次快,在2009到2011年间增加了9163家,出口值增长了54%。据2011年统计显示,澳大利亚、智利、哥伦比亚和荷兰是接纳美国中小企业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前四个海外市场,出口企业增长率同比都增长了7%以上;中国、新加坡、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瑞士和巴西接纳的美国中小企业出口数量增长速度仅次于以上四国,增长率在5%-6%。美国中小企业在这些市场的积极表现与“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因为与大企业相比,美国中小企业往往没有海外分支机构来规避贸易壁垒,因此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加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因此,美国政府通过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或破除原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的非关税壁垒来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大的海外市场。在2011年,受益于美国和哥伦比亚FTA谈判成果,超过1.4万家美国中小企业向哥伦比亚出口了45亿美元的货物商品,出口值较上年增长了24%。同年,受美韩FTA谈判成果的推进,超过2万家美国中小企业向韩国出口了139亿美元的货物,出口值较上年增长22%。2012年和2013年,美国向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的出口额分别持续增长到7173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国内近一半的产品出口输向了这里,中小企业在这些国家实现的出口值比重超过了1/3。进入2014年,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中的韩国、摩洛哥和澳大利亚继续扩大减免关税产品种类,美国中小企业向这些国家的出口有望提升。

三、“出口倍增计划”对中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初期,贸易地位的升级需要贸易主体的积极变革来实现。中国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对贸易总额的60%,是当之无愧的贸易主力军,但是出口中,小企业比重仍然较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条还是缺少来自政府的支持。因此,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出口倍增计划”从以下以四个方面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

第一,增强中小企业的出口意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中国许多出口中小企业遭遇重创,海外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力使国内本以高涨的出口热情大打折扣,许多中小企业因此不愿轻易涉足海外市场。同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又因缺少指导、缺乏经验、不熟悉路径等问题难以走出迈出国门的第一步。因此,政府有必要从打破意识束缚这一方面来开启中小企业出口的观念之门。借鉴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经验,中国政府可以依托商务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和各地方中小企业管理单位已有的网络平台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中小企业出口的网站,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出口的预期收益和一般步骤;同时通过广泛的面对面交流来宣传成功“走出去”的企业案例以激发中小企业出口意愿。

第二,增加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中小企业出口的融资支持。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银监会曾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因2011年信贷紧缩政策的出台便取消了这一要求,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再度被大企业挤占。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提出并长期坚持针对出口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建立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分支机构也是满足出口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重要方面,例如,增加中国进出口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分布数量。

第6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国际化,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其海外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1/3以上的话,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从这个角度评价,华为已是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华为已把国内销售总部降格为与海外其它八个地区总部平行的中国地区部,可见华为国际市场在华为的重要性。而海尔国内销售仍占大头,海外销售的话语权还不大,是一个还在国际化征途上的公司。

海尔和华为开始国际化的时间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95年左右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国际化历程,为何在国际化方面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海尔是家电行业,华为从事的是通信、IT行业,海尔销售的主要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用耐用消费品(CONSUMER GOODS),主要是通过大卖场销售。而华为销售的是针对运营商使用的通信系统,属于基础设施的资本性产品(CAPITAL GOODS),一般是用户通过招标直接先客户采购。虽然,这两个企业在行业背景、产品、渠道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但在国际化方面还是有可比性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华为和海尔的国际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海尔“先难后易”PK华为“先易后难”。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简单的说就是先打开发达国家市场,后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战略。按海尔的说法,到消费者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到强者如林的成熟市场,摔打历练,才能迅速成长,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它市场。海尔先后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建立了工厂。 笔者在服务海尔海外的时候,对这个战略持怀疑态度,从海尔的海外实际的运作情况来讲,这个战略运作的也不是很成功。海尔虽然在美国有工厂和贸易公司,但在美国市场一直没有占领主流市场,只是在细分市场上小有斩获,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打个形象的比喻,先难后易,就像让刚毕业的小学生去参加高考一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战略“看上去很美”,逻辑上也好像成立,但实际操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华为国际化采取的是务实的“先易后难”的战略。华为的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国际化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海外”翻版。华为的国内市场也是通过先做县城再做城市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创建起来的。这种“先易后难”的战略与其说是华为的主动战略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因为华为当时不管在产品、技术、人才、综合实力上和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都差距悬殊,正面较量的话,凶多吉少。针对当时的市场情况,东方不亮西方亮。欧美跨国公司吃欧美市场的肥肉,华为先去啃亚非拉的骨头。不能正面碰撞就侧面迂回。96年华为启动了拓展国际市场的漫长之旅,起点就是非洲、中东、亚太、独联体以及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在经过长达10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磨砺和考验后,华为的产品、技术、团队、服务等已日趋成熟,完全具备了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竞争的强大实力。华为才陆续登陆欧洲、日本、美国市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的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对大多数想国际化的企业来说,要根据自己实力、竞争对手比较、国际市场的情况来具体确定自己的国际化路径战略。笔者人为,对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国内企业,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是可以参考的正确选择。

二、国际化人才战略:海尔“三融一创”PK华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

企业要国际化,必须要有开拓国际市场的国际化人才。 海尔在国际化人才战略上基本上是“拿来主义”,集中体现在海尔的“三融一创”上,即:融资,融智、融文化来创立品牌。海尔国内从事国际市场开拓的销售人员加上各产品部负责海外销售的人员,加起来也不过数百人。海尔海外的销售管理模式基本是采用区域的制为主。在当地成立的独资或合资的销售公司雇佣的绝大部分是当地的职业经理人。海尔负责海外销售的人员大部分是以商务出差的形式去管理海外市场,常驻海外的人员很少。基本是依靠当地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和管理。这就是“三融”里的“融智”的具体体现吧。海尔这种依靠当地人才的国际化人才战略笔者认为,在国际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是有问题的。大多数的欧美、日韩跨国企业,它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才战略步骤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从国内培养本国的国际化人才输出派驻海外市场;第二步本国的人才培养当地优秀人才;第三步逐渐实现人才当地化、本土化,只有部分高层职位由本国人员担任,甚至全部本土化。这个过程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持续五至十年的时间。笔者以前服务过的松下公司和沃尔玛公司人才的彻底当地化都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韩国三星目前在中国市场驻在的韩国人员据说也有上千人之多,它的本地化还在进行当中。海尔的国际化人才战略看似走了一条捷径,实际上是绕了一个大弯,最后还得从头再来。海尔过早的去依赖海外市场当地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花大力气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弊端是很多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海外市场不受控。海外的各分支贸易机构成了游离于总部管理之外的,割据一方的诸侯。笔者服务海尔海外的时候,就真切的感觉到了这种人才模式的弊端。而华为的人才战略上走得是和很多跨国企业相同的路径:先从国内大批的向海外输出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据说华为在海外工作的有一万人左右,占其员工总数的1/4强。华为几乎将其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驱逐”到海外去开拓海外市场。华为人把这种人才战略形象地称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基本上是由中国派驻的华为人做出的。当然,中国的人力成本比国外的相对便宜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华为在海外市场用自己人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的电信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过国内市场磨练的华为市场人员,放到海外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同样能征善战。二是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使用自己的人才,能与总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便于总部的直接管理,有很好的执行力。当然,随着华为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华为要走国际化人才战略的第二步,培养当地的优秀人才,开放更多的高级职位给当地人才,让当地人才逐渐替代华为派驻的人员。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持续保证国际化竞争优势。反观海尔,其国内市场人员和海外人员基本上是不流动的。家电行业其实在中国也是一个已经充分竞争和国际化了的市场,海尔完全可以抛弃部门墙,把国内的优秀市场人才大批输出到海外,让他们在海外,像国内市场一样,开疆拓土,建立完全受控的海外销售和市场体系。

第7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什么是QDLP政策呢?这个政策就是,允许注册于海外,并且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对冲基金,能向境内的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

不过,海外对冲基金到境内募资是有前提条件的,第一,这些基金要在上海注册登记;二是只能投资海外市场。而根据相关政策,QDLP的人民币“出海”需经过两层组织。首先,出面募集人民币的资金应在上海注册的一个“联络基金”。然后,由该“联络基金”将募集的人民币交给海外注册的对冲基金,从而投向境外资本市场。

这么看来,从政策上真的解决了国内全球配置风格私募的技术难题。而且,这种形式的基金,无需通过信托的方式。

这个政策早在2011年1月初就初露端倪――当时,央行曾出台《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非金融机构利用人民币直接进行海外投资,不过仅包括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此后,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收到了中国证券业和外汇监管部门对于允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申请设立人民币对冲基金的原则指引,不过这一消息一直没有得到确认。终于,在2月29日,央行方面新闻称,在日前召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暨有关监测分析工作会议”上,各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顺应市场需求,在规范基础上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与品种,积极拓展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相关改革。而后,今年3月底之前,QDLP政策出台成了一件比较确定的事。

不过,我仔细研究下来,发现QDLP对投资者而言并不经济。因为若想成为QDLP投资者,基本是成为其有限合伙人形式,而成为合伙人,就要支付更高的税收成本,即额外付出有限合伙的税费。一般来说,有限合伙税费与海外对冲基金的业绩提成差不多,也为20%。也就是说,海外对冲基金通过交易操作每盈利100万美元,投资者(有限合伙人)仅能得到64万元。而国内信托形式的阳光私募,无需承担有限合伙相关税费,大多只需支付20%的业绩提成给私募基金公司,即国内信托形式的阳光私募每通过交易操作盈利100万人民币,投资者可以分得80万元。这么看来,对于QDLP管理者而言,在这种税收成本劣势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投资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对投资者而言,除了税收问题,汇率风险也需要考虑。当前,一些海外对冲基金会做一些外汇套期保值,消除汇率风险。但并非所有的海外对冲基金都会帮投资者做套期保值,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情况下,QDLP的投资者会损失一些汇率成本。不过,当前国内外汇储备那么发达的情况下的,QDLP这个平台同时能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渠道,那么也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一种灵活的途径。

总的来说,国内投资者投资QDLP 从资产配置角度,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毕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全球配置的途径。而且,海外对冲基金整体比国内A股市场基金策略更为丰富,一些全球宏观策略基金、海外量化基金,整体实力高于国内A股投资策略私募。

第8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原料药;出口;海外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44-02

我国的化学原料药产业与改革开放时间同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整个医药工业的重点,也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并树立了牢固的国际地位。目前已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共1600多家,获得GMP认证的原料药有3700多个,能生产的原料药有1600多种,产能达200多万吨,其中60%供应国际市场,以青霉素、维生素C、柠檬酸、抗生素、扑热息痛为代表的60多种原料药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10年来,化学原料药出口比例大幅增加,仅2011年,我国出口药品构成中,原料药的比重占78%,出口额已超过220亿美元,在全球400亿规模里占50%以上。另外,全球出现的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象,更为中国原料药的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中国原料药行业现状

中国原料药从生产品种来看,大宗原料药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石家庄、沈阳、淄博、哈尔滨、天津等老医药工业基地,如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东北制药、齐鲁制药厂、哈药集团等。其产品主要为中国的优势产品,集中在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类和激素类,生产规模较大,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浙江海正集团在国内抗肿瘤原料药方面占据了优势,是国内抗肿瘤原料药出口最大的生产商,其主导产品阿霉素、柔红霉素和丝裂霉素已获得美国FDA的认证。昆明制药公司的蒿甲醚系列原料药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一类新药,目前已出口到诺华公司。

我国原料药出口以大宗原料药为主,主要集中在维生素、抗生素原料类及解热镇痛类等方面。已具有稳定的出口市场。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配额限制已取消,加上国内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原料药海外市场将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

2中国原料药海外市场分析

21国际原料药发展趋势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制药产业的重要基础,世界生产原料药已达2000多种,全球原料药市场的规模大概已有400亿美元,并每年以7%左右的幅度递增。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现状见下表。

国际原料药主要集中在上述5大区域,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化学原料药生产,一是日益注重环保问题;二是很难通过技术改造促使成本下降;三是专业化分工导致非核心技术外包。因此美国、西欧及日本的国际制药公司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原料药生产规模,将一些非专利、污染严重、低附加值的原料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一趋势逐渐明显,给中国原料药海外销售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此外,印度已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竞争对手,但因出口产品类型定位不同,暂时未对我国海外市场产生较强大冲击。

22中国原料药在海外市场中地位

中国为世界最大原料药出口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大宗原料药为主,其他小产品为辅。随着原料药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原料药企业已经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高端产品转变,不断向下游供应链延伸和转移,国内深加工能力在逐步增强。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积极获取国际认证,原料药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目前,中国原料药获得欧洲EDQM认证的COS证书数量约200多个,在美国FDA登记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也有600多个。这大大提升了我国原料药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不断扩大世界原料药市场规模,出口范围已涵盖约200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出口市场为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部原料药出口的874%。其中印度、美国、德国是中国采购原料药的前三大国家,海外出口市场稳定。而其他值得关注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有俄罗斯、墨西哥、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此类国家的原料药贸易额增长最快,并且贸易额位于前20个国家之列。但这几个新兴国家的原料药需求点有所不同,越南是以氨基酸类、维生素和抗生素类为主,墨西哥是以食品添加剂、维生素类和饲用抗生素为主。此类国家销售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3中国原料药海外市场营销策略

化学原料药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原料药的产能已不是问题,因此,想扩大海外销售市场规模,提高化学原料药营销策略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原料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1注册营销

注册营销对于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原料药向国外规范市场输出必须要通过进入国的资格准入。欧洲国家的COS认证、EDMF文件,美国FDA的DMF文件,印度的原料药注册成为近两年中国企业原料药出口工作的重点。我国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产品做了美国FDA的DMF文件登记,注册美国DMF文件号数量较多的企业有山东新华制药、浙江海正药业、扬州制药、上海三维制药、重庆大新和重庆凯林等。尽管DMF文件号并不是进口许可证,但它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成功进行国外注册,表明该企业是个重视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企业,也说明该企业有资格向规范市场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注册营销”应当成为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可利用的一个手段。此外,还有企业的CGMP认证、欧盟的REACH法规,都是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需要考虑的注册营销策略。

32小品种营销

中国原料药在世界制药产业链中处于最基本的原材料水平,大部分产品价格低、产能规模大。近两年由于中国的基础工业成本提高,如水、电、气、煤、热运输价格的普遍上涨,使这些大宗产品的成本明显增加,利润下降,加上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此起彼伏,中国原料药的海外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应同时拓展那些利润高、规模小、有进口需求的小品种出口市场。如半合成青霉素类的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氯唑西林,头孢类的头孢吡肟、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头孢替唑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一定都是更新换代产品,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市场容量,但它们都是有市场需求的高价格产品,此类产品的出口,将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33技术营销

同一种产品如果有两种不同的生产工艺,一种技术水平较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较高;另一种是传统工艺路线,产品附加值较低。那么谁掌握了前者,谁就更能赢得市场。例如用发酵法生产辅酶Q10,与传统的半合成法相比,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都要优于后者。我国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实现小规模的发酵法生产。在高技术壁垒领域,特别是一些手性化合物的生产工艺,还是中国原料药行业的薄弱环节,企业只有不断加大技术营销力度,才能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34合同加工

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环保成本,倾向于在中国、印度寻找合同外包、分包加工伙伴。委托合同加工是个降低风险、保持利润的好办法,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有效途径。

35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市场充分开放,品牌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化学原料药,由于不易通过外观来鉴别其优劣,因而品牌尤为重要。名牌产品,意味着高质量、好的信誉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也有利于提高价格。使我国的产品不以低廉形象出现。

36增强环保意识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中开始普遍推行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并进行ISO 14000认证。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制药业环保意识较弱,通过ISO 14000认证的企业并不多,这对我国原料药的长期稳定出口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化学制药企业必须从长计议,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ISO 14000认证。以便拥有全球的“绿色通行证”来对付国际的种种贸易壁垒。

4结论

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在海外销售市场具有稳固的地位,随着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环保安全问题的重视,原料药生产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我国原料药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良好的发展环境配备科学的营销理念,采用注册营销、小品种营销、技术营销等手段,使中国原料药产业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极大稳固了中国原料药在出口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郭燕春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N].中国商报,2010-05-19

[2]张宁宁,孙利华,姜春环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药业论坛,2012,21(16):19-20

第9篇:海外市场需求范文

一体电脑市场的最大黑马

盘点2011年的一体机市场,海尔电脑无疑是崛起的最大黑马:凭借多彩、触摸、大屏、电视电脑集于一体且能与PAD、笔记本电脑及彩电互联互通的创新功能和时尚漂亮的外观受到了用户的青睐,海尔一体机在国美广州、天津、宁波、南昌、无锡等全国多个区域跃居市场第一名;在国美苏宁等全国性3C渠道,海尔一体机已连续多个季度蝉联3C卖场触摸类单型号第一、全国份额第二。海尔一体电脑成为2011年度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创新产品之一。

牢牢把握用户需求并以此来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是海尔一体机能够热销的关键,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品牌只在6000元以上产品配备多点触控功能,海尔电脑彻底拉低了多点触控的门槛,目前主打的乐趣Q5T、Q52等产品均具备这一功能。

除此之外,电视电脑一体化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据悉,海尔电脑通过调查了解到城市居住空间有限,电脑和电视相对来说占用的空间较大。针对这一需求,海尔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开发了国内首款可以触摸的电脑电视一体机。

近期海尔推出的全球首创手势控制一体电脑江山帝景新Q8,再度开创一体机领域的技术先河。

紧跟移动互联潮流

2011年,平板电脑成为IT市场最火的产品,海尔电脑紧跟移动互联新时代潮流,推出了国内首款集通信、上网、导航为一体的智能平板手机电脑HaiPad。

作为承接海尔集团“一云、三网、N端”战略的重要产品,这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全面融入海尔云家庭服务解决方案,搭载创新工场家族“点心”首款为PAD定制的“点心―互联网智能手持终端解决方案”,将随时随地上网和手机通信合二为一,并借助 “弹框式”文件夹、“一点式”文件管理等领先操作体验,15000多款丰富的应用内容支持和5种时尚流行色的外观设计,彰显海尔电脑追求用户最佳体验的品牌精髓。

除了平板电脑HaiPad,海尔在2011年还推出了国内首款带体感功能的7哥三记本电脑、被成为游戏发烧友“神级装备”的7哥至尊版笔记本电脑,引导了学生笔记本电脑的消费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