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课堂纪律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纪律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纪律的概念

第1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在课堂中,总有那么几个让教师烦心的学生:上课坐不住,在下面昏昏欲睡,或扰得前后学生都不安,或公然与教师作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很多后进生可能就是在课堂上产生的,于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始关注后进生的听课情况,提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一方面可以看看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且不厌其烦地进行引导。一时间,本来是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霎时间热闹起来,从一段时间看来,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有效督促,学习效果得到一定保证,不再被遗忘,开始被关注,然而这样的关注是否在学生的可接受的心理下接受?短时间的进步是否能持续?

【教学案例】

学生自由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那老师出示的这些生字你们都能准确读出来吗?看谁最勇敢,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其余同学要仔细听,听听他有没有读得不准的字。生1站起来读,读完受到教师的夸奖。生2在下面与同桌交头接耳的说话,教师发现后,让他站起来读,结果读错了几个。师:读错不要紧,跟着老师读,多读几遍,你一定能读准,好吗?生2跟着老师多读了几遍。师:会读了吗?自己再读读试试。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生2。生2有点茫然地望着老师,接着读,还是读错了一个。教师开始让其他学生帮助纠正,纠正完之后让生2多读了几遍,然后让他坐下来。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生2不再和同桌说话,但也没举手回答任何问题……

课后,教师单独找这位学生谈心,问到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都学会了,老师讲的是不是都能听懂了,学生摇摇头,然后又把头低了下去。同时教师注意到,学生穿的衣服又旧又小,裤子上还破了几个小洞,他的双手抓着衣襟绞在一起,当让他回教室时,他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一溜烟儿跑走了。在接下来的几天的课间时间,教师多看了这个学生几眼,发现似乎总是不合群,经过走访,了解到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属于单亲家庭,是中途转来的,学习基础薄弱。

课堂中,这位教师的做法无可厚非,具备了爱心和耐心,并让学生及时停止了不遵守课堂秩序的行为。是不是这样的关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在课堂上对这位学生的单独指导就会取得期望中的效果?我们不妨先从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深层原因入手:

1. 课堂教学纪律的理解有偏差

首先,由于是班级授课制,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坐姿端正,小手的摆放、举手的动作、站立的姿势等都“被”要求,学生的角色被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外在表现就是思维被限制。其次,教师的控制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往往通过过于规范的课堂秩序表现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限定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路,这个时候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也仅仅是形式而已。

2. 课堂教学纪律的“度”把握不准

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是课改后广大教师追求的理想状态。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对待课堂随性,课堂上对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窃窃私语也罢,上课昏昏欲睡也罢,看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行,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没有课堂纪律的概念。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诸多要求,百般挑剔,学生大气不敢出,动也不能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出现这种种情况,可见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过课堂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于课堂纪律的维持从未认真探讨过。其实真正有序的课堂需要思考的时候则安静,需要交流的时候则热闹,整个课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却又张弛有度。

3. 课堂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缺乏理性

学生是活动中的人,对课堂中任何一个新鲜的动态都会引起兴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而我们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通常会不顾后果地采取惩罚的方式。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方式,明明知道他不会读,却在全班学生面前让他站起来读,当时这位学生的难堪可想而知。如果在学生自由读的时候稍微提醒下,效果会好得多。

4. 课堂中对课堂纪律的执行过于重视

第2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思考;教学改革;中职政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09-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启动,新课程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主观方式、新的内容、新的编排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下面我就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作粗浅探索。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如果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汇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重视直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可设置多媒体课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结尾“展望未来”部分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将来新型农村的美丽未来,并给学生留点时间,充分展开联想,前后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大屏幕上不断飞出一幅幅描绘农村清静的高楼大厦,科学种田,农民怀抱丰收果实等画面,融声、光、景为一体。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每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如,填表格比较异同。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2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晰起来,学生理解记忆即省时又省力。

4.在课堂纪律中妙用竞争原则。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问题,一节课如果连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那么这节课的质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规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一再重申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却总是试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原上草,春风吹又生,令老师们恼怒疲惫不堪。其实,如果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竞争引入到课堂纪律的约束中来,那么一切将迎刃而解。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好强的他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不愿落在同伴的背后或被同伴所抛弃。因此,利用同伴集体的力量和学生好强不服输的心理是促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一个极好方法。

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组的违纪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奖赏与惩罚。比如:对扣分多的组推迟下课5分钟,就是说,小组中某个人违反了纪律,整个组都会受到相应的牵连。谁都不想受惩罚,更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受惩罚;谁都不想表现比别人差,更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小组在竞争中丢脸,因此没有学生愿意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去违反课堂纪律,即使个别特别调皮的学生开始捣蛋,他那组的组员们出于自己的利益也会即时给予干预,从而起到维护课堂纪律的有效作用。当然,为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也可同时制定个人主动发言小组加分的制度,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奖惩。

吵闹的课堂一旦引进了小组的纪律竞争,立刻会有截然不同的现象出现,学生既活泼主动又有别于违纪捣乱,不但老师省心很多,学生也乐意接受,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

第3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职政治 课堂教学 创新方法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心里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56-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职政治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下面笔者就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作粗浅探索。

1 转变教学观念,融洽师生关系

1.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熟悉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熟悉自己在学习中的功能,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摘要:“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标。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假如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和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2.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2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索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可设置多媒体课件摘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结尾“展望未来”部分更加让学生心得到将来新型农村的漂亮未来,并给学生留点时间,充分展开联想,前后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大屏幕上不断飞出一幅幅描绘农村清静的高楼大厦,科学种田,农民怀抱丰收果实等画面,融声、光、景为一体。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2.3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每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再如,填表格比较异同。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2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楚起来,学生理解记忆即省时又省力。

2.4在课堂纪律中妙用竞争原则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新问题,一节课假如连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那么这节课的质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规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一再重申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却总是试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原上草,春风吹又生,令老师们恼怒疲惫不堪。其实,假如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将竞争引入到课堂纪律的约束中来,那么一切将迎刃而解。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好强的他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不愿落在同伴的背后或被同伴所抛弃。

我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组的违纪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奖赏和惩罚。比如摘要:对扣分多的组推迟下课5分钟,就是说,小组中某个人违反了纪律,整个组都会受到相应的牵连。谁都不想受惩罚,更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受惩罚;谁都不想表现比别人差,更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小组在竞争中丢脸,因此没有学生愿意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去违反课堂纪律,即使个别非凡调皮的学生开始捣蛋,他那组的组员们出于自己的利益也会即时给予干预,从而起到维护课堂纪律的有效功能。当然,为了调动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老师也可同时制定个人主动发言小组加分的制度,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奖惩。

3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4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本文就体育课上出现的"乱"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加强纪律要求和课堂管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体育课 乱 室外活动 学生因素 教师因素

镜头⑴: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老师欲请几名体育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示范。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开始划起跳线,有的议论,有的已经跳出,好不热闹,任老师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镜头⑵:在进行“排球技术—下手发球”教学时,老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有学生在队伍中跟随老师的动作说出了“人间大炮,准备发射,轰!!!”刚好老师将排球发出,于是全班哄堂大笑,秩序顿时大乱……

现象⑴: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违反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不穿运动服装……

现象⑵: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动作或任务。

这些行为从现象和原因上可分为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一、学生因素:

1.无意型。

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孩子的是非观点还处于十分模糊的阶段。有时候,老师眼中的错误,孩子也许并不认为有什么错。

2.表现型。

由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宽松性,再加上孩子的年龄特征,许多孩子急于表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往往未听清老师的要求就开始“各显神通”了。

3.捣蛋型。

体育课上,有些孩子会把别人的头发故意弄乱;还有些孩子会在老师背过身体时,偷偷在老师身后做鬼脸,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而他自己则洋洋得意。这种情形大多是学生故意而为,许多孩子把自己标榜成班级的“英雄”而洋洋自得,成为整个年级的“知名”人物。

二、教师因素:

1.对学生了解不多。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把“爱”的教育理解成纵容学生,对学生的许多做法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2.教学中组织不力。

教学手段、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上执纪不严。

自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推行以来,纪律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体育老师平时不注意课堂常规的管理,对学生的要求缺乏连贯性、长期性。

由于“执纪”是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有些老师出于对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顾虑,以及认为反正自己不是班主任,犯不着跟学生做“冤家”。长此以往,体育课怎能不“乱”呢?

三、其他因素。

学校条件限制,对于体育教学、学生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各方面的要求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

1.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教学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或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2.教学器材配备不足。教学中半数学生没有器材可用,体育课只能局限于不使用器材或使用器材较少的简单徒手操、田径项目。

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

找到了“乱”的原因,我们便要“对症下药”,力求使体育课堂活跃而又生动,自由而又规范,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对学生。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并且将这一常规要求贯彻始终。

2.提高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认识。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常规的把握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处、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影响和概念。

3.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体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体育运动可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通过体育教学可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可增强组织纪律性,并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身体健康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保障,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对教师:

1.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作用极大,这种巨大作用与教师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2.加强业务。

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学习新的教学模式,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以新、奇、异、殊的教学特点,吸引学生。

3.严格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学生,应当严格的地方便当严格”。对体育课上一些常规,我们如果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之获得最佳效果。

4.有效调控。

教师对学生理智的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会在课堂“乱”的突况下,变激怒为冷静变简单粗暴为循循善诱,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化解课堂上的矛盾。

5.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

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

6.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三、对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

第5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教师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就会百听不厌、回味无穷;教师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就会呆若木鸡、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语言幽默,态度和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一边板演,一边给学生总结了口诀:“先去括号,后排队,分别相加,再相减。”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迪思维,巧设提问。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例如,在讲指数时,我让学生猜想:将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将有多厚?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讲数轴前,我先介绍温度计的读数,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多只是机械地记忆当a

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试一试”、“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能力。如“勾股定理”中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和中外古代数学家探索和发现勾股定理的趣事;画图中介绍“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高斯十七等份圆周。事实证明,趣味教学穿插于课堂,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对解题模式的理解和掌握

解数学题就是做数字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取胜是有技巧的。中学数学题目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我将这些方法称之为解题的模式。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模式,模式选择错误,往往百思不得其解;选择正确,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例如,解含不等式的题目,我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三步走:第一,先解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第二,根据题意比较每个解集的界点大小;第三,考虑界点如果相等是否满足题意。按此模式,学生只有计算不出问题的,没有做不对的。许多学生感觉数学太难,类型又多,见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题目作类型划分,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题模式。所以,我很重视学生对解题模式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按我的要求认真学习解题模式的学生进步特快。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导向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感到有章可循,遇到题目不至于无从下手。当然掌握模式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些习题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三、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之后开始发散;第二次为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同位角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观察三条线所交成的角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同位角的概念,然后给出一组识别同位角的练习,再让学生画几对相等的同位角,以加深对同位角概念的理解,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所画图中其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总结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最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能使其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教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既能避免听觉疲劳,又能使其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一)利用设置悬念的语言艺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去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自信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也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性。在新课讲解中,当碰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学生表现出困解时,教师通过设置出一个合理的悬念,给学生拓展开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不但解决了问题,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语言规范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讲授中,特别是一些含义和概念的讲解中,必须保证语言描述的准确规范性,在操作方法的讲述中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避免使学生对所讲述的知识点出现误区或者疑点,有效防止在原则上的理解性错误问题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和合理

利用肢体语言利用肢体语言,能够对口头语言做出相应的补充,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还能实现口头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肢体语言可以反映出人的态度和内心,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正视学生并且认真的倾听,对学生所回答的答案给予客观评价和适当的肯定,不能表现出嘲笑和蔑视,以此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师提问的环节中去,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在每一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的进行机械的讲解,不能够充分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会逐渐使学生脱离课堂,这时如果充分结合肢体语言,表达教师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将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得以拉近,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最终使整个教学气氛在活跃的环境中进行,有效避免了沉闷和单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生周围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在计算机上机课上,在学生旁边进行走动和仔细观察,检查每一个人的操作是否有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和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表扬。

(四)信息技术课堂中注重语言幽默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许多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并且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很多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内容时就会选择放弃,进而也会严重影响到后面与这部分知识相关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生动语言和切合实际的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和形象化,使学生能用最佳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情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应该避免的误区,更好的去掌握重点知识,这种心态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难题的积极性,利用幽默性的语言,也可以很好的维持课堂纪律,当学生在课堂上聊天或者做出其他有损课堂纪律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纠正学生们的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得到预想的效果,可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幽默的语言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还能够解决师生间的问题。

2结语

第7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及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出现的、妨碍和干扰教学,给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其外部表现程度、影响作用等方面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隐蔽性和外显性问题行为

隐蔽性问题行为是课堂中发生最多的问题行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教师较难觉察,一般也只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不明显地干扰别的学生。

外显性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言行上公开显露出违犯课堂纪律,不遵守作息制度,上课无故迟到、早退等。

2.无意性问题行为和有意性问题行为

无意性问题行为是学生无意识地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许多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往往争取发言,便不禁大声叫嚷,使教师注意他;教师讲课时,在下面接嘴;新异刺激引起了兴趣,便分散了注意力,不专心学习,等等。

有意性问题行为是学生有意识地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有的学生对教师存有不满情绪或逆反心理,便有意公开与老师作对,不愿与老师合作,不服从老师;有的学生甚至恶作剧,捉弄老师或同学,例如,模仿老师言行,在黑板上画老师漫画。

3.轻度性和扰乱性问题行为

轻度性问题行为是同桌或邻座的同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纠纷,互不相让,产生轻度矛盾冲突的行为。例如,小声争吵,乱叫绰号,互相干扰对方书写和听课,在桌椅上刻画分界线等。这类问题行为一般尽量避免老师觉察,但有时也会使矛盾扩大化、公开化,并形成更严重的后果。

扰乱性问题行为是指明显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进程,干扰他人学习的问题行为。例如,坐立不安,过度活动,离座移动,情绪激动,吵吵闹闹,乱抛物品,敌视,挑衅行为等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往往归咎于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少数是学生品德不良引起的,多数是以下原因引起的。

(1)生理方面

有些学生在大脑或感官等方面存在障碍,表现在课堂上退缩,不敏感,不专心,不配合教师等。

(2)年龄特征方面

有些学生易疲倦,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易冲动,易受暗示,喜爱模仿,活泼好动,行动盲目性大等等,这些都可能产生问题行为。

(3)学习方面

有些学生学习差,听不懂内容,完不成作业,学习上遭受失败、冷遇、歧视,课堂上受到批评、训斥、刺激,引起情绪激动,产生焦虑、不满、敌视、冷漠等消极心理,因而产生问题行为。

(4)心理方面

学生对纪律缺乏认识,不明确或忘记了课堂纪律要求,把握不准教师的具体要求,不能辨别一般纪律要求与具体情景之间的关系等认识方面的原因可导致问题行为;有些学生心境不良,对某老师有反感对立情绪,课堂某种情绪感染,在课堂上产生了否定的消极体验情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问题行为;有些学生开始上课时能遵守纪律,但自制力、坚持力差,时间一久便分散注意力,加之自控力差,经不住一些因素诱惑等意志方面的原因可导致问题行为等。

2.教师方面的原因

中学教学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教师方面的以下原因引起的。

(1)教学态度方面

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备课或根本不备课,不采取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教师缺乏责任感,上课迟到、工作懒散,仪表不庄重,举止不文雅,动作不规范,组织教学不力,对学生问题行为放任不管。

(2)教学方法方面

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些教师讲课速度太快或太慢,所讲内容太难或太易,使学生无所事事,违纪有机可乘;有些教师布置课堂作业不明确、具体,学生对此不清楚,失去学习信心。

(3)教学技能方面

有些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差,不善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不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

(4)教师关系方面

教师之间不协调、不合作,对学生要求不一致;有些教师作风主观武断,过于严厉,态度生硬、粗暴、方法简单,动辄训斥或变相体罚,从而引起学生反感与对立情绪,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乐意执行老师的要求,甚至有意与老师作对。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应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针对学生方面的成因采取的对策

(1)信号暗示

处理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不要轻易地施行“言语禁令”、使用“言语批评”,更不要大声训斥或中断教学进程专门处理,而可以发出有声或无声的信号,予以暗示,例如放慢讲课速度,提高和降低音量,突然停止讲课,凝视学生,走进学生,暂时站一站,摇头示意,叹息或假装咳嗽一声,轻拍其肩,轻敲其桌子,拿掉桌子上的干扰物等等。

(2)正面提醒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重视,防止问题行为的产生;提醒学生注意遵守课堂常规,并复述常规,使学生立即改正问题行为;对学生的有些问题行为,不予过分理睬,而是正面友好地提醒他注意当前的学习,告诉他应当做什么,而不要采取训斥、辱骂等方式,以免强化问题行为。

(3)提问控制

教师讲课时,如果有的学生思想开小差,或与同学说话,或低头做其他事情,或伏桌睡觉,教师就可向该生提问,或向全班提问,然后让该生回答,以引起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放弃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杂念和行为,指向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从而控制问题行为。

(4)幽默化解

对学生的有些问题行为,教师可采取适当的幽默手段,含蓄、幽默地批评、化解课堂矛盾,既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避免学生难堪、受窘、损伤自尊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5)反应损失

这是对问题行为较普遍的制裁方法。课堂教学中,告诉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将会受到何种方式的制裁。当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以不理睬、不赞赏、不给优待等等作为对问题行为的反应,以减少学生以后继续这种违纪行为的可能性。

(6)劝离现场

对课堂上有些严重的问题行为,如课堂上学生发生冲突、且矛盾激化,严重干扰教师上课而又劝阻无效时,教师可以劝违纪学生暂时离开教室,控制局面,待下课后再另行解决问题。

2.针对教师方面的成因采取的对策

(1)端正教学态度

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同时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规范,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监控。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要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规范教学过程,规范讲课速度、教学内容、课堂作业。

(3)提高教学技能

要通过学习、培训、教研等途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增强教师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4)协调教学关系

教师既要协调同事之间的教学关系,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统一,又要协调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关系,坚持教学民主、讲究教学策略,爱严结合、教学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胡淑珍等.教学技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安福,何毓智.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温世颂.教育心理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2007.

第8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隐性逃课”是相对于不去上课而言的另一种“逃课现象”,即学生“人”在课堂,“心”却不在课堂。目前教育学公共课学生基本都出勤,无故缺课的现象较少,但是课堂上存在较严重的隐性逃课现象。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教育学公共课上做其他课的作业,很少听课;34%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同学在教育学公共课上无所事事,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干什么的都有。学生隐性逃课率高说明课堂管理松散,教师没有尽到课堂管理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有“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课堂管理的好坏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协调、控制课堂中的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调查显示,由于课堂教学管理松散,课堂纪律不容乐观。54.9%的学生认为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纪律一般,6.7%的学生认为纪律很不好,2.3%的学生反映课堂纪律经常不好,21.6%的学生表示老师不管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见表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教育学公共课不重视。由于教育学的课程性质属于公共课,很多学生认为公共课是副课,因而对教育学公共课不重视。调查显示,36%的学生表示与专业课相比,教育学公共课比较重要,64%的学生均不同程度的表示教育学公共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其二,大班额上课的弊端。师范生是准教师,将来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培养“人”的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凸显其差异性,只有通过小班教学,针对师范生对教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特点,师范生才有可能耳濡目染的将这一理念与方式渗透到以后培养“人”的活动中去。但从我国实践来看,出于对教育学公共课的错误认识以及片面追求效率,大班额已经成为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所采用的常态形式,这不仅导致教师难以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也难以做到因人而异进行教学,更影响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70.1%的学生认为班级规模太大,对课堂学习有很大影响;50.8%的学生认为教育学公共课的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0~50人比较合适。其三,从众现象严重。当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违反纪律而不加制止时,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从众心理,产生同样的行为。其四,评价机制不科学。一方面,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极其严重,为了升职称、拿岗位津贴,许多教师不愿承担教学任务,即使承担教学任务,一些教师也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另一方面,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导致的划范围、划重点的现象十分严重,师范生感觉反正教师后面要划范围、划重点,自己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所以不愿听教育学公共课。此外,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教育学公共课的课堂纪律在不同专业学生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1数据显示,在所有认为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纪律经常很好的学生中,理科类学生占45.1%;体育、艺术类学生占29.2%;人文社科类学生25.7%。在所有认为教育学公共课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中,理科学生占29.4%;在所有认为课堂纪律经常不好的学生中,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占45.5%。各专业科别的学生针对课堂纪律看法的χ2(卡方值)为21.991**,大于χ2在0.01水平上的值为20.09。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与教师的课堂管理意识和教学风格有关。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或认可教师的教学风格时,学生就乐于认真听课,反之,则相反。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尚待后续研究的展开。

二、教材使用率低,校本教材缺失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展开的基本依据,教材的使用状况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近年来,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那种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也得到了扭转[3],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目前,S大学教育学公共课使用的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基础》。调查显示,在教师使用教材方面,73.4%的学生反映教师只选讲部分教材内容,5.5%的学生反映教师基本不使用教材。尤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反映,教师在选讲教材内容时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在“所选教材中,你认为你最感兴趣和最重要的章节有哪些”问题中(见表2),“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都排列在前一、二位,说明学生对于师生各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展开教学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有助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在学生教材使用方面,43.3%的学生称只有部分学生上课带教材,7.4%的学生表示上课基本不带教材,28.5%的学生表示没有认真阅读过教育学教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所选教材表现出繁、难、偏、旧。“繁”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基础》由12章、41节的内容构成,覆盖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而实际教学只有36课时,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存在严重的冲突。调查显示,42.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太多;“偏”表现在《教育学基础》偏重理论阐述,缺少实际案例讲解,难以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因此,68.1%的学生表示教材理论性太强,缺少实际应用;“难”表现为《教育学基础》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深,这对于缺乏教育学前期基础的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调查显示,36.7%的学生称教材内容太深,个别学生提出应该换教材,甚至有学生要求不要发书。“旧”则是《教育学基础》编于2001年,至今已有10多年了,一些章节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师范生培养的具体需求。

三、实践机会欠缺,实践能力不足

师范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学实践操作技能。从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学类公共课设置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门: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其中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类课程的基础,它的任务不仅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以指导其今后的教育实践,还需要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锻炼其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教育学可以说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将教育学公共课视为理论课,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在教育学公共课的课堂上缺乏教学实践的锻炼,30.3%的学生表示没有讲课机会,40.8%的学生表示有讲课机会,但是机会很少。当问及教育学公共课教学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时,选择最多的是加强实践环节,占64.4%。调查还显示,学生不仅自身缺少实践机会,对当前实践中的教育情况也知之甚少,在提及“教育学公共课的学习使我对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一说法时,23.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9.2%的学生选择“不是的”。另外,在涉及“教育学教学提意见及诉说心理话”这一开放问题时,学生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希望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仅就提到“实践”的学生,约有38.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客观方面,教育学内容繁杂、体系庞大,导致教育学公共课教学任务繁重,但课时却相对较少,因而教师很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锻炼;主观方面,部分教师对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性质的理解有误,错误地认为教育学是理论课,课堂上只需讲理论。

四、讨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不利于学生教育理论知识的形成还将影响今后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上述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师范”意识培养,加强课堂管理

学校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富强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教师”的道理,积极通过开学典礼、师范生入校宣誓、教师节、座谈会等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强化师范生的“师范”意识,使师范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师范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到教育学公共课对以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对教育公共课的支持力度,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考虑,消除师生对教育学公共课就是“副课”的认识误区,强化教学是大学第一生命线这一重要理念,创建教学科研并重的环境氛围,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学公共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上课之初先不要急于教授内容,可先和学生们讨论教育学公共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倾听学生对于教育学的期待,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强化学生的“师范生”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教育学的整体认识,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指导教师选择教材内容。一旦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教育学对于自己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并能在课堂上收获自己期待的知识,将会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相反,教师如何一上课就灌输课前准备好的教育理论,学生突然接触一个未知领域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学习抵触情绪。而针对学生课堂纪律较差,隐性逃课率高的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不仅要在课前多点名,还应注意学生上课的基本情况,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针对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的同学,应多提问,从而提醒学生要端正听课态度,认真听课。

(二)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课堂缺少互动,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关。目前,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起到教学的师范性作用[4]。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改变以往“一言堂”式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尝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原有的“师本”教学走向“生本”教学。如适当引用时新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播放相关理论的视频或者电影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采取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试讲,学生和老师参与点评;或者采用微格教学,通过录像形式,实现学生自讲、自思、自悟、自得。此外,还可以请中小学教师到课堂讲解相关内容,或者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课堂观摩,使学生能够带着所学的教育理论到中小学课堂亲身体会。针对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现实问题,学院应鼓励学生平时多开展一些与“师范”性质相关的课外活动,使教育学课堂拓展到课外,比如三笔字大赛、教案编写比赛、说课大赛、讲课大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这些不仅能够增强师范生的“师范”意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积极性,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能使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支教前积累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还能够带着问题在接下来的教育理论学习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灵活使用教材,鼓励编写校本教材

第9篇:课堂纪律的概念范文

自从课题组成立以来 ,我一直在思考“魅力教师”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魅力教师呢?魅力教师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这些问题老是在脑海中纠缠。

诚然,如果我们要给“魅力教师”下个定义,或者找些魅力教师形成途径方法之类的现成答案,这些在当今教育著作和教育刊物充斥地球的时候,尤其是互联网上资料的异常丰富 ,使得这件事情变得空前容易。

因此,如果是从一般学习的角度或资料编撰的角度,我的思考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尤其是我们课题组给课题组的成员买了两本书《魅力教师的修炼》(周成平主编)、《魅力男教师的修炼36计》(林华民著)两本书。这两本书中,关于魅力教师,几乎任何与魅力教师相关的思考的答案,都无所不及的汇集起来了。所以, 我试图就魅力教师的任何创意的思考似乎都变得毫无意义。而最近教研室给每个教研员买了一套美国雷夫·艾斯奎斯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著作。这套著作的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富有创意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激发了我的创意的思考。

我想,魅力教师应该跟如下的因素或情形有些关系,否则就跟魅力无缘。

一、魅力教师应敢于挑战教室恐怖

雷夫认为,我们的教室普遍是个“恐惧”的地方。也就是说,教室里盛行的和流行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恐吓。同时,它也是一个让多数教师自己感到恐惧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室这个空间恐惧着。

教师工作的常态就是,总是害怕教室里出乱子,总是担心和提防着学生会突然在课堂上给自己给来个恶作剧。

而学生呢,也总是提防着被老师批评、讽刺、处罚之类的。尤其是担心作业完不成 ,做不对,考试考不好,排名靠后等等。

雷夫凭借25年的教育经验,生动的描绘了教室作为一个恐怖的地方的教育常色。

而雷夫所以被称为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并在美国和国际上获得了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等一系列教育殊荣,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挑战和克服了流行的教室恐惧。

雷夫克服教室恐惧的主要途径和理念是,用信任代替恐惧。当然,雷夫为此展开的细致的工作,绝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那么,对于我们当下的教师来说,我想,是否勇于向教室恐惧挑战 ,应该可以看作他是否属于魅力教师的一个试金石之一。

如果我们的教师,对于用恐惧来维系课堂教学感到沾沾自喜和自鸣得意,那么就可以肯定,他跟“泼妇”的素质就比较接近,而跟魅力教师的距离就比较遥远。

二、魅力教师应比学生聪明

严格地说来,教师比学生“聪明”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人的聪明,就其天生来说,一般来讲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但是,为了表述的通俗和简便,请允许我估且用聪明来说事。

我这里所说的“聪明”,是指教师应该比学生想得更多、更广、更深。学生能想到的,教师能想到 ;学生不能想到的,教师也要能想到。

但是,在课堂上和教学中,我却发现,我们很多老师,常常达不到这要求,甚至情况截然相反。

很多时候,是学生想到的,教师没想到。学生想不到的,教师就更想不到。这种情况导致我们的教师常常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或答问,感到手足无措、目瞪口呆, 甚至恼羞成怒。

很多老师为了掩盖自己并不比学生聪明的事实,只好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和防止让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对此,现成的和流行的方法就是教师大搞“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方式,再者就反攻为守,通过设置一些从教材或教参上搞来的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去让学生回答。

一个比学生聪明的教师,就是千方百计培养和锻炼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师。而平庸的教师则是千方百计督促和压迫学生死记硬背和反复进行习题训练的教师。

因此,聪明的教师,他的学生会被他越教越喜欢提问,越喜欢思考。而愚蠢的教师,他的学生会被他越教越不喜欢提问,越不会思考。

曾有报道说,中国的学生越往高年级问题越少;外国的学生越往高年级,问题越多。其实,从雷夫的著作看,这个说法还是不太客观的。因为按照雷夫的说法,其实国外也有越到高年级问题越少的情况。因为,在雷夫看来,平庸的教师其实即使在美国也是多数。美国的教书匠们扼杀学生提问和思考能力本领,其实并不比中国差。

因此,做个比学生聪明的教师,是魅力教师的必需要件之一。

三、魅力教师应忠诚和践行教育的一般理念

在教育的现实中,多数教师都对一般公认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原理等嗤之以鼻。

虽然他们多数人都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的教育和培训,但是,这一切都只是他们为应付有关的考试和获取相关的文凭不得已的一个过程。一旦接受教育和考试的过程结束,所有的教育理念、原理、原则等通通会被大脑做删除处理。

譬如说,对于如何维持课堂纪律或教学秩序,一般老师只要课堂纪律得以维持,至于自己是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维持课堂纪律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否合符一般的教育原理和原则,甚至是否合符教育法规,他们是全然不顾的。为此,他们可以是通过讽刺、谩骂、威胁、恐吓,甚至体罚等任何方式来维系课堂纪律。这一切用雷夫的话说,就是用“恐惧的手段”来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目的。只要不遭到学生、家长或教育行政的强力反抗和干预,他们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不妥。

一般的教师,总是喜欢向流行的校园教育教学行为学习,即向现实的直观的“经验”学习。他们将别人的流行的“经验”(如“恐惧的手段”,还有不断给学生“增负”的手段)当作圭臬,从来不对这些东西表示怀疑。

而魅力教师不同,他们不会满足于向流行的经验学习,他们会始终注意将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跟教育的一般理念和原理结合起来思考。

譬如雷夫,他就追求“在不诉诸恐惧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并使全班维持优异的学习表现”。尽管雷夫曾经自己从教早期在使用“恐惧手段”的时候,也感到效果也不错。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这种的手段是跟教育理念和教育原理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冲突的,是跟培育人格健全的学生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这种错误的手段,皈依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四、魅力教师应目的和手段兼顾

我原以为只有在我国的才存在不择手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而从雷夫的书中,我发现其实教师教育教学“不择手段”是一个普遍的全球性现象。换句话说,不择手段的“教书匠”遍布全球,而且十分不幸的是,他们甚至是教师中的主流。

而魅力教师,是不会只讲目的不择手段的。他们会全面的反思和把握自己的行为。他们会高屋建瓴的从教育教学的普遍原理出发,去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他们在选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会兼顾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品德等各个方面。他们因为不会一味的给学生布置占满学生的全部时间的课内外作业,他们不会对学生实施各种身心的打击。

魅力教师会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去直接影响和示范学生。他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合符人性的教育设计,去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培育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