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体育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小康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不断的减负,体育运动项目多元化的今天,体育设施和器材在不断的完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现在的中学生身体素质却在不断的下降。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精神的生活享受。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绵阳东辰2005年学生共2500人,其中男生1038人,女生1462人;2010年学生共2680人,其中男生1116人,女生1564人。对学生进行身体体质检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做统计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运动测试法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采用指定的测量仪器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要求就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主要测试内容为:肺活量体重指数、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掷实心球(男)、坐位体前屈(女)、立定跳远。
2.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调查研究所需,翻阅了国内外的各种资料,并在各大网站上查阅有关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的各种原因,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整理和统计。
4. 对比法
对绵阳东辰学校、南山双语学校、绵阳外国语学校2005年和2010年这两年的测试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二、统计与分析
(一)2005年绵阳东辰学校学生体质测试结果
以国家办法的测试标准为准,测试的项目以及得分情况如下表男生测试结果2-1,女生测试结果2-2。
通过对2005年男生测试结果得出:男生单项得分成绩优秀的人数是156人,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54人、耐力跑人数有45人、掷实心球人数有23人、立定跳远人数有34人,其中肺活量和耐力跑优秀人数居多达到63.46%;成绩良好的人数是 228人,其中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61人、耐力跑人数58人、掷实心球人数有59人、立定跳远人数有50人,肺活量和耐力跑良好人数率为52.19%;成绩及格人数有437人,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123人、耐力跑人数110人、掷实心球人数有102人、立定跳远人数有102人,其中肺活量和耐力跑及格人数率为53.32%;综上所述,从及格和不及格来看,测试结果相对稳定。
通过对2005年女生测试结果得出:女生单项得分成绩优秀的人数是394人,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107人、耐力跑人数有99人、掷实心球人数有90人、立定跳远人数有98人,其中肺活量和耐力跑优秀人数居多达到52.28%;成绩良好的人数是 269人,其中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74人、耐力跑人数65人、掷实心球人数有68人、立定跳远人数有62人,肺活量和耐力跑良好人数率为51.67%;成绩及格人数有526人,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153人、耐力跑人数142人、掷实心球人数有120人、立定跳远人数有111人,其中肺活量和耐力跑及格人数率为56.08%;不及格人数是273人,其中包括肺活量体重指数人数有70人、耐力跑人数有76人、掷实心球人数有63人、立定跳远人数有64人,其中肺活量和耐力跑不及格率为53.48%。
总的来说,男女生的体质状况都有与自身的因素有关,不管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锻炼都会对其有影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后天的锻炼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由此而显示出中学时期体育锻炼的不充分,只有端正我们对体质健康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项属于自己锻炼的标准,从而增强体质,强身健体。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对绵阳东辰学校等三所学校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评测结果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得出中学生体质状况在不断下降。为此,要把“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作为现在中学生的指导方向,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锻炼的出发点,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的娇身惯养导致他们体育锻炼的减少甚至根本就不运动锻炼,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摔伤也不让其进行运动锻炼,同时在学校里学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不够重视,没有培养好学生的终身锻炼思想,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的努力,应该重视素质教育。
(二)建议
1. 完善中学体育课程体制,为中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奠基
完善中学体育课程的体制,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的体能锻炼,在运动技能的培养中,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体育意识,响应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的相关号召。
2. 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运动习惯
增强中学校园里体育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针对练习,课堂内容也需要不断的丰富起来,让课堂变得充实而又多元化,运动技能的练习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把趣味性带入课堂,让学生对运动变得自主积极。
3. 增长学生体质,落实学生的运动保护措施
要有计划的训练切忌盲目的参加体育运动,要遵循适宜负荷原则,合理调整以便有效消除运动疲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 狠抓准备活动,培养积极健身意识
准备活动是整个运动过程的起始部分,也是重要的运动阶段。准备活动到位,可以减少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损伤和运动事故。准备活动部仅包括身体方面,也包括心里方面,提高运动积极性。
5. 与医务相结合,落实安全后勤工作
校医院的监督,必须做到定期检查场地,转变只治疗不防备的旧做法,做好监督作用。结合相关运动保健课程的实践环节,给予学生所需的更多信息反馈,使他们能科学更安全的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王华倬.论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关键词】课程 终身体育 意思
一、营造学校体育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的场所,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是实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开展各种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体育不能只局限于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毕业后坚持终身锻炼的习惯,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体育现象,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学生坚持终身锻炼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采用针对性强的教材、注意理论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以多渠道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课突出以学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感到有知识可学,用得上,有兴趣,愿意学,并切实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借以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主锻炼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坚持自主锻炼的必备条件,只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练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体育知识(1)教师要重视学生传授自主锻炼的知识与方法,(2)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教学环境和条件(3)布置课外与家庭体育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体育作业应以安全卫生、简便易行,少用或不用器材为好。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更加突出。(1)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点燃体育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2)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3)加强学习目标的教育,通过培养动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体育兴趣。(5)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重视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生中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积累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自觉地加入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行列之。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有终身体育教学思想。过去不少体育教师把教学的任务都局限在传授运动技术与锻炼学生体质上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要广泛宣传终身体育的深远意义。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提高,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汪晓赞,张军,仇飞,叶子.对体育与健康可操作性学习评价的设计IJI.体育教学,2008,7
一、重点高中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育的地位逐步边缘化
在笔者工作的江苏地区,虽然素质教育的春风一遍遍吹过,但是升学率决定一切的固有思想一直占有一定的地位.甚至在地方政府以及学校领导层中也存在这样的想法.近几年“状元”“学校排名”等在媒体上常常引发关注在政府、学校、家庭甚至学生本人都将目光逐步的转向升学率等问题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的地位逐步的被弱化.
2.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困难
课程标准的落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课程标准本身有的内容的问题.当前执行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国家层面制定的课程标准.首先,有的内容如“加深”、“培养”等内容较为空泛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同时,国家标准兼顾东西部差异以及城乡差异,使得笔者所在的重点高中的很多优质体育基础设施如网球场、游泳馆等优质体育设置没有用武之地形成资源的浪费.
3.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的无序对接
学校体育活动应当是由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组织在一起的.当前很多学校都存在重视体育课程而忽视课外体育活动的问题.课外体育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化体育技能、增进体育活动兴趣以及增进体质的良好机会,但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重点高中都由于学校不重视、学业负担重、家长抵制情绪等问题开展的比较差.使得体育课程得不到课外体育活动良好的补充.造成了体育教育整体质量的下滑.
二、重点高中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索
1.建立以均衡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教育思想
重点高中的招生面比较广,学生也来自于从乡镇到城市的很多地区,在小学和初中他们受到的体育教育差异较大.所以重点高中体育教育想要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构建以均衡体育教育观为主导的教育指导思想.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第一,做好新生的基础情况调查工作,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充分考虑中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考虑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社会水平的进步,相对发达地区学生身心发展较为超前,而相对落后地区学生体育意识、身心发展都相对滞后在学校中甚至在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中能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更要结合现实情况以均衡体育教育为主导思想展开体育教学.最后,要赋予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外体育活动安排上的灵活和机动的权力.一方面,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也是直接指导学生的,他们最了解学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进行体育教育的分层教学以达到均衡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应以体育教师群体为依托展开合理的校本体育课程的研发.通过契合地方文化、符合学生兴趣以及身心特点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和推动进一步促进均衡体育教育观的落实和深化.
2.结合课程标准和自身情况设立灵活、合理的体育课程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重点高中的体育老师在开展课程的时候基本都是根据颁发的课程标准来执行,从效果上来看,明显的缺乏灵活性,有的地方也欠合理.所以建立体育教师层面均衡、灵活、合理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第一,每一个重点高中的体育基础设施都比较好,但是却不均衡,有的田径项目搞得好有的水上项目搞得好.于是各重点高中在结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开展自身特长的多种选修课程.第二,重点中学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较强,所以在开设各类课程之前也可以预先进行针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第三,地方文化中有大量可用于体育课程建设的内容,充分考虑中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考虑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社会水平的进步,相对发达地区学生身心发展较为超前.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所以这些地方文化体育内容渗透进课程中的话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四大力量一体的课内外体育发展体系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5-1
一、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竞争的影响,使高中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便最后考上大学,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个别学生还由于心理问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身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锻炼提高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起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与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从近几年健康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指标,尤其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等,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从高中学生中招收飞行员,体检过关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健康教育专题规定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就是为了让高中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再认识
要提高思想认识。高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模糊,认为四肢健全和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为此,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对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兴趣引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适宜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学好体育课的前提。尤其是对于高中的学生,兴趣的产生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理解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幻灯片进行实例讲解。
(1)在平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想了解健康知识的愿望很强烈。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会问我们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为什么要跑800米、1000米;上课时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为什么要压韧带,跑步时肚子痛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有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才会更有兴趣进行体育课学习。
(2)全面讲解体育课对健康的作用,体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各种活动的基础。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理解健康和体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动力和需要。
一、前言
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上,忽略了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教学。虽然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执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的要求,每天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大多数学校仍在探索之中,有些还流于形式。在参观学习、听课、阅读有关资料后,对当前部分较有特色的学校跟踪调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和实际上课情况分析来看,我们不免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不重视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体育课基本上被上成了“锻炼课”“达标课”,或是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大课的密度和负荷来达到运动量,以增强学生体质等。增强学生的体质毫无疑问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应该成为单一的任务。中学体育教学不能仅仅为了运动而运动,以高负荷的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相关常识和知识,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运动。传授体育知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理解,摆在什么位置确实急需探讨和研究,以利于体育改革明确方向。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比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掌握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习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体育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科学地开展体育教学
通过阅读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理论课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地位很高,但比例少。纯理论课教学会让学生觉得相对枯燥,因此,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其系统性,并且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1)课前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教材,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明确该课题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准确地概括出教材的中心和重点,明确其指导思想。(2)通过搜集和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中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课题,在思想性强、科学性好的前提下,充实趣味性强应用性好的资料和实例,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体育实践的确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知识传授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实践氛围中轻松地掌握所需的体育理论知识。例如,在高中田径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中,本来学生通过在小学、初中的学习就对田径各项目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内容仍单纯地安排跑、跳、投等理论、技术的讲解,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显然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置的形式,可以假设运动会比赛的场景,分组扮演运动员和裁判的角色,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灌输学生未知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站在运动员的立场来考虑怎样才能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活动的浓厚兴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教师应正确理解传授体育知识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意义,掌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授体育知识和增强学生体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锻炼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一定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在篮球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各种传接球的方法后,就应让学生在自我练习中运用,并不断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热情地去学习,而不是教师安排练习什么就练习什么,被动地接受,体现不出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自主性决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都应当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教师必须掌握中学体育教学中每项任务的实质及要达到的目标,并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从教师备课到上课,始终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课的负荷量,而绝不是首先以收到锻炼效果所需要的负荷量来安排教学。达到一定的负荷量和密度是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掌握基本技术所必需的,但不能片面理解增强体质就是体育教学的唯一目的,因为单靠每周两三学时的体育课是不能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学生体质的增强。体育教学是人体直接参加活动,通过思维与体力相结合的实际活动来掌握教材,并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多次反复练习,使有机体承受一定的负荷量,这样就能促进身体的发展,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也能锻炼意志品质,增长体育知识。
4.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体育课是高考非考试科目,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使对体育课的认识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对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这种状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使部分体育教师失去了职业发展的理想。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学校高中讲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初中阶段讲的差不多,没有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差别,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掌握的不足,对体育课兴趣不浓。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目前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传授是否到位的关键所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是否把课程标准的精神与学校条件、学生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并有效地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及时更新,融最新的专业体育知识和科学的教学理念于课堂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学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在选修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选修项目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及时把握知识传授的时机,合理安排好选项教材。例如在篮球模块教学中,可先安排一节篮球理论课,借助介绍学生心目中的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姚明等人的表现和欣赏精彩的比赛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有利的时机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篮球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使学生对篮球运动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切实达到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目的。
6.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比赛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宣传
目前,各学校组织各项体育比赛体现出中学生对各种体育比赛都有不同程度的喜欢,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喜好,结合这些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在比赛前的体育课中适时地传授与比赛项目有关的体育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班级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比赛前,讲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技术战术知识,学生个个听得认真并积极实践;在广播体操、健美操比赛前,讲影响动作质量因素的知识,学生会听得认真。还有部分学生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也极为关注,特别是在召开亚运会、全运会、奥运会等综合性的重大赛事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关体育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体育知识去观看、观赏体育赛事,学生会学得有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有意义,体育知识的传授也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体育教学能更快更长远地发展,加强对中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并不断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识,更好地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和习惯,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此我们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忽视、学生轻视体育知识的现象,要做到这些,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4-02
中学体育自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也开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身心健康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和乐观积极学习生活态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区西安市6所重点中学8、9、10三个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每校抽取180名学生,总样本量1080人,回收有效问卷874份,有效回收率82.12%,其中男生480人,女生394人。
2.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设计了“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r=0.741,t=1.923,P>0.05,无显著差异。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经检验表明问卷一致性程度很高。心理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量表892份,有效回收率84.9%。运用SPSS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和现状。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师生角色、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措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便于教师施教,利于学生学习和相互促进,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展示独特的体育个性。调查显示,有87.4%的中学体育教师把新的理念运用的教学实践之中,83.5%的教师有教学心得和体会,73.6%的教师撰写过教学论文。说明体育教师对《标准》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热情。《标准》扩展了中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调动了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到和谐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调查的6所中学在贯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体育教师培训和学习上全部达标。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男生选择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的人数高于女生,女生选择心理健康的人数略高于男生。总体上,中学男、女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比较全面,只是男、女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和自我兴趣取向不同。
2.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健康的心理不但是保证学生不断追求运动技能与体能的内在驱动力,而且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融入竞技体育之中的心理因素培养无疑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方法。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分≥2.5分表示“可疑有症状”,因子分≥3.0分表示“肯定有症状”。因此,学生不适症状均分3.0分作为评判学生健康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SCL-90测试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发现,测试中学生焦虑因子均分1.68±0.43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组1.55±0.52,t=3.18;偏执因子均分1.85±0.32高于常模组1.73±0.59,t=3.34,P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比较全面,希望借此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各因子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除了焦虑和偏执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组外,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组无显著差异,女中学生的忧郁均分高于男生,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均分男、女学生均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适应了新时期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促进了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有效互动的新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也为新课程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体育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2001:123-127.
[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0-79.
[3]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3.
(一)学生理论培养不够重视
从现阶段来看,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学生不够重视理论培养的问题。在中专学校教学中,技术教学是重点,而不?蚩粗囟岳砺壑?识的学习。很多中专学校的体育课程较少,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理论与实际锻炼,从而导致中专学生的体育理论不足。还有很多体育教师没有将体育教育落实,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而导致中专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使得体育教育停滞不前。
(二)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大部分中专学校的体育课程考核仍然是以技术考核、测达标为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忽略了学生体能达标的重要性,其体育指导思想不够正确。
二、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要想解决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就业入手来提高中专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利用中专学生好胜心理来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在社会上普遍都认为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没有纪律。由于初中时期文化成绩较差,从而导致了这群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体育教学要抓住这群学生好动的特性,通过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中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就业问题,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其中也包括一些体育竞赛,这样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例如趣味运动会以及篮球赛等,这些体育竞赛不仅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也经常会举办。因此,专业技术好,体育能力强的中专学生是很多企业所欢迎的。学校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一是建立双重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完成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要完成不同专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达到一定的身体素质水平。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不同,中专学校的课程教学标准内容需要与各个专业的体育教学互补,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因此,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具有双重性,从而为社会培养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一方面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来适当删减课程标准的内容,并将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内容添加进去。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化课程标准教材。举例来说,如果是汽修专业的学生,其平时主要是上肢的活动,而涉及到下肢的活动较少,因此在对体育课程标准内容进行制定的时候,可以增加快速跑这项内容,让学生开始徒手跑,然后再转为负重跑,甚至还可以添加迎面接力跑。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活力。学生在掌握跑步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够使平时较少活动的下肢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三是合理的运动量。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课程标准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
特点。
【关键词】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的的对比研究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张宏成教授,对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曾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得出:目前教师对体育新课标认识不够,首先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够,其次教师对我国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了解不够,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感觉到教学难度加大的情况,但是从新课标本身讲,新课标总体是促进学校教学的。
总结其原因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对我国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清楚,要想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神,真正了解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并且要了解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以哪个方向为主体,小学体育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校体育,给他们以正确的体育学习思想和方向意义重大。我们小学体育的教学要充分认识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要充分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 。1. 小学生的生理方面,它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季,身体柔韧素质比较好,相反他们的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等都处于初期发育段,所以我们的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它们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习惯上。2. 小学生的心理方面,体育教育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尽快适应从家庭迈向学校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家的地位,造成了他们在心理上优势感。由于很多体育项目其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的合作精神,所以通过体育课积极地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将来跨入社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做好第一步的铺垫。
中学体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继续和延伸,从生理角度来说,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顶峰,也是接受新事物最强的阶段,在中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掌握新鲜事物,掌握体育动作和健身方法的能力也处于高峰,正确积极地传授健身方式和方法,能对学生将来的终身体育和我国的全民健身工程做出积极的贡献,正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对中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的重点阶段,也是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从生理角度讲,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结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身体素质处于最佳状态。从心理方面讲,大学生心理趋近成熟,接触新鲜事物越来越复杂,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通过体育课正确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实现大学生由学生时代向社会迈步的重大转折打好基础。
二、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根据我国不同阶段体育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小学体育要把自由还给学生,由“传授”转向“发展”,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小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初步接触正规体育教育的阶段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和自控的能力比较差,加上小学生本身掌握得健身方法和知识的有限性,可以说放任自由的体育课会让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以教师的积极组织作为前提。同时要注重,在以教师组织为主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创新模式,我们可以称这个阶段为“保姆式”教学,我们要手把手的给他们介绍和传授体育知识,同时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所以小学体育教育要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上课内容还存在分歧,还存在着实施上的困难。
中学体育则是处在小学体育教育结束后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健身活动方式和方法,并且中学生的自制能力等都已经得到了提高,所以中学体育课的“放”与“收”应该是相对好调整,加上中学生的身体特点是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中学采取的教学模式要义“传授式”为主。大学生体育课的开展相对于中小学更具有开放性,大学体育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自主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在学生的体育课堂上我们要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上要采取“朋友式”的互动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终身体育观”,同时注意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新,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最好一步准备。
转贴于
三、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对比研究
小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要注重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身体形态的发展,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应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要求,我们要安排柔韧性、娱乐性的体育舞蹈、健美操、韵律操等为主,同时要注意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上的积极作用。小学生是伴随着体育游戏长大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而且它通常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人际交流的开放性构成了对竞争、协同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的独特功能。
中学生由于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强,我们要积极的、及时地向他们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保证健康的身体打好基础,也为他们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下转第120页)
(上接第104页)
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体育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做了铺垫,同时大学内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创造了机会。所以在大学体育课中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积极的体育参与观,大学体育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大学教师是大学生人生转折点的导师。体育是我们现在在社会当中加强交流的中介,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活动,能为学生在刚迈入社会的阶段更快的适应他。大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更能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的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终身化和体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考核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来说改变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学生身体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体育作为贯穿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如何来适应这三个阶段的需求,并实现完美的衔接呢?小学是打基础阶段,中学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阶段,而大学是保持运动状态积极提高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世界观和终身体育观。做好各个阶段的良好衔接对实现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和终身体育计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成,魏磊.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湖北教育出版社.
摘 要 为了探究中考体育的模式下,开展快乐体育课堂的课堂形式,本文以中国知网上有关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为信息基础,以义乌市各个中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调查分析,以此探究如何回归体育课堂的真谛,如何使学生主动学,自主学,快乐学,并期望能给一直提倡“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研究者提供借鉴以及参考。
关键词 快乐体育 中学 体育课
一、选题背景
(一)选题依据
近年来,在“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体育广泛关注。作为走在中小学“阳光体育”第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影响了中小学生学龄阶段的体育文化活动,而且也会在很长时间内左右学生成年后对体育活动的选择。但是在中考体育的压力下,学校体育教育日趋形式化,应试化,教条化,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在新课标的大力提倡下,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让“学”变成快乐学,主动学,健康学,是当前体育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本研究期望能给社会各界带来深思,也通过实际调查找出影响义乌市学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推动中学体育活动多样开展的途径与方法,促进中学生的身体体质健康发展,为政府教育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制订中学体育课程形式改革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一)学校体育课的形式
目前,义乌市的体育教师基本课堂内容皆为:三大球、跳绳,耐力跑、三级蛙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这基本上是按照中考体育项目进行的课堂设计,学校体育课堂的内容单一,使得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引导学生在操场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同时体育课堂组织形式的应试化,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模式化,固定化。新的课程标准中在要求体育课程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阳光体育”进课堂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校体育体育课的疲倦度
对于不参加中考的初一学生,多数体育老师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而对于参加中考项目的初二初三学生,体育课堂基本上是耐力跑、热身操、素质训练,这样单调枯燥的训练,抹杀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同时学校奖励制度在文字科目和体育课程的区别对待,以及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和其他文字科目教师的不同态度也使得体育教师感到疲倦。
进入中学后的应试体育教学从严,从难,从苦,无趣行很容易引起中学生反感,这为体育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很的困难;加上社会环境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认为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于其他文字科目教师,也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堂的态度趋于散漫,这也是目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遭遇。
(三)体育课堂上师生互动减少
体育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减少。新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总体思路一是坚持课标指导,结合学情,精选课程内容;二是按照必选、限选与自选相结合,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尊重差异性与选择性;三是建立考评标准,强化体育教学育人、健身、运动技能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所以体育教师既要把握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达到师生共练,师生共学,师生共乐的效果。师生在体育课堂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生健康程度下滑
面对目前的中学生,健康包括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体育中考不仅仅是考试,它同时也是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种检测方式。但是学校开展体育课堂的形式不同,带来的学生体质健康程度也不用。就目前而言,学生体质有明显的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学校体育课堂时间编排趋于应试化。二是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同带来的学生健康差异。三是学校体育课堂的“阳光体育”、“终身体育”道路曲折。
三、结论与建议
(一)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体育课堂的娱乐性,体现“快乐体育”的特点;而且也能使学生玩在课堂的同时,学在课堂,除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技能的掌握,还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作用发挥功效,体现“终身体育的”的性能;从而实现地区化“阳光体育”教学。
(二)体育课堂标准需要转变
在新的体育课堂标准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为了学生的体质的健康发展,义乌市中学体育课堂标准的需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落到实处,将学生的训练课回归到真正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快乐课堂。
(三)社会各界的自我审视
体育教师专业化同样也需要:1.社会的正确的理解和认知;2.学校领导的理性判断和启用;3.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体育教师专业不仅给学校体育课堂带来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会更加合理的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所以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甘琼.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指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方新普,黄文仁.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