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能实验室属于现代媒体设施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在基础医学院校展开机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室具有实验数量多、仪器设备庞大等特点.目前,各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根据学院的规模以及院校的需求设置不同程度的机能实验室.在医学院校中一般拥有10-14间的机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数量以及教学的需求,包括网络化教学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机能学人体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同时配有SH-1生物机能实验室同步演示系统设备、Labtutor人体实验教学系统以及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相关的分析仪器等教学设备.通常情况下,机能实验室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这些设施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因此,医学院校在机能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当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更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将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室教学的过程中,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有效保障实验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充分发挥机能实验室的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 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4结语
[关键词] 自动化;实验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50-02
一 前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说“实验室是高校教育的心脏”。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需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目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
二 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对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如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定期不定期抽查制度等,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 参与开放性实验的人数相对偏少,易造成实验室开放周期短。学生对开放性实验认识不充分,缺乏独立、自主、灵活的思维方式。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前预习及实验项目的思考,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无法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
2 开放实验室的设备维护较困难。实验室开放时间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实验管理人员对实验设备不能及时进行维护整理。为了保证实验课的有序进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课开课前需要对实验设备进行检查及修理,但是实验室开放会造成个别设备临时出现故障,从而造成检查和维修的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验设备的使用。
3 开放实验室的财产易浪费、丢失。大型实验仪器一般不会丢失,但是一些小的实验材料如易耗品的管理缺乏规范,较易浪费、丢失,造成实验室财产的流失。
4 开放性实验内容较复杂,难度很大,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实验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的知识面宽,知识更新快。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开放实验室后,实验教师的工作时间势必加长,工作量也会增大,指导教师与实验室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是制约实验室开放的一个因素。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也不够健全,急需进一步调动教师、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 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改革思路
实验室开放条件、实验队伍、学生参与积极性、开放实验项目、管理体制都是影响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因素。
针对开放实验室目前的管理现状,进一步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改革与实践。
1 健全、细化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传统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实践,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满足传统实验室工作运行的要求。而开放实验室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由有组织、有序地开展实验转变为自由选择时间、实验内容,由有教师指导转变为学生自主,需要建立完备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多层次管理,健全、细化各类管理开放制度[2]。
(1)建立实验安全管理制度。伴随着实验室开放,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如电气火灾、压力容器隐患、计算机安全隐患等实验室安全隐患[3]。因此,建立了一系列安全制度,包括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安全操作规范、安全卫生制度及指示标志,形成应有的安全维护保障。
(2)建立实验项目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分配资源,采用计划安排、集体预约和学生预约三种模式。对于大部分的基础性实验采用计划安排的方式,对于提高性实验采用班级或集体预约的方式,对于前沿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采用学生个人预约的方式。
每个实验室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定数量、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实验,填写《开放实验室项目申请表》由学院审批后,将项目列表供学生选择。每个项目也建立相应的项目情况表,登记指导老师和主要参与人员。项目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调整及更新项目列表。
(3)建立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开发开放实验室实验器材电子数据库,以便于定期检查实验器材的状态和核查数量,及时补充实验材料。开放实验室实行打卡制度,便于定期统计开放实验的参与情况,防止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入。
(4)完善实验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培训。实验人员对实验器材的准备、管理、实验室安全、实验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负责,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定期轮流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汲取新技术、新方法。
2 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
开放实验室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强申报制度、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和建立自选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度的管理,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进行。
(1)申报制度
需要使用开放实验室的学生需要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设计方案和参加人员情况等资料。
(2)建立预约登记制度
执行预约制度,填写《开放实验室预约登记表》,各开放实验室根据申请的实验项目、学生人数、时间、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情况自行安排。
(3)建立自选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度。
进行自选性课题研究的学生,必须写出自选课题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表,指导教师对其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完善实施方案,通过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开始实验。
3 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实验室开放的要求
仪器设备根据学科教学用途相近性原则进行合理整合、统一调配。大型仪器设备按照专人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避免条块分割、仪器闲置现象,实现各实验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益。
4 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完善各项安全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生与开放实验室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开放实验室学生负责制,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 开放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思路
为了提高开放性实验的教学质量,推进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进程,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开放实验室、实验人员、学生等给予正当的评价,从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4]。
1 对开放实验项目的评价
开放实验室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评价标准,评出实验效果好、师生评价高的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开放实验项目的质量,提升实验室开放的效率,形成实验室开放的良性循环。
2 对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评价
将教师、实验人员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工作量按照实验项目类型、指导学生层次等参数制定计算方法,兑换成课时纳入教学考核的指标体系中,让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时得到科研训练,也使教师的科研课题能集思广益。
3 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过程甚于结果;注重能力甚于知识;客观、公正、合理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够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作风和科研态度。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
根据实验课程的内容分为开卷、闭卷、笔试、实际操作考试、实际制作、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及其组合等多种考核形式。而实验教学的考核内容绝不能仅仅根据最后的实验报告或结果来简单判断,包括全程式的实验考核方式,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综合考核。
总之,开放与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最大的教学效果就是使学生从“不得不学”,激发成“肯学”“会学”[5],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开放教学与管理的难点在于实验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改革必然面临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经费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应当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利环,朱芷葳,王向英,等.浅淡开放实验室的创建及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4):181-182,222.
[2]熊芳,刘甫,等.基于顶层设计思想的开放实验室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1):266-269.
[3]马锦琦.开放式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8(4):154-155.
在理工科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据重要地位,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教育方式[1]。化学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场所,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科学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才能够促使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2]。同时,实验室管理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实验教学任务能够高效、有序完成的关键,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反映高校管理水平,验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3]。现阶段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导致当前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4]。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基于传统原因,许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对实验教学相对不够重视,对实验室的管理也不够上心。首先,实验室管理的关键在管理人员,很多高校缺少专职的实验管理与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工作许多时候由专任教师兼任,或者管理工作由临时人员过渡,因此管理时间精力有限,对实验室工作业务不熟练,实验室管理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导致实验室管理不够科学与细致。同时实验室管理处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边缘地位,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工作人员各自为政,学校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2)对实验室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实验室管理思维落后,缺乏创新。而实验室管理能够紧跟时展、科学进步的前提是具有创新意识,缺少创新意识是现如今实验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5]。
(3)缺少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缺少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标准,或者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教师的经验与兴趣,不同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室管理比较散漫。同时,没有定期对实验室存在问题进行排查,多是在发生了状况后再去处理,而临时解决问题又容易耽误教学进度,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实验后的卫生及整理工作不够及时,实验垃圾的处理不够规范。
(4)药品管理不够规范
实验药品的管理是关乎实验室的安全以及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药品摆放不够科学会增加实验准备的工作量;没有及时检查过期药品会增加垃圾处理成本;脱落标签没能够及时标记会浪费药品资源;实验药品的订购不够科学,会导致化学药品积压或是不足的情况。
(5)?O备维护使用不到位。
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实验等是以实验仪器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课程。实验仪器维护不到位,容易加速实验设备损坏;实验设备损坏,若没有及时维修或者报废,会影响实验课程的安排;实验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换代会影响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会出现因实验设备长期不用而导致损坏的现象。
(6)实验室文化建设被忽略
许多高校往往忽略了对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而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凝练学校精神、营造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打造学校品牌,因此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6]。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验室的管理中,采用了一些方法规避或改进。
(1)提高对专职试验管理岗位的重视程度
专职实验管理人员是保证实验教学更好进行的前提,加强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视首先体现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排及业务提升上,采用专职人员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讨论等方式等提升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优化专职人员的工资绩效考核方式,增加竞争性考核;另外,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晋升机制,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
(2)加大实验室管理的创新力度
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实验室进行管理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应该勇于进行管理改革的尝试,活跃思维,大胆实践。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管理方式的创新,结合科技发展及信息技术,使用监测传感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监控,重点加强对水电气等的实时监控;其次根据实验教学的改革,积极从事实验室管理改革。
(3)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安全与卫生意识
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实验学生进行培训,使实验室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落实。落实安全责任意识,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排查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做预防性的准备;建立应急机制,定期举行实验室的火灾演习等安全演练活动,提高教师同学的安全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规范对实验后的卫生与整理工作,定期举行大扫除,对实验室垃圾及时处理。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考核与检查力度。
(4)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首先要规范实验药品的摆放规律;其次,对脱落标签及时标记,对过期药品及时处理;另外科学订购实验药瓶。建议学院建立化学药品临时储备库,让专门人员管理,实验准备人员根据实验需要提前领取,实验课程完毕后清理掉实验室内的化学药品,降低药品浪费,减少药品库存。
(5)加强对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知识,加强对实验仪器的维护,减少实验设备损坏;同时,对已经损坏的设备及时维修或报废,根据教学需求对实验设备及时补充及更新换代,确保科研仪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正常使用;另外,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购买能够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扩大对学生实验室仪器的开放力度,将学生实验仪器不仅用于教学,也投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专业竞赛及科学研究中。
(6)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优化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讲究仪器设备摆设,保持室内外干净整洁,使实验室成为校园的活络地带而不是最偏僻幽静的地方。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果。
针对高校实验室接连发生的中毒、爆炸、起火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1],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技厅[2013]1号)文件。可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对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至关重要。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位于黄石市的省属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也收获了大量实践经验。以该校“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例,经过3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在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盐、无机重金属盐、持久性有机物、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分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实验室成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重要载体的同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
1 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实验室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资金投入比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数量少、线路负载过低,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同时,地方高校还普遍存在重教学和科研,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意识淡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宣传教育目的性不强,应急事件处理能力较差[2-3]。实验过程中化学药剂乱倒废液、废渣,乱排废气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很多是剧毒的重金属盐(铬、汞、镉等)、有机试剂(甲苯、四氯化碳、乙腈等)和致病性微生物。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体制,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2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大型精密仪器的不断引进,仪器操作程序和日常维护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原有实验老师已不足以保障实验室所有仪器正常运行,仪器管理将逐渐过渡到使用人负责制,这样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进一度加大。在仪器验收过程中,仪器负责人在掌握仪器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安全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隐患。
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承担着开展学生创新实验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和实验操作安全教育,使其熟悉掌握实验室各项安全条例,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配戴安全手套、口罩、实验服、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的良好习惯,同时严格遵守在通风橱中进行有刺激性的,致病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操作和使用的规定,并保持实验室内通风良好[4]。
3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措施
重点实验室相比专业教学实验室具有仪器种类多、操作要求高、使用人员复杂、药品使用量大、水电气使用频繁的特点,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始终以实验室安全为第一职责。只有切实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做到科学合理,具备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各项能力,才能确保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在日常工作中,实验管理人员应完成以下工作:保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完整;掌握实验室安全保护装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确保使用电炉、马弗炉等大功率设备有人值守,不得将易燃易爆物品直接高温加热;定期对水气管路阀门进行安全检查维护,防止泄漏与爆炸,如氢气、乙炔等;定期组织实验室废液回收[5]。
4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它是做好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保证。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辐射性环境安全防护管理规定;水电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特殊设备安全使用管理方法;压力钢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危险“三废”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了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制度,就有了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标准[6-7]。
另外,在行政手段上,应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投入,如实验室应在防火、防毒、防腐、防爆、防盗、防环境污染等方面,并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提高安全系数,杜绝事故发生。
2011年教育部把“学科专业评估”作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的重要内容,2012年把“专业认证与评估”作为我国教学评估制度的四大内容之一[1]。目前,许多高校以专业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专业评估的特点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联系,强调学生最终质量和能力的培养[2,3]。从普通高等院校来看,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不如研究生教育强,应用性又比高职教育弱,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当代社会,本科院校就业率逐年下降。如何提高本科生就业率,首先需要对现有教学体制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专业实验部分进行改革,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4]。
以专业评估为契机,笔者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实验室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做了全面改革。文章在涉取实验室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现状,对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构建
笔者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是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原实验室仅有水力学实验室、泵站实验室、建筑给排水综合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等7间实验室,无水质检测等精密实验仪器,实验室条件简陋,无通风系统,实验管理人员少。
现根据专业评估的要求,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建设。改革后已初步构建市政实验中心,实验室专职人员由原来的1人变成3人,新增技术维修人员1人。增设水分析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室、水质检测室、开放性实验室、水处理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分室,实验室总面积达1 230 m2;新增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孔隙及比表面积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水质检测设备,更换并增加了现有的水力学、水处理实验技术等教学仪器设备的台套数;设计并建设了实验室通风系统。在逐步完善实验条件的同时,市政实验中心形成了统一管理制度,逐渐成为专业技能培训、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基地,为保障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利的资源[5]。
2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
原实验课程体系仅限于实验课程需要,实验项目单一,演示性实验人数过多,课时较短,达不到教学目的。为迎接住建部评估,根据专业自身的发展,结合专业课程实验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系统,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创新素质。首先以专业评估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每组学生人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验证性实验每组学生人数不超过4人,演示性实验每组学生不超?^10人。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将常规的水质监测项目和水质分析实验融入水处理实验项目中去,如水分析化学实验中增加了校园池塘水水质指标――高锰酸钾盐指数、pH值、溶解氧的测定。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水处理实验技术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由老师提供理论指导,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水处理的正交实验,并自行组织时间完成实验过程,最终提交一份包含实验设计过程的完整实验报告[6]。
根据更新后的实验项目,经教研室和实验室讨论,对相关实验大纲进行修订,规定实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实验教材及相关的参考书籍等,再由专业负责人进行审核批准后执行,并随时更新,不断改进,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
原实验室由于实验室人员较少,实验房间较多,缺乏管理制度,实验室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耗材账目不清,耗材领用无登记,药剂使用量无记录;实验室钥匙未统一管理,进出人流量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无仪器借用制度,学生借用仪器没有专人指导培训,仪器损坏率高;实验仪器随处堆放,无专人管理和检修[7]。现实验室建设期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革。
3.1 强化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较复杂繁琐。针对现有实验室的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原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仪器采购、实验耗材管理、实验教学管理、资料管理、仪器维修、仪器报废、实验室借用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任务分工,责任到人,做到实验室有人管、有人做、有章循。
3.2 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的需要[8,9]。改变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式,把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内容的实验课程,改变为在某一预约的时间段内,实验室全天开放管理,上班时间实验室管理人员值班,晚上和周末由老师选派的学生值班,做到实验室时时有人,实验仪器随时借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学有余力而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增加教学计划之外的实验项目[10,11]。除学校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竞赛类项目以外,学院设立开放性实验基金,鼓励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项目,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师指导,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并评选出前几名,给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完善考核制度
以往的实验项目都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成绩所占比重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12]。根据专业评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应改变传统的计分方式,提高课程实验所占的分数比例,独立实验课程的评定应该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考核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实验报告,还应该包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TP-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116-01
一、实验室信息内容界定
在分析实验室信息管理方法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对实验室内容的界定是一个必要过程,只要在清楚了解实验室信息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内容的特点、性质进行不效的管理。实验室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验室管理的基本信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所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这些信息的提取为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详细参考,实验室应该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名称、建立年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实验室管理机构及管理职能情况;实验室面积包括学生实验用房面积、实验准备室面积、实验办公用房面积;实验室工作任务(指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学学时或科研课题、生产项目名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状况信息;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信息;实验室环境及基本安全设施信息;实验室经费信息;实验室工作档案信息;实验室基本倍息管理流程。
2.实验室技术管理信息。文验项目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刘外开放信息:实验室学术骨干信息;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实验室科研成果信息,包含著作、论文、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技术改革、实验仪器设备改进等内容。
3.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信息。实验室物资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物品管理办法;大精设备使蝴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实验室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
(二)实验队伍的基本信息。实验室队伍信息,是实验室信息管理内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实验室队伍信息的详细了解可以整体把握实验室人力资源状况,有利于人力的调整。主要包括实验室领导阶层、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的信息情况。相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所学专业等基本情况;实验室工龄;指参加实验室工作时间、累计实验室工作时间;专职技术职务:指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间、获得资格时间;业务专长:指在学术上、技术上或业务上得到承认的专长,获奖的技术或技术成果,获得证明的业务专长等;进修学习情况,进修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单位等;情况:指论文标题、刊物名称、发表时间等;会议交流文章情况:指会议文流文章题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等信息[1]。
(三)实验室科研基本信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以促进科技进步,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对实验室科研基本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科研成果,以备实验室使用效率的审核。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室承担课题能力信息。承担过科研项目名称、项目批文、计划任务书;参加或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论文被引用情况;承担外来科研及合作科研实验项目情况。其二,实验室科研成果信息。发表的研究论文、著作、产品、专利、技术成果等;获奖、成果转让情况。其三,实验室技术水平信息。基本的、稳定的实验技术方法及被推广应用情况;实验室培养科研人才情况(研究生、技术人员)。
(四)实验室设备基本信息。实验室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设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有利于对设备的管理,以保证设备使用和维护。主要包括一般设备信息和大精设备信息两个部分。一般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微机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卡片;实验室低值耐用品卡片;仪器设备的损坏、维修情况;仪器设备完好率和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答等内容。大精设备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型号、规格、产商、使用状况、维修损坏等内容,其要求比较严格,必需详细、准确的收集、记录相关信息。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实践
通过对实验室信息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各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和整理都要求比较严格,为了准确、及时的处理这些大批量的信息内容,一般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这些信息,以防止手工处理的失误。主要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来进行实验室信息管理。其实,LIMS是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随着多年的发展,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广大实验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功能、技术、效率处理上不断走向成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并不是完全依照实验室信息内容来进行设计的,而是对其综合性的处理,以保证操作的简洁、清晰、准确。其实,实验室信息管理只是LIMS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其中的资源管理模块(人员、仪器管理)、查询模块、质量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基本上涵盖上述所有信息处理内容,除了基本的信息处理外,LIMS系统中的自动提醒功能可以提醒实验室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及时处理[2],以防执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遗漏。
LIMS在信息内容、功能方面已经表现的比较完整,如果能在操作上掌握以下,则可以保证实验室信息的有效管理[3]。
1.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实验室信息管理中众多的信息数据处理,给相关管理人员带来了挑战,信息录入时的失误是一个常见现象,所以要求在使用LIMS系统时,要保证其准确性,特别是相关数据的录入,应该进行有效的核对。
2.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在处理众多信息时,遗漏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首先在信息收集时就应该保证其完整,其次运用LIMS进行信息录入时,要分档或者标记,录入过的和还没录入的一定要进行合理区分。
3.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在实验室相关信息中,有些信息必须及时的审报,如大精设备的信息状况,如果存在延误的话,可能会造成设备运行的停误,严重的会引起机器的损坏,甚至是事故的发生,需要及时的收集的录入相关的信息。
三、结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应该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及时和完整,以传递到其它部门,促进整个实验室管理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高等学校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全集[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关键词:检验科 医院等级 评审
我院检验科下设5个临床检测专业实验室,在院领导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和科室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的努力下,依据甘肃省二、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及临床实验室质量督查细则的相关规定,终于通过了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组的评审。现就我科在这次评审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介绍如下,以与同仁分享。
1甘肃省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临床检验部分从科室任务、科室管理、实验室管理、室内及室间质控、组织机构、技术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防护等方面考核实验室的综合能力,从而评价能否达到三级医院对实验室的要求。
1.1技术水平的仪器设备方面,我院在2004年为检验科增添包括HITACH7080全自动生化仪、法国梅里埃细菌鉴定仪及德国LUMINU化学发光仪等大型仪器,从而在硬件方面完全达到了考核要求。
1.2科室管理中,我科编写了全科的管理性文件系统(GOP)和各专业标准化操作文件系统(SOP),其中GOP包括急诊制度、标本管理制度、预防医院感染制度、仪器管理制度、试剂管理制度、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与临床沟通信息反馈制度及事故登记制度等共2O个文件,并且每个制度有落实的记录。SOP包括每台仪器、开展的每个项目都有详尽具体的标准操作,而且不断根据具体情况做改进和更新。每月进行两次与临床科室随访及征询意见工作,并在每月的总结会中分析解决,并分为三级:A当前立亥4能改进的;B通过努力可改进的;C通过努力不可改进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才能改进的。对A事件责任到人,当即改进并向临床通报;对B事件在规定的期限内责成相关人员协调解决并在改进后通报临床;对C事件向院领导及相关部门报告,时时关注改进的可能性,在条件允许后改进并通报临床。
1.3实验室管理中,我科从人员资质、科室各专业分组管理、仪器试剂的性能评价、检验报告单的审核、标准化及发放、质量控制等方面人手,遵循“高标准、精技术、优质量、亲服务”的精神。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建立健全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检验质量抽查制度、质量控制失控处理程序等16个管理文件,切实落实室内外质控工作,对科内开展的各个项目,有商品质控物的项目使室内质控成为每天报告结果真实可信的基础和前提;对无商品质控物的项目以试剂标准校准仪器或进行定期的室间比对监测措施,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加强管理;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实验室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不断充实仪器设备,规范和完善实验规章制度,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应积极适应专业学科的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培训任务的新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特色协调统一,充分运用当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努力改进实验教学手段,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开创实验室建设的新局面。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立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室建设,应以实验室的系统性、完整性、配套性为基本概念,在硬件配置上,要从全校实验室系统建设的概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环境填空补缺。为满足教学要求,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了新的实训教学大楼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了新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信息化教学实验室,满足了学生进行日常实验教学和技能考核的要求。
二、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一)加强对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实验室的管理,关键是人员的管理。科学的人员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验室工作系统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搞好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益的关键。人才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首要因素,牢车把握住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水平上台阶的重要保证。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优秀的师资队伍。为了满足新专业的教学要求,学校又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了一批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从而建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学校要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考核,让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新老师,逐步行成一支充满活力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二)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队伍的主力军。实验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维护保养、独立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而且要具有高度的岗位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新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向实验教师学习,特别是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和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学校也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和组织外出学习。近两年学校利用假期组织专业教师及实验教师去和专业相关的工厂和研究所实习,虚心接受工厂师傅和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扩大了实验教师的视野,增强了实验教师自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每年还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自身能力,使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
三、不断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实验室工作任务繁杂,必须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制度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高,是工作有序化的指南,是管理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如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的申报和管理制度、剧使用和管理制度、鲜活材料的申报和采购制度、实验室库房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规程、实验员职责、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集约管理,提高仪器使用率;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既要保证学生的实验需求,又要节约实验耗材,保证各实验室正常、有序、高效的进行。
四、加强对实验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每学期学生正常的实验实训课程外,我校近年还增加了一些实验技能培训,如中药质量检查、食品分析检验、环境监测、工业产品分析等培训工作,使学生在培训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我校采取模块教学,还设立了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反复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直至独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技能和基本的操作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指标是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管理和建设实验室,使实验室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共性问题 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3-02
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个立体、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在管理的动态平衡中把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统一起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的产出投入比,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管理工作的共性问题
(1)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建设跟不上教学和科研的步伐
实验室建设包括了实验室基础建设(包括实验场所、实验环境等),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仪器设备更新等方面。现阶段,在高校的众多事物中,学校领导层往往最先考虑校园环境的改善或者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关注点落在理论教学和科研经费上,容易忽视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实验室队伍建设,造成高水平人员不愿承担低层次的工作,低水平人员无力承担高层次的工作,实验室建设跟不上教学和科研的步伐。
(2)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
高水平的实验室是高校实力的重要体现,对高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国家对高校教育投入经费的增加,各高校在加大对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投入的同时,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步伐也在加快。但是,在购置设备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基础性设备重复购置、专业性设备购置后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3)管理制度混乱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更是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管理制度混乱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设备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信息沟通、工作协调机制不畅通;安全管理不到位等。
2.对管理问题的探讨
(1)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于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重视不足,致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总体水平只降不升。受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高校的领导较为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因此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跟不上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验室工作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使实验室队伍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要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业务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将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将经验与技能继承并发展,并科学地安排各人员的工作岗位,根据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其分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制定出各岗位详细的工作内容,让每个工作人员各尽其职;其次,量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将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统一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考评促管理,通过服务学生的质量和人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科研生产的成果等方面来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另外,对实验室贡献大的工作人员应给予一定的激励,可以实行奖励工资和提高福利待遇,这样可以起到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2)合理调配,优化实验资源
仪器设备的购置必须根据校、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和财力的大小进行统一规划,分轻重缓急制订购置计划。购置计划应由各相关专业或实验室提出,并上报学院和学校,经同意后方可购置。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以及购置后的闲置问题。
应积极尝试在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室开放,包括从基础性设备、实验人员、实验内容上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实验室,满足师生课外实践和其他科研项目的需求,例如师生参加的各类竞赛项目,实验室都应该给予支持。
(3)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与专家论证制度,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制度,仪器设备的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制度,仪器设备的领用与保管制度,仪器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及其备案制度,仪器设备报废注销制度,仪器设备产品说明书文档管理制度等方面,并要随着学校、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对仪器设备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完善和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
责任追究制度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只有做到责任明确,逐级落实,各负其责,才能将人力资源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进行责任分工时,一件事可以由多个人来完成,但是一定要做到专事专人负责制。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管事的人较多,意见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现完不成任务或者出现事故的现象。具体到每一个实验人员也要制定相应的责任问责制度,结合考评制度让每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感受到压力,切实认真负责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有利于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比如信息沟通、工作协调机制,以实验室的科研生产为例:实验室负责人每天召集实验室工作人员召开十五分钟左右的早会,及时总结前一天的工作情况,部署今天的工作任务,把昨天和今天的工作信息通过早会传递给每一个工作人员,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科研生产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早会模式能调动起实验室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也是保证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高校实验室首先要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安全知识的培训,结合考核制度把安全作为考核的首要指标,从思想上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其次,实验室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安全制度,并针对每一个安全隐患制定好安全预案,备好一些基本的急救工具和药物。最后,实验室可以根据教学或科研的分工将实验室人员分为若干个安全责任小组,通过安全责任小组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审批制度:实验室主要原材料、化学品,易燃易爆或有毒气体等严格实行审批制度,由安全责任小组长负责进行审批。审批项目中必须明确包含使用人、使用时间、使用数量等事项;水、电、惰性气体等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实行安全责任落实签到制度(2)监督制度:每天由实验室负责人和一个安全责任小组长不定时对所有的安全检查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处置,对安全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人可以采取批评、扣发当月奖金(或年终奖)、取消职称评审甚至开除等措施。
3.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管理者依靠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设备进行有计划安排,为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生产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是属于一种刚性管理。实验室文化管理则属于柔性管理,有学者赞成推行其管理的人性化,本文不持反对意见。但是至今,刚性管理依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历.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科技资讯》,2010.11
[2]钱泉,康黎明,孟娜.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途径.《黑龙江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