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第1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乡村建设一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X县近几年以来搭建了“四梁八柱”;举措扎实,推进有力,一是在乡村治理、小农户带动、工商资本下乡、美丽城镇建设、空心化改造等方面加强创新,全面打开乡村振兴局面。二是在打造X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的基础上,在村庄、风景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更多示范。三是探索指标、工作、政策、评价、统计、标准体系建设,创设更完善的体系。

X启动以来又在X年实施了行动:一是开展美丽农业行动,围绕做大农业的目标,以园区、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美丽农业示范点;二是开展美丽村庄行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无违建”创建和“五水共治”成果,在源内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三是开展X美食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节活动成果,挖掘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经济;四是开展X营销行动,围绕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增值目标,进一步巩固X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合作运营成果,提升X知晓度;五是开展X文化行动,大力挖掘X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编写X故事,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经济效益;六是开展美丽清溪行动,进一步巩固“河长制”成果,树立原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通过实施重要堤防、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源内溪流形态、水源和保洁管理,确保不发生占用河道、妨碍行洪等违法现象,努力让溪流水更清、鱼更欢、景更美;七是开展美丽公路行动,以最美公路X为样板,进一步巩固美丽公路建设成果,以源内主干道为对象,通过路面修复、“两路两侧”整治,打造平安、通畅的美丽公路,推动公路旅游;八是开展美丽庭院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成果,在实现清洁庭院X%目标的同时,从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和村干部入手,强化美丽庭院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创造积极性,让源内农户庭院成为节点景观。

乡村振兴必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乡村中形成经济的新亮点,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县乡村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X、开发规划不科学,内容设计无特色。现在乡村经济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内容同质少创意,虽然X已建成很多的农业采摘基地,但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有效结合。

X、品牌化运作乏力,旅游附加产品不丰富,宣传营销不给力。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建设,许多项目仅以“地名+内容”命名,层次较低;出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包装简陋,难刺激购买欲。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宣传营销不善,项目知名度难以扩展。

X、产业链不完善,融合程度不够。这种格局必然导致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农产品数量多、但价格低迷,这种格局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尤其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及下游的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发展不足,影响了产业增值和规模扩展。各区域、各经营主体、各项目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X、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保障不到位。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粗放,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技能较差。建设用地难、民间资本介入不足、环保安全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难以同旅游、销售大市场对接。

乡村在新时代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任务、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举措,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回归乡村,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并重,突出产业发展,完善项目安排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

X、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要配合区域规划实施。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乡村聚集区建设具有农业产品销售、民俗展示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园区,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X、突出创意设计,重视文化传承。园区可以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习俗进行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竞争力。通过深度参与提升体验价值。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产业拉动旅游消费,民宿建设应注重乡风民俗在传统装修、风土经营、乡情服务等各环节的体现。

X、联动优化,融合发展。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大力推广“园区+游购”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物流服务业等有机整合,利用双创的新思路,使得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

第2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What Is Your Brand Against?

博客主人/Scott Goodson

blogs.hbr.org

企业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企业和品牌必须有自己的象征意义。于是,这个世界上就出现了许多大胆的、有原则性的企业和品牌宣言:“在我们这个顶级企业中,我们致力于X,信仰是Y,我们热衷追求于Z。”可惜的是,最后许多类似的宣言在人们听起来就和一般的广告没什么两样。

对此,这里有个建议:如果企业和品牌真的想告知全世界自己的信仰和象征意义,那么为什么不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和你的品牌相违背的是什么。

最近,我们为一家企业生产的智能车开展了一场运动,灵感就来自于这种相反的思维。我们认识到这种智能车品牌象征美好的事物:效率高、经济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正常的思维方式开展活动,那么一定会让人觉得相当沉闷,我们已经预见到它会带来不理想的效果。

但如果是朝相反的方向思考,什么东西和这种智能性产品相违背呢?这就是过度消耗、不经济性和盲目行为。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开始分析归纳,试图想出一个更简洁、更能表现产品优势的品牌宣言。随着我们思考的深入,最终,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宣言凸显出来。我们发现,所有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对愚蠢”(Against Dumb)。比起按照常规思维制定的经典广告,我们的品牌宣言更大胆,甚至带有挑衅性,因此我们的广告运动启动后立即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同时,为了再次向消费者强调与这种智能产品向相对立的便是那些耗油量极大的“油老虎”,我们还组建了一个由智能汽车拥护者组成的声乐社团。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的智能车吸引的消费者数量比原来翻了两番。

营销者可能不愿意采取一种违背大多数人想法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会让人觉得有争议或是有分歧。但事实上,一些大胆的营销者采用的正是这种做法,而且他们做得很成功。想一想苹果公司,在它推出新产品的时候,它就采用了和“老大哥”(Big Brother)IBM相违背的品牌宣言—当时“老大哥”的缺点是又大又笨重。之后,还有一些时尚品牌,例如Diesel也采取了这种做法。在20世纪90年代,Diesel的广告片采用了与其他时尚品牌不一样的做法,让年轻、思想独立的目标客户和品牌产生共鸣。

营销领域的作家亚当摩根(Adam Morgan)说,品牌有时候要创造一种“假怪物”(Fake Monsters),这样每个人(潜在客户)都会走过来一起打倒怪物,拯救自己的村庄。但我还要在这基础上修改一下版本,即这些怪物不是假的,或者说不应该是假的—它们必须根植于现实中人们真实的担忧和关注的问题。

一旦有任何改进的可能性,你就可以按照一种相反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与那些根深蒂固或是维持现状的企业、品牌有很大的差异;或者你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时髦观点和行为,达到拥护、捍卫传统观点的目的。无论哪种做法,你的反向思维都能让人感到强而有力。只是要注意,你采用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必须确实和你的品牌理念相违背。否则带来的问题可大可小,你不能以嬉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我们之前为宜家(IKEA)开展了一场品牌宣传运动:反对成为一只“灰老鼠”(即面临选择时胆怯,只会选择保险的做法)。最近我们为萨布拉豆沙(Sabra)采用了同样的做法,直接向许多美国人平淡、不爱冒险的饮食习惯挑战。

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仅仅采取“反对”品牌竞争对手的立场。你可能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恨之入骨,但是其他人不在乎你的这种想法,他们在意的是你的品牌是否更有意义、更有趣。

猎人品牌辉煌的品牌振兴

Hunter's brilliant brand revitalisation

博客主人/David Taylor

wheresthesausage.typepad.com/

猎人(Hunter Boots)是品牌成功复兴的典范。猎人品牌是英国历史悠久的专业制靴品牌,在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该品牌曾经让人觉得它相当老式、过时,甚至给人一种印象:是一位老年乡下人最时髦的装束。

猎人自2006年4月开始振兴品牌,当时企业的领导者是知名企业家乔纳森马兰(Jonathan Marland)。2006年,猎人的销售额为430万英镑,亏损30万英镑。两年后的2008年,猎人的销售额为1600万英镑,税前利润为200万英镑。以下是猎人品牌复兴成功的几个原因。

让品牌出名的原因

猎人品牌的坚实基础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产品—长筒靴(Welly);产品高质量,甚至连英国女王都对这种品牌的靴子表示认可;产品和英国乡村有着很深的联系;品牌偶像式的设计,譬如产品上“Hunter”的标识和侧面的扣环。

品牌振兴团队尊重这些品牌价值,但是却巧妙地为其添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元素。尽管品牌复兴进展艰难,然而他们最终让猎人长筒靴变得时尚起来。正如马兰所说:“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我们不想破坏它,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拓展。”

振兴核心产品

猎人品牌振兴的故事为什么吸引我?因为它聚焦于核心业务。在品牌振兴工作中,猎人长筒靴不是急着进行品牌延伸,而是将工作聚焦到几个业务重点。他们为此做了哪些事?

颜色系列:猎人品牌以绿色长筒靴出名。事实上,在英国还因此有个说法,当讨论某种高档的乡村产品时,人们会说:“就像绿色Welly靴一样。”现在,猎人靴不再是只有绿色,它开始生产彩虹色系列靴子。

在品牌展示中凸显设计元素:企业开始注重猎人品牌的展示形象,让它看起来更加活泼而时尚。你可以在一些知名商店的橱窗看到猎人品牌的产品展示,色彩斑斓而又趣味横生。

从乡村田野到节庆日:猎人品牌巧妙地利用自己和乡村的联系以此作为品牌振兴途径,它让自己和一些在乡村举行的音乐庆典建立联系,譬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这正是品牌可以发挥影响力的地方,因为英国的夏天相当潮湿,通常会破坏了节庆日的喜庆气氛。因此,在音乐节期间,猎人品牌让顶级模特凯特莫斯(Kate Moss)穿着猎人长筒靴,惬意地走在乡村的田野间……这种形象为猎人品牌带来了强劲的市场发展势头。此后,你便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许多潮流追随者跟随着凯特,快乐地穿着猎人靴。《泰晤士报》称之为“非官方的名人代言”,而这最终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品牌联盟:猎人品牌还聪明地采用了联盟策略,携手英国奢侈鞋品牌Jimmy Choo设计了一系列特殊的靴子。这种做法为猎人品牌增加了更多时尚的价值,我认为这也为它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因为比起普通的靴子,这种靴子是以300%的溢价出售的。

地域扩展

同时,猎人品牌还在美国市场形成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根据《泰晤士报》的说法,“该企业盈利的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市场”。至此,猎人品牌产品的所有特点,包括其英国传统产品的属性,连英国女王都对它表示认可,以及联合凯特莫斯出演“时尚秀”,这些要素整合到一起证明猎人品牌的振兴思路是正确、强有力的。

向管理要效益

第3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保护与振兴;地方锡剧;思考

中图分类号:I23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45-01

锡剧在江苏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是当地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从历史来看,它曾是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60年代,锡剧遍及苏、沪、浙、皖四省一市的30多个县、市区,剧团有40多个,演职人员近4000人。但目前除省锡、常锡、无锡3大骨干剧团进行正常排练演出外,维持正常运作的县级锡剧团只有极少数几个。锡剧昔日的辉煌风光已不复存在,锡剧的剧场演出也已经畏缩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找出锡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解决保护与振兴的策略奶当务之急。

一、锡剧面临主要困境所在

锡剧是无锡地力戏,语言用的是无锡方言,地力特色较浓,这就造成了它发展的局限性。无锡方言较难懂,使得出了当地外,难以在外地广泛传播。纵然念字部分慢时靠猜测,多数人勉强听懂,但速度一快,就比较吃力了。语言对锡剧来讲是主要的,语言局限使得他只能在苏、锡、常一带流行,难以真正走向全国。从锡剧的流派唱腔来看,王彬彬先生创造的“彬彬腔”,可以说几乎成了锡剧的代名词;此后,还没有出现第二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流派,从这个情况来看,不能不让我们担忧。从发展角度看,第一代只有继承没有创新;从影响力来讲,没有推出影响深远的新剧目。没有创新,锡剧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久之就淡出了主流社会的视线,逐渐从城市滑向农村。在计划经济时代,从属性上看,我国文艺团体有“宣传队伍”和“文化经营企业”的双重性标志;从体制来看,剧团属于“事业单位”,演职员工的工资、费用由财政支付,和机关一样,旱涝是保收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剧团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这从一定程度上演职了剧团人员的发展空间。

二、保护与振兴地方锡剧之策

(一)对著名艺术家流派唱腔资料进行抢救、整理和保存。流派唱腔具有“传承性”。各种不同流派唱腔的形成,对于一个剧种来讲,是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从观众集聚来看,戏曲观众的集聚大多是由一个著名表演艺术家,加上一种独特的流派唱腔,通过一定方式逐步凝结成群体的。从长远来看,这是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值得欣慰的是,作为锡剧艺术发源地的常州、无锡,在前几年当地文化部门就把这一工作内容纳入了议事日程,并不断付之实施,从成效来看,也是显著的。

(二)让锡剧回归乡土和民间,使锡剧生产“随行就市”。锡剧是苏南地方剧种,也是一门大众艺术,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从渊源来看,它本是由食州和无锡乡村农民传唱的山歌,后来慢慢发展,逐步与道情、唱春和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发展到后来,经过常州文戏、常锡文戏等几个阶段的演化改进。从锡剧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锡剧的根脉和代谢机制都源于民间和乡土。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们明显看到,锡剧的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有日渐雅化的趋势。从这点上来讲,让锡剧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一定程度上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所以,千方百计让锡剧回归民间和乡土,让锡剧剧目的生产“随行就市”,十分必要。

(三)精心指导,悉心组织,抓好年青一代锡剧教育。现在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怀着一份对戏剧的特殊感情,尤其是对京剧现代戏,其中原因也许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他们时处青少年的时候,也正是“样板戏”火热上演的时候。当年,文艺百花一片凋零,只有样板戏”独占独行。于是乎,饥不择食,“样板戏”成了他们的主流文娱生活内容。尽管‘样板戏”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却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了他们对戏剧的感情,他们把在‘样板戏”中的戏剧体验,用于欣赏比“样板戏”更精彩的其他戏剧,其审美愉悦就自不待言了。

三、结论

李默然说过一句话:“只有赢得观众,戏剧才能发展”。这个论断,无疑是千真万确的。作为地方戏剧――锡剧,没有广大观众的青睐、支持与欣赏,也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苏南地区的基本观众群是支撑、促进锡剧事业不断发展的依托和基石,是保护与发展地方锡剧的希望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突出重围,保护和振兴锡剧,让这一江南民间剧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敖海清.对地方戏剧的思考[J].中国传统文化,2010.

[2]舒文献.浅谈江苏地方喜剧的传承[J].江苏文艺,2011.

[3]蒋仁良.锡剧流派与锡剧振兴[J].上海戏剧,1990.

[4]柳溪.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振兴锡剧――江苏省首届锡剧节述评[J].戏曲艺术,1985.

第4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文旅融合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7]邵瑞:《网络传播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传媒》2021年第13期

第5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第6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于做大做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清原政协 杨绪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朝阳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这里结合我们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红河峡谷漂流项目为龙头,以国道202线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带为轴心,以休闲养生、佛教文化、森林生态和农家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格局。全县累计建设红河峡谷漂流、金山石佛、砬子山风景区等大小生态旅游景区景点8个,开发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沟域旅游线路3条,发展了农家乐、农户游和采摘游等乡村旅游。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宾馆酒店、休闲山庄、度假村寨、购物市场、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旅游商品品种丰富,辽砚、野果制品获得抚顺市优秀旅游商品称号,二道岭草莓、清原马鹿和山野菜、林蛙制品、清河大米等土特产品销量较好;精心谋划和建设了红河峡谷漂流休闲旅游集聚区、清河商贸集聚区和金山石佛文化旅游集聚区,并大力发展“夜经济”,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辽宁省旅游强县”、“辽宁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为了将清原打造成沈抚后花园,2012年以来,清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战略部署,通过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清原建成“休闲、避暑、养生”的最佳地。突出满族文化特色,依托生态资源优势,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红河谷漂流景区全力进行了8.16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了接待能力,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门票收入2950万元;金山石佛景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内部装修和景区内绿化、亮化、硬化等收尾工程,将择日对外开放;筐子沟景区已完成《筐子沟沟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景区栈道、基础设施、改扩建道路等工程已开工,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东砬湾生态园项目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重点推进了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项目,筐子沟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满族特色改造、冰雪景区建设等工作,并开展了“满乡枫叶节”“乡村冰雪节”、“乡村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目前,我县正积极引进域外巨资,准备建设有“北方第一滑”之称的冬季冰雪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清原旅游的知名品牌。使我县“春季能踏青观花,夏季能漂流避暑,秋季能赏叶采摘,冬季能滑冰滑雪”,真正成为无淡季的旅游之乡。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投入水平较低,精品项目较少。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受县乡财力影响,现有景区景点开发投入水平较低,资源整合水平不高,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仍然不足,导致我县在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周边县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极具吸引外地游客的满族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开发滞后,境内包括英额门柳条边门、黑石木方城子等满族历史遗址及《柳边望月》和《黑牛诗》等满族历史文献与有名望的满族历史人物与旅游开发融合不够,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也没有形成旅游群体优势,从景区的形象上看,除红河漂流外,其他景区的整体形象还亟待提升。

2、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民族气息不够浓厚。目前,具有清原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发展仍然不平衡,而且各要素的产业链条都不长,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满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的宝贵而悠久历史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发扬光大,在旅游饮食产品开发上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使得“满族火锅”、“八碟八碗”、 “勃勒叶饼”、“苏耗子"等传统佳肴没有得到更多游客的品尝;满族特色体育项目及儿童游戏没能被包装到旅游游乐项目中去。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商品的生产加工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规模很小,质量不高,产量不足,品种不全,包装也不够精美,没能形成品牌。县内也缺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土特产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销售。

3、旅游文化比重小,满族元素利用不到位。清原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满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族艺术没在旅游开发中体现应有的魅力。我县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的特色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展示,氛围还不够突出和浓郁,在现有的旅游景区中,对自然资源依托的多,对旅游文化挖掘利用的少,缺少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园(基地),文化产业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太小。

4、 旅游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尚待提高。目前我县旅游行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开拓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工作当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人才队伍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还不规范,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还不高。亟需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工作人员。此外,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需要省级部门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重点旅游景区用地指标不足。目前,我县红河峡谷漂流、筐子沟旅游综合开发和蝴蝶谷等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需省里相关部门予以帮助解决。

二是亟需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帮扶。清原县地处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大伙房水源安全关系到全省12个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为此,我县所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业项目全部进行了关停并转。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县财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困难较大,恳请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对新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新开发旅游景点,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把我县境内纵向高速公路纳入全省路网计划并尽早实施。并需要省里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境内通往各景区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三是解决聚隆滑雪场林地审批问题。由于该项目占用林地手续尚未得到审批,直接影响投资方下步开工建设。还需要省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林地审批办理工作,确保该项目快速推进,以弥补我县夏季红河漂流季节较短、旅游景点过于单一的问题。

四、关于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旅游资源实际情况,要统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清原要在旅游景区建设上,不断巩固和提升红河峡谷漂流等品牌景区,加快建设筐子沟、东砬湾等有潜力的项目,积极推介和开发岗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小型飞机场等优秀的旅游资源;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上,以筐子沟、王家堡、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乡村旅游与满族文化、乡土风情和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树立清原乡村旅游品牌;要在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上,进一步丰富满族文化内涵。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开发、纵向延伸”和“抓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格局,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幅射面广的显著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和沈抚同城化步伐的加快,我县已经融入了沈阳1小时经济圈,成为沈抚人民的后花园。因此,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业,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沈抚中部城市群休闲渡假市场的客观需要,更是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有力支撑。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县域旅游业的重要性,把这项产业当作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工作日程,给予高度重视。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深挖旅游资源,强化推进措施。

2、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精品。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省、市应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把各县的旅游资源都纳入进来,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建设,合理确定精品旅游线路。各县区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及线路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布局,加大开发旅游资源深度,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使县域旅游开发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要整合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本地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观,不断加强区域联合,围绕主要客源构成和地区旅游特点,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构筑2—3日精品旅游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景区建设和经营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景区建设功能齐全,服务设施齐备,道路畅通便捷,旅游产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接待能力满足游客的需要。做到用特色和服务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同时,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3、结合地区特点,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发掘旅游文化。特色是文化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要提高旅游品位,就必须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增加旅游文化含量。特别是东部山区是满族聚居区,清王朝发祥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因此,我们应该用清前史迹、关东风情和满族特色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注重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气息,能够表演满族歌舞、民俗的演艺人才。让游客既能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能欣赏到风情浓郁的民族节目,景区景点及沿途的服务设施建设也应体现满族特色和东北风情。要有计划地开发森林浴、野生动物观赏、珍稀树种猎奇、农家乐、山货野果采集等自然文化项目,同时,加大对民族工艺类、农特产品类、山珍特产类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对现有的旅游商品要进行质量改造和精美包装,不断提升旅游商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繁荣旅游商品市场,让地产人参、鹿茸、根艺、绿色食品等伴随着滚滚客流走向全国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以农户游为牵动,突出特色和风情,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新的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就业形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要灵活运用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景观农业、特色农业,以旅促农,以旅富农。

我们地处辽东,拥有寒冷漫长的冬季。可以说,发展冬季旅游前景广阔,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开发滑雪、滑冰、高山冬令营等参与性较强的冬季旅游项目,破解冬季旅游无项目这个难题。只要我们依托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那么,冬季旅游也会强起来,火起来。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各地要对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精心选拔,定期培训,严格把关。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要重点培养业务水平较高的旅游工作人员、高层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时引进一批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为实现县域旅游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加强对宾馆、餐馆、餐饮业、“农家乐”等的服务管理指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雅、整洁、舒适的场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满足广大游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努力塑造旅游小城市的良好形象。

5、注重宣传,精心包装,不断提升知名度。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大力培育资源市场很关键。旅游发展靠宣传,形象靠包装。因此,各地区要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切实搞好旅游整体宣传。一是搞好旅游景点的精心包装,突出地方特色,唱响旅游品牌。二是依托电视、广播、报刊、展览、广告、会议、网络等媒介,对外宣传旅游资源和整体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旅游 产业早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7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尼西土陶 艺术 传承变迁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02-0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精美的瓷器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陶器因为先天不足而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并没有断绝,在中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旧保存着几千年前来原始的制陶技术,陶器仍然是这里的生活必需品。尼西土陶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它以贴近自然语境的黑色光亮彰显其艺术品质,千余年来一直在变迁中传承着。

一、尼西土陶概述

尼西是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制陶工艺技术代代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尼西就已经开始制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制陶业可谓历史悠久。土陶艺人们一代一代传承着他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土陶艺术,千百年来在尼西这片土地上积淀下来,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同时,尼西人们长期受藏传佛教的广泛影响,就把黑黝黝的土陶当做崇拜的对象,也就是说,当地藏民在长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土陶自然而然地深受香格里拉及其他各民众的喜爱。

二、尼西土陶的艺术价值

毋庸置疑,尼西土陶从工艺、品质、色彩等方面都与瓷器相差不少,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能在国内外长久远传,在陶瓷史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越来越受现代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除了原始的自然美,还因为它极具个性的装饰风格。在当代,尼西土陶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尼西土陶是通过与邻近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起来的。尼西土陶是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藏族特色文化的情结。它记录着藏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着藏族的审美文化的传统,彰显着藏族真、善、美的人文情感,是藏族文化积淀的物质体现。

三、尼西土陶的艺术特点

(一)材质特点

尼西土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等元素。比例较大的是氧化硅与氧化铝,分别占66.32%和14.90%。尼西土陶是用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一种红土制成。如果说建水紫陶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土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同样是由红土制成,而汤堆村的红土烧出来的陶土就是墨黑的。

(二)造型特点

尼西土陶崇尚美的自然规律,外观造型显得端庄敦厚,收敛合度,器形肩部普遍突出,有明显的肩线,腹部以下的轮廓线差不多均为弧曲,颈较粗,肩头靠上肩耳或腹耳均在器体高度的二分之一以上,上下宽差与高度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安定的感觉,正是藏族人民的性格在造型中的体现。这也与藏族建筑及服装的特点一致。

(三)装饰特点

尼西土陶大量使用各种动物纹,如以龙、凤、麒麟为代表的超自然神兽,其他常有的装饰花纹有回纹、单双波纹绳纹、月牙纹、莲瓣纹和变相金钱纹等。莲瓣纹在尼西土陶装饰纹样中最为常见,这可能与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有关,这已基本成了尼族陶器装饰纹样的特点。尼西土陶在装饰纹饰中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在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人们表现动物所具有的并借助动物的超人力量,从心理上战胜外力的一种观念,动物纹被认为龙是祈求平安、万事吉祥如意、宅顺人安之意。所以龙纹也被大量运用,这是民间最朴素、最普遍、历时最长的陶瓷装饰形象,同时它又是最富于变化的生活实质意义的展现。

总之,尼西土陶造型优美,讲究实用创意,它是陶瓷艺术百花园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不过,尼西土陶的发展道路也可谓一路坎坷,但尼西艺人坚持不懈,从技术到市场的拓展再到工艺的传承,都是土陶艺人真善美的感情体现,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可以说,尼西土陶作为陶瓷艺术历史中的一枚“活化石”,无论是从造型特点还是装饰艺术上都体现了它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无论对陶瓷艺术的发展,还是藏族民族文化的弘扬,也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四、尼西土陶的传承变迁

尼西汤堆村一带的制陶业历史悠久。已发掘出土的石棺墓中的陶器将尼西土陶的制瓷史推到3000多年前,很多古代器皿都与现在制作的土陶型制非常相似。这说明一点,尼西地区的土陶制作传承有序,古人的智慧经过千百年的岁月保存下来,而且在后辈中又得到了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尼西的土陶开始慢慢从兴旺走向衰败,这些祖辈沿用的黑陶生活用品逐渐被外来的、漂亮的“现代货”替代。近年来,人们开始在各方面慢慢时兴起“返璞归真”,特别是在以旅游业为主的迪庆香格里拉,远道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一个个像考古家一样,在这块纯洁的土地上搜寻一切与古朴相关的痕迹。正是顺应这个潮流,尼西土陶得以重新释放它淳朴的光芒,再次辉煌。香格里拉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着土陶等一系列具有民俗特色产品的输出,土陶也成为将汤堆村打造为文化生态旅游村落的重要支撑。

五、尼西土陶的发展思考

时代已赋予尼西土陶艺术以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尼西土陶如何适应艺术发展的新形势?而作为一种特色陶瓷艺术和文化遗产,我们如何保护、继承、发展尼西土陶这都是亟待重视的问题。保护尼西土陶手工艺文化遗产,既需要国家政策上给予倾斜性支持,又需要当地人和社会各界广泛地关注和积极地努力,切实传承、发展和保护尼西土陶。就尼西土陶而言,传承是振兴的必要前提,振兴是传承的可靠保证。为此,需要政府、企业、艺术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良性互动。艺术是永恒的,保护尼西土陶艺术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饱经沧桑传承下来的遗产,记录着自己民族最独特、最辉煌的历史篇章和文化信息,这些文化遗产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是不能割舍、不能丢弃的。对于历史价值很高的作品及风格,我们应专门保护并延续发展。在这个方面,值得庆幸的是,有人已经为藏式民间黑陶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已经与香格里拉县的尼西乡签订了协议,决定提供一笔资金,就在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的旁边,建立一座藏式民间黑陶的展览馆,专门介绍这种传统土陶悠久的文明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介绍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寻求尼西土陶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创造尼西土陶新的形式,与其他艺术结合的方式,通过创新来使其增长新的价值。它的材料特质、形式特点都具有特殊之处,我们应该在陶瓷的形式的探索中寻求其独特的灵魂、精神,延伸、丰富它的内容和形式,使其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李莉.中国陶瓷.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

[2]李菊生.艺术陶瓷创作与技法.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3]王欣,余少奇.浅析尼西土陶的艺术特点.佛山陶瓷,

第8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传承;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59.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少数民族在进行艺术的传承过程中,选择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自然传承已经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逐渐的衰落和无力。就目前而言,少数民族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依然是学校中接受到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在进行艺术传承的过程中,仍旧无法偏离这个主要的传承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主动的将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归纳到学校的教育轨道中,使得艺术的传承可以真真正正的成为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目前而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高校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对于全球各个国家的音乐家以及艺术家而言,对本土音乐进行传承,对民族文化进行弘扬,使其难以推卸的重要使命。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对每一个民族原来的艺术文化、音乐等都提起了相当的重视程度,并且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各式各样的音乐、舞蹈课程。虽然这样的做法使得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现状下,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等待我们不断的去深挖、去发现。如果想要真正的将民族原本带有的文化内容以及本土音乐、舞蹈文化振兴起来,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音乐学家以及音乐爱好者们为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表演以及研究民族文化最深层的东西。

众所周知的是,在众多的民族文化当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老一辈向下一辈进行口传身授或者是心领神会而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谋得一份生计,或者是自我的爱好、打发无聊的时间而进行民族文化的学习。在我国,拥有的少数民族数量多达55个,其中大约有98%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语言,其中20%以上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例如东巴古文字以及维吾尔族的文字,所以,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艺术是多么的多姿多彩。针对民族文化而言,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并且具有极为有限的区域限制,并且大多数内容系统、生硬,并且老套的传承形势在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尤其的显得不稳定以及局限性。高校教育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而言,有着居住轻重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以及时代交托给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使命以及责任。

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而言,而言,其大部分的来源,都是本族人民在进行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的思想凝聚而成,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本身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能将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貌、生活方式、传统风俗以及思想价值道德情感等观念真实的体现,能够将该民族传承的民族精神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所以我们场所,民族音乐艺术以及舞蹈艺术,本身便具有极为强烈并且真实的民族情感力量、民族内涵。所以,民族地区内部的高等学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这种具有不凡内涵的文化精华对每一代年轻人进行良性的培养以及塑造。

三、在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中内蒙地区高校案例

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长调是蒙古族一种特有的民歌,马头琴则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1959年,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昭那斯图应邀到内蒙古中专艺校授课,向师生传授长调的唱腔、唱法和艺术内涵。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民间大师,为蒙古族古老艺术的传承开启了一扇大门。之后,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艺术形式相继登上大学讲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开创了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硕士教育的先河。此外,蒙古族传统艺术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此外,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教学,学院现有北方少数民族艺术方向一个硕士点,并开设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艺术形式的课程。2011年9月经过多番争取学院又开设了蒙古族民族乐器制作专业,并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是乃至全国音乐类高校的首例。将此类专业设置在高等学校,是对蒙古族传统艺术传承的具体化,也是蒙古族民族乐器制作由民间化转向专业话的尝试,它的成功开设,对于民族乐器制作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随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对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世相:"随着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知名度的提高,学习蒙古族音乐的人也多了,以马头琴专业为例,每年报考与录取的比例都达到10∶1,其中还有不少汉族学生。"

四、结束语

自从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以及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以及发展,所以,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坐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停滞不前,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以及良性的再创造。在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以古而古,而是必须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并把它融合在现实的土壤,去其糟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70-76.

[2]白红梅,春迎.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和发展--呼伦小学多元文化教育引发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1):10-14.

第9篇: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范文

在雅安市芦山县,学习考察组对“平安禾茂•和谐家园”法治工作站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差异化法治工作站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芦山县探索建立了三室合一、三频共振、三化同步“三个三”基层依法治理模式,创新开展依法行政“账图模式”数据化工作,完善权责同构全新模式,强化权从法来、岗必依法、事由法定、人必依法,切实解决业务与法治结合不紧的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在成都市成华区,学习考察组对法治街区、万年场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长天路社区法律之家、禁毒预防教育中心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学习成华区创新推进示范试点“九大难题”加快破解,创新推行公共法律服务融合发展“432”工作模式,创新实施人民调解“五化联动”改革试点,不断擦亮“法治街区”“智慧普法”“红色律所”法治工作品牌,创新推进“社区法律服务之家”建设等工作经验。

在成都市温江区,学习考察组参观了温江区人民法院、温江法治公园、万春司法所等地,在座谈会上深入学习交流了温江区法治文化建设主动统筹、主动融入、主动申报“三个主动”,提前介入、巧妙植入、统筹纳入“三个技巧”,线下变线上、独唱变合唱、宣传变实践“三个转变”的“三个三”经验做法。

在德阳市,学习考察组参观了德阳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德阳所、德阳市绵竹市年画馆、孝德镇司法所、九龙镇棚花村等地,深入学习成都农交所德阳所重点打造的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九龙镇棚花村创新推行“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协事议商会,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导、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谱写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的好经验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