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哥特;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家具设计
前言
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背景等客观历史原因,哥特式艺术从中世纪中后期的起源和繁盛,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没落,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在19世纪的中后期,从英国兴起的伟大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又将它重新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并在这段期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工业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
一、哥特式艺术的概述
(一)哥特艺术的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宣扬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理性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与伟大的上帝进行沟通,并最终得到感召,死后的灵魂将进入天堂。而人类的无论起源与否,最终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世俗权力的支撑,这和中国的佛、道、儒如出一辙。西方的基督教在这时亦与欧洲的封建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禁锢人性、桎梏思想,使此时的欧洲犹如陷入永夜般的痛苦和停滞,是欧洲历史上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故又称为“黑暗时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缓慢、社会压抑的状态下,诞生了伟大的哥特式艺术。
(二)哥特式艺术的概念
“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部落民族,第一次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在艺术史上,则是源于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写给当时的教皇立奥十世的一封信中。在信中,拉斐尔将中世纪后期即罗马式后兴起的建筑样式称之为“哥特式”,与“野蛮”一词同义。此后到了16世纪又一位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将它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整个中世纪,认为它们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自此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哥特式”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被赋予了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黑暗如中世纪的社会环境;神秘如地狱般的恐怖和未知。
(三)哥特时期的家具
人们所熟知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多集中体现于哥特式建筑之中,如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主要特点就是高耸而直立的尖拱、修长挺拔的立柱及又高又大的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它们整体给人一种高而直的向上趋势,故“哥特式”也被称为“高直式”。而当时的家具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自然与这种哥特式建筑相雷同。如哥特时期流行的高背椅、餐具柜、顶盖床等家具,均具有这些特质。在中世纪,家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椅子。椅子的靠背做得特别高,顶端多设计成火焰型,有的还加有高耸的顶盖,座面多为封闭的箱形,整个家具采用嵌板结构的窗花格。(见图1)这个时期的餐具柜是用来展示主人精美的餐具的,而餐具柜的层数与主人的地位是相吻合的,高耸的餐具柜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顶盖床是在床的顶部安装一个顶棚,增加床的体积感。床的顶盖大小也彰显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家具都具有体量庞大、线条直立的造型特点,在装饰上采用尖顶、尖拱、窗花格、浮雕雕刻等方式,给人一种挺拔严谨、庄重宏伟的气势。
二、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它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均起到重大影响,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劳动力的分工和机械流水线的广泛应用,于是大量的机械制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出现两级变化:一种是极力推崇的纯手工制品,在工艺和造型上毫无突破,是传统风格的模仿,并且价格昂贵、装饰繁复,仅为富人阶级服务;一种是机械制品,价格低廉,为中下层人们所使用,但造型雷同、外观丑陋、做工粗糙、质量低下。这些显然都不是理想的商品设计,为此英国政府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比较著名的就是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因在“水晶宫”展览馆举行,故也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本是为展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并试图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制止对旧有风格的模仿,可结果却让人始料未及。这次展览会陈列的展品大多是机制产品,不少是为参展而特制的。这些展品将装饰作为其产品设计的重点,将功能与形式分离,且形制守旧毫无创新,将整个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弊端完全暴露,激发了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和认识,掀起了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三、哥特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一)哥特式风格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间的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与哥特式风格的联系主要是从英国建造师普金开始的。普金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对哥特式风格痴迷。在他出版的《不同之处》中包含了对当时的建筑和对中世纪高贵的建筑的比较,并认为哥特式是先进的,从而批判贪婪的僵化的19世纪的城市生活。其后又出现一个重要的人物———拉斯金。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里强调建筑家应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真实而真挚的目的,也就是形式和功能统一。在他另一部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中更是深入研究了威尼斯的哥特风格,认为中世纪建筑伟大而崇高。拉斯金的思想最后在莫里斯的宣扬和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莫里斯带领着一批杰出的设计师包括罗伯特•阿什比、沃赛等通过对不同设计项目的完成,实现着对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实践,将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推广到世界。对于哥特风格为什么会几百年后的英国重新风靡和提倡,笔者认为主要是哥特风格自身拥有纯粹的精神化特征,这与中世纪的教义精神是紧密联系的。它之所以被后世冠以“黑暗”、“野蛮”、“神秘”等精神化的词汇,皆是源于中世纪人们在认识上的缺陷,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解而产生的神秘、恐惧、敬畏之感,体现在设计中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在19世纪机械文明发展下,机械产品对于人们生活的冲击也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恐惧与无助。面对混乱的市场现状,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引,而艺术领域亦迫切要求寻求到一种不同于现有所流行的历史风格的设计形式,以此来扭转艺术设计界的精神匮乏和粗制滥造。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这些在不同时期的复古风潮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哥特式风格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在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莫里斯的极力推崇后,对当时英国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均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家具的形式根据前文所说的哥特式风格,不难看出哥特式风格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种直线线条的运用,具有向上的动势,简洁有力而清瘦挺拔。那个时期的英国家具设计师正是将这种哥特符号多次运用于他们的设计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862年设计的系列椅子(见图2),其扶手和靠背的下部就分别由三根平行的横杆组成,靠背的上部则由一系列的垂直短杆组成。沃赛在1889年设计的橡木高靠背餐椅(见图2)则具有更为明显的哥特特征。从椅腿到椅背均采用直线条,椅背狭长而高直,椅背顶端的立柱高耸。家具通体上除了在椅背中间雕刻的桃形靠背板,便无任何装饰,将哥特风格的简洁、挺拔、稳重的特点发挥到极致。2.家具的制作方式哥特艺术对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还有家具的制作方式上。正如前文所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正是机械化迅速发展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生活的机械制品,艺术家们从厌恶到恐惧,而传统手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莫里斯等激进的艺术家们便开始组织各种设计事务所进行实际的设计改革,但这些事务所却被他们冠以“行会”的名号。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等人之所以会如此称呼他们的组织,可见其反机械化的决心与勇气。在莫里斯的设计主张中可以明确看出他已经将哥特文化与手工艺合二为一,将哥特风格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那么显然这些艺术家组织的“行会”所设计的家具均是由手工打造而成,无任何机械运作,与市面上的工业制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家具设计师还会学着哥特时期建筑者在设计作品上镌刻自己名字的习俗,也将自己的姓名刻在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中。这些标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凸显出手工艺品的独一无二。这表面上是设计者对中世纪艺术热爱,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反机械化的表现。3.家具的设计理念著名美学评论家和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哥特时期的家具装饰简单、造型简洁且重视功能性,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家具制作水平和社会财富都有限,家具的使用仅限于少数富有的贵族或宗教组织。但哥特家具却因此具有一种自然、淳朴之美,而这正是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所缺失的。莫里斯的设计原则中的曾明确要“忠实于自然”、“提倡实用艺术”,这些主张在当时的一些重要设计作品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图4中的靠背扶手椅正是出自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重要设计师———阿什比之手。家具通体无多余的装饰,通过矩形的面与直线产生强对比,并故意将家具的卯榫结构暴露,起到一种变化和装饰性。白色织物与原木色材质交相呼应,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设计效果。
四、小结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内涵;区别;关系
一、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内涵
(一)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提出可回到封建时代。在封建时期,工匠利用美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理念制作大量手工制品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的市场,然而这些制品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不仅促使工匠不断追求精湛的技艺水平,和用色的华丽,从而促使了工艺美术发展的实创性不断提高,其根本是在依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艺术设计
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化的繁衍,给当时的市场带来了负面效应使得造价低廉且质量粗糙的工业产品滥竽充数,一部分精益求精的艺术家看到这一现象折射出这是设计方面存在的严重弊端,并开始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艺术家们的行动影响便是促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生。随之,“工艺美术”由英国转向欧洲,在欧洲其发展的形式为“新艺术”运动,从而又发展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设计”出现在世人面前,使得“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才开始得以确立。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有别
在旧石器时代,器物文化的发展是漫长的。有的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后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普遍利用。每种器物的发展有着本身的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在当时处于比较闭塞形态的封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因为商业活动发展程度低下,因此工艺美术的针对领域对受到局限,从而生产出来的手工艺美术作品,多数是供给宫廷使用。而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产品的功用性不断要求强大,从产品的设计方面看,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更加趋向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显而易见,其面向的是市场和大众。
(二)美学价值不同
工艺美术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优势之处,艺术设计的特点主要是人性化、时代性与集成性,并且学科之间交流频繁。而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萌芽期,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有的。有位著名艺术家曾说:懂艺术美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艺术美学。而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至今依然以画室为主。
(三)研究的范围存在差异
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范围不外是器、织、雕、染、塑、绘这些方面。从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的三大类型能看出,其涉及的领域要比工艺美术更为广泛。从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设计的发展不仅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因此,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设计最根本的社会功能是审美功能,其他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审美功能是一切设计作品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至于其他功用,则要视具体作品而定。一件作品或许只具审美功用而无其他功能,如许多工业设计产品、建筑、服装等,可它确是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三、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传统工艺美术相对于当代艺术设计
本质就是手工技术的装饰美与机械技术的功能美相对比。手工技术的美常带有私人情趣,贯穿着个人的思想,保持着经验、感性的特征,以装饰为美。而机械技术的功能美是建立在流水线基础之上,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技术美特征。功能美与技术美是当今艺术设计美学中的主要内容。
(二)工艺美术学让艺术设计的实体体现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产品只有接受社会的检验才是最好的例证,但如果是失败了,那就晚了;因此应该设立一套民主且有原则的科学评价体系。或者说,设计应该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让其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若让最终的消费者来评判,那么对此次设计来说就是定论了,它能做的工作只有推出改良产品或新的型号,与此同时一个设计要满足每个使用者的需求和评判标准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因此好设计就是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
(三)设计工具也是工艺美术学研究对象之一
设计工具不是完成某一个设计项目所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大量系统方法信息分类、搜索和分析的技术工具,甚至可以简单理解为为实现对复杂信息的把握和分解所制定的工具方法,这些需要凭借具体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来完成。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属于设计工具。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工艺美术学与艺术设计,两者之前同源异派。因此人们常论美术包含设计,而工艺美术又包含在美术中。展现出工艺美术和艺术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还有着传统与现代的联系系,它们表现出的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时代变迁中的不断演变,能够影响着人类的常规生活,满足人类的生活发展需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呈。从历史的发展水平来看,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何伟民.浅谈方法论在设计实践中的作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3).
当今社会的物化与现代化,艺术设计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效应以及高考门槛等因素下,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逐年攀升,学校的扩招也跟随其后。设计史论作为一个纯理论学科,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各大艺术院校作为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近几年来有多个艺术院校相继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开设了设计史论专业。不过设计史论这一名词在艺考生面前仍然显得十分陌生,甚至设计相关专业的同学和教师也未必十分了解。虽然设计史的历史与人类造物史同样悠久,设计史论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它的产生却只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故而设计史论专业的成立与开办出于起步阶段亦可以理解。而今设计史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得经验提炼成为一种刻意而为之的学术。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通过方向性的确定,以及对相关学科的认识,便能理解研究设计史必然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追溯设计史研究的最初,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佩夫斯纳(NikolausPevsner)爵士(1902—1983),通过《现代运动的先锋》(ThePioneersofModernMoverment,London:Faber,1936)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的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其他的设计史研究的开创者有吉迪恩(SingfriedCiedion,1888—1968),19世纪的森珀(Gottfriedsemper)和里格尔(AloisRiegl)等人,均是从美术史和建筑史领域出发,许多美术家同时又是建筑师又是设计家。在中国,“设计”作为一个外来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时候,中国的社会形态仍然以农业社会为主,通过积累起来的民族工业,还不足以成为“设计”这个名词的坚实平台,因此,营造、图案、美术工艺、工艺美术、工艺、装饰、装饰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等词混合使用,由于历史原因互相交叉,其外延和内涵的边界含糊不清。
为对此系列名词与相互关系的解答,是将中国设计史纳入世界设计史描述的必要。在中国学术界最早以庞薰、王家树、陈之佛、田自秉等前辈为领导,现今的张道一、李砚祖、张夫也、孙建军、杭间、潘鲁生、王受之等学者,他们竭其心智地在诠释、梳理着艺术设计的哲学、艺术设计的语言、设计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囊括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现代世界设计史、中国近代设计史论、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等有关于设计的理论研究。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必然需要多学科相互协作。设计史论作为针对人类造物运动和设计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也需要拓展多学科的学科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同的设计思想不断提出和革新,这也势必造就了设计史论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外延模糊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也为本科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和难度。设计史论不仅仅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史论学习研究,并不是简单的时代加故事的历史性叙述。由于学科建设和院校师资方面的各项因素,在课程的合理性和学科的科学性上必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的,而最为严重的还是系统的学习方法的缺失。
二、教学上研究方法的缺失
摘要:所谓的新艺术运动,就是指发生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设计艺术正处于新旧转换的时期,欧洲地区出现的设计艺术运动,其富含着探索创新精神,对于我国当代首饰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首饰设计应当借鉴该艺术运动的特征、表现手法,以及题材选择,表现出更大胆富有勇气的设计,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首饰设计艺术发展的合适道路。
关键词:首饰设计;新艺术运动;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概述
(一)产生发展
新艺术的发源地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法国,在浪漫之都巴黎有家画廊的名字叫做“新艺术”,所以新艺术在法国诞生。这一名词在内容诠释上非常的到位,所以沿用至今。新艺术运动,是一场历史持久和影响深远的“装饰运用”,在时间上横跨30年。此运动从欧洲开始蔓延,涉及到很多国家,甚至是远在北美洲的美国,成为影响国际的艺术设计风格。以文化传播的形式蔓延到每个地区,每个地区的本土特色设计风格又与之相融洽,从而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设计风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艺术促进了艺术的创新变革,从而打破传统的艺术发展形式。比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建设,是世界性的伟大建筑之一,在建筑设计上有1711级阶梯,并且用去钢铁7000吨,建设极其华丽,使其成为永久性建筑。这也是建设史上不菲的成就,现在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标志之一。我们可以根据建筑时间和建筑风格很明确的肯定埃菲尔铁塔就是法国新艺术的典型设计,基于此,可以说明,新艺术运动是工业发展的新兴产物。随着欧洲社会的工业革命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有了不同程度要求,在物质需求上更加的追求人文精神的理念。新艺术运动的促成因素是比较复杂全面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会因素,在当时,更多的国家在寻求工业变革和工业发展。这不但使得国家的经济形势有所转变,还促进了文化、政治多个方面深刻的变革。当时世界化的经济形势在发展雏形中,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达到飞跃式的发展,促使社会新艺术形式的变革。还有随着显微镜和照相机的出现,人们在审美领域开阔了更广泛的视野。所以视觉主义解放和深化了人的浪漫天性,伟大的艺术家们在这段历史篇章上刻画了不朽的痕迹[1]。
(二)艺术风格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是对传统设计风格的反思,在当时社会的革命浪潮中,人们更多的沉浸在复杂多变的审美氛围里。传统的设计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想要扭转设计的陈旧趋势,就要在新的文化环境氛围里摄取创作灵感。任何时期的设计变革,都是人们需求美丽与精神需求的粮草,这是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新的力量。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传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设计品质和保持传统设计,在理念上追求自然形态元素,并且深受东方设计的影响,最后在将这些设计元素融合到本土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设计风格上也摈弃了一些传统的设计风格,比如:巴洛克风格、维多利亚风格。在这次设计运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上华而不实的应用并不广泛,反而是自然主义得到推广。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也更加的理性化和自然化,人的审美和设计的使用功能结合的更完美。然而,这个时期的审美更加的具有理论思想,社会对生态的平衡重视加深,不在推崇矫揉造作的复兴风格,追求简单朴实的自然生态回归。其表现手法在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曲线和直线派。曲线派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自然因素,让线条的设计更加的有生命力,比较符合欧洲人的浪漫天性。直线派在设计手法上展现的更加简单、以白色、直线为设计的主要基调。总的来说,新艺术运动是一次审美变化的装饰潮流,把装饰设计构建的更加完善[2]。
二、新艺术运动对首饰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追求的艺术与技术统一模式,对现在的首饰设计理念影响深远。现在的首饰设计在方案上比较注重自然和女性装饰题材,这属于新艺术运动影响领域。在女性涉及题材上,倾向于女性内在角度诠释珠宝概念,将女性的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线条和设计灵感上常常引用曲线和自然元素,比如花草、孔雀、婀娜的少女、高贵的天鹅,这样的设计元素,让首饰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比如勒内・拉里克的蜻蜓女人,让昆虫回归到人们的设计话题中,捕捉精美的设计细节,让作品迸发出无法描述的魅力。这件蜻蜓女人珠宝设计采用了黄金、绿玉髓、钻石等多种材料,不但将宝石原料诠释,还展现了自然元素在珠宝设计中的创作魅力。蜻蜓女人如下图所示:
勒内・拉里克的创作更像是女人的幻想,魔术般的在天使和魔鬼之间穿梭,让其作品富有内在灵魂,是真正的艺术巨作,让女人的形象更加的梦幻更加的美好。新艺术运动给现当代首饰设计留下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那么现当代设计创造力的表现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设计思想上,自然事物的运用将会更加的灵活化,花朵叶子素材让珠宝设计更加的受人们青睐。引发人们在现代浮躁多变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美和发现美[3]。
新艺术运动对首饰的发展路线影响巨大,让首饰的表现手法更加的多变,也让装饰创造形成自己的发展特点。引导现在的设计师更加大胆的去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在选择题材上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新艺术运动的自然抽象选材,让首饰拥有了一种有机的情调和象征,引导现当代首饰在形式美上不断的深入探索,那些流动、蜿蜒、鲜活的珠宝设计构造,赋予了首饰奇异的生命力。可以让首饰的细节更加的别出心裁和优美。促使现在当代首饰设计更加的融入大千世界,在自然的灵感驱动下,首饰设计能更加的符合人们审美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在不断的融合和创新,首饰设计需要寻找更广泛的设计出路,只有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才能更好的发扬本土首饰珠宝。设计的创新是在传统设计思路上不断的改进新的设计方式,让设计者拥有更加广泛的设计理念,从而真正的融入到人们渴望的生活理念中,实现人们首饰的乌托邦之梦。
结语
目前当代的首饰设计,需要一种生活情绪,这种设计理念能让首饰更加的富有内在灵魂。可以在内在上展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向往和热情。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新艺术运动引导了现代首饰的回归自然性,让更多的自然因素和人性美融入到设计理念中来。(作者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敏.新艺术运动镜象下的现当代首饰设计[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1):158-160
关键词:紫砂壶;造型;实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87-01
“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刻用臧。”这是近现代的工艺美术师顾景舟大师对紫砂壶的评价。
为什么我们宜兴的紫砂壶好?做茶壶的地方也不止我们宜兴,但是为什么我们宜兴的紫砂壶却是这么的出名呢?这都只能从两个各方面来概括:一个方面,它不但是生活用品而且也是艺术品。另一个方面,我们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各不相同,而紫砂壶的造型对从事紫砂行业的艺人来说一直是比较注重的事情。创造出不同造型的紫砂壶,要能够体现出紫砂壶的线形完美还要具备别具不凡的功能之美,从而充分的塑造出宜兴紫砂文化的经典。
紫砂壶它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用四点形容:点、线、面、体。点:最根本的就是来定位,仔细的处理紫砂壶形体和结构的关键部位,比如它的转折点和定点,这对制作紫砂壶起到一定的作用,用它的概念可以观察形体并且分析紫砂壶形体上的变化,能够容易简单的找出紫砂壶制作过程的细节中存在的问题。线:俗话说两点并一直线,用两点连接形成线段,用来确量宽度粗细和长度。而在茶壶中还有另一种形体的外轮廓线和边缘线。在几何学中一般都把这种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直线,在视觉上面它给人的带来的感受印象就简介形容就是;刚直、规范、名了,它有水平直线,垂线,斜线,折线。二、曲线。而它给人的视觉感受和直线不同,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流畅、饱满、委婉。它有正圆曲线、椭圆曲线、抛物线、双曲线、自由曲线、C形线、S形线、凹线脚弦线等。三、面。只要是线运动的轨迹就会形成面,它有一定形状和起伏变化。他有一定的位置长度和宽度。面有单片面、筒形面、圆球面、柱面。四、它的体。也就指的形体,它具有长、款、高的三度空度,这是构成造型的基本形式。它有正方体圆形锥形体还有圆球。它的来源都来自于自然形体、几何形体、人为形体,这四点的基本因素我已经一一的分析了。
然而,紫砂壶作为容器,它所呈现的内存空间的闭合和开敞的办法有很多种。有敞口的闭合式形体,盘状的开敞式形体,有盖的闭合式形体,有体量关系附体量的形体,双连罐群体量形体等我所自己了解的就这些。而这样子的造型设计无非就是为了具体的体现出紫砂壶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美观的和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有这些基本的因素,让紫砂壶的设计一步步的创新,但是光有构思是不行重要还有对紫砂壶必不可少的知识和完美精湛的技能。
另一方面则是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壶宿杂气,去茶渣,倒满开水鼓荡卸出,即没冷水中,急出除之,元气复已。紫砂壶不但能保持茶汤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汤变质发馊,和耐冷热急变性好。砂壶砂质传热缓慢,保温性强,提握抚摸不感炙手,且有健身作用。紫砂壶胎具双重气孔结构,冷热急变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无需担心开裂。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真是久且色泽光明。紫砂壶易吸茶汁,内壁不刷而无异味,壶经用久,增积茶锈,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份,有消炎清毒之作用。紫砂壶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不避深闷,高壶沏泡更香浓。矮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扁壶泡绿茶则保持澄碧新鲜的色、香、味。用壶、养壶、壶面不可涂油,用壶不可用口直接对壶嘴去吮,这样保持自然光,保护茶壶泡茶不失原味。紫砂壶之所以具有上述实用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较长的时间,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比较欠缺。紫砂壶与施釉的陶瓷茶壶相比,茶汤确实不易变质发馊。这种功能由茶壶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决定。紫砂壶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壶口壶盖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盖形式都成压盖结构。而施釉茶壶,壶嘴大都口朝上,口与盖的位移公差达1.5mm左右,且口盖形式都成嵌盖结构。由于紫砂壶制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壶,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因此,相对地推进了茶汁变质发馊的时间。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紫砂壶经久耐用,虽然它的线膨胀系数比瓷器略高,但因内外表均不挂釉,无坯釉应力之虑。坯料中含铝量高,玻璃相少,有一定的气孔率,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距所产生的应力,因此,寒冬用沸水注茶不会炸裂,用以烹蒸不会胀裂,使用不炙手。并能用温火炖烧,这些功能也是其他非金属茶具所不及的。
所以从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就可以证明我们宜兴紫砂壶不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掉。依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现在又有更多的人关注紫砂壶,我相信今后紫砂壶将会比起现在更加的受人追捧!
关键词:【设计要素】【产品设计】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何止“米”,无“柴”,无“具”都是不行的,那么联系到产品设计中来,如果设计师是“巧妇”,那么所谓“米”等就是多样的设计要素了。一项真正的“gooddesign”一定是提炼了当时的各种要素而成的,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也只能落得闭门造车的后果了。这样的设计因为脱离了设计要素,变的不切实际,更加无法达到改善人类工作生活或者环境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设计要素包括多个方面:社会与自然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审美要素,人的要素,市场即经济要素以及随着人类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制约要素。作为产品设计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必须深刻全面地理解周围存在的设计要素。不论是显而易见的还是潜在的,都要在设计之前加以收集,结合设计的目的加以提炼。那么以上的设计要素具体是什么呢?它们以怎样的方式影响设计呢?由于设计要素的变化发展,现时代我们的设计要素又转变为什么呢?我想从设计史上的一些设计风格对比中具体阐述这些问题。这样的方式更易于我们对设计要素意义的理解。
1.1社会与自然环境要素
首先来看社会与自然环境方面,它包括两个内容即社会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其中社会要素又分为政治,文化,宗教等;自然环境涵盖资源和能源等大自然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人类出现的初期因为生存的需要打造石器。氏族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定居下来,居所的建造和陶器的出现体现出人类群居的社会现象。阶级的出现在历史上对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初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利用各种方式禁锢人们的思想。古埃及的法老时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其政权服务,金字塔就是这一时期的辉煌见证。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这时的古埃及人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早期的皇帝利用了原始的拜物教,皇帝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皇权的纪念碑。在埃及的自然环境里,这些特征就是宏大、单纯。埃及的壁画雕刻也反映出当时埃及发达的手工艺,多为手工艺制作场面。著名的吐坦哈蒙随葬家具中,金壁辉煌的法老椅上,雕刻着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以“哥特风”标新立异的中世纪风格一直是设计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是基督教,它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人欲是万恶之源,并有意识地诋毁含有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教会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深刻地体现在设计上,他们宣扬禁欲和清教徒般的生活,因此,这时期的产品都是质朴与不加装饰的,不过这使得它们显得更加实用。而建筑上的哥特式风格有别于产品的设计,它独特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教会企图控制人们思想的要求。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自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以后,封建社会和宗教的思想被驳斥,文艺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它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这种思想使得人们一改中世纪刻板地设计,关注于更为亲切的产品设计。
工业革命的完成带领人们进入了工业时代,机器地出现使设计界一度为之迷茫,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欧洲的设计当中,这与欧洲悠久的手工艺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怀念传统手工艺带给他们的高质量享受,痛斥机器生产的粗制滥造。为了提升公众的审美趣味,重新建立一种审美标准,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者们展开了探索。然而,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不能逆转的,逆潮流的改革必定要失败。与欧洲的社会文化不同,美国对待机器的态度也不同,他们顺应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发展了影响世界设计的美国制造体系,最终第一个走进了工业设计的门槛。
在大批设计改革和美术改革的探索下,现代主义酝酿而生。它极力赞美机器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种机器美学,纯几何化的形式适应机器生产,从而形成了“国际风格”,尽管这种风格被视为忽略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冷漠,刻板,但它毕竟将设计与批量生产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解放,体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新奇的波谱风格悄然兴起。不过,因为它无法适应工业化的生产不久便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对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潜在意识挖掘的启发。
随着工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与自然如何共生成了社会化的新问题。绿色设计应时而生。它提倡人,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环保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付诸实践。
众所周知,现在是信息时代,无论任何方面都可实现全球化,那么面对社会文化的相互冲击,如何立于本土,将是我们设计师要面对的另一棘手问题。
1.2技术要素
其次是技术要素,我们且来解读技术要素中的材料,能源和加工工艺。可以说技术要素是最直接制约设计实现的要素。在金属如青铜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使用天然的材料制作生活必需品,这些天然材料包括石头,陶土,兽骨,木材等等。其实我们现在也在使用这些材料,只是由于加工工艺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只用手工。我国明代的家具是手工艺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由于当时木材的丰富,木工工艺的高超,打造了完全靠榫接而成的家具。使得结构完美,意匠独特。随着工业化的出现,批量生产的需要使手工艺人逐渐从经济中消失,蒸汽机的发明为时代注入了动力,英国小五金商人保尔顿在发展蒸汽机,并使之适用于制造产业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使工厂可以远离水,不在受地域的限制。人类从此有了另一种能源。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叶,由于军备的需要和造船业的扩展,加上冶铁业不再依赖于木炭,生铁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冶铁业成了大规模的产业。1779年,在冶铁业的重要基地柯尔布鲁克代尔建造了第一座大型的铁结构桥梁。这座桥梁提供了一个使用新材料的范例,从而使整个设计的手法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向机械化迈进了一步,并且将之运用于纺织业,各种关于纺织业的新技术开发随之产生。20世纪早期,电气化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是人类的福音,各种电器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这些产品以一种新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贝尔的电话机,爱迪生的电灯。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发展是使产品设计发展起来的基础,从木材来讲,从原木发展到胶合板,层积木等,随之也产生各种木材新的加工方法,这些都广泛地影响了家具业的设计发展。例如,芬兰的家具设计师阿尔托,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形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从金属来说,无缝钢管的产生让米斯椅得以诞生,包豪斯的设计师才会有那么多经典钢管椅的作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轧钢逐渐取代了铸铁和其他类型的钢材生产,铝、镁等轻金属也日益普及。福特公司使冲压技术处于领先,并产生了机壳的概念。塑料的产生对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最早的塑料叫赛路硌,1909年的酚醛塑料的发明,使部分金属有了代替品。总之,塑料的出现让产品设计有了更多样性,多色彩性的发挥。走进信息时代,集成的概念激起了设计界的波澜,产品可以不受本身解构的局限,有了更大的形式发展空间。同时,信息时代带动了有关信息产品诸如电脑,手机等的发展。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的imac与日本的索尼公司的walkman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们都是信息时代设计的典范。
1.3审美要素
再次是审美要素。审美要素的决定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象的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价值观念,个性等,在这里我们就从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看历史上的设计师们提炼出的审美要素。
人们真正将产品的实用性转为审美性是原始装饰艺术的出现,包括兽牙,贝壳等制成的装饰物。中世纪的哥特风格主要为高直式,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寻求一种更亲切和理性的风格成为设计的方向,新古典的意义就在于此。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流行代表了上层社会炫耀与浮夸的风气。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或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洛可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可以说工艺美术甚至包括新艺术运动以前的产品都带有手工艺制造的特点。早期的新艺术运动喜用卷曲的线条,到了麦金托什,他运用高直式的线条的风格让他的设计别具一格。可以说他的设计以及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因为简单的几何型更适于机器生产,使之成为由手工艺转为批量生产的设计风格转折点。
现代主义因为崇尚机器美学,以及受到诸如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的影响,它的风格趋于几何化,这种适于批量生产的设计风格很符合现代主义的宗旨。现代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做为大众的设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是他们忽视了过于刻板的几何化磨灭了消费者对于多样化的选择性。
现时代的时尚设计更注重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消费者面对多样性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现在的产品设计形式已经几乎不受技术的约束了,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对于它是否被市场所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个群体消费者的需要。
1.4人的要素
“以人为本”是工业设计的宗旨,但纵观设计史,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在现代设计出现以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人为本”的概念要建立在为公众服务的基础上,手工艺时期的设计是服务于少数上层社会群体的,因此我们不能归其为“以人为本”。当批量生产出现后,使得商品空前繁荣,低廉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也有了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设计公众服务打下基础。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是设计“以人为本”的依据,它的发展已经涵盖了人的生理与心理部分。科学人机工程学是由经验人机工程学和现代人机工程学发展而来,今后,它的发展将更关注于人,机,环境的协调发展。
1.5中国的产品设计
回顾完设计史中各设计要素的影响与发展,我们将镜头拉进我国的产品设计。就我们周围的设计做一简要分析,体会设计要素的提炼带给我们产品设计的灵感。坦白说,中国的产品设计处于年轻阶段,加之早期经济体制的制约,让它的发展尤为缓慢。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外来品牌凭借种种优势占领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产业的冲击显而易见。巨大的竞争让企业家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于是一些较大的企业身先士卒,打开了中国产品设计的大门。海尔是我们必须要提到的典范,它拥有独立的产品研发中心,将产品创新作为竞争的主题。海尔推出的产品无一不具有创新特色,或靠技术,或靠文化,或靠造型。在刚刚结束的第27届国际制冷空调及通风产品展览会(即德国IKK展)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尔′07鲜风宝空调,凭借创造A级空气质量的高差异化卖点备受瞩目,现场许多欧洲客商在看到海尔′07鲜风宝空调后都赞叹不已,发出同样的感慨:“这款空调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空调,它的‘AIP电离净化’、‘双新风’、定温除湿三项独特健康技术非常吸引人,正满足了我们欧洲人对家居健康环境的需要,再加上获得IF国际工业设计大奖的时尚外观,欧洲的消费者一定会喜欢它!”海尔近期推出的新产品——风幕油烟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风幕这一成熟的技术引入吸油烟机,使人与油烟有效隔离,像一道防护墙有效屏蔽油烟,彻底避免了油烟对人体肌肤、呼吸系统的侵害。此外,还有环保双动力,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和为农村家庭开发的“家家乐”电脑。海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着各种创新的设计要素,使得海尔的品牌不仅充斥中国消费者的脑海,同时也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水平的不够无法让我们的设计深入每个企业,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握其中一方面,其他为辅。千万不可一味走模仿之路,那样不仅放弃了我们周围丰富的设计要素,同时也将中国的产品设计带入产品复制的恶性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 音乐 美术
王宏建先生认为:“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很显然,他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的艺术”。
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1.抒情性。舞蹈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言来表现其他艺术语言难以表现和描绘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丰富、复杂的情感,这是舞蹈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舞蹈和音乐都长与抒情,当人们最激动的时刻,往往有唱有跳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激情。在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是通过情感的直接表达,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不是着重与再现生活和事物的原貌。所以从艺术的分类来看,音乐和舞蹈都称作表情艺术。
2.节律性。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不是所有的人体动作都能被看做舞蹈,只有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动作被看做舞蹈。所以,节律性是舞蹈的特征之一。而节律性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它是使自然状态的音响加工为动听的乐音的重要手法。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
3.音乐和舞蹈都属于时间艺术,就是说它们都在一定的时间中进行,受时间运行的限制,都属于运动中的艺术。舞蹈动作,不管是长线条还是短线条的,或是空间的,时间的,都有高低起伏,这种高低起伏与音乐高低相类似,是音乐节奏的具体化,故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只有准确的把握关系,身体的流动和感情的流动才能达到水融的效果,舞姿才具有诗情画意。所以说音乐和舞蹈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和强化,舞蹈的创编活动也要对照音乐来进行。
二、舞蹈与音乐的区别
舞蹈和音乐也有不同之处,也正是这种不同带来的互补构成吸引的条件。音乐和舞蹈这两门艺术在功能上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音乐与舞蹈是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的感受艺术,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听”不见而能“看”见的,属于视觉艺术范畴;而就独立的音乐来说,它是只能“听”见,不能看见的,属于听觉艺术范畴。因此说,舞蹈作为一种巨象艺术,没有声音是其局限;而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看不见,摸不到,也不易被人理解。我想或许正是基于这点,人们往往用音乐弥补舞蹈的“局限”,而通过舞蹈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形象,增强音乐的可见性和欣赏性。两者的结合会产生更准确,更鲜明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内心情感。②音乐长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艺术形象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较大的可塑性;音乐是通过组织的乐音构成形象,其基本表现手法为旋律和节奏。舞蹈则是依靠美化了的人体动作通过具体的形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③由于人们对音乐的听觉记忆要比对舞蹈的视觉记忆来的困难,音乐通过主题的不断反复、延伸、缩短等手法来加强听众对主题的记忆,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有了较严格曲式;舞蹈虽有一些动作风格的“程式”,但没有形成“作曲”意义上的“编舞”的“舞式”。
三、舞蹈与美术的关系
1.舞蹈与美术的联系
舞蹈是以经过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表现语言,表达人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的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以人体为表情达意的载体是舞蹈艺术根本的特性,其表现手法基本要素的本质是视觉的。从这个意义出发,舞蹈和美术同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舞蹈最基础的语言要素是人体动作,节奏和表情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对流动的动作进行定格处理,或者说对连贯性的动作进行简化和分离,就会看到构成动作最基本的单位――形。可见,构成舞蹈之美的本质因素是呈现于视觉的形体姿态及其运动轨迹,即运动的形;而形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与此极为相似。在美术表现语言的色彩、形态、肌理、构图等基本要素中,形所负载的信息是构成作品视觉感染力的骨干因素。内容的传达,形态的创造,风格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形的依赖,可以说造型艺术的本质就是形。由此可见,舞蹈艺术和美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从表现语言的视觉本质到立足于形态的相通的思维方式,从结构节奏到形式的追求,都可以直接进行交流,相互吸取营养。舞蹈和美术的表现效果有着很强的互融特征。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许多作品如《青铜世界》,《吻》等,可以说是凝固的舞蹈;同样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同流动的绘画和活动的雕塑,如《丝路花雨》,《珠穆朗玛》等。
2.舞蹈和美术的区别
舞蹈和美术虽然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很显然也是有区别的,其不同者在于:①美术是静态艺术,只能选取最具有表现了的形的瞬间传情达意;而舞蹈是动态艺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用连续变化的形构成有节奏的动作来刻画形象,展示主题,是一个由运动的形体组成的符号体系;舞蹈的形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程式化了的人体动作,而美术的形一般是自然地生活化,比如舞蹈过程中的瞬间动作可以作为美术的形象,但美术的瞬间形象不一定是舞蹈的形象。②从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来看,美术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艺术,比如说,绘画、摄影、书法等美术形式所占有的是二维的平面空间,雕塑、工艺美术等以一种三维的空间为存在方式;而舞蹈不仅要占有一定的空间,还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因此,它是一种时空艺术。③从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来看,美术属于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色彩、线条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舞蹈则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通过艺术化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情感,是一种以人体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
关键词:曲线;浮世绘;招贴;米拉公寓;新艺术运动
1日本绘画在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传播
1.1日本浮世绘的起源及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美术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中国美术,作为日本绘画中的一员,浮世绘也不例外。日本与中国最早的美术交流可以追溯到630年。日本自公元7世纪始派遣唐使,在盛唐佛教美术的影响下,8世纪中叶日本迎来了佛像雕刻的黄金时代;奈良时代的屏风绘是在盛唐金碧山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公元9世纪,平安时代前期就被称为“唐风文化”,平安时代后期为区别于唐风美术的形式,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物语绘卷”,是“大和绘”的早期样式。正如日本近代美术史论大家西崖指出的那样:“日本文化,在古代时期以前,实由中国输入,即美术史之年历,亦仅中国三分之一,故其作品,渲染中国色彩最浓。”
要了解浮世绘就必须知道其在日本美术中的含义。浮世绘字面意思为“虚浮的世界绘画”。“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日本语言中自“浮世”一词出现,就一直含有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绘”与“画”都是从汉语中移植过来表示绘画的概念,但在日本人看来,“绘”从字形结构上可以分解出“锦丝交会”的含义,因此“绘”字具有色彩的属性;“画”的字形结构则源于古时的田原划界,因此具有“界定边缘”的含义。这样,日本美术中就以色彩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缀以“绘”字,如唐绘、大和绘、浮世绘等;反之,以水墨表现为主的无色绘画则缀以“画”字,如汉画、水墨画等。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浮世绘的发展被分为了四个时期:初期(明历大火至宝历年间)、中期(明和2年至文化3年)、后期(文化4年至安政5年)、末期(安政6年至明治45年)。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
日本的浮世绘体现着崇尚自然的特点,日本人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原因,自古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世界观,并由此孕育了崇尚自然的地形与色彩的美术样式。有学者指出:“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对于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生活如果没有神就没有自然,也就不能成为生活,也可以说就没有日本的历史”。史前的日本是一个多神教的民族,和自然没有对立意识也没有隔阂的疏离感,他们反而把自然作为感情的倾诉对象。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所以日本艺术中多体现了有自然演化而来的造型观:流动的曲线运用,模仿植物的枝蔓涨势。而这种模仿自然与流动的曲线正为新艺术运动提供了先例。萨姆尔・宾编辑出版的《艺术的日本》的初衷是想扩大欧洲的日本美术爱好者范围,扩大对日本浮世绘的产品需求然后增加其画廊的日本艺术品的销量,达到他的商业目的。但通过深入对日本艺术品的研究,他发现日本绘画与自然的联系,并且认为这种取材于自然的艺术作品正是当下工业革命时代所需要的,由此,新艺术运动运动便有了启蒙思想。
1.2
日本浮世绘在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传播
其实早在19世纪以前,日本的浮世绘便传到了欧洲,只不过并不是以商品的买卖作为传播途径的,而是作为陶瓷制品的“保护者”传到海外的。陶瓷作为海外销售的中坚力量之一被广泛销往海外,对于陶瓷的保护确实是重中之重,当时人们用纸张来包裹着陶瓷,而这种包裹陶瓷的纸张便是日本的浮世绘了。因为当时浮世绘是作为印刷品大量生产的,十分廉价。批量印制的绘画在本土无法消耗的时候,人们便把他作为废纸用来包裹陶瓷,从而浮世绘在被人们认识之前就已经广泛地在欧洲传播了。
19世纪,欧洲因为经济强大和技术的领先而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欧洲几乎控制了所有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国家,从这些国家掠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从这些国家引进文化,艺术家们很自然地从别的艺术形式中吸收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作为极具东方艺术的浮世绘艺术便成了艺术家们取材的艺术形式。
1862年伦敦国际展览会上有日本的商品在公开展售,有纺织品、扇子、高级瓷器和著名版画家的作品,这些是欧洲市场上的新鲜东西,这些带有异域文化特点的商品成为艺术家所喜爱的收藏品。从那以后,日本绘画几乎是一夜成名,日本绘画也因此为契机在欧洲传播开来,日本绘画中日式的构图和结构原则影响了英国乃至欧洲的美术。
随后,1895年12月,在巴黎的普罗旺斯街有一家别具特色的画廊,这家画廊的主人是德国籍的萨姆尔・宾,他是公认的日本艺术鉴赏家、商人和作家。这家画廊经营日本的艺术作品,墙上挂着来自于日本的画作,并且展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所设计的彩色玻璃、艺术玻璃、招贴画和珠宝首饰等,画廊的风格体现着东方的艺术情调。巴黎的《费加罗报》把这个画廊描绘为“杂货铺”,因为这些东西五花八门、还没有统一的风格,也由于这些艺术品表现了某种类似颓废的装饰品味,因此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受到堕落的英国人、吸吗啡的瘾君子、犹太人和比利时罪犯的影响。但是,《费加罗报》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个画廊打开了新艺术作品的一扇窗,这间“杂货铺”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并在历史上获得肯定。
在1900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法国设计师的精美作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在欧美各国引起广泛响应,并使“新艺术之家”的名称不胫而走,故以“新艺术”命名其运动。日本浮世绘为新艺术运动设计提供了养料,新艺术运动形成的风格征工艺美术运动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更抽象,植物的母题已经失去了写实和理智的平衡对称,在日本的浮世绘基础上走向性感和夸张抽象的方向发展。
2
日本浮世绘在新艺术运动中对建筑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9世纪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艺术史上动荡的年代,工业革命所生产的产品应该怎样用艺术来包装?这是艺术家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艺术家们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提倡取材自然,模仿花卉、藤蔓,运曲线设计。当时的设计师开始尝试效仿东方艺术,其中日本绘画的用线技法便被模仿和引用。新艺术运动在当时的欧洲各国称为也有所不同,在德国称为“青年风格派”,在奥地利维也纳被称为“分离派”,在英国被称为“现代风格”,而在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则是充满了梦幻色彩。
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坐落着闻名全球的米拉公寓,人们也称之为“石头房子”,是新艺术运动最具代表的人物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以一组组石质隔墙和柱子为结构,由大的阳台和窗户、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事实上,这种突出物是特殊形式的烟囱和通风管道。公寓曲线似海波的楼顶、独特的阳台和窗户设计,再加上巨大神秘造型的通风口,在当时引起相当大的骚动,当时人们认为此建筑若非出自恶魔之手就是疯子所为。米拉公寓的奇特造型与巴塞罗那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相呼应,是很典型的自然主义手法作品。米拉公寓作为高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从建筑表面到建筑内部家具,隔断和结构,都体现出了高迪对曲线的强烈热爱和极致应用,这种应用也表现出高迪曲线意识的完善和成熟。他的曲线意识除了来源于他对自然的观察以及他生于白铁匠家庭的背景外,还来源于对于日本浮世绘中的用线技法模仿。
3浮世绘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体现
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海报也非常出色,被设计界公认为是现代商业广告的发源地。招贴设计迅猛发展,名家辈出,其中土鲁斯・劳特雷克招贴的平块亮色、皮埃尔・波那尔招贴的粗犷字母和粗浓线条节奏,至今给人深刻的印象。阿尔丰斯・穆夏设计的招贴具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穆夏的作品吸收了日本木刻对外形和轮廓线优雅的刻画,经过他的加工,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显得甜美优雅,身材玲珑曲致,富有青春的活力,有时还有一头飘逸的秀发,具有很明显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子,从1896年穆夏的一件饰板联作《四季》中所体现的绘画技巧便可窥视一二。
一、“釉上浅绛彩”和珠山八友“新文人粉彩瓷画”艺术风潮
早至清末民初,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便掀起了以金品卿、王少维、程门等人和“珠山八友”分别创新的“釉上浅绛彩”和“新文人粉彩瓷画”艺术风潮。这股向书画界文人精英靠拢的陶瓷艺术思想,影响了之后近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珠山八友奠定了新文人瓷画的基础之上,中国在上世纪下半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工艺美术大师,如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李进、王恩怀、王隆夫、戴荣华等。
王锡良系珠山八友中重要成员王大凡之子,但并未因此在艺术风格上不思革新、承袭旧式,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新的艺术风格。和王锡良一样,张松茂在50年代也进入了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研究设计。在这个阶段,他学习并吸收了大量优秀民间艺术:诸如青花、影青刻花、珐琅彩、半刀泥、剪纸、年画等,并且不断勤奋研习金石、书画,在创作中能够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从中国釉上浅绛彩瓷绘,到之后的王锡良、张松茂等人的艺术,都在不断完善并促进着中国文人瓷画艺术的发展。这个艺术风格是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仍是当下陶瓷艺术创作界和收藏界的主流,为之后更加多元化的陶艺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创作风气,是中国近现代陶艺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个艺术流派。
二、五十年代日美陶艺运动与学院派的崛起
横观五十年代的世界陶艺,颇为热闹。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斯和日本的八木一夫皆不约而同地在东西方掀起了性质相仿的现代陶艺革命。身为瓷器之宗的中国自然也在这次日美陶艺运动的余波中,深受其影响。而在中国受这股强劲的西方陶艺革命之风影响最大的,是一些在院校陶瓷专业任教的老师们。学院派陶艺家们于是凭借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创作环境,对西方现代陶艺理论和艺术语言形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困顿和迟蹰中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当代陶艺作品。例如清华美院的祝大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姚永康、施于人等,便是第一批学院派现当代陶艺家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兼具教育者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
所谓术业有专攻,根据所长专业不同,学院派各艺术家也各有自己的“实验领地”。如周国桢主要以雕塑为艺术形式,延续了对陶土、瓷土材料自然属性方面的实验;施于人则是主攻釉上五彩、古彩,以十分扎实、卓越的硬彩绘画技巧,设计并绘制了大量形态稚拙、天真,并具有构成形式的作品。
以周国桢为例,八十年代以后的他,立足于本土文脉,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展到历史文化深厚的西北地区,着力从“黄土文明”中寻求重新唤起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将原始艺术中的“雅拙”,汉代雕塑中“力量”,唐代艺术中的“包容”与自我的感性经验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周国桢十分大胆地打破了传统材料观,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对材料的完整性、洁净度、精致感、细腻感等的惯性审美,将釉料、泥料残缺性的追求贯穿在长期的陶艺创作中去,表现了一个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现代陶艺世界。
三、“八五美术思潮”中当代陶艺的挣扎与自省
1980-9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处于激进于迷茫共存的转折阶段,以“八五美术思潮”为标志性事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饱受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逐渐丧失了对传统美学的信心,而纷纷倾力于通过西方文艺理论来寻求未来艺术发展的出路。从毕加索、米罗等西方现代艺术家介入陶艺创作开始,陶土、釉料这样一些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媒介及各种丰富的成型烧制方式,便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摒弃了传统陶瓷艺术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目的,明晰地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意义和情感体验远远超越了其造型的实用功能。而受到这种文艺价值观影响的陶艺家们,亦在迷茫与挣扎的复杂情绪中纷纷加入对这一理论的实践中去。而在这个混乱的时期,陶艺界却出现了一些人坚持住了对母体文化的释放,汲取了异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创作出了一批十分深刻、优秀作品。
随着我国近几十年学界对陶瓷的进一步了解,一直被知识分子所忽视的民间青花,以其奔放肆意的笔法,简洁淳朴的风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新宠。以当时陶研所秦锡麟为首,对传统民间青花、釉里红的探索,将十分具有现代形式的器形与绘画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学习了民间青花十分饱满灵动的笔触,并以这种富有张力的笔触和线条为符号,表现了水草、秋叶、鸟兽、云天等各种自然事物,将对万物的生长规律的认识、对大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在技法上,秦锡麟独创了釉里红红中沁翠的新釉下装饰形式,并将色彩诠释得淋漓尽致。
四、新纪元当代陶艺的多元化趋势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中期仍属于中国当代陶艺的徘徊阶段。1990年代后期至今,在物质文化空前繁盛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精神世界日益匮乏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不断涌现,人们关注的对象,及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当代的陶艺家倾向于借用陶瓷这一媒介所具有的特殊的材质属性,去诉说、并捕捉各种社会现象,关注在这些社会现象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内心深处的精神诉求面。当代陶艺作为一种表现性的媒介材料,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意境的塑造上,作者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个人自我观念的整合,包括艺术、政治、哲学、科学、经济等综合信息,而关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国当代陶艺在这种情形下发展得更加迅速并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