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最新的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的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的课程改革

第1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79―01

高中英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科目之一,高中的英语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五种意识,才能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新课程实验工作。

一、 要树立学习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我们可以自己购买资料,自学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及管理制度,学习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保障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其次,我们应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刻苦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把握其脉络和思路。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研读教学论文,吸取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

二、 要树立实践的意识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影响远不止一般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良,而是在新的教育观下课程标准的嬗变,是课程实施及管理领域的深层次震荡,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选择、转换和塑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勇敢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探索去完成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 要树立反思的意识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完善发展。一套教学方法、教材要生存下去,要站得住脚,归根到底不是决定于它是否是“最新”的,而是决定于它在实践中是否是合理的、有效的,要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对新的教学方法要时常进行反思。高中新课改是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经常反思其优缺点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要打破教学预先设定的模式、套路和方法,方能彰显其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抓契机点反思,学生在教学中是能动者、主动者,所以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景、偶发事件的处理都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反思,从而体会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四、 要树立借鉴的意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在甘肃省进入高中课改以前,相继有 24个省市的一线老师已经参与了实验。老师们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实验报告和教育教学论文,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聆听他们的心声,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缩短实验的周期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尽快实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转型转轨,使高中英语新课改由低层次的操作尽快转向高层次的实践。例如关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类型,很多专家学者经过实践论证指出是属于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因此用“二语习得”的理论去指导我国的英语教学肯定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必然是教不清楚,学不明白。再如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但专家们指出,任务型教学属于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的教学路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任务型教学,但不能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唯一选择。像这些经过专家老师们反复实验论证已成定论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实验研究了,而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还需进一步探索论证的问题上去。

第2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 课程 改革 实践 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陕西省商南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观念难更新。个别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少数教师学习培训不够,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断章取义,他们在心理上与课程改革相背离,在行动上总以客观条件的不足来掩盖主观上的消极。

2 课堂教学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对交流、合作及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表扬过多,无效的小组学习,画蛇添足式的滥用多媒体等。

3 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把握在认识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及“双基”的差异,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突破是目前我们的困难和问题。

4 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有的甚至差距较大,从而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5 校本教研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多,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6 有疑虑,放不开。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新课程评价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总是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缩手缩脚,行动上等、靠、拖。

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出现困惑和问题是难免的,而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前,我们要注意思考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清晰地勾勒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这是一幅理想的蓝图,但它和现实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还远不具备,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目前是力所难及的。在这种情况下,立足现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顺应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吃透了课改精神,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求大求全,只求不断进步,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因为条件是逐步改善的,条件的改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条件的改善也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坐等万事俱备,就会丧失改革的时机和发展的机遇。

2 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是否定一切,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提倡新理念,实践新思想,但绝不矫枉过正,轻易丢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抹杀基础教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绝不是放松或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调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绝不因此否定传承、接受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但绝不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差异,但绝不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共同要求;强调赞赏、鼓励,但同时也不否认批评规劝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总之,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相互更迭,新旧教学方法的彼此消长,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的“度”,扬长避短,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

3 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教师最大的疑虑就是改革会不会影响质量。质量是改革的生命力,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质量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最终目标。不过这里所说的质量和我们教师所关注的质量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试想,整个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能上不去吗?单纯就教学而言,传统的中考、高考、质量检测中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即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孤立地分割开来的,而是融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目标之中,并通过它们来共同实现的。通过三维目标的教学不仅能实现传统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获取新信息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中考、高考、质量检测的逐步改革,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的教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如果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们抱着“任务观念”、“运动观念”,缺乏长远安排和整体意识,临时应对,等待观望,那么只会使改革走上歧路,那么质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三、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着“立足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使课程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学习培训。虽然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机制上的保障。但这些机构,职责是否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能,形成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合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反思,该调整的调整,该健全的健全,以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在学习培训方面,不能认为通过几次学习培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培训时必须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陸,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体中小学教师要把新课程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要灵活多样,如通过教育网站观看优秀光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等。总之,在这方面,学校要有学习培训计划,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能力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2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关键是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或“形式丰富多彩,思想陈旧落后”。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间可相互交流观摩、评课议课,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从中受到启发。县教研室要努力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引方向、发现典型、面上推广的作用。

3 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科任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移”即:重心下移,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要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既要“脑勤”,也要“手勤”,平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

4 切实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评价问题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它也是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的。在这方面要多调查、多研究,倾听基层声音,反馈各方意见,以便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第3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面临着课程改革的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因此,要把课程改革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有效地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要加强对先进技术教育手段的使用。

一 课程改革要树立起正确的改革观念

高职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真正具有生命力、竞争力、活力的核心因素,只有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才能保证高职课程改革走出困境,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效。

高职教育应明确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的方针。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需要通过适当的课程形式以主渠道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要更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学校领导和各级部门要树立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改革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真正改革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 课程改革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高职教育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不能像基础教育那样依赖内容完整、细致的课程标准,应在一定的课程标准平台上充分重视高职教师能力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办学的差异性以及高职教育的灵活性。

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体系的“变革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因此,高职教师承担着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双重任务和使命。这就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院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一方面提高教师进入标准,另一方面激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脱产进修与各类专业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高职教师在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中,要不断提高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技能,最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群体,获得专业发展。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院校可以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发展改进师资实践能力,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赴企业学习和培训,外部改进手段是招聘、调入或积极聘请企业界的能工巧匠来校任教,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聘用的方式打造一支业务精、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 课程改革要有效地使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应提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的开放性,学生不能局限于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学校和教师应使教学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开放,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侧重于实用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的改革要适应高职应用型技能技术人员的培养,开设应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强,当前工业应用最广的技术应用教学实验项目,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知识技术创新和实验创新的能力培养。

另外,学校要做好综合性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一个循环过程,要经过从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输出”整个过程的一个循环或几个循环,才能证明其科学性。评价过程漫长而艰难。综合评价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也要重视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评价和课程本身价值的评价。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

四 课程改革要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板书+讲解”,采用“多媒体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模式。学校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潮流的发展,不断引进专业领域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所学知识与实际不脱节、不落后。

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一些课程之间可以实现资源重组,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两高两低”的教学改革目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开发与利用,不但会推进课程改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有一个提升。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可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资源保证,为学生探究式、开放式、合作式学习提供支持系统。新课改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网络技术结伴而行,新课改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要从根本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课程改革目标与课程模式,依赖现代技术教育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使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并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武、张云敏.“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第4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在实施新课改的三年中,我们有接受新课程新理念洗礼的喜悦,也有探索符合校情的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艰辛。我们困惑过、徘徊过,我们探索着、反思着,我们把每一次收获都当做一个新的起点,坚持不解地耕耘在新课程的田野里。

一、立足校情、探索研究

2007年,我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始终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引领全校教师在新课程的征途上艰苦跋涉。我们从学习借鉴到实践探索,从反思总结到改进完善,努力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并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7年10月,结合我校具体的学情和教情,我校迅速建立了新课程改革组织机构,确立了“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题组长――教师个人” 六级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机构的健全使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层层落实,职责分明,形成一张畅通无阻的新课程改革管理网络。为我校新课程改革系列举措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为实现新课程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好格局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从而保证新课程改革工作科学有序、积极有效地展开。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我们定期聘请知名专家、名校名师来我校为教师作新课程专题讲座,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类新课程培训活动,凡外出参加培训、教研、观摩、学习等活动的教师,返校后将学习资料整理后及时向好全体教师汇报,尽可能详细地向教师传递自己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所获得的感受和经验。

我们到教育发达地区去,到课改前沿城市去,到先进样板学校去。我们要求各学科组长带领本学科教师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紧跟国家课程改革的步伐,用最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认真学习新大纲及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新课程时代”的教学模式。

我们一直关注收集全国不同学校关于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的相关信息和最新成果,有选择地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为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做好积极地准备工作。

三年来,我校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公开研讨课”为主要平台,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校新课程教学模式―― “读 疑 研 导 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从而打造了具有临潼中学特色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二、分类实验、反思改进

“读 疑 研 导 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学科实验的方式,稳步实施科学推进。

探究之初,语文学科担当重任,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专题实验与研究。通过说课、授课、评课及师生座谈等等环节的落实,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同课异构”的探究中,我们设计了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对比课,在探究中,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源,就是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一时无法彻底转变,教师总是担心自己讲的少学生就学的少,于是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依然做了主体,而这恰恰是新课程要摒弃的,也是新型教学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同案异教”探究中,我们设计了“黑板粉笔”平面课与“电脑鼠标”立体课的比较课,在探究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带来的鲜活生机,也发现了预设课件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诸多问题。

在课例研讨中,我们始终把“读 疑 研 导 悟”教学模式与高效课堂的接轨作重点,对于教师来说,建立单纯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常的具体课堂教学实际才是有效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做针对性的分析和引领,才能更好地为教师所接受,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

我们把语文学科探索中的一些典型课例、案例,作为探索新课程的“路标”,及时进行公开研讨总结反思与表彰,激励所有学科积极参与到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中。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相继对“读 疑 研 导 悟”教学模式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达成共识,进而在我校推广。

三、全面推进、效果显著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新的,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烈呼唤精彩纷呈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读 疑 研 导 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应时势而生成而成长。

3.1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的结构。

读――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疑――发现问题 筛选信息 整合归纳

研――探究疑惑 独立思考 互相交流

导――教师引导 循序渐进 培养思维

悟――师生反思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3.2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的宗旨。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平面结构形式,关注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在具体的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思维流程,形成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公正的评价等。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通过“读 疑 研 导 悟”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能充分体现新课程对教师“主导性”的要求,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被动局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每个环节的立体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完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

3.3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读 :课前读+课堂读 ,学生带着目标读,不是盲目乱读,是有目标方向的阅读,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做出不同标识。

疑: 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课前有预设资源 课堂有再生资源 。文本成为探究问题的窗口,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编导,好的生成资源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深刻。

研:是五环的中轴,链接整个教学流程。研讨什么?因为学生发现了问题,问题从何而来,从研读文本中产生。学生探究问题,思想共享,资源共享,彼此互相启发,可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因知识积累不足,或经验积淀不够,必然需要教师引导指点,而教师的参与,必然使课堂从“研”走向“导”。

导:既要立足本课堂,还要走出本课堂。既要解决眼前问题,扎扎实实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更新思维的意识。

悟 :会学+学会+乐学。这个环节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学生在本课堂完成了学习目标,悟出了一定的规律,还应该从这里出发,悟出更多的道理。真正的学过程没有终点,使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中永远积极地感悟所有。

“读 疑 研 导 悟” 五环立体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始终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里快乐地做主体,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而富有立体感。

可以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是平面的,一张照片就可以反应一个课堂,而五环立体教学模式是双方面的,是流动的,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身。

第5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一、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课程层面来说,应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包括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及相关文化知识等基础知识,还有关于语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的课程知识。从理论层面来说,语文教师应具有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等。从实践层面来说,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实践性知识,如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智慧等。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中努力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语言学、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努力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要时刻掌握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新动向,熟悉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新发展,努力用这些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扎实创新的专业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对课改的不适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创新的专业能力。

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等语文备课能力;组织教学、运用教具、教学应变等语文施教能力;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语文考评能力。创新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要始终以创新精神对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在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以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意识

在长期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心生厌倦,导致自我思考意识的钝化、自我发展意识的萎缩,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到最后还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职业危机感。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呢?最好的办法是“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和科研的意识欠缺,惧怕变革,不重视教学经验总结,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更不知道如何从教学反思与科研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充实、发展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意识到教师其实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也没有意识到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合作、沟通、对话的教育教学态度

新课程的实施其实是教学秩序的重建。在新的教学秩序中,合作、沟通、对话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必须要能够合作、沟通,从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积极的伙伴关系,才能形成一种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教师和家长之间。家校合作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对话,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甚至还可共同开发家校合作课程,通过家长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

第6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关键。本文首先主要详细分析了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课程等方面阐述了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最后指出了高职院校进行体现职教性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途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西部职业院校可招生源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1],西部职业院校,由于地处偏远,在生源和就业市场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若想在激烈的生源和就业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必然要通过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2]。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当下对于课程改革最热的一种说法就是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低效的课程改革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现对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其提出有效的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支撑课程教学的环境相对薄弱

综合分析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发现其在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潜藏着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与专业课程相贯通的教材、支撑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欠缺,这些无疑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

1.2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求要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承担和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但往往由于兼职教师都是聘请本专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而他们每天要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能抽出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目前课程教学的工作完全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来完成的。

1.3部分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始终遵循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3],并编写适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高职高专类教材。由于中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真正参与,进而部分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不够,使得课程缺乏职业特色。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中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不尽人意,对课程进行实时的教学改革还势在必行。

2完善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1改善支撑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课程对口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建立能支撑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营造一种重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良好氛围。

2.2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鉴于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专业课程改革中这一现实,若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应把重心放在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上[4],可以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周边的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熟悉企业各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手段,编写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材,进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师资培训或教学研讨会的方式,让她们有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技能,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3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

近两年来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普高学生,又有职高学生,而且职高学生占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这给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中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也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并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建设,但建设的力度和成效还需加强,尤其需加强课程职业性方面的建设,而对课程进行职教性建设归根结底还要落到进行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上。在进行教材建设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教材的内容应包含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和技术操作等方面;二是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应具备编写教材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以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

总之,西部高职院校唯有通过以上的途径,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使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好的优势。

作者:司亚梅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3.

[2]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

第7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31-02

一、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

第一,新课改强调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新课改强调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和综合。新课程明确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使课程从整齐划一走向了多样化,保证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

第三,新课改强调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强调创造性的教和创造性的学。在课程实施中,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四,新课改强调更新教师的发展观和成长观。

二、师范课程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课程理念落后,培养目标模糊

现行师范教育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高师课程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不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太过专业化,重深度,轻广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严重

1.公共基础课程、师范教育专业课与学科专业课比例失调。学科专业课占到总学时的60%一70%,而教育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对薄弱,前者不到总学时的10%,后者也只占15%-25%;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窄、旧、杂、空”;文化知识课程缺乏人文性,尤其缺少综合叉课程,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根据相关调查。公共必修课占总课时比例的30.4%,专业必修课为49%,而选修课只占20%。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较少,学生没有自,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

3.实践课程明显不足。教育实习时间只有6―8周,甚至更短。实习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教学的时间很短,难以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1.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固定,缺乏时代感、针对性,不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2.缺乏综合性课程,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

3.内容空洞,缺乏务实性,理论与具体教育实践相脱节,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

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应对新课改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比重

1.拓展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提高师范专业素养。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是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强化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它是师范教育的重要标志,目的是增加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此,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比重,改革其内部结构,强化教师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要把师范教育课程提高到25%左右,形成由下述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

一是教育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

二是教育研究和学科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简明中外教育史,学校发展规划,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校本教研,课堂教学策略,学科教学研究与设计,学科学习心理,学科实践与综合应用,学科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专题,新课程学科教学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三是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书写技能,教师语言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

四是教育实践课程,构建“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实习支教”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增设选修课程,奠定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空间。

第一,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大量开设选修课程,给学生一定的自,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特长选学课程,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张扬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划分应该考虑师范生培养的专业内在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即教育理论、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和事实;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控制的手段和操作性程序;教育体验、教育态度、教师的专业精神等三个方面。

第三,必修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最低要求的师范生训练课程体系。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是在必修课最低要求基础上的拓展,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性质的课程在教师专业结构培养中的功能与分布。

(二)拓宽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知识平台。大量事实表明,狭隘的知识视野不仅仅会影响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拓展和迁移,还会使教师的讲解和分析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日益综合化的趋势,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课程交叉设置,这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要摆脱传统课程的羁绊,涉猎广博的知识领域,并把通识教育课程增加到30%左右。

2.强化人文课程的作用,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基于教师的特性,通识教育要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熏陶,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选择一批有影响的教授授课;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引领能力,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等。

(三)开发师范教育课程资源,更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

1.统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第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剖析和迁移的能力,也是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重要转变。

第二,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科专业课程充分地体现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支撑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第三,教育专业内部的知识整合。一个层面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的整合;另一层面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

第8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出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而进行的。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科学新理念提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更加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各科知识结合得更加紧密,物理新课程注重了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以及最新科技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a。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新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体验,学习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过程懒观察,问题懒思考,实验懒动手的现象。不仅对新课程教学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

教师未能深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横向交流,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教师得不到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同课程的同科教师之间没有可取之经,加上校本教研气氛淡薄,跨学校跨地区的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没有人来组织协调,因此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未能开展深入的横向交流。

教师目前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要求滞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的能力发展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在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

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呢?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提高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开展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懂得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会用评价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学习与人的沟通交流,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法。尽快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

加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加大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力度,做到全员参与。通过培训,提高每个教师的思想认识,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达成共识。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到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状态上来。

第9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

一、当前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1)职业课程制约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的现象非常严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势日益变化,都对职业物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提高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急需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优质课程产品,变革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广大职业物理教育的教师们也不能固守课本内容不放,要及时将最新的知识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并学习到最新的、最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个人竞争力。

(2)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物理教育要尽最大努力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创意产生价值、彰显学生个性。物理教育转型是从教育理念的转型开始,是学习者发展新需求的转变。而当前的教育环境没有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课程目标的模糊,课程结构的单一,课程理念的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暴漏出的弊端越来越多,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职业教育物理课程的新理念

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仍是职业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教育目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每位学生的终生职业做好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1)注重全方位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本,建立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课程标准体系,将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要求合理规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满足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突出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发展,将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应对当代社会和未来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2)职业学校科学与技术学习领域最基本的学科就是物理课程,在教育阶段在注重物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让生活和经验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职业,培养探索的乐趣。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努力的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通过交流与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精神。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而是要学生们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懂得去学习,去探究,将物理实践应用当自然中去,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与技术价值观。

(3)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因为物理基础知识是参加有关实际工作和职业生产劳动所必备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关键。在现有知识下,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潜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物理的教学内容作为必须学习的关键,以此为基础,联系职业实际,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物理思维的训练,要保证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最新的物理知识以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提高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

(4)注重物理实践和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懂得学以致用,不能将学会知识作为学校物理教育的唯一目标。要想真正实现物理学的职业价值必须学会实践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的做到富有人生职业领域的生命力。学习物理知识要注意它的整体性、现实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要通过综合实践来考验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去探究,体会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分享成功,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仅要在职业技能上有所提高,更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5)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反馈,积极反思教学效果。职业教育的物理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以往的职业物理教育中,广大教师往往过于侧重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论性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减少了训练学生具体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机会。教师在传授职业物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以致用,对于相比普通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校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积极吸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社会的需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求。

三、职业物理教育课程的新方法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有效地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其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将职业性、时代性、选择性物理课程融入大职业教育之中。物理课程应该是宽基础性的、符合职业人特点的课程,在传授知识、技能、态度的同时,要为学习者的继续深造和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将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技术思想及时反馈给学生,关注其发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发展潜能,设计出一套符合各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物理知识。

其次在课程实施上提倡教与学的方式多样化,注重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式的机械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课程中去,爱上物理学科,乐于探究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应用,积极主动的去完成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使能够获得知识成为一种享受,帮助学生们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并将这种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态度与科学精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