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第1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11-02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最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对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解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式的听取老师的讲解。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所能感知的。

首先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其次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最后还表现为注重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课堂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合作,达到共识。

综上所述,我觉得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并使得学生的潜能变为自身能力。在该理念下,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上,还体现在“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新课程观里“课程”的概念(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力求设计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领悟到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心灵的到美的滋润,接受情感熏陶。

二、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对新课程应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应然”的指向,所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又是教学理念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维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三个维度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建立在传统教学的根基之上又超越了传统教学,是教学理念上的改进。新课程改革由理念转变为教学现实,需要有一个抓手,而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就是这个有力的抓手。

具体到教学层面,教师应当根据学科课程总目标建立就具体内容而言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教学目的”的层面上,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 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而据此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尽管如此,教师也不能简单的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作为自己在备课时制订教学目标的模式。新课程的“新”,不是新在其模式,而是其“精髓”,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能仅模仿着模式来做,而是要深入的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解,深刻领悟其“精髓”,做到教师与新课改的“视野溶合”。

三、课改路上,把“根”留住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落实不是为了在课堂上做秀,也不是为了体现新颖,而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传统教学,而应正确看待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传统教学同现代教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依附,互相平衡,互相促进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新的理念,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中寻求一个教学的平衡点,推动课程改革,从而使“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使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结语: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教师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出色的进行教学的前提。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最终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代豫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浅谈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J].科学咨询,2010 27.

[2] 郭秀敏. 李世改.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J].课程教材改革,2006.1.

第2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实践

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话,就能形成一种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小学数学课程安排不同,初中的数学课程较复杂,概念渐趋抽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有时不能想到利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初中数学课程学习的过渡作用这一问题是新课程改革推行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运用创新的思维改进自己原先的教学模式。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师生发展

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学生,强调学生在掌握课程所学知识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素质发展到国家需要的水平,能够运用创新思维结合课程所学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新的发展方向:

1.引导学生全方面更好更快发展。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推理学科,概念较为抽象,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初中数学晦涩难懂,教师可以用其他简单具体的事物对数学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题目中所给出的立体图形,分析题目所给条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应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不断改进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水平。时刻注重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摒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运用创新的思维转换新的教学模式,让更优秀的自己为国家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3.以学定教,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呈现出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学习自主性低的特点。繁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忽略了学习的真正追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都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经验研究制定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必须是符合时代人才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转变对学习和发展的认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模式也因此有所改进,在原先注重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初中数学课堂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对初中数学课程学习有了更新的领悟。

1.对课程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以前的课程学习中,学生都只把学校安排的课程当作一门学科,在学习的时候忽视了学科的实际性,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多知识在学过之后不能运用到生活,学习方法古板呆滞。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比较难以接受知识,即使在课堂上理解了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归根究底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注重知识的结果而没有完全理解知识运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学好数学并不是单纯地让自己的学业有所发展,更能帮助我们领悟生活里的奥秘。

2.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实现学生的发展,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发展的内涵较为宽泛,切入点较多且繁杂,要实现起来也就比较困难。而我们将发展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用学生的发展带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主导,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师生互相进步。学生实现了整体而全面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发展进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能逐步实现。

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新方针,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应改进教学模式,用新颖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为了跟上时展趋势,用辩证的思维摒弃陈旧腐朽不合时宜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不断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注入教学模式中,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一、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部。按其功能划分,一般可分成三类,即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当前,我们的中小学考试评价虽然从理论上倡导发展性、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但是由于放不下中考和高考的包袱,“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二、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试评价,由以前的升学串和分数为标准的评价,变为现在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强调人的发展,注重质的分析,不片面追求量化而排除知识外的难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类成果。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使新课程考试评价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不再将考试作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积极而及时的诊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具体地说,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业,关注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掌握和发展情况,而不是某个方面或某点上掌握和发展情况,防止考试评价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

2.考试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发掘学生潜能。

3.考试评价要满足学生需求,增强学生自信。通过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学好”和“我能学得更好”的信心。四是考试评价要促进师生发展。通过考试,使教师在命题、反思、总结等基本教学技能和基本教学素养方面得到提升,也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学会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改革的途径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考试评价改革不搞不行。那么,考试评价改革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要善于运用终结性考试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别,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等、选拔。比如通过每学期、每学年的各种考试,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升学资格。新课程改革中要淡化考试的终结。但我们也要善于运用考试评价的终结,因为它对教育质量的保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改革需要高质量,新课程改革要善于运用终结性考试评价。

2.改革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分数仍是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特别是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标准,新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标准不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尤其是普通高中和高校的招生主要是以中考和高考的成绩为准的,事关孩子的前途,家长当然希望学校和教师抓好升学率。因此,改革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就成了新课程考试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丽水市从2003年开始坚决控制中考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系数每年保持在0.7,减少了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负担;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为反映学生的水平提供了机会;高中招生改变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从2004年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对品学兼优、师生公认的学生在两名教师的推荐下实行免试录取,进入优质高中就读。

3.要建立健全新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由于新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健全,一些学校的多数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是原有的考试评价模式,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对考试评价的主体、功能、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

第4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刘汉清

1.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我们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其自身就必须具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的先进者,要通过多种学习途径,积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新理念的发展。身为校长,还必须带着课题深入课堂调研,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怎样在教学中体现、生成新课程理念,促进教与学的理念不断更新。

2.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促进者。首先,学校要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潜能,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探索、奋发向上的教学研究氛围。其次,要启动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以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诚心、真切地接受;积极、热情地投入。第三,学校还要建立适当的运作机制作保障,例如围绕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汇报课和说、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等。

3.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得失的反思者。新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要领会实质、把握精髓,决非易事。因此,校长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必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新课程改革得失的反思者。校长若能在实施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勇于反思,勤于反思,这不但有利于课改的有序进行,还有利于校长的自身发展。

(摘自《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5期)

教师发展:校长首责

杭顺清

聚焦学生发展、聚焦课堂质量、聚焦现代学校建设的根本,是要聚焦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一支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所以,我始终认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是校长工作的焦点。在实践中,笔者始终着力于从以下方面推进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第一,抓好教研组,为每一位教师营造成长的氛围。校长在培养师资队伍中要把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放在心上,不仅应该为拔尖教师锦上添花,更应该为水平一般的教师雪中送炭。正确处理好两极教师的发展与相互影响,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提高,开展好教研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抓好课堂教学,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个性成长的帮助。 教师的成长不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成长的舞台就在教室,在每一堂课的积累与提高上。作为校长,笔者始终强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轴心,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从底线的意义而言,好课应该是家常课。要始终坚持把家常的好课作为每一位教师发展的起点,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每一堂课的实践与研究,提升自己的好课质量、好课数量。围绕着这样的基本认识,学校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用教学研究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供教师研究、探讨和学习,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起到了减负增效的良好效果。

教师成长在课堂,但决不是一个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的过程。要让教师成长成为必然,就需要学校,特别是校长始终给每一位教师在制度上、行为上以指导、帮助。?茺(摘自《上海教育》2008年第8期)

学校变革中校长思维方式的更新

李家成

1.校长要破除“无为论”,主动寻找学校变革新空间。这是就学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校管理变革中“人”与“事”的关系而言,需要形成变革主体新的“自主”意识,在“自主―依靠―对话”的关系中,实现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型。任何一所学校的变革,都是在具体的条件制约下实现的。在这一状态下,如何看待学校变革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第5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述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正式进行。随着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正式颁布,我国的七大教育出版社都各自编制出了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并且都各自在不同的实验区开始试用。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我国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进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它强调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达到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全面发展。新课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和建议,对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深刻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STS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它要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更加地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态度。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现状

自从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学科的教师都在积极尝试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取得的成果

1,建立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形成了更加科学的教学理论,这为基础教育新课改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2,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文献著作如雨后春笋一样发表,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各种期刊杂志成为了教师、学者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各种专业书籍对转变和完善教学方式过程中建立更种创新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我国各级部门也纷纷从教学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提高了学生对新课程教育精神和理念的领会,对新课标的熟悉程度,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出现的新问题和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形成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新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不足之处

1,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我国影响比较深远,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其在思想上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案的探索、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及多媒体课件技巧学习和制作上面,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没有足够的实践开展上述的活动,依旧还是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此外,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实验室环境、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跟不上要求,导致新课标教学方式无法施行也是导致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在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行下,却还有有一些教师是将教学方式的转变停留在形式上,并未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答,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操作,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使其能够举一反三和自主思考,学生的相关能力并未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研究

(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知识、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工作生活的高素质人才是实施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就是要通过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等创新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良好态度。

(二)要转变传统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提出了重大的转变,其更加强调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养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化学知识要点的简单掌握上,新课标强调化学概念原理的多重功能和对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理论指导意义,要善于利用举例、推理、比喻等多重手段将化学概念原理扩展到新的领域。

(三)要转变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化学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旧教材比较单一的化学实验,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更加突出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具体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这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化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效果,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其良好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当当.《有机化学基础》教后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2009:192

第6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突出导向功能,明确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构的重要原则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实施新课程改革,除更新教育观念外,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教学制度必须重建,管理制度必须跟进;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重建规则、重建组织(包括学校机构、学生组织)、改革时空管理、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等。而在所有配套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并先行一步的是评价机制,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教师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获取良好的发展取向已成为教师重要的决策目标。由于成就评价对教师具有重要信号功能,因此,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已形成正向强化。

鉴于以上认识,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上下工夫。具体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科学性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当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评价的科学性,体现为课堂教学必然符合教学规律,如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这是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二是导向性。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切实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订完善;三是人本性。人本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基于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即重视“当事人”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而不是一味强调外在物质性的“有用”或“艺术化”。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只有把握住人本性才能使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使生命、个性在课堂中得以发扬。

体现价值取向,把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构的结构要素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不但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将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而且,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更趋于民主、灵活和开放。

在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来讲,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指向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学生间存在发展的差异、学力的差异和知识技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层次性。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不能搞“一刀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在于使所有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提高。

2.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简言之,即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3.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只有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主体性发展留有余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工夫。

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现代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事实上,当今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课堂已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学内容只有尽量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只有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其次,要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教师甚至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时,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时间结构,既保证解决重点内容的时间,又保证学生思考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时间。

最后,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和形象,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是一种必要的手段。除多媒体外,教师也应考虑其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虽说“教无定法”,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所展现出的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共性可概括的。

首先要符合学科特点。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如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用得较多;数学重归纳、论证、推理,讲授法、探究法用得较多;思品重辨析、体验,体验法、辨析法用得较多;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发现法、实验法用得较多,等等。学科特点是选择教法必须注意的。

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色。并不是每一种教法都适合所有教师,因为教师的个性特长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只有每一位教师都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教育环境,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执行,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简言之,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改革最明显的标志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时由固定转为弹性,学校由封闭转为开放,师生关系和教育评价由单一变为多元。就物质环境的创新而言,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组,重组的依据在于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就人文环境而言,在学校内部,必须加强行为文化的建设,营造更为开放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地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在学校外部,必须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强化课程改革的舆论导向,提升全社会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面对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教师发展的机遇,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制定一套“提高教师素质的评估方案”,引导教师重新把握职业定位,帮助其寻找工作动力。校长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真正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干的新“舞台”,为他们创造一个想拼搏和能拼搏的环境与空间,从而使其在实验中重新认识、调整、超越自我。

第7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一、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成果

1.确立身体健康为核心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在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中将传统的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最为明显的标志。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各个学校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对于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来说,产生的影响是更大的。高中阶段受我国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和学生都将高考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因此而容易忽略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大部分的体育教学都流于形式,使学生的体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将健康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始终。

2.加强了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注

在最新的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着重针对学生喜欢运动但是却不喜欢体育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为特别的要求进行强调。同时,伴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的普及,逐渐出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开发、评价方式转变等内容,这一系列的内转变都体现出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注。

3.促进了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放松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是体育课程改革中一项重大的举措,与此同时,课程改革提倡基层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也为体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空间。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研究,加大对校本教材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根据学校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向越野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这也促进了高中体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二、促进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将体育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均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尤其是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和体育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均可以实现自主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的实现,都要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浅议,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体育理论知识时,才能有效的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一些可以实现自我学习的项目,教师可以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如足球、篮球等,这些科目的学习,需要学生不断的进行重复和锻炼,才能掌握技巧,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由于教材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或者网络资源进行知识的搜集与整理,作为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体育新课程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力求创造高效的、现代化的课堂。在高中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都是通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展现,但是由于很多体育活动的时间短,而且动作的连续性较强,学生很难通过教师一两次的演示就了解动作的精髓,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课件的演示以及特殊的回放功能,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看体育动作,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连续的动作进行分解展示,这样学生便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看和理解的时间,学生在动作要领的掌握方面也更有针对性,这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比如,在进行“篮球:运球急停跳起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篮球的食品,使学生了解“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和要领。有很多学生认为肩上投篮起跳动作很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很少有学生能够保持规范性,这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起跳技巧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播放“运球急停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这个动作,学生可以根据视频里的动作,对照自己的动作,这时便能够很快的感悟到动作的要领,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进行更正,这时学生动作的准确性便极大地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

3.注重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也应当注重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有利于落实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高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培养对他们步入社会以后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他们感受到体育文化传承的伟大意义。对此,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引进更多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为学生播放体育赛事,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比如,在学习乒乓球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拼搏,最终取得金牌的赛事,通过观看视频,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快速的发展速度,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第8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9篇: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范文

[关键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07-0063-04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作出调整与变革。创建于2003年的宁夏六盘山高中,是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宁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宁夏南部山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一所直属于宁夏教育厅的全日制寄宿普通高中。学校在创办与发展时期恰逢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机。2004年,宁夏成为全国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四个实验省区之一,宁夏六盘山高中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在六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学校经历了“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实际,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推进;风光无限,从形式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改革初期经历了“热情高涨”的阶段之后,六盘山高中的教师们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练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做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教师随意增加、拓展教学内容,把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学生感到课堂上热闹红火,课后没有多大收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样用?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落实?“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我到底该怎么教?课堂上那几个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鸟越来越离群了,怎么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如何应对未来的高考?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在管理层面上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明确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就坚持“立足本校、着眼全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课堂、确保质量”的原则,树立了以课改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为宗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创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学校。学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始终秉承高素质下的高质量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尽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最大努力,让所有六盘山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在三年的成长过程中,眼界得到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学识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六盘山高中努力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源泉和根基,以课程设置为主干,以部门管理为分枝、以师生发展为绿叶和花朵的树型学校管理模式,凸显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长管处室,处室管师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变“行政型”管理为“学术―行政型”管理,变“命令”为“研讨”,变“领导”为“服务”,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学校管理。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各项制度。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和排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宁夏六盘山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改理念,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新课程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培训。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健全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觉醒。所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要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一个能体现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课程孕育好学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六盘山高中的课程设置经历了规划、修订、完善、改革、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使学校的课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而且适合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适合学校不同特长的教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适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标。在调整、开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校本课程,使每个进入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00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为学校稳步、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体系,补充其内涵,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在开设好必修课、选修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六盘山高中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努力形成体现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在追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教与学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并重。学校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展现的场所、成为启迪学生思想的场所、成为师生知识探究的场所,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战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发表对荆轲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动,也有学生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不足取。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对“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人民币快速增值对中国有益”发表看法。物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踢出所谓的“香蕉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解释“酷、粉丝、媒体、文曲星、OPEC”等词的含义。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有学生对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我认为教材中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能力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管不了。”课堂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其学习方式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解决课堂问题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课程”征文中,有学生这样描述新课程的课堂:“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原来看似很高的讲台,现在我们坐在下面的同学只需一抬脚就能迈上去。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互学的场所,老师作为引路人,就课文中的线索进行点拔。然后剩下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讨论、提问中得到解决。我们一节课内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以前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上课不再成为我们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使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打分”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同学和自己多元;评价方法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宁夏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得当给予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结果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获得班级进步奖时,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从上小学到现在,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一直受批评,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获奖,我太高兴了,他有希望了!’,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尊重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他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不断总结和深化学校的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化。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六盘山高中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学校以“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为主题,对第一轮三年课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确定了学校课改的四个突破点,即加快教学目标校本化进程;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理念,着手构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挖掘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支持、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新课程改革从形式推向内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启动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为目标的第二轮课程改革。把国家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与学校所在地域、文化背景、办学层次和水平、师资水平、学生的特点和学业水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学校课程,通过删、减、增、调教材内容,使国家课程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