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常用的创新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用的创新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用的创新思维

第1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集合思想、代数思想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又能为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恩格斯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可见“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形则是空间形或的体现,两者对立统一,研究数量关系时,有时要借助于图形直观地去研究。而在研究图形时,又常借助于数量关系去探求。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常使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数无形,不具体,形无致,难入微。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为重要,现行的九年义务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例如: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又如推导同分母加法法则时,也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的合并,抽象为数的加法,并概括为数学语言,再通过计算,抽象概括成法则。再如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时,又借助于边与角的数量关系探求,加深对形的认识,向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拓宽思路有路可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三、弄懂集合思想

集合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严密性。小学数学中常用集体框图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概念。如求6和9的公倍数,用―个框图表示6倍数,另―个框图表示9倍数,此后把相同的倍数用交集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很好地理晖了公倍数的概念。又如:为了使学生弄清“1”“分数单盘”等既念,可先把―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再把一些物体用框图圈起来平均分成几份,这凡个物体就是一份,这样,利用集体框图体现了“l”不仅可以是―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通过集合思想的渗透,实现了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又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学生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四、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再是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问、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第2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一、抓住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概念较多,学生不易理解且在学习中可能存在困难。而部分教师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重视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以初中物理中“液体的压强”这一内容为例,为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可以以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导入教学。如“水柱的距离实验”,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塑料瓶,并借助钉子,在塑料瓶侧壁打三个不同高度,大小相同的小洞。然后教师可以给塑料瓶快速灌水,让学生观察三个小洞的出水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最下面的小洞射出的水柱最远。实验展示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最下面的小洞射出的水柱最远呢?”为学生留出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带领学生一起发现、探索。最后,在讲解完教学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结论。

二、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习效率

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学生课堂所学,使学生实现手与脑的统一。同时,可以?学生清楚地观看并认识到相关的物理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样在保证实验器材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讲完“大气压强”这一知识,为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用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器材(小瓶口透明玻璃瓶、气球、冷水、热水等)为学生展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次,教师将准备的热水倒入了玻璃瓶内,并迅速将气球套在瓶口上,用冷水浇瓶子,发现气球压在了瓶子内,并膨胀了起来。第二次,教师将冷水装进玻璃瓶内,并迅速将气球套在瓶口上,然后用热水浇瓶子,发现气球逐渐膨胀起来。通过以上实验,可以为学生展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并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实验作业,如:“你有别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办法吗?请你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任务并不是将教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知识的学习。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3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65-01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存在激烈的竞争,学生若不能在受教初期获得创新思维的培养,未来在面对充满变数的社会将会难以适应。所以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使其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也能为其在社会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想象是进行思维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象能够使学生得到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所以说想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利于学生进行现象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台湾日月潭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想象分析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在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时,其看待问题也会产生独特见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空间拓宽。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将拟好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空间的拓展。

4.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言,质疑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品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质疑中激起创造的能力。想要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通过提出质疑,勇于现有的科学理论,最终才能将更多的真理揭示给人们。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并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找正确的答案。此外,想要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学生还应当具备寻疑意识,也就说学生应当将寻找问题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寻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C上所述,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阶段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摆脱"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四个途径,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1).

第4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7-01

创新从来就是异于“常见”的一种突破,创新是发现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在于创新。在当今竞争激励的社会,无论是社会就业,还是国家发展,创新就意味着胜人一筹。推理判断与逻辑思维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要素。但是,因为数学本身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学生思考、解题若按部就班,素质提升也是空谈。为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可在解题时另辟蹊径,也是个人素质潜移默化的提升。

一、创新思维需要情景为先导

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而来。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指导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并树立起习惯性的创新思维。此外,考虑到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数学抽象性较高的现实。有必要通过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开启创新的大门,由此引发学生求知、好奇心。问题情景是常用的情景教学方式,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接受任务,将教师的讲授转换为主动的思考,也能挖掘学习潜能。此外,在带着问题思考也是探究乐趣体验的一种方式。问题的设置不应该死板,要贴近现实,同时坚持“由简到难”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解题信心。例如,求解 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幂的乘方规律;引出:将0.1mm厚度的纸,通过20次的连续对折,得到的厚度为多少?为“有理数乘方”内容奠基;讲授“三角线中位线定理”课程时,要求学生随意的绘出凸四边形,并依次连接各边中点,最终都可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肯定会疑惑,进而要求思考。通过各种问题的创设,学生都想将答案解决出,其思维活动自然被调动,便于为更深层次思维创新打下基础。

二、思维发散与一题多解相辅相成

发散思维即放射思维、辐射思维,是思维的扩散状态,主要有一事多写、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与固定思维对立的发散思维是打破思维定式的良好药方,可解决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有优先选择简单方式解题的权利。若思维固定,创新也无从谈起,在初中数学“一题多解”训练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坚持思考的不同方向性,能开阔解题思维,探索出更新颖的解题方式。例如,有ab=1,求 的值。该题解法较多,不多解法考察的内容互不相同,需要学生多相关知识熟练有加。如特值法,假设a、b都为1,那么将1代入原式,可得1;抑或a=1/b,则原式=1/(1/b2+1)+1/(b2+1)=b2/(b2+1)+1/(b2+1)=1;也可将原式通分,得到(b2+1)/(a2+1)(b2+1)+(a2+1)/(a2+1)(b2+1)=(a2+b2+2)/(1+a2+1+b2)=1.需要注意的是,一题多解只是发散思维培养方式的一种,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一题多变”、“多题归一”。题目永远静止在那里,需要开动脑筋改变固定的模式。如同一道题,可对条件、结论、图形与数据做改变,这就要求紧密联系所学知识。通过一题多变,学生也会发现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有着“以一敌百”,解一题,便懂这一类题的优点。可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上个例子,可变更为:ab=1,求a/(a+1)+b/(b+1)或1/(a+1)+1/(b+1)等。

三、创新思维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世间不可能有两篇相同的叶子,学生能力、学习热情、知识储备等也不尽相同。尊重个体的发展就是为整体质量提高服务。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中,有的教师急于求成,迫切希望班级所有学生都学有所成,思维能力大幅度提升,谁知道除了成绩较好的几位,其他都平平淡淡,便对“创新思维教学”目标丧失了信心。其实,差异性是事物的规律,只有认可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创新思维才能各不相同。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实行分层教学,如布置作业难度、量的等级分批。基础差的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当然,班级学生全都应该完成;中等学生完成教师选择课外的简单综合、变式题;能力强的学生则完成扩展训练,如探索性类题目。

四、鼓励学生多问

与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不同,学生提问更能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解题容易,提出问题难。问题的提出是知识积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摆脱墨守成规,善于质疑,不断的突破固有思维障碍,努力走思考的多方向性,思考的怀疑性道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发问,还需要教师传授质疑办法。如,要求学生阅读,以便对教材有整体性认识,再逐渐引导,提问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例如,要求学生思考“图形旋转相关因素”,学生便想到“旋转方向、旋转中心与角度等为什么那么重要?”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彩票的中奖概率等思考,学生便会联想到不同类型彩票的概率是多少,便迫不及待求解。

参考文献:

[1] 王霞.浅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青年与社会 ,2013,(18):152-152.

第5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严格来说指的是结果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而广义上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严格意义下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再发现式创新思维的积累和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再发现式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再发现式创新思维表现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新问题,主动地提出自己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中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和数学应用的再创造的过程,将前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形式化和公理化的一些数学结论让学生再创造,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引发学生进行数学创造兴趣,让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准备状态。其次,选择适当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数学理论问题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问题中得到有效开发。也促使其产生征服该问题的内在欲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部动机,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强烈求知欲望。再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和途径去考虑问题,探求多种解决方案,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加强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发散思维对一个人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放开思维;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等。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想象和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丝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不要被一些常规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促使学生多向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手段,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6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之一。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路径主要有创新兴趣的激发,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小实验、小制作的开展等。

关键词:中学物理;创新能力;方法与路径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之一。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兴趣的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创新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究创新的浓厚兴趣,启迪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创新思维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海市蜃楼、彩虹、先看到闪电与后听到雷声、风霜雨露的形成等身边的自然现象;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站台上的列车、安全带、列车站台安全线、地漏、自动供水装置等;可以利用物理学发展史上或者与物理有关的有趣故事和实例,如“天坛回音壁”“阿基米德的发现”“死海不死”“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丢下的致命馒头”等;可以利用让学生惊奇和出乎意料的物理现象,如“大气压强”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做“窄口瓶‘吞’鸡蛋实验”、课堂上挑选班级力气大的多名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等,使学生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的同时,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学实验和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探究创新的思维闸门。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创新思维方法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引导。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教和学生被动地学”“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地听”的“填鸭式”教学为主,不仅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有效互动,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讲授中被动接受,然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尤其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这种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极易导致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材原有知识,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难以养成科学的创造思维方法,极大地阻碍了探究创新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会学习。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合理的教学主体的转换与角色定位,这就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有效转换传统教学教师主体地位,回归学生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和突出学生思维方法尤其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当好物理学习的引导者、答疑解惑者、辅助者及启发者、组织者等角色,通过有效的课堂设置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手脑结合”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创造能力往往是建立在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

首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该着力于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紧密结合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熟练地掌握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测量、计数、读数、实验数据处理等的科学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结出实验结论。

其次,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该着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做具体实验时,能根据测量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方法。比如在长度的测量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直尺、三角尺、游标卡尺,选用方法如积累法、化曲为直法、组合使用法(如直尺和三角尺)、间接比例法、滚轮法等。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做具体实验中,灵活运用物理学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具体实验中的难题,从而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最后,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该着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做具体实验时,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围绕实际物理学问题自主设计实验程序、环节和具体方法。如测量盐水密度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到底是先测空烧杯的质量还是先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两种测量方法盐水密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等问题,并设计恰当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从而在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物理学理论的同时,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四、小实验、小制作的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第7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中学教师应该考虑和探讨的课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切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情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害怕说错;二是紧张胆怯。因此消除学生的自卑紧张的心理,创设宽松、活泼、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敢问的关键。教师还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因素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着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在习题课教学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主动地以开放式的思维去解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学生学会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时,教师在课堂习题教学上,可通过实验、讨论、提问、答辩、设置障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和创设开放性问题等教学形式,重点训练想像、联想、假设、分散、演绎、求异、归纳、类比和迁移等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

三、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

教师要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挖掘,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和思路,力求使实验教学为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变式操作,拓展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变式手段,适当调控各种成份的刺激量,以便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第8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21世纪,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是现代大学追求的教育理念。其中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可以持续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要素[1]。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重点推进的内容[3][4],高等院校各专业、各课程和每一位教师都应具体对其进行落实。体育保健学是高等师范学院体育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主干课程,本课程在学科上有诸多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体育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效果。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和效果,我们对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体育保健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1.学科优势 体育保健学课程突出的学科优势是课程内容与运动实践关系密切,实用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强,理论和实际技能一体。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积极适应,包含了人体形态机能、生理病理和监督检查等专业知识,涉及各种保健手段、运动性伤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的理论、方法、技术,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比赛和工作生活等关系非常密切。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体疗康复等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体育大学生对本课程普遍感兴趣,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高,对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方法接受情况好,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教学实践能真正实行和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本课程阐释和应用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或技能是体育科学与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研信息量大,具有更新快、观点新、紧跟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前沿,是启迪教师进行开拓性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便于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设计。

2.开课时间有利 本课程开课于大二或大三,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人体科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该时期学生正特别需要将所学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使创新能力得到激发,为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打基础。事实上,此时很多学生开始有焦虑、紧迫和困惑感,不知如何应对。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开课能使学生开拓思路,应用已有知识、技能于教学和研究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逐渐凸现出的学科特殊性,能启发和吸引学生,教师有意识营造可供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条件,使用适合于本课程教学和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能最大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比其他课程更有效的创新教育效果。

二、实现目标的要素

1.突出学生主体特点和作用 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学中废除灌输式,推行研讨式、交互式、启发式和评论式等已被实践证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促发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问、学生自学、思考与教师释疑相结合,课内外探究性问题的解答、师生相互交流的应用和情境的创造,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勤于思索、学会提问和敢于提问,促使学生建立自主探索的信心、愿望、需要和勇气,进入追求创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突出,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体育大学生的特点,采用与之适应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掘优势和有效激发其主动学习、追求创新。体育大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常表现为动手和模仿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大方、勇敢、豪爽、激情,协作精神好;师生在课内外、理论或实践教学活动中易于产生互动;由于术科课存在明显的体力消耗,大多数学生有好动难静的习惯。体育保健学教学中应注意他们兴趣大、参与积极性高和教学训练中易于遇到的体育保健学问题(如:疲劳的消除、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能力的提高,以及他们自身形态机能变化特点等),精心设计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对策。体育大学生乐于动手和易于互动,动脑、动手、发言、讨论等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多应用,消除体力消耗疲劳给课堂学习状态带来的干扰。安排课外阅读和查询资料,督促自觉积极学习和主动获得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研究进展非常重要,能使学生从知识掌握到研究动态了解,促使创新思维萌发。而核心是组织安排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使创新思维变成实际活动过程,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2.任课教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学生是教学 “主动”性主体,教师是教学“引导”性主体,合格的“师导”促成有效的“生动”,师生交互作用才是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前题。因此,体育保健学教师应符合以下要求:有雄厚的专业理论、技术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便于深入分析教材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肯动脑、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计和实践,这是不计个人得失的教师才可能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最大发展,课程知识和精心的教学设计只有通过精湛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谈吐向学生信息和进行指导,才会引起学生对创新教育活动过程的兴趣;本人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部分,俗话说“要当先生、先当学生”,教师自身经历和深刻了解创新过程,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创新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此外,思想指导行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3.理论和实验课侧重点明确 理论课应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为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在课内进行本学科新知识、新动态的介绍,启迪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课外查阅研究资料,对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产生探索、解决的要求和自主积极的思索,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和谐活跃、研究探索的氛围,教师的授课与学生自学查阅、师生问答、小组讨论与归纳相结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教育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和科研动态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运动性贫血常规预防处理方法的学习和最新研究资料中的低氧防治方法,运动性疲劳的一般知识和抗疲劳的中医药科研动态,医务监督常用方法和特殊运动项目的人体科学研究等对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具有良好启迪作用。

实验课应以营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重点。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是单一的某种急救、防治手段和医务监督方法等技能训练,其实用价值能吸引学生,但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大。实验课安排一定的实训内容后,进行课内综合设计和课外研究型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突出作用,是应当重点抓好的部分。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入实验设计过程,学生能呈现新思想、新举措,对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获得理想效果的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保持,尝试失败的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科学活动的严谨和创新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同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医务监督部分的心肺功能指标检测,将实训开设为学生自己选择检测指标、设计实验步骤的运动者心肺功能的保健学分析,就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动手创新能力。课外研究型实验适合于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具有浓厚科研兴趣、主动性和求知欲强的学生,主要是给其提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在教师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大幅度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合理安排研究式、设计型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课外研究型实验是一种超越性教学,问题存在于课题内,应要求学生对课题内容,解决本课题问题的理论、技术方法深入了解,并进行资料查新。同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见解,给课题负责老师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思维和能力大幅度发展。课内综合设计型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和探讨拟研究问题的动态,依据已有研究报道和所学知识、技能,选择指标和落实实验,使学生形成细致严谨的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教师不仅应强调课题研究前沿和现状的重要性和实验研究的切入点,在学生完成实验感到困惑时,教师应及时有效给以指点,如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备、思路与方法等,使学生能沿着研究、设计这一路径彻底落实,促使创新思维和能力前所未有的增长。

2.落实实验进行能力培养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合适地选择和检查实验仪器设备,准备好有关材料和练习操作技能。需要协作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设计和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作到群策群力。实验准备中要求学生任务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配合和共同预先演练,保证正式实验无误,使课题组成员和同一实验组同学的创新思维互相启迪,科学研究中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在实验具体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技术和技能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和客观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时时反映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9篇:常用的创新思维范文

按照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建立一个接纳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肯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把真挚的爱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同享有一片阳光的平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尤其要鼓励那些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使人人处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之中。

二、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变单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变革教材内容,运用创造思维。

变革教材内容就是从给定的情境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拓展性的延伸,注重联系实际来谈认识、说看法。如:学习了“Saving the earth”一文后,让学生结合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情况以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情况,拿出自认为切实可行的改善环境的措施,使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又如:在学了“No smoking.Please!”一文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smoking各方面危害的知识,给老师、父亲或亲朋好友写一封劝说戒烟的信。

四、改变评价观念,发展创新个性。

创新教学强调评价要具赏识性、激励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与鼓励。树立激励性评价的观念,能使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创造出一种善意的环境,使学生产生热情向上的信心,从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如:在讨论式教学和开放性的作文评价中,我善于理解学生在讨论和作文中的思想和行为,捕捉其中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新颖、独到的见解,为学生的创新养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创新活力。

英语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演短剧。在学习了“The Merchant of Venice”后,让学生自己表演,通过短剧表演,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搞辩论。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受到其他学生提到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3. 编故事。编故事是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给出常用的词和词组,让学生用这些词和词组编一个故事,启发学生心扉。中学生是一群生龙活虎、情感丰富的人,他们懂得观察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其故事也是丰富多彩的。

六、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了,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更注重教法新颖,有创意,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展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 真正的主角,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七、进行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教师在 英语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 尤其是对于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更不能加以批评、指责和训斥,这样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因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客观、公正、热情、诚恳地进行评价, 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会满足学生的成功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