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

第1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院;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8-02

一、概述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宽口径专业,其岗位覆盖面宽,人才需求旺,技术发展快,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但是口径宽带来的问题是教学的目标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就业后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院在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重构了以典型应用技术和具体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夯实了基础,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二者相互兼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后很快能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学校所处行业、地区的产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典型技术、具体应用为主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以典型技术为一条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口径问题。第二,构建了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宽口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构建了与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教学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实施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2.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课程以项目或模块为载体,项目或模块的设计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具体路径为:从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技术),对应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典型教学项目。项目或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相关实践知识为重点,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知识为延伸;相关实践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关理论知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拓展知识主要解决覆盖面的问题。《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课程内部项目或模块结构见图1。

图1?摇项目或模块内部结构图

3.“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结构。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建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二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建立整体结构为“单项、综合、创新”三层实验实训立体架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实现开放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四是实行“任务引领”类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三、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成果成效

2008以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经过4轮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优良成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1.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见图2。

图2?摇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说明:2006级、2007级的数据统计分别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08级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转到本科继续求学视同就业。2007级学生就业后,我系曾向他们发出《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表》,陆续收回反馈148份,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占90.6%;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同学都能独立工作,独当一面;涌现出一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2.技能证书方面。从2006级学生以来,我们组织了四届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和AUTOCAD中级证书考试,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8%和97%。通过考证促进相应的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实现“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后很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典型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径、课程门类划分和课程序化的基本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宽口径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以典型应用为主线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体系,总结了项目课程实施应具备的硬件、师资、管理等基本条件,总结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30-30.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研组,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楼宇设备专业群建设方案[EB/OL].2007-08-21.

第2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引言

之所以需要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一方面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有已经积极意义。换一种说法而言,建设一个专门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过程,其也能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高职教育建设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一个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其建设的过程中并不简单[1]。一个专业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提供给高职教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学生与教师通过这个共享性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够获取到整个社会相关领域、相关专业企业以及相关院校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建立了一个高职专业交流与服务的平台,能够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关于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与科教研成果、相关专业信息等多种功能。

另外,建设一个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还有利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参考、相互借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同时,资源库的建设还能够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的展开,利用企业的资源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资源库的建设还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面得到优化,也能够使得整个教学环境得到优化,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就变得十分必要。

2. 高职教育建设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具体措施

2.1确定高职教育建设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原则

在建设一个完善的高职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之前,需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第一,必须具备丰富多样、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第二,需要具备一个高质高效的检索方式,方便教学资源的搜索;第三,具备一个合理、完整的系统结构;第四,需要建设一个符合电气自动化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特点的内容结构;第五,资源库需要具备多种共享型模式。在遵循了以上原则之后再进行资源库的建设,能有保证资源库建设具有正确的方向和作用。

2.2确定高职教育建设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具体内容

(1)专业中心。从专业中心的角度而言,专业中心包含了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市场、企业调研报告,以及对电气自动化岗位的分析以及整个教学进度、人才培养方案等各种内容。之所以建设专业中心,是希望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角度去调研和观察相关企业与高职院校,分析其教学的特点,分析当下企业中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对市场有一个精准的了解,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就能够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输送更多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对电子自动化专业的相关介绍以及培养的方向、生源情况、就业情况等。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市场以及相关企业的调研报告包含了关于目前市场中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规格、工作岗位所需职能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包含了具体的招生对象与学制、具体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条件等[3]。

(2)课程资源。通过课程标准的形式,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从高效的课程建设构建一个高质的课程资源。首先,在建设课程资源方面,需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需要充分与职业技能结合,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包含其中[4]。同时建立一个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实现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多媒体资源的共享,在自身具有的课程资源方面同时借鉴相关院校的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培训认证中心。这一内容的建设本文主要从技能大赛与培训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利用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加强其实践技能、动手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够推动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达到一个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局面。技能大赛的内容可以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技能大赛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其基础,技能大赛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训资源库目的是以岗位培训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来更好就业以及技能提升的一个平台。整个培训资源库中包含了对专业能力的测评、具体的培训方案以及测试系统。首先对需要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测评,这样就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提供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最后在利用测试系统检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的一个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3关于电气自动化实践实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实践实训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其中的重点。该平台基本的结构主要由仪器设备管理、服务流程处理、实验教学与课件服务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组成。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仪器设备,首先能够实现高效资源的社会共享,接着对高校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保证能够有一个以共享为目的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一个保证高效实训基地贡献刚运行的制度,推动资源的共享。

2.4关于电气自动化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首先从教学模式方面,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式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网络信息资源库当中主要包含关于电气自动化的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校园视频资源、讲授型网络课程库等。其中的网络课程资源包含了各种电子书籍、期刊以及数据库等,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3.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电气自动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由于各种技术、各种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资源库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吸收先进的技术,同时对网络资源中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与整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完善的资源库。(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琼.论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内容与技术选择[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02):185.

[2]刘传玺,袁照平.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19(04):203.

第3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 综合素养

0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且其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能源资源领域人才定性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对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更应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才能在有限的四年大学中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将来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作好准备。

1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

电力部原属六大本科院校之一的长沙理工大学在《2016级本科生学习指南》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强、弱电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特别是现代电力系统的系统运行、规划设计、试验分析、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电气装备领域和自动化信息领域从事设计、研制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般而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应用型、研究型和管理型3种,其中应用型技术人员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等技术工作,约占工程师总数的75%。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综合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要面向整个电工学科,使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到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

2电气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沙理工大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知识能力要求为掌握一T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程度的听、说、写的基础,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本专业常用的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学会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实际问题的手段及方法;经过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电气工程必要的文献查阅、工程读图与制图、工程设计与计算以及现场操作、施工、调试、实验等相关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电气专业在校大学生要通过专业学习综合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2.1人文素养

首先,一个人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健康的情绪和健全人格,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能够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其次,任何社会的公民都要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各种权利,并以平等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具有法制观念和责任观念;再次,作为未来的“工程人”也要掌握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口头与书面交流沟通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测试结果、撰写论文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2.2专业素养

首先要学好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物理知识,掌握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的理论知识;掌握电学、磁学、力学、热学等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

也要多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例如机械与电气工程息息相关,很多电气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机械知识,多学习机械知识有益于以后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至少要掌握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常用的电气 CAD 软件分析和解决一般性工程的实际问题;要多多关注业界资讯,多深入电力生产运输现场,加深感性认识,随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实时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

3 结论

据麦可思研究院近三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数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排名均位居全国最易就业的前二十个专业之列,就业率均远超全国大学生专业平均水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果能从大一开始就制定好学习和发展计划,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迎接挑战,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就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毕业后就可在工业企业、金融部门、政府机关等不同部门的电力工程、电气工程、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从事电气及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营销、服务等工作,在人才供求市场上受到欢迎。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而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工科专业。

第4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实现以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务实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是设置于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岗位工程师,由于在基层一线需要更加实用的技术,因此强调人才的务实性,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其次为应用型人才,针对这类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求其可以利用知识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培养目标更加侧重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树立较强的应用意识。再次,适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拓宽知识面,与通识型人才相比,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融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更短,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其潜力更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后,创新型人才,因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多服务于基层一线,实务性更强,因此要求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应用,还要勇于创新、突破自我,从而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实现上述人才目标,必须制定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专业教学计划,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处所讨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甚至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针对业务能力的提升的教学计划,可以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专业任选等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在兼顾到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提升,比如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以及外语综合能力等。其次,加强实践训练。因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表现出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实践类型包括课程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最后,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其中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如下: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对电气自动化的前沿发展动态进行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典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常用工具。针对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如下:可以自主进行编程设计,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设计开发一些小型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要的实践能力与工程技能。

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设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电气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电机、发电设备以及输配电系统等。而学生通过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可以把“控制”与“自动化”作为后续工作中解决各类问题的手段与工具。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根据上述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专业精品课程。参照国家级、省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及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化的角度建立系列课程组,保证课程组内各个课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提高系列课程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组建系列课程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电路系列课程,包括电路知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设计基础以及电磁场基础等;(2)计算机与微处理器系列课程,主要包括DSP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与微的原理及应用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软件技术基础等;(3)电机与电气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PLC、电子电力技术以及电气工程基础等;(4)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以及信息控制技术等;(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气CAD、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安全以及建筑通信网络技术等;(6)电力系统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继电保护技术、高压技术基础、电力自动化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

由上述系列课程组的设置内容可知,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可以改善现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脱节现象,在课程组内,各科知识互相支撑、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结构体系,不仅对教材的选择十分有利,而且有助于编写教学大纲,防止出现课程重复,及时淘汰陈旧知识,因此保证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由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仅靠上述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足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必须建立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经过实习过程,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提高其劳动观念与责任心;此外,还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选择更加适合的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选择实习基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全面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为其提供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

其次,组织各类实践比赛。通过各种实践比赛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比赛这种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比赛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实践比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对其工程意识与协作意识、科学精神与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与竞争能力等素质的提升,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老师在学生中进行科学的培养与拔,针对一些具备参加基础专业科研活动能力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参与到校内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帮助老师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并进行研究数据整理等。

四、结语

总之,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培养适用型、务实型、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提升。相应的广大任课老师也要不断探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与时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柳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运行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9): 214.

[2] 方如举,张元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许昌学院学报. 2012(2): 133-135.

[3] 黄文力,苗满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64-167.

[4] 徐利梅,高心,曹纪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134-136.

[5] 杨鹏,莫岳平,史旺旺,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3): 96-99.

[6] 张彩霞,陈惠卿.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8): 357-359.

第5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业,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当前电力紧缺给电力工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要求发电企业要安全、高效、清洁生产。适应这些要求,当前新建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机组的运行、维护、安装、检修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历经多年的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前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

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安装、运行、检修、技术管理等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分析

1.毕业生去向

火力发电厂、变电站、电力建设安装单位、大型企业自备电厂、风电场等。

2.毕业生就业岗位

核心岗位:火力发电厂及变电站的运行、检修、继电保护等。

辐射岗位:电力建设安装单位的一次安装、二次安装及调试等。

通过企业岗位需求调研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得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岗位群主要为电气值班员,电气试验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设备检修工,继电保护工。

二、指导思想

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电力需求导向、课岗证融通”为核心。从本专业面向的就业职业岗位(群)出发,分析职业能力需求,针对职业能力需求开发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面向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融通,逐步过渡到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获得一项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专业与行业对接,学院与企业融合。

2.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指导,构建课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3.开发基于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

4.紧密跟踪电力技术发展,实施灵活开放的教学计划。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安装、运行、检修、技术管理等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学习领域与核心课程

从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本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描述、培养能力及建议学时详见表

五、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一)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课程特点,逐步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仿真教学法

火力发电企业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因此对生产安全的要求极高,学生在电厂实习阶段不能对实际机组进行操作。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仿真实训的优势,积极运用仿真教学。在仿真机上教室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将任务、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去,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

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和110KV变电站为学习的载体,模拟发电企业和变电站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如值长、机长、主控、巡检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

(二)教学手段

1.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法拥有以往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用现代科学技术,集声、光、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将各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通过刺激人体的多个感官,达到整合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充分利用设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使用演示课件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利用设在实训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使同学们进行现场设计,全程参与控制系统的调试过程,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

2.实物、图片、动画、视频教学。

目前学校多个实训基地,均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器件,教师实物教学,可以完全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

3.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这种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尽早融入生产企业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学

本课程在学校内部建立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包括习题库、实训操作指导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资料,购置电气控制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列并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5.课程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梅兰,吴佩雄,颜黎明,王富勇,高清林,王晓彬,陈毓斌. 某省电力技能型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02)

[2]吴义纯,冯黎. 高职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07)

[3]李家坤.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01)

作者简介:

第6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一、技校学生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生理上属于叛逆期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居于15-20岁,处于典型的青少年成长期及叛逆期。父母因子女对初高中的学习不屑一顾,对自己的教导无心领会,而又不想令子女过早进入社会,结识不良社会青年,无奈之下,就⒆优送往门槛不高、学习压力不大的“象牙塔”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转变他们的观念,塑造更好的人生。但如何教育这些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对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不仅需要教师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同时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2.学生缺乏较强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为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低,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在学校“成长”多几年或是基于父母的压力而来的,因此并不配合教师的教学,经常在上课期间与邻桌同学聊天、上网,更有甚者则追逐打闹,忽视老师的存在,这让教师心力交瘁,无法高质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扭转这一局面。

3.学生缺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对于大部分技工学校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班主任的事情,因为班主任是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平时接触学生比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这一方面的指导时间比专职教师长。其实不然,专职教师跟学生接触的时间不比班主任少,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专职教师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对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给予学生相关的引导,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更好地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部分技工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既没有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他们没有根据职校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上课时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略对职校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职校生既学不好基本理论知识,也学不到职业技能,感到上课没劲,学习情绪低落。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质量自然低下,从而引起学生的不满,进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上课,并扰乱课堂秩序。

二、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是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以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学生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的经验,提出以下三项措施。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改变学生学习观念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指引人探索前进道路的导航,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才能在前进的路上突破重重难关,走向成功。技工学校的学生思想不成熟,违背父母的意愿,让教师为难,关键是该类学生缺乏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相应的指导。作为专业技术的授予者,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助学生之所困,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换位思考,进而以案例或者自身实践经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学习的意义,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2)让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鉴于技工学校学生思想不稳定这一特点,教师要时刻给予关注,不能疏忽。因为思想感染具有时间性,这一段时间让学生感悟了,下一刻他们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观看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思想教育。

2.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真正有技可学。以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例,笔者在借鉴德国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采用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业实习三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三年教学时间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主要教学安排如下。

(1)基础教学阶段。包括阶段一和阶段二,其中阶段一是基础理论教学,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电工基础、机械制图、安全文明生产实习、电工仪表使用、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等;阶段二是基础理论结合实际,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电力拖动控制原理、机床电气控制、电机学原理、照明电路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机械识图、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基础、企业观摩学习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主体教学阶段。包括阶段三和阶段四,其中阶段三是自动化控制教学,具体课程设计包括电机与变压器、电气控制与PLC、工业电力拖动、机床电路维修、生产实习职业道德等;阶段四是专业技能考核,具体的是课程设计是维修电工中级证、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等。

(3)实习阶段。这属于阶段五,即是顶岗实习,具体课程设计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实习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实习报告指导等。

3.了解学生共性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教师不仅是授课的教师,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的规划师。例如在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为基点,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道路、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电气工程安装与识图、电气自动化安装维修与应用、企业自动化控制等技能,以便更好地面对将来求职的挑战。

4.加强教师技能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更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教法,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主要有两点。

(1)行为引导,强化目标,突出实践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注重本人示范与学生操作的结合,通过教学顺序的集中一小组工作一再集中的有机组织,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2)教会学生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教授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架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掌握知识。

第7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从行业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1]。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专业。学校始终围绕“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这一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合理定位,产学结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具体改革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合理设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化企校合作,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滨海特色的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

1从企业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未来五年内要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2],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其中要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青岛地区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根据对青岛地区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普遍关注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

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机电类专业集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青岛滨海学院2003年开设的工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院级品牌专业”,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专业。在该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青岛滨海学院整合工科教学资源,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中心,衍生高职专业,培植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学科基础牢固,专业发展平台开阔的“机、电结合,本、专互补,资源共享”的机电类专业集群。

2.1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心的高职专业集群

高职专业集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6个专业。专业之间资源共享,如图1。

2.2以机电类高职专业集群为基础建设的本科专业集群

本科专业集群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等专业,如图2所示。

3行业企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结合确定专业方向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积极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根据青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大量用人单位的调研,结合本校本科资源优势,青岛滨海学院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分为:机械加工方向、机电设备维修方向、材料加工方向、电气控制与检测方向、汽车及工程机械维修方向,以及机电产品营销方向。各专业方向的需求行业、合作企业以及支撑该方向的本科专业情况,如表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修完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选择专业方向,并根据所选择的方向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需要继续修习的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

3.1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N”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3.2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企校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以教学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以培养思想品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C代表Character,指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P代表Practice,指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T代表Technology,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4CPPT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主要培养方式

4.1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品格养成教育

培养目标包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质量意识、职业健康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

主要培养方式:通过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开展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养成教育;《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课程纳入大学三年的教学计划;开设《专业导论》、《职场心理辅导》、《质量及安全管理》等职业系列课程;坚持开展体育测试、读书活动、演讲训练、收看新闻联播等教育活动。

4.2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

培养目标包括: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巩固工程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达到47.4%。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增加双师型任课教师比例;加强机电专业相关实训室、实验室的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活动,如:暑期社会调查、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4.3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

培养目标: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工程意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和制造系统;增强对工程实际问题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主要培养方式包括:校内生产型实验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双主体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产实践机会,深化各类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式、工学渗透式、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等等[4]。

4.4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目标: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技术改造创新能力;工艺革新潜力、设备革新潜力。主要培养方式采用“1+N”制,将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纳入毕业资格审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将科技竞赛成绩纳入毕业资格审核。课余时间开办数控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机械综合加工技术、PLC技术等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的企校之间的横向课题研究和开展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5]。

第8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示范 实训基地建设 内涵 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69-02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 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其中职业素质包括: 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沟通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协调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包括综合技能和单项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操作技能、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保障。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改革思路与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营造真实职业环境,筹划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设备采购等工作;二是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先进合理的管理机制;三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完全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四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在实训中心的管理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

(二)建设的具体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维修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等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实验实训内容,体现设备的先进性,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多的现状,满足批量教学要求,以及满足学生双证率、对外培训、技术研发及竞赛要求,实训中心已经先后建设及准备筹划建设的实训室如图1所示。

三、实训基地建设对接

(一)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

本专业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于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等。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5S”行为管理模式,建立“校中厂”,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内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遵循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标准,完善日常管理、学生实训管理等各项制度。

引入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建立“校中厂”,聘用学生到“校中厂”进行生产实习,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厂中校”,合作开办“2+1”订单班。与这些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管、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真实的生产环境与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二) 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体系对接

本专业除共享学院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中心外,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基本涵盖了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同时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控制的项目化课程,共同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等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行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教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依据岗位要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供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平台。可以选取PLC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工种、数控维修工种、机电一体化助理工程师认证等相关证书的职业资格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区内、国内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数控维修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近年来,该实训中心已经为区教育厅、区工会等上级部门承担过多个赛事比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赛区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电梯安装与调试,区企业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并能顺利圆满完成。

利用实训设备,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理解。如蒂森电梯有限公司主动提出无偿到学校开设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等课程,介绍电梯行业标准规范、日常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针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电气维修)认证标准,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在校考取电梯维修证,介绍电梯行业特色文化,满足该企业用人需求,最后半年,学生进入企业就能带证顶岗实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增强了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四)实训基地建设与终身学习对接

1.搭建全程订单育人平台

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建立开放学习机制。依托与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校企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实践。探索开放、自主、互动、立体化的学习机制,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无障碍入学和弹性学习制度。制定并完善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现学员灵活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2.职前―职后全程订单人才培养

职前“个性化”订单人才培养。按照订单企业个性化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合作开办的“2+1”教学模式订单班,前两年在校内完成,后一年在实习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实习单位负责提供教学场所、设施,具体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理论课及实践课主要由本专业教师及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专家等配合,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中贯穿企业设立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相关课程,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等共同实施及考核。至今“五菱班”订单班已经开办5年,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职后“多元化”订单项目合作。利用校企资源优势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企业培训向学院延伸,推动了校企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员工学历教育、函授教育。培训基地共建和产学研合作等订单项目的开展为毕业生及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技术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平台。近年来,已经为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等企业员工进行维修电工中级培训、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项目培训达二百多人次。为满足企业需求,专业团队准备筹划为企业进行技师培训、高级技师培训。

大学生“回炉”学技,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帮助学生“回炉”,为他们提供一个回归的渠道,以促进其自身发展。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回炉”是一个技术性的提升,更容易塑造成复合型人才。

3.中高职对接全新灵活的招生机制

广西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立交桥”工程,即各层次职业教育互相贯通,包括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及顶岗实习与就业,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从2010年开始,本专业已经与广西大学合作专本衔接教育,该专业专本衔接在校生人数已达250人,已经有部分同学获得了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下一步考虑中高职衔接招生,“2+3”学年制、单独招生等全新和灵活的招生机制,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有效衔接和深化,在拉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经过几年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实训室执行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设备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区级各层次各项目技能大赛。近年来,曾获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高职院校维修电工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二等奖、区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区竞赛一等奖。

尽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验设备硬件及内涵建设的开发、运用还不够充分完善,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备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及提高设备资源的质量,加强实验室开放监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和互动平台。加强对外的培训力度,发挥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将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具备“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第9篇:电气自动化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优质生源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江苏“制造业—都市圈”的排名上看,苏州、无锡、常州位列江苏制造业发展的第一方阵,从今年1月28日召开的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得到的消息,2012年无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99.7亿元,同比增长2.9%,继续保持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第七位。2013年,无锡计划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工业总投入增长15%,万元GDP能耗完成江苏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据统计,江苏省技能人才占城乡就业人数比例仅为3%左右,现在江苏省很多企业虽然用大量的外汇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数控设备,但由于缺乏能操作和修理这些洋机器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企业在引进这些先进的数控设备之后还要引进国外的数控人才,有的甚至产生花数百万美元引进的设备大材小用,甚至最后只能沉睡在厂房的严重后果。为此,近年内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无锡急需大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而从这几年的中招志愿填报情况来看,“数控技术专业”已成为当今人才市场上最炽热的专业,也是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最青睐的专业。无锡地区目前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有十几所,中考后优质生源的招收竟争工作异常激烈;而今年无锡市区中考报名人数共有22275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11200人,职业学校招生计划11075人,普职比接近1:1。今年市区五年制高职计划安排4510人(其中含“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项目计划182人),“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计划安排605人,两者合计5115人,较2012年的5069人增加46人,占职教招生总数的48%。从以上招生人数来看,职业院校的发展前景还是不容乐观,虽然普职比接近1:1,但是从生源的优劣程度来看,大量的优质生源都选择了普通高中,而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考成绩大多在中间一段;虽然各职业院校通过各种招生方法完成了招生计划,但同时也给学校今后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因为进入职业院校的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不够,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为此我认为在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质量时,学校考虑的不应再是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在校人数,而应是如何提高学校现有的品牌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市场就业率;只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学校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步的健康的长足发展。

因此,学校应在如何招收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上大做文章,对外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特色化专业的教学;对内很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一切教学工作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发展为核心。下面我就学校如何吸引优质生源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2.大力宣传本校的品牌专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

在当今社会,一个好的学校和品牌,除了自身过硬,还需要得到社会的熟知和认可,因此,学校根据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未来3-5年的人才需求情况,通过电视、报纸和广播大力宣传学校适应市场需求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展示学校的硬件培养设施和培养课程,宣传学校往届毕业生在国内和国外各知名大型企事业的工作业绩,或个人创业和事业成就;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宣传,向本地区的各个企事业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教学成果,吸引各个企事业来校洽谈招生计划和企业与学校合作培训、开发等计划;另一方面,向广大家长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想不被这经济的浪涛所淹没,就必需身怀各种技能,而要身怀技能,就必需到职业院校去;即使你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要想在这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还是必须再到职业院校来接收回炉。

3.根据本地区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在中考结束填报职业院校志愿过程中,几乎每位家长首先考虑的是目前什么专业就业率最好,其次才会考虑填报那所学校;家长吴先生表示,“选择五年制高职,目的就是看好它的就业前景,学一个就业有保障的专业是最重要的。”然而,作为学校来说,不能只看当前某个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就大势扩招;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从适应社会需要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来计划制定相应专业的招生人数;学生招进来以后,要保证五年过后,学有所用,有岗可上;而不是盲目地大肆进行热门专业的招生,最后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就拿目前最热门的数控技术专业来说,在制定招生规模和人数时,学校首先应对每年毕业的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分布作一番调查,调查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各自比例,调研毕业生课程学习和实践性环节适用情况。然后,根据以上调研和反馈的信息,综合分析这几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我校这几年的“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择业竞争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招生计划,并调整现行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确保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4.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学生量身打造生涯规划

“五年高职”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前二年各大类专业的学习课程基本是相同的,主要以文化和部分公共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到了第三年,学校会根据这二年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但这只限在本大类专业中进行专业重新选择;如我校机电大类专业又分为“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三个专业;自控大类专业分为“机电现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电气自动化”三个专业;在入校三年后,在进行专业重新调整之前,数控专业的学生只能“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三个专业中进行重新选择;同样自控大类专业的学生只能在“机电现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电气自动化”三个专业中进行专业的再次选择。本人认为,学校应根据当前市场数控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打破专业大类的设置,重新进行专业调整和班级人数安排;因为,二年前与二年后市场数控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机电大类和自控大类六个专业相应班级设置和专业要求,应从择业竞争和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应按当前数控技术就业方向(生产管理、机械产品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操作,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改造及售后服务等)来调整专业的设置和学生专业选择的安排工作。

5.积极与各大、中型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沟通,扩大学生就业渠道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各职业院校受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和财力的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各大、中型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的实习条件和各“颜色层”班级特点实施针对性的特训;特别是在学生进入第五年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将学生轮流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适应企业的生产氛围;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数控加工工艺、刀具的选用、数控机床操作、计算机绘图软件及各类主流数控系统等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又可以很好的解决学校实习设备的不足和不全(如五轴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激光线切割等),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费(材料、水、电等);再者又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时间上机实操练习的机会(学生在校实习阶段是3-4人在同一台设备上实习操作)。

另外,学校在加紧与多家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使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学校除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知识、明确培养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应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界限,重组课程体系和前沿知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优质生源的稳定招收,才能让学校得到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勇.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西焦煤科技,2010(S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