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素质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

第1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农业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终究需要有文化、有素质、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进行管理。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现代社会下的农业发展,需要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由此可见,培育新型农民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新型农民是改变农村现状的需要现阶段,提出的新型农民指的是有文化、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人才。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过程中,农民是其核心,属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素质能够对农村的现状产生直接影响。如农村的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都会对农村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也是改善农村核心的关键。只有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有利于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1.2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所谓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尊重农民在建设新型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并且有丰富的经验,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他们的指导和管理。新型农民的存在更好地促进新型农村的发展,所以,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2我国在培育新型农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传统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低现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等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教育基础较差,导致文化素质低,迷信、赌博等现象一直盛行;二是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对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农业生产中难以利用先进的知识促进农业的发展;三是农民缺少对农业方面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传统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思想意识淡薄。

2.2政府对新型农民的培育不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国家已经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就建设成果而言,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较少,如教育经费的低投入,使得师资队伍的教育素质偏低,导致农民的思想意识以及文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对新型农民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二是我国政府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各个农村的发展情况不一,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的过程中没有依据各个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和建设。

2.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实际上,农村人才的流失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现状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农业生产的高投入得不到对等的收入,使他们逐渐对农业生产丧失了信心,便离开农村另谋出路,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

3强化培育新型农民的策略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遇到的阻碍和种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

3.1着力培养文化型农民在培育新型农民这一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是关键。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善教育条件,逐步完善教育体系;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使农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的服务。与此同时,不断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和谐的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文化型的农民,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准备。

3.2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新型农民,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师资队伍,进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但是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不能仅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识的转变,进而培养出新型农民。

3.3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想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存在,这是新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农村的教育建设,同时积极引进高技术水平、高知识含量的人才,为农村的建设组建一支庞大的队伍。

4结语

第2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1农民文化素质与农业技术推广

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和物要素的内在积累和不断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如果物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人的要素也相应变化,只有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在生产中形成有效的物质力量。否则就无法合理地解决诸要素在结合上出现的种种矛盾或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效果。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所需的先进物资装备和技术手段,但农民有效掌握并应用这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是必需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强调推广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农村经济结构的相互制约以及推广人员的素质等,这些要素对推广的作用固然是很大,但是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者,向来都是被动地接纳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思农业推广过程,为了使推广的新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需要农民对新技术充分认可、掌握,并与当地自然、社会等各种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因此,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1]。而推广模式、推广员素质和水平等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剂”,没有农民思想深处认同和行动的趋向,推广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对推广起决定作用的是农民,农民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把握程度决定其运用科技的能力。农民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直接影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手段上,也体现在农民所掌握的农艺流程和生产理念中,且后者更为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要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农民是农业科技成为生产力的物质载体。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农村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以农民为对象,以教育、培训、传播信息、咨询服务为主要手段,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和信息,改变农民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团体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3]。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是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性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在目标和内容上都充分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突出其教育属性。尽管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内容是实物性或技术性的,但其本质是面向农民的一种社会性农业职业教育,同时伴随知识的传播,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其直接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脱离了教育与沟通,没有对新事物的原理、作用和使用方法进行传授,实物性农业技术推广便演化为一种商品交易,接受者对新事物不能有很好的认同与把握,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充分重视推广的教育属性,才能真正达到改变农民思想与行为、促进生产的良好作用。而忽视对农民的教育,只是向农民卖种子、苗木、农药、化肥或者生产技术,即便打着技术推广的旗号,其本质却仍是以获利为目标的商业行为,背离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因此,教育程度是实物性农业技术推广与商品交易的根本区别。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是生产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的革新技术和信息,是一种片段式、局部的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内容包含了农民生产、生活等诸方面的知识,是一种广谱、全息式的推广。科技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片段式”的推广教育,更应该重视“广谱式”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技术推广的基础,技术推广是文化教育的目标。随着农业生产由增产型向增收型转变,推广活动也正由单纯的传授农业技术向与农民有关的生产、经营、销售、决策、信息甚至家政、理财等诸方面拓展;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咨询服务和决策指导拓展。新形势下,应将推广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进行技术性项目的推广,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而且进行长期的基础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将科技推广与文化教育同时并举,才能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农民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技能总结积累、传播扩散、继承发扬的过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农业推广又是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4]。随着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研究的超前性与生产方式的滞后性,在于农业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越来越悬殊的知识文化落差。如果生产方式与科学研究同步,研究成果就无需推广便可以应用于生产;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基本相当,或者农民参与了科学研究,那么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得到很好的应用[5]。在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科研与生产的文化落差相对较小,推广也较容易。

科技工作者通常会重视工作的过程,但更应该注重工作的结果。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一种途径,农业技术推广自身的兴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与农业科技含量的切实提高,如果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能达到大专以上,那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便不再步履维艰。因此,要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科学兴农之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根本。如果只强调推广形式与手段,而忽视农民的作用,则难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事实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途径较多,农业技术推广也不是只有通过现有专业化网络体系才能实现,所有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农村教育和农民文化水平落后的现状,科技工作者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让我国各地各级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同现有国家推广体系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共同肩负起农业技术推广重任,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缩小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剪刀差”。只有加强国内外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落后面貌,并使之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6-7]。

第3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本文作者:袁德军管凯义工作单位:磐石市宝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宣传作用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教育、宣传中,向农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转变思想观念放在首位,适时引导其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使其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获取精神上的文明和解放,自觉融入市场经济浪潮。当前,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惟有不断接受教育才能紧跟社会发展节拍。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扩大增收渠道,进而建立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素质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所需技能的专业化培训,才能培育出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群体,进而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充分调动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二者的建立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突破口,既可带动科技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农村扩散,也能激发广大农民爱科技、学科技和用科技的热情。积极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为科技文化信息向农村传播提供便捷条件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建立起功能完备、开放畅通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输送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新技术和新品种以及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信息。

加快推进网上招商、贸易、教育和办公等现代化方式的应用,提高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步入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轨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培训工程无论软、硬件设施,农村学校均落后于城镇,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农民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缺乏通畅。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培养优秀人才,政府可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搞好农村的职业教育,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技能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重实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和科技直通车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水平,以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科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对象,选用适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工作,这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

总体看来,加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科技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世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4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 素质现状 社区教育需求

一、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现状

(一)心理预期过高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普遍存在对搬迁后的生活心理预期过高的问题。在搬迁之前,他们认为成为了城里人,那么生活也将随之改善能过得更好。但是许多人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期过高,存在攀比心理。很多人呈现出一种比谁拿到的拆迁补偿款多,或谁分的安置房地理位置好等攀比的心态。二是内心空虚,心理压力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出去工作,都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在麻将馆打发时间的大有人在。三是缺乏认同感,与周边交流少。很多人认为周围的城市居民看不起他们,所以基本不与周边的城市居民有太多交流。

(二)缺乏职业技能

目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整体就业情况并不客观,许多人处于无业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缺乏职业技能。征地之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多以种植和养殖为业,从事的工作内容传统单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部分人受教育年限较短,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面对城市中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就业难度很大,即便是找到了工作,整体质量也不高。二是就业观不正确。许多年轻人没有摆正心态,对薪酬待遇的期望过高,不愿意选择工资较低的职位。还有一些人在找到工作后,态度懒散,缺乏时间观念,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所以又很快失业。

(三)文化素质较低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生活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分别形成了特征鲜明的生活方式,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长期受农村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习惯与城市文明存在很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他们缺乏城市交通、卫生以及公共生活等意识,行为方式与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原来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基本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但是现在很多人赋闲在家,赋闲后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感觉生活空虚,没有精神寄托。

二、从素质现状看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需求

(一)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心理预期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逐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降低其心理预期,从而更好地从心理上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方面,心理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开放思想,接受城市文明,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防止其被边缘化。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自己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减少自卑感。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面对挫折、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培养他们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掌握调试心理及控制情绪的科学方法,使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在的生活。

(二)通过社区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就业

从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发现,他们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过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掌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技能。不同年龄层次可能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青年群体可以学习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技能,中年就业群体更适合一些易学易操作的技能培训。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择业观教育,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政策,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能够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其树立起职业所需的合作精神、时间观念等等。

(三)通过社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开展社区文化素质教育。具体的说,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接受公共道德教育。开展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可以宣传社会公共道德,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法律准则;引导他们树立城市文明意识,使文明的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帮助他们从以前散漫、相对无序的生活转变为富有节奏和条理的生活。同时,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休闲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成立阅读、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他们可以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参与到社区文化与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我们对重庆巴南、涪陵、大足、丰都和巫山等六个区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

一、农村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1.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素质状况。从身体素质上看,在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与同龄人比较的健康状况调查中,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堪忧,有42.9%的比同龄人要差。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在患慢性病、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缺陷疾病方面的比例高达40%。就突发的严重疾病而言,有22.3%的计生弱势群体生大病或住院,比例相当高,在这些人中,有67%是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生大病或住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对经济收入的肯定功能弱化,否定功能得以强化。身体素质好不一定就能脱贫致富,但身体健康素质差到一定程度则影响了对劳动和生活的参与,会明显地成为脱贫致富的阻力。从文化素质状况上看,计生弱势群体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父母辈主要是小学文化程度,中专及其以上者极少,父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9.44%,母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3.24%,孩子辈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占44.68%。从总体看,农村计划生育弱势群体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较少,孩子辈的文化程度比父母辈总体上要高。

2.农村计生弱势群体面临主要困难。在调查农村计生弱势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发现被调查者平均选择了1.64个困难,表明他们最为关注的困难是近2个,一是家庭经济收入低,占77.1%,同时已有63.6%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已经负债;二是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比例占30.6%。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子女教育费用”困难在缓解,仅22.9%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感受到教育费用的困难。而选择“养老问题”的比例也只有占13.5%,由于计生家庭父母还未到老年,潜在的养老问题还未变成现实的生活问题。

二、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1.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在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方面,每个被调查者平均选择了2.7个导致弱势的因素。具体地说,产生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是经济因素、劳动力减少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综合造成的。其一,经济能力低下,就业渠道单一。调查发现,经济能力偏低是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缺乏一技之长”的占50%,“生活在落后地区”的比例也高达34.1%。另外,农村计划生育弱势群体中,家庭全员就业较差:父亲不能就业的比例为46.0%,母亲的比例为62.6%,孩子的比例为57.2%。就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职业状况而言,父母的主要职业是在家务农,所占比例分别是76.7%和81.6%,子女的职业则是外出打工最多,比例为36.8%。可见绝大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这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就业渠道不畅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农村计生劳动力减少,导致收入降低。在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因素中,分别有39.6%、37.8%和37.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疾病、健康问题”、“家庭人口少”和“年龄偏大”,这都会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导致了家庭财富的减少。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生成率不高,经济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劳动力的量的增长。所以,农村计划生育导致劳动力的减少,从而影响了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进而阻碍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致富。在系统论看来,弱势群体文化素质是依托家庭为单位的一个结构系统,个体文化程度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弱势群体家庭文化程度,是一个弱势群家庭的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家庭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是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重要因素,有高达31.7%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水平低”是其弱势的重要因素。在对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与人均年收入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文化程度同人均年收入呈正相关(r=0.117,a=.000),说明家庭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可见,文化素质偏低作为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的非经济障碍,值得我们关注,因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深重、更长期、也更难克服的特殊贫困问题。

2.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宏观社会层面因素。在宏观层面,社会救助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计生弱势群体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未获得过帮助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占46.9%。计生弱势群体往往是从暂时的困难,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帮扶和社会保障,会导致了长期的、永久的弱势,形成恶性循环。

三、减少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如果制度设计只注重国家的宏观层面上考量,忽视了对个体权益的尊重,最终会产生大量的政策性的弱势群体,就个体而言,农村计生人口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收入的减少,抗风险能力降低,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严重,政府又未对此代价的政策性补偿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社会制度安排规范的社会,人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来自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三个渠道。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和制度之间缺乏配套和衔接,以及经济利益导向的作用。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一般都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农村无收入的老年人、儿童、残疾家庭、有重大疾病病人的家庭,这些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制度之外,没有得到体制上的保护。

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做出贡献,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调查发现,疾病、健康问题是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农村医疗费用主要由子女分担,子女多,对家庭的风险就小得多,应付医疗问题的能力就强。计生家庭的子女少,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的经济能力还下降,导致他们无力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农村计生贫困人口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因能力所限,不能靠自身解决,应加速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依靠政府和社会,通过城乡统筹,筹措资金,优先解决计生弱势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因此在设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向计生弱势群体倾斜。

2.加强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扶贫工作,增强其经济“造血”功能。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主要体现在经济贫困上,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低下,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力的减少会直接导致收入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下降。调查发现,计生家庭的收入就比非计生家庭的平均收入要低。有些地方还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作为脱贫的突破口,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价值,农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会下降。政府要着眼于发展科技农业,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兼顾统筹计生工作和经济工作,有效减少计划生育群体因劳动力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弱势的问题。

3.改变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救助模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掌握资源少,从调查中发现,计生弱势群体有困难时绝大部分是向亲戚求助,占76.7%,计生家庭响应国家的政策,亲戚的社会网络必然成倍的减少,这会使计生弱势群体抗风险的社会支持资源减少,而减少的社会支持资源应由政府来填补。同时针对计生贫困家庭救助内容过于单一,救助渠道狭窄的情况,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生弱势群体,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予以帮助。

4.教育资源分配注重城乡统筹,保障城乡教育机会公平。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素质的弱势伴随经济弱势,直接制约了该群体的脱贫致富。因此大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力重视教育就成为必然。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倾向于城市。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就不公平,从而加剧其发展经济的能力缺失,形成恶性循环。而国家实行“一费制”和减免学杂费等政策,没有向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倾斜,使非计生群体比计生弱势群体受益较多。国家应当承担起对农村教育的责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减轻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成本压力,保障教育公平。这需要建立合理的教育公平机制,计生工作同“教育扶贫”工程向结合,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照顾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困难。

第6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85%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80%的农村家庭没有参加过农业类培训,75%的农村家庭有成员参加过非农业类技术培训。据了解,大多数家庭有意愿在近期内参加非农业类技术培训,但费用普遍控制在500到1000元内,培训时间也控制在1到2个月。家庭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是户主及其子女。绝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干部上门了解到技术培训项的目的的,广播宣传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得知农村家庭参加技术培训的态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主要劳动力对科技兴农的意识不强。现在农民对种植养殖方面的常规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应用,但对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安于现状,没有进一步提高技术与认识的意识。

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高新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运用能力差,影响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这是技术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家庭对于技术培训长远利益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农民不舍得眼前时间和经费的投资,不能认识到技术提高对长期利益的重要性。

四、农村科技培训缺少资金支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具有政府行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但这项工作在市场条件下运作,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也只能因陋就简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也就浮于表面,很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不得力,缺少科技推广人员,科技培训工作没有专人具体管理。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绝大多数是通过干部上门以及广播宣传,部分村干部不能把培训内容及时传达给农民,影响到科技培训的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应做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科技培训教育程度,具体如下:

一、深入农村加强调研,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理清思路,找准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的切入点。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观念、竞争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产品质量意识等已不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要搞好农村科技工作,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农民科技文化的总体水平、开展科技培训的难点和热点,根据农民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足,接受、运用新技术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科技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项科普活动、送技术、送知识等活动需要积极开展。

三、提高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力度,加强乡村干部的文化、科学素养以及责任意识。培养、发展科技推广人员,建立健全科技培训工作的具体管理体制。切实组织、宣传好科技培训,让农民认识到科技培训的重要性,参加农村培训的必要性。

四、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有力地推动了“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反,反陋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第7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相比于城市,村级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比例和年增长率都比较低。以2007年的农村文化投入为例,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15.83亿元再除去对县级的文化事业投入,直接用于乡镇和村级的文化建设款项仅有14.98亿元。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低投入款项直接造成了目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后状态。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一项调研结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名列前五名的分别是: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寺庙、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戏台或戏楼。目前村级文化产品与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之间已产生脱节现象。

2.业余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虽然大多乡镇都设有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但往往受经费、场地和专业管理的制约,开展的文化活动少且单一。有调查显示,文化消费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中排名最后。农村家庭年均文化消费支出为871元,约占总开支的7.63%。而农民频率最高的业余文化活动如下图所示。

3.农村获得文化资源的途径较狭窄

目前,农民主要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与亲友邻居聊天等形式获取文化资源信息及国家政策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区域不均匀及总体普及较低,导致其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挖掘。

4.村级文化建设人才短缺

文化人才是建设村级文化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基础。从目前大多乡镇文化发展的情况看,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短缺和专业知识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和长期发展。目前,乡镇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大多年龄较大,缺乏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年轻骨干力量薄弱。同时,有的乡镇文化人员编制存在缺编、空岗以及混岗的现象。这些都极不利于村级文化建设。

二、通过村级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改革和创新乡镇文化管理体制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农村的文化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以“求富、求知、求乐”为主要目标。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村级文化建设应当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通过创新健全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农村文化公共设施的运行管理体制。力求发挥其最大效用,积极满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将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激活并释放已有的文化活力。其次,巧妙将知识性教育与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改变以往文化活动单一的娱乐目的。最后,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成为其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鼓励并支持其兴办健康合法的文化产业,扩展农民群众自主经营的文化产业活动。

2.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建设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健康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在促进村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采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加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首先,加强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将服务农民的文化生活活动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实事来抓。同时,文化的发展还承担承受着存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当积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努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其次,各职能部门应当发挥其应有职责,协调村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各项顺利开展。积极联系群众,聆听真实的文化需求,秉承为群众服务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关心村级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第三,通过整合地区资源促进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合理当地人、物、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找准地区核心竞争优势,将其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最后,积极借助广泛的社会力量进行村级文化建设。本着文化事业大家办的宗旨,利用社会力量为村级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募集资金,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宣传、出让冠名权等形式,组织动员热衷于社会文化事业的企业家、个体业者,为村级文化建设出资出力。

3.积极培养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

通过文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保证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创新。村级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要积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了解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村级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十分重要,实现人才与现实工作的匹配才能有助于村级文化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和高效地展开。为吸引优秀人才,可利用公开招聘等方式为村级文化建设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乡镇文化机构。深入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其次,强化政策导向,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营造有利于基层文化工作者安心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宽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人才匮乏、素质偏低的突出问题,吸引广大年青干部下基层、干实事,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帮助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可以通过吸引志愿者的形式,帮助村级文化建设。

4.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

第8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9篇: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是与城市文化对应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文化就是培养新型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当前,我国农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于7年,中小学毕业的比例高达85%以上,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不仅要发展城乡的经济,还要更多的发展城乡的文化。发展农村文化能够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农民的内在凝聚力,仅仅依靠基层政府很难发展农村文化,要用文化的力量和文化活动来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还有很多问题,一部分农村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一直用经济的发展来衡量农村干部的成绩,所以,一些农村干部忽视了文化的建设,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就做好了领导。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落后,很多农村都没有图书馆,文化活动的设施少的可怜。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不完善。农民需要文化娱乐生活,但是农村的建设却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文化市场的管理也不好。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一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农民文化意识

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把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提到各级部门的重要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拨款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要多方融资,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企业来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要做好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的规划工作,确保文化设施能够被有效合理的应用。要加强管理,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抓好文化下乡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把健康的文化带到农村当中, 并且要有专业人员来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引导。还充分挖掘农民的潜能,通过培训让乡土文化展现出来,鼓励农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抵制低俗的文化,发扬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要打击赌博的行为,严惩那些组织赌博的人。

二、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对农村的文化队伍进行整顿,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的文化工作,可以通过公开是招聘方式来吸收高素质的人员来扩充农村文化队伍;还要对现有的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确保人尽其才。要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让农村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保护农村文化遗产,文化工作者要带头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来培养文化遗产的传人,确保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要发挥农民的创造作用,农村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想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要通过政府来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农民自己也要办文化活动。农民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具有世界性,农村的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的民族文化主要就体现在农村当中,因为农村是民族特性的文化源泉,农村有自己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就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愿意就是忽视了农民的创造性,把农民看成了简单的劳动者,造成了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冷漠。

三、逐步建立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平台,市场是文化交换的场所,如果没有文化市场,文化就不能够流动起来,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很落后,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协调。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途径,如果不能市场化就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所以要把发展农村市场文化作为战略重点。要完善文化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文化管理组织者和农民等。农民是文化市场的主体,按照市场的要求,农村在农村文化市场当中有独立的人格,能够自主参加文化的交换活动。政府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农村文化市场当中扮演好监督者和参与者。文化管理者主要是进行文化市场的管理,文化组织者是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提供农村文化的服务,文化组织者使用文化资源,要回报到社会中去。民间文化的组织人员要是农村文化发展的资源。要把民间的资源结合起来比如民间图书馆、民间剧团、民间博物馆,以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要建立一套国家支持体系,引导文化专业户组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新时期下的农村内生型文化。

要抓住文化管理体质,为农村文化生产力开辟一个发展空间,文化管理部门的改革要能够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需要,所以,文化管理部门要能够保持行政的独立,放置行政与市场联系起来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从而遏制文化产业进入农村的发展道路。

四、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的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法律法规不适合农村文化的发展,不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活动,所以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规,是农村文化市场能够健康发展下去的条件。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净化农村文化市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支持新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工作,要遏制农村不良文化的蔓延,不仅要靠政府部门的努力,还要在法律上为农村文化活动提供发展的环境,吸引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私营文化集团是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要对有突出贡献的私营文化集团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竹青.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突破限制农业现代化的“瓶颈颈”[J].高等农业教育, 2003,(01)

[2] 李映强,石大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广泛关注农村的职业与成人教育[J]南方农村, 2006,(06)

[3] 李洪君,张小莉.“新农村”视野中的农村教育及其政策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