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

第1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 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6-02

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能够使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还能够使检验科质量管理、技术、能力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是建立现代化医疗发展的重要组成,所以加强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医疗事业的逐渐重视,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以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医学实验室是由最新、最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高技术水平的检验医师组成,紧紧依靠人类智慧结晶的高科技,加强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符合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因此医学实验室管理中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检验质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障医疗实验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例如:严格检验时间和程序,并且应该对标本采取、送检以及收取等等实行量化管理,对于相关的检验仪器进行定时维护和保养,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应该采用有效方式进行及时处理,必须要进行严格记录等等;另外,还应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地组织专业人员进修学习,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其为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贡献其聪明才智,提升医学实验室管理水平,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2 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

想要解决实验室管理标准化问题,主要就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了解,管理标准化是制度化管理的最高形式,可以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是由最先进、最现代化仪器组成的实验室、高水平的检验医师队伍和比较统一的操作规程等组成,通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能够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达到统一、简化、协调以及最优化。统一是相对来说的,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建立全国统一的绝对规范是有一定困难的,根据地域特点分区域的进行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比较统一的操作规程还是可行的,并且能够达到很好的管理效果。

3 加强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如果要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得到有效提升,首先就需要加强对于医学实验室在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中作用的认识,其在医疗行业的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学实验在很大的程度上简化了临床决断的程序,明确了临床诊断,是成为临床医师不可缺少的第一手的资料,在现代医学管理理论中,以前称为医院的辅助科室的医学实验室也逐渐被称为临床诊断科室;此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临床实验的创收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应该正确地认识医学实验室在医院综合经营中的地位以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医疗以及临床护理一样是具有同等重要的部门,只有转变观念,这样才能够切实地加强医学实验室的管理。

3.2 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医学实验室主要还是沿袭旧制度,主要还是针对一些传统项目进行常规分析,很少涉及到当前能够代表医学实验室高、新、尖端技术发展趋势的领域,这不利于医疗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会导致不良现象的发生,所以应该对于现有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并且保障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统一管理,将相对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的管理,选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进行管理。管理者要对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在对于项目的设置、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应工作人员的管理上面都应该起到督促的作用,合理地进行项目的编排,保障医学实验室团队的优势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以此来提升医学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工作的效能。

3.3 推行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操作 医学实验室主要的对象是临床标本,标本的本身是没有个体差异的,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因此推行标准化的操作是具有可行性的。主要应该从实验标本的采集、运送、接受、处理以及分析等环节,建立科学的流程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相应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校准及技术更新。相关的管理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比和研究,对于相应的旧的标准进行提升,保障其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相应的标准应该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提升,这样才能够保障医学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

3.4 加强实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督管理 医学实验室得到相关的实验结果,并不代表着相关实验任务的完成,因为实验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于自己所检验的报告负责,对于具有可疑的结果进行复查,只有这样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实验室和临床科室的风险共担意识,使医学实验工作人员真正地融入为患者服务的医疗过程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临床试验过程中的监督,能够保障相关试验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其在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总 结

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的管理是医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预防、治疗、科研等活动当中基础性的工作,并且能够保障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科研工作能够顺利有效进行,此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水平,促使医院整体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曦晖,方玲,周琼仙.医学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5(08):154-158.

[2] 崔鲂,张莉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医学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0,14(12):314-317.

第2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被控制以后,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上了议事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在我国处在较落后的状态〔1〕,尽早建立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体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发展和完善。为了对我国实验室安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建设过程

11 国际发展概况 早在1886年就有科霍发表过霍乱病的实验室感染报告,那是全世界第1次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报告。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认为生物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在1983年发表了第1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又颁发了第2版,1997年出版了《卫生保健实验室安全》,2004年WHO正式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2〕。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保障、重组DNA技术的控制、实验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急救等内容。

12 国内发展概况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发生以前,我国虽然有几部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6),卫生部《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1991)、《血站管理办法》(1998),但均未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菌(毒)种方面,卫生部《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1985)、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条例》(1986),内容仅涉及菌种的质量安全,未提及生物安全和危害性控制。SARS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明确提出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菌(毒)种保藏的要求,为今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卫生部也了《传染性SARS型肺炎人体样品采集、保藏、运输和使用规范》(卫发电〔2003〕39号文)提出了在菌(毒)种管理技术规范方面的要求《传染性SARS型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2003.4.29)专门就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要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之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2003.8.1;WS2332002)行业标准,在管理职责、人员要求、设施设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评估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与存在问题

21 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框架 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尽快建立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部委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都了重要的法律法规,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4.6.1)、建设部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2004.9.1)国家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004.10.1)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务院在11月12日颁发了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版)也在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上述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相继出台,对我国传染病防治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条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特设的国家级专门法律,表明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决心。为贯彻落实《条例》,卫生部下发了45号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5.12.28)、《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6.1.10)和第50号令《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农业部颁发了52号令《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2005.5.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下达了第32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2006.5.1),与上述GB194892004和GB503462004一起,作为《条例》的配套文件,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框架。

22 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制订了部分法律法规,但从内容、结构和实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1) 硬件方面:GB194892004和GB503462004对各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BSL3实验室建设上,尚未到考虑病原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差异很大,需要不同的防护设计和配置;单向气流组织缺乏动态稳定性指标和监控要求;实验室围护结构的强度、抗震性、消防等能力的技术参数还不明确〔3〕;实验室气密性的检测方式、高效过滤器泄漏检测的生物指标还未建立〔4,5〕,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制作工艺也缺乏要求;对设施选址的环保要求不够明确;对实验室中给排水、送排风等技术观点也存在严重分歧〔6,7〕。在BSL2实验室方面,当实验室房间数较多时,没有就整体实验室的布局、流程提出指导性意见;生物安全相关产品(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器械、消毒剂)的生产技术、安装调试、过滤器更换、验收检测等技术标准还在探索阶段。(2) 软件方面:尚需要逐步形成一套全国统一的、系统的、标准的、具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文件体系,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要求、操作技能和设施、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涵盖感染性样本接触、调查、采集、包装、运输、储存、交接等所有环节。目前对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器械、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还缺乏基础研究数据。特别是高致病性样本的运输,铁路部门还未批准,民航部门仍有许多机场和航空公司未得到授权。运输非呼吸道传播的病原标本或疑似高致病性样本,尚无明显证据表明危险性时,目前的法规要求太高且缺乏灵活性,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基层单位执行困难的局面。对于菌(毒)种的管理,在流通的审批、储藏设施和设备的条件和内部管理程序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3) 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订管理体系文件,形成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宣传、贯彻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作好相关培训;强化实验室检测和管理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按标准建设BSL2和BSL3实验室并实施有效管理。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目前,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以上实验室)的建设、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方面初步形成了规范管理的框架,但BSL2实验室的管理还未出台相关的管理文件。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的定义,目前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几乎全部要求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而现有的BSL2实验室标准配置和管理要求还在讨论阶段,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展望

31 管理职责 随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从管理层面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牵头单位,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在规划、论证、建设和环保方面各尽其责,卫生部、农业部、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在各自领域的相关实验活动中分别把关。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必须获得国家认可,与人体相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通过卫生部批准、与动物相关的实验活动必须通过农业部批准。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BSL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

32 管理程序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现已制定完成《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AC30/2005),要求申请认可的BSL-3实验室必须在认可前期完成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要求的工作(《条例》实施前建造完成的实验室除外),申请材料经认可委审核后组织预评审(如果需要)、现场评审、整改措施的现场复核及评定委员会评定,然后作出是否认可的决定,再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监督评审和复评审。卫生部和其他部委再根据相关领域病原的危害性等级、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管理和技术水平决定能否批准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室活动。政策、规则、准则基本都有了,评审员队伍也已经建立,通过对全国少数几个BSL3实验室的试点现场评审,合格评定体系(认可体系)基本形成〔8〕。

33 管理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已经实施,我国的生物安全专家库也已建立,通过评审或研究活动,对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条款进行广泛讨论,逐步形成共识、缩小分歧,有利于行业管理的健康发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呼唤配套产业的介入,中介服务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逐渐合法化,但在为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供服务方面尚在起步。特别是在BSL3实验室的建设和审批过程中,由于没有适当的、合法的服务部门,许多实验室在立项、图纸设计、招标、建设、验收以及申报和评审程序上,对管理要求不甚了解,许多实验室高额投入却没有得到及时回报或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4 结语

经过2年多的努力,许多单位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组织,建设了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已有8个单位的BSL3实验室获得了国家认可,其中3个单位的BSL3实验室获得卫生部资格认定。全国范围内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活动的上岗证培训,菌(毒)种运输的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初步形成了对意外发生的应急能力。科技部也在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网络管理体系,今后可以通过网络实施行政检查、远程维护、学术交流、远程培训等活动,提高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水平必定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试论生物危害与生物安全[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125-128.

〔2〕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M].3版.陆兵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赵肖兵.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中一些条文的探讨[J].医药工程设计,2005,26(5):12-15.

〔4〕 马宗虎,南国良,张小京.BSL3实验室内生物安全柜的检测结果及其分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6,7(1):28-30.

〔5〕 冯树根.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高效过滤器检漏方法探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25(1):91-93.

〔6〕 孙秀兰,南国良,张小京,等.生和安全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设计探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6):86-88.

〔7〕 许钟麟,张益昭,张彦国,等.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送、回风口上下位置问题的探讨[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5,4:15-20.

第3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环境检测实验室 标准物质 控制 管理

【分类号】:X832

一、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提上了日程。近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就是环境污染严重的证明,并且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专家提议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这就引发了对生活环境的质量的激烈讨论。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指标直接决定了环境取样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而实验室标准物质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对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们影响着结果的精度和质量。我们应当建立一系列措施,对实验室的标准物质进行受控管理。对标准物质进行控制与管理是保证实验能做出准确数据结果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的意义

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是一种或多种均匀的特性值物质,是实验室校验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所必须使用物质。对实验室进行环境检测其实就是对这些标准物质进行定量测量。保证其存在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影响到实验室的实验精度。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对其进行控制与管理,使实验室的标准物质做到真正的“标准”。实验室标准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成分溶液,还有一类是多成分溶液。单成分溶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酒精溶液、甲醛溶液等,多成分溶液如石蕊试剂等标准溶液。这些标准物质自身有一定的规律,会随着外界环境和使用操作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但是,如果外界环境使其保存不当,或者使用操作失误会影响到其本身属性,使其不能作为标准物质了。为了避免继续使用这已经“变质”的物质,我们应建立一套严格的控制管理体系。对其实验室标准物质进行定期测试,保证实验室的实验精度。

三、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

3.1 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相关制度和文件的建立

首先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文件档案。这是实验室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变得可续而有序,才能形成一种惯例,真正做到定期检查、定期排除实验不利条件。建立质量管理相关制度,首先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行为规范。指导实验室人员工作实践,避免因不合理的行为带来严重后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保障实验顺利有序的进行。对于实验室平常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在以后做实验时要告诫相关人员加强注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不当行为。总之,尽我们一切努力,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保证工作质量。

3.2 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验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组织保障就是要求我们成立专门机构,监测和督查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工作,尤其是标准物质的保管与使用情况,保障其正常运行不懈怠。实验室的工作庞乱繁杂,没有固定的模式,实验室的相关人员也没有明确的分工等等。这一系列原因,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质量。成立组织机构,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对症下药。统筹管理实验室的人员、实验耗材以及标准物质,进行合理分工,保障实验室进度的情况下提高实验精度。并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责任心。因为有了明确分工,针对每一问题都有相关的负责人员。一旦出现了问题,并不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在另一方面提高了整个团队的责任意识,更加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使得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提高。

3. 3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的技术保障

受控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技术保障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必要条件,包括实验人员的素质、实验能力、仪器条件、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以及实验环境等等。无论在哪里,技术都是一个团队的关键。要提高技术,可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其进行培训和强化训练,并借助考核方式督促其不断提升自己。还可以通过评比的方式,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实验室的态度不断朝着积极努力的方向发展。

3.4 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配制与上机测试

在实验室测量时,免不了需要配制各种标准溶液,这是我们从事某项研究的基本技能。标准物质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管理控制。参照相关实验要求,我们需要完成标准物质的称取,完成高精度测量工作。然后对称取的物质进行配制,为以后的精确测量奠定基础。接着进行上机测试,验证我们之前所配置的标准溶液是否达到实验室的基本要求,这是标准物质配制的关键一步。只有上机测试合格了,标准溶液才能投入正常使用,否则,只能是废液。

3.5标准物质购买、验收和保存

标准物质的购买可由业务部分根据需要提出购买申请,经批准后予以购买。对所购买的标准物质,应当进行必要的验收。当标准物质证书或仿单上有存放要求 (如避光、低温等) 时,应按指定的要求保留。研究新方法或进行方法验证时,必需包含有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明验的内容。标准物质应有专门的存放地点,予以明确标识,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标准物质一旦超过有效期必需立刻清理,并予以适当标识,不得继承使用。

3.6注重标准物质存放期间核查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基本建立了实验室的对标准物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部分是对该管理体系的维护和保障。标准物质核查包括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自身的纯度,检查它是否被环境和人为因素污染,确保其质量可靠、使用稳定。目前,许多实验室都使用大量的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检测质量控制。此外,还要保证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营造一个清爽卫生的实验环境,对于我们进行实验标定的准确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标准物质是检测实验室用于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实现量值传递的重要工具。标准物质的量值经过权威方法测量,或由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协同定值,具有很高的量值准确度。目前,很多实验室都使用大量的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检测质量控制。如何对标准物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物质的作用,成为许多检测实验室面临的课题。本文从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要求出发,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经验,对如何做好标准物质的管理进行探讨。作为影响环境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环境检测机构及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体系。根据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需求,确定目的与内容。并通过岗位职责、权限的分解落实,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保障实验室检测质量,为指导环境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五、参考文献

[1] 孙宝利,仝乘风,黄金丽,董一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7,15(5):45-47,

[2] 何小军.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J].广东建材 .2008,(10):103-105.

[3] ISO/IEC17025B1999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001.5

第4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实验室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7-01

一、概述

环境监测实验室涉及到数学、物理、生物以及化学等多个领域,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各种化学原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等。环境监测必须要准确地反映出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这就要求环境监测的实验数据具有精密性、准确性、代表性和完整性。同时,环境监测实验室要长期处于高压、高温、带有辐射、易燃易爆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科研工作,从而其日常的防护与管理是不可忽视的,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日常的环境监测实验室防护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开展各项工作, 控制好实验室中的剧毒药品、化学危险品、电源、化学气体等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可以推动环境监测工作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实验室是进行监测工作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功能是否完善,能否具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自90年代以来,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的质量管理。而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建立是我国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体现。只有保证实验室监测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具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保证监测的精确、有效。

2、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实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措施,有利于实验室检测水平的提高。实验室能够通过对不同的实验室间采取不同的质量管理措施,进而对不同的实验室间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使实验室能够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3、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有助于实验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环境监测实验室通过了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环境监测办公室,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精湛的实验分析能力,还要明白具体分析监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了解各种标准及规范对现代监测工作的要求,在此压力下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组织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岗位学习和培训,组织相关的技能比赛,及时发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作出调整,从而使实验室发展能顺应时代潮流。

三、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有各种化学试剂,极易发生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际的管理中就要加强开展安全防护工作。第一,做好实验室的防腐蚀工作。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会用到大量的酸碱溶液、强氧化剂等,一旦与人体接触便会引发化学反应,给人体带来伤害。所以,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做好防腐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合理布置好化学试剂,进行分开摆放,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加强实验室的防爆管理工作。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会用到很多像乙烯、乙醇等易燃易爆的物品,如果防护举措不当,这些物品就会带来安全问题。做好防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如:将实际进行分开摆放,对实验室进行通风处理,定期对实验室的情况进行观察等,这些 都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监测质量管理的重点。第一,与相同方法实验室对比,监测人员在实验间所得到的均值要与相同方法组实验室所产生的均值进行比对,在对比的过程中还要分析该实验室的仪器和操作方法是否准确,对均值已经出现显著偏离相同方法组所得到的均值,应该反过来检查实验室选定的标准物质、仪器设备或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环节。第二,与所有实验室对比,对比分析本实验室的实验数据与多数实验室之间的数据,当所选用特定方法的实验室数据相对较少时,可以将本室数据与所有实验室的均值和标准差比较,这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3、正确使用标准溶液和标准样品

标准溶液是实验室进行分析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监测结果是否能实现可比性和准确性。基于这一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就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认真的做好标准物质的保管和使用工作。对于监测部门来说,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形来定,将标准物质分为密码样和明码样两种。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标准物质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4、科学管理标准物质和仪器

一方面,实验室要实现科学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管理的规程,做好标准物质和一起设备的统一管理工作。标准物质尤其是有机物质,因具有种类多,数量少,不易管理的特点,监测站的管理人员就要做好人员的分配工作,由专人管理标准物质的发放和使用。目前,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对标准物质实行有效的管理,查看标准物质是否存在失效和数量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有效管理仪器设备也是实现实验室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完善仪器管理的相关制度,也要加强仪器管理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责任心,双管齐下才能确保仪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5、加强对用电安全的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用电安全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管理,保证实验室的用电容量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内,以防出现用电超载的现象。在实验室的内部用电中,要防止在同一个插座上接入过多的电器,坚决杜绝实验室工作人员私自安装电器设备,乱接电线,防止出现用电安全问题。另外,为了保证安全应配备一个漏电开关,对漏电隐患进行预防,从多角度来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对实验室的各种用电问题进行维修时,要确保电源处于断开状态,以防对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带来威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实验室是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场所,实验室质量管理影响着环境监测结果。因此,为了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就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运作情况,制定出安全的防护管理体系,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误差,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志斌《试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J],《科技信息》2012(12).

第5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ISO/IEC17025;实验室;标准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6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14

一、引言

高职高专实验室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对于学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标志化体现。化学类课程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室具有化学试剂品种多、液体试剂多、玻璃器皿多的特点;且有易燃烧、易爆炸、易腐蚀、易变质及易制的特性,因此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不当,不仅会造成实验用品的取用不便、变质报废和实验失败,甚至会引发污染环境、燃烧爆炸及中毒伤亡等事故。

二、ISO/IEC17025简介及国内外应用

ISO/IEC17025标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CASCO(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制定的实验室管理标准,该标准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管理要求,二是技术要求。管理要求主要涵盖了组织、质量架构、文件和合同的评审、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内部审核等;技术要求包含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检测方法确认、抽样、物品(样品)的处置、结果质量保证、结果报告等。凡通过ISO/IEC17025标准认可的由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均具备法律效应,出具的报告在全球44个国家及58个组织都是被认可的。自ISO/IEC17025标准以来,全球已有3.5万多家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按照该标准通过了认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符合该标准规定要求已成为实验室必须具备的条件。

2000年11月2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IAC)大会上,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I)与其他实验室认可机构签署了IIAC相互承认协议(IIAC-MRA),该协议由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亚太地区等36个国家和地区实验室认可机构共同签署。协议签署后,经过CNAI认可的实验室具备了按有关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和(或)校正服务的技术能力。可参与国际间实验室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促进工业、技术、商贸的发展。截至2015年11月30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累计认可实验室6997家,其中检测实验室5873家、校准实验室810家、医学实验室197家、生物安全实验室64家、标准物质生产者12家、能力验证提供者41家。

我国各高等院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纷纷加人了实验室认可的队伍。如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仪器检测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爆炸材料检测实验室、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实验室等二十几个高校实验室都已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

三、高校实验室管理引入ISO/IEC17025的实践和效果

2010年,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引入了ISO/IEC17025标准进行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管理模式在保证和持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验证理论、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维护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并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1.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室内部的管理水平,促进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化学实验室引入ISO/IEC17025标准,推出了一系列完整而全面的教学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以及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实验室管理有规可依,依规进行管理,有利于对教师及实验工作人员提出标准化要求,改变了原先管理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化。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细心指导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监督,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标准进行操作。

2.促进实验员及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ISO/IEC17025标准强调了全员参与的管理原则,对特定工作人员,需具备相应的资格、培训、经验及充分的知识。还规定实验室应制订有关实验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还规定,应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及相互关系。

根据标准要求,实验室制定了实验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权限,规定了各岗位人员必需的学历、技能、资格和经验。制订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攻读更高的学位、进修深造,安排岗位人员到国家示范性院校、相关企业进行短期的培训或参观学习,组织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等。促进教师及实验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职业素养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队伍,同时为建设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师资保障。

3.提高设备完好率,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标准进行管理,对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的编制、选型、论证、审批和申购计划的实施、验收、入库、使用、维修、报废等有严格的规定并按规执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由专人保管,定点存放、定期保养维护。列入固定资产的仪器设备,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统一进行分类、编号。设备使用前由管理人员检查完好,实验指导教师调试好后方可投入教学使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操作规程使用,实验教学人员深入实验课,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采用正确方法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少设备异常现象的发生。通过依据标准管理,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完好率,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依据标准进行实验室管理,实现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国际认可实验室管理的零距离对接。学校开设“实验室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与运作”等课程。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当成培训员工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实验中从采样、制样、样品处理、检测到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全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均在标准化管理模式下进行操作。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并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之中,模拟员工的要求进行工作,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熟悉实验室环境并逐步具备管理实验室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在化学实验室引入ISO/IEC17025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实验室内部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了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特种产品;性能检测;质量监督;实验室;认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51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

0 引 言

当前服务于公共安全中的特种产品质量检测监督机构不单单负责特种产品的质量把关工作,还涉及质量检测领域的委托检验证明工作。拥有良好的质量检测水平是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的前提,质量检测水平主要体现在检测机构拥有的相关质量检测技术,换言之,需要拥有相关质量检测的授权或委托。因此,特种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应当符合相关资质的管理要求,才能正常开展相关业务,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可靠的检测检验服务。

同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当前警用防护装备和装甲材料等特种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的弊端依然十分明显,主要包含以下若干方面。

(1)面向特种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全面,无法完全覆盖质量检测涉及的各个领域和角度,存在法律漏洞。

(2)质量检测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且管理相对混乱,具体职责划分不明显,不利于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3)个别企业安全意识不强,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

(4)特种产品管理工作投入少。

(5)质量检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防弹器材需求日益增长,警用、军用防护装备和装甲材料等特种产品和研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检测领域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特种产品检测的需求,测试试验中心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室认可部署工作。

实验室认可的定义是国家相关认可机构对某个实验室可以开展特定类型检测/校准工作所赋予的正式授权和肯定,但其不具备强制性,获得实验室认可的机构或者部门可以获得国际上有业务关系国家的正式授权,在质量检测方面得到其他国家或者国家监督机构的认可,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1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概述与部署

实验室是完成检测或校准工作的场所,是国家权威机构和审批部门对某个机构或部门开展特定类型检测/校准工作所赋予的正式授权和肯定。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提升特定机构实验室的质量检测水平,降低质量检测不准确性和风险性,合理地权衡实验室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增强社会对实验室的肯定和信任,构建法律、政府和市场的良性质量监督环境。

1.1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基本原则

CNAS规定实验室认可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①自愿申请原则。申请方需要服从和遵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章程》和《实验室认可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才可以申请CNAS认可。②非歧视原则。CNAS机构不得对所有申请CNAS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歧视或者以地域、规模、经济状况为借口的片面歧视。CNAS受理国内外任何具备条件的实验室的认可申请工作。③专家评审原则。CNAS通过雇佣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评审员对提交申请的实验室进行公平、客观的评定,出具评审报告。④国家认可原则。CNAS的认可代表了国家对实验室某项检测技术的认可,在国内具备国家认可的权威认证。

1.2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准备工作阶段

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实验室认可操作申请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对认可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状况进行预估,通过查询资料或者对完成实验室认可的机构进行调研,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为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实验室现状的调研。主要包括人员、设备、管理现状的调研工作,以及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目标规定了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前提和宗旨,简言之,就是“公平性”和“准确性”。准确性是对质量检测功能的职责要求和检验的目的所在,也是实验室认可的意义。“公平性”要求对检测产品的质量一视同仁。“公平性”和“准确性”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做出了严格要求。

1.3 编写实验室认可体系文件阶段

当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工作后,进入编写实验室认可体系文件阶段,本阶段涵盖了质量检测要求的具体规定,根据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中要求的15个管理要素以及10个技术要求,对质量认证评估的具体要求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规范,并且作为实际执行的理论依据、评审的判断依据。

本阶段涵盖质量手册的制定和编写程序文件两部分。具体由以下若干方面组成:①编写相关执行程序进度及划分表;②规范相关文件的编写要求和格式;③相关程序文件的编写、评价及审核;④制定操作流程及各类质量相关表单。

1.4 贯彻认证质量体系的实施阶段

认证体系文件的制定和编写仅仅对质量体系进行了功能性描述和质量体系运行的规范性要求,对质量体系文件的观察实施可以确保实验室认知体系正常运行和持续、适用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1)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各自职责以及所需的知识、技能深刻理解掌握。

(2)在实验室认可体系初期对可能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维护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防止错误重复发生,使认证体系良好运行。

(3)内部质量审核工作的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是维护认证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也是认证体系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实验室认可对检测机构的意义

2.1 实验室认可对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

(1)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通过构建质量检测运行管理办法,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防止因为不规范操作造成的数据偏差,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度。

(2)规范检测标准和方法。在检测方法上,规范使用了国家标准,保证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

(3)实验设备和技术的实时改造、更新。特种产品质量监督机构除了对检测检验新标准进行修订和培训外,还需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仪器的改造和实验设备标定,保证了质量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4)保障了检测结果质量。通过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检定排查,对易产生误差的仪器进行调整完善,制订并严格执行仪器维护计划,确保了实验仪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对检测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实验室认可对其管理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故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出了描述和划分,进而改善了实验室环境。

通过平时监督、定期内审和管理评审,建立预防机制和对客户的回访机制,提高了检验者满意度,实现了管理体系的全面运行和不断改进。

2.2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实验室认可工作可以提高社会对特种产品质量监督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既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特种产品的要求,又符合法律规定,打压了质量较差产品的生存空间,在国际上也得到相关国家的承认。通过实验室认可出具的相关质量检测报告,可以保证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稳定的商业回报,构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公共安全方面,也可以减少因为劣质产品而引起的财产损失。因此,实验室认可工作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 结 语

特种产品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防弹器材需求日益增长,警用、军用防护装备和装甲材料等特种产品和研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检测领域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特种产品检测的需求,测试试验中心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室认可部署工作。实验室认可工作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编写实验室认可体系文件阶段、贯彻认证质量体系的实施阶段。实验室认可对质量监督机构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而且可以提升特种产品的质量检测水平。所以,实验室认可工作对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与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2]祝卫国,王炳新.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资质管理的建议[J].中国技术监督,2014(6).

[3]鄢国强,牛兴荣,张斌.检测实验室与实验室认可[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1).

[4]李华昌.实验室认可基础、评审方法与发展趋势[J].分析试验室,2005(12).

第7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13种管理体系和其一体化的必要性

1.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吸纳了ISO/IEC17025的主要精髓,兼顾我国特殊国情于2006年推出,作为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基础依据。以ISO/IEC17025标准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已运行十多年,体系相对完善和成熟。

1.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98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标准。实践证明,该标准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7年开始修订,最新版本是GB19498—2008。

1.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生效,为落实《食品安全法》,卫生部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志着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正式建立。

1.4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如果实验室多种管理体系各自单独运行,从文件编制、人员培训、设备设施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看,资源和管理成本重复浪费,运行的压力是沉重的。建立融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的各个机构和岗位理清总的方针和目标;有利于各标准在组织各个方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实施;有利于理清各标准之间的接口,实现各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此外,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是取得相关资质的基础。如何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与2种质量管理体系兼容起来,是部分基层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23种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与独特性

2.1相同之处

2.1.1均以“戴明循环“为运行模式通过对3个标准的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PDCA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循环的运行模式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的原理,可以使一体化体系发挥最大的效能。

2.1.2均以“人、机、料、法、环”为控制方法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均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控制。人: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确保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评价和签署检验报告的人员能力,要求持证上岗。机:设备设施需要检定/校准,需要定期核查和维护。料:实验材料需要进货验收,控制质量,污染废弃物需安全处置。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进行检测评价、控制质量和安全。环:实验室环境设施不仅要满足检测质量,更要满足安全要求。

2.1.3均以“持续改进”为共同理念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都需要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都要求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并要求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实施监督。由此可见,三者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这样不难将其融合在一起运行。

2.2不同之处

2.2.1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实验室设施及设备的具体要求。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对人员聘用、专业培训、职称占比、从事年限等做了具体要求,强调检验人员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并作出承诺。设施和环境的特殊要求是配置食品检验专用的冷藏冷冻设备。此外,明确要求制定食品检验回避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预案等制度程序,相关文献已做梳理汇总[5]。

2.2.2实验活动过程中的侧重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实验如何安全的进行。而实验室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管理体系,关注的是实验过程中实验活动质量如何得到更好的控制。

2.2.3实验所牵涉的安全问题和法律责任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因本身存在高风险,实验材料具有高致病性,因此,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危险材料的运输以及消防安全等着重进行强调,并要求制定应急措施,若发生实验事故及时报告。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负责制,机构和检验人员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3体系融合3个标准的描述或比较已有文献报道。食品准则是依据评审准则编制而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殊要求,两者均属于质量管理范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侧重的是安全管理。从条款要素上看,评审准则涵盖19个要素,其中11个管理要素、8个技术要素;食品准则将特殊要求归纳为5个管理要素和4个技术要素;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素分布包括风险评估及控制5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5个、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9个、实验室设施和设备5个、管理要素23个。3个标准存在相同或相关条款,如都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并在法律地位、组织、人员、培训、记录档案、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叠的内容。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除上述相同或相关条款外,还有如文件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预防纠正措施及改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相似条款。鉴于三者的不同,在融合过程中要有所兼顾,坚持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的原则。在编制体系文件时,首先应充分进行过程识别,以评审准则为主线,把食品准则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融入其中,即合并基本相同的文件,单独编制反映各标准核心和重要特点的体系文件。

3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过程中的体会

3.1塑造组织文化推进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和约束实验室所有活动以及检测行为提供了统一标准,本单位在编制整合体系文件后,通过宣贯学习、知识竞赛和内审、管理评审、质量监督等手段强抓文件的落实和检查。与此同时,发挥组织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来推进整合体系有效运行。通过培育优秀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和核心精神理念,引导职工建立一致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弥补了标准整合的不足。

3.2加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是对整合型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保障。本单位于2013年建立了LIMIS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测流程、文件管理、仪器管理、试剂耗材管理等各个模块中明确一体化文件的要求,如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单独建立HIV检测模块。疏通各管理领域信息通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速、准确、检索方便的特点,提升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4结论

第8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室,在一般初中学校,都已经是单独建室的。化学实验室是初中化学教学,学生开展课外活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实验室疏于管理,其实验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如何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到位?需要一定的思考,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期求方家教正。

一、实验室管理当应制度健全

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相关的实验,其实验的有效乃至高效,不仅仅就是学生实验行为的科学,还应当取决于实验仪器和相关药物的有效。如果实验仪器出了问题,或者实验药品失效甚至就是严重的不对号,那实验不仅仅就是没有效果,还极有可能会酿造出极为严重的实验事故。初中化学的实验可不可出现这样的情形?其回答是不可能完全否定的。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不能完全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验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从相关层面说,是管情出着问题,是管情出了问题。实验室的管情出问题,大都是管理制度先出问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管理者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那管理也就显得多出疏漏,出现着疏漏,则完全可能会是纰漏百出。所以,作为实验室,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制度。现在一般的学校实验室都张贴着管理制度,但比较细致地进行思考,能够符合具体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并不很多,有些制度就是那样的大一统,而且就是那样的比较模糊。所以,验室的管理制度应当是符合具体学校的,也应当就是清晰明了的。从一般学校看,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应当涵盖这样的内容,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存放制度,实验用品的请购制度,实验仪器的用后归还制度等。如相关的实验仪器,实验以后需要进行相关的清洗,这清洗就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又如相关的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了一定的故障,需要及时报损,则就要比较及时地进行报损,就要受报损条款的约束。

二、实验室管理当应措施到位

在一般的学校,甚至就是比较多的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往往多是制度是制度,实际性的管理有多少就是违背相关制度的。如仪器被损坏,而仪器的损坏有都是人为的,但实验过后,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又如好多的仪器都是一些比较贵重的,有些仪器就完全可能是家用物品,不少教师就是那样比较轻易地将仪器据为己有。实验室的仪器就是这样比较人为地损坏和散失。应当说,实验室的仪器不是那样的完备,那实验也就不可能去比较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有些实验也就不可去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室的管理,不仅仅就是制度的字面落实,也还应当保证措施的实施到位。在这里有些学校的措施就显得比较到位,这些学校分别从多个层面上落实具体的措施。应当说,对相关措施落实的到位,其管理者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实验指导老师是眼睛靠着鼻子的熟人,或者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挚交朋友,丢不开情面。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行的。从相关角度去说,实验室管理措施的真正落实,需要从管理人员去抓起。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教育,需要建立起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奖惩。与其经济进行挂钩,凡管理不到位者,管理中导致仪器人为损失者都要强制其进行赔偿。如果实验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真正意义上肩负起管理的职责,那实验室的管理才算得上真实意义到位。因为,管理者真正尝到管理不到位的酸甜苦辣咸,他就会去一视同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进行管理,他就会在平时的管理中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者去讲清道理,而不去卖人情。

三、实验室管理当应行为规范

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至关重要,是人们所妇孺皆知的。实验室的管理到位可以促进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也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对管理不仅仅就是需要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也同样需要行为规范。也许人们会这样去说,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不就是简单的进进出出、拿拿接接,无所谓规范不规范的。果真就是怎样的无所谓?不然!有管理者曾说过这样的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出不简单,就是扫地也要扫出个精细来。从比较具体的管理层面讲,如果实验室的管理也管理得十分精细最起码能够管出这样的效果来,其一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实验,其二延长实验仪器的使用寿命,其三减少实验中的麻烦。实验管理的行为规范,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颗赤日炎炎的心肠,真正将管理视为一种责任,也有着能够超越自我的实际价值。实验管理的行为规范,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准。仪器的存放当是严格有序的,如需要将相关仪器分开存放,不同规格和类别的仪器当应分开存放;备用仪器和常用仪器也应当分开存放。实验管理的行为规范,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虔诚,经常去做这样的思考:仪器虽然不会说话,但也需要人们对其尊重。有管理人员经常就是这样,似乎将仪器和药物作为活菩萨予以遵奉。比较经常地对仪器进行检查,比较经常地对仪器进行清洗和清理,比较经常地对实验药品进行观察,发现变化将及时进行调换或者更新。说来也许比较夸张,但事实则必须这样。我们的管理细则一点,实验室所能够发挥的效果则完全可能大一点。

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笔者所做的思考也许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泛泛而谈,不具实质的指导意义。窃仍以为,能够这样去做,而且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做得踏踏实实,其心情也应当就是那样的坦荡。但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要求会越来越高,作为管理者必须努力而为之。

【参考文献】

[1]付平.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经验点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03期

第9篇:实验室管理相关标准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测实验室;人员;质量监督

1引言

“人”是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第一要素,人员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食品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如何确保人员能力持续符合要求,是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员培训、人员考核和质量监督等都是人员能力保证和提升的重要方式。质量监督是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开展质量监督活动可确保人员能力持续符合要求,有利于发现检测技术人员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对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食品检测实验室检测过程复杂,专业水平要求高,涉及食品科学、化学、生物、毒理、放射性等不同学科、专业及领域,有些检测是常量检测,有些是微量甚至痕量检测,对人员能力要求更严格,质量监督的作用更加重要。本文结合食品检测实验室实际,阐述了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监督活动存在的问题,对检测实验室的充分监督的实施方法进行讨论,针对实验室的充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认可准则、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等都对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监督做了规定。由于大部分条款为总体规定与要求,没有明确的监督细则与执行文件,质量监督方式不统一,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活动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2.1监督员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食品检测实验室监督员通常由检测技术人员兼任,因其岗位特殊性可能无暇顾及质量监督工作,无法保证有效监督。有些食品检测实验室场所较多,监督员数量不能覆盖所有场所。另外,受专业背景限制,部分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某些专业、领域没有合适的监督员,存在监督员在专业领域覆盖不全的问题。2.2监督对象问题。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2]明确了监督的对象是“人员”,日常监督中部分实验室将监督对象描述为与“人”相关的设备、设施、记录、报告等,没有将监督对象定位为“人”。对象定位错误一方面偏离了监督方向,无法发现人员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无法到位,影响了质量监督效果。2.3监督记录问题。有的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记录表仅有“日期”和“不符合事项”两项内容,监督内容描述不清楚或不全面。这样的质量监督记录表可操作性不强,对不符合项描述不清,除记录人外,无法获知清晰明确的不符合事实,也容易造成后续整改时无据可查,遗漏不符合项的整改或错误地组织开展整改活动。2.4监督频次问题。实验室认可准则及资质认定文件没有规定质量监督的频次,实验室应根据检测任务自行确定。部分食品实验室监督频次过低,有的一年一次甚至频率更低,监督频次过低不利于监督员发现实验室人员能力存在的不足,无法确保人员能力是否持续符合要求。2.5监督时机问题。监督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把握好监督时机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升工作质量。部分食品检测实验室监督仅重视了日常工作的监督,没有对客户投诉、检测结果处于临界值附近、检测方法发生偏离等特殊情况进行监督,监督时机把握不准确。2.6监督的纠正落实问题。部分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仅仅发现不符合事项,填写质量监督记录,按计划完成监督任务,对不符合项未进行纠正,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未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特别是当涉及重大不符合事件时,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监督员未按要求提出整改建议,并进行不符合项的跟踪和验证[3]。

3食品检测实验室如何实现“充分监督”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监督活动存在的监督员能力不足、监督对象不准确、监督活动记录不全面、监督频次低、监督时机把握不准、监督纠正落实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监督活动的效果,无法确保食品检测实验室人员能力是否胜任工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风险。食品检测实验室应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求,做到“充分监督”。食品检测实验室应明确监督员职责、找准监督对象、把握监督时机和频次、采用合适的监督方式、全面记录监督过程、对监督活动进行有效性评价,并对监督结果进行应用,发挥质量监督活动的作用。3.1质量监督的目的。质量监督是为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对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活动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并对其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以保证食品检测实验室具有所从事检测工作规定要求的能力,使检测活动按规定与要求进行。“规定”包括法律法规、标准、客户、合同、法定管理机构、认证认可机构和实验室管理的要求等。食品检测实验室监督的目的是通过实施监督解决检测过程控制中的有关弊端,寻求改进机会,确保食品检测实验室人员具有从事检测工作的能力满足规定要求[4]。3.2质量监督的文件依据。实验室认可准则、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等都对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监督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如实验室认可准则的4.1.5g条款、4.15.1条款、5.2.1条款、5.2.3条款等对实验室监督对象、监督报告等做了总体要求[5];CNAS-CL52:2014《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5]中4.1.5g条款、5.2.3条款、5.9.1a)条款、5.9.1b)条款等对监督模式、监督方式、监督有效性评价、监督的应用等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及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4.2.5、4.2.7条款等对质量监督的对象、质量监督记录做了总体规定与要求[6];《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对实验室质量监督的实施做了总体规定与要求[7,8]。3.3监督员要求。首先监督员数量应足够,监督员应覆盖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所有领域、专业、地点等,一般来说,监督员数量与食品检测实验室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数量的比例应为1:5~1:10。监督员的能力应符合认可准则要求,应熟悉检测方法、技术、目的、流程、结果评价方式等,通常由较高技术职务的人员监督较低技术职务的人员,至少应由同一技术等级的人员担当监督。监督员应由最高管理者任命并授权[9],应赋予其足够的监督权利: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当场予以制止和纠正,责令被监督人员改正;发现有问题的报告可以扣发;若出现不符合工作,对采取的纠正、纠正措施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整改建议等;还应保证监督员有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的渠道[10]。3.4监督的对象。实验室认可准则及资质认定相关管理文件中提到了监督是对人员能力的监督,监督的对象应为人员能力。食品检测实验室应重点监督在培人员、转岗人员、离岗较长时间后的返岗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等。人员能力包括初始能力和持续能力,初始能力是指食品检测实验室新进人员在培训期间或培训后首次从事检测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或是指转岗人员首次从事新岗位检测及相关工作的能力;持续能力是指当食品检测实验室测量设备发生变化时,或检测方法发生变化时,或检测样品特征、结构、原理发生变化时,或食品检测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或顾客要求、法定管理机构要求、认可/考核机构要求等与检测校准有关的资源、要求发生变化时时,实验室内长期从事该项检测、校准工作的人员适应各种变化并能做出正确判断、正确实施相关活动的能力。3.5监督的内容。食品检测实验室监督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熟悉情况、合同评审能力、岗位资格及授权情况、设备管理及维护能力、标准物质及药品管理能力、样品管理能力、标准方法选择能力、环境设施管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不确定度评定能力、出具报告的情况等。这些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法律法规熟悉情况,应监督检测人员是否熟悉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1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12]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食品检测及实验室管理的规定情况,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执行;(2)合同评审能力应监督合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选取的标准是否正确,资源配置情况,检测时限情况,经费核算情况;(3)岗位资格及授权应监督岗位资格考核情况,是否获得了实验室的岗位授权,是否参加岗位持续能力培训;(4)设备管理能力应监督设备操作、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和维护保养情况;(5)标准物质及药品试剂管理能力应监督标准物质期间核查、配制、梯度稀释、标识、验收、安全使用等;(6)样品管理能力应监督样品制备、样品标识、样品运输、样品保存、样品处理等能力;(7)标准方法选择能力应监督根据样品选择标准的能力、方法选择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有效,方法是否涵盖样品种类,方法的检出限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是否熟悉并正确执行作业指导书;(8)环境设施管理能力应监督是否环境设施要求,是否能正确设置环境条件,是否能正确监控环境条件;(9)数据处理能力应监督数据是否正确,处理过程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正确,修约是否正确,是否进行了复核;(10)不确定度处理能力应监督是否熟悉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不确定度影响分量是否全面、是否重复,计算是否正确,修约规范情况;(11)报告出具情况应监督报告结果与原始记录相符情况,报告结论是否正确,描述是否清晰、客观、合理,意见和解释是否正确。3.6监督的方式。质量监督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监督可以采用固定时间,也可采用灵活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监督。人员监督涉及监督的全过程,可采用现场观察、模拟实验、留样再测、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外部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既可采用单一方式,也可以两种方式或多种方式共同使用。3.7监督的时机。监督一般包括常规监督和特殊监督,常规监督指按照监督计划的监督,包括新人员、新设备使用、采用新方法等时的监督,特殊监督指检测结果处于限量值附近时的监督、客户投诉时的监督、标准方法发生偏离时的监督、首次分包时的监督、流动或现场检测监督时[13]。质量监督员应把握好监督时机,既要做好日常的常规监督,还应注意特殊监督时机,确保监督的有效性。3.8监督的实施。食品检测实验室应制定年度监督计划,按照监督计划实施监督,并依据情况变化对监督计划进行调整。监督计划应包括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结果不满意时拟采取的措施、完成情况等。监督员应对监督过程进行记录,监督记录内容包括监督时间、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监督过程描述、监督结果、发现的问题描述等。对需要采取现场纠正的,应要求被监督人员实施现场纠正,并对纠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做好记录;对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必须出具不符合报告,相关部门督促相关人员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监督员应对纠正措施情况实施跟踪,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纠正措施有效,关闭不符合;纠正措施无效则重新分析原因,再采取纠正措施,直到关闭不符合。3.9监督的评价。食品检测实验室应对质量监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监督的策划、计划、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价时可以考虑:监督策划及计划是否全面;监督实施过程是否规范;监督记录是否描述清晰、完整;监督的问题是否得到整改,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并跟踪验证;监督发现的问题下次审核或监督时是否还有类似问题;质量监督是否确保了人员能力的保证和提升,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结果、人员比对提高对等结果满意度是否比以前有所提高。3.10监督的报告食品检测实验室应定期编写年度质量监督报告,质量监督报告的内容应概述本年度监督工作实际完成情况,包括监督时间、监督的人员数量、监督类型、监督时机等;总结监督工作成效,如人员能力的提高、食品检测实验室数据和结果质量的提高等;总结质量监督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措施的有效性;对下一年度质量监督工作提出建议,如人员培训计划的侧重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重点对象等。质量监督报告应作为输入提交年度管理评审[14]。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