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特点
1.从研究内容看,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
儿童,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用眼光看待世界,质疑世界的本原问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并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将学生的研究问题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保证研究课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当今社会、当地政府的发展与目标紧密结合,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纷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领域,课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选项。
2.从研究形式看,体现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成果是由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问、文献资料检索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获取数据材料,并检验假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建立在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上生成的知识与技能,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突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从学生研究过程看,关注并享受活动过程
作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在三维目标中,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实践与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带着问题进入研究的现场,通过师生、同伴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活动,掌握并验证固有知识与技能,实践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从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看,学生详细记录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过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4.从成果看教师的指导功能,关注课题确立和成果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活动的参与者、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功能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确立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现有成果看,教师指导功能主要集中于课题确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导,而对于过程性的指导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导显得不足。
二、从研究性学习成果逆推教学指导实践
1.课题确立指导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调查、访谈等关键词,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是学生有意回避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探索行为,还是教学指导功能发挥得不完善,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一样,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行为应当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行为。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方法的指导与研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中小学生研究性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学习内容既可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也可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需要教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2.过程方法指导弱化
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同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虽然同属活动,两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差异。只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才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是活动的简单总结,而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没有在活动中注重问题意识,活动还是活动,无法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层面。缺少学生生活经验支撑,没有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没有对搜集的资料概括与提炼,活动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并不是完成一项任务的简单布置,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3.学习成果指导美化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的美化,掩盖不住指导欠缺的两个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指导过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儿童具有儿童特有的语言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研究性学习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规范,但规范并不是约束儿童表达的手铐脚镣。如果让儿童带着脚镣跳舞,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童心童眼看世界,童真童趣话世界,应该是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过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被传播,被学习,被借鉴。引用固然是捷径,但过度的引用将会形成连锁的反应,且不论学术道德问题,至少会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师能做的、应做的是,指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研究的整个过程,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三是娱乐化倾向。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娱乐能力。研究过程中的些许娱乐行为会被理解为率真,倘若以娱乐的心态表达研究成果,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严肃性丧失。科学的要义在于求真。严谨的中小学生研究,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资料来自研究现场,没有必要盛装出席。
另一极端是指导缺乏,直观表现为研究成果中资料的堆积。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缺乏必要的分类整理与归纳,犹如杂物库。教师的指导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指导到成果的整理,贯穿始终。在成果整理阶段,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或提出建议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价值,并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决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即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及心理成长的忠实记录,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适度,即指导时间要适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指导的深度要适度。
三、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1.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才能遵循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又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弥补学科课程之缺憾,是学科课程的深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社会和谐。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合作、探究型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开放性的评价等特点。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研究性学习既不同于知识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也不属于简单意义的活动课程,更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在问题研究中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学生只有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理由,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体验,在现实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领域,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实证,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主题生活化,才会焕发课程的生命力;指导全程化,才能延续课程的生命力;成果扩大化,才能展示课程的魅力。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在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为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信息,更多的是获得研究的方法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研究性学习指导:丰富研究的生态
社会生活是我们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的,但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变得机械化。个人的经验和其他非系统材料的来源必然引导着探索进入微观层次。后现代主义彻底地解构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崇尚多元化思维,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过程中,把指导和监控有机结合,从内容、方法、成果表达加以丰富,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层次性不足,重复、雷同的研究较多,特别是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固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来丰富。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话,那么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无疑更贴切于中学生。三个方面内容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也导向中小学生的分层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观照儿童生活,还原儿童的生活世界。
丰富研究的方法。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想象方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做比较、分析,体验感悟,意在培养科学意识。中学生则可以实验探究、实践反思,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随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经历而扩展、改善。也需要指导教师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以使研究结论接近事实本身。不同研究主题应有其合理的选项,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需要不断地修正,允许多种方法并存,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思考、重探究、重实践的培训方式已经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广为教师所接受,并且成为弥补传统的接收性学习的全新的学习方法。文章着重阐述了作者在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实施培训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过程。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石化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知其然”就行了。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绝大部分是凭借高技能人才的灵感,几乎用的都是试错法,他们的很多方法通常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成果,原因是缺乏理论的支撑。很多高技能人才希望对创新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期指导自己今后的创新工作。
因此,针对现代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特点开展的创新能力培训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计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近几年我处一直承办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在这类培训班上我们主要运用的是研究性学习这种培训方式。
一、 研究性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
1、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员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相关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经验并解决生产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它不仅要求学员理解掌握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同时激励学员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员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进行探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研究性学习更看重的是学员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研究性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
在人类教育实践中,先后出现过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程序是教师通过全面系统的传授将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员,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学员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学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方式往往更注重学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是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亲身体验和实践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知识运用的乐趣,自主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情境激发对问题的敏感性,注重自然的、未经过加工的丰富的生活情境信息的刺激。它需要学员用过去的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的知识解释新知识的过程,是基于经验探寻意义的过程。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强调学习的协作性,伴随着不同观点之间的意义协商。研究性学习过程会营造一个团体学习的环境,学员们包括教师彼此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思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很显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弥补了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
高技能人才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可以在他们的研究探索工作中加以利用的知识。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只能指导学员在固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让学员通过参加研究性探讨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创新意识;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同时,会借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科学研究,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沟通协作、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带领学员营造一个团体学习的氛围,分析企业技术工作中的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中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正在被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取代。
二、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的培训,需要打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培训模式,重新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培训方案,搭建教师与学员研究探索问题的平台,发挥学员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员自主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独立分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我们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贯穿于培训过程始终,取得了初步成效。
1、布置学前作业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要使学员充分享受研究性学习,首先得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布置学前作业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在培训前项目组就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结合岗位生产实际,针对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的要求,提出生产操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水平拟定初步的解决该项难题的工作实施方案。这一方式成为培训的有力抓手,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会始终围绕自己带来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2、创新理论和工具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要让学员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解决自己带来的生产操作中的问题,前沿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工具成为了基础。研究性学习会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他们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思考生产操作中的难题,然而探讨问题活动中也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创新理论和工具,才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少走弯路,开阔视野,突破思维的定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培训过程中项目组推出了TRIZ理论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创新理论和六顶思考帽这一不同于思维模式的创新工具。学员跟随教师学习这些前沿的理论知识,把自己带来的问题用掌握的工具加以分析,研究,同时与理论老师交流,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3、小组学习的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要让学员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寻求解决生产问题的思路,小组学习的方式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项目组将来自中国石化上中下游各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大致按相关专业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就是打破学员原有的专业局限,小组内的学员经过思想的碰撞,灵感的启发,在更大的视野下思考问题,有助于学员开启不同的思维模式,创造性的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同时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中是行之有效的,并且成果丰富,学员带着未解决的问题来,带着建设性的思路到生产实践中尝试,一个个难题得以解决,一项项专利得以产生,个人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4、成果展示和专家点评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培训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长期效果的追踪周期比较长,而短期效果则比较容易评价。在培训最终项目组安排了学员成果展示和专家点评环节,这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早在培训开始项目组就给全班布置了小组任务,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个生产操作难题,经过几天系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创新教师交流难点得到启发,小组内充分的探讨,思想碰撞,突破固有的专业限制,开创性的形成一个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思路,最终在全班展示并得到专家的点评和指导。当然在操作过程中项目组在各小组选定成功展示问题后就会先期与专家交流,专家在点评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专业领域和创新领域,才能对选定的成果展示问题做一个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经过实践培训过程中高技能人才都会积极参与,选出成果展示问题,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个人的风采。
结束语
一个开放性的培训离不开培训方式的创新。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本身需要培训方式的创新。我校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按照学习小组化、教学模块化、内容实用化、方法多样化的培训思路,积极推进基于探究和研究的研究性培训方式,形成了灵活多样、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模式,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灌输性向探索性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余光莉陈小玉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并立项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探讨高中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遵从学习者认识规律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种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通过援引、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去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性学习以哲学为基础,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原理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规律。因而,人的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创造过程,是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观察、体验和感悟,然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从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达无不依赖于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使自我得到发展。其次,研究性学习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卢梭说:“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卢梭的主张与研究性学习从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和项目,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杜威也从经验与过程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从而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出了“经验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研究性学习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发现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还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从而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之课程目标惊人的相似。上述理论为我们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些小课题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活动类作业,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全面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以培养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为课程总目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贯彻因人设计,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3. 问题性原则。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教科书、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并且围绕课题去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习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的原则。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科学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地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5. 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性学习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作业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去实践、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与实践体验以及学习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和创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们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精神、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目标;以年度为单位,综合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主题作业;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主题,每年向全校师生提供100多项课题供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同时还根据社会和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充实课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作业表现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我们紧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创新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作业:
1. 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业。人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专访、观察和查阅文献等。这类作业包括活动方案设计、电子或手抄报、展板和课件等。
2. 实践操作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可视性的物品或载体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实地操作等。
3. 情景设计型作业。情景设计型作业,就是通过创设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表演等。
4. 生活体验型作业。生活体验型作业,就是记录自我成长过程和对事物认知过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成长记录、演讲、日记、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具有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等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设计与指导方式方法,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特点,总结提炼出下列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载体,《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下转71页)(上接33页)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发现的前提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培养民主氛围和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和调动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强化方案设计。我们认为,任何有创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学习者学前精心设计的方案。因此,我们在研究性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严把三个重要关口:一是指导与选题阶段,综合考虑学生内在和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与能力等。二是实施阶段,强化学习型组织形式建设,积极推行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班级相结合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让研究过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总结阶段,强化成果意识,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 激活学习主体。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是基于学生自我兴趣,自主选题学习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包括指导教师;自我决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但不排除教师的必要指导。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背景
历史地看,“研究性学习”可以溯源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应时代的召唤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逐步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推广。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和确立研究的专题和项目,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开设是教育对时展和挑战的一个有力的应答。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政治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对这些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些研究性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调查问卷,得出研究成果;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论,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来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在课堂上探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有利于政治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政治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要求开放性的教学,要求真正把学生作文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政治教学对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善于从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恰当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
3.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有利于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提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依据高中政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政治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例如,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对商品概念的研究学习。
首先,政治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为共同开展研究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可以预设为理解商品概念而必须提出的一些问题:(1)空气、阳光、泉水是不是商品?(2)农民生产的蔬菜、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老百姓把自身生产的部分粮食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作为地租的粮食是不是商品?(3)汶川地震,全国各地捐献给灾区的衣物、饮用水、方便面是不是商品?(4)玩具厂生产的玩具,被摆放在超市里面出售时是不是商品?后来这批玩具被检测出不合格,被超市下架,这个时候玩具还是不是商品?(5)教师节期间,学生送给老师自制的玩具贺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祝贺,这个贺卡是不商品?
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主动去开展探究、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上述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另一些同学来回答或判断,验证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开展与高中政治教学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
开展研究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就是就某一个或几个月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学生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专题研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撰写报告――成果评价与展示。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既可以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课题确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规划设计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结题时间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积累资料;学会真实地记录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效果等;研究报告可以采用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教师对于学生的研究报告,应及时的给予认可和鼓励。成果展示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它还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大撞击、资源大交换的机会。
3.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时政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在时政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学习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重大时政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参政意识和议政能力。教师不仅要在学生搜集、整理时政信息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而且要在学生运用正确的政治观点评论国内外重大时政中起指导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是根据我国政府对重大国际事件的原则立场,对国内外重大时政进行评述。
参考文献:
\[1\]何鸿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浅谈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课堂学习 整合
一、引言
世界各国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纷纷加强改革基础教育,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也应该被纳入到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中。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注重以下目标:(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踏实,能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最终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2)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自主性。学生可以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并依据这种学习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自身探索、创新的欲望。(3)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的获得要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学生应学会整理与归纳通过不同渠道得来的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4)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为人际沟通与合作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使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发展。(5)研究性学习应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经过引导和鼓励,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供设计方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搜集、分析资料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6)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几点建议
1.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初中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阶段,面临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等问题,只要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单一被动等问题得到解决,采用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无疑就是必要的。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为了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必须取各种学习方法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基础,提高素养。
2.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水平。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参与者。任何改革都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已经形成观念和行为的教学定势。如今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才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必须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研究。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对自身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更高要求。另外,现阶段学校和教师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新颖性,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的教师认识会有一定的模糊或偏差,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到心中无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给学生上几堂课,讲讲课外知识,即原来活动课的翻版;(2)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搞科研,很神秘,高不可攀,按现今的教师水平难以承担;(3)对研究性学习心中无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为此,研究性学习要得以正确地实施,需要广大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改进,不断给自己注入新鲜的内容,以达到长远的发展与进步;(2)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教育,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3)要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疏忽教师的指导,甚至放弃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合理的研究之路,学生的活动往往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为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能,采用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探究。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提出了几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在初中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教师观念的改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进行既要有课程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支持,又要有学生自身的努力,更要有教师恰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海波.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叶纪林.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2).
[3]吴亚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研究性学习概念与发展历史
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或者像科学家为进行某一项科学发明或发现而去作试验尝试,以争取创造发明或发现获得成功的心态,进行学习探究的教学结构形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有两种类型:“问题解决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任务驱动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尝试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当前高校的研究性学习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标志是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学习”。从中世纪欧洲产生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按时展的不同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萌芽期)。此阶段开始以讲会式(中国古代书院)和辩论(中世纪大学)为主。古代讨论式教学经长期发展,18世纪中期欧洲大学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与研究方法――研讨小组(Seminar),向学生传授一些被认为有用的不成体系的实务知识;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与培养少量人才。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晚期的初步形成期)。1810年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标志,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措施,主张对研讨小组(Seminar)进行改造并发展成为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从此,大学生研究性教学得以正式产生。同时,研讨小组(Seminar)被介绍到美国,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转向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研究逐渐在大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培养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它与本科教育有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结合”,研究性学习出现了第一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问题学习是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第四阶段(20世纪40-90年代末的第二次转向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发明与成果利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研究开始远离教学,历史上大学研究性学习出现第二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项目学习、发现学习等成为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继续存在的“小科学”研究中出现了课外实践研究这种新的研究途径。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的第三次转向期)。在知识经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向高校提出把本科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国都纷纷做了回应,美国提出重振本科教学,“基于研究的学习”;德国则在本科教育中普遍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日本提出“综合学习”等;我国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年)以颁布文件的方式强调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从此,“研究性学习”成为全体大学生从事学习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学习方式,这是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基于研究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学习等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实验教学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创新性实验项目,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倡导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增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又将教学与实验相辅相成,实现了研究与创新的齐头并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并不能一味的通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来达到目的,而应将科研引入实验,因为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理念,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两类:“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定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归纳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这一活动过程强调实用性,着重解决问题;强调过程性,而不一味看重结果。“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一般译作项目学习、专题导向学习、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我国习惯称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法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于1995年在初二年级开始实验,最初称为“多样化途径”。现在,“研究性学习”在法国已经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预备班统一开设,形成了相互衔接的课程系列,并且它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美国对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其中劳伦期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开设“自主研究”的课程;1985年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被美国舆论界称为最雄心勃勃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1995年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的纲领性文献,标准中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要通过探究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该“计划”和“标准”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的痕迹比较明显。亚洲国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予以特别重视。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都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0年9月颁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在中国大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实践探索较早、积累经验比较丰富的是上海市。在全国提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强调研究性学习不仅应作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且应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七个省的高中一年级进行试点,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其中的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实际
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培养“理性的人”“民主社会的公民”“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所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个体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人们当今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基础教育21世纪颁布实施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计划,不管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都结合了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高等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性学习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总模式。
笔者认为,从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研究性学习相对来说是“舶来品”,我国学校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必须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背景,结合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首先,应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规划和实施。从深层次上解决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思维定势,做好课堂内、校内、课堂外、校外学习的整体设计。其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师作为组织者,在多边互动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错误倾向,我们必须摆脱“唯科学主义”的狭隘视阈,还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实现课程的应有价值。最后,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实际上,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国外教育中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非常推崇,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我们要从小学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从制度和机制上逐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相互衔接,不出现断层。当然,我国学校教育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严启英.高校研究性学习的“新”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2]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4]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 培养目标 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3]王涛.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66-67.
一、“浅探究”:无关核心与探索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选题泛泛而谈;或是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或是轻过程,重结果,没有深入课题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往往大而不当,无法做深入的探究
笔者近年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发现:类似《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林则徐的一生》《苏轼研究》《孟子思想》……这些大的选题比比皆是。也许它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选题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大了,以高中生的学力和精力,都是难以较深入地探究的,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就难免蜻蜓点水了。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常常重结果,轻过程
近年,笔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答辩时发现:说东坡词风的,却不熟悉东坡的词作;说《围城》的,却没有读过作品;说张爱玲的,也没有读过她的代表作……会后与学生交流,他们大多坦言:结题论文大部分是从网络上照搬别人的结论,往往是为了“交差”,提前一两天“复制”“粘贴”的,有的只为了应付,甚至自己的结题论文写的是什么,都没有细看。可见,这样的探究,是速成,是没有过程的,更谈不上体验。
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实施,常流于形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常常会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的方式来进行。但笔者发现,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没有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做出调查与走访的计划,并予以实施,而是简单地以到实地拍照来代替调查与访问,从而使探究流于形式。例如:学生选题《建立鼓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档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选题,但遗憾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鼓山摩崖石刻的内容,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而是简单地到鼓山几处摩崖石刻风景点拍拍照,以体现“XX到此一游”,这样的探究,怎一个“浅”字了得?
二、过程体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1 ]是国家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目标之一。“研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达到发明、创新的标准,也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学者。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了亲身体验,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就达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重参与、重体验的课程。学校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大多采用“集中指导”与“分组活动”的模式来进行。有限的几次集中指导,大多是:期初的选题,期中的中期汇报,期末的结题汇报。又由于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以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的不同:空间上,它不局限于课堂;时间上,不局限于一节课的45分钟。因此,教师往往弱化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建议者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导致学生在这一课程实践中也轻过程,重结果。另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学习已“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2 ],所以教师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部分探究欲望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常常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而只是在学期末要上交学习成果时,通过网络或是其他渠道,简单摘抄一些文章片断,凑成一份所谓的“成果”应付了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研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有的甚至连探究的对象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因此,这种浅探究,并没有实现国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3 ]的终极目标。
三、出路:回归过程管理,追求探究的有效性
1.教师指导,贯穿探究全过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要贯穿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首先,在问题情境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选题方面充当引路人。包括:介绍研究价值,拟订研究方向,划定研究范围等。试想:如果教师在选题时能从生情与学情出发,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学生还能做《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等这类大而无当的选题研究吗?其次,在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应该做为组织者、合作者,参与到探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拟定调查报告、制定走访计划,建议并督促学生写好研究日志,整理好研究性学习“资料包”,注重过程的积累。这样,学生的调查研究还能仅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而过吗?最后,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充当一位合格的建议者,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认真的审阅,反复推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中,教师要当一位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而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
2.选题指导,从熟悉到陌生的牵引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践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选题很难。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向迷茫,没有思路与头绪。为此,在课程实施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关注已学知识,从已有语文知识储备开始,抛出课外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明确选题方向。例如:高中学生都很熟悉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对林则徐有一定了解。于是,我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与福州有什么联系呢?你是如何理解林则徐的诗作中的爱国精神?你对他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认识有多少?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寻研究的方向,从而定下研究课题。有的学生定下了《林则徐在福州》的选题,有的选择了《我所认识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有学生竟然发现了林则徐的诗作常被题写在福州风景名胜点,于是有了《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样,由熟悉的语文知识储备发端,把学生引向探究的更深处,既打开了学生的探究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此外,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寻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例如:鼓山是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鼓山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你了解的有多少呢?榕树是福州的市树,榕树精神与福州精神有哪些联系呢?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思考探究,定下了不少研究课题,较为优秀的有:《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鼓山摩崖石刻手绘档案》《从福州榕树崇拜看福州精神》……从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究,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5 ],又提高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还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探究过程,尝试探究小组社团化管理
与传统语文课相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如何才能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呢?近年来,笔者尝试研究性学习小组社团化管理,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文社,是学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文社活动结合,以学校的读书节、科艺节、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为契机,尝试通过社团管理的模式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几年,笔者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组成我校“鼓韵”文社成员,带领他们探访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变迁,从而做好调查访问、资料收集。这种社团化管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且加强了过程管理,提高了探究活动的质量,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成果答辩会,完善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结论的深度与精确,更注重过程的体验与真实。笔者从几年的课程实践中发现:成果答辩会,是当前中学生较受欢迎的一种成果展示方式。因此,我每年会举办“我探究,我快乐”为主题的成果答辩会。在答辩中,评委不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通过答辩,了解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例如:针对《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一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分享一个福州某个公园楹联与林则徐的故事。对《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这个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展示历次考察鼓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日志,了解其探究过程。因此在答辩中,我没有囿于结论的正确与否,做出“终结性评定”,而是结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来做出一个科学的评定。也许他们没有得到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也没有写出逻辑严密的论文,但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他们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这就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成果,这也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总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获得“科学家”般的探究体验,得到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其今后的科学探究,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育部的这个文件虽然针对基础教育,但文件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完全相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形式。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注重应用、发展技能为其主要目标取向。高级语言、数据库的运用,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操作等实践性的课程,占课程的主体内容。而“在做中学”又是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基本途径。而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选择与学生专业内容、生活实际相关联,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课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了知识,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与就书本内容泛泛学习、脱离实际地完成既定的实验相比,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意义。
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分支很多,内容庞杂。如果只按规定课时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博而不精;如果想深入学习,那又会受到课时的严重制约。研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外进行,同时,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有效缓解课时有限的矛盾,而且可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方向上深入研究,培养特长,从而形成“多能一专”的能力结构,使“因材施教”得到更好地落实。
第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经历一定的科研体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局限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环节中,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内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在承担着这种培养责任。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责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领域各大主要分支,如,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网络程序开发等。这些领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可以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专业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途径丰富,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
其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物质条件充分。目前各高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大多可与互联网相连,加之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持有量,以及社会有偿提供的机器数量,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硬件条件上不存在大的障碍。
第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对其他实践方式而言,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兴趣更加浓厚。虽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计算机的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但绝大多数人仍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自主开发一些成果,在运用和驾驭计算机方面体会成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这方面的平台,势必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目前,就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状况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各学科单独开设课程,这样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课程相对独立,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现更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在课外进行,而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会留出一定课时作为结题时间。欧美很多国家以及日、澳等国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都采用这种形式。另外一种是对原有教材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设置课题,将原有内容拓展或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目前我们国家中学阶段各科的研究性学习多采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基于这样的课程设置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看成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模式。
就目前的各方面条件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不适合采用第一种课程设置。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对计算机各领域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同时,应用性也较强,但都不够深入。这恰恰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课程设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更适合采用第二种课程设置形式。课题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中各知识模块的深入发掘或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如,在语言学习中,可以以“质数检验”为课题,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在数据库的学习中,可以以“班级成绩管理系统”为课题,进行数据库软件开发;在网页制作的学习中,可以以个人、班级和学生社团等网页的开发为课题等。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为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为以下步骤:
1.确定知识背景
选定某个知识模块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或应用此类知识,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明确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自由提出。但最好是通过师生合作,对课题的内涵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3.成立课题小组
采用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来成立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人数根据课题需要而定,过多和过少都不合适。
4.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本小组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既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同时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5.开展研究
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学生分工合作,教师要适时指导甚至要参与其中。教师的工作应侧重组织和引导,测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和示范,而不是对课题结果直接地帮助。
6.形成结论
课题小组将各自的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7.提交成果,交流总结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多媒体演示、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提交或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学习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1.评价目的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针对研究结果评价。
2.评价原则
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3.评价指标
要对课题、过程、方法和结论整体评价,突出过程评价。
4.评价标准
标准要灵活,不能一刀切。要突出个性化,对不同的课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个体的纵向比较,淡化整体的横向比较。
5.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