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监测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病虫害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培育及保护森林的难度,既给树木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又导致森林大面积死亡。近几年来,常用化学制剂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隐患,影响了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无公害防治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还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对保护我国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无公害防治的作用
无公害防治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其以林业培育技术为前提,以控制生物平衡为中心,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通过无公害防治,既可有效地防治林业病虫害,又能维持生态平衡。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本低、投入资金少;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实现长期防治病虫害,且不会伤害病虫害的天敌物。另外,通过开展无公害防治,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维持生态平衡,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不仅可以促进林业收入的提升,还可以提高林业作物的收入,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由此可见,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对我国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造成林业病虫害的原因
2.1 人工林逐渐增多,导致生态系统单一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提倡并开展人工林栽培工作,人工林逐渐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35%。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上升,也增加了林业病虫害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给林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工林的树种以单纯树种为主,造成生态系统单一,从而导致生态系统较弱。如果出现病虫害问题,造成大面积森林受到损害。
2.2 大面积砍伐天然树木,影响了整个林业生态系统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导致大面积的天然树木被砍伐,减少了天然树木的数量,破坏了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引发林业病虫害问题。
2.3 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从多个国家引进树木品种,引进树种的同时,也把危险性病虫引入国内。在没有天敌的条件下,给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导致病虫害肆意生长,迅速蔓延,增加了病虫害区域面积,造成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2.4 常用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增加害虫抗药性
以往防治林业病虫害多采用化学制剂。由于依赖化学制剂,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我国病虫害药物研发速度相对缓慢,增加了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难度,近期内如果无法解决病虫害问题,将造成大面积树木死亡。使用化学制剂治理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森林情况,选用不适宜的化学制剂或者私自加大制剂剂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加,还给林业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 无公害防治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林业病虫害问题的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林业系统,还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传统防治林业病虫害多以施用化学药剂为主,造成我国整个林业系统受到损害,失去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加剧病虫害问题的发生。由此可见,建立林业无公害防治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
为了实现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目标,要恢复原有的林业系统。开展林业工作过程中,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采取混交培育。为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可配置灌、乔、草等植物,促进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稳定力的提升,确保多种生物可以存活。育林过程中,要对育苗做消毒处理,在合适区域设置苗圃,禁止设置在低湿区域,防止出现苗枯病。通过建立完整的生态群落,为病虫害天敌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保护林业系统的目标。同时,做好封山育林工作,防止病虫害蔓延,及时除去部分病枝,做好修剪枝叶、施肥和除草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防止牲畜破坏林业系统,禁止私自砍伐林木,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3.2 使用天然生物,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过于依赖化学制剂,严重破坏了我国林业生态系统,致使病虫害肆意生长,所以,要对现阶段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改革。借鉴以往经验,使用天然生物,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使用微生物,防治林业病虫害。利用常见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通过其分泌物质抗生菌,消灭有害昆虫,实现无公害防治。其二,引入病虫害天敌,构建完整生态食物链。通过引入病虫害天敌,可抑制病虫害的肆意生长,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引入病虫害天敌,构建完整生态食物链,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复原始林业系统,从而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其三,引入益鸟,通过筑造鸟巢等方法,引入山雀、灰喜鹊及啄木鸟等,实现鸟类防治病虫害。其四,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对于生物农药使用而言,相关单位要加强农药的管理,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做好生物农药的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该药物的优点,避免破坏生态平衡,从而起到无公害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加强科技投入,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采用生物物理等多种措施,实现无公害防治,从而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
3.3 加大国外引入树种的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增多。我国也时常从国外引进树种,但在引入的树种中伴有病虫害,给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引入树种过程中,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树种进口的检疫检查工作,以检疫工作为重点,全方面检查树种,从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4 加强林业工作人员无公害防治意识
林业工作人员的意识,决定着无公害防治的效果,因此,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无公害防治意识。首先,林业人员要意识到,传统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无公害防治意识。其次,林业工作人员要关注无公害防治,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以便于实现无公害防治。
3.5 建立林业病虫害监测机制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林业工作人员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林业病虫害监测机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病虫害特点,做好监控工作,确保监测预报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㈣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二)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松材线虫、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树蛀干性害虫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尽快得以控制,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三)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害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四)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灾减灾贯彻到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规划和重大林业工程的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在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在林业检疫、苗木培育、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生产环节上都要认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林业生产中,抓好适地适树,运用本地树种和抗性强的树种,尽量减少单一林,营造混交林。在管护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管理,清理病虫木以减少损害的扩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林分整体对生物灾害的自控能力。
一、如何更好的推动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
1、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全面动态的掌握
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全面动态的掌握,这是实施植保技术的前提,只有准确的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病时间,才能够有效、正确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病虫监测点的建立和运行,可以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对每种病虫害的检测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最后,综合汇总每种病虫害的详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和总结,掌握全面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和发病时间,能够准确的进行警报预测,从而可以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2、全面提高植保技术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植保技术的应用,这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广泛告知农民朋友们植保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全面的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基本信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综合利用会议召开、电视讲座、发放传单以及短信的形式,及时的相关病虫害的发展动态以及信息,提高植保技术的技术性指导,真正的帮助农民群众进行得当的防治,提高其对植保技术的积极性,有效的控制、治疗各种病虫害。
3、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的建立,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
要想真正的推广使用植保技术,单纯的依靠病虫害监测点和大力宣传这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化植保技术防治队伍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农民群众成立自己的植保队伍,通过对这只队伍的全面培训和技术指导,让他们深入到田间、农田去更广泛的指导植保技术的应用。
4、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
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减少农产品中的毒物残留。为了更好的展开农药减量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广泛的推广使用新型的高效、低毒类的农药,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的开展多方面的防治工作,比如说,加大农业防治措施的开展,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在进行绿色植保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综合的利用多种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发挥植保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5、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
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一方面,对于综合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重点对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进行宣传。一方面,需要积极的使用和推广植保机械,全面的提升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施药水平。另外,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全面推动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二、关于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植保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来说,植保技术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究其原因,地方性政府的态度与支持力度不够,不重视植保技术的推广,经费的有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开展植保中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不能够深入、及时的进行工作的开展,致使现在农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
2、植保队伍整体水平比较低,不能够全面的进行宣传
对于植保技术来说,其宣传的都是新型的理念和技术,而现阶段的植保队伍的人员组成中,年龄普遍较大,因此,其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程度比较缓慢,自身所具备的技术和知识比较老化,又缺乏正规、全面、专业的培训体系,因此,对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植保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必须全面提升专业队伍的建设。
3、检测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和资金的落实,致使很多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处在初级的阶段,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缺乏标准化的病虫害观测场和完善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仅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缺少科学性和时效性。在这样的监测手段下,无法得出准确、全面的资料信息,不能够真正的促进植保技术的推广。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9-01
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林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该文就浙江省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更好地推动当地林业工作的发展。
1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1 人工林面积与病虫害同步增长
人工林生态结构单一,自身防御与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极易遭受病虫害侵袭[2]。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温州地区森林总面积为7 075.00 hm2,人工林面积为4 336.98 hm2,占61.3 %。在过去的30年内人工林面积增加了40%,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约40%。可见,二者大致为同步增长。病虫害的不断增加给当地的林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2 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
传统的林业经济主要依靠木材生产,因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的原始森林资源被人们肆意地砍伐、破坏。滥采滥伐影响到原有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林分结构等,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导致害虫天敌的大幅减少,为病虫害的生长与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3]。
1.3 营林方式不科学
在营林过程中人们过于看重林木的速生丰产,而极大忽略了营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林木管理方式不当,种植密度不合理,不抚育导致林间通风不畅,透光与透气性差,致使病虫害大幅度上升。
1.4 滥用化学农药,缺乏健全的防治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利用农药来治理森林病虫。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不少有益生物,并且害虫会逐步产生抗药性。因此,滥用农药制剂,极易破坏林业生态系统,使林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温州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比较滞后,缺乏创新,未跟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要求。另外,当地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未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由于经费限制,使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还不健全,有关基础建设滞后,工作设施与方式滞后,监测预报环节比较薄弱。
2 开展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意义
无公害防治是指在森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生物技术达到防治病虫害、保护环境、维持林间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森林生态系统的多重目的。通过构建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多重效益。同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也是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重要体现,大力倡导和谐、健康森林的理念[4-5]。通过这一举措,不但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而且不会伤害害虫的天敌,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森林抚育与管理
首先,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造林工作,挑选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抵抗能力强的品种栽植。林间生物应保证多样性,如配置乔、灌、草等植物,以提高林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抗能力。做好育苗消毒工作,应挑选适宜的场所作为苗圃,避开那些低湿的地方,避免引起苗枯病。此外,还需对苗圃实施轮流作业,防止引起病虫害,并及时进行翻土施肥。然后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及时除草、施肥、修枝剪叶,将部分病枝及时除去,避免虫害进一步蔓延。尽量降低人、畜对林间环境的破坏,并适当增加害虫天敌数量,以起到防控害虫的目的[6]。重点保护害虫天敌及现有的天然林,不准随意砍伐树木,禁止所有破坏林木生态系统的行为。
3.2 重点完善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首先必须把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摆在首位,形成一套健全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要针对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监测预报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真正实现早发现、早防治的目标。同时,要抓好对林木的检疫环节,避免各种危险性病虫传入当地。
3.3 提高森防科技含量,综合治理
为实现温州地区林业生态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林分质量,强化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我抵御能力,采用微生物、生物、生物农药等进行无公害防治。一是引进昆虫天敌,达到防控虫害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确保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是引进益鸟,通过鸟类防控病虫害,如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通常可利用造鸟巢等办法吸引益鸟前来,消灭病虫害。三是微生物防治。例如,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四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这是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同时,对于部分严重的病虫害,该方法的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使用农药防治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还会杀死有益生物。因此,如条件允许,应提倡采用无毒性、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此外,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并大力推广新技术,借助各种生物物理技术、光、电、温度、器械等方式实施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
总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求林业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方法,掌握病虫害发
生的具体原因及特征,切实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实现温州地区林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龚云华,黄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科技向导,2012(12):207.
[2] 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11):205-206.
[3] 张毅,孙兴全.上海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2(7):145-146.
[4] 韩卫东.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49-150.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应用
据统计,我国森林蓄积量年均递增2.25亿m3,但同时每年因病虫害减少的林木材积平均达0.17亿m3。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火灾”,实际上因其而造成的损失远超过了森林火灾,我国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的214倍,而且还以年均25%的速率递增。可见,林业病虫害已成为林业发展的大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 当前林业主要病虫害及其危害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而树木品种也有很大差别,病虫害种类、危害特点不尽相同,本文以广东地区一些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为例进行说明。
1.1 虫害
1.1.1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广东每年繁殖3~4代。幼虫以松针叶为食,常蚕食大片松林,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导致林木大量枯死,并且还招引其他害虫入侵,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害虫。
1.1.2 桉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幼虫行动时身体屈伸如拱桥,休息时身体伸出若树枝,较容易辨识。主要取食桉树叶,大量繁殖时桉树叶被吃光,对桉树危害很大。
1.1.3 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幼虫蛀害树干和主根,成虫咬食树枝和树叶。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危害苦楝树、柑桔等。
1.1.4 松突圆蚧属同翅目、盾蚧科,由国外传入,主要危害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等,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可造成松树枯死。
此外,竹蝗、木蠹蛾、地老虎、云南松毛虫、湿地松粉蚧、椰心叶甲、萧氏松茎象等害虫危害也很大。
1.2 病害
1.2.1 桉树青枯病,病原为青枯极毛杆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中,主要危害巨尾桉、尾叶桉等桉树树种。
1.2.2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松树寄生虫,它以天牛作为传播媒介。受到感染的松树会迅速死亡,而且治理难度较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
此外,叶斑病、叶枯病、根腐病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林业病害。
1.3 有害植物
1.3.1 薇甘菊为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繁殖很快,虽初期生长缓慢,但随苗龄增长生长极为迅速,由于攀附林木并导致林木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死亡,所以对林木生长危害很大。
1.3.2 桑寄生害为寄生小灌丛,主要危害阔叶乔木、灌木的生长。
2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与主要技术手段应用
2.1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是“防”与“治”的结合,故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兼顾短期见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控制策略,树立健康森林、森林保健的生态理念。
2.2 生态防治技术
以生态学观点,森林、病虫害与天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时,这个生态系统就能维持平衡,不会造成病虫孽生发展。为了达到生态防治效果,就应在营林方式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提高人工林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并应推广混交造林技术,以母树自然繁衍方式实现天然更新。培养优良抗病树种,选择健康、抗病虫害强的树苗造林。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减少人、蓄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森林植物检疫和预防预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最佳时机治理病虫害。
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调节有害病虫种群密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各种生物活体,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适宜营林方式,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而利于保护天敌的生物环境;通过生物技术选育抗虫品种;病虫害自毁技术,如雄性不育、遗传防治等;生物抗生素、生物毒素、激素等[3]。下面介绍几种生物防治方法。
松毛虫赤眼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马尾松毛虫、桉树尺蠖、地老虎等。在害虫产卵期放蜂,通过在害虫卵块内产卵寄生,使害虫卵无法孵化而死亡。每亩放蜂5~10万头可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繁殖。
管氏肿腿蜂可防治天牛类害虫,如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星天牛等。肿腿蜂为体外寄生蜂,通过取食、产卵于害虫体内而起到防治作用。要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应控制放蜂期和放蜂量,时间以10时~15时较好,放蜂量为20头/株或虫蜂比1:3~6为宜。
白僵菌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一般以4龄前为宜。如菌粉用30℃水浸泡2~3h,再稀释至1~5亿孢子/mL,喷至树冠上即可。防治马尾松毛虫每亩可用菌粉0.5kg。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2.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通过化学农药的生物活性来防治病虫害。农药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化学防治由于防效高、见效快,是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引发更严重的病虫害,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并遵循对症下药、适时施药、混合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农药使用应朝着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方向发展。施药形式主要有树干注射、喷雾、热烟雾等。其中树干注射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延长药效期,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手段。按容量分,喷雾技术分高、中、低、超低容量;按喷雾机具和动力分,喷雾技术分手动、机动、飞机和果园等方法。常规喷雾技术药剂浪费很大,药效难以充分发挥,所以静电喷雾技术、精确施药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2.5 物理防治技术
人工捕杀,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隔离法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由于物理防治技术无污染、效果直接又容易操作,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短期突击方式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病虫害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森林、天敌相生相克,只有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通过检疫、监测、预防和治理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才能使林业生产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59—01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我国植树造林国策成败的关键,更是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十分的积极作用。针对我国森防诸多因素,从发生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病虫害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简述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现状与特点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我国生态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下,经过林业部门全体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林业资源保护设施得到了大力加强,但是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一些十分紧迫、棘手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根据长期的观察,我国林业病虫害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不确定性
林业病虫害难以解决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不确定性。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发生前很难预测。我国幅员辽阔,暴发现象常有发生,林业部门很难做到检测的全覆盖。另外,导致我国林业病虫害的害虫种类有蝗虫、杨二尾小舟蛾、春尺蠖、去南松毛虫等许多品种,每一种病虫的防治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做到预防的全面性。鉴于以上两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就很难避免了。
2)地域广泛性
林业病虫害发生时,通常都不是局部的,一个县的病虫害影响面积就能达到十几万亩,又因为我国林业种植存在集中的特点,如果在林区内所种植的又是单一树种,那么病虫的传播速度将更加速度。由于多年来造林树种单一,北方气温逐渐升高,害虫越冬死亡率越来越低等因素,导致我国这些年发生病虫害的森林面积的逐年上升,目前林业病虫害的防止工作还受到资金、人力和技术的限制,使防治难度进一步扩大。
3)物种进化速度快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杀虫药物不断研制成功,使以前很多危害大、难防治的病害虫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也因此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埋下了隐患。所谓的隐患,就是指生物在不断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其适应力和抵抗力都会不断增强,抗药性越来越强,这将对林业病虫害防治产生致命的冲击。
2 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做好育苗工作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育苗工作开始,首先选好苗圃地,苗圃地应该选土质较好,较为松散肥沃,地势较高的地方。地势较低的地方容易发生苗木碎倒病、苗枯病等;提倡圃地休闲轮作,抑制病原物和害虫繁殖;第二是做好初期培育工作。在这个阶段做好除草、施肥等工作对减少虫卵,增强树木抗虫性会起到巨大的作用;第三还要经常整枝修剪,做到及时清理虫害枝叶,避免虫害蔓延,将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抓好树苗中后期的保护工作,做到及时加固和保护,避免受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而死亡,从而带来巨大损失。
2.2 农药的使用
对病虫害的消灭避免不了对农药的使用,现在对农药使用种类包括:无机农药,又叫矿物性农药,是用矿物原料经加工制造的。化学农药防治是目前我国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最有利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的方式,所谓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灭除害虫的方法。鸟类是昆虫的天敌,许多森林鸟类取虫为食,利用鸟类消灭害虫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办法。
3 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建议
3.1 建立病虫害防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的防治防护体系需要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各级病虫害检测站,负责及时发现和掌握当地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并建立较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每个监测站点均要保证实时对病虫害发生动态的监测,为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并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病虫害综合防治。
3.2 增加防治投入
坚持“经营与防治一体”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采取地方政府主导,国家补助为辅,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尽可能地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同时病虫害的防治成败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并采取与其他多项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是实现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最有效途径,从而也为我国的林业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惠,董芳,解伏菊.基于GIS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变化与经营决策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游成勇,李勤忠.红花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2010(1).
[3]陈翾,张宏梓,詹桂尧,王守吉,卢秀贞.尤溪金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0(1).
[4]贾华华.浅谈西芹的各种病虫害及防治[J].蔬菜,2010(2).
一、当前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预测200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530万亩。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四)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主要对策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在即,为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提高贸易信誉,减少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需要强调的是,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二)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我省位于京津周围,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控制落叶松尺蛾,人工招引啄木鸟控制天牛以及利用BT、病毒和仿生农药灭幼脲等防治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都有广阔的前景,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松毛虫、美国白蛾、小蠹虫类等监测技术。
1造林绿化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现阶段,国家已经把森林覆盖率纳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计划到2020年森林面积稳步增强,区域分布更加合理,林木树种结构逐步优化,森林苗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森林功能大大增强,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于此,各地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制订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关于如何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
2造林绿化将来的规划
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真制订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科学制订造林规划,防沙固沙、林地保护等规划,加强造林绿化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坚持全国动员的基本方针,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人才队伍,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提高造林事业的质量效益,从而保证我们的造林绿化目标能够快速有序地得以实现。
二、科学规划,提高林木栽培和养护管理技术
首先,在栽培经营方面,以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基础,要做到以下方面。(1)更多地关注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更多地关注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2)森林培育逐渐走向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要。(3)森林培育定向化。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效益,在森林培育上要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比如,商品化的森林要更注重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公益林就要更看重它的观赏价值。(4)栽植后,要根据旱情和杂草生长状况合理进行幼苗抚育。对于杂草比较茂盛、旱情较轻的要采取松土割草抚育;对于杂草较少而旱情严重的只需进行松土抚育即可。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的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纯树种林的增加,森林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且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一旦引发灾害发生,将很难控制。因此,对于森林的病虫害要做好早期防治,把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放在第一位,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完善检疫设施,各部门协调工作,统筹兼顾,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将病虫害灾难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造林绿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我国的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一些较易造林的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造林绿化能治理沙化耕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同时随着经济林的逐渐成熟,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1)消除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特别是在近年来工业发展越来越快,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树木能净化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附固体颗粒,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方面有积极意义。(2)防风固沙,有效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沙漠的武器是风和沙,狂风肆虐,所到之处全部都变成废墟。要想抵御风沙的袭击,遏制土地沙漠化,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风一旦遇到防护林,速度可以降低70%~80%。(3)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大约为230亿t,至今仍在增加,这必将导致气温变暖及海平面上升。1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k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48kg的氧气。这对缓解温室效应意义重大。(4)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正在流失,处于枯竭紧缺的状态。而1hm2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储存3000m3水。造林保水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四、结语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资源造成破坏更是难以计算的。据统计,2010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2190666.67hm2,相当于全年造林面积的2.13倍,其中成灾面积90666.67hm2。在总发生面积中,病害、虫害、鼠(兔)害所占比重分别为11.7%、76.7%和11.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无烟的森林火灾。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愈来愈发重要。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现暖冬、干旱以及人工造林面积,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使害虫更易于生长繁殖,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其次,森林病虫种类增多 。近几年,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致使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还引起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而那些顽固性病害虫因特有的遗传特征另其抗药性和抗逆性在防治过程中不断增强,就现有的国内技术而言,根本无法将其根治。
2 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
①造林营林方式不科学。造林时不考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且选育良种壮苗不够,造成森林植物生长势衰弱,使森林树木抗病虫害能力逐渐退化。②森林林分结构不合理。人工纯林面积占80%以上,使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抵御病虫 能力明显下降。③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存在漏洞,我国地方各级都实行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仍存在很多问题。
3 制约因素
①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②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导致科技力量不足。致使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③林业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育苗的只管育,造林的只管造,不经过考察沟通,有的单位和个人搞育苗造林规划设计时,不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④检疫工作不到位,因调运检疫严重失控,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甚至不检疫。⑤防治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像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严重不足,使在病虫害研究推广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4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4.1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工作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把调查检测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全面、及时、精准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分级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合理配备测报或病虫情况调查人员,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各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县级森防站为基础的测报网络。
4.2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造林绿化步伐、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4.3 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技术含量
通过提高森防科技含量,防治手段亟需改进。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将预防治理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走林业发展和预防治理病虫害协调发展路线。同时,要把科研方向调整到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上,走科研、试验、推广、防治一体化之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充分做好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将新技术和新成果作为全面提高防治水平的重点,快速转化实用技术,根治森林病虫,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4 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筹集资金机制 ,加大病虫害防治经费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为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筹资机制。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要认真贯彻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整地方及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加大自筹资金比例,多渠道投入筹集、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并相应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从收取补偿金中安排病虫防治经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