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职美术教育 学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nout How Higher Art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HEN Xiuzi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wei, Guangdong 516600)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mainly cultivates studen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kills, then vocational art education need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vocational success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two aspects of grasp firs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raisal system, followed by vocational students to enhance practical ability level. For pee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er art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discussion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一重点,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掌握一定的技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此展开。笔者就此从两方面浅谈高职美术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 建立高职特色的考核制度
1.1 进行过程考核
高职美术教育主要培养高职生掌握基本构图和一些艺术造型以及配色方面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手绘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更难的课程内容。在将来的美术专业的工作中发挥较强的能力。在不同环节的考核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知识欠缺,以致及时的补充完善,便于学生自己查缺补漏。对教师来说,也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近期学习情况,为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做好准备,同时在考核中能发现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掌握不好及时采取措施,便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进行技能考核
高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美术教育,一定要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需要,在学生学完课程内容后,实践能力要达到本专业的要求。那么较好的考核方式就是技能考核。
比如环艺专业的学生的素描课程进行风景写生技能考核,被考学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写生达到构图合理、比例准确、透视正确、整体协调。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把所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用合理的可视的图形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高职美术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1.3 建立新考核制度
建立新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考核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文化的理解以及艺术的鉴赏能力。这种会考的考核制度对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自主性有着积极地促进和鞭策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更能加快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要组织学生参与考核制度评价的工作。使学生操作时间评价过程,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正的评价,如果有不理解之处需要和美术教师与领导进行及时交流研究,之后作出评价决定,在学生评价时教师和领导最好做听众,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依据学生的综合评价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的、科学的、民主的统一评价,这种做法会大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 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
高职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能画素描、能画工笔和色彩,能够在形体比例方面较为准确,透视结构合理等可以了,其实这还差得较远。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基础,在学习的前期训练阶段这是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在之后的训练中要提升学生的实践高度,强调学生有意识地处理,自我个性的体现,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
2.1 能将临摹所得灵活应用的高度
一部分高职生看到实物能够较好地临摹,临摹能力较强,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绘画的能力也是很强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实践能力强,因为实践需要学生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创作,大部分学生一到此项训练就是头脑当中一片空白,很长时间都设计不出来,极大影响了学习效率。所以就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临摹和借鉴时,尽量以鼓励为主,使临摹的收获运用与具体的写生中,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的高度。尤其是对一些美术作品的评价,力争站在肯定和赞赏的角度,既能看到作品中的诸多优点和长处,但也要明确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考核、计分的时候应该与其他的作品拉开分数,让学生明白写生的可贵,创新的难得,明白临摹,或者是摹仿,做得再好终究还是别人的东西,能将这些知识,临摹得来的的经验具体地、灵活地应用,这些别人东西才能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积累。
2.2 实践创新的高度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不竭的动力,那么对于高职生在美术方面则是一个新思维、新视觉、新思路。在实践中要不断创新,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使生活充满新意的能动意识,从而将激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从平常中、单调中发现情趣,发现不一样的地方,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可能就多一份别人所没有的收获。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照片的形式来表达对学院教学大楼的看法,会有同学超凡脱俗的加入手势,借用其它的道具,得到新颖的组合画面,较巧妙地展示着他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创新视觉。因此,在课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入这方面的训练,培养这种能力,养成意识创新的意识。
2.3 思考的高度
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就在于高职学生提升思考的高度。就像艺术教育家郭祯祥提倡的要多元文化与文化认同并重、要寻找地方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高职美术教师在授课时时常有偏重单一文化的现象,优化的典型例子不是凡高就是毕加索,讲西方油画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绘画、亚洲的绘画,甚至本民族、本区域绘画,很少提及。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尽量在了解各国多元化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区域、民族文化,尤其是设计方面,深入思考,研究创新。
当然,提高高职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还不仅仅是以上两点方法,还可以通过技能大赛与创新工程项目的刺激以及进行毕业跟踪完善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但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方法直接有效,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见效很快。
参考文献
[1] 沈亚威.浅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新课程(教师),2010(12).
关键词: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农村小学教师;美术专业课程;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14-02
一、湖南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美术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差
由于农村小学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这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学员设备、设施的缺乏更使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专职美术教师不足极大限制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专业教师缺乏成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大碍。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没有美术专业教师,而目前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老师年龄偏大、美术基础仅限于个人爱好,根本谈不上美术素养。美术师资不足,兼职教师素质低,就很难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他们肤浅的美术知识,陈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所以农村美术教育中就出现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状况。没有发展的、变革的目光,美术教育就依然停留于原地,就缺乏培养有审美情趣人才的活力。
二、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生源的特殊性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湖南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创新和完善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我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独家承担培养任务。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行分专业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实行小学学科(课程)全覆盖,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且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带头人。
2010年9月,已按计划面向全省招收了1400余名优秀初中毕业生,采用二・四分段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部负责培养,注重教师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后四年分到各专业系部进行分专业培养,目前已处于分专业培养阶段。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自偏远农村,其美术基础几乎为零。目前,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重教师技能培养要求和目前我省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有些不相适应,也是造成当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用美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传统对美术师范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专业学习要求,注重绘画技巧的学习和研宄,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这使得师范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生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表达,造成教与学环节的脱节。
三、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学专业能力培养
(一)学生能灵活掌握各种美术工具材料
美术的每种工具和材料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熟悉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取长补短,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工具材料美化校园,为校园活动和各科教学增色添彩。除了能购买的工具材料外,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变废为美。教师还根据女生人数众多,做工精细的特点,不断利用新材料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上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多样化教学与小学美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处处体现实用美术教学特色。
(二)拓宽师范生的艺术眼界,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为了解决农村师范生艺术视野狭窄的问题,教师尽量带范作来上课,特别是师范生的优秀作业更具有说服力,或使用有带大量图片的课件进行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图片资料。学姐学长的优秀作业不仅开阔了学弟学妹的眼界,也增强了他们学好美术的自信心。师范生通过借书、买书,网上查询等方式,寻找设计素材,不断提高美术作业的质量。美术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各级各类小学提供的美术展览,开阔了师范生的艺术视野。
(三)制定与实施美术教学技能考核相关制度
为了继承与发扬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门为农村免费定向生制定了教师技能考核制度。技能考核包括普通话、美术、书法、音乐、体育,英语口语、舞蹈等。美术的考核内容为教学简笔画和板报设计。通过对两届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学生学习美术字、板报设计和简笔画的氛围很浓,美术教学技能的水平提高很快。
(四)为师范生提供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的机会
由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师范生一进校就确定了专业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各个系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如美术兴趣班就有剪纸、丝网花、陶艺、创意版画、电脑美术等。兴趣班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开设校本课程在兴趣班试用,拓展新材料的使用,还能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城市课程资源,让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美术教师利用周末频繁组织师范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提供的美术展览,贴近原作与绘画大师近距离的接触,这样师范生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努力创造机会组织优秀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小学美术特色活动,并邀请知名美术教育专家来学院举办讲座,尽可能多让师范生了解小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同时系部每学期都举办实用美术作品竞赛,通过举办美术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小教大专部每学期都举办各种美术竟赛活动,如剪纸、手抄报设计、综合材料设计等除了给获奖者颁发证书,还举办获奖作品展,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美术竞赛的积极性。参加比赛的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有所提高,学生的参赛作品由单件到系列作品,逐渐养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习惯。
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入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教学改革,在继承与发扬教师教育重美术教学技能训练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儿童美术教学与电脑实用美术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技能的培养模式,已初显成效。改革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实用美术教学现状,使师范生掌握实用美术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小学各科教育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坚定教师职业取向,树立现代教师理念,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小学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四、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和学生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范围较为广泛,但始终围绕着学生美术学习、教师自身技能、反思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美术教师除课堂之外,还需更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和美术课堂、美术课程和学生美术学习的联系较为紧密,这说明美术教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讲授教材上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也要通过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美术教师自身在提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品质,并能在美术教学中将它们传递给学生。
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具有美术教学能力,首先一定要了解小学生的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美术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学会用小孩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美术课上要让学生学会动脑、发挥想象和动手能力,需要美术教师运用自身的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
能够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怎么教美术”、“为什么教美术”的条件性知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心理学、教育学、儿童美术心理学及美术教育原理等等,是为美术学科知识提供基础;还包括实践性知识,实际的美术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制定的能力。美术教师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所要具备的课程情景知识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到锻炼、总结、升华,成熟为美术教育教学经验的。
五、结语
面对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高师美术课程设置,培养出专业扎实、知识广博、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一专多能的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构建合理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是时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它涉及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千秋大业,是头等大事。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012CTM019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01.
[2]李友芝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G].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4:326.
[3]《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2-23.
近年来,我国社会民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幼儿阶段,美术教育是众多基础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种。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将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当前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阐述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幼儿阶段的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艺术气质。美术教育就是具体体现。通过美术教育,幼儿的审美观念得到初步培养,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教学效果起到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具体实施策略的支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一定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实行有效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包含在幼儿美术教育当中,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喜好和热爱。由于幼儿正处于以感性态度对待事物的成长阶段,往往对于喜爱的事物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更大的兴趣。美术教育就要妥善利用这一点,引起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2、创造教育
幼儿具有十分丰富的创造力,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肯定,并且进行充分挖掘。这是因为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创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改造和再利用[1]。
3、操作教育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幼儿在接触美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手、眼、脑等多个器官进行协调,眼睛负责观察,脑子负责构思和思考,手负责动作的执行。利用多个器官来表达自身的审美和思想感情,美术就成为了幼儿有意识的活动。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之一[2]。
二、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教育指标不容易像文化知识一样进行量化,所以,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家长是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家长出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心理送孩子去进行美术学习,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引导孩子对美术产生热爱,而是急功近利,强迫孩子进行美术学习,自身又缺乏对美术的了解,不能给孩子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这种行为是与幼儿美术教育的自然规律是相违背的,容易引发孩子对美术的反感情绪,起到与家长预期相反的效果,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忽视审美感受
虽然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在幼儿期间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然而,大部分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出现了错误,认为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模仿,在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取让幼儿模仿著名绘画作品的方式,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孩子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发自内心地热爱美术艺术,才能够真正融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育不仅仅要锻炼幼儿的绘画技能,更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3、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幼儿的美术教育当中,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分清美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之间的区别,仍然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去进行美术教育。但是,美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教育不同,其重点不在于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锻炼上,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对于一些充满美术天赋的幼儿,如果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就会大大抑制幼儿的天性,扼杀其在美术上具有的独特天赋。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生活化教育
一切文化艺术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术艺术也不例外。所以,幼儿美术教育也应当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将美术教育进行生活化,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共识[31]。幼儿美术教育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幼儿更多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画自己身边的物品开始,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绘画来表现自身的情感。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适当开展一些幼儿喜欢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既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会具有危险性,思想上也要积极向上,带给幼儿积极的引导。比如为教师讲的故事画插图等活动,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对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其创作热情,引起小朋友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要多多对孩子的长处进行表扬,挖掘孩子的优点,这样才能够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渗透其他科目的教学中
除了让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构建联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入美术教育。这一点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仅包括了美术教育,也包括音乐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在这些科目的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加入美术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画出自己脑海中构想的画面,建立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之间的联系,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际绘画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艺术气质。
四、结论
美术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然而,幼儿的身心特点与成年人截然不同,幼儿美术教育不能采取和成人美术教育一样的方式,更不能采取与科学知识同样的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要正视教育过程中的认识误区,将美术教育逐渐生活化,在教育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与其他学科建立起联系,全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樊越.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07:210-211.
[2]江丽亚.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234-235.
(一)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剧增
九十年代末,全国高校音乐、美术师范专业有本、专科教学点197个,但据最新统计数据,这一数字则增长到420个,增长一倍多。因而,美术及其相关专业成为高校所有专业录取数量之首。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必然导致美术类考生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二)美术教育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偏低
按照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划分的三个部分(公共科目、美术专业科目和职教科目)。而职教类课程仅占整个高等师范美术课程设置中的7%,专业课程却占到了7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的结果是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贯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这就偏离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服务这一方向。
(三)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系是长期沿用苏联的美术教育模式与思想,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思维过于狭窄,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住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塑造,更制约住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以及提高。
(四)专业师资配备不合理,专项教、科研投入太少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资配备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施,关系到教育是否成功。师资状况存在严重的问题,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科研况更令人担忧。
二、衍生的严重后果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面临着种种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衍生出的严重后果包括: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盲目性,从而使得他们专业知识不扎实,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放弃了从事美术教育;弱化师范技能训练作用,这就导致学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相脱节;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性和创造能力,综合理解能力也不高。
(二)课程内容没有创新性,教学模式僵硬、死板,导致教师无暇顾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直接影响到教师自我成长与才华的发挥,更严重的是制约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整体理论水平的提升。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到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已落后于我国大学教育由国家化向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办学陷入了“困境”。下面就目前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势在必行的的改革谈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学校美术专业教师。总而言之,高等师范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美术专业素质和教师素质兼而有之。为确保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师范美术院校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由专业分类的方式转变为按知识结构分类
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传统上通常采用“二二制”,即入学前两年学习的是基础知识,而后两年学习的是本专业知识。同时这种分科的方式还造成了高等师范美术院校混淆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美术教师而不是画家。
高等师范美术院校按照知识结构划分,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是美术教师,而不是画家,相应地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师范教育,这样就不会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混为一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会有意识地澄清二者的差异,会有利于其培养未来的美术教师,而不是画家。
2、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突出师范特色
现今很多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师范意识,他们轻视美术教育,只想成为艺术家。其培养的对象是中小学美术老师,是要有其专业性的,针对的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规律。
(二)改革传统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式上一直以来都忽视对于学生师范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方式与基础美术教育所需的师资之间存在着代沟。明确了自我的培养目标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只传授给学生单一的美术文化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将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所要具备的教师基本功和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美术技能,还要有能指导中小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密切关注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且相应地对自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力求时刻与美术基础教育接轨。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向社会各界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美术专业人才,高等师范美术院校所具有的良好师资力量是完成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高等师范美术院校的目标是向基础美术教育输送教师,所以这就要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老师高等师范要了解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对于课标的了解要深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想与基础教育接轨,就要求任教的教师要时刻的更新教育观念,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加强师德建设
现今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东西方的思想在不断地交汇与融合,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时刻发生着变化,为了经济利益,很多高校美术教师不安于教师这个清贫的工作,他们想凭借着自身的艺术专长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这就使得教师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加强师德建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显得尤为迫切。
四、结语
一、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使教学途径增多,教师的角色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他们改善了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信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在各方面的进步,如创作、传播方面,使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有了更大源泉。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功能进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艺术创作形式。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有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体验和传播。现代艺术和声像艺术的发展都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因为,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递形式多样,好的和不良的视觉现象渐渐影响着人们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美术教育如何在信息社会下更好的发展,受教育者如何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信息有正确的处理能力,是信息社会下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多元文化认同观念与美术教育
伴随国际间各领域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日益明显,优势文化形态侵蚀弱势文化形态的现象日益明显,便会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作为当前的一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发展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造成影响。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进行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原文化的发展,还能发展新文化。人类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并存发展,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和经济一样,形成一体化现象。
(三)我国现行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影响
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入美术教育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影响着美术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这样,势必引起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改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准,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兴趣来划分绘画领域,各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认知,更加注重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使美术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基础美术教育思想的改革满足了新时代的文化需要,新标准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新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传授给受教者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养,让学生能自己构建美术知识和文化。加强师范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使教育体制更适合时代的需求。高师美术教育正处于新的变革期,要明确时代因素对高师美术教育变革的影响,以此为方向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途径
(一)树立正确美术专业艺术观
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认清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握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本质和特点,要清楚的知道美术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艺术人才。要改变以往的育人轨道,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美术文化素质和美术教育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发挥培养社会所需的发展型人才的功能。
(二)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它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学生创造和创新,学生永远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只会成为传统美术教学的牺牲品。因此,高校的美术教师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美术知识的能力。采用多种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创作,让学生的创作灵感更敏锐,从而进行美术创新。
(三)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改变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解知识,要将教育理论、学科专业课、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高师美术课程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美术教学课程论为纽带,构建包括美术专业技能、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心理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美术教育研究以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在内的课程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定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以后更好的融入到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做了坚实的铺垫。只有这样,才能将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统一起来,共建美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与创新
1.从美术教育理念上看,很多院校搞不清自己培养的学生到底是未来的画家还是教师,因此,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偏重美术的纯技能性训练,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画家为目的,重视学生的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纯艺术的环境下也就只能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其他方面无法涉足。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师范性不突出,教学模式更是单一。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体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内容不仅具备纯技能性,还要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因为,“内容的综合性更能明显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展示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然而,现在很多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只是偏重素描、色彩和其他纯美术技能的训练,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不注意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种实用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职业的需求。
3.从师资力量配置上来看,大多数的美术教师是非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学习的是纯艺术性的绘画技巧,没有进行过美术教育技能的训练,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偏重美术技巧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不管现实怎样,美术教育专业的目的或者说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师这个讲台,成为传播我们本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品位的人。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美术教育专业办学偏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为培养新时期人才而努力。
二、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回归美术教育本原
美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拥有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及艺术指导等一系列工作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他们要具备这样的素养:一是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切造型专业的基础。二是要拥有好奇心。作为未来的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三是要善于表达。作为教师要能够把知识传播给学生,甚至要身体力行。要想把普通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成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方方面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学校要确定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改变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向美术专业靠拢的传统观念,摒弃过去那种重视眼前价值轻视长远价值、重视显化价值轻视潜在价值、重视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的陋习,发挥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与长项,为社会的长远价值培养美术教育人才。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素养的培养,激发教师的潜力。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一代之间的桥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显示器,它肩负着教育兴衰的历史使命。“教师”一词最初是专指年老资深的学者的,后来才把教育学生的人称为“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先是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深入细致乃至广泛的研究后再把它传播出去的人。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几个方面:必须有宽泛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课堂管理手段,有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完成的质量,因此,它不可小觑。同时,美术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思想品德,这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的局面一直存在,美术教师对自己是专业画家还是教师的身份认识非常模糊,所以很多教师虽然专业技巧纯熟,但是重专业创作而轻视教学研究,在课堂上无法向学生传递美术教育的知识,这既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训练,激发教师的潜力是势在必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用在教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
三、基于师范性质的课程体系创新
从广义上讲,教学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计划内、外的一切活动范围和过程。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分工的结构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呈现,而且是专业水平的体现,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完整的系统体系,更要有时代感,“因为时代性是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好的课程体系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知性能力以及思想习惯。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掌握获取重要知识的方法。跳出狭窄的一技一能的专家式的思维方式与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美,正直)而爱之、乐之,坚持的精神与习惯。通过这种训练,大学生才有可能称之为现代知识人”。美术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这个中心点展开教育活动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也受到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育类课程在其中比例严重失调,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经常出现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美术专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毫无差别的局面。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按照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即前两年学基础课、两年后开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理论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而美术专业课的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等,大三开始分油画、国画、工艺设计等等。美术专业的技能课程在大学四年里占了太多的比例,美术教育的理论课与教法培训课程比例失衡,其他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更是微乎其微,这完全是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的重现,远离了国家所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以综合素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安排。在这种理念下,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只能是学技能再学技能,造成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上要与专业美术院校学生一争高低的局面,混淆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职业追求。我们认为,基于师范性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必须突出师范教育性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大一大二基础课、大三大四专业课的模式。缩小基础课即素描、色彩的比例,这些课程学生们在高考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其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进大学后再原封不动地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二是加大美术教育性质的课程比例。这些课程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法组成的,过去这类课程往往是作为大课来教学的,主讲老师一般由公共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熟悉整体的教育学知识却并不熟悉美术教育的特点,因此,只能用书本上的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缺乏时代感与专业性,更没有针对性,完全脱离了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意义,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改变传统,就要打破过去美术专业课程与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互不相干的局面,整合两大类课程体系,让具有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给学生上美术教育学的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身体力行的方式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这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做未来教师的意识
一是丢掉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增加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有关的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国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要求,加大综合技能的培训,如画、折、叠、塑等课程安排,增加讲授、演示、练习、谈话等教法职业能力的练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临界备战状态,为今后走向社会培养自信心与竞争力。二是设立“创作”课程。把“毕业创作”改为一门连续的“创作”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然后找到表达的方式。改变以往创作课程在大四阶段完成的传统,从大一开始随着基础课的进程而逐渐跟进。同时,在这门课程里还要增加欣赏课、构图课、符号学、色彩学等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整体思考与观察的能力。另外,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创作种类的权利,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是他们四年学习的积累与呈现,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油画、国画等基础类课程作品展,失去了创作的性质与意味。
(三)完善学分制建设
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的限制,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方式,但是现行的学分制其实是学年学分制,它的框架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的学分指标,如果学生要修完学分必须得读满四年的书。学年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所受训练的质量的要求,但是它最大的缺点也是这个———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人才的能力。而完善学分制建设,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推行弹性学时制和自由选课制。所谓弹性学时制,就是以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为参考,但又不完全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提前毕业。所谓自由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甚至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
(四)积极推进校际间资源共享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化;教学目标;思想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0-03
美术教育是立足于“美术”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美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美术院校承担的。以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的状况来看,对于美术教育的实质内涵理解还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美术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笔者就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意见。
一、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存在的几个普遍现象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参加高考美术类专业测试的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激增,美术专业似乎成为高等教育中最热的专业。然而与这火爆的专业相反,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情况并不理想。从现在就读美术专业的很多学生现状来看,完全有艺术天赋、并对这个专业“满腔热爱”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能上“大学”而选择报考艺术类,对“艺术”没热情,纯粹就是“为了读而读”。这样必然导致生源“量”增加而“质”下降,从而也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毕业的素质也因此滑坡,就业面临窘境,教育资源也大量浪费。
其次,再加上泛滥的艺术类考前培训班,提供快捷的、规范化的辅导,为这部分学生走进艺术院校之门提供了很便捷的入门之路。由于辅导班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从而也导致学生的专业启蒙教育教学质量较差。笔者曾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了解到,在辅导班的学习,教师教学生的是怎么来背画。例如怎么用两三种颜色程式化地四五笔画出一个很有立体感的苹果。学生就照着这个模板练习,用心“记”、用心“背”。甚至连红色加黄色能调和成什么颜色,居然有学生像做数学题一样找个本子记下来再去背。完全没色彩学的教育,没有光影、空间的绘画理念启蒙到学生,学生很机械、刻板地在高考培训班学习所谓的“绘画”。这样走进美术专业学习的学生,在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中是些很头疼的学生,他们对于绘画,只会“记”、只会“背”,除此之外没了他们的独到见解。
此外,现今我们的很多高等院校中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技能的传授与示范,忽视对作品艺术内涵的开掘和对学生主体情感的启发的倾向,存在重视技巧、技法的传授而轻视理论教学。大家都知道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塑造“形态”是其本质特征。塑造形态本身体现为技术性因素,但是构思、立意却关乎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我们实际的美术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忽略这个道理。笔者曾在一次期末学生人像素描作业评分中看到这样个现象:二十多名学生作业贴在墙上,一眼看去,几乎是一样的色调,一样的用笔,一样的神情刻画。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讲,教师的示范画是学习的“标准”,能复制了也就学成了。这是美术学习中很可悲的一群学生,他们学会了“标准”却失去了“自我”,失去“个性张扬”。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特点是师徒相传,但到清末民初以后,新型的美术教育突破了师徒相传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古人尚且知道学习了师傅的传统技法,也要知道革新,这样自己的艺术道路才能走得长,走得远。难道我们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又要倒退回到原点么?
二、对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与意见
(一)“个性化”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特色
美术贵在创新,而创新需要个性。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应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的价值。忽视个别差异性,泯灭个性发展,其实就是美术教育的悲哀。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源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作为美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国际艺术现场与实践活动展示的是艺术家个性化的发展,在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熟知的艺术语言,去实验、实践、实现身体在行为中的艺术状态。然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尴尬教育现状却是教育没个性,没创想。有的是机械化的教与学,“标准化”的复制和继承,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独立思考、注重创新的观念背道而驰。美术原本就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实践是要有独到见解和个性张扬的。支撑“实践”的当然是“理论”的知识。身为教育者我们除了提升自身的技能、技法,思想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要从“本本”、“标准”转向“人本”,以“人”的个性、追求以及掌握知识的量和质为“本”。抛弃我们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看重技法的传授和示范,忽视对作品艺术内涵的发掘和对学生主体情感的启发。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走进“画”中,体会“画”的魅力。
(二)明确美术教育的目标促进教学
美术教育是立足“美术”学科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美术教育系统中,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关于“美术”的教育,也可以是服务于“教育”的美术教育,这两种不同的理解直接造成了教育理念的截然不同。由此,美术教育的内涵是复杂多变的,无论哪一种取向的美术教育,只要是发生在学校之中,它都离不开“教育”这种实现手段。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教师将其理解为一种侧重于“美术”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及功能就是努力实现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因为关注的是美术学科本身,故其教学内容过分地注重技法传授,使得美术教育局限在技法教学的单一层面上,教育方式也未能游离“师徒传授”模式。美术学科的重感情、重创造与重个性化特征,因而也一直未能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才导致我们多数的美术教学出现学生高能力的模仿教师技法表现,而缺乏对作品的个人情感表达。
当代教育非常强调通过对话、交流、启发,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持续的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会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者。美术教育也应如此。在教育中的美术实践活动可为受教育者学习生活、掌握经验提供一个“窗口”,使人们学习到许多真实、具体、广阔的生活图景和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它对人们有着美化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美术教育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所侧重,在强调美术教育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情意的积极影响时,重视的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参与,而不是太过于关注学生作品完成的最终效果。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使学生的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内在品格也得到完善。
(三)美术教师思想转型的重要性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知识传播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个人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我们高校中美术教育质的转变。众所周知美术十分重视个性的表现。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从制作到最后的完成都包含着艺术家不同程度的创造,否则这件作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美术总是与创造相伴。同样,美术教育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学科虽然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不能开发学生创造力,反而会扼杀这种能力。我们一贯的美术教育模式就存在这一弊病,教学中注重临摹,重技巧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美术被套上了许多框框,创造力受到极大抑制。因此美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把美术知识与技能直接地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要教会学生在接受美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并非机械的复制模仿。
同时,美术教师还应该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因而在美术教学的各种实训学习中,注重学生对形式特征与形式美规律的感受,如形体、空间、质感、光色、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反复、渐变等,才能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虽然一直在对美术“技能”教育有很多质疑,但并非完全否定“技能”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高校的美术教育,它应该显示的价值既在“美术”,又在“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度,在技能的训练中,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造型必须掌握的一定技能技巧,如用线、用色、构图、空间处理等基础知识。
此外,美术理论知识的教育也至关重要。美术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与美术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配合美术技能对学生实施美术理论教育。通过美术理论知识的教育,学生在美学基础、美术史常识与文化以及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批评等多方面知识获得系统的教育,从理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而且,对美术史及文化现象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并在文字的表述方面获得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做到了人类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一种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有选择地进行传授,使人类的文化绵延不断地传递与发展。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但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是美术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我的教育观念,才能是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培养出有质量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论文摘要: 审美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美术教育,还需要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明确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这两种教育。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教育。但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美术教育,也被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的不同理解。其范畴主要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及未来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还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其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审美教育,通常被简称为美育,是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理论,通过审美创造实践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提出了大美育观之后,不再将美育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把美育分为审美和立美两个维度。现在的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教授美的规律的普遍教育等。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各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美学知识的普及主要指对学生和社会大众展开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遍教育指把美的规律贯穿到智育、德育等其他教育中,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
二、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教育虽然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离开了美术教育谈审美教育,就像离开了空气谈植物的生长一样,同样是不可思议的。
当美术教育作为专业技能教育时,它不具有审美教育的本质意义。因为这种美术教育只着眼于学生美术技巧的提高,或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只是专业技能教育的一部分。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时,美术教育是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呈现的。它着重通过美术学习和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显然,这种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通的。
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其欣赏品味,达到心神愉悦的效果的教育。
例如,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3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学生可以从作品造型上,感受到画中形象的坚实有力和农民特有的气质;从色彩上感受到作品在纯朴浑厚中蕴藏着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教师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劳动中的美,体味劳动者的艰辛。
美术作品本身不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美术作品欣赏也是自由自主的过程,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美术教育符合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其他学科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三、渗透审美教育
为了发挥美术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熏陶,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知识的审美因素。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先生认为,没有一门课程不与美相关,他曾这样说道:“……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之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兴趣。”可见,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都不乏审美因素。如生物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叶、花结构的匀称性,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人体结构的合理,形态的优美,使学生感受人体的美。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雪花的形态、晶体的和谐匀称,使学生感受自然美的神奇。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科学的结构美、匀称美、秩序美、和谐美,数学中的对称、和谐、黄金分割比,也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很多美的事物符合这些美妙的规律。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散文的语言美,语言所表达的意境美,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点拨学生发现知识美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入对美的鉴赏和领悟之中,那么必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既有助于学科教学,又能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教学的各环节力求渗透审美教育内容,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四、结论
美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审美教育离不开各个学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但仍要重视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审美教育的支柱和灵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邓福星.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学科教学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教育。但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美术教育,也被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的不同理解。其范畴主要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及未来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还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其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审美教育,通常被简称为美育,是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理论,通过审美创造实践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提出了大美育观之后,不再将美育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把美育分为审美和立美两个维度。现在的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教授美的规律的普遍教育等。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各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美学知识的普及主要指对学生和社会大众展开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遍教育指把美的规律贯穿到智育、德育等其他教育中,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
二、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教育虽然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离开了美术教育谈审美教育,就像离开了空气谈植物的生长一样,同样是不可思议的。
当美术教育作为专业技能教育时,它不具有审美教育的本质意义。因为这种美术教育只着眼于学生美术技巧的提高,或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只是专业技能教育的一部分。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时,美术教育是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呈现的。它着重通过美术学习和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显然,这种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通的。
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其欣赏品味,达到心神愉悦的效果的教育。
例如,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3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学生可以从作品造型上,感受到画中形象的坚实有力和农民特有的气质;从色彩上感受到作品在纯朴浑厚中蕴藏着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教师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劳动中的美,体味劳动者的艰辛。
美术作品本身不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美术作品欣赏也是自由自主的过程,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美术教育符合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其他学科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三、渗透审美教育
为了发挥美术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熏陶,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知识的审美因素。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先生认为,没有一门课程不与美相关,他曾这样说道:“……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之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兴趣。”可见,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都不乏审美因素。如生物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叶、花结构的匀称性,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人体结构的合理,形态的优美,使学生感受人体的美。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雪花的形态、晶体的和谐匀称,使学生感受自然美的神奇。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科学的结构美、匀称美、秩序美、和谐美,数学中的对称、和谐、黄金分割比,也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很多美的事物符合这些美妙的规律。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散文的语言美,语言所表达的意境美,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点拨学生发现知识美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入对美的鉴赏和领悟之中,那么必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既有助于学科教学,又能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教学的各环节力求渗透审美教育内容,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四、结论
美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审美教育离不开各个学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但仍要重视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审美教育的支柱和灵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邓福星.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