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从整体视角,对探究教学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探究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
>>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内容 关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思考 开放式作文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未来趋势 当代中学体育指导思想和教学研究 英语练习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论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评价方法 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短跑训练内容和方法的探析 浅谈合同索赔的内容和方法 浅谈刑事审判监督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途径与方法 试论当前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谈学校财务分析和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部门预算审查的重点内容和审查方法探究 商鞅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及其法制变革的主要内容 浅谈幼儿电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1-06-08/2015-11-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阿瑟・卡琳,乔尔・巴斯,等.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廖婷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 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71-01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程的改革,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内容,这些对于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是,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面对语文教学这种颠覆性的变化,感到“山重水复”无从下手,产生了“疑无路”的困惑。无论是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评课的过程中都是很茫然的,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进行课程改革好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面对着这一新的巨大挑战,尽管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的文章和专著颇多,仅是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的文本就数不胜数。但是这都属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真正对理论是如何应用在实践当中的研究很少。也有为数不多的实践上的探索,但也都属于设想还没有在实践领域真正开展起来。还应指出的是尽管有些教师已经在实践领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说等等,未形成完整的教学改革方案。而能够扎实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改革,然后对实践的效果进行经验性的总结的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新课程标准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不可避免地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它需要继续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它的理念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在对新标准不折不扣的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本着“实践出真知”的态度,重新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而言是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关照教学,因此把“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作为核心的理念,但是作为导向,新课程标准又有一些功利化的痕迹,还没有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阅读课一直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就阅读教学而言,改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彰显异彩。但是就笔者的体察了解,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教学内容和方式看,基本沿袭了课改前的那套模式,或者说,变化不大,只是在某些环节有改变。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了阅读教学令人欢心鼓舞的改变,如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设置讨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先进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朗读等等。但是,与任何改革的过程一样,我们必须看到,在较大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深入细致地剖析上面教学设计为我们折射出的问题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制约着当代阅读教学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功利化倾向,语文教育给了阅读教学太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往往也是希望通过阅读教学得到更多的收获,所以阅读教学一直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艰难地喘息着。还有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不够,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其根源在于学生缺少批判精神,而缺少批判精神的讨论是无效的。
一、阅读教学功利化的痕迹
阅读教学的意义不只在懂得有关语文知识和理解课文,接受课文思想的教育,还在于学会阅读,特别是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情感、价值观念,在全方位的活动过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素质培养。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学使人得到发展,而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无论是信息的积聚,还是思维的发展、个性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中作为基础的信息获取往往被忽视,而作为上层建筑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却倍受关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这就在导向作用上强调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鉴赏是一种主观活动,它要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坦率的讲,如果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没有感受到美,难道就能说他没有完成阅读的任务吗?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反思的一个问题。尽管有的老师认为获取信息的能力应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锤炼完成,高中阶段重在体验感悟,但是知识飞速发展的现实已经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相应收集信息的能力也应有所提高。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导向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竭尽所能地去设置问题、安排训练、拓展体验,而对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却不屑一顾。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尽管新课程标准要适应全国的教学现状,但是作为导向,还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度超前,彻底清除其中的功利化痕迹。
二、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不够
摘要: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由知识型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模式急需得到调整。本文在分析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意义,探究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影视鉴赏课;学生主体;教学改革
一、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高校影视鉴赏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变,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而需要在兴趣的激发和活动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加多样化的活动。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教学改革就是要求教师针对课程难点提供资料和视频,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推进提供支架。学生结合自己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更广阔的思考和探索,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教育理念又是困扰教师落实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矛盾,教师在理论上对新课程理念有相对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却认为教育改革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新型教学模式的落实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基础,需要明确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逐渐认同学生的能力,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而实现教育理念的改变。
(三)促进课程模式和内容的改变
影视鉴赏教学受到长期文化的影响,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关注影视作品的标准化解读,在目标上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机械运用能力,而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一方面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学生可以自己的兴趣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观看更多的相关视频,了解更多的背景;同时,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学生事先了解新内容,并设计本小组在课堂上的活动,这种活动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是很大的改革,会促进学生主体课堂和全员参与课堂模式的建立。
二、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高校影视鉴赏教学要建立学生主体课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和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是什么样的,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对影视作品进行自主探讨,而是关注教师如何把知识准确系统地讲给学生听,如何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练习中提高鉴赏技能。新课程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创新力和想象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学理念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从传统的学习集中在影视作品的介绍和解读上转变为适时加入一些情景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习更加形象化,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清晰。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代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无论是从知识学学习还是价值观的认识上都是允许个体差异存在的,在高校鉴赏课堂中也不能仅仅以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唯一理解作为标准答案,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否定,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影视作品鉴赏课堂是多元的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敢于进行表达,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允许不同的认识存在。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和学习工具能够展开自主学习,了解更加广阔和深入的知识,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除了在专业知识上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在其他学科的知识上则是各有所长,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展开互动和交流。
(三)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根据组内异质和组间通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6-8个人的学习小组,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本小组的理解,设计小组展示的内容,形式可以采用任何有助于知识点理解的方式,通过展示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形成更加开放的问题,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课上知识和课下实践的整合。
综上所述,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建青.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5-58.
厘清学科德育的几个问题
1. 关于课程德育与学科德育的范畴
课程德育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通过各类课程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包括地方和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这一界定把研究从德育角度引入学科角度,从学科自身来研究学科德育,拓宽了对学科德育内涵的认识。
2. 关于学科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是显性结合,即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二是隐性挖掘,即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的寓德内容。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等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寓德因素。三是动态生成,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寓德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规划,这是预设的,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寓德因素。
3. 关于学科德育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二是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制定时即有的,而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中生成的。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学科德育实践
1. 研制与实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了《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的指导工作意见》,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教学导向,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个学科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寓德点?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为此,基教研中心为27个中小学学科研制了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的《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一是学科德育范畴,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方面,基本是源于对新课程中情感类目标的分析和提炼;二是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挖掘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承载的德育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建议;三是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案例片段,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宏观性的教学指导,在研制—实验—征求意见—修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突显了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可行性,对一线教师教书育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 依托研究实验基地开展针对性研究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研究中确定了丰台、顺义、西城为学科德育研究的市级实验基地。我们还建立了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统筹规划,市区(县)校共同承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的三级研究网络。依据区县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丰台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学科德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顺义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的编写和研究,编制与课程相适应的配套地方(乡土)教材,西城区则结合区域性资源,开展课内外教学研究。
3. 研制典型案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新方式
在各学科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每年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编辑出版了以教研员和教师的学科德育研究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描述、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德育案例集》和课例集锦,通过各学科教研员和教学专家点评的形式,启发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学科德育问题,加强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研究,引导各学科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初步形成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效,其主要的经验有:
加强研究,营造氛围。注重理论学习、注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引导全体教师人人关心德育,科学实施德育,提升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习知识与培养思想道德情操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学会做人,充分发挥了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作用。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 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 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 , 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 , 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 , 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 , 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 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 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 ,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 , 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 , 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 , 立案备课 ,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职业能力 课堂教学 模式创新
教师职业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职业。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培养出深刻理解和践行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具有较全面教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未来教师刻不容缓。这就对我国高师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必须创新传统教学模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实现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在育人理念和行动上的贯通,为我国实现全民素质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文基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提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展现笔者在师范生《物理教学论》课堂上进行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尝试,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交流,达到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目的。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要求从教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可通过如下能力表现出来。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沟通交流、教育学生的主要形式和最重要的工具。它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能力、体态语能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启发性、准确性和清晰性等特点。优美动听、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十分健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素。师范生的课堂上学生应有更多的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
2.领悟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
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是实施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的一步。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因材施教等。教师要深入领会和践行新课程理念,免费师范生应积极锻炼,提高领悟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
3.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教师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立足教育之本。课堂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的能力。教师要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因材施教,选择一种合适的教法或几种教法的整合,高效完成教学。教师应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通过教学实施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教书育人目标。师范生要抓住一切时机锻炼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教师的应变能力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面对知识面宽、思想开放、知识来源相当广泛的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授课,教师难免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和情况。如何调控课堂以使教学顺利、高效的完成,就得依赖教师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急中生智,其实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一种积累,是深思熟虑和果断决定的结合,是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一种体现。师范生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拓宽知识面,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
5.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最基本能力之一,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班务工作等组织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唤起学生,使之全神贯注;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发扬民主但不放任学生。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对课外活动全过程做到有计划和精心安排;整个课外活动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教师的班务工作能力也至关重要,它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
6.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现时代下,师范生应提高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能力,为改革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7.教师的反思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对教学活动及时思考,分析哪些值得发扬,哪些做的还不够好有待改进。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新课程理念内化,自主地研究自己的教学,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8.终生学习的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以往那种职前一次学习终生享用的传统教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师的发展,终生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教学反思时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也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解决。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9.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实现这种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沟通、合作交往;教师与各科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不可缺少沟通和交流;新课程改革实现了学科课程间的渗透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科学研究课题,等等,这些重要工作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和交流,依靠团队协作去完成。免费师范生应加强交流合作能力的锻炼。
10.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教书匠”转变成为“学者”或“教育家”。教师要想成为“教育家”,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有教无研则浅,有研无教则空”是对教学与教学研究关系的最好诠释。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师成为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师范生要注重教学研究能力的日常培养。
11.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都取决于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免费师范生要了解这些新的评价理念,同时要积极投身于新课堂管理模式中,体悟这种评价的导向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框架和内涵,只是成为一名新时代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一名优秀教师的所有能力。例如,对于国家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还更应对其进行担当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高师院校对师范生进行这些基本能力的日常化培养,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迫切需要的。
二、基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显而易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师范类学生进行上述职业能力培养是每一位高师院校教师的职责和义务。特别是师范生的教学论课堂,要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
自2007年9月结束为期一年的美国课堂教育教学考察访问以来,为创新传统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国推行的新课程理念,笔者在施教的物理专业大学三年级师范生《物理教学论》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目前,改革实践已进行了三年,其主要理念与目标是:第一,帮助学生转变陈旧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加深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现阶段国内外教育热点问题,拓宽学生视野。第二,培养师范生表达能力、讲课技能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等教师职业技能。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基础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为师范生早日成为掌握先进教育理念、投身一线教学改革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扎实的基础。
基于上述理念目标,笔者按照“注重教学过程、创新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开拓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原则,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评方式等,以便提前做好准备。该课堂模式的特色如下:
1.学生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席考勤、教育热点话题演讲、课堂发言、教师技能以及学期论文等五部分组成。
2.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多于教师讲授的时间。
3.学生自学与教师点评相结合,课堂信息量大。
4.将课堂由传统的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活动。
5.学生全员参与,班级干部、小组长和项目骨干全程协调组织,学生学习投入、热情高涨,等等。
课堂主要环节步骤如下:
首先,每节课有2~3位同学站在讲台前演讲课前准备好的教育热点话题(在黑板上写出姓名、学号、热点话题的题目以及关键词),每位同学演讲结束后,演讲者作为主持人随即组织课堂讨论,针对演讲的话题同学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学生间的互动讨论。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只对时间进行适当控制。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总结和评价学生的演讲和发言,对演讲的情况做好记录。每节课热点话题讨论总用时不超过20分钟。该环节可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演讲、交流技巧、驾驭课堂、组织调度以及书写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其次,对《物理教学论》教材内容进行处理――采取问题教学法。由于课堂被认为是讨论、解决问题的地方,因此课前教师布置了学习与活动任务(一般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教师将教材内容凝练成几个重要问题。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几位学生汇报教材主要内容、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教师会提问同学,并对教材难点和重点内容以及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讲解,发挥传统讲授法教学的优势。接着,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之后教师做总结性的点评。该环节总用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该环节是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环节,这种教材内容处理方法强调了如何分析问题,教给学生如何教学,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详略得当。
第三,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大量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网络上的文本、视频资料)作为对课本内容的补充,丰富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给学生提供相关话题的前沿性内容。教师经常还通过课程邮箱以邮件的形式发给学生资料,相关通知,让学生了解学习。该环节总用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这个环节是学生知识拓展阶段,既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又提高了专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第四,综合素质拓展。为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还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课内拓展到课外。在课外开展多种“基于项目的课堂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例如物理课程标准知识竞答(初、高中物理课标)、主题演讲比赛(如,假如我是教育部长……)、辩论赛(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课件制作交流(由学生演示课件制作理念及制作方法)、物理教学技能示范课(学生自愿在课堂上进行十分钟授课,学生同行点评)以及微格技能训练(学生分组录课与评课),等等。这些活动需要大量时间,但都在课外时间完成。活动主要由班长、学习委员、项目组长、项目骨干等同学组织实施,老师提供必要的协调性帮助,教师参加学生比赛当天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布置工作,协调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对活动内容进行点评等,课堂上该环节用时不超过20分钟。该环节将传统的室内课堂引向课外,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一定要组织好,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最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或自由活动。在这段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情况,与同桌、老师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将下一节课的任务在PPT上显示,时间允许的话,老师对学生出勤情况进行统计。
除以上环节外,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在《物理教学论》开课的学期,我们还特地开设2~3次基于教育研究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讲座在课外时间进行,不占课内时间。
显而易见,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师范生,对提高其教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大有好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需要学校教务部门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单靠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够,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几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职业能力。另外,应清楚地认识到,尽管不能每一堂课将新课程理念全部实践,也不可能将教师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基本要素都训练到,但是,这些理念和能力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得到重视。
三、结语
教育创新要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做起。尽管目前在大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还面临着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等重重阻力,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毕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要彻底打破目前高师院校僵化落后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改革者的行列中来,需要教师拥有坚定的教学改革理念和信念,要持之以恒,不断面对一个个挑战,掀起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为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迅速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颖.创新教育中教师能力结构初探[J].吉林教育(综合版), 2007.13-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改革 问题教学法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逐渐深化与革新,加快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势在必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重要一环,自然而然地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攻坚”阵地。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深入挖掘学生知识潜能,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带来的诸多弊端,我们可以从“问题教学法”着手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放眼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阅读教材的选择脱离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相符合,阅读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学生主体性阅读流于形式,未能深入及里,学生之间互动合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少数,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对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呢?笔者认为,可以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教学法”的提出应运而生。
二、“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出问题为核心,将教材相关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阅读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更加频繁,优势也更为凸显,其有效推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对比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双向交流平台,也为学生之间更好地合作提供了契机,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和魅力。从一定程度上说,“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体现了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决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
三、“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从大局上看,“问题教学法”主要是一种针对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提出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从而进行阅读理解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限制,为促进小学生阅读、思考、合作等方面提供了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法。其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策略可概括如下。
1.合理导入多媒体技术。
新时代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传统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其中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最为常见。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改革过程中,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问题教学法”,以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创设有效的课堂阅读情境。教师在上阅读课时,首先可以通过导入多媒体技术手段,将阅读内容用动画、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其次,教师要找准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探寻阅读教材的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2.适时点拨,挖掘潜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身对阅读的理解和创新,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适时点拨,深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如在阅读之前,教师通过提出某一既符合阅读要求,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我阅读。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读时,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与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发掘自身阅读潜能。
3.加强互动,双向交流。
所谓教学,涵盖了教师会教、学生会学两方面内容。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阅读探究过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及时的双向互动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训练,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迁移和同化课程内容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应当坚持实践创新的教学原则,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丽颖.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使用探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安徽省于2006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不应忽视,新课程改革的大块阵地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如教学设施设备、生源质量等,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改革将更艰难。在条件受到很大限制情况下,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物理教学实践如何有效展开,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物理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物理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物理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将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农村学校的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结合农村实际状况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教和学具工作,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形式,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必将有力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物理教学面对的大量矛盾和困惑,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得以解决或缓解。农村学校的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探讨,有利于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的改革之路,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使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基础,在普通农村高中对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等;加强对新课程物理教材的研究,充分利用教材中拥有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探讨在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生成农村学校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典型课例,发表一些质量较高的教研文章,锻造能够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高中物理教师队伍。
本课题研究力求点面结合。研究子课题如下:
[1]、农村中学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2]、农村中学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3]、农村中学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4]、农村中学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研究
[5]、农村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6]、在农村中学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向各种考试,特别是应付高考的。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在教学设计的立意、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2、在农村中学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要有新的突破。
3、农村中学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上要有新的突破。
4、在物理实验实验教学上要有新的突破。
5、农村中学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有所的突破
6、利用农远网资源、加速新课程的实施
(四)完成本课题的的条件(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经费保障等)
本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一名,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如戴恩好老师是我校的教务主任,所撰写的论文《简单教材慎重处理》发表于《安徽教育》、论文《巧解一道光学题》发表于《物理教学探讨》,多媒体课件《连通器及应用》获市二等奖,论文《谈专业学科的理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初探》等均获得市级奖。鲁礼道曾是《农村物理教学与劳动技术相结合》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学校已购置了一批物理新课程理论专著,订购了一些物理学教学和研究期刊,并得到巢湖学院物理系和图书馆的有力支持。本组成员已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已有教师或获奖。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扶持项目,得到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的有力支持,并得到了学校经费的大力支持。
(五)研究计划
1、课题组分工情况
邓小宝:负责课题组的组织实施、理论研究及数据处理
邓小宝、戴恩好:农村中学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朱祖祥、张忠厚:农村中学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戴恩好、朱祖祥:农村中学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许传俊、张忠厚:农村中学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研究
韩文超、张启水:农村中学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鲁礼道、邓小宝:在农村中学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2、主要研究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前期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并举行专题研讨会.
后期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09年6月):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召开子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典型课例,申报结题。
阶段成果形式:[1]、编写乡土教材---《迷人的物理》
[2]、完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份。
[3]、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
[4]、举行课题组中期研讨会
最终完成时间2009年8月
最终成果形式
[1]、完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份
[2]、编写乡土教材---《迷人的物理》
[3]、相关课题研究论文集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有效课堂 改革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知识面前,人们只有去发现,去掌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训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梏下摆脱出来。
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面对这种状况,要使新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走向成功,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 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着教师塑造学法和学定于教的观点。尽管新大纲已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观点,甚至把五步教学中教师在各步中应发挥什么角色的作用都一一标了出来;但从总体看,教师应怎样指导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不是太明确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要求教师在吃透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二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如果教师总是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这样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改革.要针对目前农村学生普通存在的英语基础比较差的特点,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注重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实用有效
根据知识本身的使用程度和课后练习的要求,确定讲解的重点、难点,在讲解词语时要重点讲清词语的含义、用法、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句子中的修饰关系以及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在讲解课文时对常用的词、词组、习语和句型要结合使用的实际讲深、讲透,然后通过模仿,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要把知识转换成能力,改变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双向交流。尽力让课堂成为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使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3.注重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上尝试采用合作教学、小组学习模式,使学生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小组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育学生乐观、自信、豁达的心境。小组互动学习的最大敌人是学生的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
三,确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笔者认为课堂英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及其同伴之间的共同学习、交往、课堂活动的场所,教师应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供人际间相互学习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与学生一同发展。教师要敢于面对新的挑战, 转变观念与角色, 不断学习与实践, 认真思考与总结, 领悟实质, 把握方向, 改变自身滞后的教学方式, 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