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比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决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要能灵活运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解题时,首先要分析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水解平衡,抓住溶液中实际存在哪几种粒子,再结合水解规律、守恒规律,得出正确的大小或守恒关系.
一、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
首先要明确绝大部分可溶盐完全电离,电离出的弱离子部分水解(电离强烈、水解微弱);其次要知道多元弱酸分步电离,故其对应盐的水解也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最后还要考虑水的电离.
1.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分步电离分析.如H3PO4溶液:
c(H+)>c(H2PO-4)>c(HPO2-4)>c(PO3-4)
2.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Na2CO3溶液:
c(Na+)>c(CO2-3)>c(OH-)>c(HCO-3)
3.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它离子对其产生的影响.
如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Cl ②NH4HSO4 ③CH3COONH4 ④NH3・H2O
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②>①>③>④
4.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首先要分析混合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若发生反应,则要进行过量判断(注意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然后再结合电离、水解等因素进行分析.如0.2 mol/L的HCl和0.4 mol/L NH3・H2O等体积混合后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c(NH+4)>c(Cl-)>c(OH-)>c(H+)
等体积的两溶液充分反应后,相当于0.1 mol/L NH3・H2O和0.1 mol/L的NH4Cl的混合溶液,NH3・H2O的电离与NH+4的水解相互抑制,NH3・H2O电离强于NH+4的水解,所以溶液呈碱性,c(OH-)>c(H+),且c(NH+4)>c(Cl-)
二、三个重要的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总呈电中性,即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如,Na2CO3溶液:
Na2CO3=2Na++CO2-3 H2O H+ + OH-
CO2-3+H2OHCO-3+OH-
【关键词】直接融资;资本市场;资本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该要采取多渠道融资。面对此类问题浙江商业银行温州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守强说道“温州要想占金融高地,必须要抓住直接融资的新机遇。一旦你开启直接融资这扇门,你会发现世界更宽广。”现在虽然间接融资仍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走下滑路线。然而直接融资则快速成长,而且得到了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而且发展的潜力也相当大的。
我国的直接融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的。从1978年到1992年处于萌芽期,此时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时。然后到了1993年至1998年,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初步发展时期。从1999年进入正轨。从进入正轨以来,伴随着股票市场快速的发展和债券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使得直接融资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有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隐患,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中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直接融资开始是以股票市场为发展工具的,在市场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股票市场这十几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与之同步发展的债券市场在2008年以前发展的并不那么顺利。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2002年到2007年鉴,企业债券累计融资为7937亿元,但是,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金额达到了8068亿元。分年度观察,除了2005、2006年两年以外,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对企业债券的比重都大于1,平均为1.54。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012年7月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占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60%;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达到6.2万亿元,占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份额的258%。这么好的结果,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创新与产品创新。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如企业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从而填补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空白。银行同时还定向推出发行方式,形成了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双轨并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等。
从推出新的发行方式以及多种融资方式,在2008年到2011年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16837亿元,而企业债券累计融资达42611亿元,后者是前者的2.53倍。分年度观察得知,企业债券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比例都大于1.5,平均为2.6。其中,相差最大的是2009年的数据,企业债券是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比例的3.69倍。总而言之,随着债市的迅猛发展,直接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也进一步说明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水平。截止2012年6月底,沪深两个股市的上市公司达到了2444家,同比2002年的上市公司总数多了一倍之多。沪深两个股市的总市值同比2002年总市值又多了近5倍之多。截止2011年底,A股融资规模为7941.90亿元,同比2002年的增长了将近10倍。如此成就,很大的功劳是资本市场的。同时,资本市场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发展。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引领了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水平的改善。与此同时,也完善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有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股份制改革也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的。因此,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是推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
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规模比重也稳步提升。相关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2年的92%下降到了2011年的58%,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长期依赖银行融资方式的格局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在降低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同时,使得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相关调查人表示,“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占比有可能更低。”
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增长了17.1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提高了9.1%。还有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为1.8万亿元,合计总额占到了社会融资总额的14.0%。其中,2011年,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13658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5倍;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这十年间增长了将近5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十年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本文一直坚持直接融资的发展趋势,原因一,直接融资有较强的吸收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原因二,吸收风险意味着直接融资能够支持实体经济中的一些创新活动,因为创新活动本身带有风险。因此,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非常有必要。从目前的局势,可以看出直接融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从股市和债市两个方面入手。股市方面,一系列的制度性建设可以为良好的股市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确保股市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直接融资渠道。债市方面,公司信用类债券协调机制也在去年相应的成立了。随着信用类债券协调机制的产生,也就意味着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或许将进入统一的互联时代。这样使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投资以及融资需要更好的发展。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好的去解决和防范,使得直接融资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金融研究人才库第八课题组,林琳.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纵横,2013,(01):20-26
[2]刘友芝.我国文化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25-133
[3]马可.地方政府担保机制下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3,(07):62-65
[4]林志伟.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福建金融,2013,(03):34-38
摘 要 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因为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不同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市场价值、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本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所启迪。
关键词 企业融资 方式 选择 问题
一、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断增多。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还是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由于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存在着过度投资的偏好;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依旧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直接融资还不成熟,仍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而外部融资又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然而仅仅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方式又无法完全承载我国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存在着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这些问题对我国企业融资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甚至是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依旧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中,直接融资还不成熟,仍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在我国,虽然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债等发行证券的方式,即所谓的“公募”融资形式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然而,由于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而在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范围狭窄的问题,企业过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仅仅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方式又无法完全承载我国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贷款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严格来讲属于“私募”融资方式。银行贷款不仅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二)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普遍存在着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
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以来,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也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得到稳步的发展。然而,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依次如下: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
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对债券的发行造成了约束。我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市场化创新不足,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审批程序复、条件苛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市场基础还不完备,由于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就造成了股票融资比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二点建议
关于如何选择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问题,其最关键的是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进而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相关的研究结果,努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关于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比较时,许多研究人员按照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代表国家有日本、德国为主;另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根据有关结果表明,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与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的不同。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直接融资很发达,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就出现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然而,日本和德国由于过分倚重间接融资,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最初的阶段,还不够成熟,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出现了“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企业融资模式。然而,从长远结果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减轻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贷款压力,并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二)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有效的增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对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我们应该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有效的增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应该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一是,公司应该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二是,因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很少变动分红比率,但由于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就会产生外部融资的需求;三是,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应该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应该先从公司债开始,然后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到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
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是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主要方式。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 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可见,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条件下,不断增大债券融资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陈汉军.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
[2]孙习武.投资银行与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鲍松媛.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09.
[4]陈珊.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社会融资结构 社会融资规模 综合金融服务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通过对35个国家金融结构和经济状况数据进行分析,首次以实证方式证实了金融与经济发展具有同时且正相关性,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往往是金融高速发展的时期。1973年,Mickinnon,Shaw提出“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同时建立了M2/GDP-金融深化指标。在早期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从金融发展的总量入手,并没有考虑到金融结构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融资结构日趋多元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已经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一些学者结合区域情况,运用数据模型对社会融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张林杰(2012)基于2002-2010 年年度数据,选取代表金融发展的社会融资总量和代表经济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变量,对社会融资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和长短期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蒋鹏飞(2013)以东莞为例对信贷投放、社会融资总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非银行信贷融资特别是境外资本对东莞经济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信贷投放、社会融资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分别为0.0421、0.2429,社会融资总量对东莞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信贷投放,社会融资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将增长0.2429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总量持续快速扩张,但经济却没有保持同步,主要在于非银行贷款融资的发展导致社会融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资金停留在融资体系内部并没有投向实体经济。人民银行公布金融数据显示,传统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73.8%降至2012年的52.1%,而同期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占比则分别从1.9%和6.3%,增至8.2%和8.1%。因此,要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既要关注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也要关注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
二、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
社会融资结构是指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的构成和比例,社会融资结构与金融体制有很大的相关性,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金融体制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企业直接融资开辟了更多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2002年至2012年数据看,直接融资筹资额(股票筹资额与企业债发行额之和)与同期新增贷款之比逐步提升,截止2012年末,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5.9%,比2002年高11个百分点。2004-2007年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繁荣,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持续提升,到2007年达到顶峰,2008年受股票市场大幅回调影响,股票融资额占比呈下降趋势。2010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复苏刺激下,股权融资明显回升,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快速增长,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加。随着短期融资券的持续快速发行、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提高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重启,资本市场各项功能逐步健全,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正在大大提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失衡正在逐步改善。
(二)间接融资在我国融资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从下表可以看出,尽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为年度历史最低水平,比2002年低39.9个百分点。但从占比上看,仍高于英美国家30%左右的比例。而且如果从广义上看,银行体系提供的融资(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占比更高。另一方面,从资产结构来看,我国金融机构虽然资产规模庞大,但是结构极其不平衡,根据中国银监会有关统计,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2%,保险业、证券业资产占比仅为8%。无论从社会融资总量占比还是金融资产占比来看,银行业都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偏低,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仍未改变。
中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情况
(三)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迅速扩大。在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下降的同时,表外业务、“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却在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12年,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得到的融资达到3.6万亿元,而在2002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每年仅有几百亿元。
总体上我国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这种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造成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在银行体系高度集中,金融体系缺少足够的弹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偏低的局面将逐步改善,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持续加大已成为必然趋势,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效率,必须着眼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三、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的路径选择
(一)对监管机构而言:完善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高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对监管结构而言,应积极建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一是对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对于规模较大、经营稳定、风险较低的企业,应该通过资本市场,以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对于规模较小,处于成长期,未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采取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推进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从体制上增加长期资金市场的竞争者,增加资本供给,相对减少市场对银行债务性资金的有效需求。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创新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监管机构,要正视我国金融创新滞后的现实,尽快形成市场共识、有效破除体制障碍,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要以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为根本,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四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积极探索监管顶层设计,对金融业发展进行统一监管,同时发挥好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以适度监管竞争确保金融运行活力。
(二)对各级政府而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形式的社会融资
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争取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政策,鼓励金融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一是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推动更多国有企业、优质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动债务型融资工具,通过调整融资结构,促使银行资金更多投向三农和小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领域,进而做大金融总量。二是创新发展融资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并引进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种子基金等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形成较为完备的风险投资体系,为成长型创新企业开拓融资渠道。引导民间借贷合法化,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积极运用保险资金。目前,我国可用于投资的保险资金总额接近两万亿元,地方政府应加强与保险公司总部合作,争取更多保险资金投资。四是积极培育各类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增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的能力,实现大型银行和村镇银行的优势互补。五是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强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提高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以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金融资源注入。
(三)对企业而言:积极转变融资理念,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近年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金融业讨论的焦点,融资难既有金融体系不发达、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融资理念、融资方式选择的问题。伴随着金融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应积极转变融资观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一方面,科学选择融资方式。规模较大、经营稳定、风险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直接面对金融市场公开披露信息,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规模较小,处于成长期,未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更适合一对一、个性化的融资方式,可以选择贷款融资。另一方面,改变现有融资理念,建立创新型融资理念。既要立足于间接融资,利用扩大股权,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按揭贷款,应收帐款、存货、商品、无形资产、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收收益等抵押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也要着眼于直接融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借助于债券市场,发行集合票据、企业债券;采取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手段;根据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积极探索从代办系统股份挂牌转让系统或新三板进行股权融资;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投资。
(四)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加快推进战略转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支柱,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中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趋势愈加明显以及资本管制的日益严格,以贷款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单一金融功能主体已无法合理、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的要求,积极推动业务转型,由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综合经营服务方式转变,由简单的信贷营销向综合融资转变,努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服务商”。一是牢固树立综合融资理念。积极适应客户融资模式的有效转变,摒弃将资产简单等同于贷款的思想,在客户经营过程中,统筹考虑客户融资需求,坚持资产业务多元化发展方向,坚持为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服务方案,促进债券承销、理财产品等业务的协同发展,提升发展内涵。二是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目前,包括四大行在内的许多银行都已经或者正在积极介入基金、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领域,初步建立了综合化经营的框架。未来要通过推进跨市场和跨领域经营,实现业务组合和盈利来源多元化,充分发挥各业务领域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三是积极把握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股权融资、财务顾问、并购重组服务等投资银行类业务,提高短融、中票以及理财等直接融资产品在优质客户融资中的占比,新增融资向债券化、理财化、租赁化、基金化和贷款并重的综合融资模式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3]蒋鹏飞.信贷投放、社会融资总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东莞为例[J]. 上海金融,2012(11).
将来,回头看从2007年年底开始的一轮货币政策“从紧”,12月5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报幕。才隔三天,中国人民银行四年来首度以1%的较大幅度调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真正以强有力的信号告诉市场:“演出开始了。”不同于伦敦舞台上阿加莎・克里斯蒂常演不衰的《捕鼠器》,没有人预知刚刚露出冰山一角的中国式“从紧”将按何种剧情逻辑往下演绎。
按央行要求,2007年12月25日起,各银行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自1985年,央行将各类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后,银行22年里第一次被强制保留如此高比例的流动性。如此局面,对目前的银行系统和通过间接融资维持经营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平生第一次。对前者,贷款业务发展被抑制,中间业务或加速研发。对后者,实力强、信用好的会越来越吃香,真正应了一句话:“越有钱就越有钱。”
既“新兴”且“转型”,中国内地银行系统分配贷款时,效率仍高不过热情。所以,当信贷受到管制,更多资金就不可避免地流向更少企业。所幸,任何坏事都有好的一面。
“十七大”报告有言在先,“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作为相互间一定程度上可替代的两个融资市场,当银行信贷受限于“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股市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将从中受益。截至2007年上半年,内地通过境内外发行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合计融资2526.30亿元,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超过10%(如计入海外上市企业融资,比例还会有所提高)。但比较同期内地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4899.33亿元,当前直接融资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不足20%。而日本、德国、美国企业该比重分别是50%、57%、70%。
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小,比起满足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苛刻要求、相对漫长的等待和等待中不确定的政策风险,机会成本明显较低。“从紧”后,企业从股市、债市吸收资金的动机加强。同时,根据管理层已经推出的时间表和正在酝酿的路线图,中小企业板的完善、创业板的推出、从企业债到公司债,更多样化、门槛更低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也将逐步加强。今后一段时间,股市、债市处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的发展机遇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紧”,央行在使用利率工具时不会不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近,由国家发改委的公开信息可知,除了货币政策,政府还寄望于通过直接调节供求关系,不让通货膨胀压力的威胁持续升温。如此,利率不至于大幅调高,负实际利率不会迅速扭转,居民储蓄出银行入股市的单向流动也不会一夜调头。这意味着,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也将继续支持股市向好。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应对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5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微企业虽然单个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采取措施,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长期以来,诸如“融资难、融资贵”似的融资困境严重制约着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发展。本文在分析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诸多融资困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化解这些困境的路径选择。
1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1.1困境之一:卖方垄断信贷困境
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目前的信贷市场还是一个卖方主导市场,至少在短期内资金需求大于供给、资金短缺的情形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卖方主导市场即是交易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由卖方决定的市场,市场中交易的买方处于弱势地位。广大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缺陷、财务缺陷等,在银行信贷市场中必然处于弱势,而资金的提供方即银行由于社会大规模的信贷需求往往处于交易的主导地位。由于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方之间展开竞争,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处于有利的市场地位,即使抬高价格,也能把资金贷出去,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息差额。丰厚的利息差额促使各家银行不断扩大规模,进行区域性或者全国范围的扩张,这种规模扩张方式必然将全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吸揽在银行系统内,从而使得广大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往往严重依赖银行融资,使得银行信贷市场成为实质上的卖方垄断市场。这种垄断是造成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困境。
1.2困境之二:融资渠道狭窄,偏重于间接融资
银行贷款是我国广大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造成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尽管民间资本涉足银行业的政策有所松动,但是仍处于边缘化境地,体制内银行机构仍占据着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进一步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就难以改变目前银行信贷市场的垄断性质,信贷市场也将继续缺少创新和活力,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上也将继续受困。二是资本市场发展仍为滞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投机气氛过浓、板块结构失衡等问题,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的功能还没有较为满意地发挥,还不能发挥融资过程中替代银行贷款的作用,导致许多有意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只能选择通过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三是互联网金融融资综合成本实际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拓宽了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但可能只是增加了可供他们选择的渠道而已,而并没有降低其融资总成本。以P2P为例,不同标准的平台费推高了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小贷公司贷款利率为10%―25%。
1.3困境之三:大企业排挤困境
一般地,银行考虑到贷款的安全和回报的稳定性,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放贷给大型企业,而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由于生产规模不大、高新技术评估难、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会计核算规范性差、实物担保抵押品少、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往往不愿意放贷给它们。即使放贷,也要求贷款利率上浮,而且还要附加其他一些苛刻的条件,如要求在贷款利息之外支付财务顾问费、抵押担保费、业务咨询费等额外费用。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大企业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对广大中小微企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排挤效应”。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债券市场还不够发达,许多大企业本可以考虑债券市场融资的,但实际上却选择了银行信贷,从这点来讲,大企业即占用了本可以属于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甚至,一些大企业凭借其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银行贷款后,然后通过理财产品、信托等方式,再把资金贷给广大中小微企业,获取套利。这样既人为地延长了融资链条,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应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选择
2.1应进一步拓宽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要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形式,需要适当放宽民营银行的设立条件,进一步发展股权市场、债券市场、互联网金融等多种市场,以提高融资市场的竞争程度,避免广大中小微企业对国有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首先,在银行业改革方面,要继续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逐步放开民间资本常态化准入银行业,让民营银行适当发展,进一步消除国有银行垄断问题。当然,在逐步放开的同时,也要对民间资金加强管控和引导,打击违法集资和遏制哄抬资金价格的行为。其次,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完善其结构,让股权市场真正发挥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既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作为蓝筹股市场定位的主板市场外,还需深入发展中小板,改革创业板,推进战略新兴板,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内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尽快完善2016年5月正式实施的新三板分层机制,扩大新三板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增强新三板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吸引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上资本市场融资。要尽快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要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尽快建成功能完善的有机联系的股权市场体系。要根据股权市场情况,适时稳妥地推动IPO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第三,要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建议适当修改发行企业债券的规模、财务前提条件,促进部分中小微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要在进一步发展各类企业信用类债券、利率债,发展可交换债、可转换债等混合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增加债券市场新的交易品种,如基础设施债券化、房地产信托债券等;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分工合作和互联互通,形成交易活跃的有机联系的债券市场体系。第四,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业相加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和客户无中介,零距离,交易便捷、成本较低、有助于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广大中小微企业所需的融资频繁、期限短而金额又小、用款又急的融资需求,应该采取措施扶持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既包括金融相关风险,也包括技术层面和社会影响等风险。正由于此,当前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急需集中整治,加强监管,但是,瑕不掩瑜,在整治监管的同时,还应继续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优点。
2.2应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一般地,间接融资在权责界定上比直接融资更明确,对企业或企业主财权和信息的保护更有利,这造成了我国很多中小微企业偏好于间接融资,尤其是那些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直接融资在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联系是直接的,避免了许多中间环节交易费用,相比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是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我国今年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市场化、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直接融资体系,以实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一方面,应当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的归属,建立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企业或企业主的财权和信息,厘清企业财权和业主财权的关系,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摆脱企业对于银行的单方向依赖;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广大中小微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同时,还要对所谓的“影子银行”进行严格控管。
2.3应进一步完善融资环境,增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针对大企业产生的较高挤占成本问题,除了要采取措施约束大企业的不当行为外,解决它的关键方法是完善融资环境以增强各类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首先,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企业征信系统。现有的企业征信系统主要收集的是企业的财务和贷款信息,几乎没有收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企业的某些非财务信息对于研判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经营是否正常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比财务信息得出的判断更为准确,如企业消耗的水费、电费以及纳税情况等信息。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担保抵押物少、财务指标不健全,在现行的征信体系下不能反映其真实信用能力和发展能力,必然影响其信用融资。所以,建议人民银行逐步完善这些非财务信息的收集,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收集工作具有可行性。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例如推进信用评估及担保机构的业务发展,适当支持与中小微企业相关的各类行业协会的发展,为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总结推广“网格服务”、“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双基联动”等新服务模式,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当然,各个企业自身还需不断发展、创新,规范信息披露,合理利用杠杆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邱兆祥,安世友.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经济时报,2012,(05):28.
摘 要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许多企业都面临融资困难,我国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这在解决企业资金流动困难的同时,也积累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当前的融资特点,对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比较,以便为中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企业融资 英美模式 外源融资
一、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主要有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证券融资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日本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1.英美企业以证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由于美英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比较发达高度证券化,企业不但可以通过银行借贷,而在资本市场可以发行企业债、公司债获得融资。英美企业主要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资本,证券融资成为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截止1999年12月,美国的非金融类企业的融资渠道中,来自银行的贷款占12.1%,股票和债券类融资占到总额的74.8%;英国的企业融资模式和美国及其相似,而且英美主要是以内源融资为主。随着英美机构持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总量上约占全部上市公司股本的60%。
2.日本、德国企业的银行融资模式
德日模式是指一种银行实行综合制经营,并通过银行对企业参股与持股而全面介入企业经营过程的模式。日本的企业融资主要为外源性融资,且银行贷款所占比列较高,占到外源融资总比的90.33%,而以股票为主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贡献较小。而德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基本上与日本相同,实行的是一种全能银行融资体制,可以持有任何非金融企业任何数量的股票由此产生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再投资和银行贷款。与日本相似,德国的银行贷款融资比列较高,也占到33%左右。
二、我国企业融资特点与评价
我国的企业融资长期以来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这主要是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且证券市场落后造成的。我国企业融资的特点:
首先,企业内源融资率低,外源银行融资依赖过高。目前我国企业资金80%来源于外源融资,其中60%以上又来自于银行。
其次,直接融资发展迅速,但比重仍然偏小。虽然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股票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规模较发达国家仍然落后且不成熟。
再者,是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为主。我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集中了全社会75%以上的存款和80%的贷款。
企业直接融资的困难加重了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企业融资中股票和债券结构失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中,股票所占的比重一般在 20 %以内,债券占到 80%以上,但我国企业在债券筹资结构中债券与股票的比例却正好相反;2006年,股票和债券共仅占21.3%,这也说明了我国企业面临着直接融资较少且渠道单一的状况。
三、发达国家融资模式的经验借鉴
通过分析英美德日四国企业融资模式,可以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经验借鉴,但是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滞后现状,我们更应该根据国情适当借鉴发达国家融资经验。
1.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企业融资手段
政府应着手改变我国企业融资渠道主要靠银行的畸形局面,大力发展银行、证券、内源、商业信用和国际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这不仅能降低企业融资风险,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而且有助于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平稳运行。
2.促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良好协调
我国不仅直接融资比重较小,在直接融资中也存在着股权与债权融资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所以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应首选债券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进一步合理调整融资结构。
参考文献:
[1]December 28.2000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Bank of Japan.
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即内部积累方式来融资。外部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某种金融工具获得他人的资金实现的融资,包括企业直接融资(债权股权融资等)、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以及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关系。
与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有关数据显示,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占60%,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达到90.5%。广东省与全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有共同之处,就是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在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占广东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20%,高于全国4%的水平;其他的直接融资比例广东占20%,而全国民营企业只占5.5%。这说明广东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全国一样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难以利用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来融资。过度依赖内部融资、外部融资又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严重制约了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与美国、日本的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从总体来说,美国与日本的融资结构也是以内部融资为主,而且,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高于间接融资,而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高于直接融资。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扶持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扶持的比重较低。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融资工具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美、日两国的中小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迅速发展。
从美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大力发展并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因此,改善当前广东或者中国的融资结构,应当是拓展除银行之外的多种融资形式,推进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债权、股权融资体系。提高外部融资的比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不但要善于经营,而且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社会信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提倡金融创新,着力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扶持与引导,健全法律与信用担保机制,努力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广东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知,民营中小企业应向着直接融资的渠道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不同,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融资模式应各有侧重。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模式?结合广东中小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应这三类不同的民营中小企业,应选择发展不同的融资模式。
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
在21世纪,科技是发展的主题。科技型的民营企业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在政策方面一直重点扶植这些科技民营企业,着重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等。广东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不仅具备政策优势,还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良好的人才资源,全省共有高校71所,在校研究生3.7万人,应届毕业生0.69万人;同时广东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的人才涌进广东,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二是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与香港相临的深圳,电子以及通信设备是其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深圳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多为港商投资或是合资,其创造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约占深圳的五分之一。根据实际情况,这类民营中小企业应主要选择直接融资模式:一是股权融资;二是基金融资。
股票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场所。由于科技型产业一般都具备实质性的技术优势,很多希望获得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家看好科技型产业,并愿意购买该行业的股票。深圳的中小企业板块为该类风险性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性。虽然股权融资在一定时期内牺牲股权,但是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这些资本获得长期的发展。除了国内的创业板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到香港的创业板市场融资。香港证监部门目前仍积极鼓励内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如果中小企业资产质量较好,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的现金流,还可以到海外创业板融资。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之外,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均设立了针对中小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创业板,也十分欢迎中国内地的科技企业。
另一个渠道是通过投资基金来寻求合作方、投资方。这类融资不需要付出成本。有必要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这是一种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某一产业,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产业,以追求因企业成长而获得长期收益为目标的一种投资基金。此类基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小企业,其功能之一在于将成千上万分散的中小额资金集聚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虽然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高,但一旦获得成功,则投资收益很高。
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
所谓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指在同行业内竞争性较强,盈利能力较好、增值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广东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指传统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2004年广东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0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而民营企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4.0%。在最新公布的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名单中,房地产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富力地产、恒大、珠江投资等均名列前茅。对此类企业应以银行贷款为主,辅之以企业债券和产权产易市场。
该类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处于发展成长阶段,经营能力强,基本上能达到银行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贷款原则之要求。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较倾向于向此类企业贷款,但需要提供一定的担保或抵押。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此类中小企业贷款仍然成本较高。可以借鉴广东发展银行的做法来控制交易成本:一是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银行成立融资辅导中心,聚合众多民营企业的信息与成本,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降低单个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通过专门技术来控制成本。银行通过创新来改变担保难的现状。
除了向银行贷款外,该类民营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和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民营中小企业可将部分专利(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以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紧缺,增加现金流,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本市场运作打好基础。企业债券用途多为新建项目,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利率,期限为2~3年。市场上一般大型企业发债较多,但是中小型企业如果有盈利较高的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融资。
无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
该类民营企业中的小企业发展目标是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事实上该类企业的融资如果依靠商业银行融资,就会因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评估贷款风险成本高、违约风险大,同时因企业规模小,生命周期短,生产稳定性差,竞争和抵抗风险能力较差,而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小,额度低。由此可见,该类企业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和民间融资来解决问题。但是内部积累要在良好的经营状况下,而且具有时间长,份额小等特点,不能满足企业“时间急”的需要。因此,该类小企业只能选择民间融资,主要通过民间借贷来弥补资金缺口。
关键词:企业债券 中小企业 融资 商业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6-03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金融资产规模逐年扩大,金融机构更为丰富多样,整个金融市场实现了平稳、规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逐步显现,尤其是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现象相对突出,引起了社会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稳步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进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所带来的“挤出”效应将迫使商业银行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客户
我国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阻碍了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构建,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随着2005年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和2006股市恢复融资功能,直接融资发展失衡的局面有所缓解,但间接融资的比重仍然明显偏高。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通过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6890亿元,占融资总量的19.8%,其中企业债发展较快,全年融资量为2010亿元,占比从2004年的1.1%上升至6.6%。2006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通过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7187亿元,占融资总量的18%。在这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间接金融占绝对比重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容易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很大程度上由银行承担,从而带来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大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和收益最大化的需要,必然将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风险相对较小、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型优质企业上,从而形成了在优质客户群上业务过度竞争,而忽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局面。直接金融发展落后,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直接融资所带来的“挤出”效应将迫使商业银行必须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客户,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企业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补充资金需求的渠道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从1965-1982年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总量中内部积累平均占到61%,债权融资占到23%,而新发行的股票平均每年只占到2.7%。这一数据表明,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仅仅依靠股权融资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才能有效降低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和韩国都经历了企业债券市场蓬勃发展、银行信贷存量明显下降的过程。日本企业在1994年-2004年的十年间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从45万亿日元增加到80万亿日元,增长近一倍,而同期银行系统信贷余额从430万亿日元下降到260万亿日元。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系统的信贷规模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在韩国,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规模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挤出”现象。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重组力度,企业债券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企业债券的市场规模从1997年的90.1万亿韩元增长到2004年的153.3万亿韩元,私有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的筹资额在其总债务中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16.7%上升到2001年的21.7%。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信贷业务的挤出效应,一方面有效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减轻了金融风险向银行系统的积聚程度;但另一方面信贷规模的压缩也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日益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将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来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由于企业债券市场一般具有较为完备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进入门槛较高,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债券市场都主要为大型优质企业获取直接融资服务的。以韩国企业债券市场为例,1997-2004年韩国的企业债市场规模从90.1万亿韩元发展到153.3万亿韩元,增长了70%,而同期韩国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规模从未超过5%。由于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方式和期限相对灵活、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大型优质企业往往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弥补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需求。一方面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1997-2001年韩国私营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就从121.3万亿元增加到179.9万亿元,增长48%,债券融资在企业总融资额中的占比从16.7%提高到21.7%。另一方面,通过债券融资来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趋势日益明显。从韩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上看,银行贷款的总额和占比仍在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低于债券融资增长速度。票据融资的规模和占比明显下滑,表明韩国企业部分短期融资需求明显已由债券融资替代。这一点从韩国企业债券发行用途可以得到印证。1997-2004年韩国企业债券中66.7%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需求,而只有31.2%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韩国经验表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大量减少企业对银行流动资金的需求,并对银行中长期贷款业务带来一定冲击。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当大型优质企业开始更多地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将逐步下降,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贷市场将面临着渐趋收窄的局面,普遍的流动性过剩、存贷比偏低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和资本权益收益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同时,WTO后保护期即将结束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向前推进也将带来银行业竞争加剧、对大型企业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商业银行未来面临大型客户净利差收窄、利息收益下降的压力。新的形势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传统业务、传统市场的圈子,必须进一步面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随着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带来的挤出效应已经逐步显现。截至2006年年底,共有210家企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321只,累计发行规模4343.8亿元。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归还银行短期借款。可以预计,随着企业债券市场中长期产品的推出,企业直接融资将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更大冲击,挤出效应带来的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将更为显著。
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企业直接融资,特别是大力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将有助于改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现状。挤出效应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市场,促使大型优质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广泛运用直接融资工具;二是商业银行体系将外在的市场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机制和体制创新,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市场,推动直接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就债券市场建设而言,一是应鼓励金融创新,丰富债券品种,适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包括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中长期产品,满足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求。二是应构建完善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有利的融资策略以降低融资成本。目前短期利率期限已基本完备,各期限银行间回购品种、央票和短期融资券利率已经能够为短期券种的定价提供有效参考,并能综合反映市场对1年内不同期限利率趋势和不同风险溢价的预期,充分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但是就中长期而言,企业债、金融债和国债的期限品种十分有限,在二级市场交易不太活跃,难以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从而使得企业和金融机构无法对创新产品实现准确定价。三是适当扩大投资人范围。从目前来看,尽管投资者主体的规模和种类正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投资者主体的结构较为单一,对投资品种的偏好较为接近,不同投资者之间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不明显,致使市场整体的波动性未能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应适当扩大投资人范围,一方面可以引入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和金融专业知识的自然人群体参与到银行间市场上来,另一方面扩大各类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市场的品种范围。四是建立银行间市场的产品创新机制。银行间产品的创新机制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的监管方式和手段、符合企业需要的创新产品、充分完备的信息披露机制、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及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等。
(二)商业银行应从机制创新入手,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除了强化外部约束和市场力量外,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会计统计信息不透明等弱点,商业银行必须在原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对经营组织架构、信贷流程、产品及服务手段等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以下方面:
1、商业银行应加大贷款营销的力度和效率,关键是发现和培训潜在客户。针对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采取“量身定做”的方法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尽快完成从创业型、成长型向成熟型转变。
2、商业银行应学会合理利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核心是定价,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正在加速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将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空间基本放开。商业银行在与中小企业业务谈判中较之大企业更处于有利地位,可以通过风险定价,抵补风险,实现收益。按照风险收益最优化原则和差别化原则,综合考虑客户评级、贷款担保情况、客户信誉、综合贡献等因素,实行差别化定价策略。
3、商业银行应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资产处置和后台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实行统一法人制度,决策链较长,很难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频率高、用款急的需求。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法人集权管理有利于集中控制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同时商业银行应发挥好立足当地、贴近社区、贴近借款人的优势,尽量减少信贷决策环节,缩短决策链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二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与大企业有较大差异,商业银行目前“大而全”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不能体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计统计信息披露等特点。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价机制,加强在贷款审查、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程序、资金定价机制、贷后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大型企业融资渠道不断增多,商业银行在外部市场约束力量日益强化的条件下将被迫转换经营思路、改变竞争战略,并最终将市场竞争的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上来,从而为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辟出新思路。我国中小企业不仅数量众多,且其中不乏经营业绩好、诚信度高、成长性良好的优秀企业。这一群体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对银行信贷也有着更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我们相信,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可以在中小企业领域找到广阔的市场,中小企业也可以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运行情况;
3、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国际清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昆明研讨会论文集《发展亚洲企业债券市场》。
4、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6、数据来源:中国债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