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龄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混龄教育环境的创设
在混龄教育中,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活动场所共同活动,犹如一家有好几个宝宝,大家友好相处,因此环境的创设应满足于不同年龄孩子的游戏、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以及幼儿互动交往的需要,它更类似于家庭,是一种家庭式的环境。《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首先,因地制宜进行活动室的布局。我们将大班与托班幼儿安排在一起,共同使用一个盥洗室、餐厅和午睡室,这样可以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进餐、入厕、盥洗和午睡。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小年龄的孩子不宜经常变换环境,最好在熟悉的环境中活动。
其次,我们在幼儿园设了一个活动室为混龄儿童专门活动的场所,在活动室中提供了高矮不同的椅子、玩具橱,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在混龄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上我们将结对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一起,例如,幼儿的美术作品,幼儿共同探索活动的记录表,参与收集的图片资料,共同参与活动的照片等。
在混龄活动室中我们设置了5个区域,其中有娃娃家、生活区、美工区、阅读区、探索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标识,一方面便于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幼儿收拾与整理活动材料。如实物图―简图―数字―文字。
在每个活动区的周围我们常常利用图谱、流程图进行规则暗示、操作方法、玩法的暗示,提供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需要。例如,在美工区的剪纸活动,由随意剪―剪纸线―剪弧线―剪对称的图案―剪连续纹样。在玩具的选择上还着重考虑材料的多功能性,以便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创造性使用,创造幼儿之间互动学习的机会。
二、 从幼儿一日活动出发,寻找适宜混龄活动的环节
在落实混龄教育时,我们需要找到实施的途径与组织活动的最佳形式。所以我们首先从一日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尝试,通过分析活动中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发展与活动情况来确定活动的形式与时间段。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异龄之间的互动格外明显,通过“大对小”的生活照料,“一对一”、甚至“几对一”的照料缓解了孩子的焦虑,解决了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和社会的发展极为有利。
在游戏活动中,因为同龄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对事物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因此在混龄游戏活动中异龄之间的互动减少,大年龄与小年龄的孩子常常玩不到一起去,年龄之间差异大的,还屈从于年幼一方,年龄差别不大的参与活动后往往会将年龄小的弃之不顾。如果让他们自由结伴的话,他们往往倾向于同龄玩伴,如果提出混龄的教育要求――年龄差异大的,年长一方往往会照顾年幼的一方,有时会支配年幼的一方,这时年幼的一方获得的发展相对多于年长一方,但混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一些新的社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游戏的组织能力、协调计划能力、自主性、责任心、自信心等。
在户外活动及其他领域的小型分散的活动中,大年龄段的孩子为小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了模仿的机会。这些模仿也使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发展潜能。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的发展目标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我们提出的教育目标很难满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此,我们认为不是任何活动都能进行集体混龄教育的,只有极小部分内容是适宜的。如体育游戏“钻山洞”,其中社会性活动占有优势。
三、 混龄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
1. 大带小指导式
在主题教学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幼儿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与背景,展开不同层次的认知、操作与倾听进而获得知识,通常大龄孩子指导带动小龄孩子,从而扩大信息量和获得某些概念。
如大班与托班的混龄主题活动《我是哥哥姐姐》,这个主题活动中的活动有大鞋子、小鞋子、玩皮球、吹泡泡、会唱歌的瓶宝宝、好朋友等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减轻了托儿的入园分离焦虑。让孩子在混龄环境中感受“哥哥姐姐”给与的爱与抚慰,体验孩子世界的快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从而喜欢同伴,喜欢幼儿园。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经常运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在组织分组活动中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到为同龄儿童之间在探索时提供合作与互补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带着某一学习问题进行商量讨论。
另外,通过大带小的影响与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小年龄段的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求助,使自我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大年龄儿童的责任感。如穿脱衣裤、叠被子、漱口、洗手、搽香等。
2. 大小平行互助式
通过设置角色区、生活区、美工区、阅读区、探索区等活动区进行,除专门的活动室外我们每个班级设置一个混龄活动区域。区域中的活动内容有些需要互动合作,有些可以独自进行,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如在语言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阅读的内容改编成语言游戏,通过游戏轻松、自然的氛围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在与弟弟妹妹阅读完《动物园》这本图书后,孩子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为了调动他们的兴趣,在地垫上贴上小动物(小鸟、小猫、小鱼、乌龟、小兔等)的卡片,小动物图片一大一小,暗示大的是哥哥姐姐,小的是弟弟妹妹,引导大孩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一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一边练习说图书中的“XX会XX,我也会XX”的句式,(如:小鸟会飞我也会飞……),还鼓励年龄大的幼儿大胆想象,创编出书中没有出现的小动物会干什么。然后带弟弟妹妹边说边玩游戏,幼儿非常喜欢,都争着要看这本书,极大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再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有时小年龄的孩子扮演弟弟或妹妹,有时又扮演娃娃,为游戏赋予了更为真实的情节。在美工区中大的孩子往往会教小的孩子一些技能要求,这时小年龄的孩子十分愿意学习,他们从大龄幼儿的身上获得了更多的成长经验。
【关键词】混龄教育;间断性混龄教育;综述
随着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全世界学前教育机构的广泛传播,混龄教育也被推向。混龄教育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儿童组成一个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在我国,一些幼儿园也采用了混龄编班这一模式,但无论是具体实施还是理论研究,都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混龄教育规律还未被充分认识和研究。下面就我国对混龄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一、对混龄教育形式的探究
我国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混龄分班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完全混龄分班、部分混龄分班和间断性混龄分班。
1、完全混龄分班。完全混龄分班就是是指把一群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儿童编排为一个班级组织进行教学活动。
2、部分混龄分班。平时仍按统领分班,但是不定期开展混龄跨班活动。如不定期的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或者科学艺术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进行探索,互相学习。
3、间断性混龄分班。间断性混龄”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园每周有一至两个固定的时间段,将几个年龄段幼儿的游戏、学习、运动和生活等活动贯穿于其中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采用的就是这种组织形式。
二、对混龄教育价值的探究
(一)同龄编班教学的弊端
1、实施集体教学、无法满足孩子的个别需要。在这种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提问、解释等言语性指导是儿童获得知识、理解概念的主要途径,儿童缺少主动观察、探究的机会。客观上,一位教师同时面对“众多”儿童,难以“因人施教”。
2、同龄编班教学的基本假设,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同龄编班教学的基本假设是同一年龄的所有儿童都具备基本相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理论,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也就是说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个性特点。因此,在同龄编班教学活动中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同一时间里完成教师预定的同一学习任务,难以兼顾每个儿童的需要、兴趣与接受能力。
(二)混龄教育的价值体现
1、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混龄分班使得班级就似众多的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象一个大家庭一样,这样可以弥补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不足,更多地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幼儿出于荣誉感、责任心,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
2、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幼儿的天性使得他们幼儿喜欢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混龄班为儿童提供了大量效仿不同发展水平同伴的机会。在相互效仿的过程中,儿童自然习得某些行为。不同年龄儿童共同参与活动时,能力较弱的儿童会自觉模仿能力较强的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强的儿童也巩固和加深了自己对这些技能的理解,增强了自信心。
3、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混龄教育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由于年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能力差异和经验差异,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情境。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角色变化既让幼儿体验到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让幼儿体验到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心、爱护或轻视等,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帮助幼儿克服诸如嫉妒、傲慢、轻视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体验,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幼儿就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混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很多研究者在肯定了混龄教育存在积极的意义的同时,也看到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1、对教师的挑战。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同龄班上水平相对齐整的孩子,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心理需要,要使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有序展开,需要教师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在准备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考虑周全。
2、来自家长的挑战。许多幼儿家长对混龄编班这一有别于我国传统班级形式的新形式难以认同;年长幼儿的家长可能担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年幼幼儿在一起,发展上要“吃亏”;年幼幼儿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年长幼儿在一起,交往上会“受气”。因此,要让家长信服和争取家长的配合,教师尚须不懈努力。
三、对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的探究
(一)非普遍性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塔伏茨大学的费尔德曼教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从普遍领域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特领域(即非普遍性领域)的。儿童从普遍领域发展到非普遍性领域是有一定顺序的,即普遍性能力泛文化的能力文化的能力学科的能力个人专长个人的独特性,这一顺序表明了儿童智力的不同发展程度,发展顺序越往后表明儿童的个性发展程度越高”。因此,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个性特点。
(二)班杜拉的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对他人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的观察和模仿的意义。班杜拉认为,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在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研究与探索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创造性反应。”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学习、生活、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理解能力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长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幼幼儿解释或表现,年幼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长幼儿模仿或询问,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这就是异龄之间的社会建构。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幼儿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情感的共鸣使幼儿具有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四、对我国实施混龄教育的展望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是以双语为特色的混龄实验班,旨在给幼儿创造一个适宜的、轻松的学习语言环境,偏重英语教学,探索混龄教育。
幼儿混龄教育是将3—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混同再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混龄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是针对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与之交往,家庭的娇纵和过多的保护,造成现今的幼儿都不善于交往,惟我独尊更是现今幼儿的主要心态,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以自我居先,与伙伴之间争执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如何改善这样的趋势,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成为我们的探索目标,发展方向。
二、本学期发展目标及重点
健康领域:
1、培养在集体中独立生活的能力,愿意学习并形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愿意锻炼身体,接受预防措施,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安全保护和健康常识,并具备相关的能力;认识有关安全标志,学习遵守交通规则,了解家居安全常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4、练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
5、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预防龋齿及换牙的有关知识
6、主动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能活动;掌握有关幼儿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能独立或合作收拾各种小型体育器材
7、敢于克服困难,勇敢坚强,能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后的愉悦,保持情绪愉快,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
社会领域:
1、喜欢上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和教师
2、对周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事物有较广泛的兴趣;扩大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认识与感情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认识与感情,热爱祖国;增强对世界一些国家的认识,知道世界的概念;理解几种常见职业的工作意义
4、学习礼貌待人接物,激发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培养初步的交往技能;会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5、初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同伴,知道做错事应当改正;学会分辨简单的是非,懂得要学习好的榜样,不模仿不良行为,激发初步的爱憎感
6、提高集体意识,主动做对集体有益的事,具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则,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7、热爱劳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各种劳动任务,爱惜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
自然领域:
1、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感兴趣;愿意自己独立思考,喜欢接触自然界的事物,有主动探索的兴趣。
2、学习运用几种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点;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习观察的方法和几种推理方法,发展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3、知道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知道四季的主要特征及人们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植物与动物,以及它们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有爱护、关心的态度;介绍环境污染的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4、学习初步的数的概念,认识简单图形;点数10以内数,会按物取物,认识10以内阿拉伯数字,感知10以内数的形成;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学习序数、单双数、相邻数的知识;学习10以内加减法,自编1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进行分类,理解数的守恒,并建立物体守恒概念;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6、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认识一元以内的货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和名称,知道它们的值不相同。
语言领域:
1、愿意学习语言,形成一些良好的语言习惯;安静听成人和同伴说话,听懂主要内容;巩固和加强语言能力。
2、增强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喜欢与同伴交流,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说话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逐步丰富词汇量,能运用一些词汇进行表达。
3、会复述情节较简单的童话和故事;学习创编故事,复述情节较复杂的故事
4、继续学习正确阅读的方法,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在理解文学作品人物、情节或画面情节的基础上,学习理解作品的主题或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初步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
5、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在有趣的图形练习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艺术领域:
1、用自然声音唱歌,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内容;听不同类型的乐曲,丰富对音乐的印象;提高欣赏和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的兴趣和能力。
2、学习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能够比较准确地按音乐的节奏做比较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3、学习多种打击乐器的基本奏法;学习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情。
4、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图画;能用画面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色彩的调配和均衡对称地安排画面。
5、学习塑造、粘贴等,掌握初步的美工技能;能参加一定的建构活动,如:搭积木、拼插泥土建构;欣赏能理解绘画作品、工艺品、雕塑、建筑物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美。
6、学习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体验创造的乐趣。
7、提高对颜色的区分度;愿意大胆地参加艺术活动。
8、学习欣赏艺术作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初步学习正确评价美,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
三、具体工作
常规训练:
1、教师利用标记帮助幼儿在水杯架、毛巾架、物品柜等地方贴上标记;帮助每位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
2、幼儿入园,教师主动向家长、幼儿热情问好、道别,以身作则来培养幼儿主动打招呼的习惯。
3、通过开展为小班弟弟、妹妹服务的活动,教育幼儿要关心、爱护比自己小的同伴。
4、爱护活动室的物品(桌、椅、活动区材料等),建立入区常规和生活常规
5、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手脏时要洗手,用脏手拿东西吃会生病,教给正确的洗手、擦手方法,并在平时注意指导、检查。
6、能与同伴分享玩具,懂得谦让;要求幼儿分类。
教育模式:
1、集体教学
2、分组教学
3、分区教学
4、方案教学
环保教育:
1、学习收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2、定期举行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
3、组织幼儿参观农庄,亲近大自然。
4、种养一些动植物,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习性,同时教育幼儿要爱护动植物。
四、家长工作
1、定期更换家长园地的内容供家长了解、学习。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户外游戏;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3-03
游戏是幼儿最本真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启动和全面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增强幼儿体质,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幼儿阶段,户外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提升幼儿综合能力、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活动形式,更是能充分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这一游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尝试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对户外环境、材料、内容等一系列的改造、调整,使之与园本特色课程相整合,开始打破班级界限,采用混龄参与的游戏模式,引领幼儿在开放、开阔的自然天地间自由玩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索、创造、成长,推动园本课程的游戏化、特色化发展,真正助力于幼儿的快乐成长。
一、观念“冲浪”,转换课程视角
生活即课程,环境即资源,玩耍即学习。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游戏化并不是将游戏替代其他课程,不是将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成游戏来实施,而是要将游戏的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这里所指的“各类活动”当然包括了户外游戏。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将户外游戏看成幼儿锻炼肢体、提高体能、单独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属于课程的范畴,这种片面的认识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其实,《纲要》早就为我们开发实施游戏化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我们要引领教师更新理念,与《纲要》开展对话,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关于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概念,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将幼儿园的每一个环节变成游戏,强行增加游戏时间,而是重塑教育观,用游戏的精神改造我们原有的课程,从依赖教材、强调规范统一而转变为关注游戏,关注生活,关注经验,关注幼儿的需求。
课程游戏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发挥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应。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特别是师资力量水平,以户外游戏的创设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转换课程视角,充分挖掘户外游戏资源,努力将它打造成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之一,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和能力。
二、多元整合,体现园本特色
一所有生命力的幼儿园,其显性的特征就是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形成一套完善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园本课程体系。成尚荣先生曾提出:“不能办一群学校,而应该办一个学校。”这里的“一个”,更多地意味着“特色”。我们牢固地确立了特色课程建设思想,立足园所实际,依托地理位置,致力于“挖掘地方资源,传承地方文化,打造艺术品牌”的研究。户外游戏课程的建构不能外在于这一研究,而应与园本课程兼容整合,形成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引发幼儿兴趣的园本化特色游戏课程。
1.环境空间的打造:从封闭到开放
环境是幼儿户外游戏的载体,在游戏场上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器材,就有可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从事学习、习得经验的机会,促进幼儿责任、合作、创造等多种情意、能力与技巧的发展。
环境设置要因地制宜。我们对园内的原有环境实地勘察后,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和规划,形成了富有童趣、各有特色的七大区域。
欢乐运动场的户外大型玩具滑滑梯、攀爬网、秋千架等等,这些硬件给幼儿提供了钻、爬、跳、攀登等多种活动的形式,他们的大肌肉和体能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满足了其乐于运动和冒险的精神。经过创意的改造,我们在原来的冬青树围栏旁,利用大大小小的木桩,错落有致地铺出了一条长长的探险路,在一排高大的香樟树旁垂直插入了数根长竹竿,让幼儿大胆攀爬,这些新的游戏区域的设置,使幼儿的活动更富挑战性。
户外游戏场地的整体规划,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为幼儿户外主题课程的生发预留场地,提供可变、多样的场地支持。上述7个区域既有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又不完全固定。这样的设置打破了区域设置的既定思维,整个活动区域变得灵动而丰富,营造出了帮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上,要尽可能减少固定的器械、玩具,并且尽量将之放在,保持场地的完整与开阔。我们定制了一批材料玩具车,对一些小型、可收放的玩具材料“定玩定放”,一方面不占用空间场地,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锻炼幼儿选择、收取的能力,因而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
2.游戏材料的投放:从单一到多元
我们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遵循“课程与游戏齐飞,艺园拾趣成一色”原则,让材料的收集和利用成为充满地域特色的户外游戏的有效载体。
陈鹤琴先生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树叶、花瓣、泥土、石子等等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品,幼儿在农家乐游戏中信手拈来,都无需包装加工;稻草、麦秆、藤蔓等等,幼儿可以用来编织成变化多端的可爱草垫、帘子和小篮;我们当地盛产木制货架,成为幼儿用来拼搭、建构的玩具,更开拓成具有园本特色的系列游戏主题――货架王国。让幼儿亲近自然,感受野韵,各种“草趣”“野趣”汇总成“趣”,真正将课程落实在游戏中,还幼儿以本真、快乐的童年,逐步实现了“特色融课程,游戏促发展”的目的。
丰富的游戏内容往往需要借助于材料的支撑。要不断改变一种材料的单一用途和固有模式,提供多样化的辅材料,进行灵活的加工组合,让幼儿的户外游戏持续生成,富有变化。比如我们发动家长收集到很多塑料水管,打孔,切出接口,这些水管变出了机器人、电视机等玩具,当加上轮子、纸板等辅材料时,又相继变出了桌椅、坦克车、大炮等作品。游戏内容随之丰富起来,幼儿的游戏热情一次次被点燃。
从单一到多元,从固守到灵活,幼儿户外游戏的材料品种越来越丰富,持续地激发了幼儿发现的乐趣,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学习,其乐无穷。这些也促使教师进一步审视材料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关注材料的复杂度、难易度对幼儿发展的促进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材料结构。
三、改进策略,提供有效支持
户外游戏课程环境的动态改造让我们发现了基于游戏的内在价值。而如何让幼儿在动态化、特色化的游戏形式中体验愉悦、获取新经验?教师的有效支持是最关键的因素。
1.建立混龄游戏机制
混龄游戏,就是打破年龄、班级界限,自由组合,为幼儿提供立体化、多层次的成长环境。我们把每周三下午定为全园性户外混龄游戏日,每个区域限定为20人左右,并在区域内配备一教一保组合模式,共同承担材料的准备、游戏的组织、游戏的观察和安全护卫等等任务。教师预先将幼儿分成适合游戏区域的若干小组,中、大班选出轮流负责的小组长,游戏开始前,小组长带领幼儿来到所选区域参与游戏,小班则由区域负责老师提前5分钟到班级进行导引,确保活动的有序和安全。
通^大小混龄、班级混合,幼儿从不熟悉到熟悉,不愿互动到相互协商,合作、互助、交往、谦让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也缓解了户外场地窄小的矛盾,让有限的场地效益最大化,幼儿玩得很开心。
2.聚焦问题,反思研训
关键词:启蒙冶情;游戏;幼儿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可见,人生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园在十二五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启蒙冶情,快乐养成”的概念:在幼儿的养成启蒙教育中不仅是讲道理,规范要求,更是维护幼儿的心力,用情感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幼儿的心灵,使幼儿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定势,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调节和体验好习惯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习得和养成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只有在生动的、具体的游戏活动中,经常让幼儿亲身尝试正确的实践行为,才能促使其不断积淀践行行为规范的深切体验,由此逐步强化为良好的行为意识,并在不知不觉、快乐游戏中逐渐固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日趋成为自身“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逐步反应性地表现为自觉的日常行为。
因此,我们幼儿园用游戏化、情景化的形式来开展各类养成教育,帮助孩子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将“启蒙冶情”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各类游戏中,将幼儿的养成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通过启蒙冶情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习得和养成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体验好的行为习惯带给自身及他人的愉悦。
一、学习性区域游戏
学习性区域游戏是一种开放、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投放的材料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结构的活动材料,让学习性区域与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两条主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我们通过内容渗透、图示暗示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培养他们整理玩具、谦让合作、动手操作等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活区,老师们利用墙面、桌面、柜面、地面,给孩子提供了给娃娃扎辫子、叠衣服、铺床、做围脖等游戏,让孩子在快乐的操作中发展自理能力,也能获得帮助他人的快乐。结合我园国际象棋特色,在益智区教师还自创各类游戏棋,如文明礼仪棋、交通安全棋、进餐礼仪棋等等,让幼儿在玩棋的过程中判断对错,养成在公共场所的各种文明行为。
二、幼儿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是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具有苏州本土文化的教育资源,将苏州园林、特色餐饮、老字号店铺等民间文化融入角色游戏,开展“钱塘茶馆、采芝斋、扇子坊、珍珠坊等特色主题,并在原有主题中丰富游戏情节,如在建筑工地搭建苏州园林,在大舞台欣赏、表演苏州民间歌曲,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感受苏州特有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周围生活的积极情感与态度。
同时我们借助角色游戏与现实生活接轨的特点,开展饮食店、银行、医院、公共汽车等游戏,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理解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逐步认识各角色的义务与职责,从而了解到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体会感受到文明礼仪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幼儿模拟社会、熟悉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混龄晨间体育区域游戏
混龄晨间体育区域游戏是我园开展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在打破班级界限、大带小的活动中孩子们自主参与、自由游戏,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器械:勇往直前――孩子在两组轮胎上架着的竹梯上缓缓前行;海底探险―― 一个孩子躺在大大的滚筒里,另一孩子推着滚筒前行;登月上天――手扶小车把手,脚踩小车踏板,如宇航员般飞快前行。在各具挑战的游戏中,孩子们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自信、发挥了想象。
活动中老师并不主动地参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只是每个活动区域的服务者和保护者,幼儿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碰到问题了自己解决,需要帮助时自己寻求帮助,特别是在大班孩子小班孩子一起的活动中,小班孩子开阔了眼界,大班孩子有了责任意识,每次开始游戏大班哥哥姐姐都主动征询弟弟妹妹的要求,游戏后哥哥姐姐又会安全地将弟弟妹妹送到他们的班级。在这种相对自主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交往合作的方法,养成了分享的意识,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了帮助他人后的幸福。
四、其他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由老师依据教育目标编制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在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集体游戏中,老师巧妙地变换各种游戏道具,将适宜的生活情节、有趣的故事情境贯穿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使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游戏情境活动中亲身尝试正确的实践行为,逐步强化为良好的行为意识,如,在体育游戏“开汽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驾照”制度,即在游戏中如果司机乱闯红灯,交警就要没收他的驾照。就这样,一个“驾照”制度免去了老师许多不必要的讲解和强调,让遵守“交通规则”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实践证明,在老师有目的地预设目标、设计内容的规则游戏中,孩子们通过不断的游戏体验,逐步懂得了遵守规则、友好交往、互相帮助的重要作用,萌发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孩子今后的现实生活之中,真正发挥游戏“启蒙冶情”的功效。
我们从“知、情、意、行”的行为训练入手,利用各类幼儿喜欢的游戏,将幼儿从集体的活动内容与空间中解放出来,在自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的活动中了解了交往合作的方法,养成了分享的意识,增进了孩子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梁志.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关键词:留学生 声调 教学策略
语音是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基础,语音习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成败。在汉语音节结构中,声调传递的信息最多,并且在汉语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正如林焘(1996)所说“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层次”[1]。世界上绝大部分语言都是非声调语言,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声调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情况,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笔者对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初、中、高级留学生,共计64人,以泰国学生居多,韩国学生位居第二,此外还有土库曼斯坦、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的留学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年龄在16岁~57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从初中到硕士学历不等。本次调查抽取的有效问卷共64份。
二、声调学习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首先列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选项供留学生选择,考察“汉语什么最难学”根据三者中谁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声母 韵母 声调 都难
人数 12 7 46 2
百分比 18% 10% 69% 3%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留学生来说汉语声调是最难的。虽然现在汉语说得好的外国人很多,但口音地道,发音流畅的人不多。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即使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声调偏误。另一方面,声调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组成部分,只要声调发准了,即使声母、韵母有一些问题,听起来也会是比较地道的汉语,也不至于被贴上洋腔洋调的标签。因此,声调是大多数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地调查留学生的习得汉语声调的情况。
1.最易学的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其他
人数 30 1 3 37 1
百分比 42% 1% 4% 52% 1%
从上表可知,52%的人认为去声最容易学,而30%的人认为阴平最容易学。可见,去声和阴平是留学生最容易习得的声调。
2.最难学的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其他
人数 2 28 33 3 2
百分比 3% 41% 49% 4% 3%
从上表可知,49%的人认为上声最难学,而41%的人认为阳平最难学。由此可见,上声和阳平是留学生最难习得的声调。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阳平和阳平的发音情况,我们随机抽取了8名留学生,制定了相应的阴平和阳平字表,让其认读,并用praat语音软件记录并生成折线图。
图一:阳平发音情况
由图一可知,留学生发阳平时,存在明显的调型错误,发成阴平、上声及去声三种情况都有。而其中发成上声的概率最大,也就是阳平和上声容易混淆。
图二:上声发音情况
由图二可知,留学生发上声时,最容易发成阳平。且从语图上看,发上声时,起点较低,折点靠后。
3.最容易混淆的声调
阴阳相混 阴上相混 阴去相混 阳上相混 阳去相混
人数 7 3 5 43 6
百分比 11% 5% 8% 67% 9%
根据调查可知,阳平和上声是留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声调。这与之前最难学声调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汉语声调中的阳平和上声从调型和调值上来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所以这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分辨的,也就容易出现“阳、上”相混的情况。
三、对声调教学的启示
(一)传授声调知识,增强学生的声调意识
郭锦桴先生(1993)指出:“对于留学生的声调教学,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形成汉语的‘声调意识’,即在他们的语言中枢里建立起声调的指令—反映系统和反馈—接受系统”[2](p365)。汉语四声声调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学习者可以根据声调各自的特征将其掌握,具体来说:
1.阴平是高平调,中间没有升降变化,是汉语四声声调中比较容易学的。我们可以通过平直调型的练习,即先教学生发11的低平调,再发33的中平调,再发55的高平调,然后反过来从高到低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声带松紧的不同变化,通过练习阴平也可以给其它三个声调定高低。
2.阳平是个中升调,主要掌握其中升的特征。
3.上声是个曲折调,也是个最长的调子。上声的低降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低是目标,降是手段,因此,在教授上声的过程中应反复强调“低”的特征。
4.去声也是比较容易习得的一个声调,可以放在阳平、上声前面学。去声的调值是51,在实际运用中52也是可以的,因此学生掌握去声“高降”的特征即可。
(二)引进“声调特征点”的教学策略
针对绝大多数留学生都会出现的“阳、上”相混的语音难点,可以引进“声调特征点”概念,强化“声调特征点”教学。留学生在发音过程中容易“阳、上”相混,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好阳平和上声音高变化中的关键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画出两个声调音高曲线的基本走势,让留学生们分清阳平只是在调头出现的小小的“凹形”,而上声则在调型段中部有较大的曲折,并且音高也比阳平要低,并配上相应的手势,帮助学生区分两个声调。
(三)声调教学应该贯穿教学始终
声调教学时间过短的问题是目前整个对外汉语学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所调查的杭州师范大学也是如此:声调学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开学之初的一到两个月,然后就开始学习词汇语法,当其他技能课进入了各自的专项训练内容后,声调就开始受到冷落。其实,声调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需要培养新的发音习惯,而留学生因为年龄、母语发音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发音定势,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声调教学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注 释:
[1]林焘.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2]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3.
参考文献:
[1]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3.
[2]林焘.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3]宋益丹.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前两天,我接到一位妈妈打来的电话:“昨天放学的时候,儿子突然问我:‘妈妈,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我被问懵了,不知道该不该对孩子解释死亡现象,又该怎样对他讲呢?”
孩子突然问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在家中,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收看了大量的电视报道;在幼儿园,他参加了捐款、默哀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与小朋友们一起亲手制作了许多千纸鹤,为灾区的小朋友祈福。
听了妈妈的电话,我首先很欣赏她慎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面对孩子这样的提问,有的家长可能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有的家长可能搪塞孩子:“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
曾经有一个孩子问奶奶:“奶奶,要是你死了,谁送我上幼儿园?”结果奶奶又生气又伤心,小孙子居然问出这么“大逆不道”的问题,真是“太没良心了”!
其实,孩子的动机是纯洁的,他只是想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这是他真正理解生命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
家长拒绝孩子的求教,实际上为孩子从其他渠道接受真伪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真真假假的死亡概念
3岁之后,孩子对死亡现象开始渐渐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了孩子的视听环境:
爷爷奶奶去世了,妈妈说他(她)“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心爱的小白兔死了,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西游记》里,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白雪公主》里,王子的吻可以让死去的白雪公主复活……
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象之间,孩子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还没有能力判断、选择、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孩子对死亡现象的好奇和疑问迫切需要得到正确的帮助。
起初,孩子这样理解死亡
对于成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跟眼前的孩子一样,我们在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的。
最初,孩子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孩子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而“寿终正寝”是最难理解的。
如果周围环境或者成人传递了“死亡是阴冷的、罪恶的、可怕的”等消极情绪,孩子就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把死亡看成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孩子就建立不起来尊重生命的价值观,有的孩子会脱口而出“我打死你”、“你这该死的东西”,有的孩子会拿“跳楼”、“撞头抢地”等“死亡手段”威胁成人。
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
死亡是一种生命现象,不必为孩子专门编撰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否则不利于孩子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孩子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个药;如果奶奶说自己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因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会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极大的误会。
根据孩子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死亡。当孩子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
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
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
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
有的孩子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
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我们;
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让我们开心的……
培养孩子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孩子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感情。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孩子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亲人的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孩子的心田。
关键词 幼师 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39
The Necessity for Carrying out Health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Biology Teaching
JIANG Ling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In teache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biology class fully mining the knowledg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biological teaching, carry out biology,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attitude to life, and learn to correct health behavior.
Key words kindergarten teachers; biology teaching; health education
1 “K-A-B”模式的健康教育
美国健康教育专家大卫・布尔科曼对健康教育提出了“K-A-B”模式,即“K”指的是知识(Knowledge)指特定健康问题和预防所需的信息、“A”指的是态度(Attitude)指建立在知识之上针对有关健康行为应有的信念、“B”指的是行为(Behavior)指随后的实实在在的健康行为。
在幼师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地方,学生的健康问题和预防所需要的信息无从知晓,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只能凭借经验、网络等来源获取,况且有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以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健康知识。生物课正是研究生物个体的一门学科,从课本知识中挖掘和学生健康有关的知识,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通过对学生传授正确的健康知识,以端正她们的健康态度,使她们对健康有个正确的认识,有了想让自身健康的意愿,通过教育,她们改掉了不良的健康习惯,比如说不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晚上“开夜车”或中午不午休;不会为了多睡一会儿而不吃早餐;不会为了减肥,吃一些对身体有害的减肥药物或是不吃饭,或只吃一些垃圾食品;不会因为自卑而不想学习;不会因为对自身的不了解,而受低俗信息的影响,甚至走向歧途等。
2 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制者,而应该是促进者。以往的生物课程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不好,在校的学习压力不大等因素决定了她们往往会被动地学习。生物课作为基础课程,单从课本知识来讲,不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以课程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所讲的知识要贴近学生,符合职业特征,是时展的需要,也正是职业学校老师的需要。
幼师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与普通高中教育大相径庭,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升学压力,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在校学生的状况为:
2.1 学生来源参差不齐
(1)层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学生,还有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2)入学成绩:中考、高考成绩普遍较差,或者根本没有参加中考。(3)入学年龄:多数年龄在16~18岁之间,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20多岁。(4)户口:农村与城镇之比为3:1。(5)区域:以银川周边的县、市及少数民族集居区为主。(6)经济状况: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较差(多为非独生子女)。城镇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7)家庭状况:属单亲家庭的占1/4。
2.2 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1)道德素质:缺乏科学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感,缺乏礼貌,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2)生活习惯:精神涣散,办事拖拉,好逸恶劳、吸烟、早恋、网瘾。(3)学习习惯: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4)心理素质:自制力差,敏感、自卑,又往往盲目自大,缺乏韧性和耐力及抗挫折能力。
这些所谓的被升学考试“淘汰”下来的群体,没有任何升学压力,不思进取,只想轻轻松松过考试关,混张毕业文凭,找个工作,便万事大吉。而思进取者,被夹杂于其中,难得享有学习的安宁,其意志力也被考验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她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中要面对一个个可爱的祖国的花朵,那么如何在她们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就把这种健康的理念传授给她们,使她们本身健康,使她们未来从事的工作健康,使她们的工作对象健康。笔者作为生物教师,对学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3 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健康教育资源
3.1 生物教材中与健康相关的内容
例如在讲《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时提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细胞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死亡,不同类型人群含水量的不同,所以每天需补充足够的水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告诉学生婴幼儿在缺少钙、铁、锌等时的症状以及预防。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中讲解什么是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指出要合理饮食,多做运动等。例如《通过激素调节》中知识侏儒症、巨人症、甲状腺肿大、甲亢、呆小症、糖尿病、低血糖、女孩、男孩生理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与健康有关的是各种激素调节量的多少会引起一定的疾病,激素水平要平衡,维持健康的身体、女孩月经的形成及其保健等。
3.2 在幼师院校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势
在幼师院校中,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幼师院校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内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生物教材中的饮食健康教育
在幼师院校,学生基本为女生,绝大多数女生为了漂亮,以节食减肥的方式保持体形,或者有些学生会利用中午或下午吃饭的时候去练舞蹈等,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所以在讲《糖类和脂质》和《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两节的时候,我会以她们的饮食健康为主,告诉学生哪些食物是有营养的食物,要多吃。例如很多学生普遍爱吃油炸、烧烤等食品,及火腿肠、腌腊制品等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品。在讲《细胞的癌变》一节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化学致癌因子,以及如何预防癌症。
3.2.2生物教材中的卫生健康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习压力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有些学生在上自习课的时候去做其它的事情,眼看要交作业了,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晚上“开夜车”或中午不午休;还有些学生中午去练琴或练舞;有很多学生晚自习后都不休息,在宿舍里利用手机看电视、电影、小说、聊天等。在讲《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一节中告诉学生什么是“过劳死”及例子,如年纪轻轻就出现高血压,过度疲劳导致脑出血等等。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中告诉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3.2.3生物教材中的性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郊,尤其是幼师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女孩子,她们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所受的性健康教育很有限,有很多学生上初中时学校连生物课都不开,更不要说生理课了。有的学校在初中阶段生物课开展生理健康教育,虽然是由生物老师来讲解,但是很多老师出于害羞而减少必要的性知识,导致学生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造成身心伤害。所以,可以在讲《受精作用》时,告诉学生新生命的产生过程,安全期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瑞语.饮食与健康的标准[J].百科知识,2007(1):13.
[2] 苏太洋,韩秀英.健康新概念的内涵[J].中国健康教育,1998(1):28-29.
[3] 陈显强.在生物教育中渗透健康教育[J].贵州教育,2009(1).
关键词:英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一、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机构设置类型多样化
英国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1)根据财政来源和举办部门的不同,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营利性公立幼教机构,主要招收3~5岁幼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经费,其中包括由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婴儿室)、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幼儿班和小学附设托儿所等)、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和游戏小组等)、需要接受政府财政监督的幼教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和儿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办园标准、自行管理的独立幼教机构。(2)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英国现有幼儿教育机构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与计时制。(3)根据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保育和教育为主的保教机构、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智力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给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而开办的“亲子中心”,以及为幼小衔接服务的“预备班”等。
2.三级管理模式协同化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案。英国政府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社区的大力支持也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都会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英国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英国政府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一份合同,规定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起各自教育的义务。因而,英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中央通过制订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和自由。在资金来源方面,英国小学附设幼儿园主要依靠地方教育局、社区中心、各种募捐活动和家长捐款等。英国的中央和地方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学前教育目标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重点强调了“全面性”的早期学习目标,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英国政府根据课程目标将3~5岁儿童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领域,即个人、社会和情绪的发展、语言和识字、算术、对世界知识的了解、身体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学前课程实施方面,英国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英国政府在肯定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精心设计的游戏”,认为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愉悦性和挑战性。此外,英国政府还强调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指出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支持幼儿的学习。
4.多样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英国幼儿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NNEB,即0~8岁儿童健康和教育的两年课程毕业证书;PLA,即2~5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年课程证书;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三年课程证书;CCCE,即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一年课程证书;DCCE,即0~8岁儿童保教两年学院课程毕业证书。此外,有的保教工作者还具有以下几种证书:MCW证书,即0~5岁儿童健康和发展一年课程证书;CQSW证书,即社会工作两年课程证书;BAHons(早期教育课程360学分)证书;教育学士学位证书;M.A.硕士学位证书。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设置多种机构类型
为了满足目前英国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英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机构制度。英国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公共形象和专业性,并且不断强化幼教机构对社区、家庭进行专业指导和援助的职责。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其中,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主要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和为父母提供方便,秉承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幼儿园主要招收3~6周岁的幼儿,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对比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表现出机构单一的状况。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设置,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幼儿发展。
2.完善收费标准
英国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每日费用也有区别,基本上为19~35英镑;上午班与下午班的费用也不相同。此外,2岁以上幼儿与2岁以下幼儿的费用也不同,一般为27~35英镑。幼儿4岁以后,能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免费保教。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根据年龄收费,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需要退还于家长。而英国是统一收费,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且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并将这些费用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和改善教W设施等。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或者改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适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公平公正、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学前教育政策,政府机构也要适时地干预幼儿园收费。
3.幼儿教师需持证上岗
英国学前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并且证书种类多样,但对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一个班级的组成人员有教师、保育助理、保育学生和临时工作人员。保教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论幼儿的家庭背景、性格、种族、和文化如何,保教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并尊重幼儿。英国的幼儿教师只有持各种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资格证书制度对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保障英国幼儿教育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求幼儿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院长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待遇普遍偏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4.编制利于儿童交流的班级规模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公共教育机构占大多数,并且以单独设立为主,以附设在初等学校为辅。其编班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按年龄编班,有的采用混龄编班,儿童数量的多少是决定编班形式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在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两个方面上都严格控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提高,但最大也不会超过1:8。因此,我国应借鉴英国的编班形式,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用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幼师比例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福贞.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3]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
[4]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