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

第1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关键词]收入增长;主要因素;观念;亮点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48

1高州市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高州市是一个县级市,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位于粤西的西南部,地形复杂,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较少平原和盆地,其中山地面积占515%,丘陵面积占319%,平原面积占166%,属于人多地少的山区县。改革开放以来,高州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超5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4%,但是远低于第二产业410%的贡献率。

目前,高州市农民的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现金收入很低,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了,但是农民生活质量还很低,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农产品,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

2影响高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第一,人均自然资源少。高州市属于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现有人口170多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47亩,人均山地面积只有22亩,均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人均自然资源短缺客观上已经制约了农民收入特别是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农民依靠耕地、林地、水面等有限的自然资源经营农业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而且人均自然资源少,造成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难度很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对农业的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农业设施落后,农业粗放经营现象突出,不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第二,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也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第三,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农业的技术进步缓慢时,则必然会影响农业的品质、效率以及增收,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正常增长。第四,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市场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农产品市场供给具有很强的不稳定,这就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大。第五,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足够的谈判地位,难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导致农民收入受损,这是导致高州市农民收入偏低的重要内因。第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当国家能够有效、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以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也可以更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可以增加农民工的整体收入。

3高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对策

31创造新亮点,提升农业产业体系

我们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农产品加工新亮点。围绕高州市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抓好水果、蔬菜、罗非鱼、畜禽、林特产、药材等加工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优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开发质量可靠的特色名优产品,帮助他们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认证,创建和保护品牌,促进一批品牌产品和主导产业崛起,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使高州市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中心的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农产品产业带,使高州市水果、畜禽、渔业、林特产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和特色产业更具优势。重点发展荔枝、龙眼等水果产业化、粮食产业化、罗非鱼产业化等加工项目。要抓好罗非鱼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项目,使之成为高州市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一大亮点。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帮助农民分享延伸产业的利润,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创造农业功能新亮点。旅游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高州市根子红荔阁、荔枝园及长坡水库已列入全国旅游线路。这一旅游区是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区,贡园古树、红荔似海等景点直接体现了高州市农业特色。高州市南塘镇彭村、南塘镇柳村、宝光街道下汉村等地方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远近闻名,吸引了茂名地区的市民前往,市委市政府要加大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做大做强旅游观光农业。这对各地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的提高和销售渠道的扩大都有帮助,而与之相伴的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

32刷新老亮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第2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一手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一手抓农业综合执法,突出重点,塑造亮点,大力推进粮、棉、油和畜禽产品的稳步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芦笋、棚室蔬菜等新型农业产业,扶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着眼点,努力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切实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净化农资市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食用安全,为全县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县农业局年主要工作任务

计划完成棉花种植面积35万亩,粮食21万亩,油料4.5万亩,全年总播种面积63.5万亩,完成猪出栏20万头,牛2.4万头,羊14.4万只,鸡92.3万只,完成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000台件,实现粮食增长4%,棉花增产4.5%,油料增产3%,种植业产值增长5%,养殖业增加6%。

三、县农业局年目标规划

全县农业工作总体部署是:围绕一大战略目标,培育四大农业龙头,建设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五大保障措施。

㈠围绕一大战略目标,就是按照“稳粮棉、强畜牧、突特色”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粮棉生产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狠抓芦笋、金银花等色种植,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

1、继续搞好棉花生产,完成35万亩棉花种植。

2、稳定粮食种植,主攻单产,推广两晚技术,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3万亩,亩增粮食50市斤。

3、加快生.猪产业,增加生猪出栏,推广养殖技术,鼓励规模养殖场建设,力争全年生猪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

4、加强其它畜禽产品生产,全年肉类产品达到1.8万吨,蛋类总产0.75万吨,奶总产0.16万吨。

5、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6、进一步加大农机作业面积,农机作业年达到80%以上。

㈡培育大农业发展龙头,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

1、进一步完善板台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存栏数达到400头以上,以比带动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

2、加强董里集养猪规模场建设,改良生猪品种,促进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

3、搞好相庄金山波和羊养殖协会建设,推动我县养殖品种改良,提高养殖效益。

4、增强大柏社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的功能,提高其在食用菌种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的能力,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㈢建设完善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1、继续搞好塘町、冯寨两乡的优质棉基地建设,克服品种多乱杂的局面,主载品种占播种面积90%以上。

2、巩固东召、平台两乡金银花生产基地,推广鲜花烘干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充争能力。

3、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以件只、葫芦两乡为重点,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4、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抓好核园乡的超天椒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5、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搞好韩葫芦、冶村规模示范棚建设,带动全县棚室蔬菜的发展,使全县大棚总数达200个以上,建成错季蔬菜基地雏型。

四、落实保障措施

1、狠抓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按上级的批复,认真建好区域服务站,完善配量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强化服务职能,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按照我县的区域种植布局,组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利用电视讲座,办培训班,印发技术材料,田间巡视指导等形式,把先进适用的种养实用技术传送到广大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真正达到懂技术会管理,使全县的种养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健全防控制度,完善防控措施,建立长效防控机制,达到畜禽免疫率,检疫率100%,实现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力争疫情不发生,确保有疫不扩散,保障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3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一、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形势分析

1、农业整体发展形势良好。随着苏区振兴发展、山脉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实,全区农业总产值、农民现金收入预计依然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农业整体保持良好态势。

2、种植业生产结构优化,价格相对平稳。全区农业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的思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粮食播面减少的同时,加大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其中:早稻播种面积35425亩,比上年同期减少655亩,产量预计15425吨。1-5月蔬菜播种面积达39303亩,同比增加550亩,增长1.4%,完成全年任务的80.2%,预计上半年食用菌产量约620万袋,完成全年任务的51.66%。当前,全区农作物整体长势良好,病虫发生总体属重发偏轻年份。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特别是今年雨水天气偏多,对农作物总体产量上可能将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国家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我区早稻市场价格趋势总体会在高位保持小幅波动,期间也会因天气原因等突发因素导致产销区矛盾加剧而出现较大波动。但在国家最低收购价上调的情况下,预计今年早稻收购市场有平稳略涨态势,蔬菜价格随着生产旺季到来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食用菌受外地产品冲击市场价格下滑明显。

3、畜牧水产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整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稳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生猪产业化建设、强化动物疫病有效防控等措施的作用下,全区畜牧业生产发展保持了基本稳定。预计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59000头,牛出栏3600头,家禽出笼327万羽,肉兔出栏27400只,肉类总产量10220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达2895吨,特种水产品产量560吨,均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等客观因素,对全区畜牧家禽养殖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虽然,二季度生猪价格有所上升,但养殖利润依然偏低,将对生猪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而上半年华东地区出现的H7N9禽流感疫情,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忧虑。虽然市至今尚未监测到,但由于群众恐慌心理影响,至使家禽产品市场大面积滞销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对家禽养殖户造成较大影响,综合上述因素,预计下半年全区生猪、家禽整体养殖数量下滑明显。水产养殖面积上保持稳定,渔业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二、特色亮点工作情况

1、郊区“菜蓝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抓住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大产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产业,相继建设了一批较高标准产业基地,全年新、扩建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基地4个,总面积达300亩。全区拥有面积50亩以上高效经济作物基地23个,总规模达到4416亩;生猪存栏50头以上及家禽存笼2000羽以上的养殖基地达188家,基地存栏分别达到2.42万头、8.34万羽。“菜蓝子”工程建设实现加速发展,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2、郊区生态高效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成熟。引进、示范、推广了种养新品种8个,重点推广了集中育秧、免少耕抛秧栽培技术、喷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营养土块育苗技术、等8项先进实用技术。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4班,田间培训23次,培训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培育种植业科技示范户270户,辐射带动农户2000户。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数达75个。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一体化认证,今年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个,已通过产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全区共拥有无公害农产地14个,产品16个,有机农产品1个、名牌农产品1个;新建户用沼气182户(其中中小型沼气工程12处),全区拥有户用沼气0.9万户(其中中小型沼气工程120余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严格履行部门监管职责,着力构建各项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普及农户质量安全知识,印发宣传资料2300份,对规模生产基地开展了安全生产检查二十余次,检测养殖基地“瘦肉精”尿样240余份,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力度,共抽检果蔬55批次,抽检样品441份,合格率98.86%。确保了全区上市农产品的安全。二是严把定点屠宰环节监管。严格执行上级比例要求进行监督抽检,1-5月,定点厂抽检“瘦肉精”检测尿样19104头份,检疫生猪54468头,肉牛1779头,家禽174105羽,确保了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三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至5月底,先后开展了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农资执法行动6次,出动执法车辆16台次,出动执法人员64人次,整治市场24个次,检查农资经营户173户次(其中种子27户次、农药86户次、肥料7户次,兽药53户次),抽检杂交水稻种子11个,检查肥料登记证23个,抽检兽药40个,立案7起,结案7起。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确保了春耕生产及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的安全,保障了一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4、农业重点项目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牢牢把握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认真编报农业建设项目20个,现有6个项目获得批复扶持。项目总投资598.6万元,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51.3万元。其中部分项目已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5、扶贫攻坚开发服务指导效果明显。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成立了5个产业扶贫推进指导小组,以镇为单位,每个村安排1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做好产业发展指导服务,完成18个贫困村连片30亩以上农业用地的资源调查工作,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366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下一步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整体表现良好,各项工作目标达到进度要求,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当前全区农业和粮食工作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依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业人才严重短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专业技术人员整体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加之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少,导致了区、镇两级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二、三产业务工,“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倾向严重,农业从业人员相当部分缺乏专业技能,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区农业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大中型农业项目实施难度大。农民十分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参与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土地流转极其困难,缺乏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基本条件。而农业建设用地瓶颈始终未能有效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现有项目长不大,新进项目落不下”的尴尬处境。

3、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多,监管难度大。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质量安全控制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及超市、配送中心等农产品经营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较差,法律意识较淡薄,主体责任落实难到位。

4、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业基础较薄弱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能满足现实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乏力。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投入不足,无法应对自然灾害,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现象。

5、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明显不足,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水平、发展规模、带动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在继续宣传和落实好国家、省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有效地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良种、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延伸农业信息服务,及时农业气象、农事科技、市场价格和需求动态信息,让农民早作农事安排,使农产品产销对路,减少损失,促进农民增收。

2.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耕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

3、抓好农资打假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全面整顿规范农资市场,严防各类假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加大中心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产地质量检测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维护中心城区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4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博瑞乳品还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创立精品名牌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益。我区位于晋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仅25公里,非常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尤其是菜篮子农业。为此,从2000年开始白手起家,开展10万亩温室大棚蔬菜重点工程建设,目前面积已达5万亩,亩均效益在1万元左右,是粮田收入的10倍以上。温室大棚建设逐步由平川乡镇向丘陵山区扩张,创造了修文镇“四位一体”温室、东赵乡“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连体超大温室”等新型温室。什贴镇李坊村,引入了旱作农业模式,把旱井集雨与温室大棚结合起来,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水利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山西,乃在华北的丘陵旱垣区,都是一个成功的样板,是旱垣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典范。红枣生产大力推广了“四个一”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显。奶牛养殖利用世行贷款,走“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路子,使奶牛养殖规模迅速增长。

四是抓龙头,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榆次工业园被省级领导评价为全省最好的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的品牌优势,我们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博瑞乳业、山西海玉、华玉香椿、福大绿色食品、丰元枣业等一批加工企业正在兴起。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饼干年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能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

五是抓服务,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已建区级信息站7个,乡镇信息站8个,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农村信息员145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解决了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二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综合市场5家,营销网络辐射华北乃至全国,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蔬菜营销户达到4000余户,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三是技术体系建设,坚持加强区一级,完善乡一级,充实村一级,提高户一级,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了1140户,形成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

六是抓转移,以培训就业为突破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农民富起来,先让农民少起来。2000年前,我区富余农村劳动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我们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等办法,鼓励农民走出家门。仅去年就培训农民工2317人,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珠海等地就业。全区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余人。从去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在“三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农民群众的愿望、中央、省市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转变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最近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轨道,就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2003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之一,要抓住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是要继续扬加工龙头。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逆向思维,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强做大,也是因为龙头企业不强不大。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2005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要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机制,紧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标准监测、执法五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一站通”的应用力度,加快网络延伸的步伐,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经营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传递。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组建我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建设、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一是要强化市场载体建设,就榆次目前的实际而言,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农业市场,发挥其的带动、提升、辐射等功能,促进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组建各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闯市场。

四要完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指导农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态势。

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重点支持旱作农业、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

第5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当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冬小麦主产区遭遇了严重冬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春耕生产在即,组织好农机抗旱救灾和春季生产,对夺取夏季粮油好收成,巩固农业发展好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抗旱保春管工作视频会议的部署,做好农机抗旱和春耕备耕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机抗旱和春耕备耕是当前农机化工作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抗旱和春耕备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急动员,落实责任,迅速行动,加强对抗旱和春耕备耕工作的组织领导。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加强与种植业、农垦、水利等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资金支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强大行政推力,确保农机抗旱保春管工作迅速全面展开,扎扎实实完成春耕生产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打好全年农业生产开局第一仗,力争夏季粮油丰收做出贡献。

二、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要抓紧工作,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的要求,认真做好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的各项工作,保证春耕前将政策落实到位,农民购置机具到手。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要优先安排移动式灌溉机具等抗旱机具的补贴,满足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需要。要积极协调财政、金融、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加快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开展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农用燃油供应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协调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对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免征所得税等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深入开展技术服务

针对抗旱工作和春耕生产特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积极组织广大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和指导农民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具,确保在作业前全面完成检修任务,确保抗旱机具运行状态良好。组织开展减灾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强化科技服务,实行科学救灾,提高农民机手抗旱救灾技术水平,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机械深松、节水灌溉、机械化坐水播种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指导广大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提升春耕备耕科技水平,提高春播质量和农机作业质量。要协调好农机具、零配件和油料的储备供应,特别是抗旱柴油及机具配件等物资供应,开展支农、惠农、便农活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春耕期间农机打假护农工作,强化价格监督检查,保护农民利益。

四、精心组织机具作业

强化农机化生产调度和农机服务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抗旱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组织农机开展抽水浇地和运送抗旱物资等作业,千方百计加快春灌进度,努力扩大水浇面积,促进抗旱保春管顺利进行。密切与植保部门合作,积极帮助和鼓励农民发展机械化植保专业防治服务组织,使用高效植保机械装备和技术,增强冬小麦、油菜春管病虫害防治能力。做好跨区作业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水平和效益。积极组织农机投入高产创建活动,加快高产创建示范片耕播进度、提高作业质量。要组织开展帮扶助困活动,为“军、烈、孤、困、寡、打工”六户和干旱重灾户实行“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作业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努力保障安全生产

春耕大忙季节是农机事故高发期。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春季农机安全作业常识,不断提高农民安全意识;及早部署好春季农机年度安全检验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检验率,促进农机安全技术状况改善。要严把登记检验关,严禁违规超标准、超范围、跨区域发放牌证照。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和拖拉机违法载人等行为。要针对春季农机安全生产的特点,组织开展农机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农机事故隐患,预防农机事故发生,确保春耕农机安全生产。

六、积极做好信息宣传

第6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1.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还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焚烧较多,堆肥还田再利用较少;加之周年不间断生产,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虽丰沛,但时空分配极不均衡,干季和湿季分明。节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块狭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沟、渠垃圾堆积,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质下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波动性加剧,农业有害生物波动性爆发,冷害、干旱、涝害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1.2快速城镇化,耕地面积减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规划的调整,许多村落和耕地面临征用,农户在拿到补偿金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极其有限,特别是与主城区紧邻的吉阳镇、凤凰镇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岸”海棠湾镇。如吉阳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9h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呈萎缩状态。

1.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

大量的农户分散经营,缺乏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研判,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削弱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上,统防统治很难实现,规范规程形同虚设,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脱节,流通环节繁多,农户利益受到挤压,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这种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产业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1.4城乡收入差异显著,导致农业劳动力丧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很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更难以留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三亚市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查找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2.1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农业

城市生态农业指城区或接近城市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城市农业相比,城市生态农业把生态功能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阳镇、凤凰镇许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区,现有的耕地、林地已成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及独具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农业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又使人们能在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绿洲。如迎宾路许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2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

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市所辖的镇、场距离城市主城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当地的种植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将农业规划纳入整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按照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考虑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典型示范与逐步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不断调整、完善、落实、提高。如育才镇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美丽事业”、“绿色事业”、“奔跑事业”、“腾飞事业”和“甜蜜事业”就很典型。

2.3合理选择生态农业模式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可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2个部分,前者喻为生态农业的硬件,后者喻为软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表明,其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利用各种组合效应选择和组建较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三亚市在推进一池三改的沼气复合环模式、水田稻、渔共养、瓜菜轮作间作、山林地种植、畜禽、蜜蜂养殖、庭院热带果蔬立体化种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要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模式示范、推广和创新,并加强配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生产组织、技术示范、产品包装、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均衡、快速发展。

2.4依海兴市、取财于洋

鉴于陆域发展空间狭小的现实,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选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发展渔业,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南省重要渔业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地,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收大益”。还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模式的创新,在养殖品种、养殖条件上下功夫,如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观赏鱼养殖等。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健全病害防治体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进行渔业产业价值链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渔业还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将海洋旅游、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渔业转移的新亮点,以休闲渔业为载体,编制规划,建设基地,开发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海洋探险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

2.5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源头抓起,建立覆盖产前(原材料种子、土壤)、产中(农药、化肥)、产后流通、贮藏、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在国家已有的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方配套标准等。结合现实条件,部分标准还要拔高,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建立健全检测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监督。最后,针对小户分散种植、销售难于监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引入龙头企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积极推行“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种植、计划种植效益、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便于统一管理的质量保证、有较强市场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目前,全省已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通过登记,将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的合法流转和集约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2.6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

休闲旅游农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是亲近、回归自然的产业。创意农业则可理解为“农业上的创意”,是用文学创造审美意境的手法,来对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文化内涵,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满足了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审美情趣,而且将都市人强烈的回归自然、健体强身、陶冶情操等多种本能性需求得以满足。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加彰显,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把农村作为理想的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的好去处。作为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热带气候及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在此背景下,推动农业转型,充分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文化,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契机。

第7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关键词 农机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82-02

1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引导下,全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8.24万kW(总动力因二坝、汤沟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有所下降),拥有各类拖拉机2.22万台,其中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1 119台,联合收割机1 056台,水稻插秧机472台,谷物烘干机367台。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保持较高增幅,植保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持较快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机耕、机播(插)、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12.26万、3.21万、8.24万hm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1%,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县粮食丰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4个,已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家。全县农机化从业人员达4.32万人,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7.84亿元,其中利润3.98亿元。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全县有310个农机大户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水稻高速插秧机、油菜联合收割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如机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等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2 无为县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是无为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经营效益,种植品种不一,农机连片作业难度大,购买的农机使用率不高,购机投资大、回报率低。

2.2 作业成本高,农民热情降低

目前,油料价格上涨、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降低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3 机具选型难度大,适应农机少

无为县田块小,梯田多,水田泥脚深浅不一,每块连片面积小,这样就构成了选型农机具的差异性较大。

2.4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无为县的大多数农机具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装备结构不协调,主机发展较快,配套机具发展较少,机具利用率不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小田块制约了大农机作业

无为县人多地少,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田块小,且田地分散、高低不平,影响了适合规模操作机械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械、耕整地机械等农业机械的使用。

3.2 家庭生产方式钳制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以家庭为单位,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发挥。同时,土地分散经营加大了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影响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结构优化调整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1]。

3.3 农民的劳作思维惯性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3.4 农业基础薄弱

无为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即使有购机愿望,也因作业量小,投资回收慢,而不得不放弃;无为县农机主要以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为主,且多用于自家的农作生产,造成农机作业量小,使用率低。

3.5 农机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无为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使得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从根本上减少了农机具的使用,降低了农机普及率[2-4];农村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削弱了农机发展后劲。

3.6 农机发展缺乏健全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

当前,无为县农机农艺结合还处于尝试与摸索阶段,方式单一、领域不宽。如何推进农机与农艺在组织领导、重点作物、技术模式和应用规范上的结合,亟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4 发展对策

4.1 大力发展小型适用农业机械

要针对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有选择地加快农业机械发展步伐,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和机械,逐步缓解用水矛盾。在推广原则上,应把握机械轮宽不超过1.2 m,工作幅宽不超过0.8 m,播种或插秧不超过4行,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等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

4.2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重点围绕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棉花、水产等特色经济产业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机型的示范推广和宣传,狠抓新机具推广,把各类示范演示活动送到基层,把机械化示范点办到每个乡镇和重点村,办出一个亮点,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特色,造福一方百姓,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改革创新的成果[5]。

4.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油菜、棉花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6-7]。

4.4 引进开发和推广是途径

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逐步筛选确定适合无为县机械化发展的主推机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改进或研制出适合当地的特色农机。

5 今后的发展重点

5.1 抓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度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8]。重点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使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保有量都有大幅增加;做好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扩大此项技术在无为县的应用;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要注重各项农机、农艺技术的组装配套,装好示范片建设,增强项目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5.2 扎实组织好农机化生产服务

在春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要扎实做好服务、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组织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农机跨区作业这个品牌。巩固跨区机收,发展跨区机耕、机插,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扩大服务规模,提高经营水平,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3 依法抓好农机安全生产

进一步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强农机牌证管理,严把农机检验登记关和机手的培训考核关,从源头上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村建设,逐步扩展农机安全村覆盖面,创建平安农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重要农时季节及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9]。加强对农机作业、供应、维修市场的监管。要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开展好农机维修、供应网点和农机操作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4 切实加强农机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农机校场地条件和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化技术和热门技术培训。组织农机科技、教学人员走出校门、送教下乡,为农民传授适用技术。进一步强化拖拉机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办学水平,扎实做好新型农民转移就业能力[10]。

5.5 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立足无为县实际,根据补贴资金规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把政策直接宣传到户、机具落实到户、监管服务到户,真正使农民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拉动效应[11]。在国家宏观调控扶持和引导下,构造无为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农机装备体系。

总之,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为抓手,以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农艺结合,培育发展主体,努力实现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南方农机,2005(1):45.

[2] 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38-40.

[3]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581-5582.

[4] 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5]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6] 张冬平,史国栋,陈俊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96(4):2-7.

[7] 邱立春,崔国才,王铁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机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1):99-102.

[8]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 蒋恩臣.农业生产机械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第8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近年来,古城区围绕“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培植特色、打造亮点,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实施种养业结合、粮经并重,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产业现状

(1)粮食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十二五”末稳定全区粮食生产面积在1.2万hm2左右,同时,加强良种繁育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推广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实施良田建设工程。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2713hm2,粮食总产量达4.7万t。

(2)蔬菜产业:打破小而乱的传统经营模式,结合旅游业,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开发设施农业,按照区位优势分类发展,着力打造蔬菜基地。金山、金安、大东、金江的金沙江沿线,建设冬早蔬菜示范带;金安龙山坝、束河、祥和、金山、七河坝区以开发夏秋冷凉补淡蔬菜为主,扩大设施农业面积,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加效益。重点打造金山、七河现代农业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573.33hm2,产值5989万元。

(3)水果产业:立足于原有品种资源,加快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实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实施劣质果园改造,提高果园管理水平,提高效益。实施古城区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及系列食品开发项目。以金山红水塘村为示范样板,发展“林果+牧草+牛羊+沼气”模式的循环农业,着力打造循环农业园区。2011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333.33hm2,产值3208万元。

(4)油料产业:以发展优质双低油菜为主,扩大青刺果、紫苏等其他油料作物面积,提高品质。重点实施紫苏种植基地与产品开发项目、双低油菜种植基地项目。2011年种植油料793.33hm2,产值1232万元。

(5)豆类产业:开发芸豆、蚕豆、鸡豆等系列杂豆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重点抓好品种试验示范、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提高产业效益,实施鸡豆种植与产品加工项目。2011年种植豆类2200hm2,产值1088万元。

(6)薯类产业:以脱毒马铃薯为主,推广口味佳、口感好、淀粉及糖分含量高的加工专用型优良品种,冷凉坝区发展大春马铃薯,江边河谷区发展冬早马铃薯,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2011年种植800hm2,实现产值1769万元。实施马铃薯种植及系列产品加工项目。

(7)药材产业: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发丽江药材资源。开发种植续断、木香、当归、重楼、玛咖。实施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8)烤烟产业:以主攻质量为前提,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突破口,全力打造金沙江河谷区域特色优质烟叶品牌。2011年,全区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084hm2,完成烤烟指令性收购4.4万担,烟农现金收入达3893万元。

3主要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特色产业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规模不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要求。三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四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增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一方面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耕地总量少,规模不大,经营实力不强,对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大,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联接机制;另一方面,农业基地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粗放经营、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六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虽然近年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但与农业的发展需求、农民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直接投入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还不多。作为农业投资主体的农民因农业比较效益低,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也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七是农业流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有待延伸。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要对接并不断适应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的建设。

4发展建议

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在金山、七河、束河海拔2001~2500m的区域,调整部分土地发展蔬菜、油菜、花卉、水果、药材等特色产业,束河、祥和、金山和七河的坝区重点发展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金山文化、七河前后山、金安龙山、龙兴等海拔2501~3400m的区域,重点发展蔬菜、秋油菜、马铃薯、水果、药材;海拔在1235~2000m的东部江边河谷区则大力发展青食蚕豆、冬早马铃薯、荷兰豆、甜脆玉米等蔬菜和优质水果基地。

4.1统筹市场,促进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坚持总量、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以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蔬菜、水果、油料、马铃薯、中药材、豆类、花卉等产业,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提质增效。加大冬农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冬季特色经济作物。

4.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销关系,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区内外龙头企业,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建设产业化基地:一是扶持先锋食品有限公司、贡和实业公司、大研粮贸公司、福龙绿色农产品公司、丽江旭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丽江百岁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无公害蔬菜、优质油菜、山嵛菜、紫苏、青刺果、玛咖种植基地。二是扶持丽江广大种业公司等建设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三是依托养殖业的发展建设牧草基地,饲用玉米基地。四是依托区内天然药物、菌类资源发展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野生菌。

5总结

第9篇:农业生产的工作亮点范文

关键词:庄浪;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10-02

设施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富民工程。

1 设施农业生产现状

庄浪县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塑料大棚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郊,主要进行蔬菜早熟栽培,后又引进了节能型日光温室。近年来,在“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大力扶持下,近郊的乡镇,采取有力措施,发挥区位优势,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郊科技型设施农业生产片带,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温棚类型由过去单一的塑料大棚、小拱棚发展到现在的塑料大(中)棚、小拱棚、节能日光温室等多种类型。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67万hm2,总产蔬菜17.60万t,总产值1.27亿元,蔬菜产量一般为26 365.50 kg/hm2,产值19 025.40元/hm2。其中:日光温室25.33 hm2,总产蔬菜525 t,总产值84.60万元;塑料大棚100 hm2,总产蔬菜1 800 t,总产值216.80万元;砂田小拱棚0.13万hm2,总产蔬菜6万t,总产值6 846.50万元;地膜露地蔬菜0.52万hm2,总产蔬菜11.37万t,总产值5 552.10万元。全县落实水洛河下游砂田西瓜、葫芦河流域果菜间作套种、万泉镇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城郊蔬菜基地4个蔬菜集中示范区及水洛镇李碾村、良邑乡李咀村、万泉镇霍李村、南坪乡大庄村、朱店镇河北村5个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

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全县的种植业生产创造了更高的效益。按照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大力推广优良特色品种,普及温棚栽培技术,使许多农民已经由“粮农”转变为专业型的“菜农”、“菇农”、“花农”等。传统作物的种植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转变,棚内种植品种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黄瓜、番茄、辣椒等精细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温室花卉生产也悠然兴起,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由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转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 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庄浪县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庄浪县经济比较落后,受资金、技术和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推广应用。目前,大棚布局还比较分散,规模不大,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设施不规范,栽培技术落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生产季节性比较明显,春淡、夏旺、冬缺菜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1 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总体上看,庄浪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县城附近的乡镇,具体到每一个生产小区,则表现为生产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

2.2 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0.03 hm2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5万多元,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对收入较低的庄浪县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的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2.3 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

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后期的经营服务方面却很少过问,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生产规模还较小的区域,产品的数量不大,商贩不能贩运。农户只能一边搞生产一边搞销售,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有时还存在产品滞销的现象,影响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2.4 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蔬菜的生产没有充分利用庄浪县水、土、气等环境无污染的有利因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现有蔬菜产品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农户在温棚中超量使用化肥、高残留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无公害蔬菜缺乏,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

2.5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兼业型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