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范文

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

第1篇: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范文

历史充满着智慧,历史孕育着人格和精神,历史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爱和情,这一切的传承发展创新离不开良好教育环境。教育环境中,除了常说的硬件环境外,关键是教育教学的软环境。也就是师生之间教和学的气氛和各个环节。软环境创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

1.创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潜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他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动力。由于多种原因,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和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做到在较高层面上认识学生个性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势必又把历史教学引入“一言堂”或“满堂灌”,创新教育也就无法实现。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呢?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应从教育教学两个层面上主动地认识学生,多接近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

2.树立促进交往的崭新课堂理念。历史教育本来的面貌是愉快的、益智的、有教养的活动。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说:“实际上,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让他们明白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规律,从而让他们懂得‘爱’,而不是增加‘恨’。”历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人性的思维,传承人类的精神,发育人的情感和塑造个性化的创新活动。人是交往的产物,学校本身就是学生交往的场所。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间在历史中的神交。教师也是交往的参与者,在课堂中,要以历史为媒介,彼此打开心灵的门户,用大家真诚的心去体察人类业已过去的历史活动。从而在交往中发展了学生,提升了教师。这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化。

3.形成历史实践的学习环境。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有人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即所谓“盖棺定论”,没有实践的可能性。其实,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的活动,其本质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这也正是历史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上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自己家族姓氏源流和家族迁移的调查。刚开始,一些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意义,但我鼓励他们试着做一下,果然到后来他们就兴趣大增,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甚至有些孩子的家长和亲戚都积极参与。在下册“军事技术”一节中,我无意中问到学生冷兵器的结局时,有一名学生说已经成为了工艺品,我马上让这名同学在市场上调查一下。后来她联合了四名同学找到了许多实物例证,还得出了人们怀念古代,喜欢民族化艺术品的一些结论,让我也受到了教育。历史实践和体验应该是历史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因此,必须要尽全力创设一个历史实践的环境。

二、大力进行历史创新教育

1.启发学生创新兴趣。目前我们高一的许多学生仍然采用听老师讲、背历史书的传统学习方法,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从理性上讲,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灵魂,夸美纽斯说:“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没有创新的素质,一个人的生活终将归于浑浑噩噩。从感性上讲,兴趣是学习的开端,夸美纽斯还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它具有动力作用”。荀子也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启发学生使其尝受到创新的美感和成功感。比如在“金属工具”一节,我要求学生作一幅商代青铜器的素描,有许多学生不解其意,只是去完成作业,但交的时候就有了许多问题:“商代青铜器上的动物有的狰狞恐怖,有的世间没有,这是怎么回事?”“青铜很贵重,商代青铜器却十分厚重,不浪费吗?”由此,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生们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尝到了一种成功的感觉。对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兴趣也增加了。

2.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在历史教学中,从思维的形态来看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区别。从思维的指向性来看,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但无论如何,每一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内在联系。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正是要利用这一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是创新的酝酿,顿悟是创新的突破,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空间。

3.加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历史中充满了人间的真善美,也记录了世间的血腥与罪恶,但这一切仅靠老师的讲述是不够的,最主要应该依靠学生从历史体验中激发生命的活力和对生命的感悟,引发泪水和欢笑,领会历史的风采和生命的意义。理解不同时空文明里人们的人生态度、信仰、价值观,去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去热爱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中去真实感受是很重要的,参观调查,影视欣赏、文物欣赏和仿作,即兴表演等都可以无拘束的采用。

4.科学进行历史探究。把探究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既还原了历史教学的本质,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探究是目前“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3篇: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元资源 教学方式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教学应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切入点,多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让他们在自主研读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关键点和平衡点,获得更多的感悟。围绕资源的活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让历史在多媒体呈现和情景剧再现的过程中绽放应有的活力与光彩,定能在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的前提下,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历史。

一、借鉴其他学科,了解事件根源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却给当代人以深思,因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历史与其他的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治国方略、经济政策、生活习俗变迁等都体现在历史,都通过一定的文学、经济、社会、地理等方面知识予以呈现。由此可观,历史学习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以此摸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多元学科的融入,让历史不再被孤立,而是作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被重视。如人教版必修2的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讲学时,围绕“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章节内容,我要求学生从英国的地理位置、启蒙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学习资料中找出工业革命发展的有关印记,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理解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输入。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围绕“工场与工厂”的区别,要求学生就其中的产生原因予以剖析,并找出相应的证据。通过其他学科的融入,能使得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根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感知。

在借鉴其他学科时,可要求学生通过某个具体历史事件挖掘相应生成点,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知中获得感思。运用适当的文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归纳,让他们找出相关背景元素,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特征所在。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让他们在主动剖析原因的过程中形成感悟,加深理解与记忆。

二、借用媒体资源,深化发展过程

多媒体让历史更有动感和色彩。借助多媒体丰富和拓展历史资源,让学生在充分调动自身的眼、口、手、脑等多种学习感官直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产生更为直观清晰的素材,让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其中内容,更能够使得学生跳出课本思维定势的束缚,让他们有更多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

多媒体运用,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给敏锐的判别技能。如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中,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四大发明”,让学生从四大发明的外表图形特征、历史背景知识、重要的影响等方面认识四大发明。在此基础上,对浑仪、《授时历》、《本草纲目》等一一予以展示,并通过截取相应影视片段,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就“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巨大影响”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从动态化的展现中获得丰富感思。历史知识的动态输出,使得学生走出对教材进行单一背诵识记的模式,让他们在主动掌握相应历史术语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感知,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体验,促进历史素养的内化生成。

依据课程教学要点,围绕教学需求创设多样化的导思问题任务,能使得学生的学习理解更加集中,感悟体验更加深刻。借助相关事件探寻更为有趣的背景知识,能使得学生在开阔眼界和思维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素材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认知,多运用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归纳总结,能使得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更有深度,更能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三、运用剧情表演,增强感知体验

借助剧情再现的方式再现历史,能让历史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更有利于学生在触摸过程中深化识记和感悟。为学生营设宽松自由的演绎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积极探索和自由尝试中获得更多感悟,让他们在大胆演绎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有利于他们在自我表演的过程中产生更为丰富的体验,便于他们掌握其中知识要点。

通过剧情表演展示,使得学生由台下主动走上台前,让他们在自由展示的过程中延伸理解感知思维。如在必修3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自编自演的机会,要求他们围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要求学生模拟董仲舒、汉武帝等角色,围绕“董仲舒怎样向汉武帝提出自己的见解”、“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推行董的主张”等,让学生在模拟君臣对话的过程中了解本课的要旨和主张。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就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和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他们真正体味其中真实内涵。学生通过剧情再现的方式展现学习内容要点,更能够使得学生将识记理解主动转变为拓展运用。

在指导运用中,多引导学生围绕相应内容,在整体探知和综合理解上,主动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帮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缘由、人物主张、背景意义等方面,形成更多的自我探学和主动拓展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演绎内容,让他们在不断开阔眼界和动态演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多给学生自我发展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自觉调节和主动优化中探寻更多彩的学习思维方法,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识记运用,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充满情境趣味的,围绕再现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在融合入多样化学科的基础上主动协作探究,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背景环境,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感知中提升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多给学生自我演绎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丰富思维及感知中主动学习历史,品味历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志新.资源整合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4(25).

第4篇:高中历史和大学历史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实现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到社会发展从而成为人才储备,达到国家富强的长远目标,然而教育大计也遇到了各种问题,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变革。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有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加以注意并思考应对之策。

一、论证时需注意的问题

选择史料是指在同类性质的史料甚多的情况下,挑选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并非指可以凭主观的意愿去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史料。史料教学必然涉及史料的选择运用,在运用时论证又成为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大多时候我们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证的方式、角度。在具体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就值得思考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忌孤证,即所要证明的观点,只有一条史料;历史的发生、发展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合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原因时要选择涉及面广的史料或者在对一个观点加以说明时,要提供多则有关此问题的史料,不能用单独的一则史料去说明问题。二忌想当然地主观臆证;历史教师在加工史料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以教师自我理解为中心,强加观点给学生。三忌所引史料与所得结论的不一致或没有关联;这是教学中的大忌,史料作用是辅助教学,如果所用史料与结论相悖,教师就要反思到底是结论错误还是解读错误。四忌忽视反证:论证某一问题时,如果只注意到属性相应的史料,有意忽视观点相反的史料,得出的结论不是错误的,就是不全面的。

二、史料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史料研究范式

对于史料教学的研究中大多学者的研究方法较单一趋同:案例法、比较法、文献阅读法是普遍使用的方法,方法的选用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在史料教学的研究中新方法的选用是必要的。史料教学具体操作方法不应该是抽象笼统的,它应该是具体的、灵活的、多变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史料教学的选用要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考虑教材的版本,要考虑史料的分类,要考虑不同课型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要求。总之,史料教学的具体方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后才能够产生的。切不可思维僵化、盲目追求形式,在教学中迷失方向,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史料对比

在史料教学中放眼国外从而在比较中对中国的史料教学提供借鉴是比较适合和必要的。英国、美国的史料教学相比中国历史更悠久效果也更好,而中国在史料教学方面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它们的史料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在比较的同时应该扩大比较范围,不仅仅是中美英三国的研究比较,这样难免会显得狭隘,使研究结果缺乏全面性。

(三)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

在史料教学和素养培养的结合方面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维目标。因而,在教学目标方面,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培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导向,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三、具体史料教学方法

(一)加强对教材版本中史料问题的探讨研究

初中历史教材经现在改革后都统一成统编版教材,但高中历史现在仍有很多版本,注意版本的比较,注意不同版本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是一项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譬如《选取不同版本教材中史料的策略——兼论“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运用比较法、举例法对人教版、岳麓版中的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研究,发现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讲述中运用了同一史料但讲解时的侧重点却不一样。反思出史料教学要适度重视、缓慢渗透,立足课堂、巧设情景,立足教材、充实史料。不同版本教材中可能在同一课中引用的史料有所不同,当然也有相同的史料出现,那我们要怎么进行解读,侧重它的哪一方面这对我们突破重点难点提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意阶段史料教学要有针对性

史料教学主要是针对中学阶段的研究,却很少对初中高中这两个阶段进行划分来进行研究,初中和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差异,知识经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学教材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应该得到重视。当然,强调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们间的衔接过渡问题,如果一味只强调差异,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是断层的不完整的。同时,高等教育中的历史专业对史料教学也有很大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会通过其所运用的史料和对史料的解读体现出来,学生的能力也会透过史料折射出来,但是,大学生又与中学生各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所以,教学方法这不尽相同。总之,注重差异,重视区别,逐步过渡,最终使学生能力提升,形成史学素养,终身提升和发展。

(三)史料教学和素养培养的结合

在新课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维目标。因而,在教学目标方面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培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导向,这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要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而史料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人文关怀”等,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形成和发展。

四、史料教学设计步骤

(一)具体设计步骤

遵循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史料教学设计的步骤分为:第一步,解读内容目标,分解史料实证水平层次。史料实证水平层次可以细化为:第一,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第二,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第三,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第四,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第二步,确定教学内容,思考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般是教学里面关键性的、概念性的问题,学生未来可能有用的东西。一个问题是否是核心问题,主要看是否能帮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好地聚焦基本内容,获得有效的理解;能否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消化,指导其学习。第三步,分析学情,思考史料教学技能培养方向。包括学生能力发展(解决问题、历史思维)、史料的阅读能力理解与诠释能力、学习动机的激发等。第四步,搜集史料教学的资源,设计基本问题。我们要思考: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迁移目标?阅读分析史料后,对史事有怎样的理解?明白怎样的意义?应思考哪些核心问题?应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应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标?第五步,思考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目标达成的证据,思考实施方案步骤。教师要思考: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业表现或结果可以证明理解和学习迁移?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需要回答(或解决问题)的关键项?有什么样的证据用来检验学习结果?何时达到?验证需要多长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