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易经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
按照派恩在《体验经济》中对经济的划分,经济类型可以划分为产品、商品、服务、体验。通常我们把旅游归类为服务业,但按照派恩和吉尔摩关于体验从服务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准确的说,旅游无疑属于彻头彻尾的体验业,这为旅游业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方式。
如今旅游业尤其是景区管理当局,普遍缺乏正确的营销观念,在很多景区管理部门那里,他们认为景区只是由风光、建筑以及其他设施构成的,游人进入景区,就是走走看看。这导致了众多景区处在极为初级的观光旅游阶段,结果游客人数每况日下,景区部门不去反思自身的问题,反而将这种状况归结为外部的客观因素。这是典型的“产品近视症”!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按照营销的基本规律来经营管理景区。 景区是一种体验
要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就必须正确认识景区的本质,景区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由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成分组成,既可以是像建筑、游乐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类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像“感受”这样的抽象概念。而“感受”或者游客的“体验”显然更加重要。景区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体验!
景区产品跟一般的服务不同。首先,景区向服务对象(游客)提供的是一种共享的使用权。如主题公园的游客必须和去那里的其他游客一起游览公园共享娱乐设施,你登上雷峰塔的时候,不能禁止别人同时与你登上雷峰塔。其次,服务对象只享有景区产品的暂时使用权。各个景点的门票只能使用一天,消费在一天内完成。第三,景区旅游中的顾客(游客)必须前往产品生产的地点(景区)才能消费产品。景区的地点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到景区去的交通方式便成了游览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因此,景区产品本质上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从访问景区的打算和旅行的计划开始。接下来是访问的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的旅行,以及在景区的活动。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
对景区体验构成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景区的有形部分。包括景区建筑、文化遗址、商店、餐厅等,这些会给游客视觉的感受,是景区营销的基础。比如雷峰塔景区,包括了雷峰塔本身、如意苑、康熙乾隆夕照碑、状元祭母台、金涂塔安奉处等等,这是人们感受雷峰塔的基本元素。按照派恩的说法,工作场所就是剧场,提供了表演的基本道具,是游客获得景区体验的基础。
2、提供体验服务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员工的仪表仪容、态度、行为和能力。如果景区是体验的剧场的话,景区的工作人员就是剧场的演员,工作人员的表现将给游客直接的体验,所以必须使景区的员工融入景区的氛围,形成与游客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
3、游客的期望、行为和态度。游客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景区的主要背景,对景区的主题有自己的期望。比如打算到雷峰塔的游客,会对雷峰塔的《白蛇传》的主题有所了解,因此,由一种体验白蛇传的渴望。而游客在景区的游览活动、景区设计的活动参与,都将形成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否能够让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凡此种种,都会形成一种景区体验。
4、景区管理当局和游客都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如,在某一特定时间游览景区的游客的构成;到景区来的交通状况;天气状况等。
以上因素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致使每个顾客的体验都不一样。
以下是景区产品的整体概念:
毫无疑问,景区有形的部分是景区体验的一个部分,但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景区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所以,景区营销的目标,就是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这样才能够保持景区的生命力。 体验主题化——景区营销的准则
因此,景区的营销本质,就是不断的结合景区的主题、设施,创造出令游客难忘的体验。景区营销创造体验的方法,重要的一种就是“体验主题化”。景区营销人员必须设计精炼的主题,从而迈出通往景区体验之路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反之,构思拙劣的主题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产生持久记忆。迪斯尼乐园是一个最出色的主题设计的公园,迪斯尼体验的突出主题是什么?就是:“人们发现快乐和知识的地方”。它的内涵被这样描述:
为景区体验寻找合适的主题并不容易,一般而言,可以从这九个方面来寻找:历史、宗教、时尚、政治、心理学、哲学、实体世界、大众文化、艺术。创造令人难忘的景区体验,景区营销人员必须能够跳出景区的圈子,从更广泛的层面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这样子才能不断推出吸引游客的体验项目。 无论景区体验主题来源于哪里,景区主题化体验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景区体验主题有五大标准。
第一、具有诱惑力的主题必须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人们到某一景区游览,是为了放松自己或者寻求平常生活中缺乏的特殊体验。景区体验必须提供或是强化人们所欠缺的现实感受。比如人们游览雷峰塔,可能是感受经典爱情或是团圆气氛,所以雷峰塔景区必须提供类似的体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游览雷峰塔。
第二、景区的主题,能够通过影响游客对空间、时间和事物的体验,彻底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比如,“美国的荒野体验”融真(动物)、假(人造树林)、虚(电影特技)于一体,创造了“在广阔的户外漫步”的后现代旋律。而杭州的“宋城”主题公园,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再现,通过宋文化的真实演绎,满足了游客“给我一天,还您千年”的体验,因而获得极大的成功。
第三、景区体验主题必须将空间、时间和事物协调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游客的体验是完整的,包含了空间、时间和事物的整合,因此要做到让游客“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间作适当的事”。因此,任何一个景区体验主题必须根据景区的特性,寻找关联的主题,并根据不同时间游客的心理氛围来推出,才能真正有吸引力。生搬硬套的活动对景区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好的主题必须符合景区本身的特性。
第四、好的景区体验主题应该能够在景区内进行多景点布局。景区是一个立体的景点的集合,推出的景区体验主题,要能够让游客对景区进行立体的体验。美国荒野体验的五个生物群落区,从红木林、高山、沙漠、海滨、到山谷的风景变化,囊括了影视中的故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而杭州东方文化园,则是将释、儒、道三家东方文化的典型进行立体布局,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如果再推出生动的东方文化活动,就能够提供游客东方文化的体验。
关键词:合同市场 内生 社会化联合计划
一般地,人是有意识的动物,计划就是人类活动的本性。或者说,自发性必将向计划性发展,自发性只是人类意识和计划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意味着,从长远看,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它的盲目自发的市场调节--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具有过渡性质。总的来看,人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是有目的的,计划性是其基本特征。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将得到新的启发。例如,我们就会发现,自发调节的商品市场经济(经典的市场经济)在人类上原来是很短暂的现象,它不过是从经济向社会化计划经济发展的中介或过程。商品市场关系的确与私有制有着内在联系,因此,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向社会联合计划经济的转变,私有制和商品价值关系也日益解体,出现了一种超越商品经济的“订货经济”。等等。
一、市场既是经济调节机制,也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
过去,人们是将计划看作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而市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在,人们普遍同意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经济制度的含义即两者都是经济调节手段的看法。但我仍然认为,这个并未就此简单地解决了。一般来说,计划指主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而市场是一种自发调节,反映了有关主体的不自觉状态。从这一点来看,在有限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是一种计划经济。但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中的计划和奴隶、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中的计划其实是有重大区别的。因为,前者的计划是直接地反映了所有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而后者的计划实际上只反映了少数统治者的意志和行动。另外,自然经济中的计划控制的范围和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并不把它看作是一种计划经济,通常所说的计划经济是指现代国家的计划控制。尽管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至今的国家计划仍然还只是少数人的意志的直接体现,虽说大多数普通市场主体的意见也可以供少数人作决策时,但决策者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主动权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市场主体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计划决策者。这就是说,与原始社会相类似的能够直接体现所有人的共同意志的计划还没有出现过。这也意味着,国家计划经济中包含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附关系。所以,我认为,传统国家计划是封建关系的现代形式,即使是国有制基础上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如果它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居统治地位,也难免演变成一种封建性的“特权所有制”(孙冶方语)和“计划统治”。
以卖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虽然每个生产者是自主决策的,但在生产者不能把握产品能否卖出去的情况下,就只能听凭客观经济的摆布,即由市场调节。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以物为中介,直接依附关系不存在了,与经济分离了,人在形式上自由了,市场无疑反映了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经济关系形式。从这一角度看,市场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形式。
由此观之,经典的计划经济和经典的市场经济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性质和类型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调节方式,也决定了一种直接的依附关系,则后者是自下而上的调节方式,也决定了一种平等的自由联合关系,计划与市场具有经济制度的含义。
但是,计划和市场本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历史发生学上看,分工-商品生产-私有制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互动链条。马克思认为,分工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而商品生产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从而使原始共同体日益解体,私有制得以产生和发展,最终则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和彻底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出现。从这一点看,如果我们不是表面地、错误地将私有制看作仅仅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而是将它的本质看作是复杂的生产关系体系的话,那么,就应该看到传统商品市场与私有制、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是有内在联系的,更具体地说,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商品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发达体系。
可以这样认为,从一般的意义上来看,市场意味着某种平等关系的建立,而从具体的意义上来看,作为经典市场经济的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本质上所包含的是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资本在市场中追逐获得平均利润,而资产阶级的国家则维护着这种私有制——资本的共同利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要求在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同时也是所有者)之间建立平等协作关系。由此看来,市场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调节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比所有制更为基本的制度形式,它反映了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关系。我们不难看到,现代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经典的市场经济。如现代市场经济中,按合同组织生产,各行各业的主要垄断者发展了新型的资本联合关系,实际上从市场中已内生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联合计划”[1],从市场角度看,这也可看成是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它更大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抵御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作用,为生产力和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二、市场的化计划性突出表现为订货系统日益发达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再未出现大的危机,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现了超越传统商品市场调节的新型计划控制的结果,这种新型计划是以众多的自主联合决策为基础的,我称之为“社会联合计划”。我们知道,经典的商品生产中,一般是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产品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是资源导向型。早期阶段基本上是卖方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出去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的日益丰富,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移,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就日益增加了,于是,资源导向型的经典商品生产出现了危机。最终,危机迫使厂商改变生产经营策略,一开始就将需求和市场放到战略高度来考虑,生产程序变成了先“跑市场”,签订各种合同,再根据市场和订货情况组织生产经营和决定进一步的新选项目、投资和资源开发活动。所以,现代市场是市场导向的。例如,宝钢的生产计划95% 以上都有合同和销售方向,而且生产组织的节奏由过去的半年一次订货、按季度考核合同,缩短为双月订货,按月组织生产,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称之为经济合同化[2]。
与此相反的例子是,2000年“五一”节都放长假,促进“假日经济”,扩大内需。一开始,全国各大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忙煞苦煞也乐煞。而“国庆”节也放长假,各旅行和旅游景区作好了接待的充分准备,却出现了人丁稀少,又急煞了旅行社和景区。原因是人们的预期国庆节也火爆,许多人不堪忍受拥挤的旅行之苦,放弃了凑热闹赶假期旅游的计划。这也说明企业缺乏市场调研凭主观经验决策的不可靠,是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的。不得已,国家旅游局决定出面搞一个信息预报系统。同时坦言,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最终来说,还得靠企业自己把工作做到家。
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有很完善的服务,如某一位游客什么时间,什么路线,乘哪一次车转哪一次车,在哪里住,逗留多久,甚至住哪一间房和在坐哪一个座吃饭等等一些细节,都是预订好了的,这样客人能得到周到和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产品也具有“订货生产”的形式了。
再如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的发展。一般认为,期货交易并不涉及到实际货物的所有权转让,而是转让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价格变化的风险。它被看成是期货交易的主要功能。但我认为,期货交易远不只是转移风险,而且降低风险。因为标准化合同的交易过程也是参加交易的众多厂商在共同修改和调整它们的生产经营计划及它们的复杂关系的过程,而国民经济计划也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相应地得到合理的修改和调整。表面上看,宏观计划的这种调整过程是自发的、盲目的,但又是在共同决策,在进行模拟,则具有事先的预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风险。如果限制投机者的参与,期货交易降低风险的作用就更加突出。对于个别厂商来说,在商品价格变动时做套期保值交易(对冲交易),平衡价格偏差和转移价格风险。生产者能通过期货市场稳定其原材料的来源和价格。而就国民经济整体来说,在期货市场交易中,所有的交易价格都是由买卖双方公开竞价来决定的,而且所有交易者皆有同等机会在其现有的供给或需求的情况下,以其认为最适当的价格来成交。因此期货交易反映出许多买卖双方对、三个月或一年,甚至一年以后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综合观点,也反映了一种真正社会化的计划调节过程。从世界范围内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利用期货市场作套期保值的生产者的收入比不这样做的人更稳定。他们既不获得最高利润,也不获得最低利润。期货市场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使他们能减少销售成本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从宏观上看,则是整个经济体系更加有序和平稳,有利于避免破坏性的严重经济波动和危机。
三、企业成为社会化计划的基本主体与合同市场
从经济计划本身来看,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国民经济计划,即所谓总量平衡、比例、结构、协调发展等等,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劳动者和企业的存在物,而是存在于众多劳动者和企业相互之间复杂的联系总和之中,而一当他或他们进行相互谈判、协商并联合作出决策并以合同的形式将其合作关系正式确定下来之后,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也就相应落实下来了。而这样的计划,显然能更快、更全面和更真实地收集到各种经济信息,作出的联合计划也更能兼顾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和特殊利益,并且也更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的联合计划。这意味着,在经济合同化的发展中,众多的企业日益成了经济计划的主体,而且,市场本身(一切经济主体互为市场,这是大市场;而作为专门场所的市场则可称之为小市场)日益成了众多企业通过相互谈判、协调、签订和修改合同的场所,在这里,期货市场则可看作是企业相互交换合同从而调整经济计划的场所、体制。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已发展成为一种以众多企业的自主决策为基础的、通过面向市场的经济合同来实现的新型社会联合计划。
显然,经济合同化的程度也就是生产直接社会化的程度,也是经济计划化的程度,我们应该转变“计划观”。传统的计划观是以传统的国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的唯一主体是国家,计划的方式和过程是由国家计划部门收集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处理后再自上而下作出统一安排。这种计划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应该说不至于出现严重问题,在一定时期,甚至它能集中调度有限的宝贵资源而发挥出最佳效率。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其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了。因为这种统一计划难以很好兼顾、协调不同劳动者和不同企业之间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特殊要求和利益,国家计划就难免逐渐变成脱离复杂多样的客观经济联系的主观命令。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后,国家直接干预企业的领域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真要搞好国民经济计划,就不能单靠国家,还要依靠广大的劳动者和企业。因此,传统的计划观和计划方式就不适应了,而要树立新的计划观和采用新的计划方式,这种新的计划观以劳动者(联合劳动者)和企业(劳动者最基本的自主联合体形式)为重要的计划主体,把劳动者、企业相互之间直接的协商、谈判和合作看作制定计划的过程,把他们或它们相互之间签订的合同的总和看作计划的基本形式和计划的落实,而把交换合同的期货市场等看作是社划的调整过程与机制。特别是,当我们最终确立以非国有化的公有制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时[3],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以社会化企业为主体的计划观。
为方便广大劳动者和企业作为联合主体共同制定联合计划,就必须为他们直接面对面进行协商、谈判、签订合同和制定各自开放性的企业计划创造条件。我认为,一是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从长远来看,这上点是极为重要的,是经济信息化的必然;二是设置专门场所,全面建立一种合同市场[4] ——众多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共同制定社会联合计划的市场体系。近年层出不穷的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博览会”和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这节那节”,均可看作是合同市场的初级形态或雏形,相当于合同“集市”,大多存在着自发性,位置不固定,开放时间短和周期长(大多一年一次,只有短短几天)等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互选择和优选直接发展合作关系的需要。因此,今后国家要进行干预和加强管理,不仅要统一规划和布局,好好选育一些条件好的“会”、“节”开辟为位置固定、长期开放的合同市场;而且,要尽快建成包括不同等级层次和不同专业分工特点的合同市场体系,为计划转型提供条件。同时,国家对企业等经济主体所签订的合同可以进行规范管理,例如,可硬性要求企业有占多大比例的产供销等方面的合同才允许组织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发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可责令暂停生产经营或转产等。在此,国家的直接干预是明确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是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是否达标。当然,不同部门、行业和生产的特点的企业,应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标准。
如果这种合同市场是一种合同生产市场的话,那么期货、期权市场可看作合同交易市场。
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正向社会联合的新型计划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趋向,才能自觉地建立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系或以市场联合计划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型计划经济体系。我认为,这种联合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主体和基础,其中,大公司对市场的控制是一个核心,抓起来的国有企业那一块,则基本上仍可在传统计划系统范围内操作,它将是计划的次要部分。在上面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它是真正全局性的战略计划。实际上,大量的中小企业、垄断性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四类主体是各有其活动范围和适应范围,各司其职,则较好的维护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四、化计划(订货市场经济)中的文品生产、价值淡化和市场化
由于市场经济中社会化联合计划的,人与人之间直接协作关系也就得到发展,于是,反映人与人之间间接协作关系的传统商品价值关系也必然出现消解的趋势和因素,新的生产关系则日益发展起来,不过它不是传统计划经济中的那种产品生产,也不是传统市场经济中的那种经济商品。
在这种订货生产形式中,价值形式或价格的经典含义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只具有计量各种直接劳动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日益重要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它不存在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对其贡献仍需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这实际上是一种预期价值[5]。企业活动不仅是一种产品的交易,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传播和知识创新活动(内生增长更强调这一点),表达出人的感情、企业的商誉和创新能力,因此,经典的商品就被包装和提升为一种“文化品”,商品生产也就转化为“文品生产”。文品生产是按合同订货来组织生产的,形成一种具有社会化计划性质的订货市场经济。
在这种生产形式中,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各种非价格因素,特别是相互合作关系--合作时间的长短、合作的规模和程度以及信誉--等等因素,日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价格是可协商的合作价格,企业通过相互谈判分享合作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公司来说,对市场的控制是最重要的,它们对市场价格起着领导和示范作用,获得比较稳定的和较高的收益,这有利于它们保持较高的投入和技术进步,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并有利于保证其他中小企业从可能爆发的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
在此,我们也不难发现,与商品生产相比,“文品生产”不只是内涵上的变化,也是社会关系性质上的变化。这就是传统价值关系的淡化。不少论者对“劳动价值论”表示怀疑,有的提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或者将生产劳动推广为所谓“社会劳动价值论”,以之补充、修正甚至替代劳动价值论。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并无新意,多是重弹老调。其错误在于,它不知道商品价值关系是一种历史关系,也看不到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关系已经淡化、趋向解体的事实,而是企图将其永恒化。相应地,也就不知道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重复劳动价值论)本来是一种历史理论这一根本性质。所以,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劳动价值论所反映的客观关系是一种历史关系,在这种关系趋向解体的现代经济条件下,反映这种关系的劳动价值论也趋向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能否定作为一种历史理论的劳动价值论本身是的、正确的,存在什么理论局限性,也就不需要作什么重大的补充或修正。正如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一样,原始社会已经进化到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已经不存在了,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有关原始社会的理论存在局限性、是错误的,而只能说它是一种反映历史存在的历史理论(当然,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可以深化,会有改变,这是另一个)。
许多人在批判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缺陷时,其实也是针对传统商品市场及其“事后调节”的;而看不到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合同化”及与其相联系的“事先调节”的事实。这种情况反映了理论的落后性。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化联合计划因素的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新的变革,这就是“企业的市场化”。如西方新出现的所谓“企业重组”。企业重组将过去那种建立在部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等级化组织结构日重构成以任务作业流程为基础的灵活性更强的扁平化结构。在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中,任何部门、单元甚至劳动者个人均可直接参与市场合作,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组织项目小组(组织者成为“项目经理”),联合企业内外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与该项目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这意味着企业内部通过相互协商、谈判和进行相应的“经济核算”来实现协作的可能性和机会增加了,有的企业甚至在企业内部设置自己的劳动力市场、物资采购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企业也市场化了,或者说企业管理出现了模拟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如邯钢,实行“模拟市场价格、成本否决”的管理改革,即意味着在车间、工段、班组甚至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市场化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关系的核算,也反映出类似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是市场联合化、计划化,另方面是企业内部关系灵活化、市场化,企业和市场的界限也就相对化、淡化了,这正是现代企业和现代市场发展的特征,也是社会化的公有化和联合计划的共同演进过程的反映。
总之,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合作关系、经济合同化及事先调节因素等等的增长,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价值作用的变化和合理限度,不要把利用价值形式或价格来对种种特殊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使用价值的质与量的评价和计量绝对市场价值化,从而正确对待一切有益劳动和劳动者,特别是不断发展且日益重要的非直接生产劳动(科学劳动、劳动和社会管理劳动等)。另方面,还应认识到价格、完全的自由价格并不存在,价格形成日益具有联合计划价格(基于预期价值)的性质,具有“预期均衡”的性质。
注释:
1朱正国:市场经济——计划化商品经济阶段,亚太经济时报1996年8月6日;
2同上:应建立社会主义“合同市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6(3);
3同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论,南方经济,1996(10);另见:产权结构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劳动股,学术研究,1996(6)。
煤炭个股仍有冲高的惯性,但持续时间不会长,持续走强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煤炭本轮反弹主要是对前期过度悲观预期的修复,但过剩的产能硬伤、难看的中报(行业内有20家上市公司已披露了其中报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喜的公司仅为4家)和宏观回升力度不明显使得反弹空间十分有限。
股价超跌是反弹的主因
煤炭板块2008年高低点跌幅为75%;此轮下跌,如果以2011年5月份为高点,那么现在的跌幅是64%,还有大约10%的跌幅就赶上2008年的暴跌了,而目前的煤价与2008年煤价比较,已经基本相当。
同时,截至7月31日,煤炭行业指数市净率为1.24倍,跌破了2005年8月的最低点1.5和2008年低点的2.0。其中,中煤能源和上海能源股价跌破净资产,开滦、平煤和兖煤也已经走到了“破净”的边缘。
下游两大行业淡季逆袭
7-8月份是钢铁淡季,但今年7月钢材价格一改淡季的疲弱表现,钢价在下跌了5个月之后突然开涨。全国24个主要城市螺纹钢升幅5%左右。在钢价反弹的带动下,炼焦煤价格有企稳回升的迹象。国务院近期一系列决策部署都表明,铁路投资及城镇化建设将成为下半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家投资的重点。铁路投资和城镇化首先将提振钢材需求,而炼焦煤的最大下游正是钢铁行业,钢材需求的推动将进一步提升炼焦煤需求,并推高炼焦煤价格。
与此同时,水泥价格淡季维稳。水泥价格持续上调,一是进入7月后雨水天气减少,熟料发货量环比提升,龙头企业库存下降明显;二是江浙皖部分地区自主停产及被强制限电;三是行业协同拉涨。
下游行业涨价给煤价上涨提供了理由,煤炭企业跃跃欲试,试图上调炼焦煤价格。近期潞安打响了煤价上调第一枪,贫瘦煤上涨20-30元/吨;多家煤炭企业近期也与下游就涨价事宜进行沟通,涨价幅度在20-50元/吨。
进口煤炭叠加过剩产能致使行业“硬伤”难愈
煤炭行业经过近十年的高投资,目前产能严重过剩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大量进口煤炭更加剧煤炭过剩,致使煤价承压。
美国在页岩气大开发之后,煤炭大量对外低价出口,使国际国内煤价难以维持在高位。由于国外煤炭价格优势,国内煤炭进口持续的增加。2011年中国煤炭进口增长11%,达到1.824亿吨,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煤炭进口再创新高,累计进口量高达2.89亿吨,进口量增长了29.75%,约占12年国内原煤产量7.92%。2013年据海关总署的7月份进口数据显示,2013年1-7月份,我国煤炭(包含褐煤)进口1.87亿吨,同比增长13.97%。
特别令人忧心的是煤炭进口量6月份降至2236万吨的低点,7月份煤炭进口量大幅反弹,当月进口2865万吨,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28.13%。表明国内煤价一旦上升,进口煤也会随之增加,这直接制约了煤炭价格上升空间。
进口煤炭具有价格优势,国内部分大型电力企业加大了对国外煤炭的采购,申万曾对大型发电企业进行草根调查,表明电企均实施灵活的内外煤炭混搭采购策略。以华能国际为例,上半年使用进口煤占到了总耗煤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进口煤挤占了国内煤炭的市场。
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盈利无法恢复到从前的水平,这是A股煤炭板块基本面的“硬伤”。
以史为鉴:煤炭行业如何再平衡?
根据历史经验,当GDP增幅超过9%时,煤价就会上升,超的越多升的越快;但低于9%,煤价就会降。2012年GDP是7.8%,今年上半年GDP是7.6,都低于9%,无怪乎煤价易跌难涨!
高华证券的研究指出:从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验来看,煤价下跌、投资下滑、淘汰产能是煤炭行业重回市场均衡的必由之路。1997-1998 年连续两年煤炭消费量下降,1998-1999 年煤炭行业连续两年亏损,1998~2001 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也持续低迷。直到2002 年之后随着煤炭需求的显著回升,煤炭行业才逐步走出困境。
[关键词] 适度经济增长 实际产出 潜在产出
近年以投资和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过热,并由此推动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我国自2003年起,实际产出(其有可能高于或低于总需求)高于10%~11%,已超过国内公认的8%~9%的适度产出区间。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已拉升生产要素成本价格和核心通胀达8%以上,这种通胀使高速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一、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有助于抑制生产要素成本通胀
若要控制投资需求过热及其诱发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应调控实际产出不超过潜在产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只要实际产出持续高于其潜在水平,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会上涨,导致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超过一般价格水平的涨幅,从而刺激通胀预期上浮。因此,抑制投资过热及其预期推动的生产要素成本上涨,需要控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Whelan,2005)。也就是说,投资过热将刺激对生产要素充分或过度开发利用,促使实际产出超过其潜在产出水平,引致生产资料成本推动的通胀。这种通胀又使产出和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因此,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或产出应该低于潜在产出,进而稳定通胀。稳定产出不超出其潜在水平,就能稳定生产要素价格,从而遏制生产要素推动型通胀。据国际经验,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指实际产出低于对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潜在产出),有助于抑制生产要素成本通胀。Blinder(2006)提出自然产出率,即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并不引致价格水平升降 ,其关系式可表示为:=AD=π* ;,AD,π*,分别代表自然产出率,总需求,货币当局设定的通胀目标(国外将通胀目标设置在1%~3%的区间。实证研究表明其能稳定产出和较长期的价格,和缓解经济衰退压力。我国前段时期设立的适度通胀率为4.8%。因我国CPI包括燃油和食品)。该公式表明,稳定产出和生产要素通胀的均衡点在于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达到与总需求基本一致,和不刺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自然产出率。而央行设定通胀率在适度区间,又能反过来稳定产出或经济增长达最大限度可持续性。美国经济证实,1995年~2000年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59%,低于同期潜在经济增长率4%,平均失业率为4.8%(低于6%自然失业率),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局面。
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抑制生产要素成本上涨
为控制实际产出持续高于潜在产出,除了继续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外,对于货币政策可调控的内生性通胀,需加强前向调节,避免政策时滞效应未能及时抑制经济过热,带来更高调控成本。当经济过热与经济下滑压力同时存在时,可针对不同行业过热与否,有紧有松,分而治之:对高耗能耗资源,高污染和投资过热行业,宜控制贷款或提高贷款利率,对“三农”,环保,社保、文教医疗卫生,带动就业等民生项目,技术创新,新材料,无污染清洁新能源等项目要降低利率,并采取适当财政政策予以扶持。至于货币政策难以发挥较强的杠杆作用的外生性通胀(由国际市场定价的国外能源资源农产品上涨),和结构性通胀(国内提高农产品,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环保成本),可通过能源替代和减少高能耗产业,下调某些产品的物价(如电子产品,纺织品,汽车,日常生活用品等),以遏制物价总体升幅,并有必要就控制通胀跨国传递问题,在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汇率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国际协调。
另外,需要提高货币政策信息透明度和建立健全行业经济信息体系。企业和行业在不能准确了解市场供需状况下进行过度投资,将刺激实际产出趋向超出其潜在产出(即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条件下的产出)水平,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诱发生产资料成本推进的通胀。因此,有必要尽可能详尽和及时地向各行业国内外市场供需变化,走势和国内外可能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信息,以减少行业企业投资生产盲目性和信息收集成本,引导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进行生产投资。
三、小结
当代资源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最大的区别,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1986年之前呈下行走势,初级产品国际价格在1986年比1900年下降了一半(James,1999)。生产要素成本的低廉,会降低在提高产出水平时的生产要素通胀压力。然而,目前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稀缺度和价格,与国际社会强劲需求之间存在高度敏感性,只要实际产出持续高于潜在产出,生产要素成本推动的通胀效应即将显现。因此,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升的通胀与生产要素成本推进型通胀的联动效应,控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达到与社会总需求相适应的自然产出率,是稳定这类通胀的关键。对于结构性通胀和外生性通胀,宜结合相对价格调节机制和适当的国内外宏观调控措施来治理。
参考文献:
[1]余永定: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08(5~6)
[2]Blinder,Alan S. Monetary Policy Today:Sixteen Questions and about Twelve Answers. CEPS W/P No. 129, 2006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新一轮国企改革给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工作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作用,成为了每一个国有企业都不能回避的课题。本文对于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以及原则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国有企业做好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策略
我国自从2007年开始实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以来,很多企业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这一工作,客观来说,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引入,对于资本经营效率以及效益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很多也开始不断暴露,不少企业这一工作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在这种背景之下,国有企业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调整,加强自身这一工作的诊断分析,从中发现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好这些问题,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概述
1.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目的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目的是多元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提升资本经营收益,在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压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国有资本经营来提升收益水平,选择合理经营模式,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二是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国有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于存量国有资本进行结构优化,将国有资本集中到更能带来高收益产业领域,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更加具有效率。三是为国有企业改革保驾护航,借助于国有资本经营这一手段,进一步的深化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从而为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提供良好的保障。
2.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原则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形式多样,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以被照搬,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资本经营,都需要遵循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效益原则,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需要做到效益导向,逐利是资本的自然属性,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资本经营需要注意成本、收益的评估,努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不过这里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同时还包括社会效益。其次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国有资本以及其它类型的资本地位是平等的,二者都应公平的享受各种政策待遇,公平包括横向公平以及纵向公平两个方面,横向公平是指同样受益以及规模的企业需要缴纳同样的税费,纵向公平则是指不同收益、规模的企业缴纳不同的税费。最后就是规模经营原则,国有资本经营要通过兼并以及重组,适度提升规模,从而带来规模收益。
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作用
1.计划作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具有计划作用,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同样是稀缺的,如何进行使用,必须要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这样才不至于比较盲目。因此借助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国有资本的使用方向、额度等进行一个基本规划,提升国有资本经营的计划性,继而带来国有资本经营效益的提升。
2.控制作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资本经营活动控制层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预算编制一旦完成,就要尽量按照预算来进行国有资本经营,从这一角度来看,经营预算可以更好的控制国有资本经营活动,使之与预算的要求保持尽量一致,避免偏离预算。
3.引导作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引导作用是指通过预算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向以及重心所在,预算很大程度上就是国有资本经营方向的规定,这种规定可以改变国有资本经营没有方向的问题,从而在预算的引导下,逐步实现结构层面的不断优化。
三、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编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不能对于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把握,就很容易导致预算编制的不够科学。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更多的就是应付国资主管部门的要求,因此在预算编制中都是在往年的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增加或者减少,根本就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来进行预算编制各方面要素的变化,其结果就是标识出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身缺少科学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科学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仅仅可能导致预算执行难以开展,更为关键的是还可能会导致国有资本经营工作陷入一个误区,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2.预算执行不够有力
有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执行所带来的危害很多时候都要远远甚于没有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身代表了国有企业以及上级监管部门的权威,如果得不到较好的执行,则意味着这种权威的丧失,从而带来各种直接以及间接的危害,导致相关部门的权威被践踏。目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很多都是流于形式,预算仅仅就是停留在纸面,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这意味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身所具有的引导、约束、控制等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国有资本经营的计划性,拖累国有资本经营效率。
3.预算评估没有跟进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持续改进离不开完善的评估机制,通过评估可以较好的发现这一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果没有预算评估则意味着难以发现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也就谈不上改进。目前很多企业资本经营预算中评估工作并没有及时跟进,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工作的改善。
四、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策略
1.科学编制预算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方面,一定要注意预算编制方法的创新,引入零基预算、项目预算、弹性预算、全面预算等新的预算编制方法;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注意全面的分析把握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行业竞争情况,国有资本经营目标、需要等等,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来进行预算编制,全面提升资本经营预算的科学性以及适用性。
2.提升预算执行刚性
在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执行刚性,维护好预算的权威性,国有企业要对于资本经营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明确不同部门、不同个人在资本经营预算方面的责任。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与预算执行情况挂钩,对于不能够完成的资本经营预算要进行责任追究,从而施加压力来确保经营预算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
3.跟进预算评估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需要根据预算的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引入预算评估机制,对于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情况进行的评估,通过评估来全面的发现资本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了确保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评估客观性以及准确性,需要让专业的人来进行评估,同时还要保证评估主体的中立性以及科学性。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规定陆续出台,加上国有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要求该企业要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在具体完善策略方面,关键是要注意国内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实践以及研究成果方面的借鉴,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饿框架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管理的监督评估等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有效的解决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典型问题,实现这一工作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薛锋.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J].对外经贸,2014(10).
[2]顾正杰.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11).
[3]田九玲.地方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4]王盼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J].中国经贸,2015(13).
关键词:互联网普及率;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一、 引言
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互联网+”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繁荣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日益突出。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建设分布差异性,导致互联网发展存在较大区别。互联网技术能否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助力?这种影响作用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这一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作为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主体和推动者,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实中,由于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而引起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等的情况较为明显,并且考虑到不同性别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有所差异,因此,探讨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也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时期,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寻找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从互联网、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这对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互联网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始于1990年,国外研究者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理论方面,已有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市场竞争,对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作用(Goel,2002)。实证方面,发现互联网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0%带动人均GDP提高0.49%~0.63%(Chu,2013;Pradhan,2014)。然而,也有研究提出互联网与经济增长呈负向关系,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由于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网络基础条件等,互联网发展存在“数字隔离”(Forman,2012)。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表明互联网建设对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但由于各地工业化水平发展差异,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胡鞍钢,2002)。
人力资本由舒尔茨提出,后经贝克尔等人补充形成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健康状况等特征,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Romer,1986)。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大多数研究利用平均教育年限来反映宏观层面人力资本,发现其对经济增长有直接贡献(Mincer,1984;Lucas,1988)。国内研究中,姚先国等(2008)发现劳动力教育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的贡献作用。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教育基尼系数测算出人力资本结构,研究发现其对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并且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一定差异(Birdsall,1997;Castelló,2002;李忠强,2005)。此外,由于不同性别的人力资本存在技能、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差异,因此关注人力资本异质性对区域经济影响作用也有重要意义(潘锦棠,2003;陈建军,2014)。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互联网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丰富,然而结论存在一些争议;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和定性分析,按照互联网发展程度对各省市进行区域划分的研究较少。再者,分析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影响作用时,要考虑人力资本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从互联网、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探讨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而丰富相关领域研究。
三、 我国各省市按互联网资源的聚类划分
参照已有研究,采用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法,对31省市进行划分(肖泽磊,2009)。本文选取2002年~2014年各省市的CN域名怠⑼站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3个指标来衡量互联网资源,同时综合考虑面板数据包含“时间”和“截面”维度信息,分别计算这3个指标的年度均值、年均增长率和年均增长量,并运用因子分析对其提取公因子。经检验可知,3个指标的年度均值、年均增长率和增长量的KMO值均大于0.65,并且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Sig.均小于0.05,表明这些指标的相应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CN域名数量、网站数量以及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取度均超过75%,并且方差解释达到80%以上,包含了变量大部分信息。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中离差平方和法以及欧式平方距离,对我国各省市区进行互联网发展的地区划分。具体聚类结果如表2所示。
由聚类结果可知,第1类地区多属于沿海省市,经济较发达,资源较丰富,为“互联网资源发达区”;第2类地区主要包括部分东部以及发展较好的中西部省市,这些地区基础建设发展较快,多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转型阶段,为“互联网发展中等区”;第3类地区多属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为“互联网发展缓慢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即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互联网资源丰富,信息化水平比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通信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有限,互联网发展相对缓慢。
四、 互联网、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
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等。变量说明如下:经济增长用人均GDP来衡量,并除以当年的CPI为进行价格调整,互联网普及率用各省市网民数除以年末总人数得到,来衡量该地区互联网发展程度;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用平均教育年限分性别计算各省市的男性和女性人力资本水平,选取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比例作为教育年限权重;异质性人力资本结构参照已有文献,用各省市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来反映,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分布越不均等;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除以地区的人口总数计算得出,并且用相应年份的CPI进行调整;劳动力比例用各省市16岁~65岁的劳动适龄人数除以该地区的年末总人数来衡量;产业结构用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来衡量。
2. 变量基本描述。表3中列出按地区划分的变量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人均GDP和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地区1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区2与全国接近,而地区3要远低于全国标准。异质性人力资本方面,分性别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均有明显差别,男性平均教育年限要高于女性,并且男性人力资本结构分布更均等。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地区1和地区2要高于全国平均,但其方差较大,而地区3要低于全国平均,但其方差较小。劳动力比例方面,地区1和地区2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地区3。产业结构方面,地区1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地区2与全国接近,而地区3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3.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
(1)面板数据模型设定。本文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运用2002~2014年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来控制不可观测个体异质性,并将涉及的变量取对数处理,模型形式如下:
在上述公式中,GDP表示人均GDP,Internet表示互联网普及率,Hc_male和Hc_female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Gini_male和Gini_female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结构,K表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L表示劳动力比例,IS表示产业结构。αi为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μ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εit为随机扰动项。
(2)模型实证分析结果。由于本文变量均为面板数据,在建模前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在通过ADF和LLC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面板数据回归。一般用Hausman检验来识别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经检验各地区样本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较合适。之后,以人均GDP为因变量,以互联网普及率、异质性人力资本为自变量,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显示,各地区模型中互联网普及均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控制其他因素后,互联网普及提高能促进人均收入增长。同时,互联网普及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有差异,对互联网发展缓慢区影响作用更大。在异质性人力资本方面,男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仅对互联网发展中等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引起全国、地区1和地区3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在分性别人力资本结构方面,男性系数为正,并且在全国样本作用显著;而女性系数为负,并且全国及地区1作用显著。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均显著为正,对地区1和地区2的贡献作用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地区3的作用相对较大。这是因为,由于资本投资的效用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王辉,2016),地区3由于资本不足,因此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有较大促进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产业结构对地区1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但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从劳动力比例来看,地区1就业人口趋于饱和状态,而地区2和地区3仍存在一定劳动力缺口,通过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地区1的第二、三产业产值已占据较大比重,因此作用并不明显,而地区2和地区3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最后,模型检验可知,各地区模型R方均大于0.85,拟合优度较高,且Wald检验也表明拟合效果较好。
五、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普及率、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及结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其贡献程度有所差异。具体结论和建议如下:
互联网普及率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均有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对互联网发展缓慢区更大,互联网技术推广会带来较多红利。面对网络资源的差异,政府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策,统筹城乡信息化,重点推进互联网发展中等区和缓慢区的普及率。同时,要因地制宜平衡地区间的发展需求,引导地区间的技术转移,使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同步,都能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
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是导致经济差距的另一重要因素,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强化人才培养。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不能一概而论,加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减少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助于带动经济增长。此外,对于男性人力资本投资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高等教育培养,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女性应侧重基础教育发展,加大初高中教育普及,重视落后地区的扫盲工作,提升平均水平。
此外,由于各地区基础建设不平衡,经济增长动力存在一定区别。互联网资源发达区应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积极优化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及地区间的分布;互联网发展中等区和缓慢区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对于互联网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要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加大高新技术的研发,以市场化手段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通过缩减区域间“数字鸿沟”来减小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社会科学,2002,(3):34-48.
[2] 李忠强,黄治华,高宇宁.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S1):105-110.
[3] 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7(3):94-104.
[4] 肖泽磊,李帮义,刘思峰.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聚类方法探析及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5):831-838.
[5] 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5):47-57.
[6] 王辉.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J].现代管理科学,2016,(9):60-62.
[7] Birdsall N, Londono J L.Asset Inequality Matters:An Assessment of the World Bank's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2):32-3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收入差距研究”(项目号:71403023)。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精益建造;成本控制模式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单位全方位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其最终结果是提高工作效率,给建设单位带来较好的成本效益。因此,建设单位加强对建设项目过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至关重要。
一、传统模式下的高速公路工程成本控制
传统模式下高速公路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项目成本预算欠缺,项目成本计划与实际支出相差甚远。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项目的建设不惜以低价投标中标,抱着侥幸的心理,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争取索赔,没有考虑到一些客观环境、索赔条件、自身的施工经验等,这样导致施工不顺利,工程项目亏损,此时工程的质量更是无法保证。成本管理手段落后,预测、分析缺乏科学依据。成本控制在各阶段独立,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内没有形成较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各阶段之间没有以成本控制为基础更好地集成,致使工程成本很难有效地得到控制。
二、精益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是从工程生产的基本特征出发,基于生产管理理论、工程管理理论以及工程生产的特殊性,理解和管理工程生产全过程,面向工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尽量减少和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为顾客创造价值,最终实现项目成功交付的项目交付体系。精益建造思想是在转换模型T理论、流动F模型理论和价值生产V理论三种基础生产理论互相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此基础上,精益思想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客户需求管理、设计模式变革、减少变化提高绩效、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项目过程绩效评价。而在这些应用理论运用的过程中,又有许多的辅助技术来支持,比如末位计划系统Last Planner、价值工程VE、准时制JIT等。精益建造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顾客(业主)定义价值,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创造和传递价值;(2)采用并行工程设计工程产品和交付过程。在当前的实践中,设计和施工是个连续过程,虽然可以实现建造,但不能防止重复浪费;(3)重新定义了控制,把控制从“监控结果”转移到“使事情发生”上,并强调对建筑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保持可靠的工作流和可预测的生产结果;(4)在项目层上最大化价值和最小化浪费;(5)通过拉式和持续流动调整行为;(6)强调持续的学习与改进,并与项目、企业以及供应链管理融合在一起;(7)组建跨功能团队,加强整个供应链各参与方的合作,特别强调在项目建设早期阶段的合作;(8)通过增加透明度和授权分散决策。
三、基于精益管理思想的高速公路工程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图1 基于精益建造的高速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组织
(1)面向精益建造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组织框架。基于精益建造的成本控制模式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实现全员成本管理。基于精益建造的成本控制组织框架如图1所示。一是基于精益建造的成本控制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策划、精益设计、精益供应、精益施工、营运与维护,直到项目报废。二是要求业主、设计方、承包商、供应商应该在项目实施的早期阶段介入,这对于目标成本的制定、设计方案的确定都很重要,可以减少成本变异,提高后期的成本可控性。三是由业主、设计方、总承包商和专业分包商以及供应商等共同组建一个跨功能团队,一起致力于联合的成本控制活动,将成本压力沿着整个价值流传递给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组织。四是业主、设计方、承包方、供应商之间要求信息透明,相互信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更加有助于成本目标的达成。五是支持精益成本控制的技术与方法有:目标成本管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流/供应链成本管理、精益会计、成本改进、价值流图分析法、成本差异控制、价值工程、质量成本、持续改进等。
(2)基于精益建造思想的高速公路工程各阶段成本控制。一是面向精益建造的前期策划阶段成本控制。项目决策阶段是决定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关键时期。要时刻考虑“精益”思想,确保产品精良,估算精确,合同精美,以避免以后不必要的浪费,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二是面向精益建造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当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就某一个具体项目而言,前期阶段产生的工程造价对整个项目的投资成本构成来说所占的份额约
80%左右。很显然,设计概算是施工图预算的资金上限,施工图预算不能超出设计概算的初步工程造价范围。面向精益建造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设计与施工的整合,价值工程方法。三是面向精益建造的采购阶段成本控制。精益采购成本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即时制采购(JIT采购),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产品。研究表明,各个项目工程材料费用平均占到其工程总成本的67%左右,因此,采购业务的绩效对公司的利润贡献显得尤其重要。在采用供应链成本管理对项目实施精益采购时,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考虑供应商与施工现场的空间距离,建立实施即时制采购策略的组织,建立和供应商之间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协助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从而降低供货成本,对采购进行连续不断的改进。四是面向精益建造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全过程控制的关键环节,要和各个阶段结合在一起,用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成本,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施工阶段成本的控制。这期间的成本控制重点是材料费用的控制。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工程成本的60%左右,因此要控制工程成本,就必须强化材料的管理,减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首先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其次合理组织材料进场,然后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项目施工时,要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预算实际应投人的机械费用,核定机械台班定额产量,制定合理的机械使用计划,避免机械设备的闲置,也是降低机械成本的有效途径。五是面向精益建造的项目收尾阶段成本控制。此阶段是工程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其工作就是对工程竣工决算的审核。承包单位完成合同约定的全部工程内容并验收合格后,计划合同部组织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程建设部和监理单位配合参与结算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毛洪涛,程培育,王子亮.基于精益建造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设计[J].财会通讯.2010(10):126~127
[2]田利民.谈精益管理理念在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