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
【分类号】G633.955
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生物,个性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还能够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塑造学生个性和提高其相应的学习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化教学简述
作为新阶段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指的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等为依据而开展的教学方法[1]。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学识和阅历。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现状,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设计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一)明确个性化教学目标
按照学习层次分,个性化教学目标有低级、中极和高级之分[2]。其中,低级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对不同美术的审美认识;中极目标注重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高级目标意在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为促使个性化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学生要在课前进行相应知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其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通过明确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明确个性化教学目标有利于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对《板报设计》这一课时进行教学时,要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需求等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在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完成的速度和时间等适当调整其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通过自我分析与思考,学生就可以设计出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包括“感受美术字体”和“评价美术作品”等学习目标,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若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能够对其相应的情感体验有真正的领悟,必须加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兴趣,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和辅助工作,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对美术的学习与探究。目前,在多数实践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都是以提出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方式,来进行相关的美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并且能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授《最后的晚餐》这美术作品时,可以安排13名学生进行一场话剧表演,并让他们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生动地演绎,从而突出犹大丑恶、卑劣的本质,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分析达・芬奇作画的技巧,还能够感悟到画家对善恶、美丑等的深层意境,进一步提高学生个人情感与审美的统一。
(三)因材施教,彰显个性
这里所说的“材”,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具体的美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为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使其能够对美术进行自我表现和展示。此外,由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基础不同,为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采用线描、素描和色彩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讲授《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一课时时,为保证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国画、卡通画、简笔画、水彩画或者彩铅画等方法来展现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画面。当然,也可以采用摄影的方式来展现体育活动的各种艺术情景,并能够将其精彩画面进行定格。与此同时,为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美术课堂进行讲授时,还要注重强调作品的意境。另外,在对学生的美术进行考核设计时,教师以学生最基础的美术知识为前提,以学生所擅长的素描、国画、卡通画或水彩画等绘画手法为基础,来设计相关的美术考核,并将与之有关的考核测评作为学生的美术成绩。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W生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3]。换句话说,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其个性充分发挥的空间。目前,学生在自我个性发挥的同时出现了诸如暴露自身弱点和自我组织失控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基础上,才能够使美术评价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宽容与爱。比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通过对“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面部表情、双手和破瓷碗等的观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父亲”展开丰富的想象,加强学生对父亲的尊重与爱。
三、结语
总之,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教师要以学生的自身特点为立足点,以初中美术课程的特点和目标为依据,制定一套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此外,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莉丽. 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32.
[2]吴莉辉. 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68.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心理学;课程模式
1 前言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蕴涵着素质教育理念。《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栋梁,他们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少大学生因心理障碍的困扰,影响了身体健康、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甚至意欲轻生。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一直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学适应新的要求提供参考,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更好地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心理学理论简述——体育课程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来源于希腊文,属于哲学范畴。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就这样,心理学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科学的心理学是在描述心理现象的基础上,对心理现象进一步说明,并揭示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恩格斯曾把这些心理现象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感觉和知觉是人对所注意观察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从而获得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被称之为思维。在人脑中浮现人们对感知过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对人脑中的表象再加工的过程,产生了人类特有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一种心理现象,即想象。由此可见,感觉、知觉、思维、表象和想象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记忆是对构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记忆是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的各种事物的心理活动。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与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同时,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也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热情或冷淡、喜爱或厌恶、高兴或烦恼等感受和体验,心理学上把这些态度体验,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可是,人们并不总是满足于对事物与对象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常常根据自己的对事物与对象的认识与态度体验上,进一步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进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这就产生了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彼此制约、相互联系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包括心理学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体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他们对体育的认知、情感、意志这三种心理活动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的。如果学生不能从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对体育产生积极的兴趣,学生如果产生“身顺而心违”、“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心理问题,体育课程目标就无法实现,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评价都无从谈起。因此,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要快乐,又要能吃苦。
3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社会生活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其本身固有的个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动态发展的,心理上表现出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智力发展水平达到高峰
大学生较中学阶段,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观察力显著提高,并且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所以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显著变化,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善于从广泛的范围内观察问题,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基本轮廓,不会忽视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辩证逻辑思维占优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喜欢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2 情感情绪丰富而强烈
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发育逐渐成熟,接近于成人水平,处于体力充沛和精力旺盛的时期,有活力,热爱生活,富有激情。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范围日益扩大,注重与同学间的交往,社会性逐渐增强。随着他们生活空间的扩大、思维空间的扩展延伸、知识的积累与文化层次的提高,导致大学生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另外,大学生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学习、生活、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等变化,都会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心境变化快,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
3.3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对周边事物的认识与体验。它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也在不断地成长,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越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尊心、好胜心增强,处处显示自己的独立,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力图在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根据时展的要求,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认可、关心支持,反对教师把他们看成孩子,所以,处处显示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3.4 社会需求迫切
大学生在校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时期。接受大学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后,大学生思维独立性不断提高,喜欢发表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的观点,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增强自信。正因为如此,他们关注着国内外社会的发展,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独立思考后的想法,去改变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与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大学生这种迫切加入的社会需求,支配、指导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他们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
4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构建的设想
基于以上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本文着眼于教育学语境中的课程建构,采用了“泰勒原理”所阐述建构课程所必需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基本课程理念。因此,心理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设想,整体上应包括四个部分:
4.1 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教师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理智与情感诸方面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确立学生的价值。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着引发动力、定型化、补偿化作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及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目标和目的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当然,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也要关注学生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突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把体育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占教学主导地位的理念转向教学引导者与组织者的理念,以学生情感体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题,充分发掘体育学科内外的非智力因素教学资源,让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发展,真正有效地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4.2 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关注学科知识结构
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人们对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布鲁纳认为:“每种学科都有其结构。”因为各科“知识有其内在的联接关系,即内在的意义”,结构恰好似联接各种中心观念的结子。从客观上讲,“一些事物被欣赏、理解和记忆,这些事物必须是恰当地安装在具有内在意义的结构之中的”。奥苏贝尔也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为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现行高校体育教材文本是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具有显性特征的学科,每篇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的非线性复杂知识系统。体育教师若能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认知图式的丰富和“扩容”,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问题的表征和解答,进而最大限度上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体育课程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融合,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应或联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影响学生接受性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从学生方面讲,如能认识和理解体育这一学科的构造,他也就懂得了体育课程的意义。
4.3 体育课程实施——关注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智力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这一认知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主动思维,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来建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理解与解释。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增强,使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低级知识的掌握,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综合加工各种知识与信息,创造出新的技能、知识和方法。因此,体育课堂内容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体育课堂教学不能机械灌输。另外,他们也反对教师把他们看作孩子,反对“填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的支配方式。当然,这些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也违背了注重学生心理的教学理念,在体育课程实施上,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解读理论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严密的理性思维意识。
4.4 体育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能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体育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关系,一定量知识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训练的介质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过来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知识的高效掌握。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显性的体育能力,如掌握动作情况、成绩标准等,更应重视对学生隐性的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情感意志以及交往和合作能力等心理标准,在体育课程新模式下的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心理感受应是:对体育运动的期盼;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的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视心理健康,是体育课程新模式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重要区别。
5 小结
本文对心理学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论述,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设想:课程目标的构建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关注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实施应关注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智力;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谭炳坤,萧子健.现代西方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49-252.
〔2〕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5-59.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17-20.
〔4〕钱杰,姜同仁.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00-102.
摘要:本文简述了高等院校开设田径课的必要性以及我国高等院校田径的几大常见现象,包括(田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田径教学往往重技术而轻能力、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足等),并简单阐述了我国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的发展方向,如: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将更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重视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时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及其价值等希望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田径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兴趣
田径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长期得不其应有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指导思想,田径运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高等院校开设田径课的必要性
田径项目因其本身的特点,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有着其他运动无法取代的作用。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田径训练与比赛发现并挖掘出一些有天分的学生,将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其一可为国家培养一批田径后备人才,其二则是不会造成有天分的学生被埋没的现象出现。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却因长期缺乏体育锻炼、锻炼方式不当等因素而呈下降趋势。而高校有计划的开展田径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缓解文化课的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通过田径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在其走上社会之后有强于一般人的拼博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我国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现状
(一)田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教学内容杂乱、教学方法单一、运动量过大等情况。这些传统田径课的特质很显然不符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常常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而不断对学生进行反复、高压的训练并且乐此不疲,而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与接受能力,往往适得其反,而起不到预期效果,更不利于今后田径课程的顺利实施。因田径项目本身的局限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很难做到像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一样,使课堂气氛轻松、欢乐,也因此使更多学生对田径课程有所抵触。
(二)高校田径教学往往重技术而轻能力
传统田径教学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在我国不断深入的今天,这很显然是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因其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足
提到田径运动,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田径比赛联系在一起,而在学校体育这个体系中田径运动和田径比赛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要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要位置,而在田径教学活动中,教师则往往会将其忽略,将教学重心放在传授学生竞技技能方面,久而久之,学生则会因缺乏正确引导而对田径运动本身产生误解,而其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各方面优良品质等价值因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得不到体现而使学生失去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
三、我国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将更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则很难提起兴趣,教学收效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教学方法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影响教学收效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勇于实践,将发现式、探究式、启发式等符合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总结,将其不断完善,使其日渐成熟,并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已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目标也随之从之前的应对教学考核逐渐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过渡。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在田径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组织田径比赛、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训练等,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在教学活动略显单一枯燥时,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发一些既可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不失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适时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及其价值
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田径比赛,或是奥运会的比赛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通过讲解与总结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减少对技术技能的传授,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做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通过学习田径项目的收获,如学生体质的增强、毅志力的增强等。
参考文献:
[1] 杨鄂平.论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结构改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2] 张华,张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 徐阳.山东省普通高校开设田径选项课情况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5).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发现当前的初中体育为了安全,束缚了我们教师的手脚,有很多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得法,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低下,锻炼效果不佳,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教学方法这一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实践。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现代教学论表明,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考虑的因素越多,选择出的方法使用价值越大,教学产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教学方法应符合相应的教学理论
一定的教学方法总是有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作为其成立的内在依据,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必然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加以体现,体育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因此,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考查其成立的特殊内涵,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己所用。
2.教学方法应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教学方法是师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中介或桥梁,而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要考虑对达成教学目标的贡献度,即分析教学方法对达成教学目标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教学方法必然各异。
3.教学方法应与体育教学条件相吻合
体育教学条件是制约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有关练习方法的变换、直观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等无不受制于相应的教学条件。因此,选择、确定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实际的体育教学条件。
三、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体育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语言法(讲解、指导、提示、口令、口头点评等)、帮助和保护法、纠正错误的动作法、示范讲解法,电化教学法,分解和完整法、鼓励表扬法等。以下简述了几种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以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而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新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的理念就是设置三级目标的体系,即指水平目标、领域目标和课程目标。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中,首先要预设学习的目标,再按照这个目标去科学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即以目标为主导方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实施目标教学的方法,最终实现学习的目标。
2.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指将同一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各不同的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次地练习。在初中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际能力的练习难度,在完成难度较小的练习之后,再就可以进行难度稍高层次的练习。这种体育教学的方法,既能满足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在实际的分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由的选择练习的难度,而不能强求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导致分层教学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分层教学法通常能应用到单双杠、跨栏跑、支撑跳跃、跳高等一些体育教学的内容中。
3.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使学生能在这个情景中活动身体和表达感情,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以及使课堂的气氛活跃的方法。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放松身体和心理,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一般会采用创设舒心、幽闲的潺潺的流水声、悦耳的鸟叫声和抒情柔美的音乐,让同学有一种仿佛置身其境的感觉,一边可以欣赏轻柔的音乐,一边可以愉快轻松地做各种不同的动作。又如,把“见义勇为捉小偷”作为情景去展开体育教学的活动,这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实现发展学生的体能的目标。再比如,把“抗洪抢险”作为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通过传送和搬运 “人民、国家财产”和“抗洪物资”,使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使学生之间的紧密配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4.游戏化教学法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并不少见。但这里所说的游戏化教学法,有别于以往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活动。所谓游戏化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把体育教材游戏化,使体育教材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娱乐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知识,形成交往和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5.规则上创新――“不合理”比赛法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的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地变化规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热情,拿篮球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对篮球竞赛规则进行科学的变动,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公平”:
如果在教学比赛中两队出现了强弱,固定的分组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但是长期如此会让其他团队觉得没有必要比了,因为看不到成功,所以兴趣得不到激发,为了改变这个现实的问题,笔者采用了变换人数、改变比赛得分规则或让分的方式进行比赛,例如给技术水平较弱的一方加上1~2名学生与技术水平好的一队进行比赛;或不改变双方人数,提高弱的一方得分奖励,强的一方投进一球得2分,弱的一方投中一球得3分,或给弱的一方一个基础分,通过“不合理”处理缩短技术上的差距,提升比赛输赢的悬念,对于双方都是一种挑战,拼抢会更加积极主动,因为双方都有获胜的机会,从而使教学比赛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创新
一、体育教学方法简述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活动,比如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练习,进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这就是体育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当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做好配合,并且将教师讲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相结合,不然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应试教育模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第一,我国的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因此体育教学也会不落俗套,学校方面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方面监督不到位;第二,体育教师不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增加了备课工作量,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校方不会对体育教学进行严格要求,因此有一部分优秀的体育教师仍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教学。学生的文化课属于应试教育的范围,而体育教学则不包括在其中,自然就不会在体育方面对学生有太高的要求,学生要想通过应试教育考上好学校,就得使劲提升自己的文化课成绩,因此也不会重视体育锻炼。这些原因都造成体育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实施体育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单一,体育课堂不活跃
在以前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师只需要把动作要领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再勤加练习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缺点;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产生反感,进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最后出现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课堂。
(三)授课内容枯燥,教师与学生交流少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只把学生书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体育教学课堂通常都是设立在课外,因此,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且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处于一成不变的现象。这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体育教师不具备责任心,认为自己只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也不会关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体育设施陈旧,现代教学技术少
体育教学具备特殊的课程性能,因此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体育设施进行辅助教学。在体育锻炼当中,体育用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体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部分体育要求磨损的很厉害,且不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更换,因此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课程的进行。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在教学方面自然会用到现代教学技术,比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课外知识,同时其特有图像、音像技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体育教师的改进建议
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需要多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到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当中,不同的体育教师存在不同的教学习惯,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反思这一块就可以选择记录式反思方法,观摩反思方法和讨论式反思方法。其二,在体育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太少,所以教师不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体验和想法,这样一方面戳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无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1、教师方面。学生希望和教师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希望教学工作当中能够带有幽默性,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思和习惯。
2、学生方面。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能够在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当中学习,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体育教学当中学到团结合作的思想理念,进而收获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教学方法方面。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应该灵活多变,且具备新颖的特点,在这方面的改进上就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多指导,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让其拥有应对危险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视角
(一)从教学要素整体来看,合理编排教学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且在教与学的不同对象之间构建桥梁,最后利用各个方面的技术相配合,进而完成这一项系统性的改革工程。
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在编排当中,教师的教学素质、水平、教学艺术、创新意识等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产生影响;并且,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训练技术的接受和吸收能力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这两者的能力、水平进行提升,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实际情况入手,扩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因此要实施好体育教学,就需要配合好实际的教学条件。比如说要有宽敞的教学场地,良好的体育教学设备等。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上。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分组和兴趣分组,然后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创新,学生更应该在教学环境当中实施目标、方法、效果的递进措施,同时不只要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更要提高效率,强调学习的内在过程,同时实施优化组合。
五、结语
如今我国正在全力提倡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学方法就需要创新和改革,这种改革不仅可以破除教师的陈旧观念,并且能够更加的深化“育人”教育理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人才,我们更需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全新观念和全新方法对学生实施教学,进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体育 体育教学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可是,我们的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惑。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仍然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更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
合作学习,来自于cooperative learning的翻译,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之后发展为创意性、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单干”相对而言,学生视同伴为资源,相互交流,彼此接纳,取长补短,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为共同冒险。
合作学习在体育课堂上突出表现为互赖、尽责、互动、技能和自治。新课程标准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构建愉悦的阳光体育课堂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小组合作已经被认可三、四十年,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有近20年,但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课堂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现阶段,小组合作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运用时,看似合作了,其实主要还是表现为独自练习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团队中互助和交流,导致合作的效度低、参与度更低。
2.教师对合作学习指导不到位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仍然放不下课堂,观念转变不了,以讲解、示范居多,学生体验环节少。有时,由于老师的自身素质,语言表达又难以到位,动作要领讲得多、繁,学生训练的时间较少。学生在听的时候,由于对体育专业术语的不理解,对老师喋喋不休的语言讲解感到乏味,对老师的一遍遍示范感到厌倦,致使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练得少,导致教学效果较弱。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缺乏对合作学习模式的精进性指导,导致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策略
1.营造合作氛围,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和经历,明明布置了合作学习任务,明确了合作学习目标,可是学生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表面的互动,无益于体育训练,无益于动作技能的提高。而营建合作氛围,给学生展示自我、彼此交流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主动性。
如教学《篮球》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几个投篮的方法,并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投篮技术。上课投入时,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战胜对方,赢得比赛)那么,投篮要不要技术?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课件,探讨投篮有哪些技术,需要注意哪些技术等,从而激发他们合作探究的兴趣。
2.确定合作的主题。
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首先应该有共同合作的主题,解决合作“做什么”的问题。
(1)合作解决运动技能及提高运动技能的问题
如教学《篮球》时,对于抢篮板球时容易犯的错误――抢位不及时,质量不高;对球的反弹落点把握不准;起跳时机把握不准,以及纠正的方法等,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和探讨。如两人一组,一攻一守,练习转身抢位;自抛自抢,注重对球的反弹轨迹和落点的判断;徒手起跳在最高点做抢球的动作。这样,学生知道合作什么,怎样合作,明确合作目的和任务,才能使合作有效。
(2)合作探究和提高运动原理的问题
在观看投篮技巧的课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几种投篮方式,以及投篮时应该注意什么,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原地单手头上投篮、双手胸前投篮、抛投、跳投、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行进间双手低手上篮、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反手和突破勾手上篮等,对于这些方法,可以让班级学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进行探讨,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说出运动的主要特点,如近距离跳投要突出一个“快”字,把握一个“准”字,突破一个“高”字。这样的合作注重运动技巧的探讨,利于学生投篮技能提高。
(3)合作进行成功比赛的问题
高中体育以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为主要目标,竞技、比赛不是高中体育的目标和宗旨。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比赛活动、竞技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尤其“比赛”之前,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获得比赛成功的一些方法、注意事项等,可以收到双重功效,提高运用技能,强化合作意识。
如《足球》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展开小组对抗赛。在比赛前,让学生先讨论比赛中的一些事宜,如注意犯规和不正当行为,如何干扰对方等,这样,集思广益,为比赛获胜奠定了理论基础。
3.促进师生合作,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
课堂上,有时教师布置完任务,就躲到操场的一边,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导致合作缺少监控和指导,使合作学习、合作训练低效。
为提高合作学习、合作训练的有效度,教师应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对于合作中学生的动作的不到位、技术方面的偏差等,及时给以指导和暗示,对在合作中表现积极主动的给以鼓励和赞扬,使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仅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向师性和亲师性。
《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体育教学中,应巧妙设计合作任务和合作活动,注重情境氛围的创设,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使合作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和使用,使合作教学有效、无阻,推进高中体育走向高效,为社会培养会学习、勤锻炼、乐于探究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 发球技术;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67-001
新课程提出,学校要重视素质教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非常重视,不断提出相关要求,关注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上好每一节体育节,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提高素质,在体育课中获取知识。在体育课教学中,乒乓球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可以说,打乒乓球是一项高雅、智慧的运动。对于喜爱这项运动的学生来说,学好乒乓球技术,是特别的重要。中学生现阶段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小学阶段对推挡技术掌握较好,但发球很随意。可以说,在乒乓球技术当中,发球是一项比较难处理的技术,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技术,根据多年带队训练的心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增强发球质量的关键
球发的质量低与高,主要是要让对手接着不舒服,或接不住。发球的几个重点:速度与旋转、发球落点、发球弧线。第一速度与旋转:在发球过程中,发球力量,能决定球的速度和旋转,假如追求速度的时候,力是以向前为主。第二发球的落点:看清对方的站位,来选择球落点的远近、左右。乒乓球在对方台面上落点,取决自己这方台面上点,可以发出长球、短球。第三发球弧线:乒乓球的弧线正常以低为好。这就要求发球要抛起来球降至和网平齐,或者低于网的时候击球。
1.提高球的速度
球速快,对方准备的时间短,回球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在发球时,球速快慢与球拍挥动速度、击球一瞬间作用力的大小有关。我们可以加大发球力量,这样就会很容易失误,但会有突然性。如果发短球时加力,球会又转、又短、又低、落点好;发长球时加力,球会又长、又转、又急。对手判断旋转,主要方法是观察球速。假如能缩小因旋转变化,造成的速度不同,肯定会使对手对来球旋转无法判断,让自己争得主动。
2.提高发球旋转的变化
在乒乓球技术当中,如何让自己发的球有更快的旋转速度,值得我们关注。①击球部位的不同:击球中上部、中下部、左右部位,发出了不同旋转球。这主要靠改变拍型来达到。假如用拍面下侧与拍面中部击球,会发出转与不转球,用正、反手发下旋球,能够制造比较强的旋转。立拍击球左、右侧,会发出强烈的侧旋球。②为了能让自己发出强烈旋转的球,要加强手腕部位力量的训练,还要注意经常清洁球拍胶皮,注意保养防止老化。
3.控制球的落点
如何才能让球落在自己预想的位置。发球落点变化是发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球落点的变化包括:轻重、长短、左右、转与不转。假如一味的发一种球,没有其它的变化,质量再高,也不会给对方造成威胁。要能在一个位置用一种手法发出不同落点、旋转性的球,这样才让对手琢磨不透你,从心理上战胜对手。
4.控制弧线的质量
在实战过程中,假如发出的球弧线十分高,即使落点好、旋转强,也会让发球的威胁大打折扣。这时要多采用多球训练的方法,一人发球,教师站在球网附近观察,进行语言提示。
二、掌握发球技术的要素
1.要加强发球动作的规则化
在比赛中球抛出手的高度要在16cm以上,整个发球动作应在球台端线外,还要注意垂直上抛。挥拍时,应高于台面,让对方运动员、裁判能清楚的看清发球挥拍的动作,不得用抛球的手或身体进行遮挡。
2.有针对性的发球
发球前先观察对手的身高,球拍正反面胶皮、握拍姿势,是左手还是右手。在实战中能了解对手的打法:是削攻打法,还是近台快攻打法;是高年级选手,还是低年级选手。对上面情况,要心中有数。在间歇时间,可以通过了解老师,了解学生等,知道对方发球、击球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战术。
3.创造发球直接得分的机会
在训练和练习过程中,如何让球的旋转更强,练成高水准的发球绝招,比如:回头球(超级下旋球)、球。在发球开局直接获得分数,在气势上已得了主动,会把比分拉开。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不给对手直接攻杀的机会,为自己的下一拍进攻作好铺垫。
4.发球多变化
发球变化的多,经常会让对手难以应对。平时多准备好几套发球技术,如反手、正手、侧身发球等:可以发出侧上、侧下、不转、奔球等。发挥发球时间内主动时机,并在发球时要预备好几套发球抢攻的路线。一个动作不同落点、不同力量、球拍吃球的厚薄都会制造出不同的球。同时,也要观察对方的发球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5.抓住发球后的下一拍进攻
发球抢攻是当对方接球回球质量不高时,自己主动进攻得分。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利用对方的不足、缺点,在旋转、落点、曲线、力量上,不断地变化,提升发球的质量,制造抢攻的机会。要掌握发球规律,在发球时,大胆预测对方回球线路,提前抢位并抢攻。充分利用组合发球的力量,长短、快慢、转与不转结合调动对方。充分利用旋转组合,比如发近不转和网前球,将球发至对方左边线,压住对方反手。如此的旋转组合,使对方接球别扭,获得主动进攻机会。
总之,乒乓球有许多种的发球方法、技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经过发球的教学,我体会了它的真正含义。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来变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使他们掌握多项运动技能,达到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蒲.乒乓球发球技术的教学方法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01期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瑶族人口有26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多山区的省份。瑶族长鼓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并未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为此,有必要围绕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发及其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定研究。
1 概述
1.1 瑶族长鼓舞简介
瑶族的长鼓舞诞生之初是瑶族人民在祭祀盘王时所跳的舞蹈。跳舞者手中拿着长鼓,身穿瑶族传统服装,肢体动作效仿砍伐树木、建造房屋、穿越山谷等,形象逼真,带有浓重的原始意味。长鼓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双人舞、群舞、单人舞等,可是当今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群舞,双人舞与单人舞被囊括在群舞之中,和这种舞蹈的存在方式相关,其大多出现在公共场合,如祭奠、庆贺新生命的到来、庆贺农业的丰收等。还有部分地区会辅以锣笙、芦笙等,为长鼓舞增添不同韵味。总而言之,瑶族长鼓舞体现了瑶族群众的果敢、积极、坚韧、无所畏惧的性格。
1.2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民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使学生体验具有民族舞蹈个性特征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其正确把握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其均具有柔韧、淳朴、奔放、旷达的特征,方式众多,类型多样。
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舞蹈的内在意蕴和审美。瑶族长鼓舞的内在意蕴便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有效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宏伟的气势、绚丽的色调、夸张的动作等元素呈现出来的便是阳刚美;愉悦欢快的节奏、轻逸的舞姿,极尽协调的色调,极富曲线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便是柔和美。
2 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舞蹈教育均在全面开展教改工作。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降低是促使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以瑶族长鼓舞为例,随着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各界所熟知,其在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地方高校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瑶族长鼓舞资源,邀请瑶族长鼓舞艺人参与高校舞蹈类课程的改革,同时也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开发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刘小春等通过广泛地调研和走访瑶族长鼓舞源地及发展发展地,并与瑶族长鼓舞艺人进行访谈交流,最终编撰了我国首部关于瑶族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瑶族长鼓舞》。这部丛书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节庆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变迁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这部丛书为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有地方高校从实践层面探索了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钟宁教授、汪云田老师详尽介绍了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编排了瑶族舞蹈作品《敲起铜锣追男崽》,使学生们对民族舞蹈特别是瑶族舞蹈的历史及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展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对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述。
3 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当以着重凸显瑶族长鼓舞为特色的课程,把瑶族L鼓舞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制定详细的瑶族长鼓舞教学计划
经过深入了解瑶族长鼓舞,对各个地区调研的资料加以汇总后,结合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两套教学计划,且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可以尝试开展“瑶族长鼓舞基础动作练习”,对经典的瑶族长鼓舞动作加以整编,选取典型的动作分步骤教给学生,使其领会这种舞蹈所独有的风格内涵,一学期大概教授3~5个民族舞蹈。在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经典动作组合以前,应当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舞蹈动作,更科学地领悟舞蹈的内在意蕴,同时为之后的作品改编奠定基础。
二是可以尝试“成品舞蹈创排”,在学生学会该舞蹈的经典动作组合以后,让学生基于民族舞蹈要素编排成品。如此,能够使学生经过掌握瑶族长鼓舞成品舞,一方面提升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掌握动作要领与特点。
3.2 将瑶族长鼓舞视为所有专业的公共课
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不可拘泥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应当以学校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瑶族长鼓舞民俗舞蹈经典课程开放系统,创编部分容易学会的、蕴含民俗特点的动作,调动非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舞蹈的独特风采。瑶族长鼓舞教学一方面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更为多样,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3.3 注重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
地方高校应注重每个学习周期后的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表演一个舞蹈片段,使学生全面展现自己在一个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瑶族长鼓舞,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这种舞蹈,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4 结语
地方高校必须深入地挖掘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对舞蹈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在舞蹈类专业中开设瑶族长鼓舞相关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类课程体系,在传承和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同时,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永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9):239.
一、时政热点介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时政热点,主要是指涉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时政热点自身具备较强的理论性与逻辑性,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时政热点的合理介入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全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有效树立学生的爱国观念与正确价值观。
二、时政热点介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1.利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渗透时政热点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关注国家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智能手机、新闻、网络、广播等媒体十分关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精心设置时政热点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
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上册“我们同有一家”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近期一则关于全球新闻:“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今年9月或将同时确定2024和2028年两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目前坚持申办的法国巴黎和美国洛杉矶有可能双双获得夏奥会举办权。”教师可以将班级中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要求学习小组自主拟定实践方案,积极举办“小小展览会”,展示搜集到的地球风光,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料进行解说。经过学生的采访与调查,得出诸多学习心得,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经验分享,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学习观点,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借助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由原本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去了解收集学习资料,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时政热点,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关注社会新闻、国家政治的学习习惯。在实际引用过程中,品德教师需要分析教材内容,选取贴合教材教学需求及符合?W生学习规律的时政新闻素材,使学生树立思想品德课程知识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观念。
如,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思想品德四年级上“走进美丽的家乡”这一课时,可以针对当地文化、经济、旅游等发展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从整体上和地理位置方面观察、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增进对家乡的情感。通过有效阅读当地的时政信息,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应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丰富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并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地文化的发扬,为发展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再如,在学习“向人民英雄致敬”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有效引入时政新闻,如:“梁子黑陶:坚守工匠精神 传承黑陶文化”。借助现实案例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结合教材内容充分理解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欺凌,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
3.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时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