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代宗师台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至今还理不出个头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清楚地记得当天看得满心喜欢。喜欢的东西很多,首先是喜欢国际章。宋慧乔一出场,我就想这下章子怡完了,她能漂亮过宋慧乔吗?那难度丝毫不亚于挑战貂蝉、PK西施。可是她胜出了,是完胜。不摆妩媚,不脱衣走性感路线,甚至连东北皮袄都一直厚厚地裹在身上;也没有煽情,不哭不闹、不动声色,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艳与孤傲。竟美得出奇,这样的绝色美人也只有阅美无数的梁朝伟才把持得住,一般的人,对一眼都会心颤,马三惨败于她,他把原委归于“老猿挂印”,其实那只是面子,里子是老猿换成了年轻貌美的母猿——师妹,他不输也难。
其次喜欢台词。一直以来,喜欢冯小刚的台词,幽默诙谐,京味十足的冯式挖苦,常让很多被骂到的人还开怀大笑。
《一代宗师》的对话却往往是拿人生说事。无论南北,无论什么门派,各路江湖豪杰个个人生练达,世事洞明,要么老神在在,沉默寡语,一张口却是至理名言,绕梁三日;要么江湖本色,字字句句生死劫杀。
宫二说,“人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又说,“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能说这样的话,一生该经历过多少回分离的折磨、丧失的痛苦,也真有了这些情感的历练,反倒心静如水,波澜不惊了。
宫老爷子说,“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都是时事使然。”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僧入定一般地喃喃自语,却是让人感觉他已经反反复复将这个世界底朝天地翻了个遍,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什么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倒是叶问的话还有点江湖好汉的火气,“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说得有点冲,却也是字字玑珠的真理,不由人不佩服:经典!
喜欢的还有很多,比如武打中的诗情画意,雕塑感十足的人物造型等,一切都是那么唯美,美到让人不敢去想它的什么毛病了。
那天散场,寥若晨星的场子里,还有人久坐不起,以为流连难舍,走近一看却是熟睡了。还不止一个。不免为他们可惜,多好的电影。
不久,有朋友问我,片头,梁朝伟在雨夜与一群人打半天,死去活来的,对手谁啊?
啊?我一下子语塞了。光知道打得精彩,却没看清楚打的谁,更不知道打过后的恩怨。
朋友说,你也不知道?这说明这场打斗和后面的剧情没什么关联对吧,这样的打斗有意思吗?
朋友又问,宫二的未婚夫到底是谁,张震,还是张智霖?
我说应该是那个张震吧。
什么叫“应该”?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你有什么证据说张震,就凭火车上章子怡用裘皮大衣为他作掩护?他既然也是有武功的人,为什么就不帮章子怡去打马三呢?
我又一次语塞。
朋友又问,叶问的老婆宋慧乔后来怎么就莫名其妙不再出现了?离婚?因为章子怡插足?
我彻底无语。
朋友显然还有不少问题,但已经不想问我了。此时我感觉我就是那天散场还在熟睡的人,一问三不知,居然还自以为看得很懂,很会欣赏。
天啊,我到底看了些什么?我到底喜欢对了吗?
于是恶补。发现恶补的远不止我一个,大家还都有一个共识:想真正看懂《一代宗师》,必须掌握大量的背景知识,需要恶补民国史尤其是民国武林史。也就是说,花在解读《一代宗师》的时间,将远远超过看电影本身的时间。到底要超过多少那是没底的,学问深着呢。
作为恶补的收获,“论文”纷纷出笼,不少人都拿出了研究成果:
有专攻爱情的——宫二爱了一辈子叶问,叶问却只是爱了一辈子宫家六十四手。男人果然无情无义,什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假的。
有专门研究台词,而且只研究台词中“面子”、“里子”的,一举拿出结论——对于《一代宗师》这部电影来说,也存在面子和里子之说,两个小时的版本是面子,四个小时的版本是里子,看到银幕上的戏是面子,背后藏起来的故事是里子。
对张震的研究成果显著——原来他是人,为了陪着宫二,与同僚恩断义绝,打翻一帮弟兄,护着宫二南下,引开日本人的注意,之后到了香港。宫二终生不嫁,张震便开白玫瑰理发店默默相守,后来开门授徒促成八极拳传入香港。
有的题目一看就像是答辩的论文,比如《宫二为什么要奉道》《什么是刀,什么是刀鞘》《金楼是妓院吗》……门类之多,课题研究之细,足可以给《一代宗师》开设一门学科了。
至于宫二的未婚夫到底是张震还是张智霖,到目前却仍未有结论,因为电影中宫二退还戒指的那个侧脸,有说像张震,但也有的坚持说是张智霖。看来仍需继续深入考证。
还有便是叶问到底是否去了北方,这应该是个重大课题,因为这涉及到叶问心里到底有没有宫二的问题。现在也终于有了研究成果。有人考证说,叶问虽然去北方,但并没有和宫二正式见面。因此叶问会说,1937年他曾经想去东北而没有去成。1937年他是没有去成,但是他1940年去了。证据是电影结束的时候,宫二在雪地里打拳,有一个黑影一闪而过。研究说,那个黑影就是叶问。
偶的娘,连一闪而过的黑影也成了证据,那学问该有多深啊!
在面对时代洪流、世俗考验和传统根基的荣辱存废面前到底应该如何舍弃,应该何去何从,这也是导演想留给我们的思考,似乎也是中国当代武侠作品所面临的选择。影片《倭寇的踪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一种倭片情怀,徐皓峰曾说“我们往往只做出“注重打斗前的氛围宣染”,这种外行的分析,忽略了其观念和这种观念背后的哲学意味,日本刀剑片时常反映出武士对动作本身的一种珍惜,仿佛每一个招式都是与神与祖师同在。”在日本传统刀剑片中,兵刃不仅是侠者手中的道具,而是因侠因义而生的荣耀,是由兵刃而生的一门独特的武学流派,是习者便于与前辈精神共存在相联接的圣物。(此时的器具不单单成为手臂的延伸,也成为精神力量的化身①)而徐皓峰在他的作品中也不单单限于故事上借取了这份倭片情怀,在视听也颇有借鉴。从古至今武林都有武林的一套规矩,所谓的规矩是独属于自己门派宗族,独门一套的价值观念和生存哲学,在徐的影片《倭寇的踪迹》当中的体现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道具——“倭刀”。影片的主角是戚继光将军的贴身侍卫。戚将军在世时为抗倭寇,将普通兵器难以抵挡的倭刀加以改良作为己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在戚将军死后,这名侍卫最大愿望便是想要将这改良的倭刀在武林中开宗立派,不荒废了这份“手艺”。这便是整个故事的矛盾所在,中原武林出于宗族的规矩拒不愿承认这舶来的玩意儿。而侍卫也正是为了这份“与祖师同在”的荣耀,执意如此。如此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二、《一代宗师》
2013年,筹备十年的电影《一代宗师》终于不再跳票,多年的等待之后试图呈现给观者一个不一样的江湖。人物,不再对政治影响和民族自豪感起到承载般厚重的历史意义,作为《一代宗师》编剧和武术指导的徐皓峰也将自己的价值观输送到了影片当中,虽然影片的最后评价褒贬不一,喜欢的人赞它有民国风骨,弃它的人说情节拖沓。但不置可否,有徐皓峰参与的《一代宗师》也让一些本不是王家卫影迷的观众,体悟出了一个稍显不同的武林世界。“传其宗法者为宗师”是《一代宗师》的主旨,宗法,既是武学传统,而宗师既是佛教尊称传其宗法者为宗师,电影的起始结尾都是以咏春拳宗师叶问加以贯穿的,故事也是用宗师为传承宗法作为主旨及加以结构的。叶问一路将咏春带至香港而后发扬光大。影片中有一幕在金楼上,宫老爷有一句台词是“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也是叶问说“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金楼一战,传的是名声更是不灭的希望。自然,江湖之中,叶问并非人人称道,在国外他的名气甚至远比不上徒弟李小龙,叶问如是,《一代宗师》如是。这也是徐皓峰在其其他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到的所谓“大成若缺”,即得道之人的人生似乎毫无成就、价值、意义可言。而大成若缺”即是认识到完满生命本质,不受世俗标准的羁绊,不以世俗标准为准绳。正是这位并不追随当今市面上的武侠巨制风气,一味迎合观众期待极力塑造视觉奇观的徐皓峰与试图借武学传统映射文化传统的王家卫不谋而合,《一代宗师》整个团队本身就是高手云集,宗师云集,是《一代宗师》或者王家卫选择了徐皓峰,也是徐皓峰选择了《一代宗师》。
三、徐式武侠的儒侠哲学
平心而论,在这三部武侠名作中,张震都不是头号主角,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在时间跨度长达15年,且在一向被公认为对作品有高要求的李安、王家卫和侯孝贤的手中“存活”下来,张震有什么秘诀呢?
15年前的《卧虎藏龙》张震的形象立了头功
因为出自演艺家庭和少年时出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张震在台湾电影圈中小有名头。李安筹拍《卧虎藏龙》,张震很早就定下来了。李安选演员曾提到两个标准,一个是“眼睛里要有东西”,一个是“要付出一段长时间投入的代价”。当时王力宏也曾去试这个角色,最后看中张震还是因为形象,李安说:“他很酷,片中他是大漠上的强盗,拍新疆那场戏时,他的形象很特别,演得也很好。”
李安的形象一向温文尔雅,但要求严格。当时给张震很多功课,比如要和章子怡磨合感情,还要读王度庐的原著,还有觉得他比较瘦,要他增加体重和体型。
就表演而言,《卧虎藏龙》可能算不上是张震的代表作,他的表现还是比较青涩,但他的狂野不羁在一众压抑心性的武林人士中格外突出。影片带给他的收获却是巨大的,经过李安的调教,张震演技也得到了提高。张震觉得李安的《卧虎藏龙》让他学会了真正演戏,他明白知道不能抱玩一玩的心态对待表演。
前年11月,张震结婚,李安还专程出席婚礼,并语重心长要他“听太太的话”,并且表示还会找张震继续合作,张震则是时刻等待召唤。
2年前的《一代宗师》体现了张震耐得住的性子
如果说梁朝伟是王家卫的头号爱将,那张震在王家卫的爱将名单中也应该是排名靠前的,如果说他们有共同特点的话,相信是超耐得住的性子,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王家卫慢节奏的打磨。张震饰演的一线天在《一代宗师》中是个惊鸿一瞥的角色,戏份不多,但足够让观众记住。
其实张震一向是王家卫的爱将,两人合作《春光乍泄》、《爱神》、《2046》、《一代宗师》等多部电影,说来王家卫对张震影响很大,比如在表演上如何找到角色,以及独特的看问题的方法等,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王家卫发掘了张震。虽然很早就主演了惊世骇俗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但20岁前的张震根本没想过要当演员。学美工的他毕业后就在杨德昌公司打工,王家卫当时为杨德昌的《麻将》选演员,觉得张震形象够台客而选中了他,也从此改变了张震的命运。
张震接片标准少而精,以文艺片为主,不接电视剧等,从中都可看到王家卫的影响。张震说虽然和王家卫合作没什么安全感,但他还是无条件地信任,“觉得跟他很有默契。但多多少少,我觉得自己是有点那种被虐的倾向,因为跟王家卫一起工作有一种挑战性。”无论是《春光乍泄》,还是《一代宗师》,张震都拍得很辛苦,最后的戏份却被删得有点可怜,但张震能做到不计较,且做到了干一行精一行,他因拍《一代宗师》还成了八极拳高手。
今年的《刺客聂隐娘》见识了张震的重情义
《刺客聂隐娘》是与《一代宗师》和《卧虎藏龙》完全不同风格的武侠电影,与王家卫的意识流和李安的工笔规整相比,导演侯孝贤带来的是诗意和留白,整部电影女主角舒淇台词少,而张震的戏份更少,但他的一场击鼓戏暗流汹涌,成为影片亮点。
刘倩:张震既没有起到耍帅的作用,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物情绪标签,张震随意的入画出画让我感觉他是从另一部片客串到《一代宗师》里。
文白:张震三个镜头,起、转、合,俱已交代清楚,人物是完整的,碍于时间,选择这三个镜头来交代叶问与宫二之外的另一条平行线完全没问题。
用《美国往事》的配乐结尾
刘倩:完全没有被配乐吸引,个人觉得配乐是王家卫所有片子中最不具有王家卫风格的一次。
文白:这次的配乐的确没有以往那么出彩,结尾这个音乐也未见突兀,买了版权肯定没问题。
赵本山师徒的东北风味合不合拍?
刘倩:这是全片我最不能接受的硬伤,我想把凡是有赵本山出现的画面都命名为“赵本山装正经”,我觉得王家卫找赵本山和小沈阳来出演真是脑子秀逗了,是想搞雅俗并存凸显功力吗?
文白:我们总以演员的固有印象来看待表演,这是一个演员成名的代价,小沈阳本来就是打算那么用的,挑动情绪上的变化,这与王家卫之前喜欢在快结尾处用一些俏皮的音乐是一个道理。
叶问老婆莫名消失
刘倩:有很多镜头都暗示她是一个极其明白事理的女人,比如她看叶问给宫二写信怅然所失的眼神,像是发现了什么,后续就没交待直接阵亡了。
文白:有些事情点到即止就够了,留白的好处在于你能想象到那些事情的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地拍下来,那就是琼瑶剧了。
大量的写意化台词
刘倩:以前看《重庆森林》、《阿飞正传》、《花样年华》这些同样很闷骚的电影台词不觉得反感,在《一代宗师》里听到感觉真的很琼瑶。
文白:唯一密集的是宫老爷子的那一大段江湖格言,每一句都需要人静心去想,有些刻意,但作为全片最重要的一次理念宣扬,还是能接受的。
叶问和宫二的感情是否足够?
很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仅仅奇怪,仅仅与众不同,那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一代宗师》那么多喋喋不休的废话里,有一句倒是入了我的耳。宫二死后,她那忠心耿耿的老家仆对叶问说:“这么多年来,你不知她,她不知你”……倒是再准确不过。宫二对叶问的喜欢……不过是鸡对鸭讲。她死之前一年,对他坦白说心中曾经有过他。这话配着宫二那干净寡淡的脸,实在是深哀浅貌。但居于此境,叶问居然仍避而不谈感情,仍旧说着那“六十四手”如何如何。Shit!怪不得梁朝伟越长越像陈宝国。
好,我承认最后一句是瞎扯。人家不肯说,自然有人家的道理。也许是顾及着家里的贤妻,或者是什么武者的道义。总之所有的事情不就是凭着一个道理么?所谓道理就是游戏规则。宫二若想为父报仇,就不能婚、不能传艺、不能有后。这就是一个游戏规则。当事人悲壮、周围人叹服、观看者惋惜,其实不都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就是硬生生地划地为牢。王家卫最喜欢搞这一手,比如《花样年华》乃至衍生出的《2046》之类。他实在是没有一点解构规则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扯回来说男人和女人的恋爱,说的不错,的确是“你不知她,她不知你”。
能够爱得起来,全靠误会和荷尔蒙。
刷微博曾经刷出过一个笑话。大致是讲一对情侣度过了一个十分不愉快的夜晚,男方不知为何全程黑脸。女方十分伤心,回去之后珠泪涟涟,泪湿日记本,密密麻麻写了上万字。论证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你一定不爱我了。
男方回去也记日记,只有短短一句,主题突出言简意赅:皇马为什么输了?
我曾经有一对璧人朋友,都是性情中人,双方约定以两个人的相识和热恋,各自写个小说,写的过程中不得通气。于是两人各自用功,写好了拿出来一看……此事直接导致两人分手。
女人写的是缠绵悱恻的婉约宋词,昨天你眼神的哀伤,今天你手指的温度。男人呢,简简单单,全都是性。
话说上帝造男女,物理方面的技术绝对精确,但是这个思想问题……实在是南辕北辙!这怪不到上帝身上,他老人家造男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殖,恋爱的不过是副产品,没有人保证三包。
不过万事都有例外。伍尔夫的名言:优秀的大脑都是雌雄同体的。深以为然。大致只有这样头脑的人,才能谈一谈痛痛快快的恋爱。中国导演里面,我窃以为彭浩翔大概算的上是雌雄同体。他拍的爱情片,小而精致,看起来入情入肉,回味无穷。《志明与春娇》自然是好,连让人大为失望的续集《春娇与志明》,其实也是可圈可点的爱情小品。起码,这两个人是在实打实的恋爱、交锋,而不是各自在误会中盲目陶醉或大肆伤悲。
所以我一直看好同性恋爱。有朋友发给我一对女同的纪实小说,写她们如何互相试探,然后开始恋爱。看的最爽口的部分竟然是两个人吵架。那不是吵架,却像是两个靠谱的编剧,正在齐心合力地一层层架着柴火,只等着火焰冲天的的到来。这才是势均力敌的恋爱!看完了简直遗憾自己为什么是直女。
梦非梦
凡做艺
真至诚
【解析】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超乎生活,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概括,也是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对于艺术家来说,拍出好电影永远是他的一个梦,亦正如艺术本身,用至真至诚的感动诠释生命的多姿多彩。唯有如此,才能够将灵魂铸于艺术的创作之中,化而归我,达到至高境界。
《无间道》之后警匪这一类型片似乎走进了死胡同,题材重复,角度陈旧。《寒战》的问世使香港警匪片重新活跃在观众面前。它的活力就在于摆脱以往剑拔弩张的警匪江湖,将警部内部斗争的文戏描写的滴水不漏,电影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大至全权相制的保障安全的各部门,小至细微的法律条文,编剧的野心和这一次拍电影的目的显得格外强烈,将商业与艺术,还有对社会问题的叩问很好的糅合在一起。
《寒战》的高度,超出单纯警与匪设置的部分,在于对制度的拷问,还有制度中人的执行情况。这种思辨,在于《寒战》,是一种对警匪的超越,也使得片子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这样看来,《寒战》似乎有一个开创新局面的勇气,成为近十年来“继《无间道》之后最好的警匪片”,不禁让人有些震撼。
舞之起
由情动
跃成仞
飞成虹
【解析】一种思想、一种韵致、一种内涵,艺术,更多的来自于创作者内心。只有把真实情感投入到生活和艺术之中,将创作者,乃至观众的情愫赋予作品意蕴,做到完美和极致,润泽心灵。以爱感人、以情动人,这才是艺术创作者最难、也最成功的一步。
《―代宗师》像看本让人一句一想的书,从功夫到人生到三观都很饱满有吸引力。有人说,看《―代宗师》首先要忘记这曾经是一部叶问的传记片。王家卫的电影重在影像表达和人物塑造,每一场戏都那么引人入胜。闲情雅致的小曲儿,流畅又不做作,令人赏心悦目。
有观众评论说,“一部武打片竟然不用武术人才拍摄算不算欺诈?”即便《一代宗师》拿不到观众的满分,可是它凭借着“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等这样唯美且极深感悟的台词与观众“藕断丝连”,情至深处,字字珠玑,充满哲理,恰有一丝“相遇恨晚”的情分,把它看做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剧也未尝不可。电影,看的无非就是一个“情”字,是非好坏,全凭观者与影片之间的心境了。
音之起
由心生
兴则歌
愤则鸣
【解析】由心而动,这种感动,从来都是从影片传递到观众心里的过程,影片和观众同喜同悲,同愤同鸣。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只有发自内心的激情表达,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礼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四月中下旬的北京属于电影。2014年4月16日至4月23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作为近年来国际电影节中最受关注的一支新军,今年是北京电影节第四次举办。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在“三把火”之后的第四个年头,北京电影节也开始面临更多挑战。
本届北京电影节进展平稳,不少板块在细节层面都有所进步,例如项目创投,入围项目的数量和品质都明显胜过前几年。放映环节同样较前几届为佳。也有更多国产、合拍新片选择在北京电影节平台上举行新闻等宣传活动,这对于电影节的长远发展相当有益。
应该说,经过前三届的积累,北京电影节的平台格局已基本搭建完成,活动设置已具有一定覆盖度,符合国际标准的各常规单元也均已齐备。各路业内人士和相关媒体已渐渐习惯了这个在上半年密集的电影节日程中最新加入的活动,正如电影节开幕时一家网络媒体在报道中的戏言:清明和五一之间的距离,因北京电影节的举办而再一次延长。
“习惯”之后,才是挑战真正开始之时。如果把电影节的经营比作一场国际象棋棋局的话,平台搭建完成只是摆出了开局,接下来旷日持久的中局才是制胜关键。对于观众来说,电影节是个风光无限的秀场,但对主办方而言,电影节这场“秀”绝对是场持久战。套用《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来说:明星、红毯这些大众所热衷的焦点是电影节的“面子”,而支撑其长治久安的则是对业界实际交流、交易的促进,对新生力量的扶持推介等专业层面的“里子”。
“面子”或可凭短期内的资源优势一蹴而就,而“里子”只能文火慢炖,几十年如一日――当前国际范围上的一线电影节,除了天时地利的风云际会,其活动自身也最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持续积累。因此对于北京电影节来说,在经历了开头三把火的光鲜亮丽之后,当前或许是时候冷静下来了,其本身也需要某种祛魅――相比眼前的种种繁华和对单纯数据的迷恋,电影节需要把更多精力转向“内功”的修炼,需要进一步找到并提炼出自身特色,这才是真正的着眼长远,正所谓:“刚柔相济,方得治道”。
先是新华社记者撰文批评《非诚勿扰2》植入广告过多,并将其与《让子弹飞》进行比较,称:
“一个《让子弹飞》不让‘广告’飞,一个《非诚勿扰2》非广告勿扰;一个拼死捍卫艺术,一个轻松笑揽银子。”随后冯小刚在某讲座上表示,自己植入广告是有底线的;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进一步表示,有一部分媒体利用这个问题拼命打击和泻私愤。该记者很快再发文,标题为“《非诚勿扰2》背后的交口忽悠:为‘房子’为‘地’忽悠观众”。此后,冯小刚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火气,连发五条微博,指名道姓指责该记者,其中不乏“其品行素质远不如小报娱记,我对新华社有这样的记者感到羞愧”这样的激烈措辞。
电影创作者最怕自己的作品放映后,无声无息;电影评论者若能看到创作者对自己批评的回应,亦会感觉欣慰。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基础,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才成为可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中的良性互动在现实里很少见,反倒是互搏乃至互掐成为常态。
争论应尽量以事实为依据,少发诛心之论和人身攻击。若拨开冯小刚的那些义愤之词,他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看待植入广告的角度。
而他关于事实部分的解释,尤其有说服力。比如他说,有报道称《让子弹飞》推掉的那个酒广告有6000万,这个不可能——凭冯小刚在电影广告界的资历,这话我绝对信。再比方他说《非诚勿扰2》里有些商品是植入广告,有些不是;不像大家说的有20多个,只有9个——凭冯小刚今天的身份,这话我也信。再比如,他说贴片广告只有8分钟是制片方的,其他是影院的——这话就更有正本清源的作用了,它能帮那些喜欢开口就骂的观众廓清事实,辨别利害。
可惜的是,冯小刚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他那些本来颇有含金量的回复,因为有太多的口不择言而漏洞百出,变得令人难以认真对待。比如他解释广告植入在所难免:“……难道让演员走着去海南,光着屁股演戏吗?”——中国电影好歹也有百年历史了,植入广告可是到了冯小刚这里才风生水起。这以后要真成了气候,他开门立户一代宗师的位置是跑不了的。但在他之前,有多少演员是光屁股演戏的?
冯小刚也许深谙媒体传播之道,知道如何通过“妙语狠话”最大限度放大自己的声音。但其副作用是,一方面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另一方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劣胜优汰,最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妙语狠话”,真正重要的东西反倒没人关注。一场本来可能有益的争论,最终彻底被口水淹没。
相识李安是透过《饮食男女》,《喜宴》与《卧虎藏龙》。犹记得《饮食男女》里折射出的浓浓亲情,那每一句台词的烟火气,每一顿饭菜的烹作细节……会让你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了解他,李安,就是这样慢条斯礼的用镜头让你犹如亲身经历般的去探讨人性,感知生活,观察自我。
继耗资 1.6 亿美元的《绿巨人》之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李安承受商业压力最大的影片。
4 年,李安没来过北京。
《好莱坞电影报道》认为,李安是全世界超级变色龙,他的每一部电影跳跃的幅度太大。事实上,从早期的《推手》、《喜宴》、《卧虎藏龙》、《断背山》到上一部《制造伍德斯托克》,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观察人与人、人与自己。
11 月初,李安亮相内地媒体,头发花白,脸上的褶子多了不少。坐在沙发上,他习惯性向前,背也微驼。
作为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亚洲导演,李安自信,也自律。他开玩笑说,自己可以肆意妄为拍一堆烂片,10年后照旧有人找他拍电影。但这仅仅只是一个玩笑。
一次应景的“离家出走”
看少年派那晚赶上与老公闹别扭,遂愤然离家出走,干冷的冬夜,暖风融融的电影院是我最好的庇护所。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跟老公生气时闹离家出走,但是,选择来看电影还是头一次。晚19点40场,大厅,选座位时已经没有选择的只能是倒数第三排,周围叽叽喳喳的都是一对一对的情侣、夫妻,只好戴上3D眼镜,遮住因委屈而红肿的眼眶。影片开始,全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本片刚开始以口述的方式,讲述了派在少年时遇到一次船难,家人在那场船难中都丧生了,只剩下他和一只孟加拉虎随波逐流的故事。不禁感叹,这是一次多么应景的“离家出走”。
看完影片后,影评人 JOE MORGENSTERN 认为最让他动容的瞬间出现在信仰印度教的派杀死一条鱼之后,哭着对它说:“感谢你,毗湿奴,感谢你化身为鱼来拯救我的生命。”他在文章中写道:“派的经历也许会让一些人重拾信仰。也许不是,但至少这个故事让我们去思考灵魂之间的相互沟通(就算是老虎的灵魂也不例外)、人类的求生意志以及人性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位置。”这或许正是导演李安拍摄此片的动机。
有人曾问过李安:“你觉得派是靠什么活下来?”
“他靠本能活下来,他从小就内心坚强,求知若渴。另外,我也认为是纯真让他活了下来,因为你一旦接受这个世界严酷的现实就可能会精神崩溃。但是,派在心中保有纯真,而拥有纯真就能拥有信念。”李安回答道,因为“我就是那个少年派”。
李安就是少年派,他选择与自己的老虎为伴。他选择拍这样一部电影,展示自己所信仰的东西,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永远不放弃的纯真,纯粹还有责任。他自己在采访中说,这是他充满了雄心抱负的一部电影,我看到很多媒体都把这种雄心抱负误读成野心。他的雄心抱负不是多少票房,不是赚多少钱,甚至不是奥斯卡拿几个小金人。李安是一个赤子,他的雄心抱负一定是形而上的,哲学诗意的,还有关于电影本身技术层面上的进展。
“拥有纯真就能拥有信念”
坚持艺术良心,还是屈服于商业压力?
在李安看来,解决的方式直接跟花了多少钱,以及导演的身价有关。
拿过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好莱坞拍过电影,李安对自己的市场价值认知很清楚。成本在两三千万美元以内的电影,他可以随便拍。
亚洲的票房肯定会比较好,其他地方也能卖,根本不用考虑商业回收问题。小规模发行的电影就小规模发行,需要大规模发行的电影就要走主流大片类型,比如《断背山》、《卧虎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