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课;小班化教学;体育课堂;学生人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18-01
一、前言
谈到体育教学,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张威副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首先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但是简单的把学校体育变成达标课,就丧失其应有的休闲、娱乐成分,就容易导致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责任在我们体育教学传统太格式化,太僵化。
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高一篮球选修(1)班和高一篮球选修(2)班男生。
2.实验方法
实验班采用按素质差异法和按兴趣爱好相同法进行小班化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按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分班教学,全班分为两个“小班”,每一小班为12—16人即a班为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其余的为b班学生;每一小班推选一名组长,为各自小班的负责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必须测试两次,期中和期未各一次,期间a班与b班做一下适当的调整。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班学生的四项素质指标提高幅度大,对照班学生的提高幅度明显低于实验班学生,见表格:
2012年期末测试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成绩比较
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班体育期末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这充分证明了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由此可见,实验班采取按素质差异“小班化”分班法和按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自发组合群体”分班法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1.按素质差异“小班化”分班教学的理论依据
“小班化”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群体规模小,内聚力高,调动快,指挥畅通,心理感应强,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也越大,完成任务的目标明确。
2.按素质差异“小班化”分班教学的优点
(1)能充分发挥体育小组长的作用。实验班男有4个小班化的负责人,再加上体育委员,一共有5人,在体育教师的统一导演下,各尽其职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光体育教师一人指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要来得优越。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原来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同一层次的群体成员体育素质差异相差不大,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群体的体育素质布置不同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小班化”接到教师的任务后目标明确,成员之间的内聚力强,利用共同完成同一目标。
3.按兴趣爱好“自发组合群体”的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固定分班或按体质强弱分班等)中,素质强弱学生在课堂上的正常活动交流减少,会给高中学生产生单调无味的学习心理。这些异常学习心态的产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4.从“自发组合群体”的教学模式及优点看
(1)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充分展示。如开设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等兴趣小组,教师加以指点引导,让学生自由选择,打破常规分班活动框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择权,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不仅有利于发展个性,而且使每个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
(2)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的兴趣,有利于交流学习经验,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1.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安排“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共性的培养,这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工作在不断的推行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旨在为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一、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长久以来存在着一个问题,体育教学往往被摆在次要的位置上,在教育中存在着严重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一味的注重专业教育的投入,而对体育教学方面缺乏重视和资金投入,这种思想上的忽略和不重视直接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及高校学生对体育教育缺乏热情.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依旧坚持传统的技能训练观念,课程内容更加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却往往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这种忽视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理念,认为体育锻炼只是短时间的训练和投入,最终的目的只为了取得合格的成绩。
第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田径及球类等传统项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一些高校已经在体育教学中逐渐增加一些新的体育项目,然而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着单纯模仿及皮毛的学习,没有对项目进行真正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教课内容只进行表面的讲授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一些新增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就被高校所抛弃,这种现象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种严重的制约。
第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相对老旧,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方式还是采取着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集中讲解要领,集中进行训练的形式,从教师讲解到教师示范,再进行学生的训练,最后教师进行讲评,形成了一种较为机械的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心是教师,因而使得很多课程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习氛围不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不求甚解,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良与优化
第一,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改革是一场持久战,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一切改革和创新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应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考试合格,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长期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将体育锻炼视为终身事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变长久以来对体育教育忽视的现状,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应不断的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加除课堂内的其他体育锻炼活动,不要将体育学习只限制在课堂上。高校体育教学应不断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第二,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我国体育教育的传统体育教材对于运动技能的讲解方面较为侧重,而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的阐述,同时体育教材内容在趣味性方面也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体育锻炼本事,同时已经认识到体育本身应该是一种文化.而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文化方面的展示有所欠缺。因此,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应选择一些具有较大群众基础且符合时展需求的教材,对于一些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应进行删除,同时还应增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例如街舞、国标舞等,更加有利于将学校学习过的体育内容带入到社会生活中,使得体育教学具有更长的生命力。
第三,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应用现代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有直接关系,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效率。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相结合,设计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体育锻炼计划,体育教学更加以人为本,从而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可以设计分组竞赛、游戏学习等模式,这种将娱乐融入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不仅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终上所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只有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施,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不同方面进行。高校不断推进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成娟,单宗彬.简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 胡良玉,吴勇.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室的搜索,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筛选出了体育界专家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多部著作,如季浏教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和罗玲教授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W》中的教学模式研究的一部分等,他们的研究对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中国知网、贵州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高级检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不难发现,关于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模式的博硕士论文、期刊等履见发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同于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所固有的特殊性。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要反映一般教学模式的普遍性,还要反映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探讨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毛振明教授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从体育教学模式的兴起入手,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基本属性、基本构造等,并结合十中体育教学模式说明体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可行性。罗玲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思想和桥梁,它是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能动的双边活动过程中的策略和方式。在笔者看来,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教学原理设计出来的并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方式。每种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教学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和适用对象,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对象、现实条件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多借助于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研究;第二方面,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假设进行实践研究。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刘晋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一文中,通过对中、德、美、日、俄高中体育教学的比较,提出了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教学模式的方法;吴涛在“试析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通过对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具体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和教学条件等几方面对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研究分析等。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主要成果有:张勇在“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中根据传统高中教学的模式,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系统的教学策略;郭芙茉、周雷、王红等在“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现状及对策”一文中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的构建、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个性化、情感化、主导性、能力化”的教学模式。在笔者看来,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中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履见发表,而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则较少,仍处于教学模式的基础探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推广上,教学模式的应用则比较混乱,没有专门的、具体的应用性机制,同时也缺乏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
3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局面不断得到改善,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分类。季浏教授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教育组织形式和探究的方式3个方面进行研究,将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罗玲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从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运用将其分为:成功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邹师教授在《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中,分别从蕴含现代教育理论角度、体育教学目标角度、体育教学方法角度、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课的类型角度将体育教学模式系统化、条理化等分为27个层面;邵伟德教授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中,分别从重点类教学内容、体验类教学内容两个角度将教学模式分为八个方面。从目前专家对教学模式研究这一方面看,笔者认为各位专家和学者从教学模式的不同角度分类各有千秋,但邹师的分类更加具体化、详细化,是对体育教学模式系统性的、条理性的明确划分,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4 对我国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学校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技术教学、发展模式和身体锻炼的教学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体育教学的四段式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式的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做简要的分析。
4.1 创造性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同样也需要创新。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罗玲教授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对体育教学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互教互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足之处在于:创造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养和水平要求较高;在运用过程中分为多步,对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挑战。
4.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最早源于日本的快乐体育,它是为了解决学生厌倦体育课而提出来的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在运动为基本手段和遵循?W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步骤难以确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3 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场景的设置的一种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设置相应的场景。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置身情景中进行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渴望程度提高。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设置需要相应的设备,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艺术性思维较高,大部分体育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4.4 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基本相同划分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等条件针对性的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其目标。不足之处在于: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分层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心理问题;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创新。
5 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
教学模式不仅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研究发展,而且也要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农村等地区进行开发、研究和实施。经济发达地区教学模式的研发基本上已处于饱和的状态,而我国的民族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村等地区;也可以对不同性质的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成人学校、特殊教学的学校、艺术类学校等进行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校进行研究:如小学、初中、高中;同时也可以从不同年级的角度进行研究,如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可以对教学现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个案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当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小组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因而在高校体育当中应用分层教学已经成为必然。
一、分层教学概述
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上是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根据不同个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层次,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分层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成长环境、之前的教育模式、遗传和社会环境等影响,使得其在能力、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热情是不同的,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学习当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将具有相似需求的学生分到一组,针对性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推动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当中实施的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当中,从最初的单一化到多样化改革之后,现在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着个性化方向上发展。分层教学的实施在现实当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级针对性人才的地方,大学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学生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等也成为企业招募人才的条件之一。而在过去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由于缺少锻炼,其寿命和身体素质比一般人更差,而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后,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更加灵活,在教学评价上也更加科学合理,不再盲目追求死的硬性指标,而是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之后的人生打好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也能够提升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淘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体育当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
在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实施不同的分层,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一是科目分层,将体育教学根据具体的科目来进行分层,比如足球、排球、篮球、体操、田径等等,然后在科目类下再根据不同等级进行分层,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等层次,根据不同的等级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案。二是群体分层,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科目,比如篮球、田径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本身能力的评估结构来将其划分到不同等级班当中,比如篮球初级班、体操中级班等,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意愿又能够符合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三是目标分层,在将学生根据不同科目和等级进行分层之后,根据其不同的水平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能够向着教学目标共同努力,形成团结、竞争的学习气氛,学生既能够有兴趣去学习相应的体育科目,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个学生的体育素质都能够提到提升,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实施的事项
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够将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当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由于当前部分高校当中的体育设备、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等还存在不足的情况,使得在进行分层教学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意愿,这就会影响分层教学最大教学效果的实现。因而高校在进行体育资源分层分配的时候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免分层绝对化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不要因为在分层当中个别分层的教学资源问题而影响了整个高校体育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保护好学生的个人隐私,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的困难和困惑等要充分进行保护,经常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向着教学目标前进,积极努力进行体育练习,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为了推动高校体育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当中实施的效果。
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一致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急需要进行改革,以便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而分层教学实施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应该加强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以便不断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探析分层教学法应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策略[J].神州,2016,(11):80-80.
[2]葛志刚;马爱民.分层教学法在南通大学公共体育足球课中的运用研究①[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4):93-93.
[3]李智坤.谈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J].广东教育:职教,2016,(9):122-123.
[4]张d鹏.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6,(5):71-71.
[5]李晓飞.分层教学模式与体育学法相结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6,37(7):52-53.
作者简介: 寇鸿超,男,1990.6,甘肃省天水市人,本科学历,助教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分析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迅速普及推广,那么人们就越来越关注新课程基本理念深入课堂教学以发挥指导教学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相关因素很多,仅仅提出理论指导而且比较概括和抽象的课程标准很难对体育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鉴于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介于体育课程与教学间环节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从学科角度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具有更加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理论
对研究对象本质的概括和内涵的界定是所有研究最基础的工作,而且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衍生物。所以我们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时,要首先明确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涵。
(一)体育教学模式概念
目前,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
(2)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3)是蕴涵特定体育教学思想,针对特定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活动结构和框架。是以简化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
(4)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
(5)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内涵与教学模式无本质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其是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纽带,是在教学单元和学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以具体体现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二)体育教学模式内涵
依据笔者对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理解,其具有以下内涵:
(1)是体育指导思想和价值观的外在外在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创造的特殊活动,人们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中,在对体育的相关属性加以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体育的价位观。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观念习俗在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东西方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而言,东方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价值观侧重于人格的培养,而西方体育价值观重人体胜于重人格。
(2)是体育教学管理的直观形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管理中直观、具体、恒定的形式。将体育教学管理作为确立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加强包括全过程、全员在内的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并努力使其成为测定体育教学模式效益的重要参数。
三、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及其分析
(一)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目标、组织形式、对象、内容选择,方法、条件上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其中关于四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
(1)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全面发展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思想;采取自然教学班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大纲规定技能评定项目为教学内容。
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此种教学模式历时最久而且发挥着主要作用。在过去,其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学校依然采用传统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对学生关于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扎实掌握以及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缺点是体育教师在课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相对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据笔者的调查,湖南省高校中有32所,约60%的院校依然采用此种体育教学模式,比如:湖南师范大学。
(2)选修课体育教学模式
此体育教学模式以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思想;通过体育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增强学生体质,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二年级中作为选项课是其组织形式;从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娱乐、休闲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教学内容多而广。
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要求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做到主导性、辅导性并重,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在体育运动、健身、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缺点是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就笔者的调查来看,湖南省高校中约4%院校采用了选项课型教学模式,比如:
湖南农业大学、怀化师专等,这就为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参考。
(3)专业型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从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职业出发,根据其特点和要求的职业技能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设置和选择上注重其专业性,与职业相关的内容是必学项目,比如:擒拿、格斗、搏击、太极等;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备相关职业技能为目的。从笔者的调查来看,
特殊性质的院校,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等越占高校总数的7%。
(4)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其以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教学思想;以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是教学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以充分考虑。其优点是使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满足,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矛盾,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但其对教学条件和环境的要求相当高,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他们是俱乐部的管理者、教练和辅导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据笔者的调查,湖南省高校中约3.5%的高校采用此模式,比如:湖南大学和湖南财经学院实行的就是基础课一俱乐部型模式教学。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上的俱乐部模式。
(二)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分析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理解和湖南省高校常用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需求和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那么,高校体育的竞技运动教育课程可以采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当前比较流行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适用于运动参与教育和体育文化建设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化教育课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湖南省高校体育可以采用体验式、俱乐部型和快乐体育三种教学模式来满足课程和教学的需要。
高校体育采用体验式、俱乐部型和快乐体育三种模式是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高校体育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和有序。这种模式突出“健康第一”的主题,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体育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意识,结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身心各个方面和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质。
湖南省高校要给予大学生体能、健康、娱乐、竞技、心理卫生和社会生存技能教育等全方位的体育就必须采用必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的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研究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9C69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重视体育教学,在本文主要探讨小学体育教学特别是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复合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对应的几种教学模式或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笔者根据几年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和总结,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小学体育复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业余训练和体育课堂训练相结合
体育教学过程不但涵盖课堂训练的各种活动,而且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所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体育教学的延伸。所以,小学体育教学是课堂训练和业余训练的结合,二者合力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训练国家有专门的教材提供依据,这种课堂教学是在一定范围统一下来的标准,当然也是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课堂训练活动单一,而且课堂时间也是很有限的,在现阶段我国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整体有待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小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为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小学体育业余训练不仅是对部分学生的训练,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各种运动会等集体活动都可以算作业余训练所要求范围之内的。所谓的业余训练也就是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影响正常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具备几个特点:训练的业余性、训练的基础性、内容多种多样等。二者都是体育教学的两条途径,课堂教学是主要途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策的强制性;业余训练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面对着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普遍重视文化课学习,对体育锻炼重视的程度不够,而业余训练一系列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为提高小学生运动技能提供保障。二者结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情境教学和激励教学模式相结合
情境教学和激励教学模式在具体目标要求上是一致的,只是采取不同的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情境教学主要是寓教材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来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心理、能力等方面充分发展。”融入趣味性的情境内容,营造轻松的课堂情境,从内容上下大功夫,结合社会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运用不同的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使枯燥的体育教材和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和运动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其实激励也是需要一定的情境的,二者在教学模式上是相通的,只是体现的作用点不同而已。激励是一门学问,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采用的方法,表扬是激励最直接的体现和有效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思想特点,注意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表扬和合理的评价,达到激励的效果。激励教学不仅仅是直接激励,还应包括间接的处理,例如帮助学生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参与和学习激情,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情境教学和激励教学模式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更好的开展体育训练活动,情境的设置更好的为了教学效果,而激励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情境。二者教学模式结合,相互促进,增强教学的综合效果。
三、基本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训练相结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论学习和工作都不会好的保障。对于学生而言身体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起码基础,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基本体能训练,要从小抓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抓实基本技能教学并落实相关训练,在练习时间上予以足够保证,基本体能训练时体育课的延伸,也是主要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课教学的较高层次的要求,高于基本体能训练,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员也是主要目的之一。体育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技能的掌握,而体验运动乐趣的必要条件也是技能掌握。运动技能训练不仅是身体能力的体现,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别是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还应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运动技能锻炼的过程,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冶情操,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人各有所长,作为小学生而言要有自己的爱好,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同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乐趣,这也应是体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体育教学应该期待的效果和境界。
基本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层次要求不同的两个方面,体能训练是基本要求和基础,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运动技能训练是体育教学在培育国民体能素质方面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国家体育教学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整体合力提升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智力培养和体能锻炼相结合
【关键词】警校 体育教学 内容 教学模式
警察体育是警察培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几年,在响应国家的号召下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在警校教育课程中体育教学占据了重要的比例,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传统模式下所形成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警务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积极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推动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1、传统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与实战脱节
在警校中最为常用的警示语便是“练为战,战为胜”,这不仅体现出了警校的日常的教学理念,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与当前警务实际相互关联。但是从当前诸多地区警校教学内容了解到,因受到历史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实践技能与意识的培训,没真正树立明确的训练意识。简而言之,便是当前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多,缺乏系统性[1]。比如在射击训练中缺少突发性枪战与夜间射击等内容,或擒拿格斗中只是简单的教给学生散打、拳击等竞技运动。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具体性
众所周知,警校专业是通过警种所设置的,这种情况则意味着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会面临不同的工作分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需要不同的体能、与战能,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诸多地区警校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比较凌乱,并且缺乏针对性与具体性,导致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3 理论课教学内容少,教学评价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少,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导致理论课程所占据的比例比较小。另外有非常多的体育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能够懂得这样做即可,不必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只要掌握技能技巧就行,不需要对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有所认识[2]。同时,警校体育教学所开展的评价也比较单一,缺乏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且评价内容也主要以学生的体能、技能为主。如此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还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主动学习。
2、新形势下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警校在新形势下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需要以警务工作实战作为基础,要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宗旨。在新形势下要讲究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自认为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警种的不同调整单元内容,并要加强技能单元的融合性与实用性。要依据当前我国警察工作的新任务以及特点,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符合警务发展的内容体系。
2.2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内容
2.2.1 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的主要目的便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因而在警校体育教学中军事训练应为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通常情况下,军事训练一般以列队、军事理论为主[3]。课时安排要科学合理,酌情而定
2.2.2 体能训练
体育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协调能力,能够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树立坚强的品质。其内容可以涉及到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样一来,则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2.3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其一是擒拿格斗,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徒手斗歹徒的战术能力;其二是水中安全,即是利用游泳技术、救生技术等在水中打击犯罪分子;其三是驾驶技术,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其四是急救技术。
3、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1 程序式教学模式
在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将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并以程序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擒拿、散打为主,通过合理的示范、讲解、纠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另外在程序式教学中通过对部分防身动作技巧进行程序化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训练动作的掌握能力。
3.2 合作探究式模式
合作探究式模式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主要模式,合作探究式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人公的精神,并且能够利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学习的方式,将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合理应用教学设施,通过体育教学的讲解掌握各项体育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3.3 问题学习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体育教师的辅导下指导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并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展开探索。从整体角度分析,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比如在课程中体育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某一个司法监狱中发生危机案件的时候,警员对犯罪分子应采取怎样的擒敌战术,并且给予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并给出答案,最后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结语:
综上所述,警校体育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并能够引起社会多个方面的关注,体育教师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大纲,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培养合格的警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宝强. 警察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04:172-174
1.技工学校学生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为一年级新生;二类为二年级学生;三类为高级或预备技师学生,其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全部开设有体育课程。
2.体育课上课时间安排模式
技工学校体育教师人手有限、场地器材相对不足、学生上课时间的安排经常冲突等诸多因素,班级主要采取单(双)周、各别周、正常周的时间段安排体育课程,每次上课为90分种。
3.教学模式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材、学生这一相对稳定的组合体,以进行基本的体能练习、基础的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
4.学制
技工学校学制有2至5年制多种,开1至4年的体育与健康课。
二、技工学校的生源结构
从这几年国家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及招生情况来看,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源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四个方面。
1.年龄结构
学生年龄相差较大,表现为15~25岁之间,相差10岁。
2.学历水平
有应届、历届、初中、高中。
3.社会阅历
初(高)中毕业学生、社会青年、个体老板、退伍军人等。
4.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差异较大,表现为急躁、追求“时尚”、爱美、思想不成熟、易冲动、稳健、成熟等较为复杂的学生团体。
三、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应引入“体育俱乐部”教学
“体育俱乐部”的模式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取“俱乐部”模式的专项选修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同时,采用“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教学,同时结合课外的体育活动,促进学校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俱乐部”中的学生得以锻炼和提高,还能带动对该项目喜爱但没有参与的同学。“俱乐部”中的同学通过课外沟通、切磋不仅可以让专项得以提高,还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和睦,增强了集体感和凝聚力,做到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学习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材、学生这一相对稳定的组合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过分强调共性与统一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使不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严重地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还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心理。这现状背离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一年级新生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培养新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达到完成体质测试的目的。二、三年级学生应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
因此,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大的特点及社会阅历的不同和学习兴趣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引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完成教学的内容,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四、“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方案
1.制作选项表
2.公示体育课项目
针对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在一年级第二个学期末张榜公示,以供学生选项。同时注意所开项目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上较为时尚和流行的项目展开。因为,“俱乐部”教学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成的集合体。如果所开项目学生不喜欢,“俱乐部”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没有学生选课的后果,使学生在没法选择别的项目,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选取项,其后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3.选课与确认
首先,二、三学年开展的体育项目要在上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末公布,以便学生能及时选择体育课的项目。由于“俱乐部”的体育课选项打破自然班级、不打破自然年级,采取固定教师、固定学生、固定场地的办法。
其次,学生经过考虑后,可以在选项表中填写。选择后不能更改,以一学期为限,这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基本上掌握某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时间要求。另外,为了避免学生选择多个体育项目,第一次课体育教师应核对上课学生名单,告知学生在第一次上课确认后,为最终名单。
4.采取人性化考核办法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人性化的要求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应本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制定可行的俱乐部考核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表现。俱乐部考核标准应当实行弹性评价,使考核能反映学生运动与健康的总体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学生考勤情况,使成绩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动力。例:评价标准:起评分+进步分+考勤分等于总分。即起评分为水平分组:高级100分、中级80分、初级60分,占总分20%,即根据学生实际运动技术水平分组;进步分为教师打分、学生打分和自评分,占总分50%;考勤分为出勤、表现综合情况,占总分30%,并制作个人评价表。
5.注意事项
(1)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要明确。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是技工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即体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培育身心健康良好发展、综合能力全面且突出、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技术工人而服务。因此,要为体育课做好定位,把体育课看作引导课,传授给学生有关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激发自觉学习和自主练习的热情,培养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2)合理安排教学班,把教学时数、同周、同时上课的班排在一起,减少教师工作量
技工学校教学的特点是同一年级教学时数又有所不同,即每周2节、单(双)周2节及一学期上10~16周体育课多种情况。因此在排课时,就必须与教务科协调好,尽量安排同一年级、同一上课时段的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体育教学,于利规范教学和管理,减轻教师工作。
(3)重视个体差异。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接受的体育知识有限,体育兴趣还没有建立,更没有明确的体育价值观,甚至不少学生对体育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连体育课的概念都模糊不清,进入学校后,在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体育兴趣、体育行为表现各异。虽然,进行俱乐部形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项目的选择,可是一些学生对体育还没有建立兴趣,或者是教学项目有限,又无从进行选择,就很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各项“体育俱乐部”中采取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分高、中、初三级运动技术水平,并采取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教学方法上不同要求的分级办法。
(4)改进教师教学手段落后状况。俱乐部教学形式虽然给了学生很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可是,一旦进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又成为支配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只是选择了项目,无法选择教学的形式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如选择了篮球,教师同样会从基本步法开始练起,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仍不乏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注重传授单一的技能,忽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目标,仍然强调整齐划一的考评,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更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抹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所以在教学前应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实际及需求,统筹兼顾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分级分组。
(5)各“体育俱乐部”班管理要规范合理。俱乐部教学是打破现有自然班的教学,成立新的专项教学班,学生兴趣一样,在管理上采取以下步骤:第一,落实好学生名单;第二,每次课要认真考勤;第三,成立各小组长协助教师负责好原自然班人员;第四,制定章程,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并与学生一起确定。
五、“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在技工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更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而俱乐部设置的原则是使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需要的运动项目,并加以定向提高。由于内在动力的驱使,可以使学生保持持久运动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最终形成相伴学生一生的运动兴趣。这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核心和魅力所在。
2.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有所长和专有所攻,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扬长避短。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主修专业不同,依据各体育教师的专长分配其到相应的俱乐部教学,可以使其专业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体现了体育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内部驱动力的推动,有利于发现体育拔尖人才的成长和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校体育运动队参与今后各类大型体育活动储备运动人才。
4.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延续性
“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但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继续加强和延伸,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充分调动老师的能动性。
一、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模式设定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任何一个独立的教育环节是不能最优化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课更多的强调了学生的技术学习,而身体训练时间相对不够,开展课内外“ 一体化”教学,可以将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起来,互相弥补不足,因而能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可以通过俱乐部选项课、各种体育竞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横向联系,可以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形成一个体育教学体系纽带。
二、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意识有待加强
体育意识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它是发展学生体育行为的先决条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也不深,很多学生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多学校的体育锻炼只注重形式,缺乏长效机制,致使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遭遇诸多瓶颈问题。
(二)教学层次有待开发
不同的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区别对待。但是体育课教学通常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因此身体素质不同、运动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因而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阻碍了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此外,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存在层次变化不明显、锻炼缺乏个体针对性的问题,因为绝大部分的学校师资条件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级分化现象,很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三)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教学资源是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物质保证,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载体。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之一。许多学校对体育投入严重不足,也没有将场馆建设、器材设施添置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致使场地器材短缺,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四)课外管理有待规范
很多学校将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体育成绩的评定范围,在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率,但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学习环境更为轻松和自由,往往形成参与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的局面,这给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教师疲于统计锻炼考勤,很难认真组织实施课外锻炼内容,更妄谈合理评价锻炼效果,造成教师、学生共同应付完成上级任务的消极思想。
三、构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组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活动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活动是将体育课程与社团活动有效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体育选修课与体育社团具有相同的特点,将体育社团与选修课相结合,作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基础,是选修课的初级课程。经过初级课程的学习,具有潜力的可以被选拔为校一般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普通大学生的比赛,一般运动队的成员还有可能成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补充。单项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整合途径是将体育选修课程与体育社团有机结合为基础的,不仅使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同时还可以将教育经费、高水平运动队和社团的资源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可以很好的解决体育社团在资金、场地、人力等方面的资源缺乏的问题。
(二)优化与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加快体育课程建设
充足的场地设施、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是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另一方面,体育教学部门应在合理配置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如与社区的合作,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社区家庭体育活动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走进社会,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