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

第1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一、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校内实训条件稍显落后

随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对与学生的要求更高,现在以已经十分注重对学生岗位认知的教育,然而很多课程都是在普通教室内完成的,虽然直都强调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十分的重视,但是要明白的是这些对于实训场地的要求也更高,而现在学校所能够用来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较为有限,同时有部分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导致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

(二)实训教材不能够满足实训要求

在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时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实训教材,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使用了与所授课程想配套的实训教材,但是很多使用的都是软件开发商所编写的相关培训用书或者是教师们所自编的各种练习题,相对而言这些教材都难以满足实训要求。开发商所编写的培训用书通常都只适用于企业,而教师们自己所编写的练习题虽然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但是却多少会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

学生如果能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训,那么所能够取得的实训效果将更好,但是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都并不愿意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校外实训基地过少,学生缺少足够的顶岗实训机会,同时再加上对校外实训学生的管理不够到位,使得很多学生都是利用这个时机在寻找工作,没有能真正的利用好这些不多的顶岗实训时间,甚至还有的学生都没有参与会计顶岗实训,只是弄了些虚假的实习资料。

二、对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各种设备方面的建设,保障基地建设的先进性

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力争能够紧跟企业的步伐,尽量的保障学校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与社会的需求想接轨,并要在条件的允许的情况下保证一定的超前性。在硬件设备方面不仅仅需要传统的各种多媒体设施还需要配置平板打印机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软件方面还需要跟上企业的发展。当前的情况时软件开发上并不会免费的提供最新版本的软件,这就使得学校中所能使用的软件相对于企业而言都显得较为落后。

(二)加强多功能实训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设计时应该多考虑场地的所用行,争取能够做到一室几功能地使用,例如现在很多学校中所使用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就能够与ERP沙盘实训室以及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室来进行融合,从而提高实训场地的利用率,又如可以将低年级学生的教室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进行融合,只需要对一些设施的改造就能够在满足学生的平时上课所需与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手工操作的训练,进而达到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功能。

(三)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制

实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技能进行培训的重要依据,因此实训教材不仅仅需要体现出相关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仿真性,能够与企业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手工会计模拟进行配套,让学生能置身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进行对比学习,进而体现出电算化准确、高效的优点为提高实训的仿真性,并解决真实票据难以获得的问题。

(四)发挥出学校的技术优势,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来打造出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同时鼓励本校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并且成立起本校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学生与社会人员提供相关的会计职业资格鉴定场所。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纽带作用,建立起套公司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公司――基地――学院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同时实现企业集团、总公司、分公司与学院、各系、各专业的对接,实现双向链接。学校教师要积极与企业的会计人员起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难题,并提高会计专业相关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第2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级会计电算化;过关率;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98-01

当今社会,会计软件不断地更新换代,功能越来越强,致使会计电算化的课堂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越趋严重。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从业人员职能的增加,要求未来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培养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如何在学生顺利拿到证的前提下缩短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纯粹的应试教育。目前采用的教材是考试用书,很多知识跟不上会计准则的变化,还有考试用的软件也落后于现在企业用的软件。这就导致了考试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教师只能告诉学生考试的时候按书本,实际工作按会计准则。

此外,由于要迎合考试时间,教师上课时也偏重于教授考证内容,例如:自定义凭证的编制,在实际工作当中是非常实用的,但因为不在考试范围,教师在讲课时通常会忽略这部分内容,只有在考完证后有时间再补上。

(二)教学目标定位偏重于应试。《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在会计专业班级开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考证。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成熟的经验较少,因此在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时,只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不能很好地将实际工作岗位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以至于最终导致教学目标只局限于考证,有点脱离实际工作。

(三)教学内容单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教材和教学模式都采用考证的财务软件,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财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子系统,让学生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教学设置了每周8课时的上机课,是某一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这样学生们可能只会考证范围内的一些简单的操作而已,有的学生随着时间变长甚至会忘掉所学的操作,这都是不可取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讲授的大部分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缺乏应用性,而上机所练习的内容则将会计软件的不同部分进行单独讲解,没有连贯性。对软件的各个部分,通过案例连接起来的也非常少,学生没有对业务留下一个总体印象。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脱离手工账实习课,学生没有比较性的认识和思考,也影响教学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

(一)确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首先应该分析会计电算化在工作过程中是如何动作的,具体的会计岗位是如何设置的,然后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的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应该先学习到有关会计工作方面的知识,在对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后,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来说,教要将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仅要学透理解,还要能举一反三:即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知识的学习,至少精通考证所要求的那个会计软件操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市场上较通用的其他会计软件有一个较好的掌握。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方面是结合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完善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其中任务驱动导向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过程任务化、项目化,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中,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岗位的操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工作的目的。

(四)建立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在整个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掌握的怎么样,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的。最终学生要自己对自己、对其他同学要有一个评价,同样对教师也有一个评价,教师对学生也要有评价,将这些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它,可以让学生及老师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欠缺,进而改进。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小的项目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出现问题。因此,在保证考证过关率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基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工作零距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中;电算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企业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之中是财务信息化的必由之路。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来管理企业的信息,特别是企业的财务,如何结合本地区的社会需要,让从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能在校学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成功走向社会,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目前,大部分职业中学对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仅仅是完成广东省会计丛业资格证考试的三科课程,其中会计基础、电算化二门课程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模拟性的操作,而且相互之间是独立,没有通过同对一个企业系统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不同,更没有针对目前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面临问题而开设其他辅课程。通过这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只会模拟操作,将来实际工作不知如何下手开展实际工作。(2)手工会计和电算化没有比较,将来学生那怕会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都会,但在企业需要从手工会计过渡到电算化时,不会处理。(3)因为没有专门掌握数字录入技术,数字录入速度较慢,会明显影响到工作效率。(4)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使用财务软件,便不会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如EXCLE进行一些简单数据管理,如人事、工资、固定资产等,由于大部分小企业的数据处理较为简单,同时考虑到使用成本,一般不需要专门的管理软件,这样就会制约学生到小企业就业。(5)学生的数据安全保护意识不足,只使用财务软件提供的数据备份,万一使用的计算机储存设备出现故障,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6)欠缺电子商务处理能力。(7)没有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和付等方面的处理能力。(8)欠缺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学生毕业后如到企业担任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面临如下二种的可能:(1)企业已经正常开展电算化,这类工作比较简单,只需要安步就班,掌握使用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开展日常的电算化工作;(2)企业还没有开展电算化,正准备开展。这类工作比较复杂,要求电算化人员不但掌握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二方面的数据处理,同时还要掌握从手工会计过渡到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综合知识,特别是处理系统的初始化方面的数据和系统的分类问题。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结合当前社会对电算化人才的要求,总结归纳出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电算化知识。

结合国家相关规定,要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必须掌握软件操作办法,同时能够进行审核记账程序,并且能够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等三大工作内容。按照这三大工作内容,及各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作为电算化人才必须同时掌握会计、计算机及电算化知识。

一、会计基础知识

要成为具备初级电算化的优秀人才,首先应当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同时能够清楚财务软件所有操作步骤的作用,避免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在完成学习后,应当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若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发生了冲突时,应当以工作实际为主,按照工作情况进行较为适当地操作。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与实务知识这两大知识结构,是成为初级电算化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具备电算化条件之后,应当尽可能地多进行计算的操作,及时调整上机实践操作的课程,同时减少算盘的使用,也可以将传统的珠算转化为数字键盘的录入。如课时允许,可以开设点钞、传票方面的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

电算化必须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以此来完成会计作业。因此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心中明了,但不会运用”的情况,亦或者是因为操作不熟练而处处碰壁的情况。因此,在课程的改革时,应当尽可能地将计算机教学穿插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数据处理知识以及文字处理等基本能力。

三、财务软件方面的知识

正确操作时下最基本的大型财务软件,并能偶通过软件的辅助对总账、报表、工资等六大内容进行处理,同时将总账作为整个业务操作的中心工资,通过给定的虚拟数据,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帐证表的整理工资,并能够确保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掌握在把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和应付等四个子系统增加在一起的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结账的顺序,掌握业务模块数据出错在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掌握扩建其他功能模块的方法和结账顺序。

四、掌握网络财务的处理能力

网络财务是企业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必然选择,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和适时处理功能,可能实现数据传递的电子化和集中化,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业务动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使财务和业务协同进行。掌握收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网上信息即时交流、网上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等操作能力。

五、初级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

既然要成为会计电算化的人才,掌握其理论知识是理所应当的,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各项会计操作,并掌握其操作原理,同时对涉及到的法律条例及政策知识均有掌握。在实际岗位中,还应当全面了解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的相关制度章程,把握会计岗位的岗位责任,同时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中岗位权限的划分。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实现手工转化为电算化的运作方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从什么方面下手进行改进,同时制度及操作流程又需要如何进行变革。

六、综合实践课程

在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手工向电算化转化的过程。并能够完全使用财务软件知识,能够正确处理财务数据及报表等工作。

上述六方面对电算化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探讨,可以通过下表明细表达。

说明:1、一个为课时为40分钟;2、课程开设顺序一般要求根据本表的开课顺序,但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七、结论

通过对电算化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内容,针对岗位特点及要求,电算化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尽可能的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此来推动电算化课程质量的上升,为岗位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及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昆明.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与改革探讨[J].教师,2011,5

[2]刘振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1,1

第4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课程体系创新衔接、教学内容遴选和教材建设是搭建中高职业教育立交桥关键所在,本文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调研、探析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高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路和措施,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遴选中职、高职教学内容,并以此根据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按四种类型设置课程模块进行教材建设。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思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由于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在衔接上有很多的重复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时间浪费等问题。因此湖南财经工业职院受湖南省教育厅委托牵头承担了湖南省会计专业中职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形成了由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通过对湖南省25所中职学校、15所高职院、2所本科学院、30家不同行业企业从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析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探索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中高衔接思路。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

(一)生源呈逐年递减趋势

2009年以来,初中生源逐年降低,加上本科扩招,使普高人数增加,从而造成中、高职生源严重下降,但随着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控制普高招生人数,将普职分流作为县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形势有所缓解。依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全省70所高职院中有53所开设会计类专业,但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除一些老牌的财经类高职院生源较好外,个别生源较弱,因此开发中职生源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渠道。但随着中职对口升学这种途径被社会逐渐的理解和认可,报考人数有所增加。

(二)教学基本条件喜中有忧

据调查湖南省各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是从事数学、物理等非专业教师代岗,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实训室工位不足,甚至没有专业实验室,也没有购置、安装会计电算化软件,仿真性实训资料的缺乏,没有建立与专业相对接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基本条件明显优于中职,但也存在双师素质型数量不足、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校外实训基地不能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三)核心课程开设不规范,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经过调研得知,目前,湖南省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在课程体系总体设计时对学生知识能力、职业能力、素质能力要求较为简单,对职业资格证获得不作要求,不组织参加会计证考试,偏离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相关要求。大多数学校没有制订统一课程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较混乱。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等考证要求,开设了基础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税费计算与筹划、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课程。对于中职对口升学学生只有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个高职院单独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与普通高中学生混合编班,造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量重复,亟需由省级教育部门牵头统一制订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四)学生满意度有待提高

依据调研情况,大多学生对于进入中职学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40%是升入普通高中无望没有办法,40%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左右学生是抱着学到一门技术或参加技能高考对口升学。中职学生只有20%认为学校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38%认为中职教师水平令人满意,65%认为课程实用性不强。对于中职对口生而言目的较为明确:提高学历、提高就业质量。统筹规划和制订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探索会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二、构建中高职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是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明确指出,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小型、微型企业基层经济管理、会计员层次技能型人才,注重技能,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会计证或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主要面向收银、基层部门出纳、会计核算等就业岗位。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编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科学文化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概括地说是会计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技能和综合素质”,核心是强调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掌握会计基本核算、申报纳税、财务咨询与管理、会计报表编制与审计等业务处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宽口径,厚基础”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就业主体岗位是会计核算、助理审计、主办会计、税务、会计咨询、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区别于中职,特别要强调的是综合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会计员层次,从事收银、会计核算员等基础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理论够用,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兼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包括翻打传票技能、点钞、中英文录入、WPRD文档和EXCEL表格操作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使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手段进行原始凭证填写和审核,会计凭证填写和审查,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等。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初级会计师层次,能胜任会计核算岗位、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工作,强调基础深、口径宽、技能强,着重培养会计职业岗位基本技能。

(三)中、高衔接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打通中高职立交桥涉及办学形式、招生规模、培养模式、考核机制等多个面,但作为教育的主题是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最有效载体。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紧密对接职业岗位,根据会计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规律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地设置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在该课程体系中中职阶段的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课程,高职阶段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必须开设,这些课程培养的能力是该专业学生都必备的一定要坚持,同时与这些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也必需具备。

三、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衔接的教学资源库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思路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体现中高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衔接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衔接的总体构想应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开发各阶段的专业教学标准及主要专业课程教学标准,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遴选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体化教材,采用模块化结构,避免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

(二)构建课程和教材体系的方法

根据中职、高职学校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按相对独立型、通用型、组合递进型、螺旋式递进型等四种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并开发配套教材。

1.相对独立型。

如《税务会计和纳税筹划》、《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设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对文化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其理论知识难度和复杂程度适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会计基本技能》主要教学内容是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翻打传票、珠算等,是收银员岗位操作性强的典型工作任务,适应于中等职业学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对于此类层次定位清晰的课程,在教材开发时应根据中职、高职学生知识能力、认知规律,分别开发中职、高职模块教材。

2.通用型。

对于中、高职院校,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存在较大的差距,可同时开设通用型课程。如“基础会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知识面没有多大差距,技能上也基本雷同,当前中职、高职此课程教材差别不大,其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也无必要刻意追求两者之间的差异。此类课程定位为中、高职学生通用型课程,少量内容可作为作为高职选修内容。此类课程对于中职对口升学高职的学生可以免修,直接转换学分。

3.组合递进型。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均需开设,但要求不一样的课程,可根据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如《企业会计实务》课程可分为基础模块(初级会计实务)和提高模块(中级会计实务)。基础模块中包括货币资金核算、应收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流动负债核算、长期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提高模块主要包括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所得税会计,外币业务,借款费用,债务重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合并会计报表等。基础模块为中职阶段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在企业从事会计员等初始岗位的能力;提高模块为高职阶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财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类教材可开发为中职和高职两个版本,中职教材只包括基础模块教学内容,高职教材则包括基础模块、提高模块两部分内容,中职对口升入高职学生可只修提高模块,免修基础模块。

4.螺旋递进型。

对于中、高职均涉及,属于同类工作任务,但中、高职学生就业范围、文化水平等差异造成教学内容不同,可分编中职和高职教材。如《会计电算化基础》教材,中职就业岗位主要是小型或微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岗位,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要求,相对较简单,应以适用于小型或微型企业使用的用友T3(T6)或金蝶KIS版财务软件为载体编写,主要讲述系统管理及基础设置、总账系统、会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使用。高职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涉税管理、财务管理等岗位,应以适用中小型企业用友U8或金蝶K3财务软件为载体,着重在于财务业务一体化,包括账务处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管理等子系统,重点是各子系统的综合运用模块。这一类课程就像弹簧一样,不同层面上都有相对独立的概念和训练体系,但难度、复杂程度有所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学院后,需开设同样的课程,但学习目标提高了。

作者:贺旭红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的电算化发展;纰漏;应对策略

一、是什么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一)认识不到位

会计电算化的定义,许多的企业领导都没有很好地认识它,他们不知道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产物这一事实,也没有认识到它是企业管理化的住助手。会计电算化不仅仅帮助企业进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更是其体质改革的突破口,它的发展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在传统观念上,老人们比较青睐于手工记账这种方式,他们对于此方式也比较熟悉,大部分的账目还是用手工记录,要让会计改变原来长期形成的习惯会有很大难度。大部分的人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使用机器几张,一旦出现机器故障或者是硬件损坏将有可能再也不能够找回原先的记录,并且软件升级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会计电算化刚刚兴起不久,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熟知会计电算化,对用会计电算化记账感到很陌生,尤其是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及安全性感到担心。担心有可能会因此导致数据流失,造成难以控制的局势,这对于推广和发展会计电算化史具有阻碍作用的。

(二)对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尚具有弱势

大致上来说,利用了电算化的技术,虽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不好的一面是。相应地出现了很多于此相关的岗位,比如说操作人员及系统维护人员等,给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都制定了不一样的学习和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任务。目前看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在一部分的中小形企业,他们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基础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结构。所以说,要推广并且利用会计电算化,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与之相制约的整整制度,以更好地完善其发展。因为在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会计电算化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原来的方向背道而驰。

(三)专业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缺失

在会计电算化涉及的众多领域中,会计和计算机是其中的两个领域,会计人员如果要从事或者转向会计电算化从业则必须经过专业的计算机考试,但是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还与目的相去甚远,与实际要求水平有着很大的距离。

1.会计从业人员知识面不够

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大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尤其明显,他们对于手工操作十分有经验,但是对于计算机了解程度却非常有限,甚至对于机器做账始终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刚好相反,年轻人对于计算机十分热衷,因此,会计电算化在年轻人身上培养会容易很多。但是年轻人普遍没有会计从业经验,所以,总体来说,我国会计电算化要得到推广和普及还有待时日。

2.计算机培训选材成就、讲课死板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虽然计算机技术在发展,在短时间内把计算的速度提高上去,但是,其对于软件的要求却在不断增高。就目前来看,我们现在所用的计算机培训教材都过于陈旧,知识的普及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更新速度的提高。所介绍的知识也是非常陈旧的,没有实用性可言。所以,通过此类培训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将可想而知。

(四)会计软件不免出现纰漏

保证会计软件的质量十分关键,它会在未来将成为此项工作的基础,同时,他也促进者会计电算化不断地深入。但是目前来看,许多企业的电脑软件存在很大的问题,且至今没有得出一个很好的修改方法。

1缺失保密性和安全感

目前来看,大量的电算化软件没有操作日记的功效,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操作的时间和内容没有一个准确的记录。所以说,数据库也就没有了实际的保密措施,在安全性和保密性上很难保证。任何人都可以从外部直接打开记录内容。所以,很多商业软件正是看中这一利益获取点,专门为用户提供能够修改之前记录的账目功能软件。既然商业软件可以对账目进行保密,同样地,我们也在担心它是否也可以对已经加密的账目记录进行破解。所以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将很难保证。

2模块之间的衔接较差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总账;第二是固定的资产和等额的工作。这两者不能够实现完美的衔接,也就没有合理地进行下一步操作了,而且不能自动进行转账,也没法进行有关数据的查询等等,在很多方面及功能上目前都还没有实现合理化的操作系统,所以说,他们实现和发挥数据的先进性成为一种妄想。

二、关于怎么解决问题

(一)加大力度完善他们法律法规

在会计电算化的事业如火如荼发展中,财务软件的功能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合理的应用。针对出现的问题,相关法律也对此做出了一些制度上的规定。有了法律的保障,不仅可以很好地约束其会计电算化的不良发展态势,更加使这条道路更加桂发化、有序化。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

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很好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环境,应该具体做到如下方面: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

也就是说应该对会计电算化的权利做到严格控制,不能够让除了计算机系统操作以外的人员享有使用特权,做好严格的规范及控制。

2、双方互相制约的原则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控制,其中重要的是操作人员,他们应该加强数据输出输入的控制,把握处理的方法,规定管理人员的任务,把操作工、维护工都分清楚,并且对所有人员的管理和使用权限都应该做出严格的规范。

3、安全、保密原则

安全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硬件,应该使用比较好升级并且安全保密性比较高的账目统计软件,应该对文档的安全性进行保护和严苛的控制。保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存取数据及和他所在的权限的控制,除此之外,增加对层级的设计,做好保密工作。

4、操作内部的防范规定

内部防范规定的受众对象主要企业的内部人员,其中针对易出现问题的人应该格外小心,同时个人垄断现象还有对其他事情的规范,他们是对管理人员的监管和监督控告。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考虑电算化的规则,因为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视。

(三)会计软件的换代和开发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电算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应该立足于改善会计人员的素质,把人员的素质弄好对于一个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同时,有所创新,不断开发“傻瓜型”的软件,使操作变得简单化、容易化、每个人都容易上手,学有所成。建立起详尽的软件服务的体系,及时解决客户出现的问题,做到正确答疑,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深入研究并且探讨,例如:针对摸个问题开展一个研讨会,大家把不懂的问题及提出,一起解决,并在最后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小结

召集各种人才,交流各种有益的经验,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重视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然而,只有对普及型人才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它很难做到对电算化的水平的提高。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吸纳优秀专家人才、优秀学者的同时,还有选拔一写人才到学校进行计算机的讲解,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这样的话,经过新老人员的互相结合,就会逐步形成一种“高中低结”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推进计算机的 发展有很好大的成效。要想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利用最最合理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作者单位:1.广州市绿化公司;2.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经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

[2]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 初级会计电算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

第6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1981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将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此,“会计电算化”一词在我国会计界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不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在高校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或多门“会计电算化”类似的课程,作为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但相对于当前对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急需的情况,其效果仍很不尽如人意,故很有研究的必要。

一、会计电算化需要的人才及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

(一)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

系统分析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企业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计算机基础、数据处理理论;

系统设计员应精通以下知识:数据结构、数据库理论、系统开发、系统软件、计算机语言、财会业务;

系统管理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企业管理、系统开发、计算机知识、数据处理知识、项目管理。

(二)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

系统编程员应精通以下知识:程序设计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知识、财会业务、系统开发及软件;

硬件维护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无线电基础;

软件维护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企业管理、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系统开发与程序设计。

(三)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

操作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计算机使用、汉字输入技术;

数据录入员应精通以下知识:财会业务基础、计算机使用、汉字输入技术。

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会计电算化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核心是能力培养,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具备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会计电算化使广大会计人员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革命给会计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迅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学会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满足社会对未来财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应该看到,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还不高,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的会计软件实质上还是处在会计核算的水平上,各行各业发展也不平衡。究其原因,除了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之外,其主要原因是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全国上下实施技术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热潮中,培养大批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人才的任务,理所应当地落到高等学校的身上。高等院校承担着有计划地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任务,这个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课程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系统的视角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环境方面

会计电算化教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1.IT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财务软件的普及及入世的冲击,造成我国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变化;2.高科技时代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高额成本,造成教育部门、民间职业团体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3.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缺少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因而人才培养的目标性不明确,紧迫感不强,人才培养的速度滞后于职业界发展的速度。

(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上的变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而且必将对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实务以及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1.在论及教育培养目标时,对于需要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考虑得还远远不够,因而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电算化教育目标。会计电算化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加会计学,造成 “计算机就是打字工具”的实际情况。而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将从会计记账、会计核算转向更侧重于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软件二次开发、二次数据处理的分析能力。2.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下,财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中,而不是独立地对财务的管理。因此,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历史影响方面

1979年――1989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期间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尚缺乏深度,仅仅围绕如何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之中,形成了手工式的阶段,只让学生机械地学习计算机操作,把计算机当作计数器;1990年――1996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步入商品化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已较前广泛和深入,对财务软件进行多系统、多模块教学,并注重商品的应用;1997年之后受ERP管理软件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教育逐步涉及到经营管理和会计信息的处理、利用问题,然而这些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反而使众多学子浅尝辄止或对它敬而远之。

(四)教学层次方面

从会计电算化培养的目标来看,会计电算化人才具有层次性,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具备会计理论和业务知识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理论型、创造型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了实现培养电算化人才的目标,如何有效地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成了首要问题。目前,关于这个问题众说不一,没有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大纲。

(五)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由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1.落后与过时的教材。随着计算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并未及时更新;2.学生计算机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开设内容的不足;3.重实务课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论功底的课程;4.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有用程序编写来替代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趋势;5.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6.相关专业课的设置存在明显的遗漏。

(六)实践环节方面

1.目前在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2.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3.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

第7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课程调整; 调整原则; 调整内容; 解决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张素云(1965―),女,汉族,山东省成武人,山东菏泽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调整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高操作能力

一般的本科院校、普通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会计相关专业(比如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不需要讲太多的理论和程序设计知识。

(二)创新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培养

会计专业各院校的办学层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创新地设置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确保主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重点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大力开发新技术课程,逐步增加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发展能力。

二、调整课程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科学地发展会计信息化,推动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而课程的选择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的。因此,只有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才能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照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培养目标也应划分为同样的三个层次。

1.初级人才的培养, 即会计信息软件操作人员的培养。培养初级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初级人才的需要,其要求是通过会计软件基本操作技术,能够完成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专业的中专、专科、高职。

2.中级人才的培养, 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养中级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各单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及中专教师的需要。它要求在初级水平的的基础上具有会计信息化系统软、硬件的基本维护能力,并具有会计信息化应用实施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及会计信息化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层次以及非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本科(如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层次。

3. 高级人才的培养,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的培养。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是造就高级会计信息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满足会计信息软件的开发、研制,会计信息化的高层管理和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需要。高级人才是在中级人才水平的基础上还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等需要。学生层次应该是会计信息化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省略了文化基础课及会计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

(一)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1.培养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应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如适当地增加课时等。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只是要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ERP软件操作等课程。这几门应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点专业技能课。

2.培养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在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同时,增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的维护、Visual Foxpro 或SQL Server等课程。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还可以增设一些选修课,如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财会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会计信息化、ERP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

3. 培养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课程的调整

基本技能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的维护、大型数据库如SQL Server、高级编程语言C等。

财会基础课与会计电算化时代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还可以选修预算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房地产会计、财务分析、财会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公共关系等。

专业技能教育课增设体现信息化特点的课程,如信息化会计与审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电子政务 、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ERP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二次开发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尽管存在以上差别,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却是各校的共同认识。会计课程实验内容也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水平)重点放在实训操作上,既抓手工操作又同时抓会计信息软件的操作,强调独立做账。二是(中级水平)在熟悉操作的基础上,比初级多掌握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三是(高级水平)在掌握以上两种技能的基础上,能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软件的二次开发。在实验教学中应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这种差异。

1.制订实验大纲。目前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院校应根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编制适合本校实际的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内容、总体要求、实验软件的选择、实验课时的分配等,并将整个课程的实验教学分解为具体的若干实验项目。

2.选择或编写实验资料,根据各层次的实验大纲,设计具体的实验项目。若能选到合适的实验教材会更好,否则可以组织本教研室相关人员编写实验讲义,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3.实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各有侧重地配合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完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在课堂上或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紧接着进行相应的单项实习。

4.制定实践考核方案,实践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35%,其内容为平时的课程教学实验。各项实验应与理论同步进行,每个实验学生必须认真写出实验报告,试验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资料、实验数据等,并将实验数据以磁盘介质的形式保存。学生每次实验都按百分制评出成绩,取总数的平均值为实践环节考核成绩。

5.社会实践内容:

(1) 社会调查。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社会调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应安排1~2次的学生集体到企业调查。

(2)上岗实习。联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并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们亲自上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业务技能的训练。

四、要落实新的课程体系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院系领导应更加重视。会计学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会计实验教学硬件、软件的购置、教材的选定或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等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2.高校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专业培养的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这与目前我国设置会计信息化方向本科和研究生的高校很少有关。因此,会计信息化教师应不断加强自修并参加培训,院系领导应给以鼓励和支持。

3.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落后。比如说会计信息化教材和网络会计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新的会计信息化教材或由任课教师自编讲义暂时过渡等。

4.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应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信息时代,课件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提高课堂信息量并节省课时,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地学习,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会计信息环境下,课程内容要体现信息化的特点。要以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导向,让信息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三个知识层次为培养目标,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大胆删掉旧课,合并课程内容中重复量较大的课程,增设新课程,重新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以体现信息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同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将来课程体系还会不断调整,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正瑞,黄微平. 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与内容[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1) 50~52.

第8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仿真;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在1979年开始在大中型企业开始试行的,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发展的十分迅速,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做为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会计电算化操作者的技能与素质。但是,目前各大院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教学问题。

1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单一、理论性过强

当今,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更多侧重于软件教学,按照模块介绍软件的使用,更像是软件说明书的详细版。实际的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是要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顺序,需要进行一定的会计核算后在应用于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中。这就形成了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侧重软件的讲解,忽略了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真实的会计资料不会进行软件的处理。所以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一方面要选择软件教学的教材,另一方面要选择仿真的实践资料,让学生既了解软件的理论应用也了解面对现实的会计资料如何进行软件处理。

1.2 课程设置与实践能力相矛盾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较多的专业课后才能学习并较好的领悟其中的道理。而初级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在“双证书”的导向下,为了满足考证需要,很多高职院校把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院校在授课的时候采用的更多是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有很多重要的软件应用学生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由。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以实际动手操作为主,课程设为大二开课距离毕业实习还有一年的时间,形成了较长时间的空白期,本身很多学生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对软件的理解较弱,较长时间不去接触软件,到企业真正需要使用时所学的知识很多都遗忘了,所以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怎样能够合理的衔接也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

1.3 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采用的都是单机版的软件,学生独自完成所有岗位的操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不兼容职务,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岗位工作,会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企业的经济业务。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学生的角色感和分工完成工作的能力都比较薄弱。

1.4 缺乏校企合作基地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会更多的保护自己的利益,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是困扰各大高职院校的问题。会计方向是很多高职院校中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以我们学校为例,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全院最多的,可是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是最难解决的,即使有企业接收我们的学生进行实习也是需要为数不多的学生,这就使很多学生只有到毕业实习时才能真的见到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1.5 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操作,所以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进行日常的计算机处理及软件的维护。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以下的问题:①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水平。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步入教师岗位,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模式了解甚少;②会计专业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多,一般只能进行简单操作,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软件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则无法得以解决。很多软件在正确的操作中是不会产生问题,而学生由于上课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理解错误等原因产生软件问题,需要教师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才可以解决。

2 提高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探索

2.1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2.1.1 减少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的空白期

为了减少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的空白期,可以把这门课程放在大三的上学期进行学习,课程结束后学生马上找工作进行毕业实习,能够很好的把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为了解决“双证书”问题,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第一种,以考取珠算证书代替考取初级电算化证书,这样就可以不受考证的约束,依照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第二种,以培训班的形式代替正式的课程,在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时候开设会计电算化培训班,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这门考试。而后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教师都不用受考证的约束,可以从软件应用的本质开始讲解,让学生在理解软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而不是麻木的记忆性操作。在现今的企业中软件的版本不同应用也不同而且更新较快,但是无论是哪种版本的软件其本质大体是相同的。学校因为受课时及实训条件所限,不能把所有的版本都教授给学生,如果能够让学生掌握其本质,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够胜任不同的软件版本的操作。

2.1.2 实行分阶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仿真性。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安排中应加大课程教学的课时量,并分软件操作教学和综合仿真模拟实践教学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软件操作教学为主,主要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整个软件的操作。第二阶段应进行综合仿真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与模拟实训课程相结合,运用模拟实训资料进行会计电算化核算,加强核算的仿真性,另外还应尽量模拟企业的实务操作环境,分组分工进行财务核算,使学生明白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己所获得的权限及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对企业的实务操作环境有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工作后能尽快融入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

2.1.3 建立健全仿真的实践资料库。

实践资料的选择对实训课程非常重要,很多教材配备的实践资料都是单独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经济业务是连续发生的,尤其是每一年的年初和年末对会计人员都是比较重要的时段,单独练习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很难掌握全面的内容,所以在选择实践资料的时候可以选择11月、12月、1月这样的时段的经济业务,能够更全面的让学生掌握企业的实际操作。 2.2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软件公司举办的学习交流会议,选派一定的教师参加培训交流。社会上很多协会或组织举办的一些比赛,院校可以派队参加,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一个多听、多看、多思考的机会。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核算环境,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收集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结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整理,编制仿真的实践资料。

2.3 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2.3.1 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

要想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水平,实训设备是基本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集团公司日益增多,这就需要有一个局域网环境来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而要运营这样一个环境必须要求计算机具有较高的配置尤其对服务器配置的要求更高,所以必须建设一个能实现这种实务环境模拟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更新较快,正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可以满足院校不断更新提高软件水平的要求。

2.3.2 加强与校业合作,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校业合作,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提供教学资料,提供优秀的企业会计人员为我们进行企业实践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可以为我们的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从而缩小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

3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缩短院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可以有效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地推动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为国家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金娥,周荛阳.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76-78

第9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描述;实践教学

Abstract: Vocational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course system build,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occupation, job analysis and job task analysis, then consider the credentials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which satisfy the post demand and adapt to th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for science, real combination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occupation post; task description; 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要与会计职业岗位相适应,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一些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课程设置目的不强、课程内容重复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等现象。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把握好总体方向,突出实践课的份量。

一、课程体系建立的思路

设置课程首先要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与分析,再进行工作任务描述,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一)职业岗位分析

经过调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可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也有部分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岗位,中介机构的记账和审计助理岗位及部分从事金融企业的银行柜员工作。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不同,从整个会计岗位上分析,主要分四个层次,初级会计岗位、中级会计岗位、高级会计岗位和会计相关岗位。

高级会计岗位承担大、中企业事业单位、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和财务分析工作,对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高职生难以胜任。中级会计岗位的承担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包括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综合及编制报表等具体核算岗位。)及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企业有会计岗位、审计岗位和相关管理岗位(信贷、计划等)。小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岗位、会计主管和审计主管。这些具有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便可胜任。初级岗位主要是从事大中型企业的出纳和数据录入工作及企业的核算工作,中职及以上的毕业生便可胜任。

通过上面分析,中级会计岗位群及以下,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学历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市场定位的首选。主要岗位有:出纳岗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企业审计及会计管理岗等。

(二)工作任务描述

各职业岗位是通过一定的工作过程完成的,确定岗位后,再分析的各岗位的工作过程、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如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开设会计账户;录入余额;试算平衡;业务处理(投入资本业务、物资采购业务、进行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经营成果业务、利润分配业务);登记账户(明细账、总分类账);结账;编制报表。

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工作任务:

(1)相关环节认知。主要对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环境认知;生产岗位认知;生产流程认知;生产工艺认知;生产方法认知。具体要求是能正确理解会计信息产品生产活动;能正确认识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规程、加工方法;能正确总结会计信息产品的特点。

(2)各要素的核算。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具体要求是能明辨各种经济业务原始单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能正确判断各种原始单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性质和类型;能按照会计规范正确计量各种经济业务;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量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3)税款计算与申报。包含各项税款和各项费用的计算与申报。具体要求是能顺利地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申购等涉税业务;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费;能熟练运用税收网络申报系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4)成本计算。包括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方法选择、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分析。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各种产品、劳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灵活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能正确编制成本报表;能根据成本报表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

(5)会计报告的编制。会计报表编报、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其他相关信息披露。具体要求是能正确编制会计报表;会选择和披露相关报表附注信息;能及时按照规定采用书面和网络系统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报送财务报告。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学习领域最后确定出各门课程。

(三)专业资格证书对课程的要求。

设置的课程还要满足取得资格证书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取得的资格证书和需要的相关课程如下表

职业证书 课程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会计电算化。

初级会计证书 会计基础、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济法、会计分岗实训。

会计电算化证书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实训。

计算技术证书 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银行从业资格证书 金融与信贷、银行会计。

英语A、B级及四级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

计算机等级证书 计算机文化知识。

经过分析,按照“校企合作、实境育人、一书多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习领域组成,依据会计岗位与职业证书的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习领域教学计划,

二、 整合相关课程的内容

对形成的课程体系还要进行细致整合,合并相关课程,去掉重复内容,在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有如下专业课程,如下表:

课程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资产评估 报表分析

课时 124 72 60 72 60 40

会计概述 总论 概述 概论 总论 概论

金融资产 产品成本核算概述 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 资金时间价值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资产负债表解读

存货 产品成本构成要素核算 本量利分析原理 筹资管理 资产评估的程序 利润表解读

长期股权投资 品种法 预测分析 项目管理 机器设备评估 现金流量表解读

固定资产 分批法 短期投资决策 证券投资管理 房地产评估 偿债能力分析

无形资产 分步法 长期投资决策 流动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评估 营运能力分析

资产减值 产品成本计算辅助方法 全面预算 利润分配管理 长期投资评估 盈利能力分析

负债 成本报表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 财务预算 流动资产评估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所有者权益 成本分析 存货决策 财务控制 企业价值评估 综合分析

收入、费用和利润 成本预测、决策与计划 责任会计 财务分析 资产评估报告

财务报表 成本控制与考核 业绩考核与评价

这六门课程共426学时,占了专业课的主体,这些课程有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主要重复的内容有货币时间价值; 成本分类及量本利分析; 报表分析; 全面预算;财务控制;预测与决策等。

可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成一门课程,为《成本与管理会计》。并把货币价值、全面预算等内容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讲,只需80学时;把《报表分析》课程改为《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需50学时;《财务会计》课程去掉报表编制内容,学时为100学时;《资产评估》课程去掉货币时间价值内容,学时为56学时;《财务管理》课程去掉报表分析内容,课时为62学时。这样,六门课程要比以前减少用近80学时。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技术”课程进行珠算等级水平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参加全国等级考试水平训练;“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训练;“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单证处理的训练;“成本会计”课程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等等。

综合实训,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职业岗位综合运用能力。本专业开设了“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课程。

(二)手算和电算相结合。

在实践课中,重点抓好“会计模拟实习”(手工综合实验课)、“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两门实践课的教学。这两门课程相互承接,构成了一个使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操作的系统。

(三)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内实践是指随堂进行的实训活动。一般在教师讲授、演示和指导下进行,它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课外实践则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可由教师出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课题独立进行实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已在大部分专业课程中分别安排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项目。

(四)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