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些人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1.2 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协调,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村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2 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
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障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三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2.4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关键词】城镇化 初中教育 问题 前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7-01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初中教育逐渐凸显出其内在问题与矛盾,如教育教学配置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现象严重等,与城镇化进程不符,为了解决矛盾与问题,提升农村初中教育水平,必须在教育投资、师资改善等方面入手。
一、农村初中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受的影响
农村初中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是双重的,利与弊兼得。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使得农村居民不断的向功能完善的城镇聚集,改变其原有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使得农村初中教育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脱离贫困,逐步与城市接轨,向文明靠拢。农村初中教育具有辐射性的影响,接受教育的农村学生可以向其父母传递文化信息,改变其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促使乡村工业升级、集聚的过程,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布局调整。有研究学者指出,对于乡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每提高百分之十,将会使得近百分之七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性劳动。此外,城镇化也使得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与“市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农民更愿意提高其精神生活档次,以文化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空闲时间。
而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局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架空了整个农村的内核,填充着农村主体的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村表现出衰败迹象。与此相对照的是农村初中教育规模的缩小,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镇,生源急剧减少。
二、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初中生源急剧减少
农村初中教育出现学生大量转学、生源流失现象。农村中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收入结构单一,并没有太多的剩余资金供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而,许多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得不辍学,这是导致农村地区初中教育生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农村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性也是导致初中生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农村家庭仍然脱离不开“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并不支持学生继续学业,而是要求他们尽早离开学校,打工赚钱。这些短视行为也是影响农村初中生源减少的重要因素。
2.农村初中师资力量水平下降,师资配备不足
农村初中师资水平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难题。由于农村初中生源减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转入到了县城中学就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执教信心,教学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起来;而学生人数的减少,也使得农村教师基本处于饱和兼剩余状态,教师会时刻担心失去工作,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很难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师资队伍也就难以稳定,出现农村教师向县城中学转移,农村教师数量减少。
3.农村初中教育经费短缺,软硬件配置落后
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初中生均可享受“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农村中学的教学经费主要是由政府补贴而来的,随着教师工资发放到个人的政策及农村中学办公经费的日益拮据,农村初中教育机构对教师收入的调控能力逐渐减弱,甚至没有调控,这就导致农村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无法调动教师办学的积极性。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不少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设备配置落后,有的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语音室,英语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与县城中学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村初中图书馆资源总量少,资源更新速度缓慢,不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要。而计算机的学习与实际操练,更是受到硬件配置水平的限制,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处于应付层面,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执教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得不到指导和提升。
三、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前景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使得农民接受知识信息的机会增多,更多的农村子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实现农村人口结构比例的优化;另一方面,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初中教育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生源减少、师资队伍不足、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因而必须正面应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初中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因而,必须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重视农村初中学校领导的选拔和任用,为学校的管理阶层提供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是,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2.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财政倾斜力度
农村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中,最大的就是教育经费短缺,因而,必须加强农村初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购置更多的软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工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要积极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适时调整教师收入,让教师的收入与其付出更加相当。针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专门的语音室,改善英语教学环境;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及时更新图书馆资源,购进新书,丰富馆藏,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材料,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四、结语
总之,农村初中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如生源减少、学生整体素质差,师资力量水平达不到既定要求,教育教学经费短缺,软硬件配置差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要从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财政倾斜力度方面做起,以提高农村初中教育水平,更好的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06)
一、存在问题
1 重管理、轻服务
农机管理部门担负着对拖拉机牌证的核发、换证及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等工作,还担负着对全县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产品质量监测、农机销售维修配件质量检测、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服务工作,而整个农机服务工作又是公益性无偿服务,在当前财政没有专项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农机管理部门只能全力保证一年一次的农机安全性检测及质量监测,其余农机服务性工作则无力顾及或顾及很少,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居多;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机械少,缺乏满足特色农林牧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全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主要还是靠人力畜力采完成。
3 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田块小而零散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要求大规模作业存在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4 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
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相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作物和规模,要求有不同的农机具与之相适应。
5 推广机构不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县农机化服务体系目前基本上还是延续计划经济下的体制,成立综合站后,乡镇农机站职能弱化,部分乡镇农机站出现有事无人能做和有人不能做事的局面。
6 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在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当前的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耕作较粗放,不能满足我县精耕细作的农艺要求。
7 经费不足,知识更新慢,法制观念不强
我县农业机械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机管理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业务水平难以得到不断提高。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
二、建议
1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产业政策
农业机械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效益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和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的金融扶持等措施,把加快农机推广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基础性工作采抓,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农机推广的法律法规,制定发展规划,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健全和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大力宣传农机推广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农机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即: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安全监理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等。强化和提高县一级、加强完善乡镇一级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建设,通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抓好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机推广队伍,丰富推广手段,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维修及信息服务等有机衔接的产业体系,完成时代赋予的各项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3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议各级政府把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新上农业项目建设中都列入农机化的内容,逐步提高对农机推广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用于扶持农机化的专项资金,并引导农民和社会经济组织加大投人,共同促进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迅速解决农机推广手段落后的问题,使之与我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的要求相适应,从而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促进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
1)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开拓创新,走国家扶持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2)加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干,领着农民办。
3)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要求,逐步培植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把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与基层联系和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
4)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行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农机管理员及推广员的工作积极性,向管理要质量要成效,加快农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探索和创新农机推广新方法,加快新机具的推广,促进现有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合理化。①课题拉动。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围绕农艺及农机互相适应的原则争取项目经费,包括适应性农机具的选型推广、农机具的改进、适应农机具要求的新的农艺措施研究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将项目课题化,成立课题组,应用于示范办点及其推广活动,使有限的项目经费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②厂站联合互惠。农机站通过农机推广工作及时了解农民对新机具的需求,与厂家合作,由厂家提供样机,联合开展示范演示,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机欲望后,由推广单位代销新机具,使农机站与生产厂家都获得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③探索股份合作。由于农民投资购买农机具的能力有限,可探索农机化干部职工自愿集资人股,同时吸纳其他社会资金人股购买农机具,使推广与经营相结合,从而促进农机具的发展。④借机推广。通过组织跨区作业并为外地跨区作业机手提供服务,组织发动,调解纠纷,吸引和筛选出适合本地的机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演示会等方式介绍先进农机具,宣传农机具的优越性,宣传和发动本地农民购机,达到推广新机具的目的。⑤培植民间经营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产生强大的示范推动作用。⑥完善信贷金融服务政策。在实施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建立农机具购置按揭贷款、分期付款和贴息贷款等金融服务政策,降低农民准入门槛,促进农民购买力的提升。
结合我县实际耕作情况及农民购买力,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上应以中小型农机具为主,同时适度发展一定数量的大型农机具。
5 加大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
技术培训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继续做好对农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及时合理更新人员知识结构,以满足新型农机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和现场会,在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认识使用农机技术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把提高农机化水平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主动参与当前开展的科技人户等培训工程,使农机技术融人农业生产、融人农民群众。
6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化经营,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7 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历史特点;问题;对策;福建福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近年来,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使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了茶业、果蔬、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农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优化,多项规模农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全省前茅。为了提高福安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 福安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历史特点
福安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00万hm2,其中生态茶园6 666.67 hm2。葡萄种植面积3 33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 666.67 hm2,仅赛岐镇象环、苏阳连片设施葡萄就达到666.67 hm2,形成了“万亩设施葡萄带”。此外,还种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龙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脐橙近666.67 hm2,农业产业呈现种养加多元化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局面。
纵观福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几次关键的历史转变阶段,如19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农业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温饱,其产业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麦;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发展经济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两水(水果、水产)、两菇(蘑菇、香菇)、两茶(茶叶、油茶)、两竹(绿竹、毛竹)”,建立水果、水产、蘑菇、香菇、茶叶、油茶、绿竹、毛竹基地,全面推进8个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取得实效,把福安市农业产业推向一个历史的鼎盛时期,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农业生产则更胜一筹,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福安市农业生产从温饱型转为以品质优良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型农业,顺应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福安农业发展实际,是实现福安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1]。
2 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安市农业投入逐步与市场成功对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品滞销比较严重,还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2.1 财政农业支出不稳定,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少
从2014 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4 1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福安农业产业发展。但从2001―2012年财政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来看,虽然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结构上分析,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少,且不够稳定。如就福安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来看,2014―2016年分别是269万元(其中省上160万元)、129万元(其中省厅40万元)、121万元(其中省厅5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投入较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发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4家(省级10家、宁德市级36家),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农业企业的30%;从事京东、当当、天猫、淘宝等网络经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2 000多人,年销售逾8 000 t,产值逾4亿元,电子商务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如芙蓉李产业,3 000 hm2的芙蓉李产品,原来仅靠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个企业加工,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造成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产,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在生产加工;由于企业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鲜果仅靠民众自已加工李干,自营自销,效益低下;另外还有政府财政投资较多的葡萄产业,2016年在晓阳、松罗、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区也已出现滞销现象,许多种植大户葡萄鲜果烂熟在田里;穆阳水蜜桃面积在666.67 hm2时产品非常热销,价格很好,现在发展到1 333.33 hm2,几乎全部靠鲜销,穆阳水蜜桃鲜果难贮运,因此市场需求与产品需求量已经成为问题。此外,近666.67 hm2脐橙也存在类似情况,其鲜果农历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场上售价3元/kg;溪潭芹洋一带桔柚严重滞销,后来只能通过媒体促销。
2.3 缺乏农业科技与市场嫁接平台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存在“重项目、轻市场,重研究、轻效益;生产与科研项目结合不紧”的现象[2-3]。政府部门往往是依据行政目标对具有政绩效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农民或农业企业则倾向于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这使得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或者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2.4 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
虽然福安市每年会下拨一定的金额用于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但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农产品品牌一是申请多,宣传少,造成品牌知晓率低,市场效应低;二是企业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产生市场效应。
3 进一步推进福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百业之基、安定之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观念,加大基础性农业科研投入,实施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保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后劲。
3.1 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是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在预算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将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贯穿其中,适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以政府为引导的无偿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引导农业产业,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其次是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通过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贴息降低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少量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建设上来[4]。
3.2 依托龙头建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福安的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福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5]。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带动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持续拓展壮大。因地制宜,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建立连片百亩以上的示范点及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化生产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现了不少科技创新技术,如19世纪60年代的银耳栽培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的茶叶新品种选育和对虾养殖技术创新、穆阳水蜜桃的品种提纯复壮、“八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的弹涂鱼养殖技术创新等,带动了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一是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示范园区为“样板”和“基地”,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姻,推行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扩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制约福安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很难起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的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选择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7-8]。二是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为了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踊跃参加省部级组织的各类农业推介会、展销会和博览会,市政府必须增加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农业品牌创建奖励资金,支持农企争创各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市农业领域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4件、省著名商标18件、省名牌农产品10多种、“三品一标”企业33家49个产品,潭头芙蓉李获全国优质果评比金奖。围绕福安市国字号品牌,继续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如“坦洋工夫”“穆阳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脐橙”“苏阳杨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
3.5 抓创新、转方式,推动农产品社会化经营
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企业提质工程,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企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果蔬保鲜、精深加工及营销配送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9]。另一方面,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目前,电商已成为福安市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为了扩大覆盖面,减少流通成本,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把信息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领农产品探索现代营销新模式[10]。
4 参考文献
[1] 金敏.立足优势 凸显特色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J].海峡通讯,2015(8):30-31.
[2] 汤旖G.加强政府引导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辽宁经济,2011(8):44-46.
[3] 巴瑞苹.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3-305.
[5]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与策略设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9.
[8] 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52-54.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51-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Guang-kao CHEN Shu-hui
(College of Economic,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were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要素和市场支持,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1]。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2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流失,现代农业发展困难
由于城市经济基础好、设施完善、教育条件优越,吸引着农业劳动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正逐步向留守老人“一元结构”转变。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我国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家务农者分别仅占7.3%和3.8%[2]。农村有限劳动力资源的持续流失,青年劳动力弃农厌农,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2 城镇建设与农争地,耕地数量锐减
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大,在利益的驱动及土地财政的影响下,城镇化的发展往往违规占用大量耕地资源,使耕地锐减。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城镇用地的增加与优质农业用地的减少,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保障
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由于现代农业投资成本高、见效慢、风险高等原因,使得农业投入须谨慎,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农业发展资金。同时,在现行征地补偿机制下,农民所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收益较低,土地出让金多被用于城镇建设,加剧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困难[3]。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被占用,使得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难以跟上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3 对策
3.1 加强引导,充实新型城镇化建设队伍
首先,政府应加强宏观就业指导,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基层,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其次,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驾驭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后,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和农民从农业中挖掘创业项目,把现代经营理念融入农业发展过程,实现农业的高效益、高产出、高水平[4]。
3.2 科学规划,健全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格局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区划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界限,从而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并且鼓励城镇建设用地从荒山、荒地和贫瘠农业用地获取。同时,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土地财产确权颁证,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抵押、置换等交易制度,搭建城乡土地公共交易平台,有效盘活农村土地市场,为城镇化腾出建设用地和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3.3 科学预算,建立农业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农业的发展,平稳增加农业投入,对农民实行种粮直补,并逐步提高补贴水平;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设施建设补贴力度等,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鼓励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琏,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应创造宽松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适度规模的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农业发展多元融资平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蓄水量”,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曾超,钱晓颖.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12):68-72.
[2] 张晨.90后新生农民工仅3.8%愿回家务农[EB/OL].(2014-03-02)[2014-09-15].农视网,http://ntv. cn/a/20140302/20359.shtml.
关键词 农作物;配方施肥;原理;效益;问题;建议;云南镇沅
中图分类号 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32-02
近年来,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不但使肥料利用率逐年下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破环了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成本,发展可持续农业,就要大力发展优化配方施肥。优化配方施肥即在了解作物需肥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土壤自身养分含量情况,合理确定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肥料种类的确定。配方施肥要求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科学施用传统的大量元素(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二是施肥量的确定。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水平确定肥料的施用量[1-3]。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肥料用量不足,产量低和肥料用量过多,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三是施肥时间及比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作物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不同敏感时期,确定肥料施用时间及合理的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就镇沅县当前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做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系统工作是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大内容之一。
1 优化配方施肥的技术原理
1.1 养分归还学说
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矿物质养分,作物生长在不断消耗土壤中的养分。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减少。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土壤将变得越来越贫瘠。虽然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了轮作倒茬技术,但该技术仅依据不同作物对矿物质养分需求不同的规律,达到协调利用土壤养分,减缓土壤贫瘠速度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中矿物质养分逐渐减少的问题。为保持土壤肥力,要通过施肥的方式补充由作物带走的矿物质养分,实现土壤矿物质养分的平衡。
1.2 最小养分律
作物需要的养分种类多样,数量不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最小的养分种类。在生产中,要重视最小养分含量限制因子,适当增加最小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
1.3 报酬递减律
在作物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增加肥料施用量,作物产量增加,肥料用量和作物产量基本呈线性正相关规律。而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增加施肥量对产量增加的影响逐渐减小[4-6]。
2 推广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益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镇沅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效益显著
统计资料表明,镇沅县近5年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区与传统施肥的生产区相比,粮食平均增产609 kg/hm2,增加收益267.25元/hm2。重点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增产518、529、685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9.7%、22.6%、8.2%。
2.2 技术效益明显
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后,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协调了产量因素构成。相关资料表明,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后,平均施肥水平由2008年的240 kg/hm2减少到2006年的201.51 kg/hm2,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由2008年的29.8%、17.4%、43.1%提高到2012年的37.9%、25.8%、51.6%。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看,一些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后,都表现出增产、增质的现象[7-8]。
2.3 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是实施平衡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作物生长状况良好,抗逆性、抗病性增强,病虫害发生较少,减少了农药用量,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较低了肥料损失率,减少了肥料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表明:小麦、玉米的秆黑粉病的发病率下降83.4%,水稻胡麻叶斑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病率下降到40%、23.8%,收到了增加农作物抗病性、减少发病率的效果。因而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减轻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3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对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大部分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都已广泛地、不同层次、不同方式地进行了以土壤养分普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最近几年,云南省大部分农业系统单位(包括农业行政单位、农业研究单位、农业学校及农业推广部门等)都配备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电脑、测配仪器等。先后建成了 土壤配方施肥数据库、土地资源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资源系统,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农业科研、生产、管理及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肥料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生产类型区施肥模型和肥料配方模式。但就实际推广效果应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先进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却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推广经费紧张。在镇沅县,特别是乡级,项目实施过程中,办公经费、试验示范经费、宣传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二是技术推广队伍薄弱。特别是乡级,严重缺乏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村级相关人才更是奇缺,导致技术培训不到位、技术指导不合理、技术总结不客观、不实际。三是技术示范环节薄弱。镇沅县各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软、硬件设施缺乏,再加上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技术实施过程中,没有典型的项目样板,没有典型的示范、试验,无法对农户起到引导、辐射作用,推广效果大打折扣。示范、培训指导的严重脱节使技术推广得不到农户的大力支持。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低。镇沅县是贫困县,属落后地区,很大部分农民对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和需要量,对新技术的理解、应用和掌握落实不到实际生产中。
3.2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区域性、适应性差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区域性很强的技术,同一农作物不同生产区和不同的农作物同一生产区、不同生产区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配方。镇沅县到目前为止,全县都是一种推广配方,没有形成立体性、区域性、科学性、适用性为特征的系统性推广。所提供的配方施肥模式单一,不能代表和运用于不同生产区和不同作物,只能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生产区域。甚至所提供的配方施肥信息资源不健全,仅供参考,而不能运作和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技术,也就是各农作物生产区域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土壤营养状况和生产要求及时地提供相关基数和参数,从而进行系统运作分析,提供科学的配方,最终进行作物施肥。目前,镇沅县各乡镇只有一成不变的配方施肥及有关信息技术体系模式,没有因农作物需求的营养元素和土壤营养元素变化而动态性的技术分析及模式。甚至有一些地区根本没有相关于配方施肥的技术体系模式,或只有一些大概的分析材料。云南省土壤配方施肥数据库软件开发至今,数据库里的运作基数和参数,没有因镇沅县及各乡镇的不同而进行补充、健全。从而,导致这个软件不健全、不具体,理论性强,实际指导性差,不能及时依据土壤营养变化状况和不同农作物生产要求对农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对土壤营养及农作物需求的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跟综性研究,完善理论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指导性是全县推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3.3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发展不平衡
农作物优化配方技术推广至今,在其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技术推广不平衡,乡镇之间差别较大。据镇沅县2008—2012年资料统计显示,全县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勐大、振太、恩乐)的主要农作物约40%的面积实行了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其技术推广资金和各种技术配套物资得到一定保障,技术指导相对到位,辐射面广;而山区、半山区乡镇的大部分区域,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不到农作物总面积的18%,辐射面积小,增产增值少。二是农作物间技术推广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如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实施面积大;而在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上实施配方施肥的面积则比较小。
3.4 技术服务环节严重脱节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由若干密切联系的技术环节组成的一个技术整体。其中,及时对土壤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和生产要求制定出施肥配方是技术实施的前提;根据施肥配方生产出科学的配方肥料是技术推广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加强指导是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的关键;农民按照配方施肥技术科学使用配方肥是技术推广的重要保证。镇沅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目前存在技术服务环节严重脱节的问题。镇沅县目前推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部分农技推广部门只管测土配方,且测土取样点少、面小,肥料配方不合理。还有一部分农技推广部门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相关的专业人员,无法测土取样,没有配方施肥标准。全县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很少与肥料生产厂家合作,对肥料生产和供应几乎不进行管理。测土配方与配方肥的生产及其服务环节上的脱节,是目前镇沅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值得重视和完善的课题。
4 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建议
4.1 加强领导,协调好多方关系
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要涉及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化肥生产厂家、农资流通部门和农民等多个农业经济主体。涉及问题的类型有农业技术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技术转让问题;农业技术部门测土配方与化肥生产厂家生产配方肥之间的技术协调问题;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与接受服务的农民之间的指导与实施问题等。因此,镇沅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加强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领导,协调好有关经济主体的相互关系,把有关部门组织在一起,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处理好农作物实施配方施肥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目前及今后,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
4.2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推广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一方面是土壤营养元素、农作物生态环境等元素及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生产肥料和产品价格都在变化。依照边际平衡原理,要在获得合理产量的同时,达到最大效益,确定作物生产需要的营养元素及其投入量。为做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在生产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要结合土壤营养状况的变化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变化,依据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大加强这方面技术的系统培训学习,特别是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使技术在发展中得到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得到推广,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技术的推广得到农民、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要确保一定的培训经费,做好点与面的培训工作;结合其他农业推广和培训项目,开展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强技术的实验示范,做好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资源,保障技术的推广。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有2个重要的目标:第一,实现当季或当年的农作物高产、高收入,第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首先不仅要制定出系统的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计划,更要确保计划的实施。其次结合镇沅县实际情况,做好有机肥的积造和利用。有机肥的积造是一大优势,要加强有机肥积造技术的推广,积造更多有机肥,增加农作物有机肥的用量。再次实现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搭配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搭配施用,可以全面供应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可以减少养分固定,进一步提高肥效;可以保蓄养分,减少流失;可有效调解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活力,为全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打好基础。
总之,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镇沅县目前和今后农业增产、增值的一项基础性技术,是实现和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前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为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制定一个科学的策略,保证技术真正落实,是摆在各级镇府、各级农业科研部门、各级农资生产和流通部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民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 参考文献
[1] 罗桂梅,王春霞.辉南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34-235.
[2] 陈菁华.土壤学南方本[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3] 邱富财.光泽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建议[J].福建农业,2013(1):14-15.
[4] 胡续丽.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应用模式概况[J].北方水稻,2012,42(6):78-80.
[5] 许丽平.测土配方施肥典型做法及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47.
[6] 曾思洪,李道书,吴梅.浅谈彝良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32(8):129-130.
(浙江海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 要:以农村文化为主要构成的乡土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目前农村资源的概况,系统地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便为提高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97-02
我国各地区在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文化资源的消失问题就很突出。在我国正面临着文化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双重时期,必须不断加大对我国农村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投入,以保证农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现状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其在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便为提高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利用提供一些借鉴。
一、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调查
河南修武县隶属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东邻新乡市获嘉县、辉县市,南接焦作市武陟县,西连焦作市区,北靠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市和陵川县。修武县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6公里,是海河的源头之一,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修武县总面积676.4平方千米,在2013年末总人口达到了28.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个,占人口比例不足1%,下辖城关镇、七贤镇、郇封镇和周庄镇等8个乡镇以及一个小营工贸区,223个行政村,当地的方言主要是怀川话。①2012年,修武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9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62元。2013年,修武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96亿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6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8元,同比增长13.7%。在各个产业中,工业和旅游业发展较快,2011年,修武县接待旅游者480万人次,门票收入3.7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2012年,接待游客558.2万人次,增长16.3%;实现门票收入4.5亿元,增长21.6%;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增长27.8%。②
河南修武县的农村文化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是以民俗文化资源为主要构成,以舞蹈、杂技、音乐和戏曲为主要形式,极具地方特色。其中极具娱乐性的花船艺术形式、极具观赏性的舞狮子和舞老虎活动、传统杂技类的踩高跷以及别有风趣的张公背张婆和骑毛驴是修武县农村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红色资源的特质的腰鼓和秧歌活动,群体性的推花车和霸王鞭等民俗。戏曲则主要包括怀梆、上党梆子、豫剧、二夹弦和京剧等。
二、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修武县的农村文化资源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的不断加快,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的保护与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才极度匮乏
修武县的农村文化发展所需人才极度匮乏:首先,河南修武县的农村经济发展较慢,人均生活水平较低,不足当地城镇人口人均收入的一半。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大量的修武县农村劳动力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不断外溢,使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这就使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出现问题,导致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萎缩,进而加大了农村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难度系数。其次,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科学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修武县农村地区早已实现了电视、电话和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就是使得农村文化遭到了排挤、同化。最后,修武县农村人口的流失使得具有农村文化某些特长的人才出现了短缺,导致修武县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修武县镇村级的文化队伍的年龄结构偏老、专业素养偏低,影响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待遇偏低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会农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不利。
(二)政府对农村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修武县地区政府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发展地区经济,对农村现阶段的投入主要是为了完善基础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的建设、医疗机构、水利设施和农机机械化等,基本上都集中在物质层面,而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以及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投资较少。对修武县农村文化建设以及保护认识的不足,导致修武县农村原有文化基础设施老化,而新建的寥寥无几,使得农村文化资源的硬件设施不足以支撑农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修武县政府在政策上未向文化倾向,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在规模、融资渠道、文化含量以及销售渠道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影响了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由于对其农村文化资源投入的不足,规划不合理,削弱了农村文化发展后劲。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主体是农民,而当前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专业素养都很低,这是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改变的。
(三)商业化开发过重,农村文化发展方向存在误区
修武县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商业化开发过过度问题,这对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修武县为了快速的发展当地的农村文化产业,采取了设立当地的农村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大力推销,使得农村文化过于舞台化和商品化,这就导致了农村文化脱离原有本色,对旅客来说也未必产生吸引力,同时还打乱了农村文化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商业化过重还导致修武县农村文化的发展脱离了当地农村文化的实际,这同样不利于修武县农村文化的发展。要知道,失去了根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原则
农村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武县的农村文化资源对修武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未来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修武县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村文化的保护,必须协调好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政治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四者的关系,确保修武县农村实现全面的发展。在对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首先要把握好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要明白,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是为了推动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严防因偏重经济利益而损害农村文化的倾向。第三,遵守农村文化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农村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
(二)开发利用河南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措施
1.政府应该提高对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武县的文化资源的主体是农民,而仅凭农村难以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深层的开发和利用。修武县地区政府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力度。首先,地区政府应该认识到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农村文化资源不但是凝聚当地人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修武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以农村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次,修武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现阶段修武县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规模较小,文化氛围也较为薄弱。为此,政府应该增加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2.做好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在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地区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协调好农村文化资源的主体、文化产业投资商和旅游顾客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政府要从政策以及财政等扶持的方式对农村文化相关的主体进行扶持,通过构建相关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加强农民、文化企业和旅游市场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合理的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在初期,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尤为关键,现阶段修武县的农村文化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其市场的竞争能力较弱,政府必须在资金、政策和相关技术上予以扶持,促使其快速走向成熟。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制定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对在文化、历史和审美价值上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予以保护,特别是具有建筑学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古村落。鉴于修武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需对其按照曲艺、戏剧、舞蹈和民间杂技等分类标准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建立专业性的文化人才队伍。修武县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键在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文化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本地区的培育;另一种从其他地区的引进。修武县文化民俗等专业性的表演人才,应该主要来自本地区的培养,而引进的人才则应来自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主要是文化资源的营销、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政府应该积极构建文化资源人才交流平台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文化人才队伍。
4.提高农民文化保护意识。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离不开该地区农民的参与,农民是该地区文化资源的传承主体,加强农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意识是修武县地区文化资源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地区政府应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实践教育等方式,提高修武县农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农民对农村文化的认识水平,进而提高其保护农村文化资源的积极、主动性。
注 释:
①②百度百科.修武县.baike.baidu.com/subview/141151/11245840.htm.
参考文献:
〔1〕熊官进,李玉琼.浅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8):36-38.
〔2〕宋宇成.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建议[J].北方经贸,2012,(8):50-52.
〔3〕王义杰.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探讨[J].群文天地,2012,(8):116-118.
〔4〕袁婷.浅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J].卷宗,2012,(6):62-63.
关键词 农村体育 现状 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中吕村等5个行政村为例进行吕村镇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农村体育和新农村体育建设相关的文章,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吕村镇5个行政村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3.2%。
3.数理统计法。对吕村镇5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和处理,以得出最科学的调查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吕村镇农村体育的基本特点。
1.生活性。吕村镇农村体育运动长久弥漫于生活之中却又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融入了日常生活。在农村日常的生活劳作中就自然而然的发展了与劳动、生活相关的一系列体育运动。这些运动与农村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2.本土性。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本土的地理条件分不开。吕村镇的武术运动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紧密相关,是以当地的河南武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3.自由性。由于吕村镇农村体育项目的产生于发展依附于当地传统生活和劳作,与现代体育运动相比技术含量不高,规则比较少,在活动时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4.开放性。吕村镇农村体育运动项目的起点比较低,在游戏中还可以学习到不少的劳动技能,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对游戏者限制不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二)吕村镇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体育锻炼认识不够。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的水平及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认识水平和了解程度。通过调查表明,吕村镇广大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总体偏低,仅有少部分农民对我国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有所了解,并且这部分居民对体育健身的意义了解得非常肤浅,更严重的是还有大部分的居民对健身的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此外大半的农村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错误观点。
2.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体育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基层文化建设。目前吕村镇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体育的认识有偏差。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生活教育。然而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不懂体育能带来快乐,能促进健康,能强健体魄,对体育内在的价值无法认识。
3.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薄弱。体育文化得益于体育实践的形式来实现,体育实践必须依靠一定的体育硬件设施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能顺利进行。而农村体育场地甚少,据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农村体育场地仅占全国体育场地的8.1%,共有66446个场地。中国农村人口有9亿,平均1.4万人中才有一个场地,此外,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少且质量较差。这种情况表现在吕村镇则更加严重,全镇没有一个标准体育场地,仅有一些附属于中小学校的落后的教学用场地。
4.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缺少强有力的组织系统。虽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要把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依然落后。吕村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从村、乡(镇)两级都没有专门的组织和必要的工作人员,没有基层领导的领导和重视,更没有必须的专项经费投入保证,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体育文化活动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民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娱乐等活动极少。
5.青壮年流动频繁,主体力量削弱。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农村2亿的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成为时尚。据查询,吕村镇目前有近3万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这些在外流动打工的农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要高于一般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农作物的日常管理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仍需要家中“留守”劳动力负责,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这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
(三)发展对策。
1.规划和制定农村切实可行的体育发展目标,根据农村居民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各种体育组织,以现有的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进行组织管理,经常开展民间休闲体育项目活动。
2.吕村镇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体育运动环境。
3.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和力量,开办各种俱乐部,聚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以带动更多的人参加。
4.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改变原有的不科学的体育认识,为广大农村居民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动员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吕村镇农村体育的基本特点是:生活性、本土性、自由性、开放性。
2.吕村镇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民对体育锻炼认识不够;体育文化建设落后;体育文化发展基础薄弱;体育文化建设缺少组织系统;青壮年流动频繁。
3.吕村镇农村体育的发展还缺少针对性的对策,希望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就整体而言,还是存在着突出问题的,总体仍然较为薄弱,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经过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过分偏向于经济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没有经济效益可言,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和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缺乏积极性。结果纵然使众多农民群众脱离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日子,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但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了。因此,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也要抓好精神建设,也要把精神文化建设摆正到一定的位置,给与足够的重视力度。基层干部思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贫乏,难以满足群众的多种需要。据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于2006年组织的全国农村文化调查中的部分数据我们可得知: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在接受调查并作答的15770位农民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由此可见,农村文化活动贫乏是一个共性问题,长此下去,将会滋生和蔓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将会严重阻碍农村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投入力度不够、经费不足。尽管现阶段政府县乡两级财政在这方面有所倾斜,但力度还是不够,仍然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集中于镇上,村级的文化建设相对缺乏,甚至就是在镇级的建设上面,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注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或应付于上级检查,或闲置不用。正是由于缺乏投入力度、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绝大多数都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没有健全的投入―产出机制,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是文化队伍建设不力,人才匮乏,素质偏低。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提纲挈领性人才,对文化建设和发展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极少。同时,很多基层干部只是流于糊口性工作,占着位置却不能很好的发挥职位应有的作为,另外,许多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的一些优秀文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该镇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农民以农业为主,还要在农闲时想法赚钱养家糊口,这就使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重点解决好文化在农村中的认识和地位的问题。当前社会,我们已经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新时期、新阶段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更要站在全局方向性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农村文化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应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以往片面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要对以前相对落后的或者闲置流于形式的文化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再者,政府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量共同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