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楼宇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中商务楼宇是指在注册、经营、并产生区级分享税收的商务办公写字楼。入驻企业性质包括商业银行总部及分行、保险公司总部及地区分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企业;国内外知名法律、会计、审计、科技信息等中介与服务企业;广告、策划、传播、制作、版权交易、艺术品拍卖、文化艺术商务等文化创意企业;国际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总部、区域性营运总部、分支机构。大卖场、宾馆餐饮酒店、专业市场等不在奖励范围。
二、奖励对象
行政管辖范围内,注册、经营、并产生区级分享税收的、总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主办单位,包括新建、盘活商务楼宇的投资主体,优质服务商务楼宇的管理主体,新设立或新引进总部型企业,楼宇经济贡献突出的镇街园等。
三、奖励方式
以辖区各楼宇企业当年实现区级分享税收为基数,提取5%设立区楼宇经济专项基金。按照“盘活新增、规模集聚、专业特色、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申报审核、绩效考核,采取无偿奖补方式给予扶持。若企业同时符合区政府若干奖励扶持政策时,按照“从高原则”,以企业当年度对地方财力贡献为上限,按企业受益最多的项目给予扶持,不重复奖励。
四、奖励标准
(一)鼓励开发建设商务楼宇
1、对新建商务楼宇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并持有全部产权的楼宇投资开发主体,按商务建筑面积(不包括产权单位自用部分的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0元予以一次性补贴。
2、对非商务楼宇(含旧厂房)经土地、规划等相关部门审核置换为商业性质,新增商务楼宇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投资主体,按商务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元予以一次性补贴。
(二)鼓励提高商务楼宇入住率
对新建成的单体商务楼宇,企业入驻率分别达75%以上,并在注册、经营、并产生区级分享税收的,按照新入驻企业当年度形成的区级可用财力,给予管理主体20%的一次性奖励。
(三)鼓励打造特色楼宇
1、世界500强企业、全国500强企业(省级以上)总部、经市认定为总部型企业,在我区注册、经营、并实际产生区级分享税收的,每新引进一家不同企业,分别给引进人(无单位背景资源的奖励个人,有单位背景资源的奖励其所在单位)或引进单位1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鼓励新建商务楼宇管理主体通过引进同行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打造特色商务楼宇。对符合特色化发展导向,同行企业占入驻企业总数达75%及以上,单体商务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2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及以上的特色商务楼宇,一次性给予管理主体5万元奖励。
(四)鼓励商务楼宇管理企业提升服务
对在我区注册纳税管理商务楼宇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具有国家一级、二级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的,获得国家、省、市物业管理示范大厦荣誉的,促成入驻企业办理属地纳税实际产生区级分享税收的物业管理企业,每年度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对前三名的的物业管理企业,分别给予第一名5万元、第二名3万元、第三名1万元的奖励。
(五)鼓励镇街园发展楼宇经济
依据楼宇招商、协税护税、管理服务的成效,辖区商务楼宇增量,打造品牌效应的商务楼宇情况,财税增幅和贡献等,对镇街园进行考核,评选年度区发展楼宇经济工作先进单位。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给予6万元、5万元、4万元工作经费奖励。区商务局(旅游局)作为楼宇经济发展责任部门捆绑考核,实现楼宇区级分享税收达到或超过同期财政增幅的,奖励6万元工作经费。表彰12名(含相关部门)在发展楼宇经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经单位推荐,区商务局(旅游局)审定报区政府统一表彰,每人给予1000元的奖励。
五、申报审批
由区商务局(旅游局)负责制定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奖励(补贴)均按年度申报,每年年初,各商务楼宇单位提交申请奖励报告及新入驻企业的备审核材料。包括:写字楼名称、位置、面积、入住率等基本情况;申请奖励业主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各镇街园负责初审、汇总,向区商务局(旅游局)申报。由区商务局(旅游局)负责审核,区财政局、招商局、住建局、审计局、工商分局协助。部门联审后,报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发展新机制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督促检查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发挥政府内部联动作用,完善发改与经科、财政、文旅等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全区服务业工作网络,加强职能处室与街道、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服务业例会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等,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与企业长效沟通机制。
2.建章立制,制定考核办法。结合全区经济目标考核工作,明确职责,高度重视,研究制定《2014年服务业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工作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切实保障服务业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3.加强统计,建立基础平台。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服务业基础数据库,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信息。建立楼宇动态管理系统,加强楼宇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及时准确跟踪楼宇发展动态,助推楼宇经济发展。
二、深化政策引导,探索发展新路径
4.规划引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产业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强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城区的发展经验,围绕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导向,整合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设计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化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服务业发展规划。
5.完善政策,强化产业导向。以我区服务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根据《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制定完善服务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深入学习研究市和周边地区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形成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杠杆效应,提高对高端服务行业的吸附力,重视新兴业务机构的引导,赢得企业留驻的首选优势。
6.向上争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实施服务业引导资金预申报制度,抓好服务业项目的梳理和申报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为辖区企业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扶持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区服务业。
三、巩固关键抓手,推动产业新成效
7.统筹资金,促进产业升级。完善和发挥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重点扶持高端性、创新业项目,支持发展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企业品牌创建。鼓励主辅业分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将原有的物流、贸易、研发设计等服务功能分离,加速生产业企业发展。通过召开服务业推进会、年终表彰奖励大会等形式,对获得区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企业及项目给予兑现,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资金调控作用,切实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全区服务业做大做优做强。
8.重点突破,做强楼宇经济。将全区现有111幢楼宇及新建楼宇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建立楼宇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提升新城等重点区域高品质商务楼宇的建设规模和集聚度。通过“达标楼宇”评定,有序推进中低端楼宇置换改造,加强统筹区内闲置载体的改造利用,为楼宇经济发展释放多元的空间载体。通过“星级楼宇”评定,开展“特色楼宇”和“亿元楼宇”建设,增强楼宇经济核心竞争力。通过探索建立“楼宇社区”模式,推动和完善对区域楼宇群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环境。
9.整合资源,做优服务业集聚区。在现有街区、园区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特色,积极申报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在全区范围内形成10个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认定一批区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引导辐射力强、带动力大的优势企业和品牌企业集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四、创新服务手段,谋求发展新优势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发展与集中突破相结合、着重规模与兼顾成长相结合、强化引进与着力培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发展总部经济、特色经济和服务外包为突破口,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科技信息、商贸商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把建设成为南京最具经济实力、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的现代化核心区。
2、总体目标:五年内,三大产业实现税收年均增长35%以上,实现税收总量占区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初步建成产业集聚区,建成5幢以上税收过亿元的楼宇,15个以上税收过千万元的都市产业园区(街区),培育4家以上税收过亿元的总部型企业。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坚持三大产业主导地位。科技信息、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等三大产业符合资源特色,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致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三大主导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要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三大产业经济贡献度,使主导产业真正位居主导地位。
2、集群发展科技信息产业。充分发挥徐庄软件产业基地的集聚优势、珠江路科技街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业、生物医药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推动科技信息业集群发展。
3、整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各级各类文化旅游发展要素,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4、突出发展商贸商务产业。重点推进生产业发展,通过加快商贸商务载体建设,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商业体系,推动商贸商务业规模发展。
5、稳步发展其他各类产业。合理保持房地产业比重,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挖掘区内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潜力,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改进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特色经济和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服务经济,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构建产业集聚链条,提升产业内在能级,推动重点产业的企业整体和个体实力同步提升。
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发展总部经济意见,完善发展总部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营造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氛围,建设发展总部经济的最佳载体,吸引和鼓励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总部。引导扶持新经济、新业态的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本土总部型企业。
3、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企业以区域资源为基础,以专业化整合为手段,以特色载体为依托,开展特色服务、发展特色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做大特色经济。鼓励企业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休闲创意特色经济;依托驻区科技人才资源,打造集成电路、电子商务等科技服务特色经济;依托街巷的商业资源,打造餐饮娱乐特色经济;依托区域特色街区、园区等载体,打造汽配汽贸、IT市场等物流贸易特色经济。
4、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引进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一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引进一批服务外包接单中介机构。充分利用招商网、数字等网络平台以及区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软件园的公共软件服务平台,促进区内服务外包企业间信息渠道畅通和发展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外包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区内企业主动承接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为重点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全面增强服务外包发展活力。
四、精心打造“五个一”工程
1、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统筹发展三大区域、产业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的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加大推进力度,全力打造全区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增长极。制订并实施“五个一”工程具体措施及相应标准,打造一批都市经济园,建设一批重点楼宇,形成一批特色街区,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把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效益。
2、打造一批都市经济园。都市经济园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平台。鼓励业主及第三方积极参与都市经济园开发,放大规模,塑造品牌,形成专业化、聚合度高的企业集群。
3、建设一批重点楼宇。重点商务楼宇是城区经济发展向立体集聚的重要载体。鼓励开发商或业主单位按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建设适宜相关产业发展的商务楼宇,提高楼宇单位面积税收贡献度,打造专业化强、特色鲜明的商务楼宇集群。
4、形成一批特色街区。特色街区是高度开放的产业自然集聚形态,是构建产业链、产业带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善软硬环境,引导相关企业自然集聚发展,拉动消费需求,催生领军企业,提升区域经济综合服务功能。
5、培育一批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是加快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鼓励外地规模企业来发展,引导区内企业创新发展,上市扩张,培育一批对重点产业有突出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
6、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区街在推动产业发展实践中,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相对明确的工作机制,确保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产业发展规划能够按期实现。
五、安排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1、资金安排: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作为三大产业发展的专项引导资金,原则上按科技信息、商贸商务、文化旅游各1000万元安排,并根据当年产业实际情况适当调节。相关产业60%以上的引导资金应扶持本产业总部型企业或有总部经济特征的规模企业,不涉及三大产业的总部型企业和其他企业需使用的引导资金,由区发改局、区招商局牵头提出资金安排意见,由区财政从三大产业引导资金协调支出。各街道根据辖区产业实际,安排一定资金并列入当年预算,作为区引导资金的配套。
2、资金管理:成立区科技信息、商贸商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局和区旅游局,牵头负责相关产业引导资金的管理、申报和使用。企业提出补贴申请后,由街道或相关部门进行初审和认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对初审结果进行评估,报区长办公会研定。
3、扶持对象: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知名企业总部;区以上认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市经济园和特色产业街区;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的重点楼宇;符合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及对全区重点产业有突出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或项目;对全区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其他经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需要扶持的企业。
4、使用方式:根据企业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配套资助、奖励、项目补贴、租房购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
5、检查监督:引导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区委督查组每年对区街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区政府每年对资金扶持项目绩效进行考核。对于违反财经纪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分或处罚。
六、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1、积极争取省市政策。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市、区有关产业扶持政策,加强与省、市部门沟通,积极帮助企业申请省、市各类专项资金,并根据全区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切实推动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2、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区政府每年对三大产业牵头部门实施专项考核。各产业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服务全区相关产业发展,把握发展趋势,组织产业招商。各街道要把产业发展目标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确保全区各项产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区发改、财政、统计等部门要切实行使职能,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做实产业发展各项基础工作。
一、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建设背景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企业、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依托性、聚集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风向和现代都市新的“掘金地”。
楼宇的发展为企业正常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对区域经济提升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因为商用楼宇隐蔽性很强、物业保安又自成体系,不利于职能部门的巡查监管,因此也容易成为违法经营场所。当前,楼宇经济监管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楼宇企业底数不清。大型的商用楼宇聚集了很多企业。由于租期和经营情况不同,迁入迁出变动较大,可谓企业众多且流动性大,极易形成擅自变更经营地址、擅设分支机构和无照经营等情况。二是楼宇巡查难度较大。由于商务楼宇存在相对的封闭性,楼宇的承租主体构成又复杂,存在个体户、公司、办事处及仓库等多种形式,造成进门检查难、发现问题难、与物业协调难等种种情况。给巡查监管带来不便。三是楼宇监管缺乏手段。针对楼宇企业存在的复杂情况,当前还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管体系和高效手段。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人、缺乏针对性的监管计划、监管力度不大等现状的存在,带来楼宇企业的注册率低等各种问题。因此,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楼宇经济监管与服务新途径,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杭州市工商局决定由市局本级和下城分局共同在下城区先行开展“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创新试点工作,搭建集信息查询、统计、监管、服务为一体的“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内外网连通和多系统对接,全面掌握辖区楼宇资源和入驻企业的动态情况,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和相关部门合力,助动杭州楼宇(总部)经济健康发展。
二、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平台框架
(一)“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基本构思
依托“市场主体准入系统”,结合下城区政府“楼宇信息系统”,建立汇集辖区电子地图、楼宇整体信息、楼宇企业及动态发展信息、监管信息、品牌建设、信用评价等信息数据资源的“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形成以工商注册登记数据为基础、以责任区监管动态采集的楼宇企业信息为补充、以街道及物业公司等部门的数据资源为辅助、以区域地理空间数据(电子地图)为支撑,为政府决策、招商引资、监管服务及企业投资等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实现对楼宇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动态情况的全面掌握,并据此开展精细化监管和“零距离”服务,体现了寓服务于监管的行政管理新模式。
(二)“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总体框架
1、系统由五部分构成:工商监管及系统管理后台,楼宇经济外网服务平台(楼宇信息平台),内外网数据交换平台(安全隔离与交换系统),楼宇物业信息平台,街道信息平台。
2、系统总体框架示意图:
(三)“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主要内容
1、内网平台(工商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工商系统中企业的基本数据与物业和街道提供的相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各个楼宇中企业的注册及运行情况,充分运用户口管理、巡查管理等手段,结合责任区监管工作,及时掌握楼宇企业动态。对楼宇经济企业开展跟踪服务和行政指导,并加强对楼宇企业违法违章行为的预警和查处。此外,系统展示品牌建设、信用管理及楼宇企业入驻率、注册率、行业分布等情况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外网服务平台(楼宇信息平台):突出体现“服务”二字,面向互联网全体用户,以内网部分功能为基础,提供辖区内楼宇分布地图、楼宇内企业分布图、楼宇企业概况等,提供由内网分析出的楼宇经济统计数据,并链接工商在线办事窗口系统,提供工商办事指南。
3、内外网数据交换平台:系统中有统一的用户管理,能够根据不同的类型设置用户,并赋予不同的权限。此外,系统针对物业用户和街道用户登录系统设置了数字证书认证过程,管理人员给每个物业用户和街道用户分发唯一的数字证书,只有安装了数字证书的电脑通过指定的账户才能登录相应的系统,从而保障系统安全。
从网络安全方面考虑,系统将设置两台web服务器,一台面向互联网提供服务,主要是运行楼宇信息平台和物业信息平台、街道信息平台:另一台面向内网提供服务,主要是运行工商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在对外的web服务器和内部网络之间将添加一个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设备(即网闸),从而既能为内外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同时又能使内外网之间处于物理隔离状态,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内部网络的安全。
4、楼宇物业信息平台:物业公司通过该系统录入楼宇企业信息,开展对楼宇企业数据的日常维护。楼宇物业信息作为工商监管楼宇经济的辅助数据和参考依据,形成“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的补充和共享。该系统还具有物业管理维护功能,为物业管理和楼宇招商提供平台,同时为物业提供楼宇企业工商注册信息、监管反馈信息。系统设置“入驻企业信息录入及查询、物业管理、楼宇房间管理、信息”等子模块。
5、街道信息平台:街道通过该平台录入楼宇企业信息,对税源企业进行标注,作为工商监管楼宇经济的辅助数据和参考依据,形成“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的补充和共享;同时系统为街道提供楼宇企业工商注册信息、监管反馈信息,为街道招商和管理企业提供平台。系统设置“入驻企业信息录入及查询、街道管理、楼宇管理”等子模块。
三、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和预期效益
(一)通过多渠道实现数据对接,全面掌握楼宇企业入驻和注册情况,有利于加强对楼宇经济信息的整合和掌控
“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基于“一个依托”、“两个窗口”、“三个数据来源”,展现楼宇企业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功能,能有效解决政府部门对楼宇企业的底数不清问题。“一个依托”即依托全省工商统一的登记注册数据系统,通过与准入系统的数据对接,达到楼宇企业登记数据即时比对,能准确掌握楼宇企业的注册率;“两个窗口”即该系统分外网和内网两部分,内网系统由工商部门维护,外网系统由街道、物业公司等部门补充和辅助,通过内外网数据交换,能准
确掌握楼宇企业的入驻率;“三个数据来源”即市场主体准入系统的基础数据,各工商所通过实地核查,录入系统的“户口管理”模块,形成非库企业数据;楼宇物业在“物业信息平台”即时录入入驻企业、物业管理等信息:街道招商部门在“街道信息平台”即时录入招商登记、税源管理等信息。通过三个来源数据的比对,能准确掌握楼宇企业的入驻率、注册率和税收贡献率。
(二)通过工商监管及系统管理后台实施责任区监管,有利于促进工商监管职能到位
“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设置的重要内容是“工商监管及系统管理后台”。“监管后台”全面体现工商责任区监管工作内容,通过对接市场主体准入系统的基础数据,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责任区巡查监管,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楼宇企业是否正常经营的动态情况,进而加强监管执法。通过工商监管后台系统,实现“楼宇经济的监管与服务”从单纯的管制型监管向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服务型监管提升,从单纯的惩戒型监管向“帮、促、引”指导型监管提升,从工商单一型监管向部门协同、多方合力型监管提升。
(三)通过楼宇信息平台全面展示辖区楼宇基本情况,有利于创业者“择楼而商”,推进政府招商引资
“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建成,将通过楼宇经济外网服务平台,展现辖区楼宇的电子地图定位功能和楼宇信息查询功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区域楼宇情况“外网信息平台”,社会大众可以从中了解区域楼宇总体情况、楼宇分布情况、人驻企业情况、楼宇招租情况、特色楼宇情况等各类信息,对企业确定入驻楼宇的目标定位起到引导帮助作用。
(四)通过链接工商在线办事窗口系统,全面推进网上政务,有利于促进行政效能提升
“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设置的外网服务平台体现“服务”二字,链接工商在线办事窗口系统,提供相关的工商办事指南和内容齐全的办事功能,包括网上咨询、网上名称申请、网上注册、网上年检、年检短信提示服务、网上互动业务培训、12315企业互动等等各项工商服务业务。该平台为行政审批、企业办事、企业信用展示等搭建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平台,具有传统办事大厅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工商电子政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通过强大的统计分析系统全面掌握辖区楼宇企业分布。有利于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层次提升
“楼宇经济工商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具备了强大的“楼宇数据统计及图形展示”功能,该项功能包含“企业数量分类统计”和“行业分类统计”功能,能根据整合的数据对楼宇入驻企业开展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并形成图表,从而较全面地掌握辖区楼宇综合情况、楼宇特色和入驻企业行业分布、产业集聚情况,为政府进一步统一规划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
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纵观各市楼宇,可以发现其中的业态形式除了消费业,主要表现为新型都市工业和生产业。新型都市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商用楼宇为活动载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生产业的核心范畴可以概括为金融保险业和工商服务业,其中,金融保险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外汇、风险投资、债务市场、基金管理等;工商服务业包括中介服务业(设计、研发、广告、法律、咨询、会计、租赁、工程、经纪等)与贸易服务业(物流、会展、、检测、仲裁等)。鉴于新型都市工业的制造业性质,生产业在楼宇经济中的比重要相对较大。楼宇经济的发展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条件。楼宇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生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生产业与楼宇的结合使生产业更容易吸引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总部向高端化发展。楼宇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生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在楼宇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信息、知识、人才、企业家等多个要素聚合,形成了资本集中、人才集中、知识和信息集中、资源共享的集聚优势。据测算,一幢高级商务楼所产生的收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内的经济效益相当。楼宇作为超集聚载体形式,成为生产业集聚的“温床”,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为内部行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楼宇经济中的新型都市工业企业往往是生产业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楼宇经济中的消费业的发展为生产业的布局和成长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并拓展了客户群体。不仅单体楼宇对楼宇内企业有一定的集聚效应,多个楼宇集中形成的楼宇经济区更是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楼宇中的产业集聚可以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当某一行业内各企业集聚在楼宇群中时,便形成专业化聚集;而当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同一楼宇群中都能享受到集聚效应时,就形成多样化聚集。楼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集聚效应便能得到有效的扩散。众多的商务楼宇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能够汇聚大批的服务业企业,产生大量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需求,带动周边地区商业、会展、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形成功能良好、配套齐全的商务圈以及行业共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集聚和扩散两种空间作用,楼宇经济与生产业两者在空间上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楼宇经济的空间变化促进了生产业的空间结构调整,而楼宇经济的空间发展也为生产业的布局提供了发展空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楼宇经济对于集约利用资源、开拓发展空间、提高业态档次、扩大经济总量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为例,2010年深圳福田区在78.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税收515亿元,演绎了寸土寸金的传奇,其中6成税收就来自于50栋“亿元楼”。特别是招商银行大厦,一年创造了64.96亿元的税收,这相当于当时西部一个中等城市全年的总税收。天津,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正在运营的商务楼宇达到686个,与2010年相比,三年新增462个,商务面积达1942万平方米,1至6月全市楼宇经济实现税收267亿元,有63个楼宇税收超亿元。第一批94个楼宇项目2013年底全部实现了3年税收超亿元目标,实现年创税198亿元,已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二、影响楼宇经济助推生产业升级的因素
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表现在服务业比重的增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中,而且表现在生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演变中。根据近年来对服务业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三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业比重增大的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生产业内部结构也呈现高级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生产业的分类,内部结构升级的方向应该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比重较大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较大的方向优化,再向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比重较大的方向优化。诚然,特别是这些高端生产业都依赖于楼宇载体的建设,受到楼宇经济的深入影响。影响楼宇经济推动生产业升级的因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因主要指楼宇经济本身的因素,包括楼宇质量、类型、物业管理和布局的载体因素以及楼宇经济中行业类别、企业性质和产业集聚程度的业态因素。外因主要指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相关的宏观经济因素和金融、财政、土地政策相关的制度因素。载体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业态因素,通过业态因素影响生产业优化升级。优质的楼宇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够使生产业成本降低、人力资本得以保证。楼宇的装修风格、电梯数量、停车场、垂直交通是否通畅、现代通信设施是否完备都会对生产业企业的时间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乃至信息成本产生影响。楼宇的地理位置规划涉及到与其他楼宇、产业的空间联系以及企业人员活动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空间成本、心理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产业园区来说,楼宇具有环境优化、髙集聚性、高辐射性的特点。在城市繁华地段,建筑质量过硬、物业管理优质的商务楼宇是吸引投资者和人力资本的基础。积极的土地政策能够鼓励楼宇的集群式发展,配合金融和财政政策方面的优惠措施,能够保障楼宇中产业的集聚、行业的丰富以及企业的多样性。政府可以有计划地规划各楼宇的行业内容和企业类型,通过写字楼租赁补贴政策引导市场,将分支企业或总部企业引导到同一类行业集聚的楼宇,以发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提高楼宇间行业的关联程度,吸引具有主导优势的生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并实现每个楼宇的高生产效率。城市优良的投资环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则能够更好的引导楼宇中企业向高端性、髙集聚性方向发展。
三、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楼宇经济渐出水面,如何创新工商行政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便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所谓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城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具有依托性、聚集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相对集中。
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模式偏向于关注道路沿街等平面经济体,而对高楼之内的众多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管。无锡市南长区已建有凯燕环球中心、沃尔玛超市商业群、家乐福超市商业群、茂业百货楼、数码大厦、永丰大厦等现代化楼宇17幢,正在筹建和在建的还有世贸中心、九龙仓高端商务楼、燕莎商务中心等,应该说楼宇众多,楼宇经济初显端倪。而经各基层工商所的初步调查显示,工商行政管理在楼宇中尚显薄弱、相当一部分进楼单位未办理营业执照,且更换频繁,无照经营、异地经营、商标侵权、广告违法等不规范行为较为普遍,工商部门掌握的楼宇企业信息很少且毫无体系可言,这已经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并努力探索使之规范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楼宇经济是城区经济的亮点,从发展极的理论来讲,一个智能化的高端楼宇,就是城区的发展极,它的兴起和繁荣,势必带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同步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把握好对楼宇的监管,既使行政管理的效能得以发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又能改革并改善区域内的工商行政管理。
二、工商监管楼宇经济的可行性及优势特点
首先,楼宇作为一个大型建筑,在地域上具有垂直性和固定性,同时,各种各样的经济实体汇聚在一起,具有局部规模性,这都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便捷,一旦工商部门以楼宇为单位进行相关指导、检查和服务,可以获得很高的工作效率,成效显著。
其次,入驻高端楼宇的往往是一些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大型规范化企业,如凯宾斯基、沃尔玛、家乐福,这些企业本身有着良好的管理规范,内部制度健全而严格,部门众多且分工细致,能够较快地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相衔接,并且这一衔接能够建立在较高、较新的平台上,对周边地区的市场主体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次,大型楼宇一般都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或由楼宇的主要承租单位负责对整幢楼宇的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直接与此类单位联系挂钩,建立联系人制度(专管员制度),提前介入楼宇的招商引资,互通有无,随时掌握楼宇内经营户的变更情况,并可以很自然地将工商行政管理渗透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三、工商部门对楼宇企业的重点监管方向
1、以行政指导为特色,行政审批为形式,全面介入楼宇企业的发展
登记注册是企业最先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触的一个必需的流程,企业只有获得了合法的主体资格,才能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工商部门应当充分运用指示、警示、建议、协助等手段,对楼宇企业的登记注册进行全程的行政指导,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帮助并促进其及时市场准入。窗口前移是近年来注册部门的服务理念,在楼宇企业管理中更加需要。工商部门应当密切关注辖区内楼宇兴建的状况,及时与楼宇企业接洽,介入楼宇企业招商引资,拓宽服务层面,提供行政注册指导,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登记效率,在为楼宇招商提供行政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注册管理效果,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楼宇内企业的进出变更情况。并且,在楼宇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使这一开放式窗口有效保留,应当建立完善的联系人制度,使得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升。建立长期而有效地监管,才是最合理的监管,并能真正促进楼宇的良性发展。
2、协助商标注册,帮助审查广告,运用监管优势服务楼宇企业
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越来越得到体现的今天,商标这一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需。本着服务企业的宗旨,近年来,工商部门逐渐加大了协助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帮助企业参与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打击商标侵权等的力度,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而广告,更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必然内容,市场经济的丰富发展,再也不是好酒香飘万里的年代,企业形象的展示离不开广告的作用。但是,企业稍有不慎,就会踩上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地雷,这就需要工商部门给予指导,帮助审查,才能有效避免。
楼宇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商标、广告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前二年就曾发生过一家国际知名企业竟忽略了其商标在中国的注册,而与本地另一单位的名称发生侵权纠纷的教训。工商部门在对楼宇企业的监管中,对企业商标广告的指导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是我们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
3、运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指导楼宇企业规范经营,获取良好声誉
这主要是针对楼宇企业中的大型超市、卖场。随着经济的发展,超市、卖场越来越规模化,商品品种包罗万象,顾客群相当庞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工商部门必须严格站在中间立场,公正处理投诉。一方面要努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为企业解除恶意投诉的麻烦。一般而言,消费者的投诉往往暴露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缺漏和不足,一起投诉的成功解决,不仅能使企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也能让消费者对企业更有信心,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商机。同时,企业对工商部门的信任,使得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食品安全、商品准入等工作在企业的接受和自我管理下,得以充分开展。
4、规范依法行政,执法办案,为楼宇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首先,我代表xx区委、区政府对辛市长和市政府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把xx区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大家简要汇报一下。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推动经济总量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xx区地处潍坊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产服务设施齐全,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城区工作实际,大力实施“商贸兴区”战略,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5.7%。今年1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0.2%,比去年同期增长19.1%;1-4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1.9%,同比增长19%。全区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十五”以来,我区服务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扩张。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6.13亿元增加到17亿元,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8亿元,是“九五”末的2倍。2005年新增的税收中,服务业贡献率达70%。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共改扩建各类市场36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大型市场达到8处,2005年全区市场交易额达到113亿元。纺织品批发市场总占地70亩,经营业户600余户,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潍州路十里汽车长廊占地1500亩,汽车销售企业近200家,年交易额达50多亿元。商业网络日趋健全,消费环境不断完善,全区商业网点达5150多个,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达到62处,其中超10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零售场所6处。
三是专业街路开发力度加大,路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近几年,我区结合街路改造,加快了路域经济开发建设。目前,正式投入运营的商务楼宇达到19座,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入住企业达1200余家,年缴纳税收过千万元。已有7条街路初具特色:通济门电子街以经营电子通讯产品为主,经营业户约100户;行政街以经营布匹、服装为主,营业户210余户;文化路北段以餐饮娱乐服务业为主,经营业户发展到76户;潍州路中段以友谊商场、新春天购物城为依托,原创:形成精品服饰为主的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鸢飞路中段以电子科技市场为依托,形成电子软硬件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四平路北段餐饮、娱乐服务网点50多家;友谊街以休闲餐厅、特色小吃为主,初具美食街规模。
四是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城市居住环境有较大改观。建区以来,全区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和旧城改造进程,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攀升,开发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建区以来,累计投资25.7亿元,建成了舜都花园、名门世家、世纪花苑、阳光外滩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累计开发面积300万平方米,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房产交易中介机构也随之涌现,目前全区共有房屋中介公司50余家,从事房屋买卖、租赁、置换等业务。随着大批住宅小区的形成,社区服务业逐步发展,全区社区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个,主要从事社区卫生、保安、清洁、绿化等服务。
二、下步规划目标和打算
结合xx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为依托,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的思路,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立足市区、带动郊区、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这一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潍坊市的“五大中心”。即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适度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突出抓好大型商场、超市和商业网点以及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商贸流通中心;改造提升现有商务楼宇,加快建设专业楼宇,积极培育引进一批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财务总部,努力打造金融商务中心;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繁荣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引导建设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努力打造休闲娱乐中心;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法律服务、财会审计、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等新型业态,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努力打造智力服务中心;以服务居民、增加就业为目的,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面向社区的社会化有偿、低偿服务,培植一批社区服务企业,努力打造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上述发展目标定位,就全区面上而言,近期重点在“三区”、“九街”、“三河”建设上下功夫。
(一)做大做强“三区”。一是泰华商业区。在东到潍州路、西到白浪河、南到民生街、北到福寿街区域内,以世纪泰华、三联家电、友谊商场和银座购物公园为依托,做好盘活做大文章,规范提升行政街、南大街、电子街等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大中小型店面并存、高中低档商品互补的全市最繁华的标志性商业购物板块。二是城南市场区。以潍州路、宝通街、健康街为框架,以纺织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北王电器数码港等骨干市场为基础,借助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的集散效应,沿路两侧继续大力发展体现城市特点、档次品位较高的专业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三是东苑金融区。以四平路和胜利街为框架,以现有的几大银行为带动,集中开发金融保险专业楼宇,吸引一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此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为主体,担保、信托、租赁等多种形式,国有、股份、民营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将该区域建成全市最集中、最活跃的金融服务中心。
(二)培育繁荣“九街”。即培育繁荣四平路餐饮美食、文化路文化休闲、潍州路汽车汽配、虞河路休闲娱乐、福寿街品牌购物、樱前街咖啡酒吧、行政街精品服饰、民生街家用电器、友谊街民俗旅游产品等九条特色街。
(三)完善提升“三带”。借助市委、市政府大规模投入、高规格改造虞河、张面河、白浪河的时机,充分利用“三河”滨水景观带的提升拉动作用,沿河两岸搞好休闲、餐饮和娱乐场所的培植,增加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和健身游览设施,在提升人气的同时,进一步聚集商气,将其打造成为景色宜人、功能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集文化、艺术、购物、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带。
重点抓好六项关键措施:
(一)抓好科学规划。把搞好规划作为首要环节,保证服务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一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规划问题。既要遵循全市总体规划,又要积极作为;既要主动与全市规划搞好衔接,又要运用自己的思路突出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影响和纳入全市规划,争取市直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发改、统计、财政、贸易、三产等部门分别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全面搞好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服务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研究拿出符合我区实际的服务业发展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每个时期的用力重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服务业有序发展。三是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功能分区、产业依托、人文基础和资源状况等不同条件,对我区服务业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定位,明确每个区域、每条街路的发展重点,搞好集中引导,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推动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四是以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单体工程规划。所有单体项目设计,都要坚持高标准、高境界,既要突出实用性,又要追求艺术性,力求建就建亮点、出就出精品,让每个工程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抓好载体建设。要认真克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下大决心、用大气力加快载体拓展,推动服务业发展向立体要空间,向高度要效益。一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把城中村作为载体建设的最大潜力,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双赢”的原则,大胆借助外力搞好整体改造开发,最大限度地留足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中上虞、李家等已开工的村,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和投资,加快改造建设进度;北王、马少野等未开工的村,集中力量加大拆迁力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快完成拆迁安置,及早进行开工建设;草庙子、前栾等未完成总体论证的村,加大手续办理力度,加快规划论证和方案报批步伐,力争年内所有城中村完成总体论证,一半以上的城中村全面开工。二是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楼宇,确保年内楼宇总建筑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有效承接服务企业的入驻;改造提升一批现有楼宇,进一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加快繁荣;平整打造一批特色楼宇,通过明确定位,合理引导,提高商务楼宇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三是加快退城进园、退政还商、退居还商步伐。对辖区占据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和旧居民楼区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加快向园区和城郊搬迁步伐,腾出黄金地段搞好土地储备和集约开发,努力盘活现有资源,让每寸土地实现最大产出,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快“农改超”步伐。对早春园市场、南下河市场等旧农贸市场搞好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配套型百货超市,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方便群众生活。
(三)抓好项目建设。一是引进一批大项目。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的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大财团,多形式促进合资合作,力争年内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公司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投资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业设施,带动全区服务业的上挡升级。二是做大做强现有项目。对北王国际数码港、盛世豪廷、香格里晶座、东盛广场等在建项目,要落实“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安排专人盯紧靠牢,昼夜奋战,争取早日竣工投入运营。对恒易星河国际轻纺城、北王国际车城、书香苑等已基本建成的项目,切实加大二次招商力度,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尽快启动繁荣,及早发挥效益。三是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强化税收意识,尽快与企业搞好衔接,确保纳入属地管理。
(四)抓好环境建设。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只要不搞“黄赌毒”和违法经营,一切都要放开搞活。在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全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继续落实“一事一议”措施,确保以比周边地区更加优越的环境提高招商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先机。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在行政审批上,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在服务管理上,每个区直部门都要根据自身职能,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公开承诺抓好落实。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学习借鉴沈阳等地的做法,本着“先繁荣后规范”的原则,实行定期联系制度,多给予服务支持,避免随意性检查,原创:对经营规范的大型娱乐场所,公安、工商等部门探索实行挂牌保护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xx”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一、坚持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全力推进“三区”建设。深入实施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南海新区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端产业示范区、以城市文化商务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南海新区,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副中心城区的整体定位,大力发展蓝色高端产业,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并抓好、两个景观主轴打造,加快建设海洋特色园区、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经济开发区,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重点在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培植过百亿的企业上求突破,今年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引进投资过亿元或千万美元的高端产业项目20个,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经济总量。城市文化商务区,坚持完善功能与培植产业互动、文化与商务复合,全力抓好旅游环境打造、金融商贸设施建设和高层楼宇经济发展,重点引进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企业总部和金融、中介、研发、销售等分支机构,尽快将其建设成为蓝色服务业核心区。同时,把推进两大板块对接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以龙海路、圣海路为轴线,加快沿线各镇的开发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隆起带,促进两大板块全面对接、联动发展。
二、以高端高质高效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三大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围绕海洋石油、机电工具、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规模膨胀力度,重点抓好鸿通管材、合鸿新材料、天润曲轴、威力工具等骨干企业三轮膨胀升级项目,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迈进,使优势产业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活力。二是推动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立足现有的项目和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招商、产品配套等方式,力促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突出抓好以韩国现代重工、非晶硅电池等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瑞霖药业、南海医药园等项目为龙头的海洋生物制药产业,以源泉重工、三润重工、数控机床等项目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将三大新兴产业培植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三是推动蓝色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蓝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海洋商务会展、涉海金融、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项目招商力度,加快构建具有海洋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撑。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办好“海洋科技促进周”活动,重点抓好海洋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北孚总部基地、南海科教城、云计算科技园和中科院、中物院两个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尽快建成融科研开发、技术孵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为蓝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南海新港建设,确保一期两个万吨级泊位尽快投入运营。同时,加快推进疏港铁路、新港至南海新港连接线、文莱高速、荣乌高速等重大项目进程,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全面提升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研究新形势,明确新要求,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瓶颈”,努力营造与蓝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四抓好重大事项落实工作,确保南海新区规划,综合保税区,前岛用海等工作落实好。
同时,要切实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组织推进,充实蓝区工作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落实推进措施,为加快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高度统一思想,增强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之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全力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同时,着力建设核心滨水区、临江、七里垫、仇毕、矮柳等五大服务业集聚区。一般来说,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可以称为微型cbd。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通过功能区块建设来发展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集聚度高、产业能级新的业态,对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服务性企业快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内一些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规划了4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期启动建设9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南京提出打造10大服务业集聚区,天津提出要打造49个服务业集聚区,无锡、杭州等地也在积极谋划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服务业集聚区反映了cbd分散化的国际趋势,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事关“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事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区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事关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全区各街道、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深化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贯彻落实“中提升”战略的有效载体。6月初,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研讨会,就推进“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中提升”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其核心在于全面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为推进国际化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作为××的中心城区和未来的核心城区,“中提升”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我们至少带来了四方面的影响:拓展发展视野,促使我们研究问题、提出举措必须放在全大市范围加以综合考虑,遵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自觉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增强发展信心,“中提升”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城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规划和设想思路清、定位高、举措实,令人鼓舞,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服务业的信心;提供发展机遇,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是实施“中提升”战略的龙头区域,也是引领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区域,其核心是抓好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运输物流中心和国际金融结算中心三大支柱建设,这为江东发展服务业拓展了新的空间;构建发展平台,“中提升”战略明确了十大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其中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三江中央文化商贸区、××*南岸滨江商务休闲区等涉及到江东,这些重点功能区块将成为××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推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我们积极承接××服务业发展优势,借势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把握“中提升”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积极培育完善以服务、集聚、创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城市发展赋予江东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按照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将相关产业链中互相联系的各类服务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共享资源,协调发展,互补有缺,充分发挥集聚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更好地促进综合服务功能的培育和城区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之,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完全符合“中提升”战略的内涵要求,有利于推动江东城市功能由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由形态建设向业态发展转变,由项目开发向功能区块建设转变,是贯彻落实“中提升”战略,加快推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在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在深化实施服务立区的理念、做法和机制上积累了新的经验,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变化,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为6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以上。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服务业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还未完全确立;功能性建设还没有形成突破,与先进制造业的高级链接和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还不够鲜明,过去形成的一些功能区块多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区块特点不够显著。同时,中心城区之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发展服务业面临的难得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基本相同,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发挥各方面的现实与潜在优势,形成个性鲜明、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防止同构化、同质化现象。为此,我们必须要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资源节约、功能集聚、配套合理、形态美观、交通顺畅、生态协调的要求,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加快建设一批集特色、功能、形象为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实现各种服务业态的优势集聚、信息集聚、功能集聚,从而不仅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在新一轮服务业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保持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新亮点,还要为全市研究部署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提供重点示范的经验,继续当好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
(三)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全区上下对发展楼宇经济已经达成广泛的思想共识,积累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亮点,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发展楼宇经济,是一个需要付诸行动、见诸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创新思路和举措的过程。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实现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经济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并且在产业规划、载体建设、项目实施、政策服务上形成新的发展经验,这对发展楼宇经济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服务业集聚区,客观上可以为楼宇经济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并不等同于楼宇,也不是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替代楼宇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既不能对立,更不能割裂来看。所以,我们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是从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发展要求出发,培育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壮大城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在楼宇经济发展中的生动实践,是楼宇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思路深化,是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之,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区“十一五”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落脚点、聚焦处和突破口,意义重大,事关江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区各街道、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定上来,牢牢抓住当前难得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遵循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二、突出发展重点,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育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区位优势,完善空间布局,凸显功能特色,打造主导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突破,使我区真正成为体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区域和体现国际化港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示范区域。当前,在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超前谋划,及早组织,深化前期工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加快集聚区建设环境、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一是要超前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更是集聚区建设的关键。主要包括地籍地貌调查、征地拆迁安置、规划文本编制、土地出让等,这是功能区块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建设程序中最艰难、最烦琐、耗时最长的环节。集聚区前期工作不等于项目前期工作,集聚区前期工作越充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就越从容,开发建设的进度就越有保障;反之,项目的前期工作就难以展开。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立足早、务求细、确保实,积极主动、扎实耐心地夯实基础工作。二是要扎实做好拆迁工作。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事关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发展。当前,拆迁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制约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瓶颈,成为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各街道、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是生产力,拆迁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讲政治,顾大局,加大拆迁工作力度,把它作为体现项目带动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开展。要坚持思想工作优先,把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做通、做透,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企业和群众的合理需求和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要健全完善拆迁工作程序,把拆迁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依法拆迁”、“阳光拆迁”、“以情促迁”,进一步规范操作,有情操作,尽量避免因拆迁而引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三是要切实加强功能区块之间的统筹。要根据各功能区块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界定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各自理念和特色功能。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循序渐进,根据计划安排及条件的成熟程度,充分做好时序上的统筹,确保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总体目标构架内整体推进。
(二)认真研究,科学定位,做精做细规划。在政府发挥主导力的主要途径和环节中,规划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最基础的环节,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起着先导作用。一是要精细编制规划。结合每个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趋势,积极研究制订相应的专项规划,注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统筹相关工作因素,明确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通过集中体现集约化,通过开放、开阔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通过建筑群落和生态绿地体现景观化,实现功能完善、业态新颖、生态和谐、景观优美,切实做到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集聚功能,以功能促进发展。二是要细化单项规划。要明确工作重点和时间节点,积极研究制定阶段性规划,为后期组织开发建设,确保规划落地,实现发展定位创造最佳条件。要努力以各个阶段性目标措施的落实,来有序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整体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做到年年有进展,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三是要注重业态发展规划。形态建设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是服务功能的载体与基础,但如果仅有形态建设而没有规划培育相应的产业业态,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就会单一、弱化甚至空洞。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更加注重产业业态的发展规划,以商务楼宇为核心,星级宾馆、商业休闲、生态环境为配套,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比例协调,不断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各职能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全区的高度,统筹五个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科学确定主体功能,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培育各自优势产业。
(三)创新思路,积极接轨,强化招商选资。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注重产业导向,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扩大服务业集聚区的开放与合作。一是要坚持“招大引强选优”。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会引商”,强化服务业“招商选资”,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服务业特色和品牌企业,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要围绕服务业集聚区区块定位的要求,突出重点产业招商,着力引进航运服务、会展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要积极做好宁波书城等功能性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招商选资效率。二是要积极开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正确处理加快内源发展与拓展外向发展的关系,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周边城市在经济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虚心学习经验,主动接受辐射,集中一个时段对集聚区特色楼宇招商作重点推进,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与外来资本的互动融合中进一步激活城区经济,提升发展水平。关键是要把推介和选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服务业集聚区资源,选择一些实力强、资质优的企业,迅速形成生产力。认真总结到上海、香港等地举办服务业推介会的成功经验,组织几次重点地区的推介活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整体营销,突出重点,主动出击,多层次、多渠道地联络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的投资商、跨国公司,加强与境内外服务业发展机构的联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推介方式对接项目。三是要注重产业配套项目招商。服务业集聚区强调产业集聚和功能的系统性,如今投资商在投资时越来越重视产业链的完整和各项服务的配套,因此,要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招商选资的目标吸引政策,着力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区内,以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有序推进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既是江东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街道、部门一定要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合心、合力、合拍,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理顺组织领导机制。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切实保证和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区两级政府职能部门、区部门和街道关系,面临着拆迁、规划等诸多困难,工作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很多,因此,必须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对现有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加以适当整合,在前阶段实践的基础上理清关系,明确职责,统筹有力,推进有序。要充分发挥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切实做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决策、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要加强部门和街道的组织协调,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聚心聚力地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具体来说,部门要更多地承担面上的综合协调职能,负责集聚区的规划编制、项目论证、重大项目的协调、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协调以及年度计划实施、评价监督和考核;街道要更多地承担前期工作,落实服务管理职能,负责集聚区区块内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建设服务。各街道、部门要把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抓紧落实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专门机构和工作力量,保证各项工作部署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协调机制。政策扶持是政府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必要举措。讲到底就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引导和服务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扶持等形式,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吸引民资、外资参与集聚区建设和功能培育,提升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要整合政策体系,重点是衔接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出台的发展服务业、楼宇经济、对外招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产业功能,统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其他区块、其他业态发展,做到既要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推进重点,不断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和创新服务措施,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又不忽视一般区块的培育引导,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