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 李雪 指导老师 张小梅
摘要:医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被视为永不过期的朝阳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药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制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应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应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准备和处理,以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化厂房,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本文将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国务院的若干政策,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医药行业的更具体的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努力,并增加从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正在不断创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制药工业集群增加行业集中的规模;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都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连续出台的行业规范和政策,行业结构和药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调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式。此外,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医药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有大约26万种生物物种和2800种药用植物资源。它创造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制药行业开发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和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已经提高了中国制药企业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规划和医药内需的扩大,中国的医药R&d有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不能够产生或在过去的成本问题。生产高价药的技术问题,医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三)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市场增加了5000万美元,每一年的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持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只在国内市场上依靠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医药生产研发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约八成左右的比例,这部分企业往往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以中成药行业为例,2010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中成药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业相加只占到整个中成药市场的23.7%。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投入金额不足,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近年来上游原料供应环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制药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价格谈判的资本和实力,所以每次价格波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下游医药流通环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的垄断优势逐渐显现,流通企业开始凭借其渠道优势不断向制药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制药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六)营销推广模式老旧
营销推广模式单一老旧也是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终端销售以代金销售和客情关系维护模式为主,缺乏专业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确实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增长,但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医药市场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代金销售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风险,逐渐被淘汰出局。
同时,药品的广告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密度较高,加之很多企业在广告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只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不少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七)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彼此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合并、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措施
(一)注重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医药行业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过程中,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也需要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聚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例如,2000年,中国建成的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十三五”以来的生物制药计划。
(二)加大研发投资,保证产品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不注重研究和开发新药,它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并在部件,制造工艺,药品标准的条款进行的产品创新。在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的R&d投资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医药,科伦药业,仁孚药业等企业也重视R&d投资非常重要。在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会朝仿创移动。
(三)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营销推广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代金销售和客情导向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推广模式随着媒体和信息多元化应运而生。以专业广告推广、学术推广为主要的推广营销手段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专业广告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最终带动产品的销量提升;学术推广通过把临床实践中提取的产品核心价值传送给目标医生,再通过医生影响患者,达到建立学术权威和用药习惯的目的。很多外资企业在学术推广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创新媒体工具也为药品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网络互动问答、微博、健康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和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达到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监管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整合,同时也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备和药品的支持,而且还与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和工业发展的联合行业。目前,中国已逐步推广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控制假药,并出现在当前医药行业的假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旭明,蒋渝,杨会全,等.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6(1):25.28.
[2]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
2010年起将迎来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10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除了中国属于增速较快的新兴经济实体、GDP稳定增长为政府增加医药卫生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医药市场逐渐走向平衡发展为中国市场增添了机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老龄化社会来临、人民改善生活质量需求增长和自我药疗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和深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政策的实施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这些都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在这“黄金10年”中,医药行业将贯穿两大趋势,一是全球化,二是多极化。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法规还是医药行业自身发展,都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好的药用辅料就没有好的制剂,也不会有好的药品。因此,药用辅料的质量提升与管理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今药用辅料行业的发展占尽天时,国内药用辅料行业发展还受益于国际医药产业链的重构,尤其是药品生产、销售的全球化趋势,国际药品研发、销售已越来越趋向于中国这一新兴的药品市场[1,2]。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药品质量,关注药用辅料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药用辅料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79号)、《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食药监安[2006]120号)以及2010年公开征求意见、将在2011年年内正式公布的《药用原辅材料备案管理规定》,政府的高度重视对药用辅料发展而言是一极大的机会。药用辅料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大,新抗体和其它新概念产品被纳入药用辅料的范畴,我国药用辅料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所以,国内药用辅料行业发展的研究也成为人们的聚焦热点,药用辅料的“黄金10年”已经到来。
1 重视药品质量,提升辅料标准
1.1 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将提升
国家药典委员会将在2011年年底之前完成对307种基本药物的质量标准修订工作,修订后的质量标准将在2011年药典增补本中得到体现。国家还将陆续对一些中药、针剂等高风险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提升,以进一步保证用药安全、避免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同时提升国内整体药品质量水平,增强国内医药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2 以政府定价控制基本药物质量
国家发改委认为,对部分基本药物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基本药物招标从“双信封”变成“单信封”将使药厂从价格竞争转变成质量、服务竞争。据悉,最近已下发了对部分基本药物实行定价的“征求意见稿”,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产品将分期、分批地实现全国统一定价,原则上对“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以及经过多次集中招标采购、价格已经基本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品种”,拟在考虑企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按药品通用名制定统一价格。
1.3 USP修订药用赋形剂标准,部分涉及我国产品
从2008 年开始执行的新版USP(USP29,NF24)已对某些药用赋形剂标准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了药用赋形剂的质量标准并增补了若干新型赋形剂条目,其中一些品种标准的修订对我国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提出了新要求。
2 辅料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目前我国辅料使用现状[3]
由于我国自主研究并获批准的新药极少,主要是以仿制药为主,价格成为我国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药品生产企业必定会压低原、辅料价格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发展药用辅料的最大阻力。
辅料行业的落后是造成我国制剂出口弱势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仍在沿用20世纪40、50年代的传统老辅料,致使制剂产品难以达到国际通行的制剂标准要求,直接影响了产品出口及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原料药生产并不比发达国家落后,但在制剂生产上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其原因就在国产药用辅料品种上的落后。
2.2 开发新型辅料的重要性
1)目前世界上许多畅销药物多为大制药公司的专利产品,在专利失效之后,仿制药物增多,导致利润迅速下降,竞争加剧。这时企业需要制订其知识产权策略,如通过赋形剂的改变、采用控(缓)释技术、增加药品复方、改变给药方式等,尽可能长地保护药品或为下一个创新药物的面市争取时间。
2)没有优良的辅料就没有优质的制剂,开发出一种优良的新辅料可促进开发一类新剂型、新系统和一批新制剂,带动一大批制剂产品质量的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不亚于开发一种新药。
3)除片剂和胶囊等常用剂型外,从多种剂型、多种给药新途径和新方法考虑开发制剂以提高药效、减低副作用和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是开发新制剂的一个重要方面。
4)西药的剂型在经历了第一代普通制剂、第二代缓释及速释制剂、第三代靶向制剂之后,已经进入第四代基因治疗等大分子靶向制剂阶段,第五代智能给药系统及干细胞靶向制剂也已初露端倪,这些都需要用到新型药用辅料。
2.3 对新辅料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1)目前,世界医药界加大了对新释药技术的开发。据IMS报道,新型给药系统的药物销售额已占到整个药品市场的20%以上,其中控(缓)释类制剂约占新型释药药物50%以上的比重。2)辅料的开发给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3)我国目前要在真正意义上开发新分子实体是不太现实的。而给药系统研究投入少、风险小,且药品注册时要求提供的资料也相对简单,从而通过率高、开发周期短,能更快地得到回报。4)由于给药系统的释药功能完全由辅料来支持,所以新辅料的研究和应用、已有辅料功能的重新评价及新制剂工艺的研究应该成为我国制药企业首选的科研方式。5)片剂设计的多样性能够使一个品牌区别于其它品牌,并提供有形的功效价值。好的设计不仅能确保剂量的准确性,而且可提供应用色彩的机会, 通过片剂形状、色彩和图标、印码的独特组合强化商标潜能,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建立,有助于消费者进行品牌识别,也有助于减少用药失误,提高安全性[4]。
2.4 辅料的发展方向
1)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我国药用辅料质量比较粗糙,不同厂家的产品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质量也存在差异,影响药品生产企业的使用。应鼓励企业产品精细化,不断完善标准。
2)技术推广和交流。辅料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技巧、特别是新的药用辅料,这就需要辅料生产企业与使用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加强交流,使辅料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最终达到提高药品质量的效果。
3)开发复合辅料。开发一种全新的药用辅料产品难度很大,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有辅料进行科学的混合可以达到新的效果,是开发新辅料的捷径。建议参考欧美等国的审批办法,对这些辅料从简审批。
2.5 关注新型药用辅料的新客户
1)不断增加的生物工程药品生产商将成为新型辅料的大客户。2)近几年来西方开发上市的新药有一半以上为难溶或不溶药物,这类药物将成为新辅料的主要用户。3)中药新剂型等制剂快速发展,需要新辅料。4)一些高速压片机械需要更多适宜的高性能药用辅料。5)西方国家现有一种新趋向,即摒弃动物明胶等传统动物来源的药用辅料而改用植物性辅料,这将为新型辅料的应用扩大提供可能。
2.6 辅料市场发展的驱动力
1)药品生产扩展至全球制造和销售,而全球化过程包含了制造点的重组,会导致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产品集中至某几个工厂生产。每个工厂有它独特的工艺和剂型,从而在该地区形成销售中心。因此,辅料生产企业必须进行类似的重组,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并延续这种商业关系。
2)药用辅料的定义逐步改变,新的抗体或其它新概念产品被纳入了药用辅料的范畴,药用辅料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3)随着国际医药产业链的重构,药物研发和生产制造的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逐渐明显,研发外包和药品异地加工面临发展机遇。 由于我国具有成本优势、专业技术人员充足、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随着制剂生产规模的扩大,必将带动药用辅料市场的需求增长。
2.7 国际辅料市场分析
BCC研究公司对外了《药品中的辅料》的研究报告。2006年全球药用辅料市场规模达到35亿美元;到2011年,将超过43亿美元。在辅料化合物市场上,有机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最大,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到31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37亿美元;第二大类别是无机化合物,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到3.63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4.34亿美元。 2006年,共有390万吨药用辅料化合物被用于药品;到2011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98万吨。
收入USP的药用辅料在2006年的销售规模为6 800万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8 900万美元。
2.8 国内辅料市场分析[5]
据报道,药用辅料占制剂产品成本的5%~10%,这些制剂产品包括化学药品制剂、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根据医药行业大约20%的平均利润率,作者推算的辅料用量如表1。
3 分析与讨论
现行药用辅料审批机制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级审批,各省把握尺度存在差异,技术要求的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理顺和明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不完善。制剂生产企业作为所选用辅料真正责任主体的体现也需进一步加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往往不愿意把详细的技术资料交给制剂生产企业,在制剂的审评过程中无法进行详细的审查,只能主要依赖批准证明文件。此外,辅料生产企业多为化工企业,不愿涉足时间和金钱成本均较高的注册申报,阻碍了新辅料的应用,导致已注册审批的辅料远少于已使用的辅料。
目前,医药企业正在大幅度增加对新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的投资,以满足消费的日益增长以及数据驱动和注重效果的未来医疗保健业需求。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是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医院需要的是临床疗效显著的处方药,行业需要的是能带来利润的创新药、首仿药,这均需要好的药用辅料做质量保证、新型辅料作创新药物的技术支撑,唯有走好这一步,方能迈出后一大步。
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医药行业的“黄金10年”一定会给药用辅料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也必将带动药用辅料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参考文献
[1] 黄敏,干荣富.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5):116-120.
[2] 干荣富. 新医改相关政策带来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11): 870-875.
[3] 谢正福,吴莺.浅析我国药用辅料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J].今日药学,2010,20(7):64-66.
[4] 孔,王飞音.医药固体制剂的诠释新手段[J].商场现代化,2009,573(4):42.
[关键词] 鳄鱼养殖;研究现状;开发前景
鳄类在分类学上属于爬行纲鳄形目,全世界共有3科23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存于世界上的鳄类种数,各国分类学家意见不一,大概有三种分类法。按生物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科,即鳄科、食鱼鳄科、短吻鳄科,总共30种;按鳄鱼的体型大小将其分为四大类:巨大种,普通大种,一般种和小型种;也可根据鳄鱼生存环境分为成水鳄、半咸水鳄、淡水鳄。
人工养殖扬子鳄,要满足其生理生态活动的需要,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筑饲养繁殖区,使其在一小范围内完成觅食、生长、、产卵、孵化和冬眠等活动[1]。以下是对鳄鱼养殖及其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进行的探讨。
一、鳄鱼的生物学特性
1.栖息地
鳄类属喜温动物,其分布区局限于热带和亚热带,世界上除扬子鳄和密河鳄分布抵北亚热带外,其他所有现存鳄均分布于回归线以内。所有现存鳄类均营半水生生活,其栖息地离不开水,但不同鳄类栖居的水体却各具特点。绝大多数鳄生活于开阔的平原地带或沼泽地带,而西非骨喉鳄和刚果骨喉鳄则生活于热带雨林中。
2.食性
鳄类为肉食性动物,幼鳄期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长大后转食较多的脊椎动物,一般随着身体逐渐长大,其所捕获的猎物也由小型逐渐向大型转变。据Coulson[2]研究,密河鳄的食欲与血糖含量和其胃充塞度并无直接联系,却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当环境气温约32℃时,鳄的食欲最大;25℃以下,食欲显著减低;20℃以下,食欲完全消失。因此,一般鳄类的捕食活动最强时期常与栖息地高温期一致。鳄鱼均喜晒阳取暖,这对获得外源热,减少体内物质消耗有重要作用。
3.繁殖
鳄鱼性成熟通常较晚。人工饲养的鳄鱼性成熟较野生鳄早些,多数鳄鱼每年只繁殖一次,但尼罗鳄在其栖息地若一年出现两个旱季,可繁殖两次。鳄鱼本身不亲自孵卵,而靠自然温度孵化。鳄鱼繁殖存在两方面的特点:其一为亲体关怀行为;其二为孵化温度控制幼鳄性别。据牛翠娟等报道[3],鳄鱼雌性、雄性皆存在亲体关怀行为,具体表现在护卵、挖巢、携带和引诱幼鳄入水及保护幼鳄等。28℃~31.5℃范围内孵化出后代全为雌性,到32℃后代中雄性率猛增到66%,在 32.5℃~33℃范围内孵出的幼鳄全部为雄性[4]。因此得出结论:孵化出的幼鳄性别取决于孵化温度,而非幼鳄的亲本性染色体决定。与此同时,鳄卵孵化期的长短也与孵化时的温度有关,呈反相关。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反之亦然。
二、开展鳄鱼养殖的意义
1.生态学意义
鳄鱼体内有种物质能够优化核酸,使其更具有活性,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激活体内的触酶和SOD,达到清除体内垃圾来延长寿命的目的。鳄鱼血红蛋白中的氨基酸链具有非常奇特的构造,使其携氧量超过其他动物100倍以上,所以鳄鱼虽用肺呼吸,但在水中闭气本领比鲸、海豚高明得多[5]。因此开展鳄鱼养殖,对于研究物种进化,繁衍濒危动物,扩大其种群和数量,保持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探讨其特殊生理在人类医学中的作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观赏价值
建立鳄鱼观赏园,不但能改变人们对鳄鱼的传统看法,游客在游乐中参观鳄鱼卵孵化、成长、等生活习性,了解鳄鱼的形态构造,增长动物知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还能观赏到紧张刺激的人鳄操斗表表演,真正做到集旅游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开展鳄鱼养殖,并与旅游观光业紧密结合,必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经济价值
鳄鱼全身是宝,故有软黄金的美誉。柔韧光滑的鳄鱼皮可制作漂亮的皮手袋、皮衣、皮箱、皮带、皮包、皮鞋等名贵的生活日常用品,质地极好,价格不菲。据报导如在国外,一只鳄鱼皮手包为200多元,一双高跟鞋75美元,甚至一只精致的鳄鱼皮手袋价格可达万元。而鳄鱼骨、牙还可作名贵手工艺品。因此,开展鳄鱼养殖,可以推动食品业、制革工业、医疗保健业、美容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4.食用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鳄鱼肉、骨及内脏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多种稀有生物元素,并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其营养价值比猪、牛、羊、鸡肉高的多[6]。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鳄鱼和哺乳动物曾经是早期人类的美餐,而以富含脂肪的鳄鱼肉为食可能帮助早期人类进化出体积更大的脑。总之,鳄鱼肉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营养食品来源。
5.药用价值
鳄鱼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及食疗保健功效。鳄鱼蛋、尾胶、内脏、骨、舌皆是极好的防冻、美容保健品。雄性鳄鱼之生殖器,具有壮阳补肾之效。据研究论述,鳄鱼肉能滋心润肺,化痰止喘,补肾固精,补血壮骨,驱除湿邪等;干肉可作治哮喘症的中药配料,鳄鱼肝有补脑、生新血、去湿气之功;鳄鱼胆去翳生新,可治眼病及妇女月经病;鳄鱼骨可治风湿骨痛,鳄鱼血对治癌也有一定功效[7]。因此,鳄鱼既是宝贵的珍稀物种资源,又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鳄鱼有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抗癌新药,以解救广大癌症患者。
三、我国鳄鱼养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鳄鱼养殖现状
据了解,我国现有各类鳄类养殖单位约140家,包括野生动物园、城市动物园、种源繁育场、专类观赏园等,存栏数约75000条。养殖的鳄鱼种类包括我国特有的扬子鳄以及从国外引进的湾鳄、美洲鼍、凯门鳄、尼罗鳄、暹罗鳄等约10余种。由于鳄鱼养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气候原因、市场因素等,我国鳄鱼养殖场所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以广东、海南、福建、安徽、湖北、浙江、上海为主。
在中美联合调查的基础上,1982 年在安徽省宣州先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984 年扬子鳄的规模繁殖获得成功[8]。近年来扬子鳄饲养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开发利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有了较大的突破,全国各地所有扬子鳄养殖场内的扬子鳄数量达到8000条左右[9]。目前,我国57 家外来鳄类养殖场中,有17家成功产卵,16家成功孵化。鳄鱼养殖场饲养的鳄鱼主要作食用以及鳄鱼加工产品供应市场,进而获得可观的利润。从目前国内人工饲养鳄鱼的动机来看,鳄鱼养殖场实为一个集养殖、销售、饮食、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2.我国鳄鱼养殖存在的问题
(1)养殖地域有限,养殖规模较小。在我国,野生鳄鱼资源已十分稀少,而且受到国家保护,人工繁殖基本集中在广大的南方省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与东南亚国家相近,但人工养鳄业却未能像泰国、印尼等国家那样发展起来。
(2)注重引种,不注重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的引进,养殖水平较差,繁殖率低。目前,从国外引进的鳄鱼主要有湾鳄、美洲、凯门鳄、尼罗鳄、暹罗鳄等约10余种,但养殖技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鳄鱼成活率及繁殖率都不是很乐观。据相关统计尼罗鳄的死亡率为16%,湾鳄的死亡率为7.85%,暹逻鳄为9.13%,中美短吻鼍为2.54%,死亡原因除了饲养管理不善,疾病、环境不适应、越冬冻死、体弱、长途运输等外,还可能由于外来引进的鳄鱼品种不能入乡随俗,喂食次数频繁且量过多,导致鳄鱼的营养过剩,出现脂肪肝、通风等,从而影响鳄鱼的繁殖,产卵数少。
(3)价值利用较为单一,产品开发亟待加强。由于国内鳄鱼十分稀缺,导致市场所需的鳄鱼只能靠进口,物稀为贵,故价格贵得惊人。因此,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积极研究发展鳄鱼养殖业,将鳄鱼养殖场开发成了一个集养殖、销售、饮食、旅游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满足饮食、旅游、制皮、制药等行业的需求,实现增加经济收入和出口创汇,是一项大有可为的工程。
四、鳄鱼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1.充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虽然鳄鱼的生命力极强,但也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且不同品种的鳄鱼其生态环境要求不一样。部分决策者或养殖者或者是对某鳄鱼品种的了解不够充分,或者对当地养殖环境及旅游资源的评估不够详细准确,盲目引进和饲养,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鳄鱼养殖是一种长期投资的项目,除了需要足够的资金、合适的养殖场地以及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外,还得注意交通的便利与否。因此应考虑到与之相配套的鳄鱼加工业、食品开发、医药保健等。
2.适当调整鳄鱼的生存环境
尽管人们对鳄鱼的人工饲养、驯化及繁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影响鳄鱼的养殖涉及多个方面,如气候生态条件,养殖品种,家域范围的大小以及水位的高低等,因而其养殖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国内鳄鱼的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鳄鱼的养殖规模及产量,也使鳄鱼皮制品价格长期昂贵。因此在鳄鱼养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是,鳄鱼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此外,幼鳄孵出后,要注意疾病如旋毛虫病的综合防治;不可过早喂食一般在孵出20天左右方可限量喂食;还要注意保证幼鳄的安全越冬。
五、鳄鱼养殖的开发前景
目前鳄鱼的人工饲养以及人工孵化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其具有饲养成本低,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较短以及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要有计划而积极地开展,使鳄鱼养殖规模以及产量大幅度地提高,以便能在制皮、制药、制保健品以及食品和旅游观光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对鳄鱼的研究甚少,至于鳄鱼的人工养殖及孵化则是方兴未艾。尽管鳄鱼养殖风险大,但鳄鱼经济利用价值极高,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因此,依托综合利用的效应,以前人养殖经验为基础,借助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鳄鱼的人工孵化以及养殖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是很有价值的。
此外,人工饲养鳄鱼对研究生物进化,保护濒危物种,提高鳄鱼种群数量,保持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民.扬子鳄成鳄的人工养殖[J].特种经济植物,2003(4)
[2] Multiyear multiple paternity and mate delity in the American alligator,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Molecular Ecology [J].2009,18(8):4508~4520
[3] 牛翠娟,黄祝坚.鳄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J].生物学通报,1996,31(10):11~12
[4] 钟建兴.浅谈鳄鱼养殖[J].水产养殖,2000,(5):34~35
[5] 张戈.浅谈鳄鱼的人工孵化和养殖[J].黑龙江省科技信息,2004,(9)
[6] 陆海民,严国平. 美国大鳄鱼养殖技术总结[J].科学养鱼,2008,(1):32~33
[7] 赓迪,胡字驰等.人工养殖鳄鱼肉提取物增强免疫活性研究[J].首都医药,2010,(10):57~58
【关键词】药品包装材料;材料性质;发展前景
药品作为一类特殊产品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质量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药品包装是药品生产的继续,是对药品施加的最后一道工序,作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是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药品的稳定性受包装材料及包装形式的直接影响,因此药品的包装尤其值得重视。不适宜的材料可引起活性药物成分的迁移、吸着、吸附,导致药品失效,有时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药品包装材料在保护药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药品包装废弃物中有害物质向环境的释放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 药品包装材料概述
1.1 药品包装材料种类
药品包装材料包括药用玻璃、金属、药用明胶制品、橡胶、塑料(容器、片材、膜)及其复合片(膜)等5大类60多个品种。由于塑料作为包装材料具有强度高、阻隔性好、质轻携带方便、透明等许多优良特性,从而成为现代医用包装中主要的材料,塑料包装材料在医用包装材料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用于药品包装的塑料材料种类较多,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尼龙,Nylon)等。其中PE、PP和PET所占比例最大,PVC的用量在减少。塑铝复合袋、多层塑料复合袋、水泡眼式泡罩包装、各种盛装固、液体药品的药瓶和输液瓶是主要的药品包装形式。其中水泡眼式泡罩包装正成为最重要的固体药品包装方式。PP、PE和PET瓶在固、液体药品中都有使用。用塑料制成的合成纸,可做到阻挡细菌透过,为实现无菌纸包装提供了条件。聚乙烯除用来制瓶外,还用来制瓶盖。聚丙烯有多种牌号,是不同的共聚改性产物。聚苯乙烯无熔点,纯的较脆,所以也有多种改性品种,例如高冲击强度聚苯乙烯(HIPS)。PET是近年进入医用塑料瓶的材料,其特点是透明度高,能看到药品有无变质,阻隔防潮性能特别优异,这大大有利于药品的保存,PET易着色或添加一些助剂,以满足专门要求(阻紫外线)。聚氯乙烯(PVC)片材要求无毒配方,PET片材是继PVC片材之后,用于药品包装的片材,而在欧洲一些国家禁止PVC用于一次性包装之后,PET更成为主要的药品包装用片材。
1.2 药品包装材料安全性
药品包装材料尤其是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对保证药品稳定性起决定作用,因而材料的适用性将直接影响用药的安全性。不适宜的材料可引起活性药物成分的迁移、吸着、吸附,导致药品失效,有时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虽然药品包装不像医用制品那样直接接触人体甚至埋放于人体内部,但如果不符合卫生和稳定性要求,间接接触也会严重危害生命安全。因此,在为任何药品选择容器材料之前必须检验、证实其适用于预期用途,必须充分评价其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评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包装对药品的保护效果。
塑料药品包装材料为了成型及加工的需要往往会添加一些增塑剂、成型剂、稳定剂、爽滑剂、抗静电剂、抗氧剂等添加剂,而添加剂一般是与聚合物分子物理性混合,在药品贮运过程中可能溶出而进入药品,引起潜在危害性的担忧。此外,在药品使用完后,药品包装材料废弃物中的添加剂会迁移到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并进一步迁移到饮用水而进入人体内。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添加剂可通过饮水、进食、皮肤接触和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严重的人体健康危害。
不言而喻有些添加剂常属商业秘密,用于改善药品包装材料的性质,以适用于特殊的包装用途。这类添加剂难于质量临控,所以应首选不加或尽量少加添加剂的塑料作为药品容器的材料,如PP及PE。对必须加添加剂韵塑料,如PVC和改性PP、PE;应特别加强质量监控。并深入开展添加剂对产品质量和临床安全用药的研究,并参照欧美和日本国家药典有关标准规定,尽早出台塑料药品包装材料的行业标准。按照新颁布的药品包装材料、容器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管理,使之纳入法治的轨道,从容器设计、加工过程、质量监测各环节确保药品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
2 我国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被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是指对环境具有感知、可响应,并具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现已成为各国争相研究与开发的一个热点。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与药品包装材料相结合,可望开发出具有药品质量自检测、防伪、定时提醒患者吃药、破裂时能自修复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药品包装材料,对于延长药品保质期、方便患者用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高阻隔包装
高阻隔包装就是利用阻隔性优良的材料阻止气体、水汽、气味、光线等进入包装内,以保证药品的有效性等。高阻隔包装的应用在欧洲和日本已非常普遍,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高阻隔包装,但发展缓慢。所以,发展高阻隔材料包装乃是我国药品软包装的一大趋势。
2.3 抗菌自洁净材料
尽管药品生产的洁净环境是按照GMP要求设计的,但任何一个剂型生产和包装过程都不可能绝对无菌。另外,有些药品在启封以后并不是一次用完,而是多次使用,由于启封以后包装的密封性能大大下降,因此很可能被微生物污染,所以,为延长药品保质期保证用药安全性,研发和使用具有抗菌自洁净功能的药品包装材料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在塑料等基体中复合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银等抗菌剂,获得了具有抗菌自洁净功能的材料,但这些研究还刚刚起步,应用于药品包装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它的相容性、广普性和长效性等问题。因此,这将是今后药品包装材料开发与应用的一个热点和主要方向。
2.4 纳米包装
纳米包装改变了传统技术,能最有效地利用原子、分子赋予材料的高新特性[7]。纳米纸、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粘合剂及纳米抗菌包装的发展将为药品软包装开辟新的领域。
2.5 非PVC复合膜软包装
随着我国药品的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包装容器由玻璃瓶、塑料瓶(含聚氯乙烯PVC)正向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非PVC软袋包装转变。其中投资2亿元、亚洲最大的非PVC软袋输液生产基地已在我国广东佛山建成。该基地拥有4条从德国、美国进口的先进的非PVC软袋输液产品生产线和3台从法国进口的水浴式灭菌柜。非PVC软袋输液产品将改变我国玻璃瓶和塑料瓶输液产品占主导地位的落后面貌。
继非PVC软袋后,非PVC软袋又拓展为粉-液双室袋、液-液双室袋与液-液多室袋3种新的包装形式。从玻璃瓶到单室软袋,主要是包装材料的变化,而双室及多室包装的出现则使输液产品从生产到使用整个过程都产生了革新。头孢唑林钠氯化钠注射液是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于1996年在日本上市的世界第一个粉-液双室袋输液产品,BBRAUN公司采用双室袋容器Duplex包装的头孢噻肟等产品也相继获得美国FDA批准。此外,我国企业对该类产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一些学者对粉-液双室袋输液产品在细菌感染、异物混入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健华.浅谈药品的包装[J].社区医学杂志,2006,4(4):3-7.
[2]陈晓霞.我国药品包装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J].天津药学,2004,16(5):8-10.
[3]阳康丽,袁志庆,陈洪.论药品包装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包装工程,2006,27(4):295-297.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一、现状
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一些乐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它年销售额能达到创纪录的110亿美元。伟哥自1998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以来,风靡世界,说明新药可获取几乎是无限的高额利润。即使深知一类创新药在发达国家耗时10~12年,耗资2亿美元以上,且高风险,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仍然投入其年营业额的15%~20%研究开发新药[1,2]。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2]。德国DrSc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德国宝灵家大药厂则是新型植化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开发喜树碱系列、莨菪胺类和育享宾等产品;其它德国公司还在开发山梗菜碱(可帮助戒烟)以及一种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药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中间体“槟榔碱”。在东亚国家中印度植物中开发出若干种有药用价值的新成分,胡黄连中提取的“胡黄连素”,用于治疗漫性乙肝,以及来自巴戟天根的一种新型成分“bacoside”,作为增智药品,用于提高人的记忆力[3]。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
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4]。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1997年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新药50个品种以上。从野生植物黄花蒿分离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急性脑疟疗效较好,是新型结构的抗疟药;为提高抗疟效价,进行了大量结构改造工作,成功地研制出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药被国际认可,引起了广泛注意。抗早孕药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药棉酚也受到国内外重视。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5],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1)生物同型基取代说,(2)活性成分相结合,(3)受体假说,(4)药物潜伏化,(5)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6]。
2.进行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1]。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皂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又据最近信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作为新型非成瘾性高效止痛剂[6]。
3.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临床治疗的“人间奇迹”。
4.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4]。
乔延江等从化学的角度对有效中药复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7]。因为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实验,经分析、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
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5.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应用生物技术[8]。
6.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TLC、HPLC等为主,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数,如Rf值、tR值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分离和分析仪器。气质联用(GC/MC)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联用(GC/FTIR/MS)用于中药挥发性样品分析。电喷雾(ESI)或离子喷雾技术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大气压离子化技术能够把极性强、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的离子从溶液中蒸发出来,进行质谱分析,从指纹鉴定的角度来看它是远较色谱优越,如质荷比,是一个物理参数,不会受仪器和实验条件不同变化,容易建立标准谱图库;质谱仪提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学属性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些非极性成分可以应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除上述优点外,还提供液相色谱?质谱(LC/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等技术,亦可与新兴的分离技术如毛细管电泳(CE)相结合,使成分分离的能力大大提高;CE/MS和CE/MS/MS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尤其是复方的有力工具。此外超临界色谱(SFC)和高速逆流色谱(HSCCC)在中药分析中颇为有用。
上述的高新科技仪器无疑会在中药研究和质量析方面产生突破性的冲击,这些高效率和高信息量的分析方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质量分析方法的主流[9]。
7.制剂工艺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如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和分离技术中的层离技术、大孔吸附技术、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模分离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以及干燥技术的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此外,尚有新辅料、固体分散技术和β?环糊精包合等技术的应用[4,10]。
8.其它
重视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的研究和海洋药物[6]及中药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
开发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风湿及类风湿病,老年性常见病如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抗衰老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补益类等具有高效、低毒、速效、长效的中药新药,将有很好的前景[11]。
三、结语
总之,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必须坚持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开展中西医药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的渗透与协作,推行国际规范,走真正创新之路,中药新药在21世纪必将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沈家祥等,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667~671
2马剑文,中国药房,1997;8(6):243~249
3徐铮奎,中国制药信息,1998;14(6):14~15
4冯孝章,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3):134~137
5本刊编辑部,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8;13(6):243~245
6蔡定国,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3):137~140
7乔延江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17~19
8果德安,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8;13(6):257~262
9梁曦云等,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8;13(6):250~254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俄罗斯;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27-03
1996年7月,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在这个课题中提出了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的目标:“九五”期间,选择组方相对简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市场占有率较高、方中所含中药材的基础研究较深入的产品,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争取有两三个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人国际医药市场。从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提出至今已经有15年,中医药国际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中医药在俄罗斯历史悠久
(一)早期(18世纪及其以前)
俄罗斯了解中医、针灸早于其他欧洲国家,可追溯至1000年前。大约在10世纪(北宋年间),中药与针灸就通过民间交往和国家贸易途径传人俄罗斯。及至明代,中俄接触增多,针灸已为俄国人所使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俄国医学使团来华学习牛痘接种技术(当时欧洲天花流行),同时也考察了中国针灸术,此后俄国医学界开始关注针灸与中医。1773年,俄国的列比奥欣研究并报道了草药的收藏与应用,其中不少品种就是中药,这是俄国研究中药的早期记载。
(二)中期(19-20世纪前期)
19世纪,俄一些医院开始使用针灸疗法。查尔考夫斯基在《俄罗斯医学杂志》1828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针灸疗法,并详述了他本人的针灸临床实践,他主要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各种关节炎与风湿性肌痛症。从这时起,俄国开始探索针灸疗效机理,中草药的应用与引种逐渐开展。1871年,俄冒险家从我国甘肃、青海收集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北大黄)种子,种植于彼得堡并获成功,民间更普遍地应用当地草药与中药。20世纪前期针灸与中药进一步普及,针灸机理研究也取得进展。1946年,苏联生理学家福尔鲍尔特、波德希亚德撰文谈针灸穴位与皮肤的生物活动点的关系,他们从生理学、解剖学角度作了大量研究,认为针灸脑穴的实质是刺激生物活动点。
(三)近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
50年代,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就开始了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和基础研究,事实上形成了“针灸热”。自1956年起,苏联不断派遣专家来华学习针灸、中医;邀请秦伯未等中国中医专家到苏联考察、讲学与临床应诊;成立一些针灸研究组织。1957年,苏联卫生部成立针灸疗法生理研究所,苏联医学科学院也成立了针灸疗法感传试验室。首批来华学习的针灸人员在重要科研机构担任要职,并获得良好的工作条件,从事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
20世纪80年代起,针灸应用范围渐广,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临床科室,开办了多家针灸专门杂志,其他医学报刊也常刊载针灸与中医的论文。针灸医生已逾2万人,大中城市相继成立针灸学会组织,如莫斯科、明斯克、列宁格勒均有针灸学会,会员数百人,分布在当地针灸研究所或综合医院针灸科(或称为针灸部)。
二、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中医药的发展更加迅猛。
(一)俄罗斯市场对中医药的认同情况
俄罗斯与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有着重视针灸、中草药的优良传统,民众相信中医,中医药市场较为广阔。俄罗斯等地丰富的草药资源和移种中药的传统有利于中药研究。
为保障中医药安全、有效、规范地服务于俄罗斯民众,以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营养医学院、俄罗斯传统医学院等为首的多个医学科研、教学单位于日前共同组建了俄罗斯东方医学研究院。其主要目标是将中国传统医学从临床应用、学术研究、医学教育等多方面通过正式渠道引入俄罗斯,并逐步在全国普及。
俄罗斯对传统医药的研究也很活跃。原苏联地区草药资源丰富,有四千多种,民间应用广泛,城乡医院也常常使用地产草药与中草药,约占医药总销售量的40%~50%。在苏联药典中收载的草药(植物药)占24%,这些草药均有现代药学研究的可靠资料。据统计,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医学研究人员已对三千多种植物药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随着中餐饮食文化的推广普及,中医倡导的饮食疗法也逐渐被俄罗斯人所了解,中国的绿茶(花茶)、大枣、银耳等的药用价值渐渐被他们所接受。
(二)俄罗斯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为了大力发展本国医药经济,俄政府制定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将建设本国的处方药、OTC药物、通用名药物三大市场,并严厉打击制售假药的非法行为。据预测,五年后俄医药工业总产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现在提高5~6个百分点。俄罗斯大力提升本国医药制剂业的生产水平,对于世界主要原料药生产大国中国和印度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这意味着俄罗斯将成为新的原料药进口大国,从而推动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长。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中医药的出口增长迅速。2009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到14.6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占38%,植物提取物占45%;中成药出口额仅为1.6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1%。
2010年植物提取物出口增幅很大,出口额为339.45万美元,同比增加284.64%,成为近几年中药类产品出口的新亮点。据了解,因为有一些企业出口未按植物提取物的编码报关,所以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俄罗斯的实际金额远不止于此。
目前,俄罗斯财政和经济状况良好。专家预测,2011年俄罗斯药品市场容量将达到4000亿~5000亿卢布,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达到欧洲平均水平。根据《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在2020年之前,俄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卢布。
(三)中俄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
从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苏联的中医药教育受到当时国内与国外形势的影响,中苏之间的学术交流几乎是停滞不前的。自从中苏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后,我国对苏联中医药人才教育进入一个转折时期,苏联医务人员纷纷来我国系统学习中医药学。承担对苏方中医药教育的机构及医学院校、医药研究所不断增加,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等也开展了对苏联的中医药教育。经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形成一定的教育规模和体系,并积累了许
多宝贵的经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对俄罗斯开展中医药教育的初期,主要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教育,旨在让进修人员接受中医药学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介绍中国医药学体系,既有中医药基础理论,又有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的培训。后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对外中医药教育不断扩大,增加了气功、按摩及中草药学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响应政府号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如继续培养一支高水平翻译队伍,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举办中医药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出版俄文中医药图书以填补我国出版业空白,联合开发天然药物资源,拓展中草药贸易,利用互联网开展现代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医药远程教学,开设俄文中医药电子信箱。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中医药对外教育教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它将极大地丰富对俄中医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以中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国立医学院近年来进行的合作为例,自2004年起,双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合作,举办一年一度的“中俄医药学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两校的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来自其他医学院校及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在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并共同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各方专家、学者围绕“传统疗法中的药物研究”这一主题,就有关植物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药效作用研究、中药材的规范种植、药物的抗氧化作用及疑难疾病临床研究等学术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俄医药学论坛”得到了俄方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卫生部、阿穆尔州卫生厅及当地政府官员给予高度的评价,正如《阿穆尔州真理报》所言:“中俄医药学论坛”是不同寻常的举措,其主要任务是探讨欧州经典治疗方法与东方医学的关系。在“中俄医药学论坛”会议期间,中俄双方校长还就扩大两校间交流的范围、拓展交流的内容等进行了认真探讨。双方一致认为,交流层次应从以前的双方专家、学者间交流,扩展到研究生、本科生间的交流。双方互派研究生,研究共同课题,开展本科生的短期交流学习,举办两校学生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如中俄大学生艺术节等,以增进中俄大学生更为广泛的相互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中俄双方院校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促进中俄人民之间的友谊。
(四)在俄罗斯中医临床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医中药虽然在俄罗斯得到顺利发展,可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私人的中医诊所大都设在华人比较集中的楼堂馆所内,营业面积小、卫生条件不理想、医疗设备不足,形不成规模,保证不了服务质量。其次,虽然有些诊所开设的科别很多,可实际上里里外外只有几位医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深,临床经验不足。据调查,华人在俄罗斯开办的诊所,多数没有获得俄卫生部门颁发的行医许可证,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经营状态,无法公开对俄罗斯人进行接诊。再次,俄罗斯医院的中医专科或者门诊虽然面对俄罗斯人接诊,但由于俄医院收费标准过高,一般老百姓享受不起,对中医文化在俄罗斯民间的传播不利。
中药在中国对俄医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且出口形势不够稳定,经常出现贸易激增或锐减的现象。比如,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就因国内中药材价格涨幅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而进口商队伍不稳定也是影响出口的一个因素。
三、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前景
中俄两国医药交流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缘条件及文化传统决定了两国加强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俄开展中医药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要吸取历史上受政治、时局影响过多的教训,在教育形式、途径、范围、手段等方面要不断创新并使之完善,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俄罗斯奠定扎实的基础。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速度加快,未来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一衣带水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便利
1.很多中草药在俄罗斯境内都有十分广泛的分布,这就为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如谷精草、牛至、牛膝、五倍子等中草药在俄罗斯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同时一些中药中的动物药在俄罗斯也分布广泛、数量巨大。
2.中医药文化在俄罗斯的广泛应用和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更利于中医药事业在俄罗斯的发展与壮大。
3.随着中医药在世界推广速度不断加快,关于中医药的政府间合作将会明显增多。为了中医药文化在俄罗斯的发展,中俄政府也将在俄罗斯新建一些中医药院校并且在现有的医学院中增加中医中药专业的课程,同时中国政府也表示愿意无条件地派出中医药专家授课或进行学术访问活动,使俄方师生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在俄兴建大型中医药制药厂也是中医药在俄发展的一种方式。俄东方医学研究院已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建立中医门诊部作为试点基地,并从中国引进中医专家,三地的试点门诊在2005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
(二)中医药在俄罗斯发展的对策建议
1.语言上的标准化
中医俄语发展落后,阻碍中医中药在俄罗斯的国际化进程。应组织中俄专家共同编撰中医学词典,使中医俄语规范化、标准化。
2.中俄合作培养中医药人才
(1)在俄罗斯境内进行属地化教育,对俄罗斯本土人员进行中医药教育。
(2)招收俄罗斯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
(3)通过合办研究所,共同进行中医药理论研究,带动中俄科技人员在中医药领域加强合作。
(4)通过政府参与,使中医在俄罗斯取得行医资格,规范中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3.通过政府参与,进行中医药在俄罗斯的规范化经营和推广
(1)将在俄中医人员集中起来建立示范性中医院。
(2)以中方技术为基础,中俄联合兴办药厂,使中药制剂在俄罗斯的生产、经营规范化。
关键词:海洋经济;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
Abstract:Yantai City,as one of the first open coastal cities,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better serve the Jiaodong Peninsula Cities Group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handong Province,as well as the country’s strategic nee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antai’s marine economy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gives some strategy an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bout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marine economy,financial suppor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7-0035-04
一、引言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有关海洋的国际公约、发展议程或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形成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热潮。世界各国不仅争相扩大管辖海域,酿成了“蓝色圈地运动”,而且增强了海洋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力度,加快了海洋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强化海洋管理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比较这些活动,可以发现总的趋势是,海洋事业的经济色彩越来越突出,海洋成为经济竞争舞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趋势,直接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世界海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一直保持着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达到了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长态势。可以说,海洋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海洋经济学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及海洋开发实践的缺乏,海洋经济的研究较少,仅局限在某些行业,如渔业经济、海上运输经济等。二十世纪60 年代以后,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学者开始应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海洋经济。1967 年,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N.Rorholm 研究了13 个海洋经济部门对新英格兰南部地区的经济影响,并用投入产出法得出一些衡量海洋经济影响的尺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G.P.Tecorvo 和M.Wilkinson 从国民收入的角度分析了海洋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其著作《美国海洋管理》中,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了海洋管理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海洋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Moeller、Fitz、Colgan、Plumstead、Mandale 等。美国实施的国家海洋经济计划较好地推动了海洋经济理论的发展,其目的一是为了定义和描述海洋经济,二是为了统计和收集海洋和海岸带资源经济价值的数据。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在海洋经济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1982 年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就中国海洋开发战略、规划、管理和政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海洋经济研究大纲》、《海洋经济概论》、《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和《海岸带管理指南―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规划模式》等著作。从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来看,海洋经济研究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归属、海洋经济的主要理论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未达成共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研究。而且与目前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相比,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也显得较为缓慢,不能很好地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海洋经济理论研究,建立海洋经济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都对海洋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但未明确指出海洋经济的归属问题。石洪华、郑伟等认为,海洋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内以海洋资源作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该定义从区域的角度对海洋经济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海洋经济的区域属性。海洋经济活动的对象是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体资源、海洋土地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藏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经济活动的范围很广,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二是直接从海洋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三是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四是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五是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
务和管理。
三、海洋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及主要问题:以烟台市为例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烟台市大陆海岸线长702.5公里,拥有近岸海域260万公顷,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烟台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全市八项重要工作之一。目前,烟台市海洋经济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79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约是1995年的7倍。
1. 海洋第一产业逐渐形成生态、高效、快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烟台市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这一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名优高效养殖和远洋捕捞为代表的生态、高效、快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07年,全市海洋第一产业总产值达166.62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的20.93%,渔业劳动力14.4万人。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品种日趋多元化,养殖方式趋向立体化,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日益增大。2007年海水养殖面积11.3万公顷,养殖产量108.6万吨,鱼、虾、贝、藻多品种立体化养殖逐渐普及,名优水产品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海洋捕捞业稳定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捕捞。2007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63亿元;远洋捕捞渔船80艘,远洋捕捞产量10万吨。
2. 海洋第二产业凸现支柱作用和主导地位。一是传统海洋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海洋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69.75亿元,增加值89.89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367家,水产加工能力122.25万吨/年,水产加工总量100.09万吨。全市盐田总面积达7623.56公顷,海盐年产量205.2万吨,实现总产值8.83亿元,增加值3.8亿元。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建海洋造船项目总投资15.5亿元,规模以上海洋机械制造业企业10家,船舶配套企业23家,完成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产值24.25亿元,同比增长85.63%。二是临港工业规模不断膨胀。2007年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2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1%。以石化、造船、海洋重工等为主的一批临港工业项目陆续动工建设。启动了万华石化园、南山60万吨氧化铝等大项目,涌现了莱佛士造船、大宇造船、京鲁渔业、巨涛海洋重工等龙头企业。三是新兴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海洋新兴产业产值72.7亿元,在全市海洋经济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7%提高到2007年的9%。其中,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化工业实现总产值8.72亿元和12.75亿元。海洋风电步入稳步发展阶段。烟台是全省风力发电发展最早、装机容量最多的市,2007年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9.14万千瓦,投资1亿多元的长岛砣矶风电场等风电项目已全面投入运营,鲁能莱州、海阳东源、华能蓬莱等风场总计30.9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已得到核准并开始建设。海水综合利用业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2007年实现总产值2.16亿元,增加值1亿元,随着海水淡化工程的推进,年产淡水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矿产业技术先进,资源开发进入全新领域。2007年烟台市海洋矿产总产值20.93亿元,海域煤炭产量223.69万吨,海域金矿产量112.96万吨,龙口海底煤炭资源、莱州海底黄金资源项目的勘探工作已全面展开。
3. 海洋第三产业彰显活力、贡献突出。海洋第三产业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及其他海洋服务业为主,2007年完成产值317.51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在三次产业中最高,为39.89%,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滨海旅游业长足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以打造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中心,充分发挥海滨和海岛特色优势,突出发展“1+3”滨海旅游强势板块,全市在建旅游项目35个,总投资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年内完成投资37.8亿元,同比增长34.8%;接待国内外游客2029.75万人,实现总产值186.1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18.2%和25.89%。二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依托市内优越的港口资源,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新建、续建港口项目30个,年内完成投资27.6亿元,烟台港西港区、芝罘湾港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10余个主要港口共有生产泊位150个,万吨级泊位43个,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3146万吨,其中外贸3436万吨,旅客吞吐量904万人次,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25万TEU。三是临港物流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烟台有两个环节以上的物流企业近800家,2007年完成产值114.58亿元,同比增长23.5%;拥有省内唯一的拓展保税物流业务的出口加工区,该区通过利用叠加的保税物流政策,去年完成产值12.7亿美元,实现税收1800万元;同时出现了交运、北明、海通、道恩等骨干物流企业。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末,烟台市支持海洋临港经济发展的银行贷款余额超过千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约占全市信贷总量的70%。从调查情况看,全市海洋经济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海洋经济二产、三产转向直接融资和区域外融资。一是域外融资大幅增加。受益于烟台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很多大型企业成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夺的优质客户。2007年,共有浦发银行等10多家域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与烟台市企业开展合作,全年域外流入信用总额高达250多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16.7%。
2. 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一是海水捕捞业萎缩,相关渔户纷纷转型。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作为传统海洋作业模式的海洋捕捞业每况愈下。渔民从事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渔民或“弃海务农”,或“弃船经商”。以龙口市为例,该市2007年渔用机动船存量1010艘,比2005年减少271艘,下降21.2%。二是近海养殖业企业和个体户间民间借贷行为增加。2008年上半年共从民间借贷市场融入资金1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0亿元,增长128.6%。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情况相对较好,据匡算,贷款规模大约在10亿元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在企业间也存在比较普遍的民间融资行为。
(三)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烟台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 盲目扩张海水养殖规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1988年开始烟台市部分海域海水养殖业规模呈现了膨胀式发展态势,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无节制地利用海水资源,在海养面积急剧翻番的同时,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导致了养殖生物微生物饵料不足、养殖生物发病率高、病菌传染速度加快、养殖产品抗病能力减弱等问题。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筏式养殖的扇贝开始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由开始的40%―60%增长到1997年、1998年的高达96%,几近绝产,造成了海水养殖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也因此形成风险。
2. 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直接威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受环境恶化、养殖水域污染、养殖病害频繁发生的影响,海水养殖受损面积增大。1990年5月特大海风席卷整个渤海海面,此时正是海湾筏式养殖的发展高峰期,风灾后养殖损失惨重,蓬莱市包括海带、扇贝、贻贝等16000余亩的养殖海域,有11300多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303万元;1994年8月15日的十五号台风,造成该市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6600余万元。
3. 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经营战略的转移,1997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极少的海产品加工业贷款外,对海洋捕捞业贷款、海水养殖贷款很少投放,甚至有的商业银行海洋渔业类贷款额度为零,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的贷款大多仅由农村信用社支撑。随着近年远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才有所好转,但也仅为35%。究其原因,一方面,海洋渔业贷款不良率较高,至2001年末海水养殖业贷款不良率达到87%,海水养殖业一些不可预见的灾害风险,给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经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从单纯的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转向了赢利能力的竞争,出于加强信贷管理和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各商业银行上级行纷纷将信贷管理权限上收,对分支机构信贷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严重制约了基层行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4. 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效果。一是贷款期限和额度与海洋渔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一般为一年以内、3万元以下,从海水养殖业来看,生产周期一般在2―5年,养殖面积少则5―7亩,多则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资金需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或几百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与海水养殖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20%,实际最高执行上浮110%,供需双方交易成本较高,从而使不少渔户因利率太高而望而却步。三是信贷产品难以满足渔民的需求。为保证贷款安全,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多为担保和质押的方式,由于海区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其海产品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贷款方式的单一严重堵塞了海水养殖户的融资渠道。四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由于历史包袱较重,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还较为困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对农户的资金需求无力充分满足,再加上农村资金外流,进一步增加了支农资金缺口,资金短缺、有效信贷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产业
一是积极推动海洋第一产业转型,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二是继续巩固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形成分工合作、各具特色、适度竞争、共谋发展的内部结构。三是重点抓好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及海洋服务业,全面推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保护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是要确立节约海洋资源观念。避免偏重“资源导向型”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防止把海洋经济发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避免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倾向。提倡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结合,在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资源的整治和恢复。二是要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因此,应抓紧建立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在港口建设、能源开采、渔业作业等具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研究和尊重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合理开发。
(三)创新服务,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增加信贷投入。特别要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二是以点带面,拉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条。针对目前众多海水养殖户和中小加工企业缺乏承贷资格的现状,应着重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入。三是依据海洋经济信贷需求特点更新服务品种,加快推进仓单、专利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以及法人代表无限责任担保贷款等新业务的开展,形成特色化服务、差别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四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逐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建立一个以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四)多方联动,努力培育海洋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用市、信用社区、信用户的创建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通过信用环境的改善推动海洋经济融资环境的整体优化。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海洋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三是积极开展海洋保险业务。可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增加保险种类和创新保险产品,提供多种保险服务,提高保险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补偿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科技含量高的海洋经济经营设立财政贴息制度,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贴息,用财政手段引导养殖户和加工企业转向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3,(4)。
[2]石洪华,郑伟,丁德文,高会旺,刘洋.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
[3]何君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金融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