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

第1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阳光体育 基础教育 体育与健康 课程改革

为了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势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6年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计划,该方案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

“阳光体育运动”以“阳光”为主题词,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和兴趣的需要以及能力发展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主动、自信、友善的和谐个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的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新审视。无疑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阳光体育”概念释义

国内对“阳光体育”的概念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七点精神,笔者尝试将“阳光体育”界定为:“阳光体育”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普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的。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

二、“阳光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阳光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等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并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于“阳光体育”

1.体育课程改革应“授之以渔”,与“阳光体育”目的相一致

广大体育教师从一开始就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而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更令我们难堪的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话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甚至我们不得不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

然而,现实更让我们担忧。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城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从总体上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很明显,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体育课在干什么?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否正确?可以说,改革是没有错的,以“学生健康为本”的教学目标是没有错的,以“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指导学校体育也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来或者说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所以,无论是“扁担南瓜进课堂”还是“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等疑问这都不是主要问题。它们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可以千差万别,关键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能不能达到“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能不能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因为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量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太大又对身体健康有所损害。

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此外,我们在教运动技术时,一定进行“健康化”处理,绝不能照搬这就是“运动技术健康化”。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全面再造课堂,再造教学,而在于引领一个走势:现实正在往理念的方向移动,理念正在摇撼现实最深层的基础。与这一点相比,那些技术上或设计上的不足都是可以谅解的。

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实事求是地讲,体育教育改革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当代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如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因此,它必然要改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体育理论工作者不应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概念与设计过于挑剔。因为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

2.体育课程改革应“避虚就实”,使“阳光体育”更阳光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最近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忽视已经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很多老师上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

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没有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有的体育课完全变成了“游戏课”、“文艺表演课”,教师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体现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体育课则上成了“放羊课”或“体育项目超市”,教师解释为: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实现了运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目标等等。

其实,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所以,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上,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人们逐渐认识到:运动负荷测定不能忽视,运动负荷还应当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当然运动负荷的测定,这决不是完全回到过去。过去的运动负荷测定太单一,特别是它不能反映学生不同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关注,把主要精力都用到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对运动负荷的计算和描绘上去了。因此,揭示过去运动负荷测定的不足,实现对学生运动负荷测定的进一步完善化和科学化,这种发展动态必然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单纯是回到过去。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因此,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必须要有合理的运动负荷。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3.体育课程改革应在完成其“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

第2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合理运动负荷;要求;实施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不重视运动负荷。接下来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体育新课程运动负荷的再认识。

一、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说明了体育课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效果”的课程。

二、正确认识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简单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体育课运动负荷所依据的测定数据主要是学生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制;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因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合理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以便适时调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增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尽可能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授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教材内容,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里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同时要兼顾教材和学生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2.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并适时调控,才能真正将合理的运动负荷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当时所承受的负荷,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或强度要求、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或间歇时间、变换练习内容或组织形式等,将其负荷调整至合理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牟先涛.在捧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

第3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关键字 体育与健康课程 健康第一 生态体育

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后就提出了“生态体育课堂”的理念。何为生态的体育课堂?生态体育课堂模式的最终归宿又是怎样?都是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何谓生态课堂

生态体育课堂是指突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丰富化,教学目标开放化的特点。

生态体育课堂的最终归宿又是新课程目标的指向。新课程目标指向于“从原来阶段体育转变为终身体育,从注重运动技能转变为重视健康,从学科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实为趋向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的转变,这首先要有教育者理念的更新,然后构建出与之相应的具体教学方法,从而还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和翱翔的“自然课堂”。

二、生态体育课堂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并不是体育课与健康课合并在一起的一门课程。而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从而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怎样通过各种身体运动去促进身体健康,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以及增强体能,回归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回归生态体育的本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生态体育的活动形式为实现的手段

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它是对过去课程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过去的课程指导思想侧重强调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健康观”丰富了对人的全面健康的理解,这是对过去课程的新发展。体育课程标准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体育新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要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体育课程标准重视整体健康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发展;第三,体育课程标准重视将身体练习和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不但包括每周体育课的学习,而且保证健康教育专题内容的教学,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体现了新课标标准的理念。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从以课程为中心或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的中心的转变,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从课程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实施体育新课程以后,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技术技能,而且提高了运动兴趣;不仅体育课上努力了,而且课外体育活动积极了,也形成了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过渡,也反映出了“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效果在课内外”的改革初衷。所以,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课程层面强调了健康整体观,体现了体育新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了体育新课程的内涵,也揭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在体育课堂的五个领域目标中的运动参与目标来说,生态体育课堂实际上是更多地通过竞争性、游戏性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使他们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享受乐趣。体育本事来源于游戏,而学校体育就应该回归到游戏中去,让学生接受既具有游戏规则有赋有生命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以游戏为主,将学习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去,这比单纯灌输动作知识、技能更实际、更直接。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被动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运动技能。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强调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亲身的体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而生态体育教学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关注学生对于体育基本知识的了解、竞技体育精神的认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整个的教学中,把客观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师、学生五个因素融合起来,使学生得到自然的发展,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4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领域,2001年9月开始的实验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也制订完毕,但为了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没有开始实验。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重新修订的机会,并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颁布。2003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实验期,此时,我国从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进入了实验阶段。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图1)。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表1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图2)。

下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图2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二、课程目标的实施

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身心健康 终生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06-01

很多体育工作者一直都这么认为,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对抗,而基本忽略或根本不上室内体育课,使室内体育课所体现的价值功能基本丧失。

一、室内健康课:可以处理好身心之间的关系。

健康并不仅仅是没病,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身体不健康对心理会产生影响。在室内体育课中教师必须时刻强调身体健康时生活就会很愉悦,反之就会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很多疾病都会发生。

2.室内体育课告诉学生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运动愉悦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快乐、舒畅、振奋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明确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合理的锻炼。

二、室内健康课: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室内课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1.体育知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德方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室内体育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从社会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其主要特征是: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练习,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室内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和行为而表现出来的;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是学习的中心,是这些很多的时候必须在室内完成,在新时期更体现室内体育课的价值和意义。

三、室内健康课:实现以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价值

室内体育课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地教育手段,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室内体育课中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室内体育课中通过心理暗示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室内体育课中频繁锻炼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室内体育课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四、室内健康课: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不断强调以认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时期如何能将室内体育和学生发展能有机的集合起来,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方向。

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学习体验、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要使这已整体活动过程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在“健康第一”观念的指导之下,精心思考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

2.在室内体育课中及时“培养学生兴趣”伴随体育的全过程。兴趣和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这样的前提一切都是枉然,在室内体育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刺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后期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五、室内健康课:凸显美学教育

体育美学是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洪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它对发展我们社会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这样的历史使命交给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师又是一个挑战,如何完成这样的任务,只有在室内体育中来实现。

1.美学的特征: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2.美学和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健康的肢体机能是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在室内体育中倡导的情绪体验是产生审美意识的特殊途径。

六、室内健康课:是倡导“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

室内体育课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教育的最佳场所。运用多种方法和模式来进行教学,对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理念十分重要。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学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终身教育的内涵: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它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的一切方面,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所接受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终生体育思想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体育观念。我国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把培养人民终生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

总之,室内体育课在新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体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潮流转变思维,切实可行的利用室内课这样一个平台,转变学生的陈旧的运动、锻炼、娱乐的思想,回到科学的、系统的轨道上来,对民族和国人的身心素质发展必定至关重要。室内体育是室外体育的前奏和预备,室外体育是室内体育的外延和展示;室内体育为室外体育的铺垫,室外体育又是室内体育理论的一个应用;它们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任何一方都无法取代另一方。

参考文献:

[1]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第6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1 《课程标准》下正确认识和定位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只要人类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教学就必然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可以说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课程标准》的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领域目标中提出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强求技术动作细化和统一化。以上说明新课程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给运动技能的传授以更大的空间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其次,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再者,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更好地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待运动技能的学习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它对实现其它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以往的技能教学的:“繁、难、严”,要把技能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2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过去,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有的是蜻蜓点水、有的是低级重复,如侧向滑步推铅球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不积极、老师也不愿意教,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当然这里面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安排有些问题,我们老师的教学中也有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盲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同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来实现。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3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3.1注重基础性的运动技能教学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基础。

3.2运动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这种阶段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打破以往按年级来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做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选择运动技能教学的范围和方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认真研究、组织教材,运动技能的教学一定会富有成效、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其实,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受过正常体育教育的学生无论其天分如何,都有着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因此,运动技能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3运动技能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体育除了具有健身的价值外,还具有其它许多价值,其中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价值。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技能教学只有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体育课程要积极挑起重担,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运动技能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注意教授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个人交往时所需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4 《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4.1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以目标为诱导,让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同时变成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必须说明的是: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4.2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遵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从分解教学开始呢?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呢?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因此,运动技能教学规律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运动技能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4.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计划?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跳远”、“单杠”、“篮球”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由此可见,单元的本意是指“某个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和过程组成的教学板块”(毛振明),而课则是组成这个“教学板块”的有机部分,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某节课是否是新授课后,才能对教师是否讲多了或运动密度、负荷量大小是否合适作出评价;也只有知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的程度,才能对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否合理作出判断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时,要特别注意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的把握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讲: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以确保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

把一项运动技术单元化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动项目的教材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为了避免以往体育教学单元的重复,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3-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对体育教学单元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行研究。因此,应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单元的规模,单元间相互匹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频繁,生生交往复杂,物理空间多变。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再受制于课前的精心策划,而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雁飞.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第7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第8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一、体育课程改革目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有其相应的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但由于历史因素,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曾一度中断。近20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毕竟在课程设计的研究方面理论程度依然不高、无力指导实践、重引进轻继承吸引、研究主体单一、视野狭窄以及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客观地讲,2001年实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有人把它称之为“三边工程”――边设计、边实验、边推广。从教育发展周期规律来讲,新体育课程要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如果急于求成,事先又缺乏深入的体育科研,没有广泛征求经常深入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和实验的体育教育专家以及热心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意见。体育课改就会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时,不少人认为,体育课程改革是部分人提出来的,是某些主管领导的想法,言下之意是:体育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广大体育教师从一开始就对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出现了诸如“谈化运动技能教学”,“搞形式主义”、有的上体育观摩示范给人内涵不深,有做秀表演的感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体育教师在接触的体育课程改革初期,会遭遇到新旧两种体育教学形式的对比,及其所带来的相应冲击。中学校体育教师无一不提到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期间培训、讲座、学习变革等对他们体育教学生涯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

事实上,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个有“破”有“立”的过程,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改变的方面非常多,必然让体育教师无所适从,因为旧的教育观念已经打破,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尽管其涵义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确后,就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它所能展开的思想、话语和行动甚至比它的具体设计还重要。体育课程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能极大程度地冲击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并使教师在学生主体、师生关系、教学目标等认识上发生明显变化。

二、运动量是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合理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总之,体育课的运动量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因此,体育课教学必须以身体为手段,要有合理的运动量。

三、体育课程改革方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特别是前面捉到的能反映人体素质的指标)的主要因素是运动不足、营养过剩和运动中缺少一定的运动负荷等。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非体育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

因此,在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程必须在它完成的“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回到它应有的轨道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目前而言,我们所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只是一种活动的口号和形式,而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并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让学生活动得更自由、更自在、更开心、更充分,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总之,我们只有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旗帜鲜明地举起“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并将其作为我们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就能使之其真正成为“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和“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第9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范文

一、要健康价值与学生实际相衔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积极投身课改的具体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对我的教学工作认识、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针对高中学生,高中学习的大学还要学。如今有些学生上课,表面愿意,内心痛苦,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对运动乐趣的体验。脱离高中学生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二、要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的体育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一准备一基本一结束”。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广州体育学院的饶纪乐教授说过,只要学生在有限时间充分运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像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三、要运动兴趣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作为基层的体育老师,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堂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学生在课堂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乐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堂。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吗?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了吗?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像我们现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的学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假如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这是一堂“放羊课”,像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个班就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哪儿足球踢到人,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要做到与传统的教学不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后更要重视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觉得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手段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