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神经病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影像学判读带教临床见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神经病学历来是医学生学习难度最大和教学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不佳。神经病学一直以来以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科基础复杂、思维系统严密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涉及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等;都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还在一些医学生中产生了特定的恐惧情绪。所以在临床见习阶段这一关键时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兴趣,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长期的神经病学见习带教工作中,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正确判读,能够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神经病学的复杂性
神经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很广,与内科、外科、解剖学、病理生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为神经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神经内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而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因此造成见习、实习学生在神经内科临床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虽然本院是一家大型教学医院,病种相对较全,但由于不同病种的分流方向不同,常常存在有些疾病,甚至是作为教学重点的常见病的病员缺乏的情况。这样就使影像学资料的保存功能更加重要。这些资料对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时非常困难,教师亦觉得教学不容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神经解剖的复杂性、抽象性,单纯的文字表述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电脑的普及使得现在很多医学院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的便利,影像学改变等相关知识置于网络上,互动教学。
二、神经影像学的作用
带教老师应该培养同学初步的影像学阅片的能力,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看好影像片,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基础,还要大量的阅片,才能对疾病得出基本正确的影像诊断。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辨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影像学资料的表现,并分别分析它们在诊断中的意义。复习影像学基础利用较短的时间复习影像成像原理,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资料的理解。同时比较讲解正常与异常的影像片。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数字减影(DSA)、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等,随着这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大大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接触临床病例时,带教老师应结合一些典型病例的CT 或MRI或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反复讲解,使同学基本掌握这些病变的影像学改变,这样既能加深同学对神经系统不同受损部位以及相应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帮助同学巩固加深既往学过的神经解剖知识,又能提高同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同学的神经病学学习热情。
三、神经影像学正确判读的意义
神经病学的诊断要求先查明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再查明病变的原因(定性诊断)。面对每一位患者,带教每一个学生,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就是要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并应判定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要做到准确定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然而在实习带教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DSA、SPECT、PET等并综合分析判断,明确病变的部位。这应是带教老师主要的带教重点和难点,能够正确的阅读影像资料。那么疾病已经诊断了一大半了。近20余年,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初学神经病学的同学们,都会感觉到神经有些内容很抽象、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如能真正投入其中将会体味到他的无穷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吃透书本,然后认真阅读影像资料,能够正确判读,才能在以后成功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把神经病学学好、学精,以后投身到神经病学的研究,开阔视野、展望未来,以推动神经病学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2]Hudson JN.Linking neuroscience theory to practice to help overcome student fear of neurology[J]. Med Teach,2006(7):651—653.
[3]王伊龙,王拥军,周永,等. 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 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7—30.
[4]赵晴,杜建时,高明. PBL 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8( 11):1131—1132.
[5]罗海彦,胡长林.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 (5):382—383.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全面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神经解剖学、临床神经生理学、临床神经病例学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包括脑电图,在有条件的单位工作者,还包括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掌握颅内血流生理及病例生理学,神经影像学(包括头颅及脊柱X线平片、脑血管造影及CT)的基本理论,在有条件的医院工作者,还须掌握MRI有关技能;掌握神经系统症状学(包括头面痛、惊阙、瘫痪、颅内压增高、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复视、肢体痛、失语、昏迷)的理论、机电及鉴别诊断;掌握神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精神病学、小儿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老年神经病学、心脏病学及呼吸内科学、内分泌学与神经病学有关的基本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1、掌握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眼科、耳鼻喉科及骨科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理论知识。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病房及门诊)部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对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癫痫、脱髓鞘疾病、变性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周围神经病、肌瘤、遗传代谢性神经系统疾病一级椎体外疾病)的诊断、治疗机预防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常见症状(包括:头面痛、眩晕、瘫痪、感觉障碍、惊阙、痴呆、晕阙、昏迷)有深入的认识并能作出正确地分型或病因诊断;对神经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承担院内会诊,能承担神经内科二线值班、门诊咨询等工作;有一定的病房、门诊医疗组织、管理的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熟练掌握神经系统各部位(包括:大脑半球、丘脑及小丘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综合症至少30个。对其它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肝性脑病、门脉性脑病、肾性脑病、透析性病、瘤性神经系合并症、心肺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合并症)有深入的了解。担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诊治本专科病人至少300例,主管或负责主治的病例确诊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抢救成功率等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
(三)科研
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级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主任医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在副主任医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对本专业某一领域有所专长。
(二)相关理论知识
在达到所规定的神经内科专业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熟悉与其专业相关学科的新进展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在神经内科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正确、熟练地组织、指导、抢救、治疗专科危重病人,有解决疑难病及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能承担院内外疑难复杂病例会诊;对本专业临床工作具备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机工作量:
担任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每年诊治神经内科病人至少150例,其中疑难危重病例不少于40%,医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培养本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每年为下级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3次;有培养主治医师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至少1名的经历。
情景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等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是神经科医师的基本功。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际操作,不利于临床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神经病学涉及复杂、抽象的神经解剖学知识。神经系统功能多样;检查内容繁多,专业性较强;临床诊断需要在病史、查体及恰当辅助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因此,要求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以便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掌握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是神经病学临床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
神经病情景教学是基于上述现状提出的一种新的实习教学方法,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典型的情景或案例,通过学生设身处地的实际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任务为中心,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将此两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运用到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要在模拟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学习,充分利用其优势的互补,不仅能够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其思维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
一、教学对象
选择辽宁医学院2008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33名,以班为单位随机分成2组,即实验组及对照组。年龄(22.12±1.52)岁;4个班级学生年龄、性别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班神经病学见习课任课教师、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完全相同。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选用《神经病学》(第6版)教材的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安排完成对比教学。
对照组:按照教学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师示教和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法进行授课。
实验组:由教授设计相关教学任务,在模拟临床场景下,导入一级任务和若干个子任务;学生分成2~3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等任务选择;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通过病例讨论等方式,对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等理论知识进行回顾性复习;教师总结知识点,并预告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临床实践考查模式的改革:根据我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采用临床技能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同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资料的准备与问题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任务,将知识点融入其中。模拟临床情景有:准备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等检查器具,准备门诊病志、化验检查单、CT报告单等。
2.任务驱动导入
在上述情境中,导入预先设计好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一级任务(即母任务),同时提出若干个二级任务(即子任务)保证一级任务的完成,由多媒体课件展示。
3.自主、协同学习
分组:根据任务安排及学生人数,分为2~3组。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做小组长,负责协助教师安排同学们的任务选择,并在最后讨论阶段做好总结。
教师先不急于给学生讲解如何完成该项任务,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回忆所学知识并通过查阅文献利用网络资源找到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及纠错。
4.任务驱动演示
由学生扮演不同疾病的患者、患者家属及接诊医生、科室医生、CT室医师、化验室医师等角色。
5.教学讨论、总结
由各组组长进行病例讨论及总结,提出自己掌握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最后由教师总结知识点,并补充与本次课相关的神经解剖生理知识或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三、教学效果评价
1.结果
2.讨论
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的医疗资源不足,扩招后学生的增加使得原本紧张的教学病源缺口更加明显。长久以来,在医学教育领域中,临床操作资源不够充足,医学院学生总是陷入“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情景教学模式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临床操作资源上的空缺。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在已尝试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的教学中。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任务为中心,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此两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运用到神经病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学习,充分利用其优势的互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学生还会不断的获得成就感,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为84.80±5.23)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理论掌握程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构建的良好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中学生自觉投入其中,在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任务驱动下,进入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角色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该项改革突出体现了综合运用情景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明确目标任务驱动下激发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另外,在仿真临床实景下,培养了学生关爱病人,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协作、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在运用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体系,摸索、实践、归纳、总结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靖,李国营,张德兴等.神经系统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J].解剖学研究,2007,29(5):387-389.
[2]张拥波,张健,王得新等.神经病学教学探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109-110.
摘要:介绍思维导图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思维导图的概念及作用、绘制方法、教学应用及实例,总结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中的心得体会及注意事项。思维导图引入神经病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神经病学教学;学习效率;临床思维;团队协作
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是一个由中心向周围有层次的发散的图形,由词汇、图形、线条和编号等构成,应用不同颜色的区分各级分支。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逻辑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将主题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对应关系。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类别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法[1]。目前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如项目管理、会议、教学和时间管理等。思维导图使人思路清晰,并能快速整合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开发大脑的潜能,帮助使用者深入思考,高效学习[2]。神经病学临床教学是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传统的神经病学教科书的章节排列均是以某一疾病为主题,用文字进行描述,按照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顺序排列,各种疾病缺乏横向比较及联系,医学生阅读过之后不能深刻记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科书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引导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思维导图能满足上述教学需求,实践证明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临床思维[3]。
1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制作起来简单易行,可用纸和笔随手绘制。首先把中心主题画在中央,然后将与中心主题有关联的要点逐层向外扩展画出分枝,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各分枝的内容。个人手绘思维导图的过程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但手绘的思维导图修改不便,与他人共享传输比较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思维导图的绘制还可以使用多种软件,在电脑和手机上均可完成,使得制作更便捷,应用更广泛。目前常用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有XMind,MindManager,NovaMind等,还有很多在线绘制工具,如百度脑图和ProcessOn等。各类软件的用法大致相同,均由根节点、2级节点和3级节点等组成,只需输入各个层次节点的内容即可自动生成思维导图,可以保存为各种文件格式。思维导图最好先由学生来绘制,因为绘图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加工,能够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另外,带教老师也可从学生绘制的导图中找出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概念不清、逻辑关系模糊等,并及时纠正。
2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及举例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准备,分头负责查资料、绘图等任务,共同完成1份思维导图。学生首先要确定中心问题,再围绕中心问题分层展开2次级主题、3级主题等,并使用线条和图案理清思路层次,最终将完整的知识网络呈现在1张思维导图上。整个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可向带教老师寻求帮助。上述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4]。课堂上带教老师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为基础进行教学。首先由小组的代表成员按照思维导图展现的知识框架来讲解,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次带教老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和临床病例的分析,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5]。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提炼授课要点,使知识框架更加清晰,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由学生来讲解思维导图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被动局面,形成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后学生整理笔记、复习及备考也可参考思维导图来进行。下面以神经科常见疾病———脑炎为例来展示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病历摘要:男性,52岁,主因间断头痛和嗜睡1周来诊。无发热,无肢体抽搐,无不自主运动,无精神行为异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2℃,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Hg,内科查体无异常。神经科查体:嗜睡,语尚利,定向力、计算力和记忆力粗测减退。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共济运动稳准。深浅感觉查体对称。四肢腱反射对称适中,病理征未引出。步态正常。脑膜刺激征可疑阳性。辅助检查:头CT:未见明显异常。带教老师以脑炎为中心主题词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哪些临床表现提示脑炎?2)为了明确诊断还需要完善哪些检查?3)脑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4)脑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以上4个问题可以作为2级主题词,问题的答案可作为3级和4级主题词。上述临床思维过程体现在思维导图上如图1所示。
3思维导图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对于带教老师而言,思维导图有助于带教老师呈现完整的神经病学知识框架,通过中心关键词、2级及3级关键词之间的连接,使知识点结构化逻辑化,突出授课重点。神经病学内容庞杂,综合了神经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内科和神经外科等兄弟学科存在交叉,适合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带教老师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和谐、互动和快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的医学生均是思维活跃的90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实际需求,思维导图的加入使原本稍显枯燥的神经病学知识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便于抓住核心知识点,快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对图表的记忆能力要强于文字记忆能力,图表化的知识更有利于长时记忆,有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传统的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对教材中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概括归纳,通过图像、线条和颜色建立联系,既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效率,又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及备考,从而帮助医学生扎实掌握神经病学的知识点。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大师张孝骞说过,临床思维就是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以认识疾病的本质。它既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也适用于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临床思维对于临床医生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有助于医学生透彻理解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思路,利于临床见习和实习。举例来说,讲授颅内感染时,利用思维导图将“脑脊液的改变”作为中心关键词,将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脑脊液特点串联起来,使医学生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特殊病原体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告别机械记忆,明晰临床思路。思维导图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6]。团队协作意味着遵守规则、分担职责和齐心协力,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以及每个人的优势对团队的贡献,同时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医学生之间交流协作过程,难免会产生不同意见,这就需要医学生,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而有所妥协,这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也有利于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与领导、同事及患者和谐相处。
4思维导图应用的注意事项
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记上具体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 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学过神经病学的同学也许会发现,同一种病因损害神经系统不同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可迥然不同,相反,尽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损害的是神经系统的同一部位,其临床表现几乎完全相同,这也决定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的方式的不同。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过程中,特别强调首先是对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学会和掌握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正确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经病学,被人们誉为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我们说神经系统复杂,这是针对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能力而言的,事实上,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网,通过这个网络将周围器官和中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生命体,在这个网络或中枢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或遭到破坏,就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复杂而又有序的网络和中枢,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其结构的认识,是不可能判断出来的,因此,思维的严密逻辑性也是神经病学的特征之一。
无论是学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还是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同学们都觉得“难”,它之所以“难”,是因为其解剖和生理机能复杂,内容抽象,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很显然,要求同学在短短的几周的实习时间内,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学会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认识具体的每一疾病就会显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谈到,神经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传导通路,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一条条传导通路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神经系统网络。有了网络的概念,我们就能较好地掌握实习的方法和重点,从而达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网络的观点来掌握实习方法,从而搞好神 既然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我们要认识它首先就必须要对神经系统这个网络的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的组成和功能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因此要搞好实习首先要复习和掌握有关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这是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知道组成神经系统网络的基本单位是传导通路,因此我们的复习和学习首先应该从这些基本的单位开始,以传导通路为主要线索,来复习有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学们学习时间的限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可能做到对这个网络全面了解,因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抓住重点,也就是说抓住构成网络的主要干道,如各对颅神经的分布及功能,进出颅的部位;脑干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常用的各种深、浅反射弧的组成和意义;脊髓神经各皮节分布区域等等。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中都用表格形式做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复习时可参考这些书籍。掌握了网络的“主干道”,就能较好地把握网络的主体,这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十分重要。可以说对该网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越全面,对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帮助就越大,因此,同学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解剖和生理知识。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实质上就是网络上的某个环节、部位发生了故障。要发现这些故障的部位及原因,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获取有关资料,这就是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 在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一般的问病史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近年来本院门诊住院的2型糖尿病DPN患者95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通心络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10岁;西药组45例中,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10岁。两组糖尿病病程5个月~5年,平均2.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学》制订。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2 hPG)>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②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四肢感觉异常、行走不稳或肢体活动受限;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除外其他因素(如遗传、酒精中毒、尿毒症、感染、营养不良、药物及重金属中毒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血糖保持平稳至少>3个月(HbA1c<7.5%),原用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停药>2周纳入观察。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饮食、运动疗法及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基础治疗。中药组予以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日。西药组予以甲钴铵片,0.5 mg/次,3次/日。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与方法
神经电生理检测 测定正中、胫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正中、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用药前后各测1次。
足背静脉及示指微循环血流检测 测量右足背静脉及右示指微循环的血流灌注量(PU)和流速,用药前后各测1次。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采用普利全自动血流变仪。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主要症状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测改善>10%;②有效:主要症状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测改善>5%;③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1个疗程治疗后,通心络组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0%;西药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通心络组与西药组治疗后MCV及SCV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通心络组提高更明显。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尚未完全阐明,也无特效的药物。
祖国医学认为其属“痹证”、“周痹”、“不仁”、“麻木”等范畴。多认为本病消渴日久,由肺胃津液之伤,渐至肝肾精血之损,肝阳化风,旁走四肢。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精血亏耗,标实为瘀血阻络、虚风内动。故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是本病的治疗大法。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通心络胶囊由人参、全蝎、水蛭、地鳖虫、蜈蚣、蝉蜕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能,能明显改善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状态。
关键词:脑梗塞血栓中西医结合脑软化中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9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7-02
1中西医治疗脑梗塞现状分析
脑梗塞的病理病机在中医(血瘀阻脉)和西医(血栓栓塞)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随着现代新型先进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更为精确。但与之相比,治疗研究进展相对缓慢[2]。主要是没有能被确认为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药物和方法。目前我国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单纯中医药在急性期见效慢,往往耽误抢救时间;西医技术存在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法,应成为研究治疗脑梗塞的最佳途径,而减少急性脑梗塞的致残率、病死率应成为主攻方向。众医家在积极探求有效方法和药物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挈合点,并有广阔前景。中山医科大学的苏镇培救授提出的诊治脑梗塞的策略[3]辨证论治的观点和华西医科大学的刘鸣教授从循证医学的观点,主持针剌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课题[4],可以充分说明中西医从理论和方法上可以找到某种契合点。为此,现就脑梗塞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思路探讨
2.1溶栓加中药益气活血加针灸醒脑开窍治疗脑梗塞“超早期”。脑梗塞发病前6小时这一时间窗称为“超早期”[1],而根据西医对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认识和众中医医家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期的治疗是重点,是关键。笔者认为脑梗塞是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介入治疗直接溶解栓子,使血管再通,力专而猛,是治其标;用中药益气活血,补虚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方选如温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温胆汤合复脉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既可配合溶栓又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针刺取穴有辨证取穴,也有独特取穴,如醒脑开窍法、颞三针疗法等。针刺如百会、人中、四神聪穴等。但仍需辨证论治、个体选择,对于有溶栓、介入禁忌症或不在时间窗者,应加强中药祛瘀力度,结合针刺醒脑开窍。
2.2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贯穿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急性期治疗是否积极直接关系到脑梗塞的预后。祖国医学认为,脑梗塞多为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由于气虚不能运血,血不能荣,以致气血淤滞于脉络,致使肢体偏瘫。因此,必须采用补气活血的原则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勺和地龙等。几百年来该方一直用于中风偏瘫恢复期的治疗,疗效确切可靠。现代医家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发现用于脑梗塞急性期也有较好效果,总有效率为88.3%[5]。过去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药理基础包括:①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滞性:②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③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④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⑤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⑥调节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紊乱,提高免疫系统功能[6-10]。因此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如甘露醇、甘油果糖或―t叶皂甙钠等脱水,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等抗凝、降纤,结合胞二磷胆碱、纳络酮、极化液保护脑组织等,将提高临床疗效。
2.3针灸理疗加补气活血药贯穿治疗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灸理疗、补气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六经辨证,临床上施以各种各样的针灸理疗,如电针、水针疗法、头针、体针、眼针、耳针、舌针、子午流注针刺疗法、透刺法、针刺意象疗法、针剌易化疗法等结合补气活血药包括中药和抗凝降纤的西药,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而发挥它神奇的魅力,能培养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3结论
对脑梗塞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现代医学的溶栓、介入、抗凝溶纤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损伤、降颅压、脑保护剂和支持疗法等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作用的多途径性也占相当优势。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为治疗急性脑梗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充分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和对症支持疗法,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然后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中药的不同剂型和不同疗法早期介入,利用中医药多组成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和特点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介入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最为有效、最有希望的疗法,而补气活血法则为祖国医学治疗脑梗塞最为确切的方法,因此采取优选组合原则,中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可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副作用,二者的联合应用极可能为脑梗塞的治疗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针灸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一部分其前景是光明的。如果能从机理着手更加深入地研究针灸对血流变学、血脂、组织的供血供氧、神经传导系统以及脑电波、脑血流的作用和影响,将能使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中发挥它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研究脑梗塞的治疗应视其为系统工程,中西医研究者需克服各自的狭隘与局限,扬长避短,携手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维冶.岁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苏镇培.脑卒中的辨证论治,当前脑卒中谚治策略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台论文集2000.(q).20
[4]刘鸣.实践循证脑卒中学: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研究的质量.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尝论文集.2000.(9).17
[5]张道杰,吴玉生,彭立义,等.SOD、MDA测定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疗效评估[J].新中医,1996,28(5):59~60
[6]程禾森,张伟龙,郭海平.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1999,11(2):40-41
[7]李泓,郑有顺,李先浩.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1996,18(3):42~43
[8]卢明,刘茂才.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17-19
[关键词]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肺癌;临床分析;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155-02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由全身性或系统性恶性肿瘤在中枢、周围神经的远隔效应,神经或/及肌肉系统受其影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群[1]。约1%的癌肿患者出现PNS,50%以上患者为肺癌所致。其临床表现多样,最多见的是小细胞肺癌,神经症状可早于肿瘤症状,潜伏期可达数周、数月,甚至5年以上[2]。而肺癌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咳嗽、咯血、血痰等呼吸系统表现,大家比较熟悉,但以肺外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少见,临床上极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肺癌这种特殊表现的认识,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现收集了本院2001年10月~2010年10月经病理确诊且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肺癌8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8~71岁,平均56岁。8例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首诊于神经内科,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4例,慢性起病3例。
1.2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大部分患者进行了腰椎穿刺及肌电图检查,个别患者还进行了新斯的明试验。
2 结果
2.1 四肢无力
四肢无力4例,4例均表现为肢体对称性无力,近端较远端重,活动后可出现一过性肌力好转,3例下肢较上肢肌无力明显,1例伴有肢体远端疼痛,1例伴有抑郁表现。神经系统查体:3例均为四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行新斯的明试验均阴性结果,行头颅CT检查均无明显病灶,行腰椎穿刺检查无异常改变,胸部X线片显示2例肺癌、1例无异常,考虑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进行激素治疗病情无改善,7个月后才出现咳嗽、痰中带血丝,行胸部CT检查示肺癌。1例四肢腱反射正常,考虑为抑郁症,间断抗抑郁治疗1年半,病情无缓解,出现明显消瘦,体检行胸部CT检查示肺癌。病理结果:小细胞癌3例,鳞癌1例。
2.2 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
双下肢无力2例,1例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尿便障碍,双下肢感觉过敏,无感觉平面,四肢腱反射正常,腰椎MRI正常,考虑为脊髓炎,给予激素冲击、营养神经等治疗,病情无缓解,行胸部CT检查示肺癌。1例表现为肢体远端麻木、疼痛、寒冷感,夜间重,活动后可好转,肌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因患糖尿病10年,考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给予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病情无改善,行胸部X线片检查示肺癌。病理结果:小细胞癌1例,腺癌1例。
2.3 声音嘶哑
声音嘶哑1例,此患者出现声音嘶哑1年,不伴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行喉镜检查无异常,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按脑梗死治疗无改善。半年后出现咳嗽、痰带血丝,声音嘶哑加重,行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癌。病理结果:腺癌。
2.4 眩晕、构音障碍
眩晕、构音障碍1例,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复视、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头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信号,腰椎穿刺检查正常,按脑干脑炎治疗效果不明显,行X线胸片检查示肺癌。病理结果:小细胞癌。
3 讨论
肿瘤在尚未转移或局部浸润下所导致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而病变部位并未找到肿瘤细胞,这种病变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以肺癌最为多见。肺癌临床表现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例如咳嗽、咯血、胸痛、血痰等。随医学的进步,近年来肺癌患者的诸多肺外表现日益受到重视,肺癌的肺外临床表现可早于呼吸系统症状出现之前而出现[3]。
肺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癌细胞局部浸润,侵犯脑及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 ②癌细胞淋巴结转移,可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霍纳综合征;③癌细胞脑转移导致头痛、呕吐、偏瘫、失语;④癌栓堵塞血管引起瘤卒中,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周围水肿,引起脑功能缺损,急性起病时出现偏瘫、失语等类似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容易被误诊为脑栓塞[4-5]。
近几年来,发现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有自身抗体,如Anti-Hu、Anti-Yo等抗体,Anti-Hu抗体是一种抗核抗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可影响脑干、边缘叶、脊髓灰质、脊髓后索及后根、外周感觉神经元,85%以上的患者在诊断前即出现了神经症状,直到数月后甚至5年后才找到肿瘤灶;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及亚急性进展,影像学大多正常。Anti-Yo抗体是抗胞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核糖体、高尔基小体、核周及树突内质网结合,临床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甚至可有精神症状以及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6]。从本组资料看,肺癌所致癌性神经肌肉病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多为亚急性起病,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可发生在癌肿出现之前、之后或同时,绝大多数不伴有肺部表现,而且其临床表现与相应的非癌性神经系统病变相同,不易区分,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神经系统症状可先于肿瘤数月甚至数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复杂,易误诊为脑血管病、亚急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结核性脑膜炎、精神病、癫痫持续状态。此病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及其发现的早晚。肿瘤对神经系统的广泛损害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只注意神经系统症状而忽略肿瘤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均是导致误诊的原因[7-8]。因此,对于那些影像学上无相应病灶,无法解释临床表现者,经治疗无效时,一定要想到副肿瘤综合征的可能,注意反复拍胸部X线片、胸部CT片、查脱落细胞、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反复筛选阴性者,也应密切随访,以求尽早明确诊断,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刘贵珍,刘新英.神经副肿瘤综合征17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1):42-43.
[2]周沛兴,何家荣.实用内科疾病神经系统损害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459.
[3]郭玉璞,Pollard,Mclead JG.癌性周围神经病[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6):216.
[4]王虹蛟,王强,陈淑英,等.肺癌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2):124.
[5]王黎萍,吴承龙,章燕幸.副癌综合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5(5):298-299.
[6]汤晓英,罗慰慈,崔丽英,等.小细胞肺癌并发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69例中4例临床及神经生理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2(1):17.
[7]蒋雨平.临床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学出版社,1999:626-627.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突然觉得一切都很熟悉,也许是声音、味道,或某一瞬间的情节。虽然可以确定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内心中却感觉曾经来过。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种认为当前发生的事件曾经发生过的熟悉感被称为Deja vu,也叫即视感。Dejavu一般被认为是在上个世纪,由法国精神科专家艾米力・波拉克(EmileBoirac)在其著作《精神科学的未来》中首创,他称之为“不可名状的认同感”。Deja vu读作“德夏禹”,在英语中没有“vu”的音,只好念作“德夏乌”。
熟悉感系统一日尊短路
D6ja vu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英国有过调查,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曾经经历过Deja vu体验,而且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体验得更多。由于Deja vu体验经常让人感觉神秘和困惑,因此产生了许多神秘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它,比如梦境、神谕和轮回转世。甚至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理论和时空扭曲也被用来解释Deja vu。但在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看来,Deja vu只不过是大脑和认知加工短暂功能失调的产物罢了。
早在1888年,英国的神经病学家休林斯・杰克逊就发现颞叶癫痫病人在发病前经常出现Deja vu现象,这就让人很容易联想,大脑颞叶的某些功能与Deja vu有关。而且当时的神经病学家推测,正常人的Dejavu感觉也是由于颞叶的轻微癫痫造成的。后来,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用电刺激病人的大脑皮层,发现刺激大脑颞叶时,偶尔会诱发病人的D6ja vu体验。
颞叶中的海马旁回与熟悉感的产生有关。同时,颞叶区域还接收来自视觉皮层与听觉皮层的知觉信息。电刺颞叶产生的熟悉感与传入的知觉信息错误地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产生D6ja vu体验。
大脑活动的不同步可能是原因
我们的记忆系统可以分成有意识的回忆系统和熟悉感系统。比如在街上碰到一个人,也许可以回忆起他是小学同学,及众多交往细节,比如他的性格;或者只是会觉得这个人很熟悉,但是却不能叫出他的名字,也无法想起何时何地认识他。这就是熟悉感系统在起作用。
有意识的回忆与熟悉感却是独立的。负责回忆的脑区包括前额页皮层和海马,而熟悉感系统则包含海马旁回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区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Josef sDatt认为,当海马旁回活动,而前额页皮层和海马没有正常活动时,就会产生Deja vu体验。即产生了强烈的熟悉感,却无法有意识的回忆具体内容。
另一种对Deja vu的解释是神经传导的延迟。大脑是高度并行加工的,传入的感觉信息会通过不同通路到达高级加工中枢。比如,有负责加工低频和整体信息的快速通路,以及负责加工高频和细节信息的主要加工通路。大脑的高级加工中枢要整合不同通路的信息,从而形成统一的经验。快速通路的传递速度通常比常规通路快,但如果两个通路的延迟相差太大,高级皮层就无法将两个通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而是会感觉同样的事情在之前发生过。神经延迟可能只有几毫秒,通常是由于神经递质瞬时耗尽造成的,人们往往在疲倦时更容易产生Deja vu,这与神经传导延迟的理论是相符的。
另一种可能的神经延迟发生在大脑两个半球之间。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相对独立的处理信息,最后传递到优势半球的高级加工中枢。一部分信息直接传递到优势半球的加工中枢,而另一部分信息先传递到非优势半球的加工中枢,再通过胼胝体传递到优势半球。如果信息在左右半球之间传递时产生过多延迟,也可能出现D6ja vu体验。
被验证的知觉过程分裂说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Deja vu是无意识中的幻想,无意识的内容会被阻挡在意识觉察范围之外,但是熟悉感会溢出,从而产生D6ja vu体验。但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一样,这个解释很难用科学的方法验证。
英国结构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Deja vu是由于知觉过程分裂为两部分而造成的。在进行完全的知觉加工之前,可能已经进行了一个快速的无意识加工,当前的知觉体验与较早的印象相匹配,就可能产生熟悉感,这两个知觉过程的分离可能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干扰或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在过马路时,可能无意识地瞥了一下对面的商店,当穿过了马路再看到商店时,就可能产生意外的熟悉感,大脑的初级视皮层会加工大量信息,但只有少数会被注意进而进行完全的加工。在过马路时虽然注意的是车流,但商店的信息可能也被无意识地进行了少量加工,当第二次注视商店时,视觉系统的深入加工会与第一次的无意识加工相联系,从而产生熟悉感。
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验证了这个理论。他们先给被试者快速呈现一次单词A,第一次单词A的呈现是非常快速的,被试者无法看清是什么单词。然后再在接下来的一连串单词中插入A,这时的速度较慢,被试者可以看清楚单词,他很容易就判断出A在此之前出现过。这种现象与Deja vu相似,当深入加工单词A时,第一次的快速加工就可能产生熟悉感。
错误的熟悉感也会引起“即视感”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Deja vu是由于错误的熟悉感造成的,当眼前的经验与记忆中经验的某一部分匹配时Deja vu就可能出现,这种熟悉性是真实的、内隐诱发的,无法有意识地回忆熟悉感的来源。为何会产生错误的熟悉感呢?如果对当前情景中某一具体事物熟悉时,这种熟悉感可能就会扩散到整个场景,从而触发对整个场景的Deja vu。比如,在一个新装修的客厅中,有一盏灯与你朋友家的灯是完全相同的,而你却无法回忆起在哪里见过这盏灯,这时内隐的熟悉感可能就会扩展到整个情境中,产生你曾经来过这个客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