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体育课程的类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的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的类型

第1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半导体光电;研究型;实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23-02

近几年来,随着半导体电子产业和光学专业的快速发展,半导体光电正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半导体光电技术是集现代半导体技术、电子学技术和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半导体物理、光电子、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该学科作为光、机、电、算、材一体的交叉学科,专科课程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有其自身的课程特点:既要讲授半导体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补充光电专业的知识,还要加强数理基础理论教学;既要围绕半导体光电专业核心,又要涉足其他专业领域;既要重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加强前沿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将最新的行业信息灌输给学生。同时,随着近年来固态半导体LED照明技术、半导体激光、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探测器等高新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技术人才来从事半导体光电材料、器件以及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分析能力优秀的研究型人才。但是目前高校半导体光电学科的教学普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内容的提升。因而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着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教学,逐步开展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探索,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形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并重视创新叉研究的积极教学模式,为半导体光电学科建立一个全新的培养方式。

一、理论教学中创设前沿性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主要依靠讲解概念、分析原理、推导公式、得出结论。而学生就是按部就班地记笔记、做习题、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最终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层面,这完全达不到迅猛发展的高新的半导体光电学科的培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前沿性科技专题报道,学生在创新性的问题中,借助课本提供的基础理论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尝试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时间,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如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方法、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制作光电器件的优异性等,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讨论。考核方式以课程设计或者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研究能力。此外,要重视阶段性总结和检查工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注重教学方式改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检查和总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作业为考察标准,这种考察的弊端是给学生提供了抄袭作业的机会,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应考虑采取多元化的检查方式,增加检查手段。可以让学生将多媒体课件与教材和参考书相结合,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出的难点和重点,单独总结出学习笔记,并进行定期检查。

二、建立半导体专业与光电专业协同的教学环境

半导体光电从理论上来讲是研究半导体中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光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一门科学,涉及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一些基础学科;从实践层面来讲,也关联着半导体光电材料、光电探测器、异质结光电器件及其相关系统的研究。因此,在理论上应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编写有针对性的,并且包含基础物理学、半导体电子学、光学和系统设计等具有交叉性理论的教材和讲义,提升学生在半导体光电交叉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组织和调动各层次教师,建设教学研究中心。结合老教师的经验和青年教师的创意,共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另外,实现半导体光电学科的教学探索,不仅需要专业教师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半导体光电材料生长、器件制备和检测设备,以及专业设计软件供教学和科研使用。该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方面,还需要实验方面的补充和实践,从而可以从软件和硬件双方面实现协同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光谱分析为例,传统的光谱分析光源采用的是一些气体激光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利用新型的半导体固体激光器来替代传统的气体激光器,将半导体光电器件和光学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两者协同的新型设备。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新型的光谱系统和传统系统的优劣性,以及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系统,提高系统的使用性能,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协同学科的技能性训练。进一步可以引入显微镜成像技术,采用简易的一些光学元器件,在实验室内让学生动手搭建显微成像设备,锻炼学生对光学系统的整体认知能力,并且可以提升传统设备的应用范围。这一系列交叉协同教学实验的建立有利于打破教学和研究的界限,打破学科的界限,突出半导体光电学科的交叉性特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掌握,为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开辟新的途径。

三、建立前沿性半导体光电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半导体光电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高新的工程应用的直观认识,许多设备和器件只阐述其工作原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而需要重视研究型实践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的,将半导体材料生长和器件制造设备引入课堂,让学生深刻掌握器件的制造流程。同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光电检测设备,让学生开展一些器件的检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熟悉器件和光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一些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问题。以半导体LED光电器件为例:由于LED材料和器件制造设备较为精密、价格昂贵、不易获取。在理论课程后,可以引用适当的LED材料生长设备MOCVD的一些生长过程的实物图片和视频,以及半导体器件制备的薄膜沉积、光刻制作和刻蚀工艺的流程图和视频,让学生尽可能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此外,购置现成的LED器件和光电检测设备,利用光电测试设备对LED器件开展一些电学和光学性能的检测,在测试过程中让学生对LED光电转换基本原理和不同测试条件对器件光电性能影响的物理机制开展探索性研究。对于阻碍LED发展的一些前沿性难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和解决方案。基于学科的科研实验条件,我们还可以提出项目教学法,把教学内容通过“实践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能够一个半导体和光电专业相协同的实验平台,可以设置一个系统的实验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报告,都由学生负责完成,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实验制造和检测得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能力,让学生扮演项目研究者的角色,在研究项目情景的刺激下及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这样才具备一门前沿性的学科所应该达到的理想效果。

四、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基地

半导体光电专业需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专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以江南大学为例,可以依据无锡当地工业的发展中心,与半导体光电类企业,如无锡尚德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广联LED器件制造企业、LED照明企业实益达、万润光子等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建立企业实训创新基地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站。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了解半导体光电类产品的产线制造过程。还可以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应用生产中,并且可以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实际产线的需求分析为基础,结合理论教学的要求,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实施综合化、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课堂模式,做到教室、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三者结合的教学场所。最终积累一定的合作经验后,校企可以合作开发教材,聘请行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针对课程的特点,结合课堂基础和生产实践的要求,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实训实习的进展,编写出符合高校教学和企业生产需求的新型校企双用教材。

综上所述,要开展研究型半导体光电类课程的教学探索,首先要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教学需求,改善课堂教学措施,形成有创意、有个性化的课堂特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3-02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P.E.Education)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时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的体育课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所要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开设的、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岗位基本素质及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及工作环境等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在高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体育课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几十年来,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体育门类多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含竞技类体育课程)、医疗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含形体类体育课程)几种。

(二)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老师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总的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跟往年相比,更多的学生既不能跑也不能跳,甚至站队时间稍长就晕倒一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严格来说,并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

(三)医学职业特点不突出

高等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将来工作对身体的特殊需求,加强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然而,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由于受其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体育老师也是由原来的中职老师转化而来,再加上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观念等办学条件和办学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甚至还不能够完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展教学。由于办学成本的原因,多数学校不愿意按照国家体育教学的标准配备体育教师,造成职业院校体育老师长期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部门能顺利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就算是较好的结果。要求老师能按照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开出具有实际意义又能受到学生欢迎的特色体育课程,更是一种奢望,因此,医学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只是盲目的,随意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对于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设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在宏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开设的目的等;在微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方法、模式甚至是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时数的确定等,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才能找出既符合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又符合当前学生身体状况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规律,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二)配备更为完备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上,除了普通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和要求基本统一以外,其他体育课程的开设,包括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的性质上,基本上是以选修课为主。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其根本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设是根据教师的特点特长设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题,就学校的教学目的来说,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现这种普遍现象和状况,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教师的配置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基本能力就是这样,想超越教师的能力去适应学生的需要,开设出新课程,这是难以实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体育高等院校要深入调研,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研究培养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所需的专门体育教学人才;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最后是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师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进修、再深造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体育课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

体育教学,离不开场馆、场地。没有一定的条件,体育教学是无法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仅有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配备可用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的支持。虽然经过办学水平评估的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包括体育课开设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对大规模开办职业实用性课程,这些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因为实用性体育课程毕竟跟普通的体育课程不一样,其授课内容不同,需要的条件也不一样,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配套建设体育教学场地、场所,给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实用性

课程建设关系到课程的生命。要在医学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应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推广,本着全方位整体塑造人才的教学理念,借鉴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深入分析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把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分成不同职业项目群,并根据项目群下各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人为本,构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3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业务分类和资质管理》 应用型本科 “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精英教育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大众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应按照应用型体系来进行建设或设置。

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推荐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将国际贸易业务人员职业类别分为国际贸易业务运营类、单证类、财会类和翻译类四种,并对各职业类别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资质要求和管理机制。该“标准”不仅为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也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提供了指导依据。应用型本科是将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它更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相比高职教育,它培养的人才又有更高的学历层次。“模块化”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本文基于“标准”构建了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按照“标准”中职业资质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培养方向应具备专业化、实践性与应用型的特征。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该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以下4个模块。

1.基础能力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主要培养以下能力和素质:

(1)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思修、毛邓、形势与政策等。

(2)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育,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大学体育等。

(3)心理素质与自律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和抗压、受挫能力,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

(4)语言及人际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课程或活动主要有:大学英语、各种讲座及社团活动等。

(5)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拥有高度的安全与环保意识。设置的课程或活动主要有:消防演练、环保讲座等。

(6)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经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具备将经济问题量化为数学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经济学、经济数学等。

2.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能力模块以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兼顾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能力有:

(1)商务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信息的获取、与客户及对手有效沟通、商务谈判、理解国际商务文化、现代商务礼仪、化解矛盾与危机的能力,课程主要有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等。

(2)外贸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外贸英语函电建立业务关系、获取订单、进行交易磋商的能力,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读写、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

3.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以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主要目标是力求符合“标准”国际贸易职业资质管理中的岗位要求,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1)国际贸易单证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交易磋商、订立外贸合同、信用证及外贸单证阅读翻译与缮制能力,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训等。

(2)办理国际货物运输、报关报检及物流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为进出口货物选择合理运输方式、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货物运输的能力,为进出口货物合理投保的能力,报关报检能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精通国际物流业务、具有国际物流运作组织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海运运输实务、国际空运运输实务、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关与报检实务等。

(3)国际(外贸)结算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具备出口退税及相关核算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会计学、外贸会计等。

(4)外贸跟单能力。使学生具备根据外贸订单对货物从生产到出运进行全程跟踪的能力,包括寻找客户、设定目标、传播信息、推销产品、提供服务、收集信息、分配产品及承担各类单证的运转,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等。

(5)营销策划及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直接销售的能力及客户管理等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等。

(6)电子商务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及运营特点,具备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网络营销、网络运营及电子商务创业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工作实战等。

(7)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寻找客户、贸易磋商、签订合同的能力,组织履约、报关报检、制单装运、核销退税、处理争议,办理进出口实务操作和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的课程有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等。

4.专业提升及拓展模块

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型较强的特点,因而需要精简理论课程,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可探索性的对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本科课程(如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等)进行“改革试水”,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适当精简教学内容,缩减教学课时,并转换教学方式,如采取讲座、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写论文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部分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及英语水平,开设双语选修课。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训练,最终形成“零距离”就业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应用、重视实践的特点。

三、结语

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基于《国际贸易业务分类和资质管理》标准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体现了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建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3,(5).

[2]罗明.衔接国贸资质管理国家标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探索.大学教育,2013,(10).

第4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成绩客观评定 制约因素

学生体育成绩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技能情况、身体综合发展水平和教学目标实现情况最直观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为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及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体育课成绩还是评判学生学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体育成绩与学生申请“奖学金等级、评选。三好生”等评奖评优挂钩,因此,学生对此十分重视。成绩评定客观与否,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客观的评定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客观的评定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那末,成绩在评定过程中是否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这是本文所要探析的问题,探析的目的之一,是为今后完善考评制度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先后收集到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十所普通高校编写的教学大纲,并就其考核评分办法及其实箍情况作了调查。

(2)文献研究法:查阅当代目标教学、课程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专著及我国普通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数十篇,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992,简称《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90)》。

(3)逻辑分析法:根据有关原理,对调查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客观评定,首先要知悉成绩的形成要素,弄清成绩的由来,这样才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目的、客观地进行评定。

高校学生体育成绩客观评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在体育课程考评过程中,对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在成绩评定中能够限制评定结果的客观性。高校学生体育成绩根据学生所上的体育课类型,以及各类课程设置的考核内容测试结果,经评分标准核算得出。也就是说,学生体育课成绩与课的类型、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直接相关。作为高校学生必修基础课的体育课,一般上两年,分四个学期进行考核,每学期设四项内容(包含体育理论、技术技能、身体紊质等)。整体考核评价内容还包括学习态度(主要以考勤为依据)。学期单元考核时,四项内容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80~85,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20~15。学习态度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虽很大,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这方面所给的分数相对较均匀.相差不是很大,而对学生最终成绩起决定作用的是四项内容的考核评定。本文依研究需要设置如下制约因素:课的类型、考核内容、评分标准。

(一)不同课型成绩的分析讨论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作出规定,它们是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四种类型。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体育课普遍按照《纲要》中规定的四种类型设置,并基本上按一年级基础体育、二年级选项体育、三年级选修体育的顺序构成课型结构,保健体育作为一种特磷形式贯穿于一、二年级之中。

由于选修体育课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半数以上没有开设,所以这里不予讨论。保健体育课由于其特殊性,把它放在后边专题讨论这里主要就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进行讨论。

基础与选项两类体育课是高校体育的主干课程,在课程比例中占90以上,因此,其影响力也是决定性的。那么,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两种课型在成绩评定上是否存在差异?对这一问题,笔者曾撰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剔除学习态度因素,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之间学生成绩的确存在差异,以班级平均成绩为单位,差距在4.3分~12.5分之间。基础体育课成绩低于选项体育课成绩。造成成绩差异的原因在于:(1)考核项目在技术特性、难易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2)学期单元考核项目组合结构不合理,有的单元难度大的项目组合在一起,有的单元难度小的项目组合在一起;(3)单项评分标准不平衡,单项考核标准缺乏正态分布检验,单项与单项之问缺乏同一性比较,有的标准偏高,有的标准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学习哪一类型的体育课现实当中并不由学生主观愿望决定,即学生没有选择权。课程的设置由学校管理部门决定,学生具体上哪类课,由教师决定。由于客观原因,学生只好上不同类型的体育课,而各类型课程考评本身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及奖学金的申请等级,不同程度地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上可见,课程的设置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二)同{粜型不同班级成绩的分析讨论基础体育课各学期单元考核内容列于表1中。

选项体育课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毽球、武术、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由于分项较多,其内容不一一列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高校,无论是否实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其基础体育课的考核内容都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内容为主体[100m、跳高、跳远、铅球、l000m(男)与800m(女)等],附加标枪、跨栏、武术、体操等其他内容学期单元考核虽然在项目组合上略有出入,但一致的作法是把l000m(男)与800m(女)跑作为重点,每学期进行考试。而各类选项课考核内容的设置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高考体育术科测试项目的影迹,其内容设置多数雷同,评分标准大同小异。对于学期单元考核内容中武术、体操等量化程度较低的项目,在考核评分中,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之间的成绩评定结果差异较大,从而导致班级总体评分的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这是同一课型不同班级成绩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此外,前述不同课型成绩差异的原因同样会影响到班级成绩评定的结果.

由上可见,考核的内容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三)男、女生成绩的分析讨论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原本是针对青少年的一个统一标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除个别学校完全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基础体育课进行评分外,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办法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评分基准,男生降一个分数档,女生降两个分数档。这样就从主观上人为地造成了男、女生成绩评定不平等,出现差异也就可想而知了。基础课如此,选项课同样如此,人为地降低女生考核项目难度,降低女生评分标准,在普通高校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男、女生在生理特点上固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评价的客观性。主观的倾向使女生在学业成绩及评奖评优中获利,结果会挫伤男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由上可见,评分的标准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四)保健体育课成绩的讨论

对于部分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课,目前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其功能,各高校在考核内容设置上,不约而同地以武术、健身及理论知识加学习态度评定其成绩。保健体育课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保健班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不应与普通班学生等同比较也就是说,保健班学生80分的成绩实际上只相当普通班学生60分的成绩,而不能只看其表面的分数。保健体育课的成绩不应以分数形式进行评定,最合理的评定应为合格与不合格,且应在成绩单上注明“保健”宇样,以与普通班学生相区别。这样做,还可消除普通班个别学生为获得考试成绩及格而冒病混入保健班的隐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此往往有忽略的现象。

由此可见,学校考核管理规定的某些方面也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三、结束语

第5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显示: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 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情况依然高居榜首, 但大部分项目普及程度不高; 新兴体育项目正赶上或超过部分传统体育项目; 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校对学生的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各校采取的修学类型多为“必修项目加选修”,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学类型, 其中田径项目为体育必修课的首选。为此, 笔者提出了体育课程项目在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现状发展对策

2011年广东省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近视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整体缺乏运动,体质逐年下降。大学生能否培养体育兴趣和特长, 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学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多实行“自主”的选课模式, 随之而来的学校体育项目设置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各类新兴体育、民族体育、休闲体育纷纷挤进大学课堂。本研究以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近年来项目设置不断增多, 而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为出发点和选题依据, 通过对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 从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修学类型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上分析查找原因, 对于解决体育教学困境, 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同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各体育教研室教师为调查对象, 对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专家调查法 自制问卷并经过效度检验。共调查专家17人, 分别来自全省各高等职业院校, 其中教授6人, 副教授9人, 讲师2人。针对问卷的设计与所要研究的问题, 93%的专家认为“非常适合”和“比较适合”, 1人认为“一般”, 没有选择“不太适合”和“不适合”的。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68份, 回收64份,回收率94%。, 有效问卷62份, 有效率91%。

2.结果与分析

2.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各体育项目开设现状与满意度调查

2.1.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项目开设的现状

通过对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表1) : 普通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各体育项目的开设情况展现出不同层次的阵容。第一层次的项目有: 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普及程度在80%以上;第二个层次的项目为: 体育舞蹈、武术、太极拳、体育保健与康复, 普及程度在60%-79%;第三层次的项目是: 田径、网球、跆拳道, 普及程度为40%-59%; 其余项目开设情况均在40%以下。

结果表明: 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 但大部分项目普及程度不高。在已经开设的体育项目中, 普及程度在40%以下的就有20项。进而发现, 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散打及定向运动等发展势头良好; 休闲体育项目跻身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堂, 但普及程度均在20%以下; 与医学相关的“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体育项目田径、体操、游泳等受到冲击。

2.1.2学校已开设项目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在回答“你们学校目前已经开设的体育项目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问题时(表2) , 1%的教师回答“能满足”和45%的“基本能满足”, 但仍然有的教师回答“不太能满足”和“不能满足”。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体现出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 总体而言较之十年前翻了几番; 另一方面却反应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依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原因之一:经济实力和师资雄厚的学校开设项目较多, 基本能满足需要; 而经济实力相对较薄弱的以及新升格的学校开设项目较少, 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无论经济实力较强和师资雄厚的学校还是新升格的学校, 其开设项目较十年前都有所增加。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仍得不到满足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是较难满足的。同时, 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容易导致一些锻炼价值极高的项目, 因为其枯燥、乏味、辛苦、难度大等种种原因而没人选课,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丢掉传统项目, 不但需要没有满足、体质也仍在持续下降, 实在是得不偿失。

2.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修学类型及必修课项目的调查

2.2.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修学类型调查

调查了解,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的修学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必修、必修加选修、全部为选修,(表3)选择“指定必修加选修”的有36人, 占58%; 选择“全部为选修”的有15 人, 占24%; 而选择“全部为指定必修”的只有10人, 占16%。2 人选择“其它”。学校提出了“自主”选课模式, 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 即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爱好来上课, 能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但也有不利影响。学生往往在选课方面是盲目的, 缺乏正确的引导。如有的追求新奇和趣味; 有的选择怎么容易通过考试, 拿到学分; 有的怕晒太阳等等。过分的“自主”弊大于利,而有限制性的自主选课才能够达到学校教育的预期效果,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指定必修加选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学类型, 能克服片面强调学生兴趣, 以致避免出现当前体育课“玩的多、学得少; 追求乐趣多, 实际效果少”的局面。

2.2.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必修课项目调查

进一步调查发现(表4): 在已经开设指定必修项目的学校中, 把田径作为指定必修项目的学校有26所, 居于各项目最高位; 排在第二的是太极拳, 有16 所学校; 第三、第四的是球类和游泳, 分别有10、9 所学校; 武术和体操紧随其后; 将健美操作为必修课的学校仅2所, 且都仅限于女生。表明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必要性, 特别是田径项目已经被部分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所重视,但是反过来,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校中, 田径、体操、游泳等基础项目依然被大部分学校所忽视。

田径是较量速度、高度、远度和耐力的体能项目, 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是身体运动能力的根源。我国号称是“体育强国”, 面对大多是温室里长大的学生, 却又是如此溺爱, 他们连这些基本活动能力都在渐渐地丧失, 体质能上去吗?

2.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大家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以及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由于早操与课外体育锻炼学生参与面最广、人数最多, 本研究就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方面是否有要求作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表明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早操和课外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能坚持参加早操和课外活动的学生, 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 其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低效状态。

通过以上调查, 反映出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而轻传统体育项目; 二是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选修项目和修学类型方面缺少正确的导向和必要的措施。三是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管不力。为此, 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项目设置发展对策

3.1设置体育必修项目 保护传统体育项目

3.1.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的修学类型可设定必修课、选修课、俱乐部或协会等多种形式。体育必修项目可以田径、太极拳、游泳等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也可根据本校的特色确定一至两个必修项目, 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田径项目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 其具体内容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心的选择和改良。男生和女生可以指定不同的项目。

3.1.2顺应时展要求, 大力支持新兴体育项目 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 能为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更是一种时尚,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本次调查也体现了新兴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均衡性, 还有几所学校还未开展,总体势头良好, 有些项目赶上甚至超过传统体育项目, 如体育舞蹈、网球等。由此可见, 一些新兴项目正在悄然兴起。各校应根据本校特点和教师特长, 顺应时展的要求, 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创造条件, 包括场地器材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 开设具有一定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课程。

3.1.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积极挖掘地域特色体育项目

近年来, 国家及各省区召开的民族体育运动会,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民族运动会, 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 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流传至今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各校可结合地域特点,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积极挖掘广东体育项目进行传承和改编, 纳入到体育课堂。

3.2努力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拓展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3.2.1课堂练习无法满足科学健身的要求 绝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有一次体育课。科学健康运动指出:“所有18至65岁的健康成年人至少需要每天30分钟的的锻炼时间”,这就是说, 只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要求的。

3.2.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只有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 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 与规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单凭体育教学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需要学校高层及其他各部门及各院系共同参与完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应建立一套能促进学生参与多、高效率、多样化运作机制, 形成全校性网络化管理。具体措施如可把参加早操、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以及每学期的体能达标与体质健康测试同本学期所修体育科目的学分挂钩, 使学生从监督式的锻炼逐渐转化为自觉锻炼, 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4.结 论

4.1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但大部分项目普及程度不高。在已经开设的体育项目中, 普及程度在40%以下的就有20。

4.2传统体育项目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的开设情况依然高居榜首; 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散打赶上或超过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太极拳、田径; 休闲体育项目的开设情况均在20%及以下; 与医学相关的“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4.3学校对学生的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4各院校采取的修学类型多为“指定必修加选修”,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学类型, 其中田径项目为体育必修课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邓淑君.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29(4):148.

[2]王正珍主译.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10.

[3]赵雅琴, 吕旭涛.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6, 5(2).

[4]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12:326.

第6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主题,当前亟待有突破性进展。职业体育教育课程应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体育学科结构的系统化,体育课程开发中就需要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关键词课程开发工作过程教学分析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为促进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使其更具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在对我院体育专业课程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目的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体育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需要。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体育课程开发基本要素

在实际工作中,体育课程开发主要指体育课程标准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编写,是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取的结构、评价的标准进行可行性研究。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一是陈述性知识,即涉及事实、概念、原理等方面内容;二是过程性知识,即涉及经验、策略等方面内容。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内容编排应是串行结构,要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此结构中,要确保实现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组织方式的整合,知识排序方式与知识习得方式的整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运作

(一)精心设计课程开发程序

课程开发程序设计是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应在充分体现出体育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能力观、应用性、整体性、过程观的特征基础上,精心地设计工作步骤,恰当地选取参与机构、参与者,合理地选定工作任务,锁定理想的输出结果。

1,建立信息渠道,获取职业需求信息,为下一步的社会调研打好基础。

2.开展社会调研。需校内专业建设委员会、系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来完成:①区域经济、科技、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②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情况;③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设定情况;④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最终的工作结果要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和职业能力项目初表。

3.进行第一次论证。由聘请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①复查专业核心岗位及相关岗位群;②由简单到复杂对工作任务论证;③论证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④论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该程序,最终的工作结果形成专业职业能力项目表,确立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标准(目标、规格、能力等)。

4.教学分析。需体育教学研究人员、全体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①梳理职业能力,并进行特征分类;②整合归纳职业能力;③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及任务;④拟定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是典型工作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形成课程方案初稿。

5.进行第二次论证。由校外体育专业咨询委员会、校内体育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体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①论证典型工作以及典型工作任务;②确定工作过程的相应体育知识形成学习领域;③论证体育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得到专家意见表,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类型、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

6.修定体育课程方案。由体育专业带头人、体育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修订课程方案,拟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二)仔细进行教学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进行逻辑性教学分析。一是,采用逆向推倒归纳法,即由复杂到简单,按照能力递减顺序,提取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相关岗位群中各任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对所提取的体育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体育专业对应的典型体育职业工作过程。三是,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环节需要具备的体育知识,并提取出来。四是,按照典型体育职业工作顺序,以能力递减顺序编排课程内容,将学习型的任务对应的体育知识排前,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后,形成串行结构。

(三)合理设计课程类型

课程的基本类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其课程观,要求把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类型的设计中既要强调符合体育学科逻辑顺序的纵向直线式排列,又要强调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横向式排列,还要贴切体育职业工作过程。综合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围绕体育职业技能或体育职业能力的需要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教学科目综合成少门教学科目,可以保留学科课程的基本形式。

职业体育教育者要积极思考与探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以开发出适合我国职业体育教育特点的职教课程,适应社会的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指委“十二五”规划课题(WJ125YB017)。

参考文献 :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第7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本文作者:孙卫卫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部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之内容创新

第一,要建构起一个合理的课程框架,并且能够让体育课程的内容得以创新。这一方面主要就是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创新中,学科的发展可能性。因为任何学科,都应该是一个既是稳定,又是带有一定开放特征的教学课程框架。高校的课程框架主要是对整个教育科目当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相关的不同形态的课程进行科学的建构。那么当前我们既然要以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作为我们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涵,我们就需要在体育教育的课程框架上面进行创新。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相对内容的选择范围比较小,对于学生的体育知识面的拓展上推动力不足,而当前要从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就要注重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的运动体育技能的传授,尤其要扭转过去重视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对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这种失衡的课程结构。同时,要加大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比重,在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里面,增加更多有意义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体制特点和兴趣等,对体育课程选修部分进行我的选择,这样能够通过提高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组合多元性,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并且对于科目自身的发展来说,有助于体育科目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第二,要注重健康理念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二者相结合。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主要就是针对健康和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目标和中心。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任务性比较重,却反对于学生健康理念的构建,这样是不符合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精神的。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注重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培养技能,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理念以及维护身体健康能力的培养。因此,首先我们要注意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选用过程,要注重对健康理念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要依据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些有助于这些青年建立健康身心的一些教学内容,要根据健康的三维观,对学生的学习体育内容进行划分。要把高校的体育课程划分为五个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从这五个范畴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不同的目标范畴当中,都要相应地构建起体系。不能让高校体育课程成为一种竞技的技术培养的课程,而应该是能够在注重体育竞技技能培养的同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第三,要加入更多有未来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面缺乏革新,往往还保留着很多过去的时代里面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这些都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的未来方向。所以学校不能够仅仅是根据书本教学,还要根据当前的体育发展趋向的,对于一些体育界的新内容要及时地进入课程当中。在这方面,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课程,要比体育实践课程更具备前瞻性。要更好地针对当前的国际间体育发展的状况,对于一些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发展的观点等,要及时地带到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课堂之上。尤其是当前对于终身体育的探讨,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对身心进行体育的养护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新的领域,而且也对于学生来说有更多的探索意义,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探讨热情。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之方法创新

第一,我们要注重共性和个性的教学协调。我们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必然要考虑到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性,但是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挖掘。因为学生在体育上面可能具备某一些不为人知的特质,这些可能是以比较不起眼的个性呈现的,这些都需要教学时候,更注重个性的激发。体育教学不要只是侧重于技能方式的传授,还要注重对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的过程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固定解决方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抒发,这些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维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注重对学生的健身方法的传授。因为当前当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都是针对竞技体育进行传授的,所以学生对于健身方式的认识也都是竞技体育方式的认识,比如打篮球或者其它的竞技类型。所以当前在一方面对体育竞技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健身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够具备健康养护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传授相关的健身方案时,要考虑到将来的场地局限,让学生掌握更多便捷的健身方法。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其实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尽管我们在理论上的设想很广阔,但是也需要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实践与努力。

第8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运行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伴随着冲突的出现。如何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关系到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冲突发现,课堂教学冲突不仅有负向功能,能给课堂带来失序的状态,还有正向功能,有助于重建师生关系。我们把课程教学冲突分为四种类型,并提出了应对课堂教学冲突的“安全阀”制度。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 冲突 安全阀制度

一、冲突与课堂教学冲突的重新审视

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对冲突功能的理解片面。人们普遍认为课堂冲突是教学活动失序的表现,都倾向于将课堂教学冲突当成课堂的病态机制。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对课堂教学冲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功能的深层次分析。其次,对应对策略的研究单一。普遍认为,教师课堂教学冲突解决的关键是教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防止文化冲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将制度权威与自身声望结合起来[1]。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教学认为是作为主体的教师进行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的效果或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教师来掌控,也是诱发于教师。

鉴于以上课堂教学冲突研究的不足,我们认为需要从新的视角去审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本质上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项社会化活动,存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要素。从这一前提认识出发,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以及学生与教师由于各种因素必然会引起冲突。例如,教师希望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或者说顺利接受社会化,就必然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知识或思想进行吸收,这样一种过程就是冲突的发生过程。同时,教学中也会出现学生抵制教学的冲突。

既然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社会化活动,冲突也必然存在于课堂教学中,那么,我们该如何对课堂教学冲突进行系统的认识?又该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冲突?在本研究中,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把教学活动看成社会化活动,客观观察课堂教学冲突的衍生机制,理性分析课堂教学冲突的多元类型,并审慎评估和应对课堂教学冲突,其中分析的对象是体育课堂教学。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作用

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作用的方向来看,有正负功能之分;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有显与隐之分。根据这四个维度,我们提出了体育课堂中冲突的“四维功能”分析模型(如图1)。

从图1的“四维功能”模型可以看出,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作用有四种类型,即正向显、正向隐、负向显、负向隐。

1.正向显

正向显是指冲突引发了直接的、显性的、积极的教育后果。这里的正向指的是积极正面的功能,有利于体育教师推进社会化活动的功能。显性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冲突发生的后果是显性的、直接的。例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不满意见的表达催生了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此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释放了原本紧张的师生关系,把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并不都是坏事,也有正向功能,其中呈现出来的、显性的效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向显。而且,在以上的冲突例子中,师生冲突关系的化解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所以,“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还是在小型结构中,内群体的冲突都是结构状态良好和其关系具有生命力的标志”[2]。当然,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能否取得正向显还取决于教师的应对策略和冲突发生的类型。

2.正向隐

正向隐也指的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积极作用,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所指的作用并非显性的、能看得见的,而是作为一种隐性的作用而存在。这类作用可能会在体育课堂教学后的某个时间段出现,也可能永远不能显现,而是一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或作用存在于师生之间。例如在某个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因为某种训练方法产生冲突或者关系的紧张。此时师生之间都为彼此的观点或者训练主张而发表意见,这个过程中训练方法得到改善是正向的功能。与此同时,学生和教师在表达中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对于体育课堂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敢于打破教师权威的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就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一直探讨的是通过某种介入机制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而恰恰忽略了在课堂教学冲突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当然,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认识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作用,还要有控制冲突,甚至是制造冲突并引导冲突的能力。正如科塞所说:“冲突对于维护关系来说常常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也许会用逃避的手段做出反应。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2]

3.负向显

负向显指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结果是负面的、显性的。我们知道,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动因。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冲突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课堂秩序的失范而出现。例如学生不按教师指定的方式展开训练,抑或在训练中出现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冲突。在这类冲突中,教师普遍都是通过一种控制手段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故意违背教师的意图,跟教师唱反调,从而造成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达到极端的程度。这时师生关系破裂、体育课堂教学严重失序就是一种显性的负向冲突。可以预见,在这种冲突中,师生冲突的强度非常之高,加上双方情感的累积又会进一步强化冲突。另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因为器材或机会获取的不平等而产生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这种冲突所产生的作用大多是负向显性的,对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

4.负向隐

负向隐指的是没有认识到的,也非外显的冲突后果。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知道,学术界对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负向隐缺乏深入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这类功能很难被认识;二是难以防止负向隐性后果的出现。这里我们从两个案例来分析体育课堂冲突中出现的负向隐性作用。一个例子是师生冲突中,严格要求的教练或者教师往往容易导致冲突,这种冲突的发生不仅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负面情绪的累积,还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这里的负面情绪的累积和师生关系破裂是我们所提到的冲突的负向隐性作用。另一个例子是由于体育训练资源的争夺以及竞争性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导致的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导致负面隐性的后果。在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学生之间的配合训练,如果学生之间出现关系破裂,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里的学生之间关系的破裂,以及其导致的教学效果低效就是冲突的负向隐。

三、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类型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主要是主体间的冲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因此,结合上诉冲突的作用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分为四类:矛盾协调型冲突、矛盾解决型冲突、兼顾型冲突、和解型冲突。

1.矛盾协调型冲突

协调型冲突指的是矛盾双方之间因为利益关系而导致的冲突,这类冲突需要得到协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协调型冲突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由于训练机会、器材使用的机会以及教师指导机会不均等而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冲突。一般来说,这类冲突会随着课堂教学中不平衡状态的加剧而加剧。也就是说,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训练中学习或训练机会越不均衡,冲突的爆发程度也越激烈,协调的难度也就越大。这种类型的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一方的发展或者学习阻碍了另一方学习或发展机会的获取。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者体育训练过程中,这类冲突只有得到协调才能保证课堂的顺利展开。一般来说,这类冲突产生的作用是负向显性的。

2.矛盾解决型冲突

具体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矛盾解决型冲突可以细分为两种更具体的情况。一种是教师的原因导致的冲突。教师因为教学方式或者方法落后,引起学生的不满而出现的课堂教学失序,这时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才能实现冲突消除。另一种是学生的原因而出现的冲突。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玩手机、玩游戏以及瞌睡等情况,这时的教师必须通过严厉的措施对学生加以制止。即使冲突加剧也应该采取果断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有序。大体而言,这类冲突的解决后果或冲突的作用都是正向显性的。

3.兼顾型冲突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兼顾型冲突并非一种显性的、对抗性冲突,更多指的是一种观念上的不同。兼顾型冲突的最大特点是,冲突双方都是教学或学习所需要的,两者都要求兼得。但在实践中双方都存在互为反面的作用,甚至是此消彼长。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高考升学率为先,还是需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理想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都有获取教师提供的公平的学习机会的权利。但实践中,往往伴随的是对升学率的重视,对成绩优秀学生的照顾,也就是伴随的是对差生的忽视。当然,这种类型冲突的化解需要教师或学生具备一定的素养。对教师来说,需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兼顾升学率;对学生来说,对待体育课堂教学的作用也存在一种内在冲突,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面临的冲突,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应该思考的重点。总体来说,兼顾型冲突及其带来的作用是正向隐性的。

4.和解型冲突

和解型冲突指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非根本利益指向的冲突。这类冲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在师生或学生之间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例如学生之间因为关系的不和谐而出现的冲突,师生之间因为过往的情绪而在课堂出现的冲突。解决这类冲突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明辨是非、平等沟通以及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等方法。这类冲突大多比较平和,不那么激烈,同时大多有一种正向隐性作用。

四、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安全阀”制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并非都是带来负面的结果,冲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正向作用。我们对待冲突不应只是单纯的压制,而是需要通过合适的措施来引导冲突,发挥冲突带来的正向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引导和释放冲突负面作用的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安全阀”制度。

“安全阀”制度最早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里提出,它认为“安全阀”可以“使社会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2]。针对日益突出的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释放和引导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安全阀”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体育课堂开始前的压力调节制度。特别是通过活动或者交流来释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紧张情绪。其次,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预警。教师和学生均需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冲突进行预警,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最后,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节制度。在冲突发生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用沟通的方式去明辨是非,化解并引导冲突。

总之,作为主体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有一种冲突的意识,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防止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走向负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金霞.师生冲突的正向功能[J].现代教育论丛,2008(1).

第9篇: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育理念 比较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3/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70-01

一、教学模式比较

现如今,动作教育被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是教授运动技能的首选方法。当前,我国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身体素质锻炼为辅。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是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美国是动作教育模式,中国是以“三基”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三种教育模式对比分析,我国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习进度和学习系统性,但在培养学生个体和体育能力方面效果不好;日、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但相对于学习进度和学习系统性方面效果不显著。

美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在教室指导方式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水平式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我国居主流地位的是垂直式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为:1.为满足教学需求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过渡;2.注重实用性、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成为教学模式的关注点;3.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个性、能力、品德的培养;4.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二、体育课程设置比较

(一)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体育课程老师是作为必修课单独设置,呈直线式排列。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的必修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前,我国学校的体育课只注重单一的必修课,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体育热情和爱好,更无从谈及发展个性特长,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逐渐失去兴趣。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体育课程的结果不再仅仅限制于必修课,转而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其他多样化丰富的体育课程。

(二)英国体育课程的设置及其特点

在英国中学,学生每周有两次体育课程,每次课程时间大约是30~45分钟。中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必修和任意选修。“选择性必修”具体是指让学生从规定的若干项目中选择四个项目;“任意选修”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到两个项目。但是,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各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

英国体育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和需求相适应的选修制。初中高年级以掌握各种运动项目为特征,这一阶段将必修与选修结合。

三、体育课程发展比较

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但是整体上依然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以下我们将我国与英美两国体育课程现状进行比较:

(一)体育课程理念

在我国,大多数中学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并不太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及兴趣。对英美两国来说,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帮助其培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体育课程内容

在我国,体育课程的结果已经开始有单一化的必修课向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转变。在英美两国,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及课时分数,并且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学生的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而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

(三)课外体育活动

在我国,课外活动限制于早操、课间操、班集体育、竞技比赛和阳光体育运动。对英美两国来说,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体育设施,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相关的俱乐部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

四、结论

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结果较单一,以必修课为主,国外体育课程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必修课又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而且国外体育课程的必修课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国外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设置,对我国未来进一步完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于体育课堂的时间,且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还无法完全满足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相关基础设施,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相对单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其他课程及课外作业挤占。

国外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尽力向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并将“个性化课程”贯彻体育课程开展始终,这一教学理念与我国在体育课程中实行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文牛.英国学习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及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报,2002(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