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中医肺的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肺的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肺的专业知识

第1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47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8-0099-01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医药。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有良好专业外语技能的对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教育部已将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医药院校开展专业外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笔者现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就方剂学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一阐述。1 教材建设先行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前提之一。西医学专业教材可以直接借鉴国外的原版著作,而中医学则无所借鉴,导致相关外语教材建设严重滞后。

一般而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这对中医学专业教材而言很难做到。如对麻杏石甘汤中“肺热壅盛”的翻译,我们对其中医的理解可能是2种,即热壅于肺和肺热炽盛。前者可翻译为“heat jamming in the lung”,后者可翻译为“lung heat flaming”。治疗上,“jamming”当用石膏辛寒来清,而“flaming”则应用苦寒之黄芩来清。所以,由于个人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不同,易造成翻译上的差异。再如方名的翻译,笔者认为参照针灸穴位的命名方法,采用拼音标注方名最为可行和简便,如“小青龙汤”直接翻译为“Xiao Qinglong Tang”,如采用意译法,则为“Small Blue Dragon Decoction”,这种翻译其实让人难以理解,如坠云雾。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配伍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因此,阐述方剂药物配伍关系(方理)是方剂的核心和灵魂,但目前方剂学外语教材中普遍弱化了这一内容,只是简单地描述君、臣、佐、使药物的作用,而对其复杂的配伍关系阐述不够,使其学术内涵不足,也不能满足高水平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方剂学教材编写要着重从方理角度进行阐述,而不是对方中药物作用轻描淡写、平铺直叙的描述。

目前,方剂学专业的外语教材有几种版本,但还没有权威部门组织、由专业领域专家共同编写的统编教材。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方剂学领域中既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又有较高方剂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编纂高水平的方剂学教材,为方剂学外语教学奠定教材基础。2 师资培养并进

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口语能力的教师是开展专业外语教学的关键。这无疑对中医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材建设。他们不但要精通专业,而且要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的教法,并能“信、达、雅”地将专业知识翻译成英文,致力于研究如何将专业英语的书面语用口语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另外,由于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的纽带与桥梁,这种属性要求方剂学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此,校方应创造条件为有志于从事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外语进修机会,鼓励他们从事临床工作,同时在教学工作量的统计、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调动他们从事专业外语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 专业层次要有选择

专业外语教学不宜一哄而上,应该是有条件和基础的学科先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其他学科再跟进。从我们的经验看,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教学时数的限制,接受方剂外语教学的学生虽然从外语水平上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但方剂专业水平上却不如接受全中文授课的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少院校提出双语教学,即用外语和中文的授课各占一定的比重,但效果不佳。因为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完成其授课内容,学生也学不到足够的专业知识;况且,中医一些理论和术语即使用汉语讲解,也不易理解,更何况用英语。所以,笔者认为,中医方剂专业的外语教学课程应该设定为选修课,主要针对7年制学生、研究生或外语水平较好且又有志于对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而设定。学生在完成方剂学的汉语学习后,才可能学习方剂学外语教材。从这个角度讲,既解决了专业问题,又解决了外语问题,应当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4 学生选课实行准入制

第2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模式 中医学基础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78-02

合作性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中,其核心理念是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充分展现个人的个性。合作性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也兴起了合作学习的热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因为课程讲授的大多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所以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康复专业中的100名学生,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段是16~19岁,平均(16.9±0.5)岁;观察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段是15.5~18岁,平均(16.4±0.6)岁,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学习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师先对中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分组进行练习,对照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在遇到问题时询问教师,而观察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共10组,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合作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并与其他学习模式进行区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计划,并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进行学习与创新。

第一,答题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心主血脉与脾统血、肝藏血有什么不同;肺主气与肾主纳气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心主神志;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分别有哪些症状等。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选择一道与其他组员不同的题目,组内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讲解给另一个组员听,另一个组员听后将其出现的问题和修正后的答案交给讲述的学生,以这种方法在组内进行循环。组内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第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小组内,可以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负责1~2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由教师来分配任务。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问题上,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宣发失常症状,另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肃降失常症状。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先选择,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后选择,然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阅读,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若是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可请教教师。

3.学习结果评价标准

第一,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每项分数在1~5分之间。该问卷分数越高则说明学生的自身能力越好。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第二,教师组织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满分为100分。

4.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8.2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 ±s)形式表示,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P

二 结果

1.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分组前,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分组观察后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中医学基础成绩(分) 84.10±3.28 92.40±4.37

2.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学习主动性 3.07±0.57 3.61±0.75

学习积极性 3.39±0.52 3.89±0.81

应变能力 3.31±0.51 3.83±0.81

合作能力 3.06±0.60 3.38±0.61

沟通能力 3.25±0.53 3.93±0.69

知识应用能力 3.08±0.57 3.32±0.89

三 讨论

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感到生涩难懂,阴阳、五行、脏象等概念,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经典知识点理解得不够深透,问题得不到解决,久之就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疲劳感。所以,在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就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一般是由正式性的小组、非正式性的小组和基层的小组构成,正式性的合作小组一般指的是固定小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小组内的成员是不能变动的,这样的小组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挥作用。正式性小组内的成员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1)在组内的讨论中学到知识;(2)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自己的论述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成一组,合作小组内成员既是学习上的帮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进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非正式的小组可以是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临时性小组,基层小组指的是以寝室为单位构成的学习小组。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学习好中医学这个专业的基础和工具,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医学,进行中医学思想的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术语,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学生。对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实现。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实现合作性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效加以评价,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不同感官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然后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框架。

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合作课堂教学,因此,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经常为这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摸不着头脑,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从而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7)

[2]杨晓玮、岳树锦、李艳琳.合作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1)

第3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4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第4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5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64-01

中药以植物药居多,其中某些药物由于入药部位有别或因炮制得方法有异,功效有相似者有相差甚远者,甚则截然不同。下面就列举几对药物因来源相同,入药部位有别,性味,作用区别不大或有差异,在临床配方上容易混淆,所以在配方上应仔细斟酌。

1 附子、乌头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多为制附子。性味辛、温、有毒。回阳救逆,温肾壮阳,散寒止痛,剂量:3~15克,先煎30到60分钟以减轻毒性。为回阳救逆的要药乌头分为川乌和草乌,川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草乌为毛茛科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两者性味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肝、脾经,功效散寒止痛。川乌的用量为3~9克,作散剂或酒剂减1~2克,而草乌毒性比川乌更大,力更强。用量为1.5~4.5克。

2 干姜、炮姜、生姜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老姜),性辛、热,归脾、肺经。温中,回阳,温肺化饮。重在温脾,故能止泻,能走能守。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性苦、涩、温,归脾、肺经。为干姜炒至外面焦黑,内呈黄色者,又叫黑姜、姜炭。入血分。重在止血,亦止泻。守而不走。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嫩姜),解表散寒、解热。重在温胃,故重在止呕,走而不守。

3 苏叶、苏梗、苏子

苏叶又称紫苏叶,具芳香味,用于发散风寒,解鱼蟹毒;苏梗又称紫苏梗,行气宽中,理气安胎。一般奖苏叶、苏梗合成为紫苏,取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之效。

苏子:下气消痰平踹,润肠通便。分为黑苏子和白苏子,黑苏子气香力厚,白苏子气较淡薄。

还有一类药名相似,极易张冠李戴,配方时容易混淆,若错配之,轻者贻误病情,重者招致不良反应。因此应引起重视,医生在书写处方时需使用国家规定的正规处方名;药剂人员必须认真仔细的审核处方后方可调配。如下:

3.1 柴胡、银柴胡: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性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发散表热,清退实热,除半表半里热,升阳举陷,疏肝解郁,截疟。升提作用好,发散力不强。北柴胡和解退热的功效较好,处方单写柴胡配北柴胡,如系加成方制品中的柴胡,也配南柴胡。

银柴胡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的根,甘、微寒,清除里热,清退虚热,消积疳热,为退虚热要药。

3.2 茯苓、土茯苓: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土茯苓的块茎。二者都有除湿的功效,茯苓有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作用,土茯苓能除梅毒,汞毒,为治梅核气要药。

3.3 白蒺藜、沙菀蒺藜: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性味苦、辛、平,归肝经。又名刺蒺藜,明目之功用于实证,祛风止痒,疏肝解郁,平抑肝阳。

沙菀蒺藜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又名潼蒺藜或沙菀子,明目之功用于虚证,养肝,补肾固精,平补阴阳。

第5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肺结核;支气管结核;证候分布;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116-03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属于中医“肺痨”、“痨瘵”范畴。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450万肺结核患者,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200多万[1]。在临床上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患者逐年增多,尤其在临床痰菌阳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有10%~40%并发支气管结核[2]。支气管结核,又称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核病变[3]。结核病在近几年并未得到明显而有效的控制,反而随着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城市人群密集,流动性增大,空气环境污染,居住条件恶变,女性节食减肥、糖尿病、HIV感染等诸多因素,导致结核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高趋势。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病患又占结核病中较大一部分人群。然而支气管结核因其起病缓慢,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常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癌等而致病情延误,造成不可逆的支气管管腔狭窄或闭塞、阻塞性肺炎甚至肺毁损。如肺结核、支气管结核控制不及时,严重者结核菌沿气道播散,更甚者出现气管结核、会厌恶结核、喉结核。目前临床已有肺结核、支气管结核、喉结核、肺损毁同时存在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甚至心理健康,这类患者以痰菌反复阳性居多,因其存在传染性,其家人、朋友、同事潜在感染的概率明显上升。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前瞻性临床研究,通过调查、收集符合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诊断标准病例的症状、体征、舌脉象及相关临床检测指标,在中医学辨证施治指导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试探讨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在第三〇九医院结核科确诊的200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年龄>18岁的患者。病例需同时符合西医肺结核及支气管结核的诊断标准,当患者患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中医证候纳入(如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控制血压的药物后血压控制稳定的患者可纳入研究分析,肝功能异常为单纯药物性肝损害,无肝脏原发基础病,保肝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患者可纳入研究分析),知情并愿意配合参加本调查者。需排除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病、支气管哮喘、矽肺、肿瘤等),有智力障碍、认知损害、精神异常的患者不予纳入。200例病例中,男55例(27.5%),女145例(72.5%);已婚113例(56.5%),未婚87例(43.5%);年龄25~50岁多见,为125例(62.5%);以外出务工人员患该病最多,为116例(58.0%)。

1.2 诊断标准

肺结核西医诊断标准:痰菌阳性为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菌阳患者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可明确诊断肺结核。菌阴肺结核为三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其诊断标准为[4]:①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发热(长期午后低热或不规则高热)、盗汗、纳差、乏力、体重减轻及咳嗽、咳少量黏液痰、咯血、胸痛等和胸部X线表现。②抗结核治疗有效。③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④结核菌素试验:3岁以下婴幼儿呈阳性反应,提示有活动性结核;成人阳性只说明有结核感染史,但若高稀释度呈强阳性,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⑤痰结核菌PCR+探针检测呈阳性。⑥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⑦BALF检出抗酸分支杆菌。⑧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具备①~⑥中3项或⑦、⑧条中任何一项可确诊肺结核。

支气管结核的西医诊断标准[5]:符合以下至少一项者诊断为支气管结核:①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组织提示结核性肉芽肿;②经支气管镜刷检涂片发现抗酸杆菌;③肺结核诊断明确,支气管镜检为慢性炎症,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症状好转,3个月后复查支气管镜示支气管黏膜病变完全消失或残余支气管瘢痕狭窄。同时具备肺结核及支气管结核诊断标准者。

1.3 方法

1.3.1 样本统计 依据文献调研、临床观察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最后遴选出40个四诊信息,其中症状或体征30个,舌脉10个。

1.3.2 调查表设计 参考各症状出现的频次及临床实际,纳入合适的症状。参考《中医量化诊断》[6]、《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等。将中医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级(无、轻、中、重分别为0、1、2、3分),对分级较难或分级无太大意义的少量症状及舌象、脉象分为有、无2级(无、有分别为0、1分)。制订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中医证候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好的数据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完成。纳入患者一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临床分布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临床病例证候分型采用快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分布特征

在所纳入统计的症状(不含舌脉)中,按出现频率≥50%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发热、痰少、痰白、胸闷、气短、乏力、盗汗、胸痛、消瘦。见表1。在舌象、脉象中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脉细、脉数、苔薄白、苔黄、舌红、舌淡红、脉滑、苔腻。见表2。

表1 症状分布表

表2 舌脉分布表

2.2 聚类分析

对200例常见临床症状进行聚类(K-Means聚类),使用K-means算法不断更换聚类中心,对聚类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聚为三类,类别间距离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该聚类效果可采纳,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类主要证候群,并确定每一类患者的主要证型特征。气阴两虚型数量最多,为102例,占51%,其次为肺阴虚型68例,占17%,痰热壅肺型30例,占15%。拟诊断标准:①气阴两虚型:主症:咳嗽无力或干咳无痰,发热(午后低热或中度热),痰少或痰黄,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可并见,消瘦。次症:畏风怕冷,食少腹胀便溏,面色晄白,颧红,口干咽燥,咯痰不畅,小便黄。舌脉:舌淡,苔淡黄薄,脉细弱而数。②肺阴亏虚型:主症:干咳,痰少黏白或痰黄,口干咽燥,消瘦,盗汗。次症: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疲倦乏力,纳差,胸闷气短。舌脉:舌红,苔淡黄,脉细数。③痰热壅肺型:主症:发热(中、高度热),中度咳嗽,咯黄黏痰,咯痰量多,胸闷,胸痛,消瘦。次症:畏风怕冷,口干咽燥,纳差,盗汗。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数。

3 讨论

肺结核及支气管结核均属于祖国医学的“肺痨”范畴。目前西医采取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杀灭结核菌治疗原则。抗结核治疗药物的使用会出现很多药物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皮疹、药物热等。而对于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患者,其抗痨治疗化疗疗程长(较单纯肺结核服药时间延长半年至一年左右),上述副作用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8-9]。祖国医学对于慢性病的治疗存在巨大优势。结核病患者服用西药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酌情服用中药可辅助抗结核,同时可改善全身症状并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可见证候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证候的准确和全面与否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10-11]。证候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基础,其复杂性也影响着证候的规范化研究。目前中医防治肺痨的方法及其证候规范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按辨证施治原则制订肺痨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祖国医学总结肺痨发病机制多为正气虚弱和痨虫感染,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灵枢·玉版》篇云,“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金匮要略》叙述了本病及其合并证候,指出“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有传染的特点。如《中藏经·传尸》云:“人之气血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瘥疾,咯血声嘶。”到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朱丹溪倡导“痨瘥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目前肺痨的证候多习惯上归纳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四种证型[12]。古人对肺痨以出现典型咳嗽、咯血、盗汗、潮热或消瘦症状来做出判断,患者表现均以阴虚为主。

本研究对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患者进行证候研究,观察此类患者是否也可按照肺痨证候分四种证型并指导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所纳入统计的症状中,按出现频率≥50%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发热、痰少、痰白、胸闷、气短、乏力、盗汗、胸痛、消瘦。在舌象、脉象中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脉细、脉数、苔薄白、苔黄、舌红、舌淡红、脉滑、苔腻。表明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证候仍以虚症为主,以阴虚、气虚为主,兼有痰热的证候。临床治疗中,在养阴生津的同时,可根据不同证型给予益气、化痰药物的应用。同时本研究过程中发现,痨病也兼挟如血瘀、阳虚等证候。由于纳入病例数量相对较少,目前所得出的结论仅供临床参考,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周建民,王胜圣,田洋,等.基于现代中医文献研究的肺结核中医证候规律初探[J].国医论坛,2009,24(6):16-17.

[2] 郑建,陈宏,华惠琪,等.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在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536-1537.

[3] 李燕,关运华,李玉兰,等.糖尿病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64例分析[J].现代医院,2008,4(4):59-60.

[4] 宋栓保.菌阴肺结核的诊断标准[J].医学科普,2011,6(10):171.

[5] 刘海清,侯静,燕浩,等.63例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下的表现及临床分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7(10):199-200.

[6] 徐迪华,徐剑秋.中医量化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8] 李静,聂广,余卫业,等.抗痨药干预过程的肺结核分期辨证模式的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1,4(3):174-177.

[9] 刘琳,王涛,王仲元,等.经皮肺穿刺注药结合利肺片治疗耐多药空洞型肺结核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3,8(3):297-299.

[10] 余学庆,李建生,王至婉,等.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的初步建立[J].中华中医药志,2011,26(6):1273-1277.

[11] 金香兰,张允岭,孟繁兴,等.高血压病低危组证候要素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36-39.

第6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经络腧穴学;教学法;双语

【中图分类号】R2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55-1

为加速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专业人才,国家教育部[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中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中医院校广泛展开。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开设《经络腧穴学》双语教学,作为《经络腧穴学》双语教学的主讲教师,授课过程使我有些许感悟,愿与大家交流。

1授课过程

1.1讲授方式

一般认为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沉浸型、过渡型、保持型[1],我们采取的是保持型,并且把保持型教学方式又分了三种,即先中文后英文、先英文后中文和中英文交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先用中文详细讲解,再用英文讲解主要内容的方法收效最佳,其中中文授课占总课时量的65%,英文授课占35%。

我们在首次开设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时试图采用中英文交叉的方法,结果学生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非常不适应,不但影响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对英文讲解也没兴趣。其实这是由《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特点决定的。课程中关于经脉循行路线的叙述全部选取的《灵枢经脉》篇的原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以手太阴肺经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首先要解释“”、“上骨下廉”、“寸口”等的含义,然后详细讲解该经的循行,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经脉循行路线,最后再用英文讲解肺经的循行,中英文之间一定不是一一对照的关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汉语中有很多内容是无法用英文确切表述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思维连贯性,不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学生比较习惯也愿意接受。毕竟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增加用非母语表述所学内容的本领。

1.2充分利用实践课

我们在开设《经络腧穴学》双语教学的最初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学生没有兴趣,我们的学生不同于对外方向的学生,对外方向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高,他们目的明确就是要学好专业和英文;而我们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白白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于是我们便努力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发现利用好实践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牢固树立“语言是交流工具”的概念,把汉语、英语仅仅当作交流的工具,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并切实转变 “纸上谈兵”的教学结果。

然后利用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课件以及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针灸学系列录影带》,看完课件和录影带后,每两个同学结成一对,互相用中英文叙述所学内容,然后让学生到讲台用中英文讲解,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这种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并快速记忆所学内容。

同时,我校每两年一度的举办一次中外医学论坛,我们让学生参与部分会务接待工作,甚至有些学生可以做英文针灸推拿稿件的翻译,部分学生的表现得到了国外学者的称赞,而且这样的锻炼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基本原则[2]。

1.3考核方式

我们采取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核即让学生模拟教师到台前为大家用中英讲解,其他同学为其打分,理论考核中部分内容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3]。结果表明这种考核方式学生愿意接受也能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没有专用教材双语教学在中医院校的实施时间尚短,目前国内还没有《经络腧穴学》双语教学专用教材,我们所参考的是不同版本的《针灸学》英文版中的经络腧穴部分,但是有些内容版本之间的翻译也大相径庭,所以编写《经络腧穴学》双语教学专用教材是推广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师资培训两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无法胜任医学专业英语课,只能由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但这些教师的英文水平又良莠不齐,所以定期的英文培训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所幸我校有英语系,我们与英语系教师定期互办讲座,这大大促进了我系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玲,沈雪勇,张海蒙.经络腧穴学双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12-14.

第7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中药炮制技术是世界上独特的制药技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研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传统特色学科,与中医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医药结合可提高中医生临床工作能力。通过教学过程中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中药炮制学的选修课程实践,浅谈对中医临床专业开设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中药炮制学;中医学;教学实践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炮制会对中药药性产生影响,不同炮制方法对该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世界上独特的制药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学则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质量标准、规格、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一门学科,也是国家执业中药师等考试的科目之一,和中医临床紧密相连[1]。自古以来,我国的名医大家都是药学与医学兼备,如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他们不仅在医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药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成就。他们大多从事制药和医疗两大实践,并涌现出不同医学流派,各流派争芳斗艳,百家争鸣。不同医家采用的炮制方法也各不相同,通过医疗实践验证疗效并改进炮制方法,真正做到医药结合,在他们的著作中多处对药物提出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运用中医思维模式阐明依法炮制与辨证论治的密切关系[2-3]。

中药炮制正是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依据临床辨证论治的要求,归纳和总结药物炮制前后药性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临床治疗针对性的变化,从而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炮制和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两大特点,医生只有熟悉系统的中药炮制理论,才能根据临床需求灵活运用各种中药炮制品。随着学科划分日趋精细,中医药人才培养从师徒相传到院校培养,加之课程安排的限制,目前年轻中医生普遍存在“医不知药情”的现象,很多中医生不能很好地在临床中使用中药炮制品,因此,在临床专业开设中药炮制学是十分必要的[4]。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已认识到中药炮制的重要性,部分院校已在临床专业开设了《临床中药炮制学》这门课程,也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如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在我校将该课程列为教学计划的情况下,笔者自2008年开始尝试在中医临床相关专业开设《中药炮制学》选修课程,最初开课授课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中医临床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中药学专业不同,而中药炮制学教材和授课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使中药炮制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跨度较大,中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在临床上如何应用中药炮制品,另外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也有一定关系。后来,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积累也逐渐丰富,比如丰富教师自身的中医基础理论、方剂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调研,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参考《中药采收加工学》和《中药调剂学》适当增加中药采收、产地加工与处方调剂的内容,如此,在课堂上既可以与临床专业的学生形成共鸣,进行互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3-7]。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中药炮制学开课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增加学科外延内容

选修课程刚开课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出勤率低。通过调研,学生认为授课内容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跨度较大。所以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适当增加其学科外延内容。如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处方调剂等内容。比如介绍人参、三七时,会介绍到人参、三七的采收期、产地加工、炮制等内容,如人参一般5~6年采收,特殊品种如石柱参需12~18年采收,一般8~9月采收,产地可加工成红参、糖参等。临床应用时,人参味甘,味苦,性平,可补气生津,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用于体虚欲脱,脾虚食少等,红参味甘,微苦,性温,多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等。三七一般种植3~4年采收,7~8月采收者为“春七”,翌年1月采挖者为“冬七”,两者相比前者质量更佳。巴戟天除了介绍净制的重要性之外,采收期也非常重要,巴戟天以种植5~6年后采挖为宜,采收时间以秋、冬季为好。采收不当会影响到药物药效成分的积累,进而影响临床功效,还和当地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临床应用时巴戟天除了生用之外,还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巴戟天生用具有祛风除湿的功能,用于肾虚兼风湿之证,盐炙后引药归肾,温而不燥,补肾作用缓和,多服久服无伤阴之弊。甘草制后增加甘草补益作用,偏于补肾助阳,强筋骨。产地中药材加工方法内容时,介绍到硫熏工艺部分学生反响较大,针对学生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效果较好。介绍处方调剂内容时,会介绍毒性药物的保管、处方调剂的特殊要求等。如根据《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规定,毒性中药需特殊保管,包括专库、专柜,双人、双锁保管的基本要求,开具毒性中药的处方剂量,处方保管要求等。通过上述内容的扩展,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改善。

2另类方解

课程的考核方式尝试过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但都不尽人意。论文更多的机械的拼凑,毫无新意。后来的考核方式仍然以论文为主,但是论文的要求有所变化,要求学生任选一中医方剂,从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处方调剂四个方面对方剂进行方解,另外可根据临床或当地特色炮制方法展开讨论。学生提交的论文以自选方剂进行方解为主,从处方方药的采收、产地加工、炮制、调剂要求几个方面解释处方。比如学生自选大承气汤进行分析,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为泻下剂,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传统方解多从中药功效方面进行解释,如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本科程所谓方解主要从方药的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处方调剂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医方剂。如分析大承气汤方中药物了解到大黄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不同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不同,如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湿热黄疸等;酒炙大黄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多用于目赤、咽喉肿痛等;熟大黄,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的作用,用于血热有淤血者。醋大黄与生大黄相比泻下作用减弱,以消极化瘀为主,用于食积痞满,产后瘀滞等;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缓泻而不伤正气,逐淤而不败正。从各药特点分析结合大黄承气汤主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该方应选用大黄饮片中的生大黄。再如厚朴药材的采收期较长,一般选择15~20年树龄的植株,树龄愈长皮愈厚,油性愈足,产量高,质量好。采收期为5~6月,此时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组织发育旺盛,薄壁细胞富含水分,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疏松,易剥离,采收时可采用环剥的方式。采收后的厚朴如为川厚朴,还应进行“发汗”。厚朴味苦、辛,性温,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但是生厚朴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一半内服不生用,姜炙后可消除对咽喉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多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痛、呕吐泻痢等,故调剂时处方写厚朴应调剂姜厚朴。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从另一角度加深对中医方剂的理解,更有利于将来的临床工作。学生论文中,部分学生在方解中配以饮片和原植物彩图,少数学生对方剂的配图采用手绘,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用心,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改观。曾有一位学生的论文为“跟师心得之特别的当归”,来源于临床跟师过程中,老师用到炒当归,老师解释原因为生当归活血养血,炒当归偏于养血。带着疑问,学生查阅《中国药典》、《中药炮制学》、《刘涓子鬼遗方》、《神农本草经疏》等书籍以及相关文献,了解到当归常用为生当归、酒当归,除此之外,还有土炒当归、当归炭,甚至有油炙当归等。经查阅文献了解到当归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多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当归酒炙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当归土炒后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用于血虚便溏、腹中时痛;炒炭后以止血和血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对当归的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对炒当归的使用意图谈了自身的理解。如此论文,来源于临床最后应用于临床,颇有意义。

3开放性试验

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纷纷要求开设实验课程,所以,根据实验条件和课程容量,安排六个学时的开放性实验。在开放性实验课上,一部分是实验室准备材料,另一部分使学生可以自带实验材料做一些自己想做的饮片和炮制方法。比如曾有学生对蛋黄油的制法特别感兴趣,就自带鸡蛋到实验室,完成教学内容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将鸡蛋煮熟,后用干馏法加工蛋黄油,最后将加工后成品带回,如此不但提高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正式接触临床前可以自己加工饮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学生会自带西瓜,借用实验室芒硝来制备西瓜霜,虽然最终实验并未成功,但是学生真正体会制药的不易,将来在临床上对药物的理解自然会更深一层。开放性实验的主要部分是教师演示药物的炮制方法后,学生选做自己感兴趣的饮片和炮制方法。如炒莱菔子,老师演示完炒莱菔子的方法后,学生现场体会药材的气味变化、质地变化、颜色变化,再联系理论课所学内容,学生就明白为什么临床消食会用炒莱菔子。再比如炒王不留行,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味中药,首先它的现象是最直观的,教师演示完炮制方法后,学生可以直观的问道王不留行爆花的香味,所谓的“逢子必炒”无需过多解释,炒王不留行也是学生基本都会选做的一味中药。通过这样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实验后,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所做内容都是自发、主动的去做。实验小结中有的学生会写到“中药炮制很神奇,每一味药就像一个人,酒炙、醋炙……就像许多要经历的事情一样。经历了快乐的事,人会变得开朗;经历了悲伤的事,人会变得抑郁……药也是这样,经历了炮制方法不同,塑造出的药性也会不同。”除了感慨学生的文采之余,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外,笔者不禁深思,中药炮制在中医药的大环境中是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如果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药,一味追求现代研究可能会顾此失彼。

4小结

中药炮制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炮制不明,则药性不确,则汤方不准,而病症不验也”。中药炮制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具有涉及专业知识面广、理论知识抽象、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等特点。同时作为一门中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但这门学科又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合理设计授课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增强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和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中药炮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其学习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为中医学专业开设《中药炮制学》课程中尝试适当增加中药采收、产地加工与处方调剂的内容,受到学生欢迎,六个学时的开放性实验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和学生更多的交流,了解学生需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总结经验,在学生具备中医学基础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不断的调整,提高教学针对性,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点,中医临床用药必须炮制,从而重视传统中药炮制经验和作用,促进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研究。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5]。

参考文献

[1]杨军宣《.中药炮制学》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85-86.

[2]李红伟,田连起,张振凌,等.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临床中药炮制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97-99.

[3]李红伟,孟祥乐.临床中药炮制学对临床相关专业学生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1:118-120.

[4]周改莲,曾春晖,覃葆.临床中药炮制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2):146-147.

[5]李红伟,盂祥乐.我校不同专业开设中药炮制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4):93-94.

[6]李红伟,孟祥乐.中药炮制学在中药传承班的教学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33-34.

第8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肺癌;中医药疗法;虚证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0937-03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目前,肺癌逐渐形成以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生物治疗、中医中药综合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模式,而随着综合治疗的协同作用,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I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47%,然而Ⅳ期患者却仅为1.6%。故特别是在将肿瘤定义为慢性疾病的情况下,提高不同的治疗手段的获益率,以期能在无病进展时间、疾病进展时间、生活质量上取得较大的成功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中医药是祖国对世界人民健康的一大贡献,在中国,大部分肺癌患者服用过中药治疗,中医药的确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无病进展进展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拟就中医证候之虚证要素探讨其与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经临床和细胞学/病理学诊断为肺癌患者,具体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型标准;肺癌分期标准参照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2002年第6版TNM分期系统。

1.1.2 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依据虚证的证候要素,参考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圆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卫生部1997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制定肺癌中医虚证证候要素标准:(1)气虚要素:呼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纳谷少馨,舌淡胖或有齿痕,脉虚细无力(弱、软、濡);(2)血虚要素:主症: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唇淡,脉细。次症:心悸失眠,月经衍期,量少色淡或闭经,手足麻木;(3)阳虚要素: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面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4)阴虚要素: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临床和细胞学/病理学诊断为肺癌患者,具体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型标准;(2)神志清楚,能够进行交流的患者;(3)入院时所需观察的临床内容记载完整。

1.2.2 排除标准 (1)非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i(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以及神志不清、无法语言交流的患者;(3)病理诊断不明确者;(4)正在接受放、化疗引起的突然证候改变的患者;(5)不符合纳入标准或临床资料不全者。

1.2.3 资料来源 于2007年2月1日~2008年2月1日期间,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3 资料采集与辨证

1.3.1 调查内容及其作为变量的赋值情况姓名、性别(男性1;女性2)、年龄、病理类型(腺癌1,鳞癌2,其它非小细胞肺癌3小细胞肺癌4)、肿瘤部位(左肺上叶1,左肺下叶2,右肺上叶3,右肺中叶4,右肺下叶5)、研究时的TNN分期(I期1,Ⅱ期2,Ⅲ期3,Ⅳ期4)、病程(2年3)、吸烟(无1,有2)、手术(无1,有2)、放疗(无1,有2)、化疗(无1,有2)、服用中药(无1,有2)、ECOG评分(0分1,1分2,2分3,3分4,4分5)

1.3.2 质量控制 由一位具有中医专业知识的硕士研究生调查,由两位固定的具有中医专业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依据1.1.2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进行统一辨虚证证候要素分型。

1.4 临床资料

依据上述标准共收集123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76例,占61.8%,平均年龄为(62.29±11.311)岁,女性47例,则占38.2%,平均年龄为(58.96±11.087)岁。虚证要素类型比例:无虚证要素1例,占0.8%;气虚要素60例,占48.8%;血虚要素6例,占4.9%;阴虚要素53例,占43.1%;阳虚要素3例,占2.4%。

1.5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 3.1建立肺癌数据库,采用2人独立录入原则,录完后进行数据二次检验,有分歧处协商分析解决,注明解决办法,直到两库完全一致。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肺癌虚证证候要素单因素分析:以肺癌虚证证候各要素为应变量,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以肺癌证候要素(如气虚组=1,非气虚组=2)为应变量,以病程、吸烟与否、是否手术、放疗、化疗、服用中药和ECOG评分为自变量进行秩和检验;以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肺癌虚证证候要素与年龄的方差分析,与病程、治疗手段和ECOG评分的秩和检验,与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的卡方检验见表1~3、图1。

气虚要素组与非气虚要素组仅ECOG评分方面,P

在肺癌虚证与病程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气虚与阴虚要素是贯穿疾病的始终,而血虚要素与阳虚要素主要出现在疾病的初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肺癌基于益气养阴为主的治疗大法的合理性。

3 讨论

中医证候,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所组成,具有高维性。正是因为其高维性,符合疾病、非健康状态的特征;但也正是因为其这一特性,影响证候标准化、规范化。郭蕾等提出证候“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刘保延等指出“证”是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客体运动状态的概括和描述,也就是中医对客体运动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形状和态势,即客体临床表现――“症”的概括和描述;而“候”是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客体运动状态改变方式的概括和描述,也就是中医对客体运动状态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的概括和描述。“证候”则是证和候的总括。它概括描述了客体运动在一定时空中的状况,具有“动态时空”的特征。其认为证候是在四诊感知,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以及临床经验判断综合而成,并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即具体证候、类证候、理论证候,希望通过对证候层次性的分析来研究证候的诊断标准。张志斌等提出构建辨证方法新体系,以证候要(因)素、病证组合为重要环节,并初步拟定29个证候要素,从证候要素人手来建立临床真正可行的证候诊断标准。并且提出以象为素,以候为证,降维升阶的方法去从新探寻辨证的方法体系。采用“降维”的办法,把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成较为简单的证候要素来研究,再采用“升阶”的办法,进行应证组合,即通过证候要素之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的组合,建立多维多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正符合证侯复杂、多变、动态的特点。

第9篇:中医肺的专业知识范文

1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进行执业药师职业准入控制的基本标准,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水平和命题、组卷的依据,是应试人员明确考试范围、把握复习重点和熟悉考试、答题规则的必备指南。新版大纲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将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归纳为10个方面[1];目的是考核应试者对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的概况、中药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常用中药配伍的意义以及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等方面知识的识记程度和应用中药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试者首先应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的要求,明确命题范围,以指导自己复习备考。通过比对2007年版大纲,新版大纲中药学部分新增加的内容有:①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②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调整的内容有:(1)将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12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124种;③将较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6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96种。应试者备考时不要忽视了新版大纲内容的变化,以免丢分。

2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准确理解和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功能主治等知识的十分重要的基础,也即先“理法”、再“方药”的道理。许多应试者由于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习过程中理解中药学知识感到十分困难,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新版大纲及配套的应试指南在另一门考试科目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对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论述。建议应试者在复习备考中药学部分之前,结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备考,首先学习、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考试重点

从知识结构来划分,中药学部分包括总论(新版大纲1~4项要求)和各论(新版大纲5~10项要求)两大部分。总论是中药学部分的总纲,重点是中药基本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其次是中药的应用理论(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用法等),新版大纲还强调了“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它们是整个中药学的核心和重点,将贯穿到各论每一味具体中药的学习中;掌握好总论就为学习各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取得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中药功用的钥匙。因此必须狠下功夫,认真掌握好。各论按中药的功效分为21大单元,每1大单元又依据所包含中药的共性特征及各类中药的功用特点分为若干小单元;其中第1小单元“基本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本类中药的定义、分类、性能、功效和适应范围等知识概括了本类及各小类中药共性特征,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就抓住了本类中药的普遍规律,可以对该大单元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对于掌握好本单元具体药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每味中药项下论及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症、配伍后的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新版大纲分3个层次对具体中药做了要求,其中功效(包括功效相似中药异同点比较),是最重要的考点,一般要占考试内容的1/2或更多;主治病证是较重要的考点,一般占考试内容的1/4左右;总论与各论所占考试内容的比值大约为1:9。应试者理清了中药学知识“点”与“面”的关系[2],掌握了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了学习考试重点后,可以更好地安排复习备考。

4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各论收载中药数目繁多,每味中药的性能主治复杂,常有多个适应症,初学者常感到不知重点何在,不知如何掌握、巩固记忆;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如何掌握好新版大纲要求的400余种中药,可能是每个应试者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建议大家从以下途径加以攻克。

4.1从重点药物入手以点带面从新版大纲要求来看,同一单元都有要求重点掌握的中药;从知识结构来看,重点中药在本类中药中具有代表性,如发散风寒药的麻黄、桂枝,发散风热药的薄荷、牛蒡子等。应试者可从重点中药入手,先将这些中药的相关知识理解透,然后以点带面,比较与其它中药的异同,以全面掌握同类中药。

4.2以功效为中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表面看似分列的,其实具有内在的联系;功效是核心,是联系性味、归经和主治的纽带。学习时可利用性味、归经来解释功效成立的道理,在主治应用中通过实例将功效的内涵(功效术语的准确含义、功效的层次、功效的补充扩展)加以展开;掌握功效后,上可推断性味、归经,下可推断主治病症。例如,学习发散风寒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先应理解发汗解表、驱风解表均为发散风寒的特殊表达形式;掌握了代表中药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因其功能发汗、宣肺、利水,符合辛能散能行的特点,功能平喘(降泄肺气),符合苦能泄的特点,故为辛味、苦味;功能发汗解表,符合温性发散的特点,故为温性;功能解表、宣肺,作用部位在肺,功能利水,作用部位在膀胱,故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则能治疗风寒感冒,功能宣肺平喘则能治疗咳嗽气喘,功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则能治疗风水水肿。因此,只要记牢功效,具体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病症不需特别记忆。至于各种病症下的配伍应用,除大纲要求的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外,一般只需理解基本配伍原则,不必强记配伍药物。用法项下应结合总论掌握中药用法的一般规律,并记住如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龙骨需打碎先煎等特殊的用法即可,不必每味药强记。关于用量,可先掌握一定的规律如无毒的植物类中药材、动物胶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3~10g,无毒的矿物、贝壳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10~30g,药物的剂量超出此范围的需要特别记忆,如人参挽救虚脱可用15~30g;细辛入汤剂用量1~3g,入散剂每次服0.5~1g;牛黄只入丸、散每次服0.15~0.35g等等;一般常用量药物剂量不必每味药强记。因此,以功效为中心,认真理解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就可大量减少记忆量,使中药学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